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祖國文化燦爛的資料

祖國文化燦爛的資料

導語:我們的祖國悠久,五千年的文明源遠流長;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美麗富饒,藴含豐富;我們的祖國文化燦爛,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祖國位居其中;四大發明,惠澤世界!

祖國文化燦爛的資料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説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瞭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誰敢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説,等千年以後,不會被推翻而指為迷信,反科學的呢?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要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必須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21世紀的人當然知道,生了病要去醫院診療。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諮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醫」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一)先談一談巫的治病,原始時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簡單的。多數是飲食不適合,所引發的腸胃病「腹瀉」之類,和氣候不適應所引起的「感冒發燒」等。當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時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禱的方式求助於神。但是病是現實的,正在腹瀉的病人靠祈禱是止不住的。聰明的巫便改換用食療的方法,順手採一些植物給病人吃。當然沒有經過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試驗,直接做臨牀,是非常危險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結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沒有影響,有的更嚴重了。巫又把它記錄下來,什樣的草治什麼病,把植物的形狀繪出來。到神農時候又把它整理歸類彙編成「神農本草經」,所以傳説的神農嘗百草,就是指此事,絕對不會是用自己做試驗。

(二)再關於問事:先民所問的事,以氣象為主。主要是為了打獵。讓我們回想一下,氣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學儀器,尚且無法預測氣象的變化,巫又有什麼本領可以確實預測呢?然後巫發現對於事情發展的推斷,不如用藥治病一樣那麼直接,那麼明顯,會產生極大的落差。對於人民的問題,又不能不回答。聰明的巫對於人民所提的問題不再予以明確的答案,而改採比喻的方式給對方一個暗示。而其比喻多隨興採用民謠歌詞。一直流傳到伏羲,把歷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歸納成六十四個個案,這就是《易經》的由來。「醫」和「易」是一對雙胞胎,是人類文化的兩大主軸,有關《易經》的版本流傳:在人類沒有符號文字之前,是採用結繩記事,《易經》的八卦的「陽爻」,「陰爻」是用一個大結,和二個小結分別做代表。一串一串繩子結掛在牆壁上就是「卦」的由來。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疊而組合成的,因此每一個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個三爻卦相聯結,所以便稱做「連三」。又因為三爻卦中沒「三」這一卦,只有「山」「艮為山」。由結繩進步到符號文字以後,把「三」連結起來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兩個山字連結起來的樣子,故把「連三」改為(連山)了。由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知識漸開,對周遭事務的認知也有改變,故對(連山)易有所修訂整理。至黃帝時代,發明了文字,把原先掛在牆壁的(連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號。發現易的排列,應該由坤幹兩卦開始。而且人類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幹排在乾卦前面,排在第一,為了正名故改為(歸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紂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為了避免紂王對他起謀反的疑心,所以對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書籍不敢讀。只有弄一本(歸藏)易來讀,以示胸無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來。(歸藏)易經周文王修訂整理即改名為《周易》。對《周易》發揚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遊列國反魯,六十八歲獲得《周易》,發現自己心中一切的疑問,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滿足的答案。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可見其用功夫之勤。併為《周易》寫了十篇文章,闡揚《周易》的理論。最後感歎「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自歎讀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歲讀到《周易》的話,就不必周遊列國,到處問道了。《周易》經過孔子整理後,就定稿了,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敢更改隻字詞組。所以(連山)、(歸藏)、《周易》實際上是一本書,由於版本不同而書名亦有所異。

文化成因

明確中國古代文化所處大環境——中國古代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

1.經濟發達,國力強盛。我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生產力水平和綜合國力一直處於世界前列。這種優勢為科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是文化領先的根本原因。

2.民族融合,促進了文化的交融昇華。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在歷史的進程中,創造了自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在各民族的融合中,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

3.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使中華文化廣泛吸收了外來文明,自我發展與創新,加之兼收幷蓄,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4.國家政策的推動,如開放的對外政策和科舉制度等。注:2019年,科舉制度創立一千四百週年(62019年創立)和廢除一百週年(192019年)。

歷史時期

文化的各個歷史時期

1.三代(夏商周):中國古代文化的雛形開始形成,可稱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源頭”,與這個源頭聯繫比較密切的文化熱點就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僅就中國文化“源頭”看,重點掌握三個方面:—是記錄和傳播文化的載體趨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二是創立了記錄時間的方法——干支紀日法,中華民族對歷史的變遷有了明確的時間觀念。三是形成了認識世界的哲學方法——《易》。重點是古人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產生了中國古代文化兩位傑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反映了古人對自然、人生和社會的幾類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內容。

3.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時期。科技文化大發展,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結合,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為後世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個時期的文化體現了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建立之初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統一王朝的恢弘氣度。突出代表:氣勢雄偉的萬里長城(長城精神)、威武氣派的秦始皇兵馬俑和貫通古今的《史記》,思想上的大—統。尤其是《漢武大帝》的熱播,與之有關的內容應引起一定的重視。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秦漢文化高潮過去後的平淡”,相對於前一個階段,少了些氣勢,多了些平淡與細膩。具體表現:文化科技繼續進步,思想方面儒、道、釋開始互相滲透,佛教盛行、藝術異彩紛呈,具有鮮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發展引領了古代文化的全面輝煌。兼收幷蓄、全面輝煌、澤被後人、影響周邊,世界領先、地位突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代表。

6.宋元時期: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峯。中國傳統科技的代表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在這個階段,商品經濟對文學藝術的影響凸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中的新現象,應引起重視。

7.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尾聲,承古萌新,西學東漸。明清兩代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承古萌新,是這一個時期文化的特點。承古: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繼問世;古典文化進入總結時期,官方組織編撰大型圖書成就突出,體現民族文化的博大氣象。萌新,帶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啟蒙思想產生;市民文學興起,小説成為文學的主流,西學東漸。

核心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

中國古代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發展自己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體現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及感悟,充滿了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藴藏在古代文化的典籍中,體現在古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動裏。在學習古代文化時,要注意挖掘藴藏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道主義精神;團結統一、愛好和平的和諧意識;憂患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與時俱進、自強不息、變革的思想;浩然正氣的正道之行和道德情操;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和博大的胸懷;天下為公、大同小康的社會理想;天人合一、自然與社會統一性、整體性的思想;仁愛寬恕、厚德載物的精神;崇尚氣節的人格修養;敦厚守信、忠於職守的誠實態度;國家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捨生取義,勇於犧牲的英雄精神;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的孝道傳統;勤儉節約等。

文化精髓

古象雄文化

提起充滿神祕色彩的古象雄王國,也許很多人並不瞭解,甚至會感到陌生。古絲綢之路上的風沙穿越千年,將這段公元7世紀之前的歷史塵封於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為西藏文化和雲南納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亞和南亞三大文明精華的古象雄文明,時至今日卻還依舊閃耀着光輝。

對於古象雄文化來説,要使其“活起來”,無法繞過一部全景式反映古象雄文明的百科全書——《象雄大藏經》。然而長期以來,因其缺乏漢譯版本,致使我國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相比之下,國外對象雄文化的研究和重視程度已走在前面,催促着我們去挖掘和梳理這一寶藏。

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從生產到生活,從民俗到信仰,處處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比如祭山神、轉山等宗教活動儀式,都源自象雄文化。

”2019年7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丁真俄色活佛開始組織人員整理、翻譯《象雄大藏經》。一個計劃用2019年時間完成的《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就此展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十分重視藏文化的保護和挖掘,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這也使古象雄文化得以重現生機。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古象雄文獻分佈零散、內容龐雜,給翻譯和整理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同時,優秀的翻譯人才也十分匱乏,除了要精通古象雄文和藏文、漢文,還必須瞭解古象雄的歷史。這些都導致我國對古象雄文化的研究一直處於滯後狀態。

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古象雄文化的挖掘與保護已極為迫切地需要發出中國之聲。

如果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做好了,我們將對伊朗高原文明、中亞西亞文明、歐亞大陸橋文化獲得絕對性話語權,這對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乃至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都將大有裨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重點課題“古象雄文明探源”暨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與2019年7月20日在北京啟動。漢譯工程不僅僅將解密雪域高原的古象雄文明,還將探源古中國與古印度、古波斯,甚至與古希臘之間文明及文化互相影響、融合的歷史。

遠古象雄文明的勢力曾經波及到四川、甘肅、青海、雲南,覆蓋整個西藏地區。這些地區的文化又滲透到印度北部、克什米爾以及拉達克一帶,後者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十分頻繁的地區。

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兼併統一西藏各部落,建立強盛的吐蕃王朝,西藏正史開始書寫。而近幾年考古發現紛紛證明:古象雄文明才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據漢文和藏文典籍記載,象雄古國(事實上是部落聯盟),史稱羌同、羊同;在7世紀前達到鼎盛。《藏族人口史考略》一文記載,根據軍隊的比例,象雄人口應不低於1000萬。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8世紀,徹底征服象雄古國。此後,象雄文化漸漸消失。

西藏本土古老佛教本教的文獻被專家稱為“象雄密碼”。《吐蕃王統世系明鑑》記載:“自聶赤贊普至墀傑脱贊之間凡二十六代,均以雍仲本教護持國政。”而當時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於本教經書典籍的書寫。

據《西藏王統記》《朵堆》等典籍記載,象雄人辛饒米沃佛祖對過去原始本教進行了許多變革,創建雍仲本教,被稱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辛饒米沃佛祖首先創造了象雄文字,並傳授了“五明學科”:工巧明(工藝學)、聲論學(語言學)、醫學、外明學(天文學)和內明學(佛學)。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説,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雍仲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

易學

易經屬於六經之首,中華文化之根,易學源於易經之學,簡稱易學,它起始於占卜但高於占卜,易經中記錄了很多上古的古代歷史事件,因此易經本於實踐。《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是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易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分成易理易學、象數易學、數理易學、納音易學幾大類。易學的主要奠基人為伏羲、周文王與孔子。

對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玄學、陰陽學甚至計算機科學影響深刻。

孔子的“仁”、“有教無類”、辦私學,晚年勤奮編典籍;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老子的“道”和“無為”;莊子的唯心哲學;韓非的以法為本。這些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計算機科學也借鑑了易學的64卦與二進制。

文化代表

書法、繪畫、唐詩、宋詞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對於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中,書法、繪畫、唐詩、宋詞無疑是突出的代表。僅以書法為例進行分析。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具有很深的玄妙,反映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創造和審美情趣,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到東漢、魏、晉時期,草書、楷書、行書、諸體基本定型。東漢末年,書法開始成為一門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眾多書法家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出現了王羲之,王獻之等著名書法家,創作出《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神品”。唐代書法猶如唐朝的國勢——氣勢雄渾,名家輩出。書法散發着古老藝術的魅力,是中國文化當之無愧的代表。瀏覽歷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為精闢的總結。這些不同的風格,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

晉人尚韻,晉代書法流美妍媚,風流瀟灑,反映了士大夫階級的清閒稚逸,流露出一種嫻靜之美。顯然與這個時期的士族制度相聯繫,反映了士族制度的特點。

唐人尚法,唐代書法法度嚴謹、氣魄雄偉,表現出封建鼎盛時期國力富強的氣派和勇於開拓的精神,體現了大唐盛世的氣魄,具有力度美。既是唐文化全面輝煌的表現,也是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的反映。

宋人尚意,宋代書法縱橫跌宕、沉着痛快的書風,正是在“國家多難而文運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滿現實的個性書法,以書達意,表達一種心境。可以與宋代積貧積弱的歷史相聯繫。

元、明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書法上則是崇尚摹古,平庸無奇。與文化專制主義有關。

至於明末書壇“反流俗“的狂飈,以及清代後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風的興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巖漿,黑夜中閃掣的電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個社會巨大變動的徵兆。顯然明清時期的文化專制,對書法也有一定的影響.總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足跡,我們可以清漸地看到它與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步,強烈地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三、鞏固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幾點思考

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項長期任務和永恆的課題,不可能進行一次集中教育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堅持長期接受教育、保持羣眾本色,不斷把教育實踐活動引向深入。

(一)要大興學習之風,進一步加強理論武裝思想工作

不能把集中的教育活動告一段落作為理論學習的終點,而應當作為學習的新起點。要把個人自學與集體組織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情況與年度考核評價結合起來。各單位領導要成為學習的第一人,既要帶頭學習,又要加強引導、督促和激勵。要改變那種學與不學、學多學少、學深學淺、學好學差一個樣的狀況,使每個同志能夠真正把學習作為第一位的需要,作為終身任務,真正動起來、自覺學起來。既要勤於學習,又要善於思考,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全面系統,努力把理論學習成果轉化為把握大局、認識形勢、分析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轉化為堅持黨的羣眾路線的堅定信念;轉化為自覺加強黨性鍛鍊和修養、端正作風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愛崗敬業、盡職盡責、努力工作的精神動力;轉化為適應改革發展的工作能力。

(二)狠抓制度建設,進一步夯實羣眾根基

制度帶有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維護黨的整體利益的根本保證。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根本的途徑是堅持不懈地抓好各項制度規定的落實。嚴格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認真落實會議、黨課、黨日、思想彙報、民主生活會、黨員評議等制度。要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每半年為全體黨員上一次黨課;按時召開民主生活會,開展積極健康的思想鬥爭,廣泛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把談話談心交流、批評與自我批評變成組織制度和推動工作的重要措施。

(三)培育優良作風,運用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成果影響和帶動各項工作

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是一個長期任務,建設一支羣眾信得過的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更是一個緊迫課題。因此,黨員領導幹部要樹立羣眾威信,時時以身作則,處處立言立行,事事率先垂範。做到理想信念十分堅定,思想道德十分純潔,行使職權十分公正,工作作風十分務實,生活作風十分儉樸,執行規定十分嚴格,精神狀態十分振奮。要做到這些就要用正確的理論武裝頭腦,端正人生追求;就要牢記黨的宗旨,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就要重事業,淡名利,珍惜黨員的稱號和領導幹部的形象;就要改進工作作風,身體力行,身先士卒,為羣眾做出好樣子;就要按照整改措施提出的各項工作任務,以嚴肅認真的態度進行整改,確保措施有效、內容兑現、目標實現;就要以更高的標準、更實的作風、更大的幹勁,努力把黨建工作和全面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標籤: 燦爛 祖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evl8y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