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瀘州民間音樂文化:採編民歌民樂

瀘州民間音樂文化:採編民歌民樂

原標題:【原創】讓課程瀰漫鄉土音樂的芬芳

瀘州民間音樂文化:採編民歌民樂

雨醉風香—採編民歌民樂

瀘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稱江陽,梁武帝大同年間取名瀘州,這是歷史上以"瀘州"命名的開始。

瀘州扼雲、貴、川、渝要道,擁有河流之便的瀘州便成了商賈雲集的物資集散地。隨着歷史的推移,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巴蜀文化及其它地域文化在這裏碰撞、交融、積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瀘州多元文化。

坐落長沱兩江匯合處,擁有永寧河、赤水河等眾多支流的瀘州,有山有水,有水有船,有船就有船工,於是長江、沱江岸邊就飄出不少漁歌,就有了一首首長江號子的產生。水邊是山,山上有樹,樹上有叫不出名的鳥兒,山裏人有什麼隱祕和衷情,便唱起自編的山歌,或婉轉悠揚,或如泣如訴;瀘州盛產美酒,有酒的地方自然也盛產酒歌,瀘州民歌就是這片熱土中迸發的高亢音符,代代相傳,吟唱至今。

在學校合唱團訓練和演出的過程中,在下縣區採風的活動中,筆者接觸到很多區縣的音樂人,在田間地頭、農家院壩聆聽到民間原生態歌手的演唱,感受到本土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豐富和魅力。

瀘州叫賣音樂:瀘州盛產美食,特有的小吃琳琅滿目:白糕、黃粑、折耳根、烘糕等,於是催生出了叫賣音樂。

“白糖的烘糕嘛,雞蛋糕呃,桂花糕……”

“黃粑熱的,來抓側耳根……”

叫賣音樂是小商小販兜售商品時的一種具有樂感的叫聲,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組成部分。頻臨絕跡的傳統叫賣音樂,是在一定年代、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一種社會產物,頗具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方言特色。如今,隨着互聯網時代外賣的興起,走街串巷小販的消失,叫賣音樂也隨之消失,打撈和記錄這些具有一定時代感的、帶着民間智慧和煙火氣息的叫賣音樂,是我們作為音樂工作者刻不容緩的責任。

“瀘州河”川劇:川劇“瀘州河”, 源遠流長,最早可上溯到漢代巫師們的唱唱跳跳。明清時期,“瀘州河”在川南各地廣泛流行開來,巴蜀大地當時就流行着“要能跑得灘,瀘州河去搭班”的民諺。在舞台上,“瀘州河”以高腔藝術和器樂打擊在川劇界獨領先“河”,其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以講白為主的劇本羣體,如《巴九寨》、《水牢摸印》、《哭桃園》等,已成“瀘州河”的保留劇目。

瀘州納溪民歌:滾板山歌就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歌,所謂滾板山歌,即是以連續的短句,用連説帶唱的方式,節奏明快地進行演唱。這裏的連説帶唱不是指説一段唱一段説唱分開,而是指“説”就是“唱”,“唱”寓於“説”中,這也成為納溪滾板山歌的顯著特徵。滾板山歌一人唱,眾人和,清唱無伴奏,歌詞都是人們在勞動中有感而發。滾板山歌《攆野貓》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獨特的和聲結構和詼諧風趣的表演獲得第五屆中國西部民歌(花兒)歌手邀請賽金獎。

瀘縣雨壇彩龍:雨壇彩龍,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性文化遺產”。原為古代設壇耍龍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習俗,雨壇由此得名。雨壇舞龍盛行於明末清初,龍頭彩繪精美,其形額高嘴短,雙目凸出能動,下頜開合自如,以熱烈且川味濃郁的鑼鼓吹打樂伴奏,音樂緊密配合龍的“情緒”和“動作”,既有可聽性,又增強了龍舞場面的氣勢。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人龍合一”,龍體渾圓靈活,舞動時氣勢恢弘,造型精彩,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 它曾獲得“神龍飛天獎”,囊括了編導、音樂、表演等單項獎。

瀘州古藺花燈:古藺花燈,俗稱“扭扭燈”,是自唐朝以來盛行於古藺縣境內的一種以民間舞蹈表演為主的民間歌舞,包括起燈、罷燈外、過路燈、插燈等程序,用油紙傘或紙扇作道具,載歌載舞,歌唱內容與題材來自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或幽默,或詼諧,或粗獷,或豪放,被譽為南方的“二人轉”。

瀘州敍永踩山節:敍永縣有許多苗族自治鄉,苗家的踩山節是情感交流、愛情張揚的盛大集會和傳統節日,人們吹起蘆苼,載歌載舞,最初是姑娘小夥笙歌定情、交換信物的好日子,而今演變為苗家人交流情感的一次盛會。

瀘州合江民歌:山水孕育的歌唱,閃爍着個性的光彩。民歌的風格隨着地域的不同在風格上也各有所異。不同的山水,不同的小區域氣候,孕育了不同風格的歌唱,不同風格的原生態文化。

瀘州合江儺戲: 古老的民間藝術,起源於唐代,由於它保留着戲劇的一些原始形態,因而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

總之,瀘州各區縣民歌和音樂文化資源,極具地方性,有着鮮明的個性,如同山野的花,樸素、野性、頑強,在時代的變遷中傳承下來,但由於勞動方式的改變,有些民歌形式已沒有傳承的空間和平台。很多瀘州民歌,是亟待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繼承、弘揚民歌這一民間藝術瑰寶已是當務之急。

如何傳承本土民間音樂文化,讓現在的孩子們認識、瞭解瀘州本土音樂文化,而本土民間音樂教材是音樂課程重要的基本資源,是實施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也是本土民間文化資源進校園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者:荷葉田田

公眾號:田田的行走之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ev6pm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