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精選15篇)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精選15篇)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

最近幾天,在讀一本書《追風箏的人》。這是一本好書,《__報》曾經這樣評價它:“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描淡寫,近似__《__》。”其中主人公阿米爾和他的朋友哈桑的故事,太令人震撼。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精選15篇)

阿米爾作為一個有錢人家的少爺,而哈桑卻僅僅是一個僕人,但他們之間的情感,已經超越了朋友的感情,但其中卻又充滿了愧疚、恐懼與贖罪。

哈桑,為了幫助阿米爾,去追逐一個風箏。可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些仗着自己家族興旺而欺負弱小的人。他被拉去一個角落,逼迫他交出風箏,然而哈桑拼命保護那隻風箏。阿米爾去尋找哈桑的過程中,目睹了他們欺凌哈桑,但是阿米爾猶豫了,他並沒有選擇去幫助哈桑……可能讀者會十分憤怒,認為阿米爾這麼做十分殘忍而且不顧義氣,而他的決定,改變了哈桑和他的一生。我不禁問了問自己,如果自己遇到這樣的狀況,我會怎麼選擇?我會奮不顧身地去以寡敵眾為他出頭嗎?我還是會裝作什麼都沒看見呢?我不知道。這的確是個困難的選擇,從理性的角度來談的話。然而,我知道,不管我怎麼做,都會對他造成傷害。

阿米爾何嘗不後悔過,“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裏,袖手旁觀。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還是再次救了我,也許是最後一次。那一刻我愛上了他,愛他勝過愛任何人,我只想告訴他們,我就是草叢裏面的毒蛇,湖底的鬼怪。”可能,阿米爾是真的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贖他的罪了吧。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2

小説《追風箏的人》,故事的起源便是一個阿富汗男孩無法面對由於怯懦所犯的過錯,而選擇了謊言和卑劣,終為自己織就了一生的羅網。人到中年,才選擇了"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小説裏最重要的意象,風箏,既象徵了兄弟情誼,也暗示着勇氣。在風箏放飛的過程中,可能血跡淋漓,但只有最終追到風箏的人,才能獲得平靜和安寧。

對於打算讀這部小説的人,我想提出這樣的忠告:如果你不相信靈魂,不相信人天性裏有一種清潔功能,那還是別讀為好。

誠如作者所言,"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説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

小説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之子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喝過同樣的乳汁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這種親情連時間也無法拆散",儘管他們分屬不同的教派,等級地位不同,但種族和社會或者宗教無法抹殺他們一起度過的悠長歲月。純潔善良的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無條件地忠貞,哈桑説出的第一個字是"阿米爾",哈桑説,"為你,千千萬萬遍".然而阿米爾,出於軟弱,或者説怯懦,在舉行阿富汗傳統的風箏比賽的一個冬天,在哈桑為他去追風箏而被人_之時,選擇了沉默。為了掩飾自己的懦弱,為了緩解自己的不安,阿米爾選擇了更殘酷的方式:他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和一些錢,"那是我想要的,要繼續生活,要遺忘,要將過去一筆勾銷,從頭來過。我想要能重新呼吸。"

哈桑走了。但過去永遠是無法一筆勾銷的。

這個國家已經天翻地覆。阿米爾和他的父親逃離戰火中的阿富汗,前往美國。在那裏,阿米爾上大學,擺地攤,結識了深愛的妻子。但過去無法跨越,他在自己的心裏審判了自己的罪行。小説的後半部分便是阿米爾的贖罪之行。他前往闊別已久的阿富汗,尋找哈桑之子。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3

對於總是在奉獻的羔羊,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推動它走向這樣一個結局:徹底為自己獻身。否則,便只有我們為它獻身,因為它此前的奉獻是如此之重,我們已無法承擔。

所以,在小説、電影和電視中,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局面——勇於獻身者,最後的結局常是徹底獻身。

在我看來,第一流的小説必須具備一個特質:情感的真實。

具備這一特質後,一部小説的情節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誕,讀起來都不會有堵塞感。

因而,錢鍾書的《圍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説,因為小説中一些關鍵情節的推進缺乏情感的真實,譬如“局部的真理”勾引方鴻漸、唐曉芙愛上方鴻漸和方鴻漸愛上孫柔嘉,這幾個情節中的情感描繪都缺乏真實感,讓我覺得相當突兀。

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德勒·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就具備“情感的真實”這一特質。

這部小説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小他一歲的、天生便是兔脣的哈桑是僕人,他們都失去了媽媽,阿米爾的媽媽生阿米爾時死於難產,哈桑的媽媽則在哈桑出生幾天後跟一羣江湖藝人私奔了。這兩個男孩吃一個奶媽的奶長大,擁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誼。然而,當哈桑為捍衞阿米爾的榮譽而被人辱時,阿米爾卻選擇了逃避。不僅如此,阿米爾還設計將哈桑驅逐出自己家門。後來,已移居美國併成為知名小説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説哈桑已死,他要阿米爾回阿富汗,要他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為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為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在胡塞尼的這部小説中,高潮一個接一個,但不管情節多麼令人震驚,它們似乎都是可信的,因為伴隨着的細緻的心理描寫會令你感覺到這一切的發生彷彿都是必然。

例如,小説末尾的一個高潮——11歲的索拉博的自殺,看似離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裏,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那時你會明白,自殺是這個遭受了太多磨難的小男孩再自然不過的選擇。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4

好吧,首先,我承認這篇小説我沒有全部看完,中間落下一部分沒看,恩……但感觸還是有的。

小説前段我印象最深的就阿米爾給哈桑講故事,當講到一個男人為了獲得財寶需要眼淚,把最深愛的妻子殺了而痛哭時,哈桑不解的提出了為什麼不用洋葱薰眼睛呢?這答案是我沒想到的,這只是簡單的説明那人愚蠢麼?

在中間看到哈桑被蹂躪時,我對阿米爾感到了一絲厭惡,甚至忽略了那一小節,我不知道為什麼阿米爾會這麼懦弱,這麼膽小,一個對他説過“為你,千千萬萬遍”的夥伴,難道就這麼不值得他挺身而出嗎?以及他後來不敢面對哈桑,甚至栽贓嫁禍及背叛,把哈桑攆出家門。看到這我遲疑了,我不知道如果我擁有這樣一位夥伴我會怎麼做.我對哈桑的忠心與勇敢感到敬畏!

在看到阿米爾的父親被病魔拿去生命,原來再堅強、剛烈的一個人最終也會死去,但那一生他是充實的,他有着自己的事業,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夢想,就算最後死去,他也不會畏懼病魔。

阿米爾終究走出了那困惑他多年的陰霾。一個人活着,不能退縮,不能逃避,只有面對它,挑戰它,就算失敗,自己的心也是敞亮的、開心的!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5

去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説。他講述了12歲的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場風箏比賽後,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睽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愛,恐懼,愧疚,贖罪……都交織在這部小説裏。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他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自己。

或許,我們都面臨過與主人公阿米爾相似的困境,在生命成長的某個階段,有過那麼一次深刻的錯誤:曾經我在鄰居家裏玩,在無意間把他們家的一個精緻的陶瓷打碎了,當他們家人找上門時,硬仗着自己能説回道而把一切責任推到了另一個和我在一塊玩的小孩身上,卻不顧他哭着離開……然而並沒有人願意因為一次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可惡的是錯的。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天空中漂浮不定,而遲遲不肯落地的風箏,或許就象徵着讓我們內心無法安定的愧疚。我們每個人它的下面奔跑,追逐……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須要戰勝的就是自己。需要承擔的,我們無法推卸;需要面對的,我們無法選擇;需要克服的,我們無法逃避……只有向正確的方向努力去做,只有堅信“風箏”總有“落下”的那一刻,“風箏”最終會被追到。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去尋找救贖……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6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説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追風箏的人

每每靜心冥思,追風箏的那些少年,他們都手持着長長地線繩,朝着風的方向,永不停息地奔跑,追逐風箏,追隨內心,追逐風箏,追逐曾經逝去的美好。

哈桑——追風箏的人

哈桑,他是追風箏的好手,追風箏的時候,他從來不看着天空,他追着風箏的影子便可以輕而易舉的第一個拿到風箏。因為他知道,他知道風箏飛向哪裏,他會拼了命地去追,甚至願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在書中反覆出現,每一次都充滿了震撼力與感染力。我喜歡這句話。那麼真誠,那麼純粹。即便是主人讓他吃泥巴,他也會毫不猶豫;即便是面對惡人,他會掩飾恐懼,勇敢的站在主人的前面。他拼了命,為了主人贏得第一,也要追到那最後的風箏;他會深埋主人的背叛;他會重回戰火瀰漫的喀察爾守護主人空落落的房子;他會為他的主人——千千萬萬遍。

哈桑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在緊緊的追逐屬於他的風箏——真誠,忠心,善良,直到生命的終結。他的一生雖以悲劇註腳,但幸運的是,他選對了風箏,並義無反顧地追隨。用通透的眼神去看着污濁的世界,用燦爛的微笑去温暖這冰冷的世界。他來了,他走過,完整,完美,讓人心生敬佩。世間的不公,世間的不幸,更應乘着風把自己放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才能只有追到屬於他的人生支點。

阿米爾——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哈桑的主人,哈桑眼裏的朋友,哈桑同父異母的哥哥。他生性懦弱,為了得到真正的父愛,他背叛了哈桑,藉機趕走他,用一個謊言埋葬了自己原本安然的靈魂,好在上天又給了他一次救贖自己的機會,讓他踏上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去追尋他的風箏——勇敢,誠實,正直。

他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重回故土,戰後慘不忍睹的阿富汗,只為尋找他的侄兒——哈桑的兒子。他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更為了解放一顆獲罪的心。儘管傷痕累累,歷盡波折,好在他追逐着,救贖着,“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在缺失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他終於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人生雖不能完美,但必須完整,誰不會犯錯,誰沒有悔過,但只要我們能重新追逐,追逐那原本屬於我們而暫時缺失的信念,就能使自己重生,重新煥發人的温情。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這部小説的作者,他也是一個追風箏的人,他有着和阿米爾相似的經歷,同是阿富汗人,同隨父親逃往美國。他用自己的文字為世界書寫了一個不一樣的阿富汗,當他把這一切如剝洋葱般一點點展現在大眾面前時,他,追到了,追到了一個遠比他想象中還巨大的風箏。

阿富汗,原來那裏不僅僅有戰爭,有飢餓,曾經還有寧靜和幸福,有歡歌和友情,有信仰和堅守,儘管地位卑微,但骨子裏的倔強和執拗讓人欽佩。

阿富汗,在那戰爭的背後,讓我們還能觸摸到人性中的閃光,阿米爾的父親在靈魂撕扯中完成着自我的救贖,阿米爾的妻子,勇敢的承認自己的污漬,他們有過失但無過錯,他們是可親可愛的人,值得我們銘記。

為你,千千萬萬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為我,千千萬萬遍。給自己的靈魂找一方淨土,靜靜地安置,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然後仰望藍天説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有任何的虧欠。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7

《追風箏的人》,一部將人性透明化的書,那些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善良,以及那個年代的阿富汗的歷史,所有這些都會讓你陷入深深的思考。

沒有誰這輩子不犯錯,當把罪行化為善行的那一天就是你贖罪的時候。世間一切皆有因果。當遭遇災難的時候是否應該反問自己一聲,我是否曾將同樣的傷害帶給別人?

每種罪行最後都可以歸結為盜竊。欺騙是盜竊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殺人盜竊別人生命的權利,那麼是否應該經常反問自己,是否盜竊了什麼東西?

這裏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沒有什麼可以無法彌補,我開始相信每種錯誤都有補償的機會,雖然在這其中,是的,你要付出更多的代價。

坦誠,讓溝通更加有效。將罪行埋在心裏是最愚蠢的做法,沒有願意嘗試説出來的那一刻感覺是多麼棒!

傷害,從出爾反爾開始。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會將你對他所做的承諾記得一清二楚,何況你周圍的人都和你一樣聰明。如果不能做到,請不要輕易地承諾。

很瑣碎、很平淡的東西,才會構成人世間的最美好最温暖的東西,比如,親情、友情、陽光。正如我在這裏將我讀過這本書後的感想分享給大家一般。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8

第一次看這本書已經是我國中的時候,轉眼已是大一即將轉入大二的時候,我又藉着讀書小組讀書分享的機會把這本書重温了一次。

這本書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説的處女作,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善於將別人的風箏割斷,他的朋友哈桑則善於去追風箏。阿米爾善與寫作,卻充滿懦弱與欺騙,哈桑誠實善良,勇敢,正直無私。兩人成為鮮明對比。

然而壞人本性也是好的,他們只是缺乏一個把他們引向善的指明燈。就拿阿米爾來説,當拉辛汗好説歹説讓他“重新做人”,他嚴詞拒絕,當拉辛汗亮出底牌告訴他,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他才決定去找哈桑的遺子。

在現在這個充滿銅臭味兒的時代,壞人雖然存在,但若追根起源,大多數本性不惡,只是童年或者後成年時期缺乏引導罷了。還記得這個故事嗎?一個大盜在被劊子手押向斷頭台的時候,他請求見他母親最後一面,要求吮吸最後一次的母乳,他的母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最後這個大盜咬斷了他母親的乳頭,一旁的人都很詫異,把他拉開。這個大盜臨死前對他母親説的最後一句話是:“若不是你不阻止我之前無數次的小偷小摸,我也不至於落得如此田地。”

這裏的大盜就是阿米爾的翻版。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阿米爾,“復旦投毒事件”,“我的爸爸叫李剛”,“小悦悦事件”等等都是善與惡真實的寫照。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又如何引導惡人往從善之路走呢?

我想教育應該是重中之重。談及教育,老師和教育模式又是一大關鍵。現如今的應試教育都比較重效率、重結果,不注重質量、過程。因此,大多數的小孩思想發育還不完全,整天都埋入題海,缺乏素質教育。曾經我在某個書城等待開門,碰見幾個小學生,年紀雖小,卻已滿口髒話,説着一些與他們年齡大相徑庭的話,令我很是詫異。或許真的是快節奏的生活讓他們也快速“成長”了吧。

老師是教育的啟蒙者,但是家長卻是除了老師能和孩子呆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現如今,家長們都忙於賺錢,忽略了孩子們的感受,導致有些孩子性情冷淡,有的又是雙重性格,自己卻仍無法發現這一問題的導火索。若有那天真出了事故,那才追悔莫及呢。

除了老師和家長以外,社會也應當扮好引路人的角色。政府、企業也都應該大力支持,多加重視人格的培養。放慢我們生活的節奏,細化我們的優點和不足,多多讚美和激勵“哈桑”,多多關注“阿米爾”,找出他的問題所在,一一攻破,這樣才能建設更好的幸福安康的和諧社會,營造一個美好的明天,創造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9

“為你千千萬萬遍!”你能想象一個有兔脣的孩子,一個生活在阿富汗社會底層的遭人歧視的僕人的孩子,是如何用自己的一生來履行他對友誼的這份承諾嗎?

這本小説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為了贏得父親的讚賞,他眼睜睜的看着為他不顧一切的哈桑遭人凌辱,自己選擇了逃避。而後,阿米爾又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痛苦,為了減少這份痛苦,他又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之後的阿米爾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於是他再度踏上了久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

人們説陳年往事可以被埋葬,因為時間是治療一切的良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總是在不經意間爬上心頭,回首前生。記憶總會在某個特別的地方停留。

風箏是美好童年回憶的象徵,可在這兒卻也帶來了一段不堪的過去。孩童時的我們都有這樣的渴望,總希望成為人們口中讚賞的對象,尤其是我們的雙親。並且父母對別的孩子的讚賞也總會遭到我們的嫉妒,也可以説是我們內心的自卑。為此,我會用一些陰暗的小手段打壓我們的對手,來獲得關注的目光。阿米爾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一個折射我們內心的影子。他喜歡賣弄哈桑聽不懂的詞語,為了追回風箏贏的爸爸的肯定,他選擇“他只是個哈扎拉人”這樣的帶着種族歧視的認知來麻痺自己,放棄了他本應該擔當的責任。也正是這種對責任的放棄,使他品嚐了一生的悔恨。也正是這種對責任的放棄,在做錯事的情況下,我們又何嘗不是選擇找藉口來推卸責任呢?最終,我們還不是如阿米爾一樣品嚐了後悔的滋味,總想找到救贖罪惡的方式來彌補內心的缺失。

哈桑是這本書的另一個主人公,他深受階級、宗教的迫害。可是他也是這本書的光輝所在。他的母親拋棄了他,來自哈扎人的血統到處遭人歧視,這本應該是個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可是,他卻能説出“為你,親千萬萬遍”這樣感情豐富的話來。這不僅僅是表達對主人的忠誠,更是對友誼最完美的詮釋。可見他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對友情滿含期待。

我們短暫的一生有多少朋友能夠對我們説出並履行這樣的承諾呢?哈桑學會的第一句話就是“阿米爾”,他對阿米爾不顧一切的愚忠,我看到的是一顆對主人的真摯的心,他為了不讓阿米爾生活在不安與愧疚中,他依然選擇離開。我們都渴望有這樣一位朋友為自己付出,卻不知道自己能為朋友做什麼……

《追風箏的人》不僅僅是親情、友情的概述。在最後一羣孩子奔跑,不停地奔跑着。也許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酸楚,但這才是人生。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進行挽回。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0

合上書皮,靜心感受內心的澎湃波濤,腦中的思緒紛雜,彷彿看完一場懸疑大片,影院燈光驟然亮起,還依然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殘垣斷壁的阿富汗、空氣好似固體般令人窒息、漂浮着的塵灰混雜着糞便的氣味,人與動物沒有分別。

卡勒德·胡塞尼用細膩精準的筆法向我描繪了一個原本純真熱情的美麗國度如何被戰火摧殘迅速凋零、一對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如何因為種族歧視而分崩離析、一位滿懷懺悔的“叛徒”如何踏上他的贖罪之旅。

童年時光裏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例如那棵鬱葱的石榴樹下阿米爾向哈桑細讀故事以及他的小小嘲弄;例如面對“吃耳朵的阿塞夫”時哈桑的挺身而出;例如送走阿里和哈桑時父親的痛哭流涕。但前半部分的精華應該在那個追風箏的冬天。阿米爾一點點小心經營的他與父親之間微薄的感情,都附着在剌手的玻璃線上。正如阿米爾説出口的第一句話是“爸爸”,而哈桑説出口的是“阿米爾”一樣。哈桑也在努力經營着他與阿米爾的感情,那都寄託在為阿米爾追的最後一隻藍風箏上。20--年後阿米爾回憶起哈桑追風箏時的樣?子----

“他追風箏的時候從來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經常説他追着風箏的影子,但他們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情,你爸爸不是在追什麼影子,他只是……知道”

我感慨良多,一是在那個陰冷的小巷,阿米爾注視着哈桑被強暴卻沒有站出來——他不過是有着懦弱天性的凡夫俗子。童年的選擇直接影響成年生活,他的懦弱是草叢中的毒蛇,湖底的水怪,將忠誠的夥伴推向深淵。《弟子規·餘力學文》中有言“敝聰明,壞心志。聖與賢,可訓致”,一泓清泉現萬物,半彎新月透人心。阿米爾的行為折射出那個因種族歧視而不平等的年代,沛然萬象中,人們因習慣了苦難而逐漸把慈悲蓋在冷漠的一個角落。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説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於哈桑,風箏是他與阿米爾少爺最純澈的友誼,也是“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對阿米爾來説,風箏是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還有就是父親對待兩個兒子的不同態度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人生?——

他是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阿米爾是有名分的一半,社會承認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覺充當的父親疚恨的化身。哈桑是另一半,沒有名分,沒有特權的一半,那繼承了爸爸身上純潔高貴品質的另一半,也許,在爸爸內心某處祕密的地方,這是他當成真正兒子的一半。

分別的愛是水,澆灌了阿米爾內心妒忌的邪惡種子,也將兩人越推越遠。也許父親是正直豪爽的成功商人,但他絕不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將物質留給阿米爾,將精神留給哈桑,導致了阿米爾為了爭奪父愛,不惜陷害哈桑,將他趕出家門。這也為現代家庭教育敲響警鐘!

《列子·湯問》如是説“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若骨,不驕不忌”,其實不爭是一種慈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嫉恨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讓我們隨喜、隨業、隨順、隨緣,待人以温柔之道。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追。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1

公司樓下開了一個書店,每天中午的休息時間我就去翻翻書。

《追風箏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薦的,她説看了欲罷不能,激起她瞭解阿富汗的衝動,於是她又看了這個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寫阿富汗的書《燦爛千陽》。

第一本我已經讀完,第二本讀到一半,有點讀不下去了。作者的語言太貼近生活,兩本書很相似。

其實讀完第一本,我感受頗多,兩個阿富汗小孩一起長大,其間經歷了太多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情,這些故事激發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義”。書中真摯、細膩的語言十分生活化,讓我讀起來很流利;但故事卻很是沉重,讀完讓人憂鬱,也許作者就是想讓讀者瞭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鬱產生的原因。

書中男主人公對兒時夥伴的感情,從愧疚,自責,到了解真相後冒着生命危險面對過去自己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與故事的情節一起跌宕起伏。

第二本書還沒讀完,感覺兩本書的情節很相像,只不過是刻畫了兩個女性的成長經歷,也不知道是譯者的原因還是作者刻意的結果,書中一些場景的描寫都十分的相像。弄得人經常把兩本書的內容混了一起。

總之,兩本書讓我瞭解了阿富汗這個陌生的國度,瞭解了那兒人們的生活習性,經歷的災難和他們頑強的求生精神。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2

風箏,是美好與憧憬的象徵,就像來人間的一隻天使。

這或許是個美好的故事。我想。我懷着期待進入了作者用淡柔的文字細膩勾勒的情景,進入了阿米爾和哈桑的人生,我一口氣把書讀完了。現在細細品來,卻又覺得意猶未

在阿米爾十二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告訴他:“世界上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説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

文中充斥着不同人的謊言,而謊言並不都是惡的,一些謊言是為了保全,一些謊言是為了私利,一些謊言是為了逃避,一些謊言是為了沉默,我們無法斷論這些謊言是善還是惡,但有一點“事實”卻是明確的:一旦我們説謊,我們也就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而阿米爾一生都受着謊言的影響,在真相揭示之前,他當然不會知道父親對哈桑——一個僕人的兒子為何如此照顧,他當然也不會知道自己的謊言到底會帶來什麼改變,他唯一清楚的是:時機不到,他寧願生活在“矇蔽”中!

可當我們欺騙,愚弄着一個人,一個願對你説:“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的時候,那個人面對你的謊言,不會對你埋怨甚至敵視,反而一如往常的“真誠的忠貞”,那種永恆的忠貞為讓我們窒息,沒有人會因為對別人説謊後受到這種毫無責備的寬恕而心安,反而那種深深的愧疚感愈來愈烈。哈桑,卻是這樣忠貞的人,他習慣於“僕人”的地位,習慣於逆來順受,於是,阿米爾開始懼怕,因為哈桑的忠貞只能顯示他的膽怯,懦弱,卑劣與自私,最終他選擇了逃避和説謊,他的選擇,因為他是個孩子,也許他能得到大人的寬恕,但卻無法獲得自我救贖!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讓我看到了在如今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非常稀缺的一種純潔無污的情感——友情。

那又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説

一條終結輪迴的路。

阿米爾在猶豫,他在逃避與救贖中猶豫,最終他踏上了這條據説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去實現自我救贖,去減輕罪責,阿米爾,鼓起勇氣,收拾懦弱,在槍林彈雨中,在死神前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

獲救的不單是索拉博,更是阿米爾自己。

合上書,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就像那風箏一樣,在它高飛時承載着阿米爾與哈桑美好的快樂時光;落地時是阿米爾對哈桑的背叛,對謊言的逃避;再次飛起是阿米爾解救了索拉博,解救了自己,讓哈桑失去的快樂,讓索拉博找回……

故事始於風箏,也止於風箏。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3

花了兩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讀此書緣於一是聽過同名相關的電影,二是覺得該書書名奇怪。懷着特別的心情,開始翻起第一頁。一句那裏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讓我隱約感到這會是篇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一個富人家的少爺和僕人兒子的故事。關於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和背叛的故事。阿米爾和哈桑因為特殊的主僕關係,因為爸爸的民主思想,兩人從小一起玩大,兩人有着一個共同點,即出生後都沒有媽媽,阿米爾的媽媽因為阿米爾的出生而死亡,阿米爾一直認為自己是殺害爸爸最喜歡的人的兇手;哈桑的媽媽因為哈桑爸爸的懦弱和卑微醜陋而拋棄他們而走。而他們之間更多的是不同點:阿米爾有着富裕無比的生活,處在少爺的位置,有着高貴的社會血統和社會身份,有着全城人民敬仰的爸爸,可以住在寬敞舒適的房間;哈桑則天生一副兔脣,爸爸醜陋無比,社會身份和出生備受歧視,每天和爸爸住在很小簡陋的沒有任何裝飾品的屋子。因為爸爸的寬闊胸襟,阿米爾和哈桑從小在一起玩耍,散步、爬樹、放風箏,所有的一切空餘時間他們都在一塊玩耍,但是阿米爾在心底從沒把哈桑當過真正的朋友。當他做錯壞事時,哈桑替他承擔,當他無聊時,拿哈桑消遣,哈桑永遠的那樣忠於他,愛他,為他,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從小性格懦弱,比較自私,他渴望爸爸的一切愛,他討厭爸爸對哈桑的關心,哪怕一點點的關心都會引起他的嫉妒。而哈桑恰恰相反,阿米爾就是他忠誠的對象,他那麼愛他,阿米爾要求他做什麼他都從不計較。在一次盛大的追風箏的活動中,哈桑為了幫阿米爾追到風箏,在一個陰暗的小巷中被一羣惡人欺負而遭遇欺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過程,卻因為自己的懦弱沒有現身幫助哈桑。在以後的.日子裏,為了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和不安,阿米爾儘量避免見到哈桑,因為見到哈桑就會看到自己的罪惡。阿米爾因為追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而引起爸爸的特殊寵愛,從小渴望爸爸愛的阿米爾為了獨佔爸爸的愛,也為了逃避內心的愧疚,將生日時的手錶和一沓金錢誣陷於哈桑和其爸爸。哈桑和爸爸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他不默默承受一切,和爸爸離開阿米爾家。沒過多久,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移民於美國。在他以後的人生中,他一直揹負着沉重的內疚感,一直會想起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二十幾年後,一個來自阿富汗的電話重新召回他重返阿富汗的決心和勇氣。當阿米爾回到戰亂貧窮、模樣已大變的阿富汗時,心情錯綜複雜。最讓他震驚的是拉辛汗叔叔告訴他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內心充滿了不安、憤怒、愧疚。但最後他選擇原諒了爸爸,戰勝自己的懦弱和自私,冒着生命危險去尋找哈桑唯一的兒子。最終將其帶回美國撫養。

這是一個關於友誼、愛的救贖、寬恕勇氣的故事。主人公從一個自私、懦弱、心胸狹窄的人通過生活的經歷和洗禮,走上了愛的救贖之路,最終成長為一個敢於擔當、正氣、有責任心的男人。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4

讀完追風箏的人,感觸頗多,一部不是純文學的作品,更偏向政治,民族,種族,階級題材,讀完之後心情浮浮沉沉,異常沉重。內心有千言萬語,卻不知該如何表達。一句話,就是通過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運描寫,映射阿富汗政治的動亂,種族歧視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追風箏的人是以風箏為主線,講的是主人公阿米爾與他爸爸僕人的兒子哈桑的故事,他們倆一起長大,喝的是同一個母乳,彼此會説的第一個字就是彼此的名字。哈桑忠實堅強,勇敢真誠,阿米爾膽小懦弱,善良敏感,雖然表面上哈桑與阿米爾非常親密,但是在阿米爾的內心,並沒有將哈桑作為他的朋友,其實這與他們倆的階級身份有關,一主一僕,他們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故事的發展也是圍繞着放風箏,哈桑是追風箏的高手。

他不需要抬頭就知道風箏會落到哪裏,並總能第一個拿到落下的風箏,小説中有一句最感人肺腑的話,為你,我願意追千千萬萬次,哈桑是多麼的忠誠,哈桑曾經説過,只要阿米爾讓他去吃土,他就回去吃,不會有半句怨言。正是哈桑的如此真誠忠誠,使阿米爾感到羞愧,阿米爾膽小懦弱,遇事總是退縮,他渴望得到爸爸的愛,卻又無法做到爸爸的要求,他最喜歡的事是寫小説,可是爸爸卻不支持。故事的轉折點是一次風箏比賽,它改變了故事中很多人的一生。

在這次比賽中,阿米爾沒有讓爸爸失望,他成功打敗了其他的風箏,哈桑答應他去把最後掉下來的風箏追回來,對阿米爾來説,只有追到掉下來的風箏才算真正的勝利。可是,在哈桑拿到風箏後,卻被阿瑟夫(懷有很深的種族歧視)等人攔住,哈桑因着對阿米爾的承諾,決絕將風箏給阿瑟夫,結果被阿瑟夫性侵,這一幕被阿米爾看見了,可是她卻選擇了轉身逃跑,因為他懦弱,不敢為了哈桑挺身而出。

接下來的幾天,阿米爾一直處於內疚中,他無法面對哈桑,最終他嫁禍哈桑偷盜,逼走了哈桑,那個對他無比忠誠的,敢於為他做任何犧牲的好朋友。又過了幾年喀布爾被俄國佔領,阿米爾與爸爸不得不逃亡美國,在那裏艱難的開始了新生活。

或許故事可以就這樣結尾,生活將這樣繼續。可是一個電話,擾亂了平靜的生活,也把阿米爾再次帶回了故鄉,從爸爸的好友口中得知,哈桑其實是爸爸的私生子,是阿米爾的親弟弟,阿米爾一時無法接受,這麼多年對於哈桑的愧疚一直縈繞心頭,如今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的親弟弟,往事一點點浮上心頭,爸爸每次都記得哈桑的生日,從來不哭泣的爸爸在哈桑離開時第一次流淚。可是,喀布爾已經不是曾經的喀布爾,現在民不聊生,處處都是死亡,到處都是流浪兒。

而哈桑也在保衞阿米爾家房子時被打死,而哈桑的兒子也落到阿瑟夫的手中,成為性侵的對象。最終阿米爾與阿瑟夫打鬥,在快被打死時,是索拉(哈桑的兒子)用彈弓打瞎了阿瑟夫的眼睛,他們才得以逃脱,這時候阿米爾才真正的成長,成熟,他不在逃避,他用哈桑當年對待他的真誠對待索拉。最終索拉被帶到美國與阿米爾一起生活。這將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為着它,我們不停追逐,在命運的安排下,我們義無反顧,或許遍體鱗傷,但卻真實的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追風箏的人心得體會 篇15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她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 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卻給我以震撼。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為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為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説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才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為代價。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閲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湧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偽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眾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e0m6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