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讀後感3000字(精選18篇)

讀後感3000字(精選18篇)

讀後感3000字 篇1

成長,大家都不陌生,而在你成長的道路中遇到多少坎坷,你

讀後感3000字(精選18篇)

又何曾知道。生活,學習,有多少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你都能夠

把他們一一完成嗎?

個人都要長大,都喜歡長大的感覺。給家裏一份安心。給愛

人一份温暖。給孩子一個好的家庭。讓你周圍的人感到温暖,但

是又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是無法預料的,從國小,中學,高中

,大學,甚至更高的文憑,當我們自己覺得我們已經是大人的時

候,我們有了自己的觀點,有了自己愛的人,自己喜歡的人,

自己敬佩的人,自己崇拜的人。也許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

是為了什麼要愛,要喜歡,要敬佩,要崇拜。盲目的,無知的,

難道我們就不應該自己花些時間好好的想一想盲目的追求客觀而

不存在的東西是為了什麼,為什麼要那麼虛偽,可以説我們最愛

,最喜歡,最敬佩,最崇拜的人那就是我們的父母,人如果要是

不做到“孝”的話,那你就真的應該去好好反思一下,往往有些

人活在父母的溺愛下不知道勤儉,不知道尊重,而當你看到了那

些吃不上飯,穿不暖衣服的人,你又有什麼的感受,他們覺得你

真幸福,有父母的感覺真的很好,感受不到父愛母愛的人往往又

是最懂事的人,人無完人,有時候看到那些不孝的人,我看着那

些沒有人幫助,沒有人可憐的時候,我心裏不知道是什麼滋味,

眼睛變得模糊。有時候自己靜一靜的時候想一想你和父母吵架的

時候,離家出走的時候,你的父母什麼心情,他們吃不好,睡不

好,心裏想的都是你,想你在外面能不能睡好,能不能吃好,能

不能穿暖,生怕你在外面過的不好,再怎麼生氣他們還是擔心你

,而你,如果不想想這些的話,你自己拿着家裏的錢在外面吃喝

玩樂,一點也不顧你父母的心情,那你就是一個不稱職的孩子,

父母的義務就是給你養大成人,別以為父母有義務。當孩子的義

務就是長大成人之後報答父母。

成長的過程中,找到了你另一半的時候,當你父母不同意的時

候,你會選擇哪個,曾經有一個道難倒了許多人。“當你的愛人

和你的父母同時掉進大海里的時候你會去先救誰?”當別人問我

的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也許有的人在父母面前説先救父母

,在愛人面前説先救愛人,完全是虛偽的回答,沒有人真正的研

究過這個問題。你是否能夠處理好妻子和父母之間的問題,值得

去好好思考.

其實在我們受傷的時候能夠有誰能在你的身邊撫慰你。是親人

,是家人。如果在外面有誰能夠可憐你,沒有人。因為人都有着

一點自私感的。誰都不例外,如果你是一個有自尊的人,一個有

心的人。你就會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其實人活着並不是

為了自己,生命是屬於集體的,屬於父母,屬於社會這個大家庭

的。當你選擇輕生的時候你想過別人麼。想過你自己的父母有多

麼的難過麼,這樣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出現的還少麼,父母天天那

麼累。為的是什麼。我們,是我們。在成長的路程中,我們失去

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無奈。讓我們的身心疲憊不堪,我們更需

要家庭的温暖,更需要父母的關懷,當我們認為我們長大的時候

其實我們還是個孩子,當我們沒天遇到不同的難題的時候,我們

那個時候才算做成長,但是遇到難題的時候我們又應該如何面對

,如何解決。

想一想小的時候,父母的親情圍繞在我們身邊的時候,幸福,

幸福也在我們的歡笑中漸漸的漏出了微笑。在我們小時候因為貪

玩受傷的時候,父母急忙跑過去,問你痛不痛。現在回想一下,

微笑,眼眶,濕潤,不是滋味。又想一想,在成長的過程中,與

父母的爭吵,讓他們傷心,讓他們哭泣,我們何嘗又對得起誰呢

。誰又知道父母的苦心。

責任,我們有麼。要是覺得自己長大的人必定會感受到責任與

自己的愚蠢,在這個混亂的世界,我們在山崖邊搖擺不定。誰也 不能拒絕成長,成長只是我們人生路途中的小小的沼澤,不管受

多大的傷,只要我們過去了那就是成功了,儘管傷痕累累,也許

遇到沼澤的時候你想到該放棄的時候到了,不得不説,你錯了,

人生都是需要拼的,不拼又有誰知道你真正的實力。自己也不知

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撐起一片藍天。我們要努力

的學會長大,拋棄了童真,換來了滄桑,得到了惆悵,望着前方

的路途,不知是進是退。

當我們進入了華麗包裝下的骯髒城市之後,童真,純淨,漸漸

的離我們遠去。黑色,漸漸的吞噬着我們的身體,我們童年與親

人的温馨,歡笑是否還能夠找到,夜晚的我們想拉住黎明的時鐘

,自己的雙手卻永遠的不聽使喚,時間一點一點的度過,自己一

點一點的虛偽,在生命中慢慢的品嚐人生的坎坷,所有的事情都

需要自己的心靈來解決,成長是痛苦的,回想是幸福的,面對成

長的挫折,我們要面對好的一面,努力的拼搏自己的人生。生命

是承受不起你的那種自甘墜落的想法的。奔波,勞累,已經不是

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了。生命的那顆星已經在長空中高高掛起,

而你呢,是否也在人生的路上高高在上嗎?

面對失敗,面對人生的挫折,我們已經不是曾經臉上帶有歡笑的

我們了,那時的我們已經遠離自己的心了。現在的自己正在重新

的塑造一個新的自己,成長正在考驗我們是否有能力承受生命之

重。我相信把握住自己的人才能夠把握住生命,在成長的道路上

永攀高峯,不要説命運如此的苛刻,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有

付出就有回報。如果你沒有做好你自己該做的事情的話,命運是

不會給你一條光明大道的,等待你的只有崎嶇,坎坷,帶有沼澤

的道路的。如果走不好,那麼你的一生都不會幸福,都不會感受

到世界的美好。

曾經的諾言已經變質。當初的激情也化為灰燼,當你長大之後

,你已經能夠經得起打擊,懂得了什麼叫朋友,也懂了什麼是真

正的友誼。心再痛,淚再流也無濟於事,只有自己面對曾經的諾

言,曾經的。。。

長大了,動作開始機械的循環着,笑容也開始勉強起來,沒有

了童時的瘋狂,不想偽裝的表情還是無法偽裝。想在天空中飛翔

,回頭發現自己還沒有翅膀。想要起航,一時又發現自己想要去

的地方很迷茫。至今才明白,生存的道理,拼搏,鬥爭才是真的

自我。當你無路可走的時候,你卻發現前方還有很多的路可以走

,只是走的方向不一樣了。如果可以在拼搏中,鬥爭中取勝,那

何不如自己拼搏一下,證明一下你的自己,證明一下自己的存在

。年少的輕狂,可能在世界上永遠的消失了,也可能還在你心靈

深處稍微有一些回憶,你覺得這些回憶能有幾個實現的。有時侯

我們曾經想,我們為什麼要長大,世界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其實

這個問題已經不是你一個在想了,無數的人想這個話題已經很久

。只是沒有人能夠説清楚到底是為什麼,不懂。漸漸沉沒。

我們逐漸的當單純被成熟取代之後,也換上了虛偽的面具,慢

慢的踐踏自己的生命。在生命的洗禮當中,我們逐漸的認清真實

的自己,在洶湧的人潮當中,也逐漸的知道了活着的意義,我們

其實是被自己所欺騙。被自己虛偽的面具所迷惑。有人恨長大,

因為會失去很多,還不如去真正的面對,面對真實的自我。想一

想清晨的陽光,令我們有着享受生命的感受,而深夜的孤單,只

有去靠自己來尋找那一米陽光,掙脱束縛。在成長的列車中,每

一站都是你的轉折點.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下車的人,他們也會因為

下車而後悔,因為再也不會有車了.下車的人,只有一點點的空間,

而我們在車上的人,等待的是我們面無邊際的空間.成長可以説是

一顆流星,短暫卻很美麗.手裏的流沙,沒有人能夠阻止他的流逝.

從容一點,或許沉沒.沒人説,也沒人去感歎,在時間一點一點的失

去之前,我們應該找回自信,把後面的時間過的充實而美麗.為什

麼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能夠多找到些幸福呢,我們不必為失去

的靈魂而忐忑不安,只要勇敢面對,我相信,靈魂,一定會回來找你

的.生活,不需要太理智,放縱一下我們也許不會活的很累.

不是每一種思念都讓人窒息,不是每一種遺憾都讓人無法挽回,

在我們一點點長大的時候,懂得了什麼叫做愛情,也漸漸的有了心

跳的感覺,曾經有人説過三種顏色,紅色,藍色,綠色,紅色代表激

情,是毀滅一切的力量,藍色是憂鬱,是沉淪一切的力量,綠色是沉

穩,是安撫一切的力量,你會用哪中顏色來面對,看你自己的選擇,

不要後悔,不要衝動,慢些思考會讓你的選擇更加正確,如果你認

為你長大了,那又有什麼標誌代表你長大了?年齡,容顏?一切來源

於你的思想,但是它是成熟的麼,還是幼稚的,我們曾經年少,不懂

的事情卻衝動的去做.與世界隔絕,更是一種自己認為的解脱?其

實我們失去的是青春年少.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相信命運對誰多是平等的

.只有我們親身體驗成長,才能夠知道其中的樂趣.不要悲觀,開心

每一天.

讀後感3000字 篇2

"Jane Eyre"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87 years, and has been in the past many years. Time does not affect his light. Today he is still a great work.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many of the classic masterpiece will be immortal, but can look like "Jane Eyre" so deeply into people's souls, it has attracted tens of thousands of readers with an irresistible beauty, affecting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even for some people, the work affects their lives not many.

Jane Eyre is a novel with autobiography, which explains the theme of human value = dignity + love.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Charlotte Bronte and Emily, the author of Wuthering Heights, are sisters. Though they live in the same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family environment. Charlotte's character is gentle, pure, and he likes to pursue some beautiful things more. Although she was poor in her family, she had little care from her parents, and she was not so beautiful and stature. But perhaps it is such a deep inferiority in soul, which reflects a very sensitive self-esteem in her character, and takes self-esteem as the compensation for her inferiority.

Her description of Jane's love is also a beautiful, small woman, but she has a very strong pride. She is unswervingly pursuing a good life.

Jane Eyre, living in an orphaned, happy environment, grew up under treatment with peers, abandoned aunt, cousin of contempt, insults and beatings cousin the ruthless trample on a child's dignity, but perhaps it is because of all this, Jane love unlimited confidence and a firm and inflexible spirit, which can overcome the inherent personality

Unfortunately, in the study life, Jane. Love is still suffering from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mental disability. School donor rocor Hearst not only when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face to defame her and put her shame on the stage show. She was ashamed in front of the whole school. But Jane. Love is firm and inflexible, turn grief into strength, not only the rapid progress in learning, but also made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on, Jane. Love has fallen into the whirlpool of love. Her strong personality and also keep personal dignity, is great lady rival in front, favorably, overbearing for miss Ingram, she was calm in the face. Similarly, in front of Rochester, she never because he is an inferior status of the family teachers feel inferior, she thinks they are equal. It should not be because she is a servant, but not to be respected by others. It is also because of her integrity, noble and pure, the soul is not polluted by the secular society. Rochester zican are made of dirty, at the same time respect for her and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He was sincere and moved her, and she accepted him. Later, Jane. Love found that Rochester had a wife, her self-esteem again appeared, without hesitation, she left him, her love for the exclusive, let me admire.

The ending of the novel is perfectly happy. Although the manor of Rochester was destroyed by his mad wife, his eyes were blind, and became a disabled person. But this is the fact that Jane is no longer in contradiction between dignity and love, but at the same time, he is happy.

The novel tells us that the most wonderfull life is human dignity and love, I really appreciate the author of this wonderful life ideal - is the dignity and love, after all, in today's society, the person's value = dignity + love this formula to pay to achieve often cannot do without the help of money. Choose between rich and poor, choose between love and no love. Few people will abandon everything for love, like Jane, and do not care.

In the face of setbacks, we should have a "thousand mill strike" ambition, as long as there is hope, do not give up, stand up,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because, after all the journey to buy a return ticket. The test of thousands of setbacks has created our persistent character, molded our strong will and trained our excellent skills and paved the way for us to succeed. In the setback, we have a little bit of strength, step by step to the glory. Let us full of "fate by the throat" of the lofty sentiments and aspirations to challenge setbacks, overcome setbacks!

讀後感3000字 篇3

本學期學校為了鼓勵大家讀書,統一發了一本劉墉的《世説新語2》之教育祕笈,我在閒暇之餘讀了一部分,讓我回味無窮。娓娓道來的教育祕笈就像與讀者對話,許多的困惑也隨之漸漸明朗。書中對“新新人類”的理解,我有同感:“他們可能動作不快,起牀也不快,但他們的觀念靈活、轉變得快、適應得快。”是的,就拿我外甥來説,看似動作較慢,但是對社會的進步事物説起來讓人用另一種眼光看他。

他小時候喜歡看課外書,特別是歷史和地理之類的,積累了好多知識,高中時學習再緊張,也要擠出時間(如週六晚)上上網瀏覽一下著名網站,上一下qq,關心一下國內外大事,就餐時,便侃侃道來;去了幾個地方,就會告訴你那裏人的生活方式,沒有一點點的不適應;有時還時不時地評論一下某些社會現象,有時模唱幾首流行歌曲還真是有點模樣,這就是“新新人類”。

讀了這本書,對我頗有啟發,我國的家長對孩子太多的企望、設想和規矩,於是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空間和發展的平台,使家長沒有辦法選擇,只有聽之任之。想想現在青春期孩子的叛逆,網絡問題少年,做家長的真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需要我們家庭的幫助和協調,是非常需要與學校老師經常的溝通。有的家長常把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卻不問自己的責任盡到了沒有,忽略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書中談到的“年輕人要有探索的權利”“子彈準備好”,我很讚賞。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就是累積的過程,為自己儲存一種能量,為自己積澱一些知識,為自己儲備一定的能力,到機遇降臨時,你便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平台大顯身手,而非有了合適的機會,只能望此興歎。我記得教育自己女兒時,她出生才八個月就教她自己學會吃飯,讀國小時要求她一定要遵守紀律,要多為他人着想,回家要學會做家務……如今,走向社會了,較快地適應了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儘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一點點事,就是儲備生命的價值。

掩書沉思,我們的家庭需要太多地關注孩子的健康成長,要為他們創造一種寬鬆、和諧的環境,要鼓勵他們把知識變成技能,要讓他們體味與珍惜成長中的困難,明確自己的目標,堅持數年,必有好處!

提起記載遺文軼事的筆記小説,你想到了什麼?提起志人小説的代表,你想到了什麼?提起中國最早歷史價值最高的小説,你又會想到什麼?告訴你,它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傳奇——《世説新語》。

最近閲讀了劉墉《世説新語2劉墉教育祕笈》,感觸頗多。劉墉先生以非常平實的語言,幽默的文筆,道出很多人生哲理,實在令人佩服。本文就以處罰的藝術為題談談個人感想。

《世説新語》是南朝劉義慶組織文人編寫的,樑代劉峻作注。分為政治、德行、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全書共有一千多則記載了許許多多富有哲理、趣味十足的文言小故事。

今天晚上,我又讀了《世説新語》識鑑門的幾篇文章,其中有一篇使人的品質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原文是這樣的:王浚衝、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

譯成現代文是:王戎、裴楷二人兒時去拜訪鍾會,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有客人問鍾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麼樣?”鍾會説:“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簡約扼要。二十年後這兩位賢才將成為吏部尚書,希望那時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

讀完這篇文章,讓我認識了一個善於發現人才,並且具有優秀品質的鐘會和一個清明通達的裴楷,一個簡約扼要的王戎。文章以鍾會和客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裴楷、王戎的品質,也寫出了鍾會的善於發現人才的能力。文章第一句中“須臾去後”,意思是呆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寫出了王戎和裴楷在鍾會家中待的時間短,也一定襯托出了鍾會發現人才之迅速。鍾會話中的最後一句:“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突出了鍾會善於發現人才,能從兒時的表現想到二十年後的作為,坡有一定功底。也寫出了王戎、裴楷的一部分優良品質,兒時已有所體會。“當”字有一定的肯定意味,突出了鍾會的能力強。後一小句“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這是鍾會的願望,也是為國家興亡所想的,寫出了鍾會關心國家的未來和國家的下一代。

像看故事樣的讀着《世説新語》,不知不覺的就看到了後面,感慨頗多。試着談談我的點滴體會。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歷來具有深厚的道德及傳統的美德。然後,如今看來,某些美好的東西已經成了歷史。今日的中國,人們的道德觀念金錢觀念傳統觀念似乎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一些報道和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香港澳門中國台灣人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美德方面要比大陸人好很多,在尊重老人,愛心事業等方面真的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我説的是整體狀況,也並不是説我們就一無是處,我們身邊也不乏雷鋒式的人物。我只是想説,現在下一代人的思想道德等方面也到了非重視不可的地步了,不然,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無法傳承,就連國人的國際形象也大損。

前兩天在報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71歲農村婦女每月捐款1000元”。説的是濟南地區雙港鎮郭黃莊村鄭金玉大娘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話説是“我是家庭婦女,沒退休金,但幾個孩子都孝順,每個月都給錢,我一個老太太,能花什麼錢?每個月拿出一點錢來捐助孤兒和困難羣體是可以做到的。”多樸實的語言!就這樣她一堅持就是許多年,累計捐款已達10多萬元。

也在前兩天,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報道:公交車上兩個年輕人為了爭一個座位差點動起了手,一旁的一位老太太站起來,讓坐於年輕人,而這個年輕人就真的坐下了。老太太説,“只要他們不打起來,我讓個座,算不了什麼”。又是一“愛幼”的典範!但尊老又去了哪裏?

因為迷戀網絡,中小學生弒父(母)的報道,屢見不鮮。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怎麼了?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的思考嗎?

“冀爾時天下無滯才”,願這美好的願望在今天成為更美好的現實!

讀《世説新語》,感覺就像聽古人講故事。寥寥數語便能將一個時期的思想風貌娓娓道來。怪不得魯迅先生稱它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魂奇。”不僅這些。《世説新語》還是“無數”成語的“發源地”呢!我們熟知的“拾人牙慧”、“一往情深”、“咄咄怪事”、“一覽無餘”、“望梅止渴”等等,都出自《世説新語》裏的一個個小故事。讓我們一起領略吧!

我最喜歡的一則是《道旁苦李》一文。它講的是七歲的王戒在和小朋友們玩的時候,看見路旁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多的都快把樹枝壓斷了。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去摘李子,而王戒一動不動。有人問他原因,他説:“長在路邊樹上還會有那麼多李子,定是苦李。”摘到李子的孩子嘗李子,果然苦。

這個故事暗藏玄機,不但誇獎了王戒小小年紀便有很強的推理能力和善於思考的好習慣,還側面指出“路邊苦李,沒人青睞”。借苦李傳達出無用的事物活人就會被人所棄的道理。而故事中的王戒從小就脱穎而出,終後為竹林七賢之一,成為西晉大臣。

許多父母在處罰孩子時,犯了兩個最大的錯誤,一是他們要罰,確捨不得,下不了手;二是他們會處罰,但是他們沒有自己一定的原則,好像隨他們心情好壞來執法,讓孩子摸不清。劉墉以自己教育孩子為例,特別是提到他的母親,在劉墉想打兒子確又礙於母親而沒有真打的時候,提醒劉墉,真要打,真要教育孩子,就要打重點,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損了父親的威嚴,更關鍵是絲毫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劉墉以自己年邁的母親為例,告誡我們教育孩子得把握好度,作父母的得有自己的原則。

古人所謂明刑弼教,刑罰的目的是幫助教育,害怕孩子做危險動作時受傷,於是在他不聽話的時候處罰他,目的是使他不受傷,你能把 他打成一身傷,當然不能,所i以處罰絕對不可以過分,否則就變成是你在傷害他了,常此以往,不僅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可能還會使孩子漸漸遠離你。同時處罰又得有自己的原則,什麼事情該罰,什麼事情不該罰,不能隨自己心情而定,有一套嚴格的標準,而且要經常讓孩子知曉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如此想到我們高中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其實也是有很大的共性的。

對於高中生,首先制定班規,詳細完備,讓學生清楚我們的原則底線,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你犯什麼錯誤會相應得到什麼樣的處罰,而一旦學生犯錯,一定要處罰,當然這處罰要嚴格遵守事先的規定,不可過於隨意。高中生又不比小孩子,處於青春期叛逆期,他們有很強的自尊心,所以我們在處罰的時候一定要照顧到學生的自尊心,這樣才可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讀完這本書,引發了我許多的思考。在生活中,要細於觀察,善於思考,並進行推理判斷才能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世説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

讀後感3000字 篇4

在整個《紅樓夢》中,亦真亦假是曹雪芹的拿手好戲。且不説“甄士隱”“賈雨村”所代表的“真事隱”“假語存”,僅從賈家與甄家的興旺衰落;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性格對比;賈寶玉與薛林二人的愛情糾葛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以真喻假,以假反真的生花妙筆。

賈寶玉與甄寶玉:難於證同類

在“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背後,曹雪芹又不遺餘力的寫了一個遠在江南的與賈家交往甚厚的甄家。令人覺得驚奇的是,甄賈兩家的遭遇如此相似。先前兩家一樣繁榮昌盛,後來甄家“因菲材獲譴”,慘遭抄家,沒有隔多久,“錦衣軍查抄寧國府”,榮寧兩府上下家破財盡。以至到一百十四回,“甄應嘉蒙恩還玉闕”,再到一百十九回,“沐皇恩賈家延世澤”,兩家的經歷才真正的叫“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同時,賈寶玉之父賈政,似乎可看成諧音“假真”,而甄寶玉之父甄應嘉,乃諧音“真應假”,這樣真真假假的安排,不僅暗示了作為封建統治維護者的賈府的必然衰落,也為突出男主角賈寶玉的性格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兩家同出的寶玉是曹雪芹精心構造人物性格,以假襯真的重要一筆。

甄賈寶玉具有同樣的性情,同樣的長相,同樣的家世,似乎兩人唯一不同的是,賈寶玉銜玉而生,因而多出一塊玉來,“賈寶玉之假”實乃是“真”,“甄寶玉之真”實乃為“假”,也許都是由那塊玉引出來的吧。

曹雪芹在《林黛玉進賈府》那一回曾對賈寶玉做過一番通體描述:“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詆譭!”“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説他是個“孽根禍胎”,“混世魔王”。但讀過《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給賈寶玉構出這樣一幅肖像的,不是別人,僅僅是有着代表當時封建社會最正統觀念的祖母和雙親。“寶玉”本身乃是封建社會的象徵,“假寶玉”即意味着不受束縛的人性。正因為賈寶玉之“假”,所以曹雪芹就在他身上安排了一塊“寶玉“,竭力使其變為真,寶玉是生下來就帶着的,這就更説明了封建統治的根深蒂固。賈寶玉的多次摔玉,正是對封建枷鎖的一種抗爭。而甄寶玉呢,他是一個真正的寶玉,一個真正封建統治的維護和跟隨者,出聲在那個對於他來説及其順應的年代,銜玉也是沒有必要的了。

想紫鵑見到甄寶玉後曾想,“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時,就將那甄寶玉配了他,只怕也是願意的。”且不提前世報答灌溉之恩的事,雖説甄賈寶玉兩人在表明上有很多相似,但黛玉喜歡的並不是“寶玉”那個名字,也不是寶玉那樣的長相,更不是兩家同樣顯赫的家世了。黛玉所追求的,是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環境下一個能和自己相濡以沫的知己。真“寶玉”與假“寶玉”的不同就在於,賈寶玉雖佩寶玉,但他的實質是假,甄寶玉雖不佩玉,但他的實質是真,這一點,在一百十五回兩個寶玉初次見面時,賈寶玉自己就已經看出來了,更別提林黛玉那樣的靈秀人兒了。

林黛玉與薛寶釵:真善美的衝突

曹雪芹描寫的林黛玉與薛寶釵的性格反差很明顯,賈府上下,除了寶玉外,所有的人都認為薛才是一個真正的大家閨秀,才符合封建道德標準毫無異議的當上寶二奶奶,連起先對她成見破深的黛玉自己最後也不得不承認“往日竟是我錯了,是在誤會到今”。但是,在整個故事中,林黛玉才是真正的女主角,她才是曹雪芹想要描寫的最美的人物。曹雪芹這樣安排,無疑也是以假寫真,以不美寫美。

在《紅樓夢》中,我們看到的林黛玉似乎一直在使小性兒,她責怪周瑞家的“別人挑剩下的才給我”,她奚落寶玉“我平日和你説的,全當耳旁風;怎麼他説了你就依他,比聖旨還遵些。”語言尖刻,不留一點情面。而寶釵卻是不僅時時順長輩之意討長輩喜歡,對於那些地位低下的丫頭婆子都熱情相待。在寶釵過十五歲生日時,賈母問寶釵“愛聽何戲”,“愛吃何物”,寶釵知道賈母“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物”,“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説了出來”。又一次,薛蟠從南方帶回一箱禮物,寶釵一一打點送到各處,也送給賈環一份,趙姨娘便十分高興,“怨不得別人都説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不錯。———若是那林丫頭,他把我們娘兒們正眼也不瞧,那裏還肯送我們東西?”可見,寶釵在賈府中的好人緣在別人看來處處把黛玉比下去。他們倆是相當兒的人物,所以作者也故意安排了這些細節,在賈府的為人處世方面,寶釵又高了黛玉一籌,偏偏作者還要寫黛玉的小性兒,寫她對於寶釵享此殊榮的不滿,黛玉之不美似乎更明顯了。

然而,黛玉如果真的不美,曹雪芹也沒有傾其所能去刻畫這個人物的必要了。在整個《紅樓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黛玉的可敬可愛之處。黛玉將凋零的落花收集埋葬,是其對於美好事物惋惜、珍藏的寫照;黛玉考慮到雨天不便,打發寶釵的婆子幾吊錢賣酒吃,也是其體諒下人,心地善良的表現——。只是黛玉的諸多美的方面,被掩蓋在曹故意安排的黛玉的不美之中了,加上寶釵的完美,黛玉性格中的不足便凸現出來了。

黛玉的性格是由她寄人籬下的特定環境所決定的。她心高氣傲,實際上也是一種想保護自己的做法。即使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賈府中,黛玉也並沒有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她該怒則怒,該惱則惱,從來不喜歡去刻意討好別人。她活着,活的才是真正的自我。這樣看來,寶釵的做法酒讓人覺得太世故了,她的完美讓人覺得太不真實。從我們外人的角度看,寶釵的缺陷就在於她沒有缺陷,這樣的人似乎和我們不處在一個層面的位置,我們又何以去發現她的美呢?黛玉的缺陷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是真真切切的。曹故意寫林的諸多缺陷,其實也是反襯林的一種完整的人性,缺陷也是一種美。

正如一位學者所説,在薛寶釵身上,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儒家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冷靜審視,以及或多或少的惋惜,依戀之情;而在林黛玉身上則流露了作者更多的對美好人性的呼喚,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對於林,我們可以説,“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扼殺了少女真與美的因素,使之逐漸消亡,最終悲慘的死去”;對於薛,則是封建社會“保存了她身上的世俗之善並益之為美,而這‘善’最終卻又不得不在環境的影響與壓力下變而為‘偽’。”這便是林與薛的區別。

賈寶玉與林黛玉:不是冤家不聚頭

寶玉與黛玉兩人在愛情歷程中的表現,在《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中有一段概述性的文字:寶玉“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閨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説出來,故每每或喜或怒,變盡法子暗中試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個有痴病的,也每每用假意試探。”“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只用假意;我也將真心真意瞞了起來,只用假意,如此兩假相逢,終有一真。其間瑣瑣碎碎,難保不有口角之爭。”其實,看完整篇《紅樓夢》,我們不會不相信賈母的那句“不是冤家不聚頭。”寶林兩人的第一次見面,便引得寶玉發狂摔玉,黛玉自責流淚,似乎兩人註定就是剋星。以後“林黛玉誤剪香囊袋”“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兩人的矛盾一次不一次大,中間多少誤會不合。可是,他們愛的還是那樣深,以至於一提到黛玉要走,寶玉便着急心痛的不省人事;黛玉一提到死,寶玉便脱口而出“你死了,我做和尚。”似乎他們每次的爭吵,都只會成為他們愛情的點綴和和見證;似乎這樣寫他們的不合,才足以反映他們在對方心中的位置;似乎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吵中,他們才最終明白對方的心,併成為彼此的知己。可見,寶林兩人吵是假,合才是真,以不合寫合,才能真正顯出寶林二人在愛情道路上的艱難。

同時我們不妨來看一看賈寶玉愈薛寶釵這一對眾人口中金童玉女的交往過程。不可否認寶玉對寶釵也是有情的,他會看着寶釵的“雪白一段酥臂”而“動了羨慕之心”,他也知道寶釵“比林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但是這僅僅是寶玉性格中“多情”的一面,在這種感情中包含更多的是一種“敬重”,是一種神聖不可侵犯,更是一種遙不可及的距離。正如寶玉自己所想的,“這個膀子要長在林妹妹身上,或者還可以摸一摸,偏生長在他身上”,不得不很“沒福的摸”。從這個角度看,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正是超越了封建禮法束縛了的,只是他們的這種叛逆在薛寶釵這個強有力的標準兒媳面前顯得太無力了。

寶玉與寶釵,從表面上看他們的關係不藴不火,但是在內心本質上,他們其實是互相對立的一對,在合的背後其實是不合。寶玉會“不管人臉上過得去過不去”,只要聽到寶釵提“經濟學問的混帳話”,“咳一聲,拿起腳來就走了”。甚至在夢中,他也會喊出“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説是木石姻緣”。可見,在寶玉與寶釵的關係處理上,雖然在賈府的統治人物看“寶丫頭最妥”,是最合適的寶二奶奶人選,但是曹安排的偏偏是這樣一種“以合襯不合”的結果,寶玉心儀的對象,不是他眼中的大家閨秀寶釵,而是生活中總是與自己存在摩擦的黛玉。兩人的不合是表面的,在不合的背後是兩人的相知相泣。

寶林的不合,與兩人最終的愛情悲劇有很大的關聯。從一開始,兩人都揹負着“金玉姻緣”的沉重壓力,在愛情道路上的磕磕碰碰,其實也是兩人在這種壓力下情緒的一種釋放。寶玉摔玉,是想將“金玉”的説法徹底粉碎;黛玉哭鬧,也只是想一再證明自己在寶玉心中的位置,寶玉心中並無“金玉”之説。然而他們這種建立在不合基礎上的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抗爭,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對於改變他們的處境是一點用也沒有的。玉最終沒有摔碎,淚卻已經哭盡。因此在黛玉死去的那一回,那句未説完的“寶玉,你好……”的話,看似是包含了對寶玉的難於言説的恨,但更多的卻是一種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紅樓夢》中“真假”的運用到處可見,以上也僅是其中較為顯眼的幾處。正所謂“假亦真時真亦假”,但什麼是真,什麼又是假呢?這樣真真假假的描寫,不可不看作是紅樓夢的另一種藝術魅力呀。

讀後感3000字 篇5

知行讀書會,知之真切於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所以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是謂之真知。 從而,心理合一體,知行並進之功。

很多人常常問自己,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哪麼通過讀這本書,我想我的心裏已經有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弄清楚“做為人何謂正確”它將是尋找人活着意義的一個開始,一個人生旅程思想認識上的開始。

之後你需要為你的所領悟的意識付出努力,並且是“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成功總是青睞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我認為可以引申為“時刻努力着”。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就是當別人在家裏玩電腦、看電視的時候,你在讀書學習,爭取更上一層樓;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就是遇到困難時,當別人都退縮了,你卻仍然在咬牙堅持,勇往直前;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就是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時,別人都放棄了,你卻毅然挑起重擔,實現人生的再一次昇華!這就是“時刻努力着”,這是一種習慣,一種素養,一種內涵。他要求我們從不迴避困難,也從決不輕言放棄。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大家都在努力着,今天也許我們還是公司骨幹,明天可能就會因為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而被公司淘汰,這就是競爭的殘酷性。每個人都在付出自己100%的努力,想要成功,就必須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今天我勝任着財務部副經理一職,不是説這是什麼成就,但相對來説能夠走到這一步與自身的付出還是有很大關係。記得第一份工作就是財務審計員,當時一同去實習的30個人裏有10多個是學財務專業的,但是職位只有一個,而我不管是個頭還是成績都是排在後列,但是為了得到這個職位,我付出了比其他30個人更多的努力,其實也並沒有多做什麼,就只是平時訓練時在教練給的基本任務上多做1到2個,抱着我只要比其他人強一點點的心理,一直堅持了一個多月,終於公司選擇了我擔任了這個職位,當時的人事部經理告訴我:“選你,並不是因為你最優秀,而是因為你最努力”,自此我便踏上了財務職業生涯,心得體會《六項精進讀書心得》。只是後來坐上這個職位後,有些虛榮心,在其他同學的羨慕中沒能及時調整好心態,也就沒有哪麼努力的付出了,這也就是我現在經常在想如果我能夠一直堅持努力付出,哪麼今天可能還會有更大的能力,能夠勝任更重要的工作。

所以説,在得到些許成功時,我們需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也就是説“要謙虛,不要驕傲”

謙虛是一種態度,我們無法改變他人,但一定能堅定自己的態度;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提高自身修養,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為人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謙虛。從上國小開始我們就學習了“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道理,但卻很難做到;剛開始來華銀的時候酒店各項結構都不是很健全,各種管理方式、方法就不按正常套路出牌,一時覺得自己還比較專業,與人交流、溝通時總是過於自我,不夠謙虛,所以在工作中總是遇到障礙,但自從公司各位家人、大哥、大姐的包容和教導後,開始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因此也慢慢的融入了集體,工作也越來越順心。

所以説,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的海洋,都是無際的天空,保持謙虛能讓我們正確處事,熱情關心別人的利益。也能促使我們更有自知之明,讓我們能以誠待人。謙虛,它意味着不為個人的慾望所動,堅持做正確的事;也意味着不吹噓,不驕傲,不貶低別人抬高自己。謙虛是尊重的基礎,它讓我們努力做到相互支持而不彼此奉承,各抒己見又不出口傷人,相互鼓勵又不屈尊俯就。謙虛還能培養慷慨、忍讓和寬容。謙虛的人還擁有一個不可忽略的特點:真心尊重他人,踏踏實實做事,誠心誠意為他人辦事。謙虛、待人真誠的人,是一個可以值得信賴的人。

成功而謙虛的人,永遠都不會被社會淘汰,永遠都會受到世人尊敬。但你的成功並不完全是個人的,沒有任何一個個人可以獨自成功。稻盛和夫這樣一個成功企業家背後都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他的企業為他默默付出;二百多年前的著名科學家牛頓背後有數以百計的老師為他輔導過,很多企業為他的研究助資過;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毛澤東背後都是有千萬革命先烈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算是個人,哪麼也要好好想想,如果沒有先輩們的付出、沒有父母的養育,哪麼也不可能有今天活生生的你。因此,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是活着就要感謝。

對於我個人來説,從出生的哪一刻到現在,首先要感謝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嬰兒時期父母為了你的奶粉錢,省吃儉用、辛苦了一天還要半夜被你吵醒,但也毫無怨言;3歲上幼兒園,又哭又鬧天天接送,夏天怕你熱着、冬天怕你凍着;國中擔心你學習成績不好,除了找家教每天晚上還得陪你寫作業,完全沒有了自己的時間;18歲後第一次出社會工作,又擔心你受不了苦,不會説話做人被企業開除,天天打電話耐心疏導;終於長大成人,工作穩定事業有成,又開始操心你的人生大事。從小到大對你的愛從來都不曾停止過。

其次,需要感謝的是給予你第一份工作的人,他給予了你事業中的第一個起步,無論你今天有何成就,如果沒有這第一步的開始,絕對不會有今天的你。

再就是,與你生活在一起的所有朋友、同事、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因為你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他的協助。善也好、惡也罷,無論你的生活有怎麼的起落,你人生的歷程都離不開他們的從旁參與,因為有了他們你的人生才精彩。

佛曰:種善因、得善果;一切感謝的方式都應以善基準;哪麼什麼是善:善是指其性安穩,能於現在世、未來世中,給與自己和他人利益之白淨法。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其中,善為白法,指清淨之意,不善為黑法,指污濁之意。廣義言之,“善”指與善心相應之一切思想行為。要我説,善就是書中所説的利他之心,並以形動來支撐。——積行善,思利他。

也許有人想:“我自己也富裕,平時工作也很忙,沒錢又沒時間去做行善,對於思利他,如果什麼都為別人着想,什麼好的都給別人,方便的都留給他人,哪自己還不會累死去哦”。但要我説,這個很簡單,首先做好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不觸犯國家的任務法律你就是在做好事,做了有利於他人的事。因為你沒有浪費社會資源,沒有讓國家因為你的形為付出代價。其次,在此基礎上如果你有更多的能力去幫助其他人,哪怕是下雨天為他人撐一傘,炎炎夏日為他人準備一杯涼茶,又或是不與人爭執、虛心請教、耐心教導。這都是一種善,也是一種利他。

善和利他也可以理解為“ 包容”,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上,人難免不會犯錯誤。而往往這個時候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指責。對於一個承受能力強、思想認識高的人來説,也許沒有太多影響,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聖人,能達到這個思想高度。一味的指責除了讓已經愧疚的心更加愧疚外就只會讓人產生逆反心理,反而不利於事物發展。但如果,我們能的換個方式,站在對方的角度試着去理解他,同時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幫助他找到問題的原因,甚至於用對的方法做給他看,我想這又會是另一個結果。

但善也分大善小善,因一時之善借錢給他人賭博,雖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卻助長了不良之風。小時候疼愛兒女,不讓他做任何事情,處處隨了他的意,不讓他受一點委屈,雖然童年會過得很好,但卻讓他長大後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所以説,做善事,做好事,也需要再三思良,不過,要確保自己做的每一個決定都絕對正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每天都要反省。在忙碌的一天結束時反省一下自己今天的言行舉止,做得好的以後繼續,做得不恰當的次日及時調整,以免錯過了最佳時機。

自我反省其實就是一種謙虛的表現,它能夠及時抑制“自我”,讓“真我”得以展現。

人是一個有惰性的羣體,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找各種藉口、理由讓一個事情一拖再拖,其實並不是因為很困難更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要克服這個惰性我們就必需經常自我反省。我們需要反問自己:“我的事情真的很多麼?真的沒時間來完成這項任務麼?”“我是真的不會做這個事情,還是我只是懶得去做?”“我在拒絕這個任務的時候是不是會給他人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我的言行是不是最合適的,有沒有給他人帶來煩惱?”“我是不是還可以將這個事情做得更好?”

我相信只要你在意識中開始自我反省,哪麼在行動上你才有可能會改變。一天改變一點,長期以後,自我的能力、靈魂將會一次次得到提升。

當然,自我反省,並不是自尋煩惱,不是讓你對一件已經注成的錯誤長久自責,而是讓你正視結果,找到失敗的原因後及時補救,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不要讓自己有感性的煩惱,讓自己總是沉迷於過去失敗中、自責中,否則,只會讓自己的人生就此中斷。

要我説,《六項精進》這本書,是將人如何正確經營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詮釋;首先告訴人們要從意識上知道做為人,何謂正確,找到正確的目標後為此付出不亞於任務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後要謙虛,不要驕傲,還要經常反省,及時迴歸正確的道路,更要感謝使你取得成功的每一個人,並以利心之心、善的形動回報每個人或社會,就算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有所失敗也不要過於糾結、過於自責找他原因後就應重新開始,不要讓自己深陷感性的煩惱中毀掉了人生。——一個完美良性的人生循環。

讀後感3000字 篇6

我想,我們大多數人讀完之後都會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反正我就感覺他就是我的一個極端,只是我沒有膽量把它變成現實。

雖然這本書讀起來很怪誕,但是我覺得他的目的和主旨都是很明顯的,那就是還我們的生活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樸實的麥田,微風吹過可以泛起綠色波浪的麥田。

我們都在偽裝着生活。就像演戲一樣,其實現實比電影更富有戲劇性,真正的我們才是演員。我們的檢測技術越來越好,地圖越來精確,你可以在大洋彼岸看清我手裏拿着的冰激凌是什麼牌子的,可以看清我臉上的痣,可是我們的心還真的是很遠,我們素不相識。能把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聯繫在一起的最典型的東西我只能想起戰爭,我們拿槍把另一個人的頭打爆。

黑暗裏更容易感到害怕,因為我們看不清周圍的東西,我們的偽裝就是讓別人看不清我們,讓別人害怕進而保護我們自己。霍爾頓多次提到他孤獨寂寞的要命,人怕孤獨,怕的要死。我們生來有一種被奴役的天性,我們幻想着隱居的生活,認為那是神仙的生活,可待到當真讓我們自己一個人在孤島上呆着的時候,我們卻要天天盼着有船來把我們帶走。有人説“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可是那是因為我們孤獨的時間不夠長,假設有足夠的時間,我們會瘋的,一定會的。

做人很累,是因為在別人面前活得累。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很羞澀的,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無論是在萬人禮堂裏滔滔不絕的演説家還是在只有兩個人的寢室裏面,兩個人就夠了,兩個人就足以讓你羞澀。讓你披着一張皮生活。比如在小説裏寫老斯賓塞摳鼻子,比如當你確定那個人確實今天不回來睡覺,你想睡他的牀之前卻還是要問別人一句“他今天回來嗎?”

有一次在餐廳吃飯,一個同學的拉麪被另一個同學碰翻了,然後我就看他們的兩個的神情,被撞的那一個低着頭紅着臉只看着自己撒了一地的湯,撞人的那個則紅着臉一面説對不起一面用手很不自然的摸着自己的後腦勺,我看完之後就只有一種想法,就是想讓這個餐廳裏的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都滾蛋。這樣他們就不會感覺很窘。其實,我們也真不大注意他們究竟是怎麼解決的,可是他們就以為整個餐廳的人都在看着他們,看着他們該怎麼辦,然後再把他們兩個品頭論足一番。

所謂我們所固守的那些所謂的規矩,就是純粹和自己開玩笑,跟耍猴兒似的,悲哀的是我們真會因為別人做錯了位置而不高興,會因為別人沒有朝你笑而朝另一個人笑了就抱怨怠慢了你。我們做這麼多繁瑣的規矩到底有沒有用,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我們這張臉。它能帶給我們什麼,滿足感?欺騙自己感覺很滿足嗎,還是被別人欺騙很滿足?

説起來我們都是很自大的,我們瘋狂的愛着自己,也以為別人也瘋狂的在乎着我們。我們最相信的永遠是自己的看法,別人的再好我們也會找出一兩個缺點來的,就算最後實在被證明我們實在是錯了,心裏反正是很不好受的。

你我都成了表面上的朋友,實際上,我們和周圍的一切都在對立着,虎視眈眈的。想一想,我們身邊有幾個朋友,幾個真正懂你的人,幾個你想去懂的人。我們一面將自己全副武裝,一面拿一把劍,瞅着別人有個地方露在外面,我們便刺過去,直到別人也都全副武裝,任何人的擁抱都隔着冰冷的金屬,成了冰冷的擁抱。

有朝一日,我們能交給孩子的是怎麼樣讓別人傷害不了自己,怎樣在別人打過來一拳還過去一腳,生存的意義在於不受傷害。我們便再也沒有了精力去幹別的事了。

如果説人生是一場比賽,那麼對手只應該是自己才對,可是我們拼命的愛着自己,並且感覺我們周圍的任何一個人都會影響我們的幸福,而我們總想做那個最幸福的,於是,我們便總想證明別人沒有我們幸福。所以,但凡別人遭了殃,我們看着只是一種快感,悲傷,也成了一種快感,我們會一邊嘴裏説着“這小孩真可憐,以後可怎麼辦呢”,但是實際上我們正在大嚼着他的痛苦,然後心裏慶幸,“唉,幸虧不是我,我比他幸運多了”。

這個世界似乎也是充滿了臭烘烘的味道,我們前進的路上好像擠滿了人,一點空間都沒有,要想往前邊去,就要非把別人擠到後邊去不行,我們活的太擁擠了。大家都不肯留出一點點空間來,因為害怕別人會搶佔那份空間。我們全體都在麻木的被拽着朝一個方向走,當有一個人舉起了反面的旗幟,我們便會齊心協力把他踩死。大多數人在一起,就是一羣暴力。

我們的世界成了一個個孤立的高聳入雲的山峯,我們在不同的峯頂上,彼此都看不見對方了卻還在比着誰站的更高。我們拼命的和別人爭,等到把別人統統踩在腳底下,當我們獨自一人登上那鋪着積雪的山峯頂上的時候,我們才痛苦地有時間去想一想,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榮譽,至高無上的榮譽,可是當偌大的宮廷裏面只有我們自己時,那榮譽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的榮譽我們的威嚴是為了給別人看而已。我們給自己留下了什麼東西?只有漫無邊際的寂寞。

霍爾頓謊話連篇,可是所有人都吃這一套。我們會苦口婆心的自以為是讓別人理智些,可是我們自己理智嗎,我們難道不是時時刻刻在撒謊嗎,給別人撒慌,也幫着別人欺騙自己嗎?到底我們誰是正常的人,誰又是真正撒謊的人。我們真的很可憐,整個世界就好像是一個巨大的*,我們説謊話,別人也明白這是謊話,但卻是真真地喜歡的要命。更為可怕的是,我們還要告訴我們的孩子們要他們説謊,讓他們融入説謊的大潮流中。

我們可憐好些人,可是真正可憐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圓滑的要死,同時會用身不由己來為自己開脱這種虛偽,可是正是我們的一次次所謂的身不由己使得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生活在謊言之中,有時候想想也挺好笑的,我們為什麼説謊,是為了取悦於人然後自己好辦事嗎?可是我們為什麼會因為別人説你一句恭維的話還這麼受用呢?我們是説謊者同時是聽謊言者。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你可能會説實際中你就是要這樣説才禮貌,生活需要技巧,需要藝術,可這是禮貌嗎,是欺騙而已。一開始是誰規定我們對別人説好話是尊重?人的尊嚴到底是個什麼東西,需要用謊言去支撐嗎?我覺得真實比心裏舒服重要的多,還是一個老問題,如果你這一輩子生活在一個謊言之中,直到你死了也不知道,在別人看來你很快樂的過着。你願意嗎?我反正是絕對不會願意的,我寧願要一個痛苦的經歷。至少,他是真實的,知道被欺騙了的感覺總是不好的。

從一定程度上,我們成了一羣奴隸,錢的奴隸,自己這張臉的奴隸。我們應該時不時的對金錢表示一下厭惡才對,有朝一日天上會掉下錢來,我想我會噁心死的。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我用着金錢又説鄙視金錢的風涼話,對,是的,我離不開它,但它僅僅是一個工具。決不能讓金錢衝昏了自己的頭腦。我相信我們真正需要的東西絕對不是金錢,金錢是人創造的,人應該追求自己創造了的東西嗎?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寧,因為真正能夠收放自如的東西是思想的精神,而它恰恰能帶給我們——自由。

我們真是太看的起自己了,還真把自己當做主人了,還真是,自以為是的傢伙。本來人類的命運我不該操心,可是我會忍不住想,我們會以什麼形式結束自己的旅程,很可能是自己毀滅自己。我就覺得現在西醫獨大將是一個大大的錯誤,我一直感覺西方人的辦法好笨,非要將自己貶低到機器的程度,把大自然的恩賜當做是一部機器,身上的各個部分只是一個個簡單的零件而已,人類確實是很自大的,以為自然界不過如此,認為她只不過是一部大的機器而已,我相信總有一天上帝會讓我們知道,人類,不過如此。

人類是有自己的侷限性的,我們永遠也脱離不了自己的侷限性,任意的讓你的想象力馳騁吧,撒開歡兒跑吧,最終你還會是侷限在你的思維裏面。宇宙外面是什麼,這句話本來就很幼稚,因為這還是一種空間概念。就像火箭永遠有一個極限速度一樣,我們永遠也超越不了某些東西,比如説思想。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成熟是個什麼東西,在我看來,成熟只是別人對我們的一種態度,是為別人的,不是為自己的。我們什麼時候能為我們自己造出個概念?有的只是自我,自私,自大,自戀嗎?大家都要求我們為別人着想,你為他着想,他為你着想,可是到最後我們並沒有為別人着想,反而老是感覺自己虧了,私底下拼命的補償自己。真是很虛偽,就像兩個人都不自信,可到最後,這個人對另一個人説我相信你,另一個人對這個人説我相信你,難道這兩個人就會自信嗎?我們連自己都還不明白自己,更何談明白別人,更何談要感化別人讓別人理智?

我們是失蹤了,我們沒有有信仰,有的只是叢林一般的法則,大家都在狂奔,但是沒有方向,我們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結果卻纏的身上滿是鎖鏈。我們有太多放不下的東西,我們自己給自己帶上腳鐐,並逼着自己喜歡跳帶着腳鐐的舞蹈。

有誰在想着為自己設計一條鎖鏈?可是我們帶着的是別人給我們設計的,其實都一樣。你鎖住了我,我鎖住了你。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活着,我的態度是要認認真真地活着,生活沒有那麼多調侃,也沒有那麼都廢話。我們過一秒鐘少一秒鐘,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秒,便是我們失去的第一秒。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浪費在謊話連篇上面,浪費在欺騙上面,浪費在知識的垃圾裏面。有的人一半的時間在鏡子面前度過,卻重來沒有好好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子。好的是我們有鏡子照照自己的臉,壞的是沒有鏡子能照照自己的心靈。

真希望我們能正經起來,好好的活。

讀後感3000字 篇7

讀完《白鹿原》,合上那厚厚一本書,眼前仍浮現着書中種種人物,種種事蹟。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為側面,展現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史,從顛覆腐朽的清政府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政權這個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又以鮮活的農村生活為着眼點,塑造了一個個骨血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也讓讀者對於革命,對於人生,對於命運都作回味和深思。

小説以“白嘉軒之後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開篇,展開了接下來漫長浩蕩的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在生活的車軲轆下的明爭暗鬥和興衰勝敗。白鹿原古來民風淳厚,白家和鹿家在父輩就交好,本來在白鹿原上過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但是白鹿原畢竟不是桃花源,不可能脱離於歷史,一撥撥軍隊和政黨來了走了,上層管理者幾異其人,留給人民的只有沉重的苛捐與欺壓。這個時候,有的人熱血上湧一心救國,有的人安分守己不為所動,有的人趁火打劫,到頭來,命運卻總不似自己設想。令人唏噓中感歎命運的無常。從監獄歸來的鹿子霖那句房子但是是搬來搬去中,他以看到這無常,一生苦心經營算計的財產,可能一夕之間蕩然無存,而只有人,人活着就有期望。

最道是命運弄人的,莫過於白靈和鹿兆海的拋擲銅元的那個遊戲,從此讓相愛的一對年輕人走向末路,他們已開始都懷揣着救國救民的滿腔熱血,根據拋擲銅元的結果,一個姓“共”,一個姓“國”,兩人在互不相知的狀況下投入另一個政黨,結果兆海入了“國”,白領卻來到了“共”,國共合作破滅後,兩人的關係也走上絕路。白靈痛斥國民軍隊殘害異黨,然而共軍也在剷除奸細的過程中寧殺一百不放一個,白靈也就是在這場清查活動中無辜葬送性命。兆海本應去抗擊日寇,結果卻在絞殺共軍的活動中身亡。兩個熱血的年輕人沒有將熱血拋向心嚮往之的神聖戰場,而是死在當權者自私醜惡的野心下。

文中給我印象深刻也最喜愛的主角是白嘉軒,他不似姐夫朱先生言談舉止若聖人,他自有一個世俗的嚴肅剛直的行為準則,除了當初算計鹿子霖長了寶物的水地,一生沒幹過一件見不得光的事,就如黑娃所説,他的腰板太直太硬。作為族長,行事端直,也立下刻鄉約,建學校等功績。但正如黑娃所説,他的腰板太直了,乃至於保守固執,他不然兩個兒子和女兒繼續讀書,女兒不服管教,逃走了,他教兒子們做務農的本分活,認為自己老老實實做農活,無論是誰上台都不會為難莊稼人。他一生經歷許多坎坷,以至之後任何災難都能沉靜應對,然而鹿子霖設計毀了他的兒子白孝文時他還是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一向以來悉心栽培的組長繼承人變得品行惡劣,能夠想見他的心中有多悲痛,然而他撐着依靠二兒子白孝武主持着懲罰了白孝文。對待家裏的長工十分仁厚,不僅僅將鹿三當家里人對待,還送黑娃鹿兆謙上學,災年荒月也留下鹿三繼續熬活,可謂仁至義盡,及至黑娃當上了土匪,在原上搶劫時被黑娃手下打折了腰,這個一輩子直硬着腰板的人最後佝僂下來了,之後黑娃遇難,他果斷的要求兒子白孝文就黑娃,可謂以德報怨。他應對災難沒有驚慌失措的時候,也沒有被潮流衝昏頭腦做出過激進舉動,從不湊熱鬧,心裏精明透亮。也許就是這樣穩重剛

毅的白氏門風,才讓白家門樓在亂世裏始終屹立在白鹿原上。

跟白嘉軒一樣不得不提的當然就是鹿子霖,這個男人心思不輸白嘉軒,跟白嘉軒一齊操辦族裏大事也十分穩妥,曾為了對付白嘉軒利用小娥毀了正直的白孝文令白嘉軒一蹶不振,也風光的當過保長,也狼狽的進過監獄,和各村俏麗女人的風流韻事,這真是一個讓人又可憐又恨的主角,可憐的是他的大兒子鹿兆鵬不承認媒妁之言的妻子,常年在外並且是被當局通緝,讓他提心吊膽,二兒子鹿兆海作為比較有出息的軍官卻在一次襲擊共軍中身亡,因為兆鵬媳婦的事又跟世交冷先生產生了隔膜,陷入孤單的境地,兆海的媳婦抱着孫子出現才燃氣他鮮活的生命力量,做了田福賢的欽差大臣,不辦實事只拿俸祿,將坐牢期間失去的家產再逐漸置辦豐厚。這個“官癮比煙癮還大”的人也許是新中國成立後參加黑娃田福賢嶽維山的鬥爭時嚇傻了,結局落得只明白在田地裏挖野菜吃,於寒冷的冬夜裏淒涼的死去。一生精明機巧卻換不來一個安樂的晚年,何嘗不是以前投機虛偽的因果呢。正如書中所説“家風不正,教子不嚴,是白鹿家族裏鹿氏着一股兒的根深蒂固的弱點”這個“不正”“不嚴”似乎就是鹿子霖這個人一生的寫照。

與他們兩人關係最密切的就是中醫堂的冷先生,從一開始為白秉德老人治病出場,到白嘉軒與鹿子霖土地買賣的中人,到與兩家結親一向到他鍼灸無法醫治鹿子霖,冷先生一向貫穿在故事中,然而對於許多事件又都處於冷眼旁觀的狀態,只憑自信的高超醫術行走鄉里,一向被人們所尊敬,他傾盡積蓄解救女婿鹿兆鵬那一節又顯示出冷先生為人的義氣與仁慈。亂世里正需要這樣一位冷眼熱心的大夫。

同樣令人欽佩的當然就是白鹿書院的朱先生,早先一向以神算和勸退大軍聞名鄉里,之後發賑災糧和修縣誌也備受稱讚,他不穿洋絲,只穿老婆做的土布,堅持晨讀,顯示着一箇舊學士對於聖人的教訓最後的堅守。在混亂的時局中,他看出了知識分子的軟弱無力,奮起最後一腔熱血集合修縣誌的幾位先生準備衝上戰場抗擊日寇,然而進入軍隊上場殺敵畢竟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受到重重阻力終究沒能成功,那以後,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修縣誌付印上,哪怕自己賠上本錢。對於朱先生神算的本領,我想作品是做了誇張,算出走失的牛,能夠説是巧合,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怕數斷言共產黨會贏天下,給出的理由雖然是國旗,但也是洞穿世事人心的朱先生根據歷史規律和時局作出的決定,對於自己死亡日期的決定有些誇張,難道人類真的能預估到自己的死期?死前朱先生把該做的事情都做完,請來家人團聚,然後安靜祥和的走上歸途,真就是朱先生的作風。他在死之前最後流露出了凡人一面的感情,老伴給他找黑頭髮時他懷想到自己躺在母親懷裏母親幫他捉蝨子的情景,情動地當着兒女的面把老伴喊作媽,他一生都被人當作聖人,自己也嚴格的規範着行為舉止,心裏卻感到異常孤清,也許這就是“高處不勝寒”。而幾十年後,白鹿書院變為養豬場,珍貴

書籍被破壞,在反孔的思潮中,朱先生的墳都被一幫國小生掘開,昔日下葬時浩蕩的場景和今日墳塋不得安寧比較,讓人痛心不已,那真是一個人們衝昏頭腦變得不可理喻的年代,朱先生留給後人的兩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和“折騰到何日為止”又一次顯示了他的天才。

黑娃也是一個鮮明的形象,他曾與白嘉軒和鹿子霖的兒子一同上學,人生道路卻迥然不同。黑娃似乎不是讀書的料,他離開書院時那句先生“啥時候要砍柳樹股兒,給我捎一句話就行了”讓他的老師和我都難以忘記,在那裏就能夠看出黑娃的樸實和義氣。如果沒有遇到小娥,也許黑娃也如同他老實的父親那樣是一個踏實勤快的長工,然而可能這就是命運,讓小娥成為了黑娃的第一個女人,美麗又風騷的小娥輕易吸引了還不懂男女之事的黑娃,於是這個深的財東家喜愛的小長工翻了第一次牆就不可能不翻下一次,東窗事發後被趕出來又偶遇小娥,黑娃將他帶回了白鹿原,然而無論是嚴肅的族長白嘉軒和樸實的父親鹿三都不承認這個女人,不讓他們進祠堂祭拜,勸黑娃放下小娥,然而黑娃沒有拋棄小娥,他們自己在一個破窯裏組建了温暖的家,憑黑娃的苦力,日子也越來越有聲有色,他的職責感和擔當,不比那些在書院讀過許多年書的孝文孝武,兆鵬兆海差分毫。即使之後過上了逃亡生活,他也不忘時時接濟小娥,小娥死後怒氣衝衝要為其報仇,堪稱一位好丈夫。兆鵬動員他去參加黨課,又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一腔熱血讓他從鬧農協,當山匪,又被保安團招安,不可避免的捲入混亂的歷史時局,也許這是命運的必然。無論在哪裏,黑娃都是勇敢義

氣被人信任,他稱得上是一位英雄好漢。當然他也有缺點,意氣用事橫衝蠻幹,從在山匪中抓內奸就看出來,這似乎是許多英雄好漢的共同缺點,少了那麼一點心眼,往往成不了事,少了那麼一點心眼,被白孝文誣陷處死也無力申冤。年輕的黑娃感性衝動,曾指使手下將白嘉軒的腰桿打折,經歷過世事後拜朱先生為師,潛心讀書,成為朱先生最滿意的弟子,別人是先讀書然後經歷世事,就帶有功利色彩,黑娃完全是為了修身養性提高自身才讀書,他的誠懇認真,讓以前的山匪黑娃行事舉止都變得沉穩儒雅,這實在是一個讓人佩服又惋惜的人物。

説了黑娃就不得不説小娥,這個美麗的女人似乎帶來了太多的災禍,也許在許多人眼裏,是她的勾引讓黑娃淪落成山匪,讓白孝文墮落至乞丐,實在讓人痛恨。從這天的角度看,一個有夫之婦一再跟別的男人發生關係,也不算的一個好女人。然而她又是何其可憐,美麗的姿色生在那個女子沒有絲毫地位的年代,也許註定了她的杯具。首先她嫁給第一個老頭必須不是出於自願,很可能是父母為了聘禮將她“賣”給了對方做小妾,強勢的大老婆使她很少得到丈夫的愛護,她引誘黑娃,就應是出於生理本能和她自己都不必須意識到了的反抗心理,她之後也確實對黑娃產生了感情,一齊在破窯洞裏本來準備好好過日子,天不遂人願,黑娃被捲入歷史漩渦,小娥只能想到求鹿子霖幫忙,鹿子霖這時候露出了他的風流本性,趁火打劫一般上了小娥的炕,之後又教唆小娥引誘了白孝文,讀的時候本來對這個女人十分厭惡,但是當她思及白孝文其實是一個做不了壞事的好人時,戲弄了鹿子霖,讓人震驚,這個隨便的女人顯示了她的正義感。然而她的名聲越來越爛,人們把錯歸在這個女人身上,而對男人的錯卻不大追究,耿直的鹿三一心認為小娥害了黑娃害了孝文,最後在一天晚上刺殺了小娥。這個可憐的女人屍體腐臭瀰漫全村時才被人們注意到已經死了。小娥固

然比正經女人多了些放蕩,然而造成這些杯具的絕全不是她的錯,在那個女人只是男人附屬品的年代,她只是一個杯具的犧牲品。

講到鹿三,白嘉軒的那句“白鹿原上最好的長工”就能夠概括了,他一生勤勞耿直,受主人賞識尊敬,他老實卻不木訥,在交農事件中他展現了勇敢果決的一面,也就能夠理解他之後氣憤之下刺殺了小娥。小娥死後不久,一場瘟疫瀰漫了白鹿原,鹿三被小娥附體,瘋瘋癲癲胡言亂語,讓人們明白了小娥的死因,並確信瘟疫是冤死的小娥帶來的,準備給小娥塑像祭拜,我的理解是,鹿三一輩子是個農人,殺人這種事他從前恐怕也沒想過會幹,殺了小娥之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從他耳邊一向迴響着小娥死前的叫聲就能夠看出來,迷信思想更讓他錯覺瘟疫是小娥帶來的,最後造成精神失常。但是這就很難解釋鹿三的老婆死前看到小娥的靈異事件。白嘉軒的正氣不許村民為小娥塑像,蓋了一座塔鎮壓小娥的鬼魂,鹿三也奇蹟般的沒有異常舉動了,但是這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行動遲緩,神情木訥,白嘉軒解釋為“老了”,我始終覺得是刺殺小娥這件事給了他太多的心理重壓。當然他一生的勤懇耕耘沒有白費,主人在他死後的褒獎“白鹿原上最好的長工”對於他來説也許就是最好的回報。

白孝文是個讓人扼腕的主角,他原本是族長繼承人,有着長子的威嚴,明智的頭腦和卓越的行動力,小娥事件以後,昔日光輝的形象一轉成為落魄的乞丐,淪落到跟饑民強舍飯的地步,之後得到鹿子霖的幫忙,他心裏也下狠勁要改頭換面,榮歸故里,白孝文官途順利後,骨子裏的陰險狠毒也透露出來,甚至之後竊取黑娃成果還誣陷處死了黑娃,已然是另一個面目了。

孝文的弟弟白孝武繼承了各個的位置,他也竭盡心思想要證明自己的潛力,然而總有些決定不合父親心意,在處理族事的時候顯然不夠成熟,還容易受人煽動,好在白嘉軒的嚴厲管束和在朱先生處習書修身,讓他也算識得大體。

白靈是新女性的典型形象,不滿足於舊事家庭的束縛,隻身求學,滿腔熱情加入國民革命的熱潮,上學期間與鹿兆海相愛,然而一個銅元使他們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進入共產黨的白靈和國民黨的兆海都不能勸説對方來到自己身邊,對革命的熱情戰勝了他們的兒女私情,相愛兩人仍在自己的路途上走着,然而感情卻愈顯淡漠,白靈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假扮兆海的哥哥鹿兆鵬之妻,思想上的共通和趙鵬的人格魅力使她愛上了兆鵬,他們從革命假伴侶變為了真心相愛的夫妻,還有了一個孩子。然而這個思想先進又心懷天下的女性必然不會就此安頓下來居家過日子,她在延安根據地依然奉獻着自己的青春,卻死於不講理的絞殺內奸的活動。白靈的一生都像一團熱烈的火焰,吶喊,燃燒,發光發熱,她是許許多多革命志士的一個縮影。

鹿兆鵬受新思潮的影響,不滿意父母包辦的婚姻,從不與家中的妻子同房,他的妻子是冷先生的女兒,礙於情面,鹿子霖和鹿泰恆軟硬兼施地逼他回家依舊不能使他理解妻子,雖然不是他主觀願意,他的妻子最後還是瘋癲的死去,令人歎息不已,這些都是封建禮教的遺害,鹿兆鵬的做法其實也是理智的,他沒有將家裏的妻子當作生兒育女的機器。他同白靈一樣熱心於革命工作,他們才算是真正好處上的夫妻,然而他們幸福的日子卻太短暫。反思此刻社會許多男女都是從自由戀愛結合,自由來得太容易就不被珍惜,閃婚閃離,混亂的生活,速食的時代,我看到多數的結合都是處於“需求”而非相愛。白靈和鹿兆鵬短短几日的夫妻緣分,堪比此刻的一輩子。

由於革命道路不同,鹿兆海失去了他的愛人,他對白靈是真切誠懇的,也曾許諾終生不娶,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死後他的妻子給絕望的鹿子霖帶來一個孫子,其實這就是現實。感情是不能存在於現實裏的東西。他也是熱心救國的青年人,他就應在抗日戰場上浴血殺敵,為老師朱先生帶來倭寇的頭髮,然而卻死在剿滅共產黨的行動中,這也是現實。革命不可能和熱血青年理想中的保家衞國抗擊外辱一樣單純,他參雜着上層人的貪婪,慾望,野心,然而正是有了這些夢想着,才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歷史朝光明的方向發展。在得知白靈成為了哥哥的妻子後,他依然履行了護送嫂子的任務,臨別時剋制有禮的抱了一下白靈,為了完成朱先生的心願偽造了倭寇的頭髮請人捎回來,他的善良給我留下過深刻的印象。

讀後感3000字 篇8

教育在儒家的學説中式佔有很高的地位的。《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講的就是學習。那麼為何學習在儒家之中有那麼高的地位,最近也是正好看了錢穆先生的《人生十論》就此來談談學習之於我們之於社會國家之間的關係。一門有用的學説往往是很貼近與生活實際的,是切身的,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沒有基礎的空中樓閣,在這一點上就算是極其強調出世 的老莊也是不能夠免除的。而儒家的這一套理論體系,是極其重視個人的,從個人出發、從人性出發,最後實在人倫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一生,因而對我們人生很有幫助,而教育又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在整個儒家學説體系之中也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儒家從人開始,帶着人向外走,之後在從人回到了人。這三個階段就像是釋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後的看山還是山。但是我之前的人和之後的人之間是有了一個很大的差距的,我是人但又不是原先的那個人。

釋家講出離生死,道家講長生久視。你如果想遵從佛家的那一套,那麼就需要剃度出家來實現,你如果想要遵從道家的那一套,那麼就要做到尋個清淨場來做你的修煉,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並不存在這樣的條件,而儒家的則更加適合實際,關注現實生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生活方式的抽象概括與具體表現結合在一起。

古往今來不管是東方、西方都是對人的層次有了很相似的認識。大體上可以將人生分成自然我、社會我和精神我這三個層次。這也是一個時代發的結果。最早的時候人的生存條件是極其惡劣的,為了生存人必須非常努力地和周圍的生活展開搏鬥,防止受到猛獸的侵害,同時由要獵捕動物採集瓜果來求果腹,這一個階段是人的最低的層次,也沒有自由可言,人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最低限度的求生。然後開始有初級的政治機構出現到後來發展出國家,有了一個成型的社會,這個時候人就會進入第二個階段就是社會我的階段,在這一個階段人在各種社會關係中發現自我,尋找制度上的自由。再到最後一個精神我的階段,在 這一個階段實現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我們要追求的最高的自由。但是人世間有一種悲哀,那就是較高級的事物忠恕不得不依賴與較低級的事物而存在,並且為較低級的事物所限制。就像是搭房子我們要用的就是一塊又一塊不起眼的磚塊,但是最後我們搭建出來的建築確實那麼美麗,我們看中的是那麼美麗多樣的建築最後的樣子,到那時這些有不得不依賴與不起眼的磚塊而存在。同樣的自然我作為一種低級的我而存在,是沒有多少的意義,人如果只是滿足與那樣的存在那麼無疑就是是把自己當做禽獸一樣了,只是在乎於生死,我們在乎的是一個精神我,那才是真正的讓我之為我的存在,但是這個精神我如果沒有自然我那麼一刻也保留不下去。

在錢穆的觀點中,一切善惡的標準只是自由的多少,善惡之間也是相對,惡的存在只是因為有具有更高的自由的存在而成為了惡。發展到最高的自由,那就是一個社會有着各種各樣的文化的存在,能夠供你自由的挑選。相比這個如果用政治來實現你的自由,那就是次一等的自由,相對於上一級的自由,這一種自由就是一種惡,再下一級中,國家制定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來限制犯罪避免你的暴死,保護你的生命,並給予有一定程度上的言論思想自由,這雖然也是保護了你的自由但是相對於上一級也是一種惡。在下面這是戰爭,但是就算是戰爭的話,那麼也比人吃人的社會要好,因為回到自然狀態的時候人只有最低限度的自由那就是求生還是死。所以佛家有一句話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字啊這裏就可以解釋了,放下屠刀不是説你砍了人之後,放下刀你的罪惡就一切都被赦免了,這句話其實在講你放下屠刀聽從佛家説,你就是接受了更高一個層次的價值觀,相對於之前的價值觀你這一個階段有更多的自由,這就是善。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是如此,宗教不是替你免除罪惡,而是給了你一個更高的自由的選擇。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人世間除了宗教人還有很多的別的自由的選擇。比如文學、哲學、科技等等,歷年歷代都有大量的這樣的作品出來,同時為了維護自由我們又要允許這些都有存在的權力,因為只有保護這些創作的存在,我們才有更多的選擇的餘地,去真正實現我們的自由。那麼有多麼多的東西能夠讓我們選擇,我們就需要一樣東西來幫助我們在這繁弦急管的大千世界找到真正適合我們每一個個人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儒家非常重視的教育。由此,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儒家的學説中為何有那麼高的地位。

之前也是提到了儒家帶着人在世間向外走,最後仍舊走回到原點,那麼為何能夠這樣,就在於儒家重視德性,我認為的儒家所謂的德性是指人的天性,而儒家所謂的修身所謂的教育也都是為了能夠讓人成為人而努力。能夠讓人的人性真正得到體現。同時修身是為了齊家是為了治國平天下。所以教育又和我們的人生相關係在一起。

隨着時代的發展在解決了吃穿用度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考慮一些更高層次的問題,而之所考慮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們高於動物的地方。我們不能夠只像動物那樣只有自然人生而沒有文化人生。錢穆先生提到的幾個關於人生的問題我也是思考了很久的。那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的自由以及如何安放我們的內心。

人生的目的,人活一輩子究竟是為了什麼呢?講到這一點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人的兩大限制。一個是人我之限,一個是死生之限,如果沒有這兩者就來談論人的目的是沒有意義的。同時這兩者也是我們人生最痛苦的事。同時也就是因為人的能力有限,生命長度有限所以我們會去想人生的目的是什麼。在看待人的問題上,西方人是把每一個人都當做平等的個人來看,那麼人與人之間都是一樣平等的關係,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那麼你之於他人要不就是服務,要麼就是爭利,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做不到這些。西方人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設置的太過於簡單,反而導致的是問題的複雜化,我們難以處理一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是中國人,卻在這一個問題上講人倫。我不用去服務其他人,也不用去與其他人爭利,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我在那裏,我和別人是什麼關係,儒家講這個叫做安身立命。儒家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區分為君臣、夫妻、父子、兄弟。那麼在明確了這些問題之後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我與其他那個人之間的關係做我該做的事。那麼就不存在人我之限了,因為我要做的只是我應該做的和能夠做的。

人的另一個痛苦則是生死之限。人終有一死,人都會怕死,我所以為怕死的原因就在人從有走向無。關於這一點釋家、耶穌、老莊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釋家和道家的方法大體相似,就是希望人能夠在活着的時候就是已經達到一種無的狀態,那麼從無到無也就沒有什麼可以害怕的了。而耶穌的辦法應該是保持人一直是一種有的狀態,從有到有,百年之後我能夠進天堂那麼我還是一種有,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但是儒家卻另闢蹊徑,還是區分了身我與自然我。在事實上身我是死了,那是很可憐的,但是心我卻是能夠流傳的。人的一死是一種圓滿,沒有時間的期限那麼就不會有完成,什麼叫蓋棺定論那就是得有一死。人活一輩子,求的是名。真是這個名,才讓我們一生一死不像是禽獸一般。那麼怎麼來成就名呢?我們成就的名不是事業,事業是屬於人類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傳不斷努力才能夠實現的。我們要成就的是職責。這是我們每個人所能夠做的,所能夠實現的名。實現事業需要靠命,實現職責,則是需要志願。那麼我們的職責是什麼呢?那就是人倫,我處在我的位置做我該做的事,君君父父臣臣子子各安其位。我做君主我就要為天下蒼生考慮,我做臣子就要盡心竭力的為君主出謀劃策赴湯蹈火而不辭,盡忠;我做父親就要慈,我做兒子就要孝。那麼人人可以為堯舜。人人可為堯舜的意思不是説每個人都能夠面南為王,而是説都有堯舜的德性。我們每個人的能力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假如我做到我該做的,即使堯舜在我這個位置上所能夠做的也不過就是如此的話,那麼我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而成了名我覺得就是達到了人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其實就是成為人,不同於貓不同於狗,也不同於薰衣草而是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真我。而每個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也就是實現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講到人倫,避不開的就是人倫與自由的關係。西方人只看個人不看人倫,因為人倫是會阻礙他們的自由的。但是他們的自由並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依舊可以從人生的三個等級來講,在自然我那個層次我們是不會有自由,生來病死沒有一個是能夠有我們決定的。到第二個階層也就是社會我這個階段,也不是我們能夠決定,我們生在哪個國家那個家庭我們改變不了,所以我們真正能夠追求的應當是最高等級的自由就是精神我的自由,不管外界怎麼樣,只要我還有思考的能力,那麼這份自由是誰都不能剝奪的。西人帕斯卡所講人是可以思考的葦草。講的也是同一樣東西。而且為何説精神我是一種最高的自由,因為當有人達到過這一層次後甚至是會拋棄之前的兩種自由的。所以有人會捨生取義,為了最高層次的精神,他們不惜放棄身也要爭取。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做到這種自由呢?我們拋棄第一種自由就是不是為了吃而吃,為了穿而穿。牛頓説第一句很好,有些人活着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着。沒有超過這一個境界,你就是如同禽獸一般。第二個階段則是社會的自由,這是西方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的,但是其實還是沒有達到自由的真正本質。真正的自由是自己精神的自由,而不是外界加於你的自由,不是因為你有言論自由權了你就真正的自由了,相反有時候甚至是別人的思想淹沒你了那才是一種不自由。你真正要做的就是體悟自己的本心,最後做到我追隨己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儒家所説的由仁義行,而不是行仁義。我做這些是是我自己認為這是仁義的,而不是因為社會告訴我是仁義的,所以我去做這些事。那樣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才能夠泳於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最後一個則是安放我們內心的問題。如何安放內心。現在很明顯的就是有兩種向外探索的方向,一個是宗教,這是心得以發泄,一個是科學,這是心得以展現其理性。但是如果把心放在宗教上,在這條路上走的太遠就離開城市太多了,所以就出現了西歐黑暗的中世紀。而在科技上技術上走太遠也是對人有害的,幾千年前老子所説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的之貨,令人行妨。這樣的現象在當今社會是很明顯的,人們被裹挾在物慾之中難以自拔。儒家很有創造性的提出把心放在心裏面,怎麼放,就需要人倫。在人倫之中我們把心與心相互交融,父慈子孝,那麼父親的心就在兒子心中了,兒子的心也能夠放在父親的心,那麼把心在同類之中人就不會迷失。而且這也不是鄙狹的,心放在兒子上就是一家,放在君主上就是一國,那麼心就可以推之己而之家之國之天下。所以儒家心有天下而不迷失,不忽視個人而有推至可及世間萬物,這樣的安心觀點是那麼自由而富有人文精神。

在做到這些之後,我們也就能夠成我,也就是達到儒家的最終的目的。從人而出,最後再回到一個人。這也就是達到了儒家的思想。

讀後感3000字 篇9

説來慚愧,初入大學時的鴻鵠之志,滿腔熱血,可直至今日卻只讀了兩本書。我就只能拿這兩本書做一個比較,相較於之前所讀的第一本書《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呼嘯山莊》所帶給我的震撼與感觸遠大於它。不少的評論家與小説家時常將《簡·愛》與《呼嘯山莊》放在一起做評註,至於理由我會在後文對艾米麗·勃朗特(《呼嘯山莊》的作者)的描述中作解釋,而我還沒有讀過《簡·愛》,就不妄自菲薄的憑藉從網上得來的一知半解對其做介紹了。那我就單從《呼嘯山莊》這一本書出發,談談我對其的淺見。

《呼嘯山莊》的作者是艾米麗·勃朗特,師從譯序我瞭解到這位英國十九世紀著名的詩人與小説家僅僅度過了三十個春秋便默默地離開了人事,而《呼嘯山莊》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説,但只是這一部書就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的地位。而至於為何評論家都要將《簡·愛》與《呼嘯山莊》放在一起作比較。也許是因為兩書中對“愛”的描述大相徑庭,而更是因為兩本書都出自勃朗特姐妹之手。一對姐妹所處的教育環境一致,寫出的文章風格卻幾乎完全不同。在1847年她們姐妹的小説出版之時,只有《簡·愛》獲得了成功,而《呼嘯山莊》並沒有被當時的讀者所理解。就連夏洛蒂(《簡·愛》的作者)也無法理解艾米麗的思想。而正是這種不同成就了這對姐妹在世界文壇上一齊大放異彩,相映成輝。

以上是我對文章作者一些粗淺的見解,畢竟小説是讀者內心的寫照,結合作者的生平往往能更好的融入到書中。而在抒發我個人對於該書內容的見解之前,我不得不先提一下該書的題目。“呼嘯山莊”一詞出自著名翻譯家楊苡老先生之手。這“呼嘯”一詞譯的甚是恰當,作為書中主要的場景呼嘯山莊一詞在行文中甚是多見,而相較另一種譯法“咆哮山莊”,“呼嘯”一詞更能將讀者帶入到山莊中的人與事,愛與恨中。

説完了我對於“呼嘯”一詞的鐘愛,再來談談我對全文結構的見解。全書的行文思路與敍事順序都如此獨特,從一位管家向另一位房客的敍述中,既有當時人的感受,又有好似旁觀者的見解,就是在這樣談話似的場合下幾乎完成了幾乎整本書的內容,其中夾雜着,倒敍,插敍,順序各種記敍手法。全書的結構看似那樣複雜,可讀來卻更有感觸,就好像神來之筆,艾米麗信手拈來地將讀者帶入到呼嘯山莊中,讓讀者感覺自己就好像是洛克·伍德,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那説不清道不明的愛與恨。

《呼嘯山莊》被稱作是一本“奇特的書”。鄙人不才在粗讀一遍之後,無法真正參悟其中最令人稱奇的部分,也就只能談論一些自己的淺見,先不説內容,除了前面提到的結構外,文章中幾處邏輯關係的處理也頗有奇趣。在老恩肖先生帶回希刺克厲夫這個棄兒後,為何他就要將其當做親生兒子看待,甚至更優於自己的兒女。這實是有些不合常理。還有一處,在凱瑟琳向艾倫闡述自己是否願意答應林惇的求婚是,説道“嫁給希刺克厲夫就會降低我的身份。”而希刺克厲夫恰好聽到此處便離家出走了,試問他為何不接着聽下去,聽到她講完再走呢?而緊接着凱瑟琳所表達出的那令鬼神動容的對希刺克厲夫的情感也無法使他留下來嗎?此處希刺克厲夫的離開也許是為了故事發展的需要,可此處畢竟有些欠妥當。以上只是小生個人的一些淺見,而且這兩處未免對全書的邏輯以及情節的發展。

説了這麼多結構,邏輯,還有對於作者的介紹,下面着重要講的是晚生對於全書內容的見解。晚學竊以為全書所圍繞的中心便是愛與希刺克厲夫的復仇。那我就以愛與復仇兩個方面來抒發我對於全書的見解。

先從愛入手説起。這本被譽為“最奇特的小説”,晚學以為它奇就奇在對愛的描繪上。在全書伊始希刺克厲夫對於凱瑟琳的愛慕與好感在兒時就已開始,而這份愛在凱瑟琳死後也未能結束,這種愛一直縈繞在他心中,支配着他,後來的掘墓與最後追隨者凱瑟琳的靈魂死去,這種種,後學都以為是因愛而生。而他所愛的凱瑟琳,她所表達的愛也是十分複雜。她將希刺克厲夫看成是自己,把她對希刺克厲夫的愛比作是恆久不變的巖石,永遠永遠地把他放在心裏。她嫁給林惇為的就是幫助希刺克厲夫高升,並且把他放置在辛德雷(凱瑟琳的哥哥)無權過問的地位。而當希刺克厲夫來到畫眉田莊,與林惇發生爭執之時,凱瑟琳終於看到了林惇的偽善。而先前對於希刺克厲夫扭曲的一廂情願的愛,在那時便擊垮了她的內心。

而書中除了着重描寫的兩個主角的愛,還有幾位人物的愛也是不能忽視的。辛德雷·恩肖作為恩肖家的長子,凱瑟琳的兄長,他受到的是英國長子的教育,自命不凡,對凱瑟琳也並不友好,對希刺克厲夫可以説是打壓。關於我對他的看法在後文中會有詳細的論述。就是這位長子,在他的妻子死後便一蹶不振,在書中第八章有這麼一句話,“辛德雷·恩肖,至於他自己,變得絕望了,他的悲哀是屬於哭不出來的那種。”他對他妻子的愛或許太過深沉,以至於他一直沉浸在愛人死去的悲痛中直到自己死去。

還值得一提的是小凱瑟琳對她表弟希刺克厲夫·林惇的“愛”,至於為什麼我要打引號,我覺得她們之間的情感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愛,他們之間的書信交流也並不真的是傳情,多少含有希刺克厲夫的指示在內,並且他們情感的出發點是小凱瑟琳對於小林惇的同情。

再説到仇恨,後學竊以為這本小説的高潮就在於希刺克厲夫的復仇。由愛生恨,因恨生仇。自希刺克厲夫離家出走,在外有成歸來,他的復仇便已開始。他回到呼嘯山莊,以賭博的方式得取了辛德雷所有的財產,而當他到畫眉田莊得知已經嫁給林惇的凱瑟琳依然愛着自己,便又開始了對林惇的復仇,他誘使伊莎貝拉(林惇的妹妹)與他私奔,並且搶回他們的兒子希刺克厲夫·林惇,誘使小林惇博得小凱瑟琳的喜愛,用違背道德甚至是違法的方式監禁小凱瑟琳使其與他的兒子結婚,由此來奪得畫眉田莊的財產。

以上是末學對於希刺克厲夫復仇的一個大致概括,其中我覺得還有值得詳談的幾點。在辛德雷死後,希刺克厲夫得到了教育與撫養哈里頓的權利,在書中第十七章有這麼一句話:“我們要看看用同樣的風吹扭它,這棵樹會不會像另外一棵樹長得那樣彎曲!”他的復仇不止是讓辛德雷滅亡,更是針對他的後輩。希刺克厲夫知道哈里頓有天分可他就是要其像野孩子一樣成長,使他落魄。在書中二十一章還有一處寫到哈里頓與小林惇的比較“一個是金子卻當鋪地的石頭用了,另一個是錫擦亮了來仿製銀器。”此處便可印證我的看法。

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伊莎貝拉·林惇與希刺克厲夫我並沒有將他們放在“愛”的部分裏講述。這是因為我覺得他們之間並沒有愛,他們是由於伊莎貝拉的痴心與希刺克厲夫復仇的需要而走到一起的。當伊莎貝拉與他離開了畫眉田莊,他便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吊死了她的狗,並且還揚言要吊死畫眉田莊的所有人。他偽善的面目也確是騙得了伊莎貝拉,並且為他生子。希刺克厲夫也最終憑藉他的兒子奪得了畫眉田莊。

在全書末尾,作者對於希刺克厲夫的復仇也終是給了一個令人寬慰的結局。哈里頓與小凱瑟琳的情感日益深厚,當希刺克厲夫明白這一點時,狂怒是不可避免的,可他在哈里頓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感覺他們就像是自己與凱瑟琳兒時的樣子,他放棄了復仇。在書中三十三章中有一段話,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我竊以為最能表達他當時的情感:“我已經失掉了欣賞他們毀滅的能力,而我太懶得去做無謂的破壞了。”最終他追隨了凱瑟琳的亡魂,含着似乎是對愛的滿足去世了。

文章最後所表達的意義似乎太多隱晦,末學自知才疏學淺,謹在此表達一點自己的看法。全文最後一句:“誰能想象得出在那平靜的土地下面的長眠者竟會有並不平靜的睡眠。”我竊以為是希刺克厲夫終於如願,在死後與凱瑟琳的亡魂長相廝守,而這也並非他一廂情願,畢竟還有牧羊小童的話作為佐證,這一處未免有些神鬼之亂,我只知作者在此處也終於讓希刺克厲夫也凱瑟琳在一起,了卻了“心願”。

説完了不才所理解的全書的內容,還有幾個方面,我也想在此處做些許評論。文章就是作者內心的寫照,更何況這本《呼嘯山莊》是那樣的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試問作者在生命短短的三十年裏,沒有將自己的親身體驗帶入到書中,又如何能寫出這樣的曠世奇作。書中辛德雷·恩肖一角我覺得就是艾米麗的親生兄長勃蘭威爾的真實刻畫,書中的辛德雷作為長子,對於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百般打壓,近乎折磨。而生活中勃蘭威爾對於勃朗特姐妹也是百般刁難。不論是辛德雷還是勃倫威爾都是暴君,這點似乎毋庸置疑。

還有一處是在書中第二十四章處,小凱瑟琳與小林惇在一起,討論自己所認為的天堂:一種是恬靜的心醉神迷,一種是燦爛的歡欣。我竊以為這兩種都是作者心目中的天堂,作者當時的家雖然臨近毫渥斯工業區,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於城鎮與荒野之間,她一方面看到了城鎮的繁榮,一方面受到了荒野氣氛的感染,一動一靜,都給作者留下了較深的感悟。

最後要説的一點也許是學語文應試技巧的通病,喜愛用做題的方式去理解文章,但若以這種眼光去看,作者所用的寫作手法也確是精妙。文章有多處用到以景襯情的手法,且聽我慢慢道來。書中第二十二章中有這麼一句話:“雨開始穿過那悲歎着的樹枝間降了下來。”這擬人的手法,將此時的悲情刻畫到了極致,周圍的景色彷彿都被這悲哀所感染,悲歎起來。還有在書中第三十四章中“不止是吉默吞那邊流水淙淙可以清楚地聽到,就連它的漣波潺潺,以及它衝過小石子或者穿過那些他不能淹沒的大石頭中間的汨汨也聽得到。”此處用靜來描寫當時的希刺克厲夫,也確是傳神,把他當時對凱瑟琳的想念反襯得那樣強烈。書中還有多處這樣傳神的描寫在這就不一一例舉了,也正是這些作者的神來之筆,使文章更加豐滿,使讀者更能融入其中。

以上的所有隻是我個人對於這本《呼嘯山莊》的淺見,畢竟這是我恢復讀書計劃後所讀的第一本書,許久沒能動筆寫作,文筆生疏,難免會有詞不達意之處。才疏學淺所以才需要多加學習,呼嘯山莊,在這厭世者的天堂中所發生的種種,在我日後重讀之時,福至心頭,必定會有新的收穫。

讀後感3000字 篇10

She was seduced by a so-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ed her no more. Actually she did nothing wrong because before she was seduced she knew nothing of men. She was just a girl when she first met that terrible man.

She was forced by the gossips and the church to blame herself for this accident, so she thought she deserved nothing goo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past she decided to go to a distant dairy farm but was still saying to herself that she was wrong. Maybe God didn’t agree with that, because the Lord gave her someone she loved with her whole heart and life—Angel Chare. Angel popped the question to her but she refused him without saying why. She said she loved him deeply and perhaps no one in the world could love him more than she did but she could not marry him for some unspoken reason. Angel wasn’t satisfied with this vague answer and did his best to win Tess. Somehow she agreed and they soon fixed the wedding day. Soon after their wedding Angel confessed the crime he committed to a woman long time ago and asked for Tess’s forgiveness. Tess was not at all angry and forgave Angel at once; in fact she was rather happy and excited for she also had things to confess.

She sat and told everything to Angel, hoping he would forgive her as he was forgiven but she was wrong. She was not forgiven, not as she thought she was. The woman pays.

Without Angel’s love, nothing meant anything to her. The result wasn’t important now. Tess was arrested for her murder of that so-called gentleman. Why? She still loved Angel and when he finally went back to her and asked for HER forgiveness, after he regretted what he had done unfair to Tess, she was desperate. That was too late—Alec had always told Tess that Angel would never come back so he won Tess’s trust. Unluckily Angel did come back and found Tess.! Everything was too late!

Tess was deceived and she lost Angel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strengh of her love was so strong that she had forgotte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Before that she had done nothing wrong but when she killed Alec, everything really changed! She became a criminal! How could it be? She was as pure and innocent as the good wife in the Bible. Her whole character was honest and faithful. Angel figured out at last that a person should be judged not only on what he has done but also on what he wanted to do!

Tess didn’t want to be seduced by man and she had no power to defend herself so she lost her innocence and that’s all! Angel also did the wrong thing and it was even more serious than Tess’s crime but HE was not blamed for it. Why it is always the woman who pays? Why they are always hurt? Why was Tess’s girlish purity lost? Why does the wrong man take the wrong woman? Why do the bad often ruin the good? Why is beauty damaged by ugliness? Women are too weak!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have shown us that women have always been treated unfairly!

In old China there was a culture, which didn’t think of women as human beings. If you asked one if he was the oldest in his family, he would probably answer “the oldest one” even if he had some elder sisters. If you asked why then he would say, “Ha, they are not included!”

People gave birth to many girls in order to have only one boy to keep the family name going. They thought girls had no use for the family. They would be married and go to live with their husbands’ home and be their wives some day sooner or later. So they were extremely hard on girls.

Girls should be hard working, faithful, loyal, intelligent, and virtuo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as she must be a maiden! If her husband was the first man who touched her then she was a good girl, a good wife no matter how she thought. If she wasn’t, then she would gain a very bad reputation and nobody would dare to go near her. What about men? People did not care whether he was an experienced man or not, nor did they care about his character. They thought man equals power and power equals rights…

Now let’s not be so bitter. Nowadays women’s situations have become much better. Some a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some are because of civilization. Just let those poor painful women like TESS be just a memory.

讀後感3000字 篇11

After reading Jane Eyre, I think Jane Eyre is a great woman. Through a serious of troublesome situations between Jane Eyre and Mr. Rochester, the author set up a great female image before readers: insisting on maintaining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pursuing individual freedom, advocating equality of life and being confident before hard conditions.

Her early life at Gateshead was terrible, everyone seems harsh on her. She survives her parents at an early age, and has to live with her ugly aunt and three cousins. She suffers large quantities of bad conditions that others may not experience. However, she does not give up in despair, she does not destroy herself mentally, instead, Jane Eyre is filled with unlimited confidence, and she is a strong spirit, a victory over the inner personality.

She is then forced to send to Lowood Institution, unfortunately, life there turns out to be terrible, too. She is still under physical and spiritual punishment. Mr Brocklehurst insults her to be a liar before all pupils and teachers. But there she meets one sincere friend Helen Burns and one sincere teacher Miss Temple. They always treat her well. She then behaves very well and get many people’s recognition. Six years later, she makes a teacher there.

After two years teaching life at Lowood Institution, she plans to leave there to pursuit her own life and happiness. She was in a position of governess through a letter from Thornfield. Her life was totally changed after that. There she met a lovely girl, Adele and her master, Mr. Rochester. She has a special feeling about th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Jane Eyre succeed a large sum of money from his uncle, and through all bitter things which was caused by Rochester’s wife in Thornfield, Jane Eyre and ester finally get married and lead an ideal life.

I think Jane Eyre is an autobiography of Charlotte Bronte. Although the story is made up, the heroine and people's lif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story were taken from the details of real people around and experience. Charlotte Bronte described a young girl’s struggling life to express her inner thought: everyone is equal regardless of his or her gender. The uniqueness of Jane Eyre is not only lies in its truth and the strong artistic appeal, but also lies in the particular female image. The love story of Rochester and Jane Eyre vividly shows the fire of passion and sincere heart strongly reveals their notions of love. She looks down upon the upper class who only use their power to do what they intend to do and laughs at their stupid to show her independent character and beauty dream.

In the actual fact, she wasn’t pretty, even herself knows that, and of course, the ordinary appearance make others have bad opinion on her, even her own aunt dislike her. And some others even thought that she was easy to look down upon and tease, but she was totally much more than “the plain and ugly tutor”. And as a little governess she said to her master: “Do you think my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has led me to be a soulless and heartless person? You have done a wrong thing!”Underneath these lines sees the equality of human in Jane Eyre’s mind. She has affection towards her master, Mr. Rochester, but when she finds that he has already had a wife, she leaves him and her love place without consideration. Although God did not grant her a beauty and wealth person, instead, God gave her a kind mind and a thoughtful brain. Her idea of equality and self-respect impressed us extremely much and make us feel the power inside her small body.

In my mind, a person’s beauty on the face can only make others feel that he or she is attractive or charming, if his or her mind isn’t the same noble as the appearance, beauty of this kind cannot las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ther people will one day find that the beauty which had charmed them was only a superficial one, it’s not sincere, they will not like the person any more. For a long time, only a person’s great virtue, a noble soul, a beautiful heart can be called as an everlasting beauty, just as Albert Einstein said: “A person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for their biological survival or all of the meaning or purpose, from an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I think it is ridiculous. Everyone can have a certain ideal, which determines the ideal and his efforts to determine the direction. In this sense, I never easy and the enjoyment of life as an end in itself, the ethical basis of this, I call it the ideal pigsty. I lit up the road, and continue to give me new courage to face up to the pleasure of the ideal life is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true. If it were not for like-minded between the warm feelings, but focus on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arts and sciences in the field of work will never reach the target, and then it seems to me that life would be empty. There are efforts to pursue the goal of the vulgar - property, vanity, luxury living, I think it is despicable.”

Now I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real beauty is, as we are all human-beings, so we should distinguish whether a man is noble or vulgar.

Jane Eyre’s story makes me thinking about our future life and I learn much from her experiences, I know everyone will have a better tomorrow if one holds his beliefs, regardless of one’s status and the situation he is in.

讀後感3000字 篇12

霍爾頓·考菲爾德同學對自己一段生活經歷的自敍。直白粗俗,無所顧忌,頑劣放縱……但這似乎算不得是種叛逆,而是一個真實的誠懇的自我。

討厭同學阿克萊骯髒粗俗,斯特拉的來塔有錢自戀好色,形形色色的假模假式的人……

他喜歡戴着耀眼的紅色鴨舌帽,從前轉到後,從後轉到前,擅長信口開河,喜歡誇張,喜歡罵罵咧咧的叫嚷他媽的混賬和雜種……

喜歡喝威士忌加蘇打水,卻因為未成年常常換成可口可樂,想做一名懸崖邊上的麥田裏的守望者,一直想知道中央公園的鴨子在冬天究竟去了哪裏……為人放蕩不羈,卻還是對琴這個姑娘抱有一種純潔的感情,對聰明可愛的小妹妹菲比充滿温情,兄妹情深。

我揣摩這世界過了幾十幾百年好像一直沒有什麼改變。親情、愛情、性、貪婪、自由、虛偽、自負、學校、課程、公園、夢想……

故事很有美國特色,敍述了一段荒誕的美國青年生活,讓我聯想到前幾天讀的《晃晃悠悠》差不多是中國版的同樣一種的青年的無聊的青春狀態。古今中外都是類似的吧,我揣摩。

人只有在想到死的時候才清晰的知道自己最愛最牽掛的人是誰。

書中也提到了了不起的蓋茨比。

這結尾讓我容易想起很多人來。

相比較美國文學而言我還是更喜歡歐洲的小説。

讀讀也好,雖然無甚共鳴,但這就是我對美國學生狀態的印象。但誠懇的做自己就好。

摘錄:

我看過不少古典作品,象《還鄉》之類,很喜愛它們;我也看過不少戰爭小説和偵探故事,卻看不出什麼名堂來,真正有意思的是那樣一種書,你讀完後,很希望寫這書的作家是你極要好的朋友,你只要高興,隨時都可以打電話給他。可惜這樣的書並不多。我倒不在乎打電話給這位伊薩克.迪納遜。還有林.技德納,不過DB告訴我説他已經死了。就拿毛姆著的《人類的枷鎖》説吧。我去年夏天看了這本書。這是本挺不錯的書,可你看了以後決不想打電話給毛姆。我説不出道理來。只是象他這樣的人,我就是不願打電話找他。我例寧可打電話找托馬斯.哈代。我喜歡那個遊苔莎.裴伊。

(如果毛姆還在的話,我倒是很想打電話給他,約他出來在盧森堡公園附近的咖啡館喝個咖啡什麼的……)

我下車進了潘恩車站,頭一件事就是進電話間打電話。我很想跟什麼人通通話。我把我的手提箱放在電話間門口,以便照看,可我進了裏邊,一時又想不起跟誰通話。我哥哥DB在好萊塢。我的小妹妹菲芘在九點左右就上牀了——所以我不能打電話給她。我要是把她叫醒,她倒是不在乎,可問題在於接電話的不會是她,而是我的父母。所以這電話決不能打。接着我想到給琴.迦拉格的母親掛個電話,打聽一下琴的假期什麼時候開始,可我又不怎麼想打。再説時間也太晚了。我於是想到打電話給那位常常跟我在一起的女朋友薩麗.海斯,因為我知道她已放聖誕假了——她寫了封又長又假的信給我,請我在聖誕前夕到她家去幫她修剪聖誕樹——可我又怕她母親來接電話。她母親認識我母親,我可以想象到她一接到電話,也就不怕摔斷他媽的腿,馬上急煎煎打電話去通知我母親,説我已經到紐約了。再説,我也不怎麼想跟老海斯太太通話。她有一次告訴薩麗説我太野。她説我太野,沒有生活的目標。我於是又想起打電話給那個我在胡敦中學時的同學卡爾.路斯,可我不怎麼喜歡他.所以我在電話間裏呆了約莫二十分鐘,卻沒打電話就走了出來,拿起我的手提箱,走向停出租汽車的地道,叫了輛汽車。

(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候,手裏拿着手機,想打給某個或某些人,思來想去卻最終沒有撥出去,累得滿身疲倦……)

接着他和老薩麗開始聊起他們兩個都認識的許多熟人來。這是你一輩子從來沒聽到過的最假模假式的談話。他們以最快的速度不斷想出一些地方來,然後再想出一些住在那地方的人,説出他們的名字。

(哈……經典談話模式)

等到我回到座位上的時候,我都快要嘔出來了。—點不假。接着,等到下一幕戲演完的時候,他們之繼續了他們那令人厭煩的混帳談話,他們不斷想出更多的地方,説出住在那地方的更多人的名字。最糟糕的是,那傻瓜蛋有那種假極了的名牌大學聲音,就是那種換其疲倦、極其勢利的聲音。那聲音聽去簡直象個女人。他竟毫不猶豫地來夾三,那雜種。戲演完後,我一時還以為他要坐進混帳的出租汽車跟我們一起走呢,因為他都跟着我們穿過了約莫兩條街,不過他還得跟一嘟嚕偽君子碰頭喝雞尾酒去,他説。我都想象得出他們怎樣全都坐在一個酒吧裏,穿着格子襯衫,用那種疲倦的、勢利的聲音批評着戲、書和女人。他們真讓我差點兒笑死,那班傢伙。

“瞧”我説。“我想起了這麼個主意。我在格林威治村有個熟人咱們可以借他的汽車用一兩個星期。他過去跟我在一個學校唸書到現在還欠我十塊錢沒還。咱們可以在明天早上乘汽車到馬薩諾塞和見蒙特兜一圈你瞧。那兒的風景美麗極了。一點不假。”我越想越興奮不由得伸手過去握住了老薩麗一隻混賬的手。我真是個混帳傻瓜蛋。“不開玩笑”我説。“我約莫有一百八十塊錢存在銀行裏。早晨銀行一開門我就可以把錢取出來然後我就去向那傢伙借汽車。不開玩笑。咱們可以住在林中小屋裏直到咱們的錢用完為止。等到錢用完了我可以在哪兒找個工作做咱們可以在溪邊什麼地方住着。過些日子咱們還可以結婚。

到冬天我可以親自出去打柴。老天爺我們能過多美好的生活!你看呢?説吧!你看呢?你願不願意跟我一塊兒去?勞駕啦!”

“你怎麼可以幹這樣的事呢”老薩麗説聽她的口氣真好象憋着一肚子氣。

“幹嗎不可以?幹嗎不可以?”

“別衝着我呦喝勞駕啦”她説。她這當然是胡説八道因為我壓根兒沒衝着她呦喝。

“你説幹嗎不可以?幹嗎不?”

“因為你不可以就是這麼回事。第一咱們兩個簡直還都是孩子。再説你可曾想過萬一你把錢花光了可又找不到工作那時你怎麼辦?咱們都會話話餓死。這簡直是異想天開連一點——“一點不是異想天開我能找到工作。別為這擔心。你不必為這擔心。怎麼啦?你是不是不願意跟我一塊兒去?要是不願意去就説出來好了。”

“不是願意不願意的問題。完全不是這個問題”老薩麗説。我開始有點兒恨她了嗯。“咱們有的是時間幹這一類事——所有這一類事。我是説在你進大學以後以及咱倆真打算結婚的話。咱們有的是好地方可以去。你還只是——”“不不會的。不會有那麼多地方可以去。到那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啦”我説。我心裏又沮喪得要命了。

“什麼?”她説。“我聽不清你的話。一會兒你朝着我呦喝一會兒又——”“我説不在我進大學以後就不會有什麼好地方可以去了。你仔細聽着。到那時候情況就完全不一樣啦。我們得拿着手提箱之類的玩藝兒乘電梯下樓。我們得打電話給每個人跟他們道別還得從旅館裏寄明信片給他們。我得去坐辦公室掙許許多多錢乘出租汽車或者梅迪遜路上的公共汽車去上班看報紙天天打橋牌上電影院看許許多多混帳的短片、廣告和新聞片。新聞片我的老天爺。老是什麼混帳的賽馬啦哪個太大小姐給一健船行下水禮啦還有一隻黑猩猩穿着褲子騎混帳的自行車啦。到那時候情況就根本不會一樣了。你只是一點不明白我的意思。”

“也許我不明白!也許你自己也不明白”老薩麗説。這時我們都成了冤家對頭啦。你看得出跟她好好談會兒心簡直是浪費時間。我真他媽的懊悔自己不該跟她談起心來。

(正如拉里對未婚妻規劃未來的場景,很多時候都有那麼一個少年,有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設想,也總有那麼一個姑娘,喜歡有保障的現實和更實際的明天。如果有那麼個男孩像這樣或拉里那個對我勾畫起這樣的未來,我或許會拉起他高興地奔向理想,我是説如果有的話,因為我也喜歡做這樣的夢。)

姑娘們的問題是,她們要喜歡什麼人,不管他是個多下流的雜種,她們總要説他有自卑感,要是她們不喜歡他,那麼不管他是個多好的傢伙,或者他有多大的自卑感,她們都會説他自高自大。連聰明的姑娘也免不了。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麼一羣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裏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説——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得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説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相當個麥田裏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乾的就是這個。”

一個不成熟男子地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着。

“我想總有一天,”他説,“你得找出你想要去的地方。隨後你非開步走去不可。不過你最好馬上開步走。你決不能再浪費一分鐘時間了。尤其是你。”

“好吧——所有的文孫先生。你一旦經受了所有的文孫先生的考驗,你就可以學到越來 越多的知識——那是説,只要你想學,肯學,有耐心學——你就可以學到一些你最最心愛的 知識。其中的一門知識就是,你將發現對人類的行為感到惶惑、恐懼、甚至噁心的,你並不 是第一個。在這方面你倒是一點也不孤獨,你知道後一定會覺得興奮,一定會受到鼓勵。歷 史上有許許多多人都象你現在這樣,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過彷徨的時期。幸而,他們中間 有幾個將自己彷徨的經過記錄下來了。你可以向他們學習——只要你願意。正如你有朝一日 如果有什麼貢獻,別人也可以向你學習。這真是個極妙的輪迴安排。而且這不是教育。這是 歷史。這是詩。”

説到這裏他停住了,從酒杯裏喝了一大口酒,接着又往下説。嘿,他確確實實在興頭 上。我很高興自己沒打算攔住他什麼的。“我並不是想告訴你,”他説,“只有受過教育的 和有學問的人才能夠對這世界作出偉大的貢獻。這樣説當然不對。不過我的確要説,受過教 育的和有學問的人如果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不幸的是,這樣的情況並不多——他們留 給後世的記錄比起那般光有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的人來,確實要寶貴得多。他們表達自己的 思想更清楚,他們通常還有熱情把自己的思想貫徹到底。而且——最最重要的一點——他們 十有九個要比那種沒有學問的思想家謙恭得多。你是不是在聽我的話哪?”

許多人,特別是他們請來的那個精神分析家,不住地問我明年九月我回學校唸書的時候是不是打算好好用功了。在我看來,這話問得真是傻透了。

我是説不到你開始做的時候,你怎麼知道自己打算怎樣做?回答是,你沒法知道。我倒是打算用功來着,可我怎麼知道呢?我可以發誓説這話問得很傻。

我真他媽的不知怎麼説好。老實説,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看法。我很抱歉我竟跟這許多人談起這事。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談到的每一個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萊塔和阿克萊,比方説。我覺得我甚至也想念那個混帳毛里斯哩。説來好笑。你千萬別跟任何人談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

你千萬別跟任何人談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

讀後感3000字 篇13

《三角地》是曹文軒寫的又一篇短篇小説,這是一個家庭由衰至盛的故事……

這是一篇以一個人的視線寫的一篇文章,是三角地的長子,三角地幾年前還是一個臭名昭着的人家,賭博,酗酒,二弟考試門門零分;大弟球踢得好,卻老把別人的窗户踢碎掉……

就是這樣一户人家,主人公“我”混混噩噩地生活了十六年,直到有一天,一位對他來説十分重要的朋友嘲笑他,讓“我”決定振興三角地!經過“我”的一系列整治最後讓三角地變得煥然一新。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漂流到了一個孤島上,一面是海盜的後代建立的花園,另一面則毒蛇肆虐,簡直就是人間地獄,一個人到了花園那,而另一個人卻放棄了花園安逸的生活,決定在這個毒蛇肆虐的地方住下來,二十年後,那個在花園裏的人因為幫海盜幹了許多活而變得十分富有,並繼承了這個花園,一天他閒來無事便去看望那個決定自立門户的人,沒想到這個和他一齊漂流的人,竟然把這個人間地獄建得跟天堂一樣,甚至比那個花園還好!

這兩個故事都讓我體會到“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哪怕起點再不好,只要付出也能夠得到回報。

三角地讀後感——精選作文

至誠之美——讀曹文軒《三角地》有感

曹文軒先生的《三角地》是我剛剛讀完的一部小説。與其説是小説,不如直接稱它為故事。

《三角地》的開頭是這樣寫的:我家住在兩條街的交匯處,人們稱之為:三角地。故事便發生在這小小的三角地。“我”家是住在三角地的人家,“我”家裏共有七口人。爸爸是個酒鬼,就算喝酒喝出了毛病,被醫生診斷為“慢性酒精中毒”也照喝不誤。他經常醉倒在路邊,被人抬回來。對此,他不僅僅沒有絲毫內疚與懊悔,反而喝得更兇了。媽媽則是個賭民,爸爸喝酒喝得有多兇,她便比賽似的賭得有多兇。

“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我的大弟弟是個足球狂,常常一口氣把校園的玻璃踢碎一大片。二弟則是一個笨蛋,學期結束,沒有一門功課及格,而且他還像張狗皮膏藥似的,黏在三年級上三年不動了,但是他滑頭得很,見人便笑眯眯地該喊嬸喊嬸,該叫叔叫叔。至於三弟,他是個小偷,雖然才十歲,但他小偷小摸的歷史已經有三年了。而小妹,她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她不僅僅長得可愛,人也善良。主人公“我”呢,只可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渾。但是如此渾的“我”竟能彈得一手好吉他。一次全區中學匯演,“我”代表校園表演吉他。在演出場地,“我”迷上了一個會跳舞的女孩,她叫丹妞。她也很喜歡我的吉他。久而久之,“我”和她成了好朋友。但是這份友誼,或者説是情愫十分短暫。

“最後有一天,她明白了三角地人家的一切。她高傲地、輕蔑地望着我,然後點頭,平靜地説了一聲‘謝謝你的吉他’走了,一向沒有回頭。

我的吉他掉在了地上。當她走出去十米遠的時候,我大叫起來:‘是的,我爸是個酒鬼,我媽是個賭徒,我弟是個小偷,我,又是一個騙子!’我靠在一棵樹上,失魂落魄。”

丹妞走後,“我”開始恨這個家,想離開這個家,一百年也不回來。一天晚上,“我”騎着自行車向荒野駛去。漫無目的地前行。之後,“我”在荒野睡着了,睡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傍晚才回家。

“從這天起,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三角地有一個偉大的人家!”這是“我”回家後做的第一個也是“我”一生中最偉大的決定。

之後,三角地確實出了一個偉大的人家。

爸爸不喝酒了,媽媽不賭了,大弟踢球踢出了名,二弟成了學習天才,三弟不再偷了,小妹一如既往的可愛、善良、愛這個家。而“我”呢,也不再那麼渾了。我家開了一個咖啡廳,起名為“三角地”,生意紅紅火火。

《三角地》所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讀罷全文,我覺得,這個故事表達的並不是作者想透過它來鼓勵人們去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而是想借此反應曹文軒先生自身對文學的態度。

他在這本書的序中曾問:“今日之世界,文學的標準究竟是由誰來確立的?”

回答是:“西方人。”

“西方文學在經過各路‘憎恨學派’對古典形態的文學不留餘力的貶損與圍剿之後,此刻的文學標準,也就只留下了一個:深刻——無節制的深刻。”於是,全世界的文學便像哈巴狗那樣爭先恐後的去往“深刻”、“思想深刻”上去貼,儘自己所有的腦力去表達、去詮釋這種從未有過“美”的意韻的深刻。什麼“昨夜西風凋碧樹”、“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似乎已經成為了過去式。但是,這種少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審美境界的作品,我們真的需要嗎?

答案是什麼,我不明白,或許是,或許否。

但此時,《三角地》誕生了,在這紛亂之中誕生了。

曹文軒先生以鄉村生活為背景,以社會的一個小角落——三角地為地點,一“我”及“我”家的改變為線索,盡心盡力去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愛與美的世界。

《三角地》擺脱了那些西方人一貫喜歡用的説理的語調,以有中國特有的、貼近人們生活的話語來描述。在這本書中,曹文軒先生能夠直言不諱地用“他真是夠孫子的”或者“你也要我叫那滾蛋嗎”之類的話語。

不僅僅如此,我認為樸實也是這篇故事的一大特點。

“出了門,覺得太陽個性明亮,大概一百年也沒有這麼的好太陽。風吹在臉上也個性叫人愜意,像小妹用她的小手摸我的臉蛋兒。路上的行人也顯得個性可愛,一個個笑模笑樣的,讓人真想跟他們一個個握手。一個老頭‘嗵’地摔倒了,我立即跑上去把他扶起來,儘管他噴了我一臉酒氣,明白他跟爸爸一樣是個酒鬼,但心裏因為做了件好事,很快樂。人一高興,就樂於做點兒好事。我吹着清脆悦耳的口哨,屁顛屁顛地走向大木橋。”

這是主人公去和暗戀對象丹妞見面前的一段描述,它充分表現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心裏對喜歡的人的期盼。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給人的卻是恰到好處的感覺。

其實,説到主人公,我對他有一籮筐的看法與問題。在我看來,他是一個敢作敢當、敢恨敢愛的人。從對丹妞的好感到被拒絕,再到下決心改變這個家,這位有點倔強與任性的大男孩,是否有感動其他人我不這道,但他確實感動了我。

“我”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功課不太好,還曠課。雖然他口頭上總説自己想離開這個家,想一把火把這個家燒了。但這似乎入骨的“恨”的背後卻閃爍着愛,無與倫比的對家的愛。否則,他怎樣會鼓起勇氣去改變弟弟妹妹,又怎樣會讓三角地誕生出這麼一個偉大的家庭呢。這個默默吞下無數辛苦與淚水的孩子,在曹文軒先生的筆下動了起來,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一顆真正心的人。或許,他的形象、他的性格便是活在曹先生心中的那個影子。

其實,在看完這篇故事後,我思考過《三角地》中為什麼只有女主人公丹妞有名字。我認為那是因為書中的每一個人都代表着一類人,而三角地這個小地方也反映的是一個大世界。

在這個大世界中有許許多多的人,他們的性格以及對世界的態度都不同。但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才有了《三角地》,有了一個能活在讀者心中的世界。這個世界,在我看來,折射了曹文軒先生對“美”的追求。

無論是書中對“我”家小妹相貌的描述,還是對丹妞舞姿的呈現,亦是失落的“我”在荒野上上看日落的場景,無疑都是在表現或詮釋“美”這個永恆的話題。而曹文軒先生本人也説過:“美的力量絲毫不亞於思想的力量,有時甚至比思想更強大。”

《三角地》是以“我”家的咖啡廳在三角地的繁華結尾的。大體上就應是個喜劇,但讀罷全文,我卻感到了淡淡的憂傷。

或許是因為小説的結尾:

“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彈着吉他,走進一個姑娘來。我在心裏叫了一聲‘丹妞’。她朝我微微一笑,在靠窗的一個座位上坐了下來,咖啡端上來了,她用小勺在杯子裏輕輕地攪動着,樣貌很好看。然後她端起杯子,一邊望着我,一邊用咖啡。

我彈了一首又一首的曲子。她就一向安安靜靜地坐着,黃昏時分,她才離去。

我放下吉他,走到門口。我目送着她,直到她不見在玫瑰色的霞光裏……”

我不太確定這給結尾是想表達丹妞與“我”又成了好朋友,還是最後讓主人公再回憶一下那段短暫且略帶憂傷的友誼。

即便如此,我仍認為,《三角地》算是把“美”詮釋得淋漓盡致了。人們拿來形容《三角地》的也總是“純美”二字。

幽曠的田野、裊裊的炊煙、潺潺的流水、巨大的古樹、火紅的餘暉……加上感動了千千萬萬讀者的心的人物,讓整部作品瀰漫着一股淡淡的鄉村氣息。而這股氣息背後,湧動着的是文學。文學之中,隱藏着的是人性的至誠之美。

讀後感3000字 篇14

About Thomas Hardy

Thomas Hardy (1840---1928), who is an English novelist. His father is a stoneworker, who is fond of music. His parents thought much of the education of their son. He grown up in the Dorset shire, so the environment of there became the main backdrop of his writings. His writings often reflecting the change after capitalism intrude the countries in England and the people’s hard life.

At first, Hardy wrote some novels, and in his old age, he worked on poets. The novel <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 was published in the year 1891. Thomas Hardy facing the terror of the war and propagating the love-kindness, he is one of the greatest English writers.

The summary of the book

As is known to all, is the most famous novel of Thomas Hardy. Tess comes from a farmer’s family, the Durbeyfields. One day her father, John Durbeyfied learns that they are descended from the D’Urbervilles, an ancient family. Her mother urges Tess to claim kinship with the remaining D’Urbervilles, so that Tess could marry a gentleman. Unwillingly, the girl comes in contact with the Stoke, D’Urbervilles. There she meets Alec D’Urbervilles. Having received a job of tending to chickens, Tess stays in the D’Urbervilles. Before long the rich but guileful Alec manages to seduce the girl and make her pregnant. Being humiliated and resolute, Tess returns home, and gives birth to the child, who is called Sorrow but dies soon . Without financial support, Tess has to leave home and goes to work at a distant farm, where she meets Angel Claire. After Angel persistent pursuit of Tess, the two fall in love. In the wedding night, Tess admits about Alec D’Urbervilles and the child. She begs for forgiveness, but Angel leaves her in disgust. Tess again returns home alone, only find that her family remains impoverished and she even has no place to stay. In the meantime, Alec D’Urbervilles appears again. He promises to support her family, only as a means to make Tess dependent. At the end of hope, the girl jumps into the trap of the shameless man. However, Angel Claire, who is remorseful for his mercilessness comes back, which makes Tess even more desperate. After Angel leaves, she kills Alec. Then she follows Angel and escape with him. They manage to hide for a while in a wood before she is arrested. She is hanged later.

In this story, the dramatis persona Tess is a beautiful, virtuous country girl. Angel Claire loves Tess, but his love is selfish, he can’t forgive her wife’s mistake, he forsakes her D’Urbervilles is an evil person, he makes Tess’s life being a tragedy.

The comment

This is a dolorous book.

This is a story of love.

Tess, the poor girl as innocent as the sleeping birds in the trees, or the small field animals in the hedges, her life destroyed by her relatives, lover and some other people. They say they love her, but they like themselves most. Her parents want her married Alec only because they want her doing some good for the family. Alec wants to possess her, because she is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village. He makes her pregnant but can’t give her his love. Angle is tess’s true love, but his love also not consummate, he can’t forgive tess’s mistake, although he had did wrong with a women.

Why only the women had to pay? I thought of this problem for a long time. In the 19th England, women had not status, they live very hard because people’s prejudice. Tess is the victim under the not fair environment, she lives with force, and even the law thinks the insults are allowable! At the end of the book, Fortune's wheel bereaves the last thing she had—her life.

How to vindicate the women’s right? Expect change the people’s prejudice women must learn to be adamancy and independent. We must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ourselves. We must have the ability to feed ourselves, so that we can win the independent of personality and life. And so that we can have a pure au pair love.

The word “woman” doesn’t means “puny”!

讀後感3000字 篇15

我一直以來對中國的輝煌燦爛的歷史很感興趣,通過國史綱要這門課我對中國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為了滿足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我讀了《國史綱要》這本書,下面我來總結一下讀這本書的感受:

當我開始讀這本書我發現《中國史綱》這本書確實很形象地描寫了當代歷史,更進一步地通過經濟、文化、制度等幾個方面來寫,我後來才瞭解這本書本來是作為高中及國小歷史教科書而寫,但遺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為一本教科書來説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而且我發現老師上課內容有些觀點及史實也來自於《中國史綱》,所以這本書很重要,也很有用。説起《國史綱要》,便不得不説錢穆,以及當時的背景。1937年抗日爆發,錢穆倉促地從北平逃離至西南大後方,教學多年來的大量教材悉數失散,時中國面臨國家存亡時節,錢穆有感於中國國運飄渺,儘管他本身相信抗戰中國會贏得勝利,但也對中國的命運抱持最壞的打算。錢穆在雲南鄉下的偏僻之處,寫下國史大綱,他是抱着中國人寫中國最後一本史書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國不幸敗戰覆亡,至少留給後人一本中國史書,讓後人知道中國的歷史及文明成就,激勵後人復興中國之心。

錢穆先生對歷史的温情、敬佩與冷靜無一不在本書中有所體現。錢穆先生沒有講一些歷史上官場的爾虞我詐方面的內容,沒有披露意識形態的桎梏,沒有帝王將相的奇聞軼事浮於紙上,而是重點講解了中國文化方面的發展歷程,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自己精闢的見解,同時他又不忘提醒後人如何對待和研究中國歷史。從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文化的繁榮,到秦朝一統天下建立封建專制帝國影響,到唐朝外交、經濟、文化發展的中興等等下來,貫穿整個歷史的主線是文化。對於歷史的更多的是敬意與冷靜,而不是偏激與失之偏頗。如今事實是強勢的西方文化盛行,國人數典忘祖,對自己古代燦爛的文化與優良傳統的不自信,認為外國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學習的,我們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書中錢穆先生鏗鏘有力的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無比的肯定及自信。這點讓我敬佩不已。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古文明,需要保護更需要繼承和發展。認可並理解我們的歷史,對我們的歷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會增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民族的凝聚力,會讓我們走得更快更好。大多數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歷史教科書的“薰陶”,熟知不少無用的典故,卻對其民族的精髓與意義懵無所知,這猶如空呼愛國。此其為愛,僅當於一種商業之愛。如農人之愛其牛.....愛國是要有基礎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談愛國;知其原方能愛其本,不懂我國曆史怎麼能全心全意的為這個國家奉獻?歷史的意義在於知道我們國家的精神,學習民族的氣質,正是這種內在精神與氣質,支撐着我們的歷史延綿不絕,歷史是一個國家的骨架,後人如若不知,誰來繼續這個龐大構架的擴充?我們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核心,就是獨特。換句話説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氣質。這就是我們研究歷史的現實意義。所以説歷史並非毫無價值。相反,歷史的價值是普世的。

《國史大綱》前言裏指出了研究歷史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在説為什麼要學歷史的時候,都會説這麼一句話:以史為鑑。問題是鑑個什麼呢?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後記裏説,已史為鑑是不可能的,歷史總在不斷的重複不斷的上演,該發生的一千年前會發生,一千年後還會發生,該犯的錯誤還是會犯。《國史大綱》前言裏説,一個國家的國民,尤其是知識線在水平線上的國民,對本國過去的歷史,應該抱有一種温情與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這樣的人多了,對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國家才有向前發展的希望。評判歷史人物或歷史朝代之所作所為不僅要站在現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進當時的環境中去體察其目的、背景。有可能以現代標準謂之野蠻的行為,在當時是進步是科學是有效的。秦皇漢武歷來是爭議極大的兩個帝王。其實爭議雙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偉人也罷,因為彼此觀察角度不同。我以為如果以秦漢背景分析以後世之影響力去考核,秦皇漢武都是偉大的皇帝。比如始皇帝刑法苛嚴,然背景是大亂之後的一統,“亂世宜用重典”,不嚴如何凝聚天下?何況苛嚴是有法可依,並非任意妄為。當然重典也應有度,只是這個“度”兩千年後無法精確計算。若以現代法律衡量,秦皇漢武槍斃一百次都不夠,最符合標準的不是袁世凱就是偽皇帝溥儀,如此豈不荒唐?再比如修秦陵、建長城,難道勞工們僅僅是被武力逼迫不得已而為之嗎?若如此,其工程質量可想而知,然結果卻是千年不朽。民工的責任心何來?關於秦暴政的來源多為漢代史家所載,如同清否定明一樣,我們不能否認漢代史家們有偏公允的可能。

錢老提到了歷史資料和歷史知識兩個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來所謂的喜歡歷史原來只是喜歡歷史資料,因為這樣能顯得自己很博學,在目前史學教育極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較能吸引人眼球,現在想想簡直是褻瀆了歷史,可以説我以前對於歷史是急功近利的。其實一開始沒想到這是本教科書,一直以來想看久遠年代的史書,潛意識裏覺得只有這樣才陪得上“歷史“二字,可是錢老這本書雖是教科書,但其服務於政治的意味不濃,其根本思想乃對於歷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國是如何興盛起來,又是如何淪落到如今這種地步,錢老期望在這種反思中尋求拯救當下中國的方法及思想。

本書的引論部分詳盡地闡述了錢老的歷史觀,看後受益匪淺。本書成書於中華民族歷史上最黑暗最艱苦的時代,凝聚了作者對於本民族的強烈熱愛以及對於當下的社會深刻思考,當時史學界出現了三個派別,傳統、革新、科學,作者認為時下的歷史儼然成為政治的宣傳工具,例如,書中寫到:“革新派“主張“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皆專制黑暗政體之歷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譜”,他們眼中的中國歷史皆以“專制黑暗”一語抹殺“,他們把當下之病症,一切歸罪於兩千年來之專制。顯然這是種很偏激的思想。然清帝退位,並沒有帶來他們所期望的改變,他們又把矛頭指向文化,曰:“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年,思想停滯無進步,而一切事態,因亦相隨停滯不進”、“兩千年來思想,皆為孔學所掩弊”。而同時也有極力推崇古代思想的思想。由此可見,當時的史學完全淪落為政治的工具,這是作者所不願看見的,我們對於自己歷史要分清什麼是糟粕什麼是精華,而後擇而取之。

看到南北朝後我就開始看近代史部分了,我覺得目前官方的近代史教材都是經過過多的處理過的,我們都希望知道真實的歷史,我們認為這是每一箇中華民族子孫所享有的瞭解我們民族過去發生了什麼事的權利。錢老生活在那個年代,又以其高度嚴謹負責的態度撰寫的這本書,應該有很高的真實度。

對比一下現行歷史教材的基本體例,區別還是很大的。一是用詞概念。錢穆沿襲的都是傳統史家的詞彙——黨爭、王霸、民變、流寇……這些在今日教材的話語體系裏或已不用,或者變為農民起義,涇渭分明。二是基本立場。錢穆分析北宋軍事積弱,包括幽雲屏障之失、內政不振、武備朽鈍、兵制欠當、地方無權等等。相比而言,錢穆至少部分地接受當時的進步觀念,認為革命整體是合理的,雖然仍舊視大多數民變為災難。(但事實上中國的全部農民起義的確都不曾給社會帶來本質的進步,倒是破壞極大,因為主導者往往本身只是流氓無賴,除非像劉邦、朱元璋廣得讀書精英輔助,方能成事。)而現行教材幾乎是死守“人民必革命進步”的思維定勢雷池不敢稍動。而很顯然地,要成為“有知識之國民”,絕不應該滿足於信守那些不許講道理、“不容置疑”的定見。除這兩點外,在民族觀念、政治局面傳承流變等方面,錢穆的觀點也與現行教材不同,因為教材是以政治觀點為綱組織史實,而錢穆以歷史觀點為綱,雖然都是“信念決定論點”,然而政治觀點顯然要比個人化的歷史觀點僵硬,所以現行教材與這部六十多年前的教材相比,也要僵硬、枯索一些。

《國史大綱》的作用主要是思想層面的,其主旨“則在發現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這説明作者的主要意圖是記述歷史以對時事及後世造成影響。錢穆先生寫《國史大綱》可謂用心良苦,他通過這本書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和希望。

那麼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看本國曆史呢?先生説要懷有一種温情與敬意,不會對本國曆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已往歷史為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歷史總有值得借鑑的地方,不可能是一無是處的,鑑古而知今,歷史總能帶給我們温情。亦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對歷史毫無敬意可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前人不知後事,只是各行其是,焉能以己之過而責之於前人之身?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帶着温情與敬意,帶着能夠鑑古而知今的心態去學習本國曆史,才能學以致用,才能報效祖國

簡單的舉個例子,官方歷史教科書中,打着“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是以一個正面角色出現的,講他們如何愛國,而沒有提到他們的愚昧和殘忍,而本書有較為詳實的闡述。不過我要説明一點,知道歷史是一方面,如何看待又是一方面,我們知道了義和團的殘忍就可以了,畢竟在列強野蠻入侵我們的時候,給我們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傷害,對他們的任何殘忍都是應該的,我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令人心痛的歷史,我們要以此時時勉勵自己,努力讓祖國富強,讓中華民族迄立於世界的東方!

讀這本書以後我收穫很大,對於中國古代歷史得到了深刻知識,滿足了我個人在這方面的需求,由於時間關係雖然我沒完整地讀完這本書但我瞭解還是比較深刻,通過讀這本書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興趣更加提高了,具有魅力的中國古代歷史浮現了在我眼前,雖然是過去但值得研究...

讀後感3000字 篇16

終於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很想寫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時候,我想為什麼會起這麼一個名字呢,戰爭與和平就如同生與死一般對立,為什麼會要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呢。有了戰爭就沒有了和平,整本書看完,我改變了看法。在列夫托爾斯泰內心的世界裏,戰爭與和平從來就不是對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環境中,人類心中的戰爭從未停止過,看書中那些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榮譽;有的人追求權利;有的人追求金錢;有的人追求情慾。。。追求的愈加緊迫和瘋狂,內心的戰爭就愈發慘烈。就如同生與死一樣,有些人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靈魂卻還活着。列夫托爾斯泰不就是鮮明的例子麼?他早已經死了,可是他的靈魂和意識還活着,激盪着後人的心靈。拜讀完《戰爭與和平》,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是一位大徹大悟的智者。於是對他的無限喜愛與崇敬之情讓我有這衝動和勇氣去記錄一下自己淺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書,閉上眼睛,腦海裏卻只有那麼少數的幾位讓我無法忘懷。這幾個人物如此真實和鮮活地印在我心裏,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他們代表着幾個非常典型的人物類型。這幾個人物貫穿整本書的情節,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中,都經歷了一場身心戰爭與和平的洗禮。

我忍不住想説説安德烈這個人,他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物。單純,正值,善良,也固執。這個人物貫穿整本書,他的成長經歷讓我糾結、心痛、惋惜、也温暖過。安德烈是一個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將死的時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時候活的壓抑,自我,冷漠,自閉。

義無反顧的參軍,面對懷孕的妻子的挽留與想念的無動於衷等等都為安德烈後來的悲情人生拉開了帷幕。安德烈這個人物性格的巨大轉變發生在兩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頭地和奪取榮譽並且被認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內心的戰場早已硝煙四起,內心戰爭的導火索不是拿破崙,而是對於自我榮譽的瘋狂追逐。他只嚮往榮譽,出名,嚮往受人愛戴,只嚮往這一切,活着也只為這一切,除了這一切他什麼都不愛。死亡,受傷,家破人亡,沒有任何東西是他覺得可怕的,父親,妹妹,妻子,等等這些他生命中最珍貴的人,不管是多麼可親可愛,但是,只要能夠得到片刻的榮譽,出人頭地,能得到不認識的,而且也不會認識的人對他的愛戴,不論看起來多麼可怕,多麼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將這些全部割捨。他時常想象一場會戰,會戰的傷亡,集中在一個地方的大搏鬥,他帶領的一團人,一師人,獨自一人打了勝仗,一切勝利和榮譽都屬於他一個人,總司令被撤職,他得到任命。也許就是這略微扭曲的思想讓安德烈處於一個相當瘋狂的內心世界。

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慘痛的一刻開始轉變:戰爭中被敵人一棍子打暈,他什麼都看不見,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麼也看不見,高高的天空無限高遠和靜靜漂浮的灰色的雲彩,這些安靜肅穆莊嚴地雲彩,完全不像他那樣在奔跑奪取某些東西,不像他們那樣在吶喊,搏鬥,也不像法國兵和炮兵那樣滿臉帶着憤怒和驚恐互相廝殺,他在想為什麼以前沒有見過這麼高遠的天空?他是那麼幸福,終於看見天空了,除了廣闊的天空,什麼都是空虛的,一切都是欺騙。除了安靜,肅靜,什麼都沒有,他想起了與妻子戀愛時的甜蜜和未出生的兒子,想起了父親,摸着妹妹在參軍之前掛在他脖子上的保佑他平安的小金像。在這個時刻,安德烈得到了內心的和平,不是嗎?不是經歷過死的痛楚,他難道不會真正地認識自我麼?其實,戰場中受重傷的他得到過崇拜的英雄拿破崙的稱讚,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麼?拿破崙説躺着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時的安德烈聽到這些話就好像蒼蠅嗡嗡叫,不僅不感興趣,而且不放在心上。他的頭像火燒似地,他覺得血就要流乾了,他又看見了突然讓他有幸福感的天空,這遙遠高高永恆的天空和他的心靈與拿破崙相比起來,拿破崙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當死裏逃生的安德烈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卻目睹了妻子帶着責備怨恨的眼神死在產房裏的時候,安德烈從此進入了一個自閉的世界,與世無爭,遠離世事,時常走不出妻子臨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奪取那虛幻的榮譽感之外,他沒有變,依舊高傲固執和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內心表面的平靜真的是列夫托爾斯泰想要傳達的和平麼?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臨死亡之前的那段歲月,安德烈終於走出了亡妻的世界並且想要重新選擇新的愛情時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坎坷,這一其實是無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點燃內心戰爭的直接導火索,他又固執地變成了一隻刺蝟,又一次用刺把自己緊緊地包裹起來,他固執地不願意去理解更不願意去原諒。現在看來,至少安德烈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只愛他自己的人,他還是隻在意自己的榮譽感,不論是對於事業還是對於愛情,個人的榮譽感至高無上。所以,當安德烈第二次與死神相遇和抗爭的時候,安德烈勇獲新生的艱難歷程才真的讓人感動和震撼,當安德烈在戰場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決鬥的情敵被炸斷了一條腿的時候,他突然開始不只愛自己了,開始真正領悟愛的含義和真諦。愛這個東西,不是對某種東西,某種目的或者由於什麼原因的愛,而是在他要死的時候看到自己的敵人卻依然愛他的那一種情懷,因此他突然開始學會原諒並且體會到了強烈的幸福感。

他又激動地想起來娜塔莎---那個他深愛過卻堅決拋棄的未婚妻,不是隻想起了她喜悦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靈魂。於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恥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絕和決裂是多麼的殘忍和無情。於是在與死抗爭的過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見娜塔莎一面,於是上帝安排他們相見了。想想當時那個第一次死裏逃生之後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雖然軀體活着可是思想卻死了,過着孤獨和半昏迷狀態的生活的時刻,他越不自覺的摒棄那塵世的東西,與世無爭,其實他越發離這個世界遠了,對於活着這件事情,他認為是無所謂的。而這次,安德烈祈求上蒼給他一次活着的機會,重新愛身邊的人。上蒼果真把深愛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時候,對一個女人的愛情默默潛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戀人生了,對娜塔莎的愛情喚起他對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兩個相愛的人相聚時敞開心扉説出的真實而動情的語言:安德烈第一次對娜塔莎大膽地表白:我愛你!娜塔莎説:原諒我!安德烈説:原諒什麼?娜塔莎説:原諒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説:我比先前更愛你,更知道怎樣愛你了。。。安德烈這樣一個曾經只愛自己的人能夠説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內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説安德烈才是列夫托爾斯泰心中戰爭與和平最好的化身與詮釋。只是,這次,安德烈沒有幸運的再次死裏逃生。也許劇情只有強烈的衝突感時,才會讓人感動。人生有了太多的陰差陽錯才會讓人銘記住什麼,安德烈第一次知道應該去愛的時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愛沒處給了;第二次懂得怎樣去愛的時候,他也被愛的時候,他死了,讓別人的愛沒處給了。也許這人世間只有愛情這東西才會讓人神傷和痛徹心扉,但是安德烈就是在這愛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純粹的幸福,儘管最終,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樣,還有皮埃爾,娜塔莎,瑪利亞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由死到生,從戰爭到和平過程中經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樣,他們最終都是幸福的。只是這幸福都來得都太過艱辛。

皮埃爾的人生扮演着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場浪子,官場可憐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戰爭俘虜,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這個單純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終獲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內心永遠的和平。皮埃爾這樣一個在上流社會過着衣食無憂但卻混沌不堪生活的貴族,他竟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爾被關到棚子裏當法國俘虜的時候,悟出了一個道理,這不是從理智上,而是用他整個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創造出來時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於滿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並不在於缺少什麼,而在於過剩;但是現在,在三個星期的行軍中,他又認識到了一個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世上沒有哪個環境是人在其中過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沒有哪個環境人在其中過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還認識到,痛苦有一個界限,自由也有一個界限,而且這個界限非常近;一個人為了他的錦繡被褥折了一個角而感到苦惱,也正如他現在睡在光禿禿的濕地,一邊身子冷一邊身子熱而苦惱一樣;從前他曾為穿緊腳的無邪而感到痛苦。他認識到,當時他以為出於自願和妻子結婚,並不比現在關在牛棚裏更自由。他的境況越艱苦,前途越可怕,就越與他的境地無關的在他心中出現那些令人快樂的思想,回憶和想象。在我看來,這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神奇和不可思議。

就此要擱筆了,只是想用這淺薄的文字但卻真摯的情感去記住和體會《戰爭與和平》帶給我的温暖。

讀後感3000字 篇17

在還沒有閲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聽過周圍的同事在討論這本書中講到的內容。當初聽來似乎雲裏霧裏,如今自己通讀一遍,感覺受益匪淺。

這本書中沒有泛泛地説大道理,每每要闡明作者的某個觀點時,都是引用發生的一個實例,例子雖然簡單但是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我覺得這本書的作用是讓生活沒有方向的人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讓面對逆境的朋友重新找到克服困難勇氣和信心。作者通過很多實實在在且接近普通人生活的成功故事來告訴我們,成功並不是只有天才才能遇到的,成功也屬於平凡的人。由於平凡中顯現的不平凡的特質,所以才能註定了他們的成功。這本書就是要告訴我們這些是什麼樣的特質以及如何得到這樣的特質,讓我們知道其實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困難。我體會到了態度的重要性,無論學習還是工作,積極的態度就是成功的保證。在學習中,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心態,遇難則退,因為一點小挫折而氣餒,是不可能取得優異的成績的;工作也不禁相同,也許你學位很高,資質拔羣,但是,沒有努力向前的進取心的話,最後依舊只能一事無成。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在中國的家喻户曉始於米盧前國家足球隊教練米盧有句座右銘Attitude is everything,幾乎每次訓練課上他都會戴着寫有這句話的帽子出現在隊員和記者面前,並且一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潛移默化地向弟子和外界灌輸着這一思想。這句話翻譯成中文,就是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的意思應該不算複雜,分析起來有兩層意思:一是有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再就是沒有好的態度就不會有好的結果。

如今米盧帶着他的快樂足球走了,但他的這句話卻已深入人心。作為一種足球理念,這句話一直備受爭議,因快樂的方式踢足球是一種態度,但卻不是足球比賽的目的,比賽的目的是贏。若人生也是一場比賽,那過程一定比結果更為重要,因為結局是可知,並且大同小異,而過程卻千差萬別。快樂是內心的昂揚向上,而這樣的心態是陽光,決定了我們生命之樹的成長方向。米盧提出的快樂足球解決了中國國家足球隊的態度問題,結果順利的打入世界盃決賽圈。

該書開篇就講到了目標的問題。的確,一個人若是想要成功,一個明確而又合適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目標的話,對於一個人來説,他也就不知道什麼是成功,也就不知道為什麼而努力了。目標的訂立往往是自己認為是成功以後的形象,因此在面對最大的目標之前,可能跨度非常大,這樣可以在最終的人生目標之前定義幾個階段性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去實現它。只要去做了,就會離夢想的目標越來越近。書中提到了設定目標以及如何達到目標的最有效方法。歸納起來就是:設定明確的目標,用積極的態度、堅定的信念而實現目標,而且要想象已達到目標的成功情景。

社會上有不少成功人士,我們都羨慕它們,為什麼我們很少有人成為人士呢?那是因為很少有人具有明確的目標,併為實現目標而制定相應的計劃。比如你希望富有,可是你想過要有多少錢才算富有,你考慮過為實現富有的措施了嗎,有沒有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呢。如果我們做到了,相信我們會成功。所以説目標必須明確。

當一個目標確定好了以後,就是如何去實現目標的問題。信念、樂觀、積極思維、想象力、把握今天、克服失敗等等,也就是本書強調的態度問題。對於成功的渴求,即使面對失敗,即使通往目標的某一段路上非常黑暗而沒有燈光,即使其中有很多險阻跌到甚至一度停滯不前,擁有絕對不向失敗低頭的心,擁有矢志不渝的決心,總能克服。普通人在於這些方面的特質上可能有些欠缺,不過通過不斷的磨練,知道自己的堅持,知道自己的努力,以及相信努力是不會白費,這樣個人的意志會在每一次小小的磨練中不斷昇華,不斷的披荊斬棘,撥開黑暗,看清前方的目標。

別人放棄,自己還是堅持;他人後退,自己還是向前;眼前沒有光明、希望,自己還是努力奮鬥。這些精神,是一切科學家、發明家及其他有大成就的人物成功的原因。這些精神和特質是後天培養的,該書的作者就是通過這樣一本小冊子,告訴了我們,在為人處事的時候,經常注意這些特質的培養,總有一天,我們這樣平凡的人,也能夠做出偉大的成就。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目標,實現人生的價值,實現生命的意義。

當然光有目標還不夠,還必須具有實現目標、克服逆境的信念。其實每個人的水平都差不多,關鍵是每個人潛意識激發的多少,良好的信念是激發潛意識的最好工具。堅定的信念能夠開拓勝利之路。能夠保證成功的不是知識也不是教養,更不是訓練、經驗、金錢,而是信念。對事業懷有信念,相信自己,乃是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前提。

態度決定一切,更重要的體現在如何面對困難和挫折。每個人每個企業多會有面對逆境和困難的時候,人際交往、患病喪親、希望夢想破滅等等,有的是因為客觀,有的純屬人為,其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如何面對,怎麼擺脱,關鍵在於心態。

態度是人對某種現象或事情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我們要實事求是,要發現自身的不足,改變態度,適應環境的改變。因此,記住這句話,態度決定一切,有了好的態度,才能有好的結果,這樣我們才能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工作當中去。

什麼是工作?工作是為什麼?書中給出了答案:工作是一個包含了諸多智慧、熱情、信仰、想象和創造力的詞彙,卓有成效和積極主動的人總是在工作中付出雙倍甚至更多的智慧、熱情、信仰、想象和創造力,而失敗者和消極者只是逃避、指責和抱怨。工作就是付出努力以達到目的。

工作需要熱情和行動,工作需要努力和勤奮,工作需要一種積極主動、自動自發的精神,工作中的樂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活動部門的工作無小事,如果有一項工作沒有做到位,就有可能滿盤皆輸。怎樣才能處理好工作中的突發事件和困難?這就需要我們要有積極主動、自動自發的精神,在活動準備期做好提前量。

工作還是一種責任,作為中心大家庭的一員,我們沒有任何藉口不承擔自己的責任。藉口是拖延的温牀,藉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不管再什麼條件下,對待工作都要無條件執行。工作中無小事,小事累計就會成為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無論工作多麼艱苦,都要時刻銘記這是你的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是處理一切事務的基礎,當我們服從,接受一個任務時;如果我們沒有責任心,不認真做事,則不可能將事情做好;如果老是不能做好事情,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那麼我們在公司的存在就有問題。隨時有可能失業。因此,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勇於承擔責任做起。在接受任務時只需要一句:Yes,sir!

在《易經》裏面,我們經常會接觸到這樣的一個東西遁去的一,這個‘一’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的心態,這是解決問題的源泉;也是我們思考的動力。古人很早就開發訓練自己的思維,思考問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現代人面對激烈的競爭,我們還要等嗎?行動起來吧,從自己做起,在遇到問題時,多想想那個遁去的一;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態度決定一切!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整句可解釋為:孔子説:君子不自重就不會受人尊重,所學的知識、德能也無法固守。自己力主忠信,不要與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過錯就不要怕改正。整句綜合來看,孔子是指出自重、忠信這兩種求學態度的重要性。

從上下文來看,自重、忠信與上章的賢賢易色等內容,都是指為人處世、學習的心態,彼此關聯性很強,也就是説,凡事欲慎其終,必先追其遠。要想獲得好的結局,就要追溯到出發點和我們的長久以來的努力。運用到做學問,道理也一樣,想獲得成功,都要從一開始就好好努力。自己有過,想想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慎終,就能下定決心改正。既想工資勝人一籌、職位輕鬆高級,又不想努力,不願意改正過錯,便是違背因果律的,當然行不通。所以在此提到論語上另一個為學的態度:慎終追遠。這些都是古書上所提到的態度決定什麼。可見在古代就有態度決定一切的説法。

不正確面對問題的態度只能將問題複雜化,耽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助長相互推諉、逃避責任的不良風氣。各部門職員,當企業沒有提供做事情所需要的條件時,十有八九是因為企業不具備這些條件,而希望請你來另闢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常常是,職員們所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也正是企業所面臨的困難。職員們不去解決,企業也要另請人去解決。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職員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克服自己眼前的困難,不要找理由推辭。

當然,幹工作、做事情肯定會有苦、有累、有困難,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快樂,體驗人生的價值和生存的妙處,同樣是心態的問題。我想我們在工作這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選擇自己的工作態度。人人都想找一份既能掙錢,自己又愛好的工作,但是,這樣的工作幾乎是找不到的,或者説不存在。既然我們無法選擇工作,那就讓工作來選擇我們,我們選擇的只有工作態度。

第二,讓工作的場所充滿樂趣和活力。任何人都喜歡輕鬆愉快的工作環境,因而,無論是員工還是老闆都要努力創造快樂。

第三,讓別人快樂,也就是讓你的顧客、朋友、服務對象及合作伙伴快樂。自得其樂是我們的態度,讓別人快樂是我們的品牌。

第四,全身心投入。幹工作、幹事情就要立足對人對己負責,不遺餘力、盡心盡力。每個人在工作中如果能堅持這四個原則,肯定能生活快樂,工作快樂。

讀了本書,受益匪淺,其中每章都能使人鼓舞,使人振奮,使人激發內心的每個夢想,腦中浮現出實現目標後的成功景象,一個個的目標就像久汗的幼苗遇到甘露一樣,心靈受到很大的反省、很大的振奮,這本書不能不説是一碗上乘的精神雞湯。

成功取決於目標設定,目標實現取決於堅定的信念。讓我們將感悟運用於工作中,將工作做的更好、更完美,這才是正在的受益。

讀後感3000字 篇18

《平凡的世界》,這書名實在是起得太好了,有一種洗盡鉛華,塵埃落盡的感覺,是一個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歷的人,在經受了各種苦難的折磨之後,回頭再望來時路的時候,所表現出的一種寬容。想當初選擇讀這本書,也是被這書名所吸引。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停下來,慨歎書名的妙處,同時也不停地問自己,究竟什麼是平凡?什麼是偉大?什麼是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才是生活。戲台上的情節是濃縮的,天上一天,人間一年,所以才有那麼緊湊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瑣碎的矛盾糾葛,你牽着我,我絆着你,剪不斷,理還亂,欲説還休,這才是生活。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銘心的愛,刻骨的恨,當然存在,但普通人遇到的機率又有多大呢?屬於飲食男女的,不過是些筋頭馬腦,説來無聊,但卻纏繞。有喜怒哀樂,有愛恨情仇,有凌雲壯志,也有頹唐消沉,這才是活生生的人,這才是生活。百折不撓,愈戰愈勇,山崩地裂不皺眉,那是神話中的英雄;現實中,縱然是強者,也難免苦痛,難免掙扎,難免有“彎”的時候,但彎而不折,生活需要的就是一個“韌”字。」

「所有的少年時代,總有年輕氣盛、目空一切的一面。心中有着太多地願望要實現,對自己的人生有着太多的期許。少年心思當拿雲啊!儘管膚淺,儘管狂妄,但畢竟有豪情。」

而現在,《平》讓我從空中回到了地面,知道了腳踏實地,知道了平凡中的偉大。

當然,這樣説並不意味着我將從此成為一個收起鋒芒的中庸的人,我是一個手中有着大把青春年華的年輕人,處在我這樣的一個年紀,應該是努力奮發的,應該像少平那樣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再想路遙寫作這本書,也不是在他的年輕歲月,而是在經歷了大起大落的40多歲。

我想讀了《平》,最大的收穫就是,讓我能夠認識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偉大的,能夠讓我在努力奮鬥的同時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平凡的心。

但願自己在今後的人生歲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還是輝煌興奮的時候,都能夠想起路遙,想起《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它的內容如它的名字一樣,這是一個平凡的世界。幾十年的時光,在路遙筆下鋪展開來,沒有一點的矯柔造作,沒有一點為了作品而作品的嫌疑。給我們展示了一副普通而又內藴豐富的生活圖景。一個平凡人的奮鬥歷程,一個平凡家庭的奮鬥歷程,一個平凡人的成長過程,一個平凡家庭的成長過程。

從孫少平,到孫少安;以及田曉霞,田潤葉;少平的師傅以及師孃,少安的山西老婆。還有那個山村裏面所有的人際關係,世故的,淳樸的,農村特有的風情和地域色彩。裏面包容了路遙太多的寫作功底和技巧。他對農村的熱愛,對中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讚揚,都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顯現。他崇尚艱苦奮鬥,堅信承受苦難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記歌頌中國農民那一顆質樸的心,敢於拼搏,敢於吃苦的精神。不忽視屬於農民的那種特有的愛情傳達方式,以及由於文化差距而引起內在素養不同而造成的愛情悲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的世界就是農民的世界。而路遙,用敏鋭的眼光注意到了這點,取材於中國西北部一個普通的農村,然後,在農村與城鎮之間的衝突與矛盾中展開整個故事情節。用這樣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出整個中國,整個人類的平凡的世界。

生活本身就是無數庸常瑣事堆砌而成,所以,世界本身就是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沒有激烈的矛盾衝突,通篇只是一個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成長曆程。沒有戲劇化的情節,同樣沒有傳奇性的故事,全部都是按照生活的常理髮展的,讓讀者覺得真實,覺得可信,給人美感的同時,給人以激勵,給人以震撼,直寫到人的靈魂深處去。

人物的刻畫也極其獨到。注重人物的現實性。比如,孫少安,是個耿直,質樸的農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責任心,同時血氣方剛,真心地愛着潤葉。但是,卻因為他身為農家,而潤葉卻受過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潤葉面前表現出退縮,愛,卻沒有勇氣,愛,卻自卑。這樣的心理矛盾,路遙刻畫得細緻入微,尤其逼真。同樣,也很符合現實狀況以及現實心理。他,最終錯過了潤葉。但是,同樣,因為他的小農意識的侷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以後,生活便代替了愛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實的生活了。

孫少平和田曉霞的愛情,無不讓人惋惜。那麼好一個姑娘,受過良好教育,活潑,勇於追求,熱愛生活,愛着孫少平。卻最終生命賦予她只有那麼短短的二十幾年。後來,少平和師傅的妻子結合。一切都很平淡,沒有轟轟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們卻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它在我們心裏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中間還有太多農村世故人情的描寫,同樣非常現實與逼真,向我們展示了農村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以及農民特有的心理。

另外。路遙取材於農村,但是,寫的故事並不是單純的農村。還有城鎮。寫的是生活在農村的人以及城鎮的人,還有這些人之間的衝突與矛盾。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着實是一本太好太好的書。當然,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説服力。裏面還有太多的藴涵豐富的內容,等待大家去挖掘。

厚厚的一本《平凡的世界》我已經讀過三遍,但每次都會帶給我新的震撼與感動,因為我看到的是世間的真情,平凡但是真摯,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

在每個人的童年,父親,可能都有一個高大的形象。是啊!幾乎每個父親都是家庭的頂樑柱,可是誰又能想到在父親慈祥的笑容背後又有多少生活的艱辛與無奈?但是孫少安知道。“他父親在他面前抱住頭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見剛強的父親在他面前流淚。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將要和學校的大門永遠地告別了。他多麼不情願啊!他理解父親的痛苦——爸爸也不願意斷送他的前程……就這樣,他參加了全縣升國中的統一考試。在全縣幾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錄取了。他的學生生涯隨着這張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也就完全終結了!”每次看到這裏,我都忍不住淚流滿面。少安為了弟弟妹妹、為了那個家犧牲的太多太多,他沒日沒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那個家,似乎從來都沒有為自己“自私”一下,他是一個多麼有情有意的人啊!

“親情是一條永遠剪不斷的線”孫玉厚的家是貧窮的,但也是富有的,家人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就是他們最大的財富。田福堂在經歷了那麼多的爭爭鬥鬥之後,所渴望的不也正是那種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親情嗎?

但是,因為家庭環境的制約,少安的愛人,註定是甘於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踏踏實實無怨的,學識多寡已非必要,耐勞勤快確是根本。所以潤葉,那個勇敢而又脆弱的女孩最美好的愛情只能因為少安的抉擇而灰飛煙滅,留下的只有曾經的付出,曾經的美好回憶,但終究總是一段寶貴的財富,總是她心靈難得的一段慰籍和甜蜜。但無論如何,潤葉最終是臣服在世俗的壓力下了,雖然有些許的憤恨和睚眥必報的態勢,也曾潔身自好過一段日子,偏偏她碰到的是和她一樣固執的李向前,正是因為他們的固執,他們的結局只能那樣。

少平是作者重墨渲染的對象,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他是一個出身卑微,家境極端惡劣的農村少年,一個忍辱奮進,不卑不亢的學子。或者,農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進,以上進求尊嚴,以尊嚴慰靈魂,總是深有自尊情素孩子的必然選擇。在我的生活中就有着像少平一樣的典型,正是他們的精神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與力量,物質的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貧窮!從平凡中來,歸附於平凡中去,少平平凡的一生,分化於農田、城市工地,還有煤煙四起的地下坑道中。也許,不平凡的點點滴滴,就潤化在平凡的滴滴點點之中。

田小霞的出現,給了少平的生活更加豐富的內容。關於她的章節,我都會一遍又一遍的通讀因為有他出現的時候,總會讓人覺得生活充滿了陽光,有了她,我們的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還是幸福的。而她的犧牲,卻把那縷陽光多走了,少平的悲痛與彷徨讓我再次潸然淚下,田小霞是少平的一個夢,破碎但深情、酣暢卻桎跛的夢。她的犧牲,讓我認識到這就是生活,它是殘酷的,天有不測之風雲,就算再好的人,上天也不會100%的保證她的生命會有不測。

掩卷深思,真正的愛情究竟是什麼?孫少平與田小霞的愛情給了我極大震撼,那是真正跨越了一切界限的兩顆心靈的交匯,彼此的吸引與愛慕。而正是他們的勇氣才沒有重蹈潤葉與少安的覆轍。我相信那就是真正的愛情。

那麼少安和潤葉呢?他們服從了命運的安排,最終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與一個自己不曾愛過的人過起了柴米油鹽的日子,他們相互扶持,緊緊依靠直到老去。還有潤葉和李向前、潤生和郝紅梅、孫蘭花和王滿銀,他們都是被生活拉在了一起,也許這種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的感情不像現在都有些青春偶像劇中所演的那樣轟轟烈烈,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彼此都從對方那裏感受到了人間的温暖。

寫到這裏,我已明瞭,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其實就是一種感覺——幸福的感覺,而幸福可以有許多中表現,可以有許多種載體,但最重要的是要被感覺到。也許那些青春偶像劇中所演的有些誇張的情節只是我們對所謂的“真愛”幻想太多而產生的錯覺。雖然不排除這世界上的確有如此的戀愛,但絕大多數的愛情,發生在我們頭上的愛情故事,卻都如白雪一般平淡無奇,而這才算是真正的愛情,也就是真愛才對吧!

縱觀《平凡的世界》全書,字裏行間流淌的全是濃濃的愛意,對土地、對父老鄉親的深厚情意,有親情、友情、愛情。少安與潤葉的愛情,少平與曉霞的愛情,潤生與紅梅的愛情,少平與金秀的愛情,潤葉與福堂的親情,曉霞與福軍的親情,李向前與李登之的親情,少平與金波的友情,少平與師傅的友情,潤葉與曉霞的友情……《平凡的世界》中使用最頻繁的一個詞語是:親愛的。親愛的大地,親愛的雙水村,親愛的父親,親愛的弟弟,親愛的朋友,……總之,所有人世間的真情都在這裏一一的展現。

我想起冰心曾説:“愛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將這一路長徑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是淒涼。”

這愛情,這友情,再加上一份親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樹翠綠茂盛,無論是陽光下,還是風雨裏,都可以閃耀出一種讀之即在的光榮了。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西蒙蒙的雨絲夾着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林地向大地飄灑着。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不會在留存,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眼看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儘管時光荏苒,但現在的黃土高原的外貌依然如故,這裏仍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一如路遙所講述的那樣:情滿人間。生活在平凡的世界中的人們啊!看看你們的周圍,父母千里之外的一個電話、成功時朋友的一聲祝賀、失落時愛人的一句安慰,讓我們重新把這些愛的片斷品嚐、珍藏,不僅作為美好的回憶,更是作為內心的一份寶藏。這親情、友情、愛情一起織成了一張温暖人心的愛的網,時時刻刻給我們温情與力量。

因為有愛,世界變得美麗!

掩卷深思,心中浮浮沉沉,頗有感歎世事蒼桑,人海茫茫之情,正象路遙在後記中寫道

“希望將自己的心靈與人世間無數的心靈溝通。”我想他做到了。

標籤: 讀後感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0l0y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