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活着》讀後感3000字(精選3篇)

《活着》讀後感3000字(精選3篇)

《活着》讀後感3000字 篇1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讀後感3000字(精選3篇)

——餘華《活着》

活着,是一個很有內涵的詞語。如果你問我是怎麼理解?在沒有看餘華寫的《活着》這本書前,我對“活着”,只是很單純的理解為父母給我生命,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好好生活好好認識世界,這就是我對活着的理解。

看完餘華的《活着》,我有太多的感歎太多的感概,但是又覺得很難去説,很難去表達。關於“活着”的話題。或許你會覺得“活着”這個話題很廣泛,很嚴肅,談起來會覺得有壓抑感。餘華的《活着》這本書,其實就是教你如何對生加以崇敬,如何對死敬而遠之,如何去理解活着的意義。

首先,我來簡短介紹一下故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事件。《活着》這本書,主要是講述了主人公“福貴”由社會上的闊少爺變成了什麼都沒有的佃農的人生經歷,由“福貴”少年無知到迷茫活着,然後是無視自己妻子的艱辛,無視自己父母對自己的關心與關愛,無視親人們對自己的愛,也無視了自己對妻子對父母們的責任。完全沒有盡到一個丈夫應該有的責任,也沒有盡到孝敬自己父母,關心父母,愛護父母的責任。繼續往下看,故事開始有了轉機,主人公“福貴”從一開始無所事事的“闊少爺”慢慢轉變成家裏最重要的“頂樑柱”。看到這個轉變,我開始對故事裏主人公“福貴”的形象慢慢開始有了改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的死把“福貴”從生活中喚醒了。讓他意識到自己沒有了依靠,促使他要開始為謀求生而開始努力了。然後就是,父親逝世之後,母親也永遠離開了他,對於母親的逝世,“福貴”對自己有深深的自責,一下子失去了父母讓“福貴”體會到了悲傷與傷痛。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紛紛離開,自己都還沒有好好地去孝敬父母,去關心父母,父母就已經離開自己。當“福貴”還沉浸在父母都逝世的憂傷裏,一切都是那麼的平靜。這時候傳來了自己兒子“有慶”死亡的消息,再一次給“福貴”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看到這裏,我感慨了一下,“福貴”是個很不幸的人,面對父母逝世之後,又要面對自己兒子死亡的消息,再次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當時,看到這一幕幕都覺得很傷感。主人公“福貴”的人生是很不幸的,活着對於“福貴”來説或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面對親人一個個的離開。想起自己,真的很幸福,因為我還活着。活着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以這樣説,讀完了餘華的《活着》我感受到了一種精神,感受到了一股正能量。“福貴身邊”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的離開,一個一個的遠去,主人公“福貴”仍然還很堅強好很樂觀地活着,儘管他失去了情人之後,走的那段路很平庸,很艱辛。親人們的離去,固然會對“福貴”是一種打擊,但是重要的是還要勇敢堅強的活着,我們活着並不是為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自己。

《活着》這本書故事很簡單同時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還有他從一個無所事事的闊少爺變成家裏的頂樑柱,這一轉變過程,帶給我很多感慨。同時,書裏有很多話都引人深思,讓我們對活着這個簡單任由內涵的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很漫長的,同時也很艱辛,也很坎坷。漫長的人生會遇到什麼人會遇到什麼事情,你是完全不能預測到的。但是能活着就是好的,活着需要有勇氣,是勇氣讓我們可以勇敢面對所有的困難,所有的艱辛,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自己是幸運的,和主人公“福貴”相比起來,我們還要告訴自己,要好好的活着,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珍惜父母帶給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屬於父母的,我們沒有放棄生命的權力。 所以我們要好好活着, 為了活着而活着。

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算骨子裏是個跳樑小醜也能拿個粉墨登場。餘華先生的《活着》揭開了歷史的面紗,讓我們看到了他不為人知殘酷且無奈的一面。沉重讓人覺得痛,痛過之後卻發現這不是一場夢。

“福貴”從天而降,幸運女神眷顧了他生命之初。“福貴”在當時可是一個標標準的富二代,家擁百畝良田,尚有父母健在,還有美麗温柔的妻子作伴,想那人生巔峯也不過如此。可惜,上天給他的終究是要還的。賭場一敗,敗的不僅僅是運氣,敗的是祖上基業,敗的是上天賜給自己的福和貴。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富轉瞬間化為烏有,無論誰都會覺得他難逃一頓毒打,來解我們心中對他不成器的痛恨。可是作者在此處卻表現得相當冷靜,僅僅是寫福貴頭腦發昏,母親哭成淚人,父親氣得卧牀。一切似乎很平靜,未有大動干戈。這或許是作者故意淡化這一場悲劇,因為這場悲劇是必然的,當然也為之後更大的悲劇做了鋪墊。從此福貴不再“福貴”,有人説財富皆為空,人世間最痛的莫過於親人的離去,然而福貴先失去財富,隨後親眼目睹一個個親人的離去,他最終失去了一切,唯一沒有失去的恰恰是他的名字—福貴,多麼諷刺。

悲劇都有起源,福貴的悲劇正是他自己。曾今他揮霍無度,目中無人,沉迷賭博,他忽視了親人。隨着他賠掉家產,親人的逝去,他才明白自己曾今的“福貴”是有多麼可貴,只是這明白的代價對他來説太過沉重,太過殘忍。在這裏我並不想細説書中那一個個鮮活個體的死去。因為在讀到友慶去世時,我幾乎是崩潰的。悲劇並不會因你的卑微可憐而對你高抬貴手。

多年以後,在一個爛漫的黃昏,有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依靠在一個叫名叫福貴的老牛上,夕陽的餘輝觸摸着他們佈滿褶子的臉龐,微風拂過,大地張開了他結實的胸膛擁抱着整個世界。老人跟着陌生人聊着從前,老人回首望去,全是自己二十歲的影子:騎着長工奔跑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在自家的大宅中與家珍嬉戲打鬧,與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吵着嘴……説到這,老人眼角似乎有淚水劃過,但老人並未顯得太過悲傷,只是無限傷感。是啊,父親母親、家珍、鳳翔、有慶、苦根,他們都走了……命運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這個玩笑把福貴弄得遍體鱗傷,但也只有他還活着,哦,對了,還有他的老牛。

倘若不是權貴欺壓,有慶又怎麼會抽血抽到幹而死呢?社會吃人!時代吃人!人吃人!但是,福貴還活着,就像書中所説,他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神州大地上人類的生命仍在延續,雖然步履維艱,但他們卻始終前進着,因為人類本身,生生不息,繁榮昌盛。

寫這篇讀後感時,距離讀完《活着》已經過了一年多,可是我寫到有慶,腦海中還是他可愛天真的樣子,直到被拉去抽血抽到生命的終結時,我分明看到他紅撲撲的臉蛋慢慢的沒有了血色,不安分的雙手漸漸沒了動作……我同情他們,他們都是活在歷史悲劇的舞台上的鮮活個體,其中包括了福貴,雖然他是最不該原諒的,不該被同情的悲劇之源。他本軟弱,但他從敗光家財之後,卻一夜之間變得堅韌起來,他懂得了什麼是責任。曾今的浪子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淪落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地步。浪子回頭金不換,那股中國幾千年農民的頑強生命力在他身上迸發出來。只是此時的蜕變並不能改變悲劇,為此我同情福貴,我同情他面對悲劇的無能為力。

時代風雲變幻,社會也幾經重構,永恆不變的是那孕育生命的土地,以及在土地上努力活着的人們。

可人總要生存,我們還是會選擇活着。

福貴,我想如你一般地在暮暮之年守着時光的盡頭安靜地盼顧往昔,我希望那時的我已勘破無常、平淡地死去——經不起太多磨礪的苦短一生終會走到盡頭,活着便是生命之神真摯的饋贈,而我曾擁有過。如你一般地記得,我,曾是少年。

在這之前,福貴,我希望你能陪我活着,用活着去領悟人生。無常,如常。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無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難。”

雖然不知前路如何,一直走下去卻是我們必然的選擇,有時作出選擇就意味着勝利。縱然要擔當眾多難以承受的苦難,但是依然要堅韌頑強。就像是福貴,儘管風雨飄搖,但他從未倒下,帶着已被時間沖刷成黑白色的回憶,牽着那條新買的老黃牛,仍能從容的漫步與夕陽下,淡然地講述過往。我想,這應當便是堅持的結局,生命的力量吧。

讀這樣的文字,讓我們感覺到文字的樂趣,讓我們知道自己當下的生存狀態如何,讓我們知道活着的真正意義,讓我們清楚自己未來該如何調整重新出發!全文回味悠長,好似品茶一般,也許這正是小説吸引我的原因吧。

讀完餘華的《活着》後我突然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人到底為了什麼而活着?讓我們沿着歷史的足跡細細品悟,且行且珍惜!

《活着》讀後感3000字 篇2

濃密的烏雲遮蔽了本該湛藍的天空,它囂張的認為黑暗可以埋沒一切,分秒流失,它卻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吞噬掉太陽的光芒。因為只要有一絲縫隙,太陽便撒下陽光,播下温暖,種下希望。

這是一個活在黑暗中的不倒翁,給他一個支撐點,他就能“活着”。一直在等,卻始終沒有等來幸福。亦或者幸福一直在他身邊,發現與錯過,不過説辭。這個故事,是一場沒有方向的悲劇,無法摸索它的軌跡,這也是生活,無法預知下一秒究竟會怎樣,生命的悲情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着。

福貴,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和他父親一樣,嗜賭成性,整日揮霍,終於敗光了家產,過上了一貧如洗的日子,他的父親也因此帶着苦悶的心情死了。因為貧困,進城給母親找醫生之時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一番波折之後迴歸故里,而此時他面對的是已故的母親,還有因病變成聾啞人的女兒鳳霞,只有可愛的小兒子讓他得到了慰藉。後來小兒子有慶被迫獻血,失血過多,不幸去世,女兒鳳霞嫁給了歪脖子的二喜。當福貴夫婦為女兒找到歸宿而欣慰的時候,鳳霞卻在生孩子的時候,死於大出血,福貴苦命的妻子家珍也因悲傷和病痛去世了,二喜打工養家的時候不幸被水泥板夾死,他們唯一的孩子苦命的苦根因為吃了太多豆子,滑稽的被撐死了。總之福貴身邊的人都因各種原因離開了他,最終陪伴福貴的依舊是一頭將死的老牛。作者以安靜冷漠的筆觸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温柔含蓄的説着血肉模糊的悲劇。被死亡籠罩的氣氛格外憂傷,卻也能讓人冷靜的看故事、耐心的分析故事。濃密的烏雲遮蔽了本該湛藍的天空,它囂張的認為黑暗可以埋沒一切,分秒流失,它卻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吞噬掉太陽的光芒。因為只要有一絲縫隙,太陽便撒下陽光,播下温暖,種下希望。

這是一個活在黑暗中的不倒翁,給他一個支撐點,他就能“活着”。一直在等,卻始終沒有等來幸福。亦或者幸福一直在他身邊,發現與錯過,不過説辭。這個故事,是一場沒有方向的悲劇,無法摸索它的軌跡,這也是生活,無法預知下一秒究竟會怎樣,生命的悲情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着。

福貴,一個地主家的少爺,年輕時和他父親一樣,嗜賭成性,整日揮霍,終於敗光了家產,過上了一貧如洗的日子,他的父親也因此帶着苦悶的心情死了。因為貧困,進城給母親找醫生之時又被國民黨抓了壯丁,一番波折之後迴歸故里,而此時他面對的是已故的母親,還有因病變成聾啞人的女兒鳳霞,只有可愛的小兒子讓他得到了慰藉。後來小兒子有慶被迫獻血,失血過多,不幸去世,女兒鳳霞嫁給了歪脖子的二喜。當福貴夫婦為女兒找到歸宿而欣慰的時候,鳳霞卻在生孩子的時候,死於大出血,福貴苦命的妻子家珍也因悲傷和病痛去世了,二喜打工養家的時候不幸被水泥板夾死,他們唯一的孩子苦命的苦根因為吃了太多豆子,滑稽的被撐死了。總之福貴身邊的人都因各種原因離開了他,最終陪伴福貴的依舊是一頭將死的老牛。作者以安靜冷漠的筆觸將這些故事娓娓道來,温柔含蓄的説着血肉模糊的悲劇。被死亡籠罩的氣氛格外憂傷,卻也能讓人冷靜的看故事、耐心的分析故事。

讀完之後,很同情福貴,因為他的確很值得同情。可以説福貴的悲劇是自己的浪蕩和社會的動盪共同造成的。

首先福貴因為自己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才一夜之間從一個富家少爺變的一貧如洗,這是自作自受,福貴父親因此離世,這是福貴一手造成的,如若不是他輸光了家產,父親也不會變得整日悶悶不樂,鬱鬱寡歡,更不會無故離世。

福貴的母親,是因為國民黨的腐敗和霸道,也是因為福貴的揮霍成癮。試想如果福貴沒有敗光家產,他們便可以找到最好的醫生,及時的給母親治病。另外,如果不是國民黨將福貴抓去做壯丁,福貴也能夠找到醫生給母親治病,這都説不定,福禍問題也先不做評價。

小兒子有慶從出生開始就沒過上一天好日子,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福貴的無故呵斥,是個苦命的孩子。最終又滑稽的死於抽血過多,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太不講道理。不過這看似的偶然的背後其實也是一種必然,這是黑暗社會對窮苦人民無情的制裁。可以説,福貴和他的家庭沒有資格選擇什麼,甚至是生存這種最基本的權利,都已經成為了他們所不能擺佈的。

女兒鳳霞真的很可憐,雖然生得一副好模樣,卻因為生病變成了聾啞人,這的確讓人感到遺憾悲傷。因為家境貧困,弟弟有慶要上學,福貴和家珍曾經無奈的將她送給別人家收養,她經歷了太多的曲折和磨難,不論是肉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當她好不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的時候,卻又在生孩子的時候死於大出血,甚至都沒有見兒子苦根一面,跌宕起伏的命運,痛心疾首,讓人有一種説不出來的壓抑和苦悶。幸福成了悲劇短暫的陪襯,讓這出悲劇變得更加囂張,也更加失去了它原本在我心中的走向,讓人摸不着頭腦。

二喜,這個本來無辜的局外人強行入戲,他得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苦根,卻永遠的失去了自己的第一個妻子鳳霞。有得有失的痛,讓二喜這個男子漢險些崩潰,如果沒有這個孩子,估計二喜早就選擇了終結自己的生命。最終,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夾死了,在死的時候他腦子中還想着自己的孩子苦根,命運留給他的念想的確少得可憐。總之一直對這個男人有期待,希望他能夠改變福貴家的命運,哪怕是一點點。不成想,他不但使悲劇升級,更成了這場悲劇的陪襯。苦根,正如他的名字一樣,生出來就要過着沒有媽媽的日子,吃了多少苦就不用説了。命運又在此刻殘忍的和他開了一個玩笑,唯一的父親二喜不幸被水泥板夾死。當我看到苦根對父親死訊的毫不在意的時候,我便更是心痛。是啊,一個小孩子而已,哪裏懂得什麼生死聚散,那種莫名的悲傷,是一點一點滲入心中的,而苦根最終的死因居然是吃豆子撐死了,滑稽可笑的背後,是窮苦人民難以言表的痛。一起在期待,期待着鳳霞能夠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不再受到任何傷害。期待着二喜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故事的走向,結束這場悲劇。苦根努力發展,長大之後改變這個悲劇的家庭,卻也因此一直在失望。這種期待與失望的落差感,不斷刺痛內心,因為不容忽略也不能忽略的是,還有福貴。

此時,福貴身邊的所有親人都離他而去了。先不説福貴是什麼樣的心情,什麼樣的境遇。發生的太多太雜,讓人沒有時間去屢清思路,因為一切都過於連貫,不給人喘息的機會,我拼命地想看到轉機,卻發現各種悲劇接踵而至,無情的吞噬着這個曾經的地主少爺,一點兒也不講人情味兒的滲入我們的內心,直達那最柔弱的地方,輕聲低訴着什麼叫做痛。其實也是,這場悲劇本身就沒有人情味兒,本身就是血腥殘忍的。

最痛的莫過於回憶,整理記憶的過程總是會讓人情不自禁的動容。福貴這一生經歷了太多。首先是敗光了家產,一夜之間變得一貧如洗,生他養他的父親也因此離世。試想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地主少爺,怎樣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現實,這個殘酷的結果,會帶給他多少的苦痛,我想他當時一定很難,很不容易的才撐了過來,不論當下發生的一切是否是他造成的,他的日子卻是真實的生不如死。其次,他經歷了社會的動盪,被國民黨抓過壯丁,雖然兩年沒有參加過一次真正的戰鬥,卻也一直過着背井離鄉、心驚肉跳的生活,説不定哪天就輪到他上前線,試想,這個地主家的少爺,一個從來沒有過憂患顧慮的人,就這麼突然被帶上戰場,隨時可能面對真正的戰爭,隨時可能面對真正的死亡,他的心中又是怎樣的動盪,遠離家鄉,沒有親人,獨自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生死選擇,心繫母親的生死,這一切又是多麼的不容易。終於,他被解放軍釋放,有機會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迎接他的卻是母親死亡的消息以及女兒變成聾啞人的噩耗,後來又趕上了人民公社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不斷開展的活動更是給福貴一家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壓力,而在這些苦難之間又不斷夾雜了親人的離世。

換做他人,經歷其中的任何一件,我想都可能會精神崩潰。更何況還要同時面對親人的不斷離世,生活上巨大的壓力,這些客觀因素綜合到一起是不可想象的,真的很難理解福貴是如何“活着”的,也不斷的讓我發出調侃般的感歎,他的親人夠死的嗎?

更加客觀存在的是,福貴經歷的一切悲劇不曾間斷過,連貫的發生在福貴的身邊,讓他一次次面對生命中難以承受的重。悲劇和痛苦是不斷升級不斷加劇的,他“活着”就得不斷的迎接痛苦,然後一次次的挺過來,別無選擇,這就是唯一的選擇。

福貴這一生經歷了太多的苦難,每一件都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在《活着》這部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其中不斷夾雜着小希望和小幸福,還有小幸運。

首先,福貴出身好,畢竟他曾經過上了風光無限,不愁吃穿的日子,這也可以算他曾經幸福過,至少有幸運的因素在裏面。

其次,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槍斃的龍二。如果當初福貴沒有輸光了家產,恐怕當時被槍斃的就是他了,由此來看,富貴是幸運的,他幸運地避開了這個敏感而有尖鋭的社會問題,僥倖撿了一條命。

還有他不離不棄的妻子家珍,不論貧富,不論福貴對她的態度,她都始終如一的用心照顧福貴,用心經營着這個窮困破散的家庭,盡職盡責。

女兒鳳霞,雖然因為生病變成了聾啞人,卻生得一副好模樣,更重要的是擁有一顆善良的內心。在生活上,鳳霞很懂事,不叫苦不叫累,幫福貴分擔了很多壓力和煩惱。

小兒子有慶,雖然過程和結局都很悲慘。但他曾經取得了跑步比賽的第一名,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乖巧懂事,可愛伶俐,讓福貴覺得很有面子,很驕傲,同時這也給予了福貴“活着”的希望。

二喜的出現,更是讓這個家變得更加完整,女兒鳳霞找到了歸宿,對於福貴夫婦來説是一種放心和滿足,也是一種無法言説的幸福,因為他們不必在為女兒終老之後的事擔心。

還有被國民黨抓去當壯丁的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兩年沒有上戰場參加真正的戰鬥。帶着健康的身體回到家裏,這本身就是值得慶幸的。

這部作品就是這樣,不斷地給人希望,又不斷地讓這些希望破滅。就是利用這種心理落差讓原本就很悲情的故事,一點一點的侵蝕你內心的安全感,直至你沉溺在他虛幻的故事中,再一把將你拉回現實,讓你從內心深處感到痛,這便是殘忍的餘華,他不留餘地,因為現實就是不留餘地的。

《活着》讀後感3000字 篇3

萬曆十五年 明朝,沒有元朝的錚錚鐵騎,沒有清朝的風雨飄搖,它靜靜地潛伏在歷史的穴罅,呻呤着屬於它的孤寂。 -----題記

(一)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近日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黃仁宇,只是依稀記得他的“大歷史觀”。由於孤陋寡聞,不能從專業的角度解釋“大歷史觀”。 最初我覺得歷史是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既然是發生過的事實,那麼歷史書的工作就是把這些歷史事件羅列出來告訴人們過去曾經發生過些什麼。人們掌握的史料越詳細,就越接近歷史"真相"。後來才知道書寫歷史時還有所謂的"歷史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對歷史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眼中的史實是不同的。大概這也就是方法論上的差別。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歷史觀。所謂的大歷史觀就是注重歷史事件背後的大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而不糾纏於具體的人人事事,因為所有人物的"賢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歷史發展的程序"。以前,屢次在書攤上和那本書擦肩而過,直覺固執地認為《萬曆十五年》如傳統史記般瑣碎地描寫該年事記。其實該書是以1587年為支點,將明後期的歷史支撐開來,更大的意圖在於從人性角度闡釋中國文明史。書,特別是一本沉澱了歷史精髓的書,是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拿到書的時候,裝幀顯得很樸素。相對其他小説類讀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滲透出深邃的歷史。於是就一天看一點,漸覺歷史大潮從心中湧過。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模範官員海瑞、將軍戚繼光、哲學家李贄到活祖宗萬曆皇帝,無不敍述了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飽受煎熬,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這些人最終都沒有功德圓滿,甚至身敗名裂。張居正最終被查沒,萬曆自己死後也無法同最愛的鄭氏同陵,海瑞則在大家的摒棄中掙扎......“一個大失敗的總記錄,”引自書中的話。

(二)首輔之殤張居正幾乎開創了“萬曆盛世”,把明朝推向輝煌的歷史頂峯。以前只知道張居正生前身後的強烈反差,兀自歸咎於萬曆的“逆反報復心理”。讀後感觸頗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強勢行政模式和作風同當時的“文官政治體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時候沒有發揮他曠世的精明幹練發現“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的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他忽視了他所要改變的東西正好是當時落後的生產方式與政治現實相平衡的產物,他忽視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體制的癥結就在於道德代替了法制。於是他的失敗和海瑞被視為異端就理所當然的。張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盡怨謗,最終人亡政息,至他身後,與他交好的還屢受其株連,這不能不説是一個政治家最大的失敗。而在其後的申時行,也許就領會到了這一點,他開始同文官體制妥協,甚至寧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依舊堅持折中調劑的原則。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為了讓國家機器的穩定運轉。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變成文官體制與封建皇權的緩衝劑。一旦緩衝失效,夾於中間的首輔就不得不“引咎辭職”,成為衝突的替罪羊。首輔猶如深陷歷史漩渦的一葉扁舟,註定沉淪。

所以説,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政治家為保障社會的穩定,而有可能採用保護落後來作為手段之一,在某種程度來説,也是一種政治家的睿智,因為當時落後的一方佔據主動權。因為這樣,無論從國家資源還是個人資源以及發展中可能付出的社會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層文官集團和下層成千上萬的農民之間,在多達兩萬人的文官集團內部,明朝如此龐大的國家所賴以維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換句話説,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並不是靠現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來維持的。但是,道德不過是一些抽象的準則,真正在人與人之間起作用的是"禮",各種各樣名目繁多的禮保證了整個社會運行秩序。無奈的是,這腐朽的制度就這樣肆無忌憚地不斷創造一幕幕歷史的悲劇。

(三)怠政的背後——萬曆從陽到陰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之後,歷來統治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用道德來保障鄉土社會基本秩序,而不去顧及經濟技術上的進步。事實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準則"禮"務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力圖摒棄一切競爭因素,鄙視任何經濟和技術上的努力,其結果是幾千年來鄉土社會幾乎是靜止的,歷代皇朝更替不過是歷史的簡單循環。黃仁宇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法律極端落後,但並不表明國家的運行是無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禮"的秩序運行。明朝到萬曆年代所面臨的問題在於表面上倡導的道德與人們實際上的行為已經嚴重脱節,這個矛盾已經嚴重到人們對道德和"禮"喪失信心並且無法維持下去。比如萬曆皇帝看透了道德與行為不符合的陰陽之別,拒絕用"禮"來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對道德進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無忌憚地發揮"陰"的一面。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曾幾何時也想勵精圖治,甚至願意努力去實踐"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當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之後首先對道德喪失了信心。他的消極怠工並不是針對某個官員而是對這整套道德禮治體系。明朝後期道德和"禮"的確發展到畸形。這一整套道德和禮治體系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再受人們所控制而是處處限制人們的行為。一直以為傳統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呼風喚雨。看過《萬曆十五年》才根本改變了我的看法,皇帝不過是整套制度系統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統的壓抑和控制。有些史學家,粗鄙地認為萬曆皇帝是慵懶的。其實,他是睿智的,看透了體制的本質。他是優柔的,放棄了對體制束縛的抗爭。 (四)饕餮悲劇至於其他人如抗倭名將戚繼光、清官海瑞等等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在《萬曆十五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歸結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慾表現出道德崇高的樣子,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陰陽兩面的嚴重分化的結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實際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黃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們對它相信的時候是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這樣文弱書生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而當所有的文官集團和所有的民眾都不再相信道德時,這樣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於以德治國有問題,而在於私人道德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壓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壓制不了的私慾以"陰"的一面存在和膨脹。事實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慾。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見,然後大家都懷着萬分景仰的心態仰望海瑞,心中卻想着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總能創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與後人去猜。歷史,就是這麼客觀地前行。放寬歷史的眼界,伸展歷史的觸角,歷史的書寫應該還原歷史發展真實的軌跡。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中,需要我們去體會和研習,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結論。 感謝黃仁宇先生,獻給我們這麼好的一本書,更感謝他獨特的歷史視覺。不同的人看《萬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心得,我更關心的是黃仁宇在解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次分析。從《萬曆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做更多這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6zoz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