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篇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關於紅河州阿定村新農村建設幫扶工作調研報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友好村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根據年初確定的課題要求,我校課題組與市新農村辦公室緊密合作,對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未來工作思路,開展了專題調研。

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如皋市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農業現代化工程深入推進

1、農業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水平提高。夏糧連續八年保持增產,建立省級小麥萬畝高產增效示範區2個、水稻萬畝示範片3個,部級水稻萬畝示範片3個。建成測土配方施肥萬畝示範片1個,千畝示範方4個。主導產業發展強勁。全市新增高效農業28萬畝,高效農業規模化佔比達74%,家禽和生豬規模養殖佔比分別達94%和73%。新增設施農業4、5萬畝,千畝設施農業園區11個,磨頭鎮和高明鎮實現村村全覆蓋。休閒農業量質齊升。新增休閒農業1、8萬畝,長江藥用植物園等4個1000萬元以上休閒農業專案加快建設;如城鎮顧莊村被評為全省13個最具魅力休閒鄉村之一;湧現出林梓鎮康盛生態園、磨頭鎮君飛垂釣和南海公園、軟體園天恆生態園和德得惠休閒農莊、丁堰鎮森果生態園等一批生態農業發展典型。

2、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新增聯眾、新絲路、華多等省級以上龍頭企業3家,南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全市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1、9:1,農產品出口總額保持南通第一、全省前列。農業品牌打造持續發力。全市註冊涉農商標807個,認定為江蘇省著名商標4件、南通市知名商標12件。“蘇·皋長壽”集體商標榮膺“首屆江蘇品牌紫金獎暨品牌耀江蘇25年”江蘇最具成長力品牌。農業專業服務全面拓展。全市新增農機服務組織6家,累計達49家,新增省“三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4個,建成南通市級示範合作社2個,神牛、江恆被評為江蘇省首批“五好”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新增植保、育秧等社會化服務組織25家,組建植保專業隊62個,集中供秧面積達28萬畝。

3、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有機農業發展勢頭迅猛。有序推進糧食、蔬菜、水果、畜禽、水產五大有機生產基地規劃建設,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7個、綠色食品3個、有機食品4個,續報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1個。新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基地16個、面積1、7萬畝,其中有機稻米0、98萬畝,5家省動物防疫達標示範場和4家蛋、肉雞標準化養殖場順利通過驗收。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加強。XX年度治理高標準農田土地2、5萬畝;實施如海灌區第九、十期、焦港灌區第二期、中央小型重點縣第二、三期、千億斤糧食工程等12個專案,總投資2、29億元。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升。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86%,新增大中型拖拉機125臺,秸稈還田機101臺套,夏秋兩季完成秸稈機械還田面積95、3萬畝,秸稈機械化還田率66、36%。

4、農業集約化水平不斷提升。土地流轉規模擴張。全市新增流轉土地面積15、78萬畝,累計突破50萬畝,佔承包總面積的40%;高明鎮章莊村、雪岸鎮雪居、搬經鎮搬東村、袁橋鎮花園橋村、石莊鎮思江村、經濟開發區橋港村等29個村連片流轉面積達千畝以上,流轉達300畝以上的村(社群)257個,佔比77、4%。三資投入實現突破。成功舉辦了兩次農業招商活動,專案簽約99個,協議投資總額47、7億元人民幣和2900萬美元,實現“三資”投入農業18、9億元。湧現出江蘇長江藥用植物園、天龍畜產品擴建、紅梅乳業和南通欣晨冷凍等一批專案農業新亮點。園區建設程序加快。啟動了四級農業園區聯創工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南通市級農業園區2個。如城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獲省政府授牌,搬經鎮農業迴圈經濟生態示範園列入省級動態監測。長江鎮(如皋港區)、經濟開發區(柴灣鎮)正在進行規劃修編;吳窯鎮、江安鎮、東陳鎮已邀請省級二級資質單位編制省級園區規劃。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日光溫室、噴滴灌、連棟大棚和防蟲網等設施快速發展,標準鋼架大棚佔比達50%。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和溫溼控制器、桑樹修剪機、秸稈撿拾打捆機、太陽能滅蟲燈、深鬆耕整地機械等高效設施農業裝備2644臺。經營形式不斷創新。形成了“返鄉能人+農戶土地、村幹部+農戶土地、民營資本+村幹部+農戶土地”等多種經營模式,設施農業生命力顯著增強。

(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初步改善

1、魅力城鎮打造成效顯著。搬遷改造連片推進。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16個鎮共啟動20戶農戶以上的整建制搬遷地塊33個,累計搬遷農戶1475戶,整理土地1327畝,分別佔年計劃的115%和103、6%。房產開發穩步推進。截至10月底,16個鎮累計新增房產開工面積99、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1、3萬平方米,分別佔年計劃的87、4%和91、1%。目前在建或擬建的9層以上的標誌性或高層建築達到62棟,高層建築基本實現“鎮鎮有”。農民集居區建設強勢推進。全市鎮區農民集居區建設今年已開工35972戶,建成24037戶,入住21576戶,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1%、82、77%、85、01%。

2、城鄉功能配套日趨完善。“十個一”建設專案全面鋪開。把“十個一”功能建設作為完善鎮區功能配套的基本要求,全市共有鎮區入口、商務賓館、生態公園等“十個一”在建或整改提升專案近50個,通過“十星級”考評專案累計達86個。道路建設力度持續加大。截至10月底,16個鎮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28億元,佔年計劃的85、1%。九華鎮廟前路、下原鎮惠園路、袁橋鎮濱河路等13條道路完成整修提升,另有19條道路建設工程正在加快推進。功能配套同步跟進。注重道路綠化、地下管網、路燈設施、小區功能區等各項配套工程建設與主體功能建設同步跟進,做到路通管通、綠化連片、亮化到位、配套完善,努力形成結構完善、佈局合理、均衡配置、宜居宜業的新型服務設施體系。

3、城鄉環境整治魅力彰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完成農村危橋改造100餘座。河道整治已通過南通驗收,如海灌區、焦港灌區、中央財政小型重點縣等年度工程全部完成,新建防滲渠320公里,新建、改建泵站50座。省級村莊建設與環境整治8個試點村已完成實施規劃。農村綜合整治持續開展。全市新增成片造林1、1萬畝,建成綠色現代農業園區5個,四旁植樹107、8萬株,超額完成了南通市年度目標任務數。建成南通市綠化示範鎮3個、省級綠化示範村2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1、66%。

(三)農民增收保障水平有力提升

1、農民增收成效顯著。農民培訓轉移大力實施。成立全國首家縣(市)級就業促進會,培訓農村勞動力6918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310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967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98、4%。全民創業層次大幅提升。全市村幹部創業率、村級黨組織書記創業率和大學生村幹部創業率分別達72%、86%、90%。在政策、專案、技術、資金等方面對返鄉創業人員進行扶持,全市返鄉能人創業1106人,獨辦、合辦私營企業960個,累計新增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6674個,總數居南通第二。村級集體經濟再獲增長。通過開發集體資源、盤活集體資產、經營集體資金,藉助土地流轉和“三大合作”平臺,村級集體經濟不斷髮展壯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級集體收入達20萬元以上的村(社群)有232個。

2、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新建、改建、擴建幼兒園25所。市社會福利中心被評為全省示範性養老機構,5家鎮級敬老院被命名為省級文明敬老院,16家鎮級敬老院被評為南通市級文明敬老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改革,基本藥物管理資訊系統全面執行,群眾就醫負擔明顯減輕,全市基層醫療機構門診費用同比下降29%,住院費用同比下降4%。“愛心超市”實現了鎮村全覆蓋,為農服務社建設管理水平全省領先。

3、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完成新農保繳費人數45、5萬人,覆蓋率100%。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和240元,五保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4220元和3200元。建立了重點優撫物件撫卹補助金自然增長機制,慈善助醫、慈善助學活動進一步深入。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參合率連續三年100%。全市共新增5184名失地農民納入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5684萬元。新增被徵地農民實現“即徵即保”,“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與新農保、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重複享受”政策得到省人社廳充分肯定。

二、如皋市新農村建設存在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我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業現代化水平仍不夠高。高效設施農業建設檔次不高、生命力不強,現代農業園區規模不大,農業裝備水平特別是高標準農田比重需要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支撐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村級經濟增長機制尚未形成。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不夠寬、路徑不夠多、措施不夠實,村級財務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城鄉一體化步伐有待加快。農民進城進鎮居住進度不快,萬頃良田建設、農保區搬舊復墾和農民集中居住的推進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大。

(四)農村發展支援保護體系較不健全。金融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意識仍需進一步強化;農業保險機制仍需進一步規範和完善,高效農業保險承保面有待提高。

(五)農村環境長效管護還仍需加強。全市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偏低,少數鎮存在垃圾私埋和隨意焚燒現象,人均日產垃圾量不足0、1公斤,距南通考核標準差距較大。

三、如皋市新農村建設發展思路

(一)以農業現代化工程為抓手,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1、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集約發展、特色發展、錯位發展、協調發展”的原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優化現代農業產業佈局。積極推進“334省道、蒲黃線、新204國道和白雪線”兩橫兩縱4條萬畝設施長廊,各鎮(區、園)建成1個千畝設施園,各村(社群)建成1個500畝設施園。大力實施現代農業園區四級聯創,確保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鎮村分別實現南通市級、如皋市級農業園區全覆蓋。打造特色產業板塊。突出“一鎮一品、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發展方向,以實施萬頃良田工程為載體,加快形成特色產業帶、特色產業板塊。大力發展創意農業、生物農業、種源農業、智慧農業和旅遊農業等新興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突出浙商三農和花木大世界兩個百億元級綜合型農產品市場的帶動效應,大力培育提升農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流通市場,大力發展農業精深加工業和訂單農業,積極推進農超對接。全年培育農業龍頭企業25個,實現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銷售收入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農產品現代流通業態銷售率73%。

2、進一步提高科技貢獻,構建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牢牢把握科技創新這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以農業科技貢獻份額的快速提升帶動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提高經營主體科技水平。圍繞主導產業、特色產業,重點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創業的現代農業園區“農場主”、技術員;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確保XX年培訓職業農民2500人,持專業證書農業勞動力佔農業勞動力的比重17%。加強農業經營方式創新。以中農辦試點為契機,強勢推進萬頃良田工程,確保19、56萬畝萬頃良田規劃報批到位。大力推廣“農戶+合作社+公司”模式,圍繞重點產業、重點專案、重點園區抓流轉,逐步推進建立農業招商、流轉服務、產業發展一條龍服務模式,確保XX年全市新增土地流轉20萬畝,推動土地向種養大戶、能人集中,實現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科技化。注重發展日光溫室、噴滴灌、連棟大棚和防蟲網等設施,確保標準鋼架大棚和智慧溫室佔比60%。良種覆蓋率98%,建設工廠化育苗中心8個。

3、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構建農業基礎設施體系。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改造高標準農田。將農業綜合開發專案建設與四級聯動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有機對接,確保爭取專案資金繼續位列全省首位,全年治理土地5、5萬畝,新建防滲渠265公里,新建或改造泵站39座。持續改造農田水利。組織實施如海灌區、焦港灌區、千億良田、小型重點縣等專案,新增灌溉面積1、3萬畝,改善節水灌溉面積6、88萬畝;大力推廣實施噴、滴灌技術,實施高效農業噴滴灌1、8萬畝。持續改造農業裝備。推進農機化作業由產中環節向產前、產後全過程機械化延伸,確保XX年全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以上,其中主要農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0%以上,高效農業機械化水平達40%以上,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80%以上。

4、進一步注重載體打造,構建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建設多層次、多形式、多主體、多樣化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努力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加快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積極培育園區專業服務組織,開展農機作業、病蟲防治、動物防疫、產品營銷等專業化服務,確保XX年新增植保、沼氣、蠶業和農機等各類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58個,不斷提高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水平。搭建農業資訊服務平臺。完善市、鎮、村三級農業資訊服務平臺,確保全市新型農業資訊化覆蓋率達90%。充分利用鎮(區、園)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民經紀人、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等資源,建立農村資訊員隊伍。持續做強駐點興園聯百村等優秀服務品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信貸支援,簡化手續,支援發展現代農業。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集中投入重點產業和重點園區。嚴格落實上級支農惠農政策,財政預算支援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逐年明顯增長,形成穩定增長機制。

(二)以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核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1、深入實施農村人才培育工程。深入推進“222”人才工程,著力打造一支素質好、知識新、能力強、適應現代化需要的新型人才隊伍。強化人才招引。堅持人才強市戰略,實施“借腦引智”工程。著力招引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圍繞農業農村轉型升級,聘請一批國內外知名教授、專家和學者。強化人才培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大工程”新要求,充分利用各種培訓平臺,強化人才培訓教育。以大學生村官創業服務中心和青年人才科技創新孵化器為載體,搭建人才培育鍛鍊平臺,提高青年人才服務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能力水平。強化人才使用。注重把善於創業、敢於創新、勇於創優的人才選拔到領導崗位、管理崗位,調動各類人才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2、深入實施農民增收致富工程。拓寬思路,多措並舉,進一步推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提升全民創業水平。積極實施以培育一個孵化基地、組織一次創業活動、打造一個創業叢集、舉辦一次創業培訓為重點的“四個一工程”。通過評選表彰“十佳創業明星”和“十佳創業基地”等舉措,營造全民創業氛圍,實現農民創業培訓1200人。推動農民就業轉移。全面推進市、鎮、村三級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建成經濟開發區(柴灣鎮)鎮級市場,如城鎮村級市場;用3年時間實現村村全覆蓋,形成鎮鎮有市場、村村有視窗,城鄉一體、有效銜接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資訊網路。繼續實施“雙聯雙助”。進一步推進“一人一戶”、“一戶一策”幫扶戰略,強化對未進入更高水平小康行列的村(社群)進行幫扶,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力爭所有村(社群)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建設全面達標。

3、深入實施村級經濟發展工程。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辦法。做足資源利用文章。立足“農”做文章,充分開發利用村集體所有的土地、水面等自然資源,結合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創辦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閒農業等示範專案,帶動農民發展優勢明顯、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做足股份合作文章。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合作組織+農戶”的形式,在服務農民增收、促進農民致富的過程中,更好地實現村集體自身的增收。重點推進集鎮所在村(社群)、已撤村建社群、萬頃良田工程涉及村(社群)及集體經濟實力較強的村(社群)組建社群股份合作社,條件成熟的組建社群股份合作聯社。做足搞活經營文章。統籌安排土地,扶持村集體組織發展物業經濟,走鎮(區、園)牽頭,村集體經濟組織自願參與的組建鎮村聯合投資公司的發展新路子。

(三)以美好城鄉建設行動為載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1、深入實施城鎮功能提升工程。以實施“十個一”工程為抓手,提升小城鎮整體建設水平。強化功能配套。重點圍繞“十個一”功能建設星級考評標準,深入開展“十星級示範鎮”建立活動,按計劃組織評審和授牌,確保“十個一”工程高標準、高品質如期建成。提升城鎮品位。強化土地資源整合,推進整體開發建設,實現小城鎮建設的形態和諧;強化區域內建築物外立面的色彩協調,實現區域內建設風格的有機統一。注重打造地標特色,在鎮區入口、核心街區等關鍵節點或重要地段,建造獨具特色的地標性建築。提高貢獻份額。對已搬遷的地塊,加大包裝力度,做優配套環境,擴大宣傳範圍,吸引更多投資主體參與競拍,努力實現土地收益最大化。

2、深入實施村莊規劃建設工程。圍繞省級村莊環境整治星級評定標準,全面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強化村莊規劃引領。超前謀劃新建型村莊,明確設計方案,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內涵,突出地方特色;全新打造擴建型村莊,擴建部分要與老村在空間佈局、設施配套、建築風格等方面做到互相銜接、協調;加快完善整治型村莊,加強環境衛生治理,提高村莊人居環境水平和村民凝聚力。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以“萬頃良田”工程為突破口,加快鎮區多層、小高層和高層搬遷安置房建設。完善村莊基礎設施。推進供水、供電、排水、排汙、數電視、資訊網路、路燈、綠化、道路、垃圾處置、管道燃氣、體育健身廣場等基礎設施配套。持續加快農民休閒娛樂場所建設,不斷提高物業管理水平,致力將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成為功能配套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示範社群。

3、深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推進農村環境整治,是提升城鄉建設水平的當務之急,是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的重要任務。全面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推動農村環境長效管護工作向高效化、常態化、精品化轉變。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對照南通市農村人均日產垃圾0、5公斤的標準,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組織垃圾收集清運隊伍,日產日清不懈怠,堅決杜絕偷埋、偷運、隨意焚燒等現象,全面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量。

(四)以加快發展惠民為根本,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1、深入實施農村公共服務工程。全面推進“一站式”服務大廳建設,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前移,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均等化服務格局。強化為農服務社長效管理,拓展便民服務功能,提升“1公里農村公共服務圈”能級。加速推進管道燃氣進村入戶工程,XX年確保實現管道燃氣全覆蓋。加快實施“快付通”工程,確保在XX年6月底前“快付通”實現全覆蓋。按照“以人為本、人路和諧、建管並重”的管理理念,完成村組公路100公里,農村危橋改造100座。

2、深入實施農村社會保障工程。提高籌資和保障水平,確保XX年合作醫療籌資標準人均不低於320元,農民參合率達到100%,住院醫療費用補償基金人均228元,一級醫院補助75%,二級醫院補助65%。提高救助水平,確保城鄉低保標準達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25%,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達到上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以上並同步增長。加大農村敬老院建設力度,確保XX年集中供養率達到75%以上。

3、深入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進一步健全完善科學化的源頭預防機制、常態化的排查研判機制、法治化的協調解決機制、實體化的專業調處和對接調處機制、精細化的統籌管理機制、資訊化的高效運作機制,搭建多種溝通平臺,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積極構建具有如皋特色的大調解體系。持續加大現代防控基礎設施投入,建成城鄉一體、全面設防、資源共享的現代技防城市。加強和創新外來人口以及特殊人群服務管理,推進“一站式”外來人口服務管理中心建設,確保外來人口“三集中”率達到60%以上。

關於紅河州阿定村新農村建設幫扶工作調研報告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基本情況

三塘鄉阿定村委會是地處三塘鄉西部,距三塘鄉政府所在地7公里,道路為水泥路,距縣城35公里。東與隆德村委會相接,南與連城村委會相連,西連中樞鎮阿平村委會,北與中樞鎮及箐門村委會毗鄰。轄阿定、小阿定、大水井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08戶,人口1404人,其中農業人口1372人,勞動力81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6人。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海拔2297米,年平均氣溫11℃,年降水量900毫米。

二、農業農村經濟情況

全村國土面積16.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27畝,人均耕地1.78畝。XX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6.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0.8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三、制約阿定村委會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生存條件惡劣。阿定村委會處於石山區,土地貧瘠,海拔較高,氣候冷涼,交通條件相對較差。

(二)農民增收渠道少。農民收入主要來自於種植業和家庭養殖業。

(三)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近年來,由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明顯,農村適用技術推廣不到位,糧食尤其是經濟作物的品種更新極為緩慢,雖然農產品在量上有所增加,但品種結構沒有改善,優質農產品少,缺乏農產品品牌,市場賣價低,增產不增收。

(四)農民收入不穩定。農業是弱質產業,本身抗禦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弱,加之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電力、道路交通、電視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又差,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農民農村產業調整的盲目性,好多農戶欠債累累,加之水災、旱災、風雹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給農民增收造成了不穩定性。

(五)村內勞動力嚴重不足。由於該村土地貧瘠、氣候冷涼,群眾發展農村經濟尤為困難。為此,村內80%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務工或是到周邊彌勒等縣承包土地搞種植,因而村內發展農村產業無勞動力支撐。

(六)農民收入入不敷出。隨著化肥、農藥、種子、農膜等農業生產投入品價格的不斷上漲和農村水電、運輸等成本的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基本只能養家餬口,生活還處於貧困。

(七)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由於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生產附加值不高,異致產品銷路不暢,價格上不去、成本高。

四、對阿定村發展經濟提出的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在抓好糧食、畜牧業等傳統產業的同時,培育和壯大燈盞花、萬壽菊、林果等特色產業。

(二)以農產品加工為突破口,引導農民從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增收。重點是提升特色產業檔次、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提升農產品品質、提升農業拓展空間能力、提升農業發展環境。

(三)加強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引導農民多渠道增收。一是堅決執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總體素質;二是加大對外出務工人員及承包經營者的技能培訓,鼓勵並支援他們回鄉發展;三是根據群眾的勞動力實際,引導農民從事一些手工業。

(四)加強農田水利和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中增收。一是積極幫助協調專案資金,改善水利、交通等基礎條件,為鄉村經濟發展解除瓶頸制約;二是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技術,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率,增強農業防災抗災能力;三是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切實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進農村迴圈經濟建設。

(五)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民從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中增收。一是幫助調查瞭解市場資訊,建立完善農產品供求資訊服務體系;二是加大科技的教育宣傳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把一些短平快的專案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促進增收致富。

(六)抓好農村合作醫療宣傳。確保有病看得起,有藥吃得起,排除後顧之憂,集中精力抓生產。

(七)積極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培養工作。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導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調研報告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根本的是要靠農民自己努力。實踐表明,農村大部分普通農民承擔風險的心理與經濟能力較弱,在沒有他們眼見為實的成功經驗與收穫把握前,他們一般不輕易投入資源(資金與土地等)進行嘗試。討教與效仿鄰里,是農民簡單、實用、有效的學習機制。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一批像吳仁寶、王樂義這樣的創造力、戰鬥力和凝聚力強的帶頭人。他們的經驗切合農村的實際,容易為農民所接受,可以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能夠有效推動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他們熟悉村情民情,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夠較好地化解矛盾,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對於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次調研從8月底開始到10月下旬,3個調研組分別採取了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召開座談會、翻閱資料等方法,對各鎮(街道)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建設的現狀與做法,以及對區里加強新農村帶頭人建設的意見建議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經過認真整理和分析,形成如下報告。

一、關於新農村建設帶頭人的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帶頭”的意思是: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那麼,“帶頭人”就是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的人。照此類推,“新農村建設帶頭人”就是首先行動起來帶動別人建設新農村的人。從我省新農村建設優秀帶頭人評選物件上分析,新農村建設帶頭人主要包括三類群體:即基層組織的帶頭人、現代農業的帶頭人、農村公共事業的帶頭人。根據我們的調研分析,xx區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主要包括三類人員。

--村幹部,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村委員會主任,他們是貫徹執行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骨幹,在團結帶領農村廣大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上起到主要的帶頭作用。

--農村實用人才,包括農村的致富能手、農業技術人才、外出務工經商人員、骨幹農民、農民企業家、能工巧匠等,對於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至關重要。

--農村民間組織負責人。如老協、僑聯、宗教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的負責人等,這些人在農村有較大的影響力,在各自的線上起組織、帶頭作用,對於農村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建設起較大作用。

這些人在農村各項建設活動中都能起到一定的帶頭示範作用,都可稱得上農村“帶頭人”.但根據目前村級組織執行機制,離開農村基層組織(村兩委),新農村建設無疑等於紙上談兵,而且黨和國家關於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方針、政策都是通過農村基層組織得以貫徹落實的。因此,農村基層組織無疑是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廣大村幹部,尤其是村黨支部書記要成為團結帶領農村廣大群眾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是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的核心人員。

二、現狀與問題

(一)xx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基本做法

據初步統計,xx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現有4781人,其中村幹部1466人、農村實用人才835人、各種民間組織負責人367人,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xx區加強新農村帶頭人隊伍建設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了村幹部激勵保障機制。一是全面落實村幹部教育培訓制度。實行分級培訓責任制,區級負責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培訓,每年每人的培訓時間不少於5天;鎮(街道)級負責其他村幹部的培訓,每年每人培訓時間不少於3天。鼓勵村幹部參加學歷教育,有計劃地組織年輕村居幹部參加農函大、電大和黨校函授班等接受學歷教育,區財政予以經費補助。二是建立村居幹部報酬保障機制。對經濟薄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基礎性報酬由區財政按每人每月100元的標準予以補助,每年鎮裡也拿出部分資金給予補助,一年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補助。同時區裡建立了村幹部養老保險制度,由區、鎮(街道)、村、個人四方聯合籌資投保,做到應保盡保,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目前,xx區已累計投保416萬元,投保1.2萬多人次。三是出臺了村級正職離任幹部定期補助制度,對擔任村級正職累計時間在十年以上的離任村幹部,享受定期補助金額每人每月100元。四是完善從優秀村幹部中錄用公務員等制度。幾年來,安置到鎮屬企事業單位的村幹部近100人,其中有7人錄用為公務員,走上了鎮(街道)領導崗位。五是設立村幹部保障激勵專項經費。專項經費列入每年財政預算,主要用於村居幹部的教育培訓、報酬補助、離職定補、困難補助、體檢、健康療養、先進表彰等。今年已為全區近500名村主要幹部開展了健康體檢,還組織了30多名優秀村幹部到長江三峽、雲南等地進行健康療養。

2.加強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加強了農業技術專業隊伍建設。農業技術研究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逐漸壯大。全區11個事業單位中,共有農業技術人員47名。全區13個鎮街道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包括農林特產和技術畜牧獸醫、農業機械、經營管理及其他專業農業技術人員的鎮(街道)農技綜合服務站,共有編制178名,現有人員159名。此外,xx區省級農業示範園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學歷層次高、經驗豐富、技能嫻熟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使農業人才隊伍出現了良好的發展趨勢。二是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認真實施“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積極完成專業農民生產技能培訓,全區已有1.7萬農民接受“綠色證書”培訓,其中有1.3萬人獲得“綠色證書”.三是加強科技幫扶。啟動“農業科技入戶工程”,加強對農業的幫扶,下派農村指導員到茶山的楊梅生產基地、麗嶴的花卉種植基地、澤雅的高山蔬菜生產基地等富民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和推廣。下派了30名科技特派員到村辦企業,鄉鎮企業,幫助解決技術難題,提升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通過抓農村人才隊伍的建設,xx區農業科技取得了明顯進步,大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如優質高產早汕稻、輕型栽培技術得到大面積推廣,大柵楊梅技術、無核甌柑技術、花卉種植技術逐步得到推廣,畜禽良種化程度和飼養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使農業由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過渡。

3.發揮了民間組織負責人的積極作用。目前,全區有登記的農村民間組織共295家,其中村級老人協會251家,宗教協會6家,各類僑聯協會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1家。近幾年,通過發揮民間組織的獨特優勢,在政府缺位的地方發揮“粘合劑”和“潤滑劑”的作用,尤其在滿足弱勢群體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農村專業合作社發展迅速,帶動了農民增收。目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31家,其中有5家專業合作社(協會)被評為市示範性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涉及畜禽、蔬菜、瓜果、水產、“農家樂”等行業,入社農戶社員達979戶,基地面積23450畝,帶動農戶6965戶。二是引導僑聯等組織在公益事業建設和社會救助中發揮作用。如麗嶴鎮發揮僑聯作用,引導發動廣大華僑為家鄉建設服務,近幾年麗嶴華僑在學校建設、自來水、電影院、道路、橋樑、文化活動場所等家鄉公益事業建設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總捐資達6000多萬元。景山街道太清宮主持盧阿光熱心公益事業,設立了xx市首個以慈善命名的救助基金--“xx區太清宮慈善救助基金”,近幾年太青宮已向社會捐資1300萬元。三是引導老人協會開展“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活動。各地老人協會普遍建成了老人活動中心,開展各類文娛活動,許多村老人協會還籌措資金,建設協會物業,利用物業出租金髮放老人生活補助金。

(二)存在的問題

1.村幹部隊伍建設存在“四不”問題。

一是矛盾面廣,工作待遇差,村幹部不想當。當前,個別村各種矛盾糾紛和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村幹部處於各種矛盾的交織點上,工作中有時不僅得不到理解和支援,而且還會受到人身攻擊和安全威脅。由於村幹部的待遇差(xx年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年平均工資1.6萬元),且有不少村幹部工資長期拿不全、拿不到,有時還得犧牲個人的一些利益,因此,對繼續當“村官”缺乏動力,萌生“去意”.據統計,這一屆已有30多名村幹部主動辭職,離開工作崗位。

二是工作任務重,集體經濟薄弱,村幹部不好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等各項工作都是硬指標,半點馬虎不得。然而許多村集體經濟薄弱,發展舉步維艱。村幹部無錢為群眾辦事,無力為群眾提供服務,致使村幹部常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截止xx年底,全區251個行政村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1萬元以下的尚有80個,佔總村數的31.9%;年收入在1-5萬元的村44個,佔總村數的17.5%,兩項相加共佔總村數的49.4%.

三是整體素質不高,明哲保身,村幹部不會當。在當前面臨換屆的關鍵時期,個別村幹部到了未換屆己“渙心”的地步。有些村幹部認為村級換屆只有幾個月了,下屆能否當選還不知道,一些還想幹一屆的村幹部樂於做太平官,怕得罪選民,片面認為只要人緣好,選舉就能得高票,工作無所事事。還有些村幹部自覺連任希望渺茫,對上級黨委政府交辦的工作採取小事慢半拍、大事一再拖延的態度,等待觀望,推卸責任。

四是人才大量外流,後備幹部缺乏,村幹部沒人當。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序的加快,大批農村有文化、有技術、懂經營管理的青年和能人轉向市區發展,並在市區安家落戶。而農村大學生畢業後,為了個人的更好發展,都不願回到農村,造成一些地方出現村幹部難培養、難選拔,選拔農村後備幹部的餘地越來越小,隊伍建設後繼乏人。據村級組織換屆選舉重點村排查統計,有12個村這方面問題特別突出。

2.農業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存在“三缺”問題。

一是農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缺有效機制。首先,在農業局、農辦、科協等部門存在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機構重複、力量分散的情形,組織創新滯後。其次,鎮(街道)農技站行政上受鎮、街道領導,業務上接受區農業部門的指導,實行雙重管理體制,許多街道農技人員圍著行政工作轉,負責“包村”、計劃生育等工作,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工作難以展開,直接影響農業人才發揮作用和成長。再次,在編不在崗的情況嚴重。全區農技綜合服務站在崗人員159名中在編不在崗的73名,佔45.91%.35歲以下的有96名,但其中從事非農技術的達63名,佔該年齡段的55.63%.一些非農技人員通過各種關係充塞農業事業單位,非專業人員佔許多編制,而這部分人大部分缺乏專業知識,整天無所事事,嚴重影響了農技人員的積極性。

二是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缺有效渠道。此次參與問卷的56人中,通過農業職業學校培訓的只有3人,有53人是自學或者其他途徑成才,佔94.6%;只有15人提出專門培訓的要求。在已工作XX年左右的農技人員中,80%以上幾乎沒有接受過培訓。目前xx區的農村人才培養沒有一個長期有效的在職培訓機制,人才培養缺乏規範化、制度化的強制措施,人才培養存在短期行為。比如“強農富民送科技”活動僅在重點鎮(街道)或重點村展開,分散的廣大農民難以分享到“科技”大餐,而且這些活動就如“科技培訓月”裡的一陣風,沒有形成“細水長流”般的長期廣泛的“強農富民送科技”活動。

三是高素質農業人才缺。區級農業事業單位101名工作人員中,有高階技術職務的僅有5人,中級技術職務的僅為24人,兩者僅佔28.7%;鎮(街道)農業技術綜合服務站農業實用技術人員中,具有中級技術職稱的僅有16名,佔10.6%;在年齡結構方面,例如,現有糧油技術人員超過50歲7名,佔該專業的總人數的63.64%.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56名農業實用技術人才中,只有16名具有技術職稱,佔28.6%,具有高階職稱的只有寥寥數人。

3.民間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存在“兩無”問題。一是無監督管理。目前,民政部門只負責民間組織登記備案,沒有進行必要的監督管理。同時,按照已頒佈的相關法規,民間組織的准入門檻又較高,加之繁瑣的雙重管理體制,許多農村民間組織還存在主體資格不合法、非法執業、無照經營等現象,如老人協會。許多農村組織章程名存實亡,部分組織甚至沒有章程,內部重大事情被負責人一手掌握,普通會員民主監督乏力。二是無引導教育。民間組織負責人教育培訓工作沒有歸口部門,幾乎是一片空白。許多民間組織的負責人存在政治素質低,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存在違規違法行為,影響了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和社會信譽度。比如,南白象某村老人協會非法集資建違章建築,執法部門進行強制拆除時,還與執法人員發生衝突,打傷執法人員,砸毀挖掘機,糾集村民上路堵塞道路,致使xx市區南向交通堵塞近三小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

三、對策和建議

(一)以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為契機,加強村級組織班子建設

1、搞好換屆工作,選舉好村幹部隊伍。村級組織換屆工作,不僅事關黨的xx大精神的貫徹執行,事關各級黨委、政府任期目標的實現,更是事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要堅持“四個推進”,紮實做好選舉工作。堅持落實責任、層層推進,注重強調責任層層落實、人人落實、項項落實,切實做到分級推進、層層推進。堅持統一思想、規範推進,真正把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有機結合、落到實處。堅持一村一策、科學推進,按照“分類指導、一村一策”的原則,因村制宜搞好村級換屆選舉工作。堅持抓住重點、有效推進,重點是抓財務清理和組織整頓,嚴把村民代表推選等七個關鍵環節。

2、落實“三真”要求,建設好村幹部隊伍。要全面推行村幹部崗位培訓,積極鼓勵村幹部參加學歷教育,不斷加強村幹部實踐能力培訓工作。建立健全科學考核村幹部工作的目標管理機制,推行村主要負責人承諾制,實行任期目標和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制度。逐年增加村幹部保障激勵專項經費,完善村幹部報酬保障機制。建立健全村幹部保險機制和離職補助制度,加大從村幹部中錄用公務員力度等。要啟動“幫扶工程”,採取區直部門幫、鎮(街道)幫、經濟強村幫、骨幹企業幫等多種形式,通過資金扶持、政策傾斜、資訊科技服務、人才幫扶等多種方式,為村幹部創業引好路,鋪好道。

3、完善組織執行機制,保護好村幹部隊伍。一些村幹部當不好,甚至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組織執行機制不完善。這好比一條公路建好後,還要建設好欄杆,畫好行車道,設定好路標,以此來保證行車安全。為此,必須要進一步完善落實村級組織執行機制,保護好村幹部隊伍。要健全民主決策機制,強化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完善村民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用規範的制度對會議組織形式、決策範圍、決策程式作出具體明確的界定。要理順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關係,在堅持村黨支部對村民自治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堅持實行村民自治不動搖的基礎上,通過建章立制明確村級組織之間的工作關係,規範村務運作原則,減少工作矛盾。要加強民主監督,深入推進村務公開工作,進一步明確公開的內容、方法和途徑,做到內容、時間、形式、制度“四統一”,突出解決不公開、假公開、公開質量不高的問題。同時,建立群眾諮詢事項調查整改及回覆機制,把接受監督和改進工作有機統一起來。健全以民主選舉、民主評議幹部、村民委員會定期報告工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機制,加速推進基層民主化程序。

(二)完善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使用和考核激勵機制

1、加強教育培訓。加強教育培訓,不斷更新知識,是保持人才競爭優勢的需要。要逐步建立農業技術人才教育培訓管理體系。教育培訓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多種形式,長期與短期結合,在崗與脫產並舉。要通過攻讀學位、研修、進修等方式促進年輕科技人員提高學歷層次,擴大視野,拓寬知識面。要通過舉辦培訓班、學術交流、合作研究開發等形式學習引進先進技術,瞭解掌握國內外農業科技最新發展動態。要充分發揮中老年專家的作用,建立師承製度,由學術和技術水平高的、責任心強的中老年專家,採取“一帶一”等形式對年青農業技術人才進行定向指導和培養。要通過政治理論思想學習研討,提高農業技術人才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培養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

2、推進基層農業推廣機構改革。按照省市統一部署,適時進行鎮、街道農業推廣網路改革,理順鎮、街道農業服務站和鎮(街道)、業務主管單位之間的關係,明確各方的權和責,從而按照政事分開原則,變政府對事業單位的直接、微觀管理為間接、巨集觀管理。實行條塊結合、以條為主的管理體制,完善聘用制度,競爭上崗制度、激勵制度,營造農業人才施展才華的良好環境。

3、合理造就人才和人力資源整合優勢。要抓住一個關鍵,即實現職業技能技術專業四位一體,特別要把技工學校和農函大辦出一個特色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要善於發現隊伍中的優秀人才,政治上給待遇、給榮譽、經濟上給政策,給獎勵、工作上給技術、給鼓勵。要逐步推進城市化程序,職業技工技能教育,應該面向城市化,面向國際化,面向未來,在“三農”中立有落腳點。要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實用技術人員。

4、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奠定堅實的基礎。xx區地處xx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建設腹地,區委提出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戰略方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必要選擇人才,培養人才,發揮人才,造就人才。按照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市場運作、服務先導的十六方針,思想觀念要圍著市場轉,學校要圍著企業辦,工作圍著中心乾的辦學特點,真正做大技工,做強技術,做優技校,做足後備人才的培育,認真開展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

(三)切實加強民間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

黨的社會工作部門和民政部門要將民間組織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工作範疇,切實加強民間組織負責人隊伍建設。開展民間組織專職工作人員職業化培訓,探索民間組織負責人執證上崗制,通過開展業務培訓和交流觀摩等方式,提高人員素質和服務能力。要加強民間組織負責人政治素質和法律意識教育工作,組織他們認真學習xx大精神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增強依法開展活動的意識和規範運作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民間組織管理骨幹隊伍,從而促進整個民間組織管理工作的科學發展。

(四)加強村級組織後備幹部隊伍建設

1、明確責任主體。加強村級後備幹部隊伍建設,首先要引起鎮(街道)黨委和村黨組織的重視,落實村級後備幹部的選拔、培養和使用工作。

2、增強吸引力。鎮(街道)要結合各自實際,著力引導廣大農村幹部尤其是青年黨團員積極探索農村經濟發展的多種形式,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發家致富、實現理想不只是外出打工一條路。比如發展個體私營企業,發展特色產業,搞活物業經營,實施農業產業化等,使資源優勢化為經濟優勢,不斷壯大農村經濟實力,走好特色發展之路,努力創造有利於後備幹部成長的環境氛圍。

3、規範選拔程式。要擴大“選”的範圍,按形勢發展要求和班子實際需要,把致富能手、站所工作人員、復退軍人、回鄉學生、企業骨幹等各方面的優秀人才遴選到村級後備幹部隊伍中來。要落實“推”的辦法,根據政治素質強、致富能力強兩個基本條件和年齡40歲以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兩個參考條件,指導基層組織根據班子的實際情況,採取發放表格或召開村民會議的形式,廣納意見,推出群眾滿意的後備幹部。

4、多種方式培養。要以鎮(街道)黨校為基地,進行綜合素質培訓,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結合起來,全面提高後備幹部的政治覺悟和駕馭村級工作的能力。要以鄉鎮站所為基地,進行掛職培訓,讓村級後備幹部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社會、參加實踐,提高科技水平和組織協調能力。要以村級日常工作為陣地,主動交任務、壓擔子,為後備幹部打造鍛鍊平臺,加快成長步伐。

友好村新農村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材料

友好村書記助理 刁鑄山

為全面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根據旗委、鎮黨委《關於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安排和要求,做好學習調研段的調查研究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中央對新農村建設的“針”,為了解友好村的農村現狀,摸清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探索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確保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取得實效。我們村兩委班子,多次深入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村共749戶人家,總人口2560人,其中:回族25戶203人、蒙古族33戶98人,中國共產黨黨員:51名,50歲以下32名,50歲以上19名。現有耕地4511畝,人均耕地面積1.94畝。

二、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央、自治區、市、旗、鎮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和貫徹落實,友好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當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友好村現有耕地4511畝,人均耕地面積1.94畝,全村主要以糧食生產和畜牧業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持中等水平。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50萬元,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2700元,其中:來源於糧食生產方面的收入400萬元,人均2090元,在全鎮35個村中處於中等水平,是典型的農業村。

1、人員分佈情況。現全村共有2560人,其中:男性907人,女性839人, 18歲以下人數為350人,18—60歲之間人數為1174人,60歲以上人數為222人,勞動力人口數為1174人。根據XX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全村1174人勞動力人口中,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人口有800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68%;從事二、三產業的農為374人,佔勞動力總人口的32%,其中:23人從事交通運輸業,35人從事批發與零售業,316人從事其他行業。

2、產業結構情況。在農業產業結構中主要以“玉米、小麥”生產為主。以XX年為例,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4400畝(含複種指數),其中:糧食播種面積3500畝,總產量210萬公斤,在糧食作物中以玉米、小麥為主,以林果業為補充,畜牧業以分散餵養豬、牛、羊為主。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訊。現村委會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但村委會科技文化活動室無圖書資料);全村享受農村低保63戶/人,困難戶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2600人,參合率100%,農村稅費綜合改革以及相關惠農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實。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共*9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9人,村民委員會委員9人;全村共有黨員51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群、幹群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全村農業生產自然條件差,不利於機械化耕作,基本上還處於“牛耕馬馱”的手工狀態,增加了勞動成本,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受到制約和影響,使農業增效、增收困難。勞動力素質低,村民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觀念還比較落後,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心理,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製約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程序。

2、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民增收專案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儘管如此,在全鎮乃至全旗農村中處於上中等水平;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蔬菜種植產業化規模幾乎沒有。

3、新農村建設,逐漸進入科學規劃、統一佈局的模式。友好村在新農村建設上,村“兩委”班子在思路上清晰,由於有關單位缺乏統一規劃、安排和部署。有些單位在新農村建設上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夠、方法不多,這些將嚴重製約和影響整個新農村建設程序和質量。

4、新農村建設,“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十分突出。近年來,根據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以及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我們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基礎設施建設,但“重建設、輕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專案和原有集體資產的日常的管理維護不到位,對這些資產,沒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維護制度,集體資產存在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嚴重的減值和流失的隱患,部分村民對建成的設施保護意識薄弱,特別是在道路、農田灌溉水利設施等農村公共基礎設的管理維護上意識淡薄、措施不力、制度辦法不到位。

5、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還有待完善、加強,一是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村“兩委”班子成員中國中程度文化還佔90%的比重,這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和後勁不強,在帶領群眾致富的路上力不從心;二是基層組織建設還有待完善、加強;三是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還需進一步加強等等。

四、對策及建議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三農”問題的法律法規,宣傳黨委、政府關於“三農”工作的有關決議、決定和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中央“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突出新農村建設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新農村建設要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總支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緊密溝通、嚴密組織,要形成一支有號召力,能幹實事,樂於奉獻的村“兩委”班子,明確黨組織在農村的領導作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建設的主力是農民自己,激發廣大群眾建設自己美好家園的積極性是關鍵。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確保新農村建設專案,建一個,成一個,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搞舉債、負債建設,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科學規劃,分類指導,逐步落實。村級“兩委”班子要認真研究,立足本村實際,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實際的新農建設發展規劃,特別是鄉鎮一級黨委、政府,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規劃,統一佈局,協調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生態環境,對於新農村建設,要按照規劃穩定有序推進。

(四)抓好農業科技文化的培訓、推廣。一方面加大利用遠端教育、科技文化知識的宣傳和培訓力度,要積極推廣運用各種集約、高效、節約型農業技術,提高農業資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如積極推廣配方施肥等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農村勞務的開發,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積極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農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對當地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並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整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六)推進民主法制程序,完善各種制度。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範和完善村級事務決策管理機制和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村幹部、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農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新農村建設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援的積極性。用3至5年,或更長時間,使廣大村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tw/baogao/diaoyan/pgpk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