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 >

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

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閲讀。

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
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篇1

傳承民族精神“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這響亮的口號聲是我們新世紀中學生秉持的信念。

我們生活在這片熱土上,這片有着千年歷史的熱土上,我們自豪,我們驕傲。隨着國家日益興旺發達,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能在國際舞台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尊與自信,所以做一名自信的中國人更是我們應當具備的。

我國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年輕時在比利時留學。同屋的另一個國家的留學生輕蔑地對童第周説:“你們中國人太笨了,不會管理經濟,所以,中國的經濟太落後!”童第周聽了很生氣,對他説:“你説中國人笨,有什麼證據,我不許你誣衊我的同胞,我的祖國。”接着,他一字一頓地説:“我們來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看誰先取得博士學位。怎麼樣,你敢嗎?“此後,童第周更加發奮讀書。他發表的論文,水平越來越高,在歐洲生物界引起了轟動。授學位時,在場的教授、專家紛紛向他表示祝賀。童第周激動地説:“我是中國人!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至少可以説明中國人決不比別人笨!”一個有強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會在國際交往中自覺地展示我們中國人的氣度和風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絕不會做有損國格的事情,這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啊!

作為學生的我們,雖然做不出壯烈偉大的事,但是從小事亦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雷鋒”這個響亮的名字,代表着我們的民族精神。他的精神,指引着我們前進;他的精神,伴隨着我們步伐,他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有的精神!

祖國創造了生活,改造着生活,歲月承載着歷史的腳步,大地積澱了文明的精華,走在世紀之初的我們,懷着一顆堅定不移的心,為中華文化,民族精神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篇2

談起“中華文化”這四個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話叫“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這是教科書中常見的用來描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句話,可是,要是問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又有幾個人能回答上來呢?就是這樣一個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身為一名中國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卻不知道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我想這是讓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讓我痛心的事情。

雖是短短四天的學習時間,卻是讓我受益匪淺,感悟頗深,我是沒有什麼資格和能力來向大家闡述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因為連我也正處在認識和學習中華文傳統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領悟幾千年前的古聖先賢傳承下來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時光來學習和踐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箇中國人的本分——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就談談我這四天來學習的感受吧!

大講堂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除此之外還有免費的午餐和學習資料,還有免費的紀念品!這樣的公益活動已經很少見了。據我所知,參加大講堂的義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義工”,就是除了要幹最髒最累的活以外,他們的付出是沒有任何報酬的,我所要講的不僅僅是義工的概念,而是他們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見人鞠躬一定達到九十度,無論對方年齡大小都稱呼為“老師”,每一次台下觀眾鼓掌,站在一旁的義工們必是鞠躬表示感謝,四天來,我看見的加上我沒看見的,我不知道他們每一個義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數也數不清。在這些義工當中,上至八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一二歲的兒童,在我看來,我們這些人哪裏稱得上是“老師”啊?他們,才是我要學習和尊重的老師啊!

這些義工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説一句,感恩,感謝!

在每天到達會場之後,都會誦讀《弟子規》,全場三千多人,誦讀經典,有些甚至過目不忘,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講師説,中華傳統文化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孝”字,兩個字就是“道德”二字,還有一位講師説過,《弟子規》不僅僅是兒童的規,更是做人的規,確實,《弟子規》中許多都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對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對待自己的行為要“朝早起,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與他人相處則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等等做人處事的道理不勝枚舉。

講課的內容我就不詳細説了,因為僅憑我三言兩語是無法闡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場場的講課中,感動之處可以讓人痛哭流涕,激動之處可以讓人手掌發麻,幾次我都是眼含熱淚,哽咽低頭,就在舉行閉幕式,觀看講課花絮時,我從屏幕上看到一行字:義工們不忍心浪費一粒糧食。屏幕上出現的是收拾飯盒的義工們,面帶微笑的在吃從觀眾手中收回的飯盒中的剩菜剩飯,有些還看見鏡頭不好意思的躲開了,這時,我再也無法把他們吃剩菜剩飯的鏡頭看完了,我再也無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淚水,低下頭,任由淚水在我的臉頰上滑落,臉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針扎。滿腦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雖然我這四天把自己的飯菜全吃的一乾二淨,但是還是覺得內心是深深地自責和痛苦。

也許,面對這五千多年傳承下來的中華傳統文化,我還很小,還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義務和責任,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在的今天,尤為重要!

關於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演講稿篇3

漫步書中,拈一朵文學之花,品一杯淡雅清茶,四周氤氲着書的芳香,輕輕拿起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雅緻的裝幀映入眼簾,水墨山水浮現在褐色的封面上,顯得莊重而寧靜。細細品讀,回味無窮。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先生歷時兩年,不斷髮現,不停思考,奔波跋涉,努力考證,一路走來“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精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羣。”跟隨餘秋雨先生的步伐,一起領悟中華文明的瑰麗文化。

乘一隻孤舟,在碧波盪漾的歷史長河中划行,看到遠方有一個孤獨的背景,細細看來卻是如此滄桑。

那是一個令人們恨之入骨的王朝,它與外國侵略者們簽訂了一條條喪權辱國的條約。那個王朝是一部沉重的血淚史,讓後人引以為戒。殊不知,那個王朝背景卻是如此滄桑,它也曾經歷過天下安定、國運興旺的“康乾盛世”,它的大部分統治者也是勵精圖治,力求治國之道。但是,最後它卻逐漸腐敗,以至遭受外來侵略時,它的統治者無力以對,落荒而逃。

對,這就是清朝,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從中華版圖的北面衝破長城而來,英武的雄姿震驚中華,但最後,它卻是在國人的唾罵聲中走向滅亡。“一個王朝的背影”是這樣的充滿滄桑,一些文質彬彬的悽苑靈魂默默為它送行。

告別了別人痛心的清朝,繼續前運,不知行了多久,眼前是一片可怖的土地,這片土地記載了流放者的辛酸。

流放,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詞彙,一旦被流放,便不知何日是歸年,生死存亡更是不可預知,一切聽天由命。那些被流放的文人們,有的在流放途中歷史艱辛,漸漸變得豁達開朗,在生死存亡線上吟詩作賦,廣結天下名士,生死莫逆。“同是冰天謫戍人,敝裘短褐益相親”,這種苦難中的高貴令人為之動容。

流放者們也為偏遠地區的文明發展照亮了前程,他們用自己的一點温暖去融化別人心頭的冰雪,彼此温暖;用屈辱之身去點亮文明的火種,傳承未來。

小船繼續前行,天色早已暗淡,墨色的天上掛着一輪淡黃色的明月,月下有一位獨酌的人,孑然一身,淡泊靜定。

他才華橫溢卻遭來眾人的妒忌,“烏台詩案”的冤屈讓他徹底看清了塵世的黑暗。但那個孤寂的地方——黃州,讓他在難言的孤寂中,漸漸迴歸於清純和空靈,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蘇東坡的“突圍”成功了,洗去一身鉛華,在靜謐中尋找真實的自己。

走過魏晉,看名士風流絕代的瀟灑,聆聽那些散漫在時空中的遙遠絕響;穿越時空,看科舉取士的起起落落。在千年庭院中尋訪教育的真諦,在海角天涯諦聽海南文明的故事。鄉關何處?心中最思戀的地方便是故鄉;抱愧山西,探訪,尋找,理解便是對山西人民的崇敬之情…

《山居筆記》是文化旅程已經結束,但帶給我的啟迪卻永遠不會忘卻,探尋知識的步伐也永不停止。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載着中華文化的光芒奔向遠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izhi/qgzjp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