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勵志演講稿 >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精選8篇)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精選8篇)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1

各位同學,各位朋友: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精選8篇)

今天晚上有幸再次來到這裏跟大家交流國學。上次跟大家交流的是關於“孝”。

先跟大家講個故事。

在一個原始部落,有一天,酋長召集族人開會。酋長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他説,我們每個人出生以後,都會有優點和缺點。並且優點和缺點不是相安無事,能夠和平相處,經常會有鬥爭。就像兩匹狼。一匹是好狼,代表我們的優點:仁慈,勤儉,孝順,友愛,認真……另一隻是壞的狼,代表我們的缺點:冷漠,懶惰,無情,草率……

這個年輕人一聽,就問,假如這兩匹狼做鬥爭,我們的優點和缺點做鬥爭,那誰會勝利呢?

問題一拋出來,大家就七嘴八舌討論開來了,各位同學,各位朋友,你們覺得誰會勝利?

酋長最後説:你餵給他食物那隻狼,會勝利。

把食物,把能量給好的那隻狼,給我們的優點,優點就會勝利,而把食物,把能量給缺點,壞的那隻狼就會勝利。我們就被自己的習氣和壞習慣牽着鼻子走。

優點和缺點作鬥爭的過程,就是修身的過程啦。

修身很關鍵,很多困惑我們的人生問題,追究起來,都是我們身沒有修好。在《大學》這部經典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是天子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根本的,還是修身。

修身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很廣泛,如果大家去研究的話,會得到很多_。有一個_,我們可以參考,那就是,修身,就是盡本分。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做兒子的,就做好兒子的本分,好好孝養父母;做哥哥姐姐的,就好好愛護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就好好敬愛哥哥姐姐。現在社會出現很多問題,就在於都沒把本分盡好。做兒子的可能埋怨父母不講理,對自己不好,卻不反省自己兒子的本分有沒有做好。做下屬的,埋怨領導不講理,不受重視,所謂君仁臣忠,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反省,很可能是問題出現在我們自己身上。

古時候有一位聖人,孔夫子都對他推崇備至,他就是大舜。

大舜是個社會底層人士,在歷山做過農民,耕地,做過工人,在黃河之濱做陶器,還在雷澤打過魚。都是很_苦的工作,不僅如此,在家裏還有時時刻刻防備父母和弟弟的_。歷史記載,大舜的父親是個樂師,但是後來眼睛瞎了,大舜的親生母親死了之後,父親娶了一位後母,後母有生了一個弟弟,叫象。家人都想把大舜殺死。象“日以殺兄為務”,每天的工作就是想着把哥哥殺掉,然後糧食和農具歸父母,哥哥的琴歸自己,還讓兩個嫂嫂給自己鋪牀鋪。有一次,父母叫大舜修屋頂,就在下面點火,要把他燒死。大舜能,提前準備了兩個斗篷,像鳥一樣飛了下來。挖水井,父母和弟弟在上面填土,要把他活埋。大舜從旁邊挖條地道,出來了。但是儘管如此,大舜沒有任何的怨氣,還在那哭泣。他説:是我沒有吧孝道和悌道做到啊,草感召父母和弟弟要謀害自己,是自己德行不夠,還不能感化父母和弟弟啊!哭得很難過!

大舜在種地時,就認真把地種好,做陶器的時候,就認真把工作做好,打漁的時候,就認真打漁,在打漁的那個地方,年輕人都到水深的地方,老年人沒辦法,只好在水淺的地方打漁。大舜為了感化這裏的_,就主動做榜樣,把水深的地方讓給老年人。久而久之,就感化了當地的年輕人的敬老尊老之風。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2

大家好:

我們説“知行合一”,知,就是知識、思想;行,就是實踐、行動,就是落實。人的力量,來自於知識與行動的統一。要知道,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實踐,是把思想知識應用於行動中,將問題與實際聯繫起來。我們的知識與實踐行動是密不可分的,只知知識而不付諸實踐,一切只是空談,我想沒有一個人想成為第二個馬謖損兵折將。同樣,只有魯莽的行動也結不出成功的果實,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做到“知行合一”,我們才能將我們的知識思想應用於實際當中,真正地做到學有所用,用有所成。我們學習知識最終是為了創造財富,創造我們不一樣的未來,收穫知識與思想的碩果,這就需要我們做到“知行合一”,把己之所學和想法創意應用到實踐中去。

做到“知行合一”,我們才能在實踐中有方向,使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和動力。我們的實踐有知識的指導,有思想的來源,才能夠得到成功;有知識的充實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更加的豐富多_,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更加有意義,實現我們的目的和期望。

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地提高我們自己的綜合素質,使我們鍛鍊成真正的優秀青年學生,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更應該,也必須做到知識與行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社會實踐真正地統一起來。

偉大的學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大家並不陌生,他的思想乃至他的一生都給我們闡釋了什麼是“知行合一”,怎樣才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我們要引以為楷模,把“知行合一”落實到我們的生活的每一步,點點滴滴當中,成功路上會有碩果累累!

我演講完了,謝謝!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3

“知行合一”離成功很近

“知行合一”這一思想最早來源於明代的思想家王陽明。“知”就是認知的意思,就是指我們對一個事物的理解和判斷,或者理解為“信念”,“行”就是“去做”的意思。那麼,顯而易見,“知行合一”就是不僅要有自己的判斷和信念,還要踏踏實實地去做!這樣,我們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做到完美。

這一思想曾被稱為“現代成功學的法典”,正是因為它是堅定信念和拼搏努力的一種結合,讓無數人為之瘋狂。馬雲,赫赫有名的商業精英。他正是“知行合一”的代言人,從剛開始做英語翻譯,到後來創辦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再到後來的電子商務、阿里巴巴、淘寶,這一路走來,挫折與失敗也不曾少過,但最後他還是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知行合一”的理念!似乎每一次他都有着準確的時機判斷,他把理想信念化為了實際行動,雖然歷盡艱辛,但他從未放棄。我們要讓自己的腦子活起來,然後去創造、去努力!再舉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大家看看現在手中的華為手機,她是如何由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司逐漸領先的?這要得益於公司領袖任正非了。就在前幾天,美國宣佈要停止向中國出口高通公司生產的“芯片”,所有的國產電腦和手機公司都傻眼了。只有華為公司還有底氣,因為他們有自主研發的“麒麟芯片”,我們所知道的華為P10就是用的國產芯片。一個人要有正確的判斷太重要了,任正非提前意識到了芯片依賴性的弊端,所以才早早開始自主研發。他的判斷是對的,而且他也做到了!於是,華為將會成為下一個神話。

與“知行合一”的人相反,那就是懶惰,或者只會空想不做的人了。社會上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成功永遠不屬於他們!大家都知道“紙上談兵”的故事,一個只會理論,從不付諸行動的人是不可能打勝仗的!趙括很聰明,熟讀兵書,能説會道,但就是很少去做,最後落得個失敗的下場。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舉個例子,一個人很想賺錢發財,他天天想,吃飯想,做夢想,但就是不願意去動手,那他最後只能被餓死!

企業是競爭最殘酷的地方,我們靠什麼來證明自己,獲得屬於自己的權利和幸福?你的思想決定你的高度,樹立了正確的信念,並不斷不努力,去爭取,你就能得到BOSS的認可,同事的擁護!公司不養閒人,思想要積極,行動要迅速!我們都會成功,都會越來越好!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4

大家好:

我們説“知行合一”,知,就是知識、思想;行,就是實踐、行動,就是落實。人的力量,來自於知識與行動的統一。要知道,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實踐,是把思想知識應用於行動中,將問題與實際聯繫起來。我們的知識與實踐行動是密不可分的,只知知識而不付諸實踐,一切只是空談,我想沒有一個人想成為第二個馬謖損兵折將。同樣,只有魯莽的行動也結不出成功的果實,唯有“知行合一”才能收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做到“知行合一”,我們才能將我們的知識思想應用於實際當中,真正地做到學有所用,用有所成。我們學習知識最終是為了創造財富,創造我們不一樣的未來,收穫知識與思想的碩果,這就需要我們做到“知行合一”,把己之所學和想法創意應用到實踐中去。

做到“知行合一”我們才能在實踐中有方向,使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和動力。我們的實踐有知識的指導,有思想的來源,才能夠得到成功;有知識的充實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更加的豐富多彩,才能使我們的實踐更加有意義,實現我們的目的和期望。

謝謝。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5

大家好!

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説:懂得道理與實際應用都是重要的。説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藴含着豐富的哲理。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有這麼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台;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説:"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

其實現在很多人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要真正實現目標就要做到知行合一了。這樣我們才能不留遺憾!

謝謝。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6

大家好!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千百年來,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總在為我們闡述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於實踐。其實把聽與見結合而論便是知,一個胸無點墨的人怎能有所作為?古人常講“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如果沒有博觀或者博聞,想必無論是誰也是無處可取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張。“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動—知識—再行動”的教育思想。我們通過觀察、通過聽聞獲得知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講究“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樣的一種境界。齊白石學畫蝦時,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徐悲鴻的奔馬圖,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達芬奇為了完成《最後的晚餐》,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觀摩人物神態。這些名人的事例無不啟迪着我們要學有所成,就必須有“知”在肚裏,“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達到教師傳播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單有“知”是不行的,要緊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學知,有遠見,但只空論,那不但不會美名遠揚,反會被他人認為是“空水瓶”,沒有真才實學。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孔子也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日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學所知會胎死腹中吧。李時珍為確保所著醫術的準確詳盡,親自到深山採取草藥,向藥農詢問情況;徐霞客為完成遊記,跋山涉水,遍遊名川大山,歷經許多城市;巴爾扎克為了使書中人物具有獅子般品性和毅力,曾親自到非洲獵獅;托爾斯泰為了刻畫逼真的戰爭場面,曾親自前去戰場觀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證明:實踐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驗證所“聞”所“見”,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知”。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參與課外活動、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使學生體驗生活、體驗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懶於動手實踐,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那隻會給人留下笑柄。昔有趙括紙上談兵,最終敗北;今有學生空談理想,最終無所成就。

學習知識,不能只是聽,只是接受,更應該用眼、耳、手、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實現聞、見、做的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謝謝。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7

大家好!

在“用心讀好書奮鬥新時代”讀書活動中,我想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知行合一王陽明》。

本書是首部全面解讀知行合一哲學理念及其創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系統闡述了這位大思想家的核心理念和哲學,對於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人生都有着巨大的啟發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要始終堅持自己的本心,以良知來約束自己的生活。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原本都有一個自我的靈明,那就是我們的本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知在。在良知的引領下,我們在生活中的言行舉止都要做到盡心盡力,問心無愧。

在工作中,我們要始終以“知行合一”作為自己的工作準則。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本書告訴我們:時代在改變,社會在發展,我們不能固守着舊思想,而應該不斷學習,順應時代潮流。我們應立足工作本身,勤於鑽研,敢於發現,要做到心中有數,心裏有底。只有這樣,在開展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保持不畏艱難、敢於奮鬥的精神。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優秀的人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歷挫折、考驗和磨練的人生,才能真正地邁向成熟和成功。我們應認真領悟並努力學習先賢追求真理的精神,始終保留着一顆求知探索的真心,去追求真誠、無悔的人生。

謝謝。

知行合一演講稿600字 篇8

大家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揹負行囊,行走於人生的悲歡離合。一扇扇人生之門,不斷阻礙着我們前進的腳步,矇蔽着我們渴求的雙眼。未來的路雖總充溢着迷茫與孤獨,漫長坎坷又佈滿荊棘,但若能放下外界的紛紛擾擾與流言蜚語,知行合一,便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傳習錄》中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懂得道理;行,即踐行鍛鍊。知道卻不去行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正如戰國時期的趙括,雖熟讀兵書,卻只知誇誇其談紙上談兵,死搬兵書上的教條,而不去腳踏實地的實踐,終死於戰場,為後人恥笑。

我們常探求如何獲得真知。其實“條條大路通羅馬”,求得真知的辦法有很多,但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求知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若想求得真知,就必須在“行”上下功夫,就必須學會去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論是知識、方法,還是道德,都需要我們擁有足夠的儲存。而在廣泛的涉獵、仔細的研究、謹慎的思考、明確的辨別之後,我們便會得到一個征途是星辰大海的方向。而唯有不斷地探索與追求,或肝腦塗地,或駢手胝足,在無數個日夜裏皓首窮經,撿拾起慎獨,才能讓我們順利通過征途中的山間幽徑、坦途道路和深谷岔口。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高舉知行合一的信念火炬,腳踏實地,忠貞不渝,鍥而不捨地去穿過並征服所有坎坷泥濘寒冷堅硬的大地,方能獲得真知,踏上星辰大海的征程。

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lizhi/9yr3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