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規則演講稿(通用19篇)

規則演講稿(通用19篇)

規則演講稿 篇1

寒假裏,老師讓我們去自學國學知識,建議我們先去背《三字經》、《弟子規》、《千家文》、《千家詩》這些國學典籍,今天,我就來説説我背弟子規的體會吧。

規則演講稿(通用19篇)

《弟子規》原名叫《訓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寫的,主要講的是要對父母孝敬、對兄弟友愛,言行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對他人仁慈博愛,還要多學習,多讀書,向聖人學習。《弟子規》中有一段話:“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要注重心到、眼到和口到,要專心致志,一本書開才始讀,不要又想看別的書。

而我讀書時,總是忘了做到這三到,有時看書時不夠專心,一邊看書,一邊想我家養的兩隻小白兔怎麼樣了?它們愛吃的蘿蔔吃光了沒?它們現在是在睡覺還是在搶東西吃?想到這,我就坐不住了,忍不住要去兔籠邊瞧瞧,結果,什麼內容也沒記到腦海裏。

讀了《弟子規》這段話後,讓我更加體會到讀書不專心,效率就很不高,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結果仍學不好,今後我讀書時一定要做到心到、眼到和口到,以較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我學習《弟子規》後的一點體會。

規則演講稿 篇2

尊敬的:

家風家訓就在父母的言行裏,它充滿正能量。記得小時候,我揹着書包去讀書,爸媽交代的就是:要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同學打架,別人的東西不能拿。他們還告訴我在外邊碰到長輩一定要叫人,小一點的叫哥哥、姐姐;大一點叫叔叔、阿姨,老一點的叫爺爺、奶奶等。禮貌、友愛、誠實是爸媽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家風的一個體現吧。記得有一次和同學打架,老師告訴了爸媽,爸媽一個勁的賠不是,還讓老師儘量管我,不乖就打。所以如果在外面我被欺負,一般情況下我不敢跟家裏人説,因為一説,爸媽都會馬上責備我:“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肯定也惹人家了!”出了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這對我的影響確實很大!

平民百姓家的家風大多充滿正能量,是要把孩子培養成好人、老實人,誠實做人,老實做事,還要尊敬長輩。教育我們做一個出淤泥而不染的“蓮”。

好的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現實在平時的學校教育中,家風體現在孩子的言行之中,我們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這個孩子有家教,那個孩子沒家教。家教也是一個家風的體現,它是通過孩子的言行表現出來了。大凡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孩子的行為習慣作為學校是不大需要操心的,因為家長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已經幫學校教育好了。當然也有一些家庭教育,家風不怎麼的家庭,表現在孩子也是很難管理和教育的對象。有的時候甚至家長也拿他沒有辦法。家風雖然是一些道德教育、禮貌教育、規矩教育,它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規範、一種風氣、一種文化,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家風教育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培育好的‘家風’,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家風”不僅是一種規範、一種風氣、一種文化,也是主流道德價值觀大眾化最有效、最簡潔的途徑。“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能還難以真正的理解和領會,但通過挖掘學生‘家風’中的優良因素,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可以讓每一位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學習和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精髓。”

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為家風傳承做貢獻。“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學校可以把家風教育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融入中國小教育全過程、各方面,發揮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局將組織各校開展説説我家家風”、“家風故事”、“我理想的家風”、“家風助我成長”、“父母教會我……”等為內容的主題活動,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徵文比賽與演講比賽。要求各校組織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家庭教育大課堂活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社會正能量,也使家長們更加註重自身修養的提升,通過活動要讓學生知曉家風家訓,圍繞傳承好家訓、培育好家風、共築“中國夢”,切實加強家校聯繫,強化“感恩父母,對父母負責”的意識”,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了良好的家庭環境。

謝謝大家!

規則演講稿 篇3

一直感覺傳統文化似一座巨大的寶庫,豐富且深邃,而今看了《弟子規》的光盤後使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如果能用兩個字來概括一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的話,那就是道德。成為一個有德人的必須外在上,能夠獲得眾人的支持與幫助;內在看,可以收到得到心靈的安寧。即:外德於人,內德於己。。這一幕持久的執着,讓我止不住地品味生命,同時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坦蕩。

學習傳統文化,學會快樂地生活,做胸懷坦蕩的人,以平常心對待人生,對待功利,對待追求,淡泊致遠,心底無私,構造幸福人生。看了弟子規的盤後,對我感處挺深的有兩個地方,一是人與自然方面。今天,我們擁有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好的生活,但也面臨着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等。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大量的水被污染`浪費,大量的野生動物被獵殺……水龍頭裏那清澈的水再流多久就會幹呢?多少瀕臨滅絕的動物朋友還正在掙扎?人類究竟是聰明還是愚蠢呢?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人類已處於主動地位。當人的行為違背自然規律、資源消耗超過自然承載能力、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時,就將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如果人類不及時改變發展模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長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為不再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説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打個比方,我們砍一棵樹就要栽一棵樹.要盡我們一切力量來補償以前的過失.善待身邊的一草一木,更不傷害我們的好朋友—動物…… 與此同時,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總是要不斷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狀態,並改變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係,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如果對這兩種″作用″的關係處理得不好,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失衡。所以,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還要對自然進行涵養保護。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應是共生、共贏、共榮的夥伴關係,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並進的科學發展觀,協調人與自然關係,已成為當今世界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人們普遍認識到,人類目前所面臨的人與自然不和諧問題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複雜和嚴峻,但是人類絕不可能退回到被動適應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學發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資源的合理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要想長久地生存在這美麗的地球請記住世界地球日的主題: “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還有一方面對我感處挺深的就是孝順

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為先〕,這句話説的很有道理,我們不管做什麼事,孝順是最基本的基礎。人要學會孝順,學會了孝順,便學會了愛自己和愛他人。孝順的人,他是絕對可以和周邊的人和洽相處的。而一個不會孝順的人,他必常與人合不來,因為一個連自己的尊長都不知道愛的人,你叫他如何去愛他人?

孝順是一個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才把我們安全的撫養長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這一種恩情,我們是永遠也報答不完的,到底我們該怎樣孝順父母呢?在生活上,物質的需求已不成問題,主要是精神上的關懷,要讓父母滿足,不能因為我們的工作忙或者是個人的原因而忽略了父母,在外打拼的同時,不要忘記家中的父母。回報父母,其實很簡單:平時多打電話問候一下,有時間常回家看看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感到後悔莫及,等有些事你懂了,但已沒有去做的意義了。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盡力去做。做一個孝順的孩子,讓自己無愧於心。要知道:我們過得幸福,父母才會快樂。

入則孝,出則悌,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父母子女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於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穫。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規則演講稿 篇4

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孝悌是中國文化的基礎,古人云:“百善孝為先”。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 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親穿的是否温暖,居處是否暖和。夏天,要考慮父母是否感到涼爽。每早起牀,一定要看望父母親,請問身體是否安好;傍晚回來了,也一定要向父母親問安 。外出時,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以後,一定面見父母親,讓他們感到心安。日常生活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對於所從事的事情,不隨便改變 。

事情雖然很小,不要擅自做主而不稟告父母,假如任意而為,就有損於為人子女的本分,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父母,偷偷的私藏起來,被父母知道了,父母心裏一定十分難過 。

父母親所喜愛的東西,當子女的都應盡力準備 齊全,父母所厭惡的,都該小心排除。萬一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親帶來憂愁,我們的品格有了缺失,會讓父母親感到羞辱、沒有面子。

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天然的事,這樣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呢?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得是難能可貴。一般人 總認為,父母要對子女有所付出後,子女才要有行孝的義務,這和菜市場的討價還價有什麼兩樣呢?

父母親有了過失,當子女的一定要勸諫改正,而勸諫的時候,絕對不可板着面孔, 聲色俱厲,臉色要温和愉悦,話語要柔順平和。假如父母親不接受我們的勸諫,那要等到父母高興的時候再勸諫。若父母親仍固執不聽,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親 陷於不義,甚至放聲哭泣,來懇求父母改過,即使招父母親責打也毫無怨言、 當父母親有了疾病,熬好的湯藥,做子女的一定要先嚐嘗,是否太涼或太熱 。不分白天或夜晚,都有應該侍奉在父母身邊,不可隨意離開父母太遠,在父母重病時,最需要有人照顧,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邊陪伴,照顧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與滿足的。在父母臨終病重之際,為人子女的我們, 豈能因為事業忙,或沒有時間,而放棄這種機會呢?

當父母不幸去世,必定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因為思念父母就常常悲傷哭泣起來,自己住的地方也改為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的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不可草率馬虎,祭祀時要盡到誠意 。對待已經去逝的父母親,要像對待父母生前一樣的恭敬。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孔子説:“孩子生下來三年之久,才離開父母的懷抱,能夠自己走自己吃,讓父母稍稍鬆一口氣,當子女的 ,我們在父母去逝後,為什麼就不能在三年的喪期中時時刻刻想念父母,愛念父母呢?”人生在世父母與我們最親,給我們的恩情也最重,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 把孝道當成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 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逸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下的基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 金湯堡壘。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是,如果我們認真去實行,那帶給父母親的歡欣快樂。可不是有性的東西可以媲美的喲。現在我們在家庭就能培養出這麼好的言行舉止,將來自然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規則演講稿 篇5

為了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豐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富校園文化,根據教育局的安排,我校號召全校師生誦讀《弟子規》。學習聖人經典,傳承民族經典文化的讀書學習活動在我校開展。現在,學生誦讀、學習《弟子規》的情景給我們的校園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師生誦讀、學習的過程中,使我受到了身心的洗禮與教育。

我從學習《弟子規》有四點體會: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做不到。平時感到做得不錯,可仔細回想,做得並不是盡善盡美。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

第二,待人接物要懷着恭敬之心。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裏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

第三,為人要謙虛。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着想。"為他人着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裏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弟子規》讓我知道在平時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後,在獨處時都要持恭敬的態度,恭敬才會成為一個人自讓更多的人得到快樂和幸福!為社會和諧和穩定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要找準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想從《弟子規》學到做人的智慧。人生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於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學習弟子規的體會與感受"從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特別是對於國小生來説,更需要這樣的經典為他們指路、引航,讓他們從心中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的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不是很難的事情,但真正對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給我的生活一個指導,一個方向,讓我學會了什麼是知足,知道了享受現在生活的快樂同時又有積極人生目標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其次,看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不僅自己要去學習《弟子規》而且要不時的把自己的行為和《弟子規》的要求對照,看看哪些做到了,哪些差距還比較遠,我要從小事情,小細節做起。要繼續努力完善自己,讓自己的快樂帶給周圍的人,《弟子規》講述的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我們學習聖人經典文化,是教育學生及自己的子女從國小會為人處事的根基,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學習、解讀、實踐這一經典,使聖人經典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規則演講稿 篇6

同學們,老師們:

大家好!

誠實的語言需要信任的耳朵來傾聽,更需要善良的心靈來領會;高尚的人格需要公正的眼睛來發現,更需要道德的大廈來支撐。

而弟子規就是教我們要保持高尚的人格,教我們為人子弟,在家裏要孝順父母;離開父母要像敬愛兄長那樣與人相處;處事謹慎誠實,對大家友愛相處,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都要到以後,還有剩餘精力就去學習文化。

大家可能都知道上古時期的舜帝吧,孝順寬厚的舜帝,他出身卑微,七代以來,都是地位低微的普通百姓。

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生母早已去世,瞽叟再娶,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叫象,象很講究享受,待人很命傲慢。瞽叟偏愛後妻所生的兒子,總是想殺掉舜,但他都躲過了;可是仍然孝順地事養父親、後母和弟弟,而且越來越來恭敬,一點都不敢怠慢。

舜在二十歲的時候,因為孝順父母而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詢問有沒有可以做天子的人,四方諸候都推薦舜,説只有他甚當比任。於是堯就是兩個女兒給舜,來觀察他內存在的德行;還派九個男人和他相處,來觀察他的外部表現。

舜的修養很深,處世嚴謹而且有威嚴,所以大家都很信任他。

在短短一年內,舜所居處的地方都發展成了村落,兩年之後,成了小鎮,三年之後就成了都會。普天之下的清明德政,都是以舜帝開始的。舜帝在位三十九年,繼續了堯時的太平盛世,被稱為“堯天舜日“。

同學們,雖然我們沒有先人那麼好的道德修養,沒有闡明完美、光明的德情,沒有使人民受到感化,成為新人,沒有達到道德上完美無的理想境界。

但是我們可以以古為鏡,以古為師,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這也應了《弟子規》裏的一句話:“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跟躋。”

百善孝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業後,覺得沒事,就想幫勞累了一天的媽媽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的事。我走進屋子裏,看到地上有一塊髒兮兮的手帕,我連忙拿起手帕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盤乾淨的水,再加上一些開水,照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把手帕放在水裏浸泡幾分鐘,再在水裏倒上一點洗衣粉,用手使勁的搓,水裏立即起了許多小泡泡。我搓了幾遍,又用清水洗了幾遍,然後才晾在衣架上。我心裏非常高興。

同學們,我們要多讀《弟子規》,多學古文化,為祖國報效,為班級爭光,為自已!

規則演講稿 篇7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如糧食一般,是一個家不可缺少的東西。而我們家的家風是勤儉節約和守信。我從小就受到爸爸媽媽的影響,要勤儉節約的過着每一天,爸爸媽媽從小就叫我要節約每一滴水和每一粒米,洗過米和菜的水,還有養魚的水都可以澆花澆菜,都可以二次利用。吃飯時,不要剩飯,不要留下一滴米。不要亂花一分沒有用的錢。媽媽教育我要守信。記得有一個週末,媽媽答應我讓我玩兩個小時的電腦遊戲。但是,我玩遊戲超過了時間,而且撒了謊,媽媽很嚴肅地收起了電腦。因為我不守信用,媽媽下一次只讓我玩半個小時的電腦。之後,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説:“孩子,做人要守信用,不然長大後你到社會上是會很麻煩的!”

媽媽教會了我誠實守信,爸爸教我勤儉節約,這就是我家的家風。

規則演講稿 篇8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踐行弟子規》。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鬆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説得是不是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閲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佈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規則演講稿 篇9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晚上好,我是來自模具101班的黃升思,下面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我喜歡讀《弟子規》弟子規,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的規範。它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禮儀精髓,是文明的靈魂,是學生文化的瑰寶。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家喻户曉;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的氛圍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只有心存感恩之心,才能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他教育我們如何做人處事。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才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藴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藴!有着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優秀的中華兒女。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也是一樣,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就像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誦讀並牢記《弟子規》吧!我深信,學習《弟子規》,不僅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規則演講稿 篇10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閲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説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關於弟子規演講稿範文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

規則演講稿 篇11

暑假中,我在老師推薦下,讀了一本名為《弟子規》的書,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為人處事也是有許多規則的。想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規》一書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它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為人之道。下面,我就來談談我的感受吧?

曾經,我總以為像《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書,全是小孩子看的,總覺得有些幼稚,自從看了內容之後,才覺得我曾經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呀!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窮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忠厚家風的讀物。

人生在世,品德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從小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之後又教了我們“孝道”。

曾經,我是一個很不懂得孝道的人,經常與父母鬥嘴,經常跟父母打冷戰,經常回家不叫“爸爸媽媽”,也不問好,經常讓父母操心,總是抱着他們有一天會老還得靠我養他們的心態,總是認為他們養我是應該的,總認為他們很煩很囉嗦,總是埋怨自己家為什麼沒有他人家那般好的生活條件,總是責怪,總是埋怨,可是當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我錯了,真的錯了,母親十月懷胎生我,然後養我,真的不容易,與他們鬥嘴,打冷戰,他們該有多傷心呀;回家不問好,他們應該有些失望吧?這時我又想起了母親曾説過的一番話:你要好好讀書,以後一定要有出息,我不求你養我,只希望你以後能過得幸福……寫到這裏,眼淚早已像斷了線的珍珠,一顆顆的從眼眶溢出,滴落在了地上,也滴落到我的心裏……

《弟子規》使我懂得了:我們無法選擇自己所在的家庭,當然也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是百萬富翁還是貧民,所以我們不能埋怨父母,家裏不富裕,那麼就需要好好學習;因為父母給的只是背景,自己打下的才是江山。

朋友,學習《弟子規》吧?它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更可以使我們學會“什麼是孝道”。

規則演講稿 篇12

趙老師經常這樣教育我們:“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好的品行,那他的學問越高,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所以他在我們剛步入國中就教育我們學習了《弟子規》。

《弟子規》裏要求我們“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由它安排的先後順序,我們就能得知,要想學習好,就要先做好人。

要想做好人,就要先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是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例如:父母叫你,你是拖拖拉拉,還是趕緊去做;和兄長相處,你是相互謙讓、體諒、還是斤斤計較;看到同學們的衣着華麗,你是否想回家買更好的穿到學校;與朋友交往,你是否言而有信……這些小的細節最容易被我們忽視,但它也往往是人生中的關鍵。

我們班的同學在學習弟子規之後,大部分同學都有進步。其中有一名同學,在學習了《弟子規》以後,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從孝順父母開始漸漸改正,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班會課上,他的家長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們,他的孩子懂事了很多,知道幫父母幹活了,還天天和媽媽搶着刷碗。每次考試他的好習慣都給他帶來了好運,是他的成績逐步提高。成為了心中進取的榜樣!

由此可見,好的習慣會決定你的成績。因為你懂得了什麼是責任,怎麼樣學習!

好的學習成績也來源於好的學習習慣,如:不讓問題過夜、上課認真聽講、認真記筆記,每天該做的事都不拖拖拉拉等等。

總之,只要你肯努力,做品學兼優的中學生,不難!

規則演講稿 篇1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才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規則演講稿 篇14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踐行《弟子規》!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踐行《弟子規》三分鐘演講稿。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弟子規》中講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意思是説:在家中,父母叫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許久才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就要趕快行動,不要藉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教導我們時,必須恭敬地將話聽到心裏。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弟子規》中又講到: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也就是説: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點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弟子規》中還講到: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三分鐘演講稿《踐行《弟子規》三分鐘演講稿》

意思是説:事情雖然小, 不要擅自做主而不告訴父母和老師;東西雖然很小,也不要揹着大人偷偷地藏起來。

《弟子規》這些規矩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平常無奇,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從這個月開始,我校將開展《踐行〈弟子規〉,好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希望同學們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安全習慣、良好的衞生習慣、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節能環保的好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熱愛集體的好習慣、愛護公物的好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將對優秀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

同學們,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認真去踐行《弟子規》,修養自己的品行,做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大家!

規則演講稿 篇15

《弟子規》的禮儀標準是做人的基礎。就像一棵大樹,只有當它的根扎牢了,它才能茁壯成長。做人,只有建立最基本的道德,一個有謙虛、尊重、善良、博愛之心的人,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是立於不敗之地的。如果一個人的願望是武斷的,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生活也不會幸福。在學習了《弟子規則》後,我覺得我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上傳承這一文化瑰寶。我真誠地希望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意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每一點做起,幫助每一個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活在中國的每個人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文化畢竟是一個不斷傳遞的過程。就像一個語文老師説的“不管是貴族子弟還是山裏的村民,不管是懂一點字還是一個字都不會讀,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了儒家文化的修養”。這句話,我感覺越來越深。一個觀念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哪裏不受影響?

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遭受了許多災難,但她在中國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傳統文化將是我們的基礎,它將使我們的社會更加繁榮和強大。

規則演講稿 篇1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弟子規》第一篇叫入則孝,意思是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做一個體貼又孝順的孩子。

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要立刻答應;讓我們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父母的教誨,要恭敬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接受;冬天,我們要讓父母温暖;夏天,我們要讓父母涼爽。做什麼事都要經過父母的允許,不能擅自去做;什麼東西都不要私藏,以免父母生氣。父母有過失,一定要竭力去改正,改正時要和顏悦色。父母去世要按禮法去辦,祭祀要處於誠心。

我們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孝敬父母,這樣才是一個好孩子!

規則演講稿 篇17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華上下五千年,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家規。如果説,家庭是一片璀璨的星空,那麼家風家訓家規就是那顆最閃亮的星辰;如果説,家庭是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那麼家風家訓家規就是一株最鮮豔的花朵;如果説,家庭是一家珠寶店,那麼家風家訓家規就是就是珠寶店中最耀眼的一顆鑽石。家風家訓家規是組成一個出色家庭不可缺少的元素,我家自然也不例外。

我家的家風是:自立自強,勤儉節約;以德立家,以德治家。良好的家風對於社會而言,就是一種道德的力量。

我家的家訓是:尊老愛幼、扶危濟困、嚴以待己、寬以待人;不做虧心事,不賺昧心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

我家的家規是:看到長輩時,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中若拾到一些錢包等貴重物品必定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在這些家規中,有一部分是自己定的,也有一部分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定的,這越來越完善的家規更是讓我瞭解到了中國文化的進步。

我希望,我的家風家訓家規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規則演講稿 篇18

今年十一長假,我和媽媽沒有像往年一樣出去旅行,媽媽給我安排了經典國學的課程,其中學習了《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些熟悉的句子我已經熟記於心,它是一本終身受益的好書。《弟子規分七個部分,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它主要記載了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熱、讓我們體會了古人的智慧,不僅瞭解古文化知識,還教育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 養成好的習慣。

我背了《入則孝》後,改正了 很多缺點,現在爸爸媽媽的呼喚,我多能及時回答,不再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答。對於爸爸媽媽的教導和責備,我都會耐心的 聆聽和虛心接受,不再和爸爸媽媽強詞奪理。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使我明白了學習和品德上不如別人的話,要發奮努力,迎頭趕上去。而衣服和飲食上不如別人,不要放在心上,不可以產生攀比心。“衣貴潔、不貴華”,告訴我們穿的整齊乾淨就可以了。“對飲食,勿揀擇”告訴我們不可以偏食。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 增一辜“我們國小生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要拿出勇氣,勇敢面對錯誤,知錯就改,不能因為掩飾凡下的錯誤就説謊,又犯下了另一個錯誤,會錯上加錯。

《弟子規》是我的良師益友,教我懂了很多知識,我會和它做一生的好朋友。

規則演講稿 篇19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想必這段文字大家早已耳熟能詳,我們會讀,會寫,會背,可是我們真的有用心去體會過這些話的意思嗎?“孝”是我們作為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則孝”的意思是在家裏要善事父母。

“入則孝”這一部分都是規範我們在家裏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對父母的態度不能專橫無禮;説話時要和顏悦色;冬夏季節要讓父母舒適,在飲食起居上照顧好父母;即使父母對我們的態度不好,也應孝順父母。

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要在心裏想着父母。因為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我們欠父母的太多的恩情,我們只能以此為報。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才是做人的根本,這才是學習“入則孝”的意圖。

父母對我們的恩情永世難忘。所以我們要儘自己最大所能去回報父母。父母在世時我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父母;父母去世後我們要守孝三年,三年裏,應杜絕酒肉,居處住所要固定。“出必告,反必面”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如果他們不知道我們幹嘛去了,就會擔我們,讓父母擔心,也是不孝的。反過來,如果我們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哪,在幹什麼,父母就能把我們把好處想,會替我們加油,這很利於我們事業的成功。這句話讓我改變了許多。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經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歷史上還有二十四孝作為我們的典範。所以,我們要把“孝”發揚光大。雖然我們現在做不了什麼,但是孝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表達:我們可以在學校認真聽講;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父母看見我們那一張張認真聽講的臉,一張張成績優異的卷子,也會十分高興。這也算我們對父母的小小的回報。

孝,其實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是長輩和小輩之間愛的交流。它的範圍非常廣,然而,究其本質,孝,就是要做到不讓父母擔心,讓父母事事順心,為父母慮,替父母憂。人都説“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又怎能是滴水?我們對父母的付出只是滄海一粟。

標籤: 演講稿 通用 規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lyk0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