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北大畢業演講

北大畢業演講

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歡喜。下面小編為你介紹關於北大畢業演講稿,希望能幫到你。

北大畢業演講

篇一

失敗,從來都不是一件可恥的事

前兩天,朋友圈裏流傳着這樣一個小視頻。

在北大的畢業晚會上,一位因“失敗”而出名的學生,作為代表上台演講。

他叫曹直,是北大中文系男子足球隊隊長。

初聽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實際上他説,自己完全是因為踢球踢的最差才被叫來分享的。

20xx年,曹直考上北大,作為自己高中20xx年來第一個考上北大的人,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處於自信心爆棚的狀態,覺得沒有什麼事是幹不成的,只要努力。

對曹直來説,最拿手的事就是踢足球。

腿腳短、步頻快、爆發力強,再加上從小踢到大,他進入中文男足後,底氣十足。

直到,與其他系踢了第一場正式的足球賽。

開場整整七分鐘,曹直沒有碰到過一次球,第八分鐘,對方進球了。

按照這樣的節奏,一場比賽80分鐘,對方一共進了十個球。

他不是梅西,但也慌的一批。

這場球賽的失敗,算是曹直整個大學時光,失敗的開始。

不光是足球再也沒有贏過,就連學習、戀愛、就業,每一件事情都不順利,甚至可以説,都很失敗。

但正因為這些失敗,他突然意識到,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得償所願的。

就像對於大多數人來説,失敗原本就遠多於成功。

所以即使失敗了,那又怎麼樣,它的存在,並不可恥啊。

雖然在北大的足球生涯毫無亮點,過程也尷尬無聊,但他依然熱愛足球,因為他享受每一次在球場上奔跑的感覺,併為此感到快樂,這就足夠了。

人生本就是個不斷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與自己講和的過程。

優秀的人只是少數中的少數,何必活在他人的陰影下和評價中,而讓自己悶悶不樂。

要記得,退一寸有退一寸的歡喜。

篇二

過分追求完美,你會失去自我

身邊有個同事,是個完美主義者。

常掛嘴邊的人生格言是,凡事都要做到最好,不能被別人比下去。

的確,從畢業之後進入公司,她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從最底層的銷售部小職員,做到中層管理人員,收入更是翻了幾番。

前幾年,女兒出生,無論是一開始的高級嬰兒用品、早教機構,還是近兩年的興趣班、五萬塊一次的高端夏令營,只要別的孩子覺得好的,她都不能讓自己孩子錯過。

一直以來,大家都很羨慕她的生活。直到前幾天加班時,她突發胃絞痛。

陪她去醫院的路上,被稱作“鋼鐵女俠”的她,突然哭了。握着我的手,一臉疲倦地説:“活着真累啊。”

那天晚上,她告訴我,這麼多年,為了維持家庭和工作的平衡,每天她都像一個陀螺,不停旋轉。

害怕工作做得不夠好,被其他人比下去;

擔心陪家人陪得不夠,被孩子和丈夫埋怨;

害怕自己身材走形,被大家嘲笑;

還要擠出時間去健身、做護理……

所有的壓力堆在一起,她的神經緊繃到了極致。

以至於很久沒有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更別提去感受幸福是什麼樣子的。

想起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未婚的男人來到一家婚姻介紹所尋找伴侶。

進了大門後,看見兩扇小門:一扇寫着“美麗的”,另一扇寫着“不太美麗的”,男人毫不猶豫地推開了第一扇。

進去之後,又看見兩扇門:一扇寫着“年輕的”,一扇寫着“不太年輕的”,他還是選擇了第一扇。

進入裏面,依舊還是兩扇門:“有錢的”和“不太有錢的”。

就這樣,男人依次選擇了“温柔聰慧的”“忠誠的”“勤勞的”“幽默的”等九扇門。

等到他推開最後一扇門時,上面寫着:“對不起,由於您過於追求完美,這輩子沒有符合您的要求的,請下輩子再來吧。”

生活,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接受現實的漏洞,不刻意追求所謂的完美,才能真正體會成功的喜悦,享受生命中的小確幸。

篇三

接受真正的自己,才能完成逆襲

第一季的《奇葩大會》裏,賈偉的經歷分享,我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十八歲時,他經歷了很多人生第一次。

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喝可樂,第一次吃漢堡……

這個從未走出家門的小夥子,為了考中央美術學院(現清華美院),敢於不遠千里的折騰,説實話,除了鄉鄰,就連他自己,也一度覺得這很了不起。

直到考試之前,賈偉報名參加了一個三百多人的考前輔導班。

上課的時候,老師突然把他叫上台,讓他在黑板上畫出6個手電筒。

猶豫片刻後,他特別認真地畫了一個老式的鐵皮手電筒,就再也畫不出來了。

老師讓他再畫5個,他説沒有辦法,因為十八年來,自己只用過也只見過這一種手電筒。

得知他是從寧夏來的考生,老師直接對他説:

你是騎着駱駝來的吧。回去吧,像你這樣的我見多了,你一輩子都考不上,我見過鄉里來的,村裏來的,第一次見過從沙漠裏來的。

聽完這話,賈偉整個人都是懵的。

所有的驕傲都化為虛無,只記得當時兩眼都是淚。

在那之後,賈偉才真正知道,自己的見識原來那麼少,與其他人的差距遠不止一個沙漠的距離。

想清楚後,他沒有再去輔導班,為了彌補當下的短板,他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商場。

不斷地看手電筒,畫手電筒,這一畫,就畫了十五天。

安布羅斯·雷德沐説,所謂勇氣指的並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明白了除了畏懼以外更重要的事。

當你真正撕開那層遮掩不足和缺陷的窗户紙,併為之填補,那一刻就是逆襲的開始。

誰能想到,等到考專業課時,賈偉拿起試卷一看,考題竟然就是“畫六個手電筒”。

賈偉當時就傻了,唰唰唰不到五分鐘就畫了六個;

接着説老師你再給張紙,唰唰唰又畫六個;

最後他一共畫了三十六個手電筒。

以至於監考老師把所有考場的老師都叫來説:“這是天才!”

最終,賈偉考了全國前40名,是他們那裏第一個專業課過清華美院的人。

如今的他已經是洛可可設計公司創始人兼設計總監,被譽為兼具商業頭腦和設計才華的商業設計師第一人,也是唯一一個獲得了全球所有的設計界奧斯卡金獎的人。

那個風靡一時的55度杯,就是他為自己的女兒設計的。

人生是不公平的,不是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有高高的起跑線。

人生也是公平的,瞭解了最真實的自己,接受了最平凡的自己,夢想之路也就更加清晰。走得更穩,也更容易完成逆襲。

篇四

活着,不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的

美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心理學教授赫伯特.西蒙説,“最好”就是“好”的敵人。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非常優秀的短跑運動員,在年輕時就已取得耀眼的成績。人們對他滿是讚許和期待,都説他一定能成為最小的世界冠軍。

不幸的是,在大賽前夕,他訓練過度,跟腱完全斷裂,即使得到及時治療,也無法再恢復到之前的速度。

從那之後,這位運動員就變得頹廢,無法接受現實,覺得人生徹底玩完,甚至得了嚴重的抑鬱。

這種認知偏差的產生,其實就是一種極端思維。

因為太看重他人評價,導致他對自己的定位就是“需要不斷地跑,不斷地刷新成績”,認為自己的生命中,再沒有其他東西。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種説法:一個人的期望值越大,心理承受力就會越小,就越接受不住失敗的打擊,最終也就越容易失敗。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太在乎別人的目光,而忽視了真正的自我。

生活實苦,我們必須掌握人生幸福的主動權。

這就意味着,面對成功,我們的內心滿足感不能完全來自外界,不能讓他人對你進行角色化塑造。

不論是好是壞,評價自己,我們要有自己的標準,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然後做好自己。

標籤: 北大 演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8mg9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