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精選演講稿 >

活着演講稿範文3篇

活着演講稿範文3篇

本文目錄活着演講稿範文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着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着

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活着演講稿範文3篇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好好活着

大熱天,太陽很毒,寺院裏的花兒在烈日下漸漸沒了精神。等傍晚小和尚來給花兒澆水的時候,發現那些花已經被曬得不成樣了。小和尚心疼地説:“看來這花是救不活了。”

老和尚見狀不言語,只是給花澆水。沒多久,那些聳拉腦袋的花朵,居然全抬起頭來,而且生意盎然!

“天哪,”小和尚喊。“它們可真厲害,被曬了一天還能撐着不死。”

老和尚笑了:“不是撐着不死,是好好活着。”

這有什麼不同呢?”小和尚歪着腦袋問。

“當然不同,”老和尚拍拍小和尚,“一天到晚怕死的人,是撐着不死;每天都向前看的人,是好好活着。得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因為怕死而拜佛燒香的,死後未必能成佛。你想他今生也能好好地活着,他卻偏不好好過,老天何必給他死後更好的日子?”

老和尚的話很有道理。有一天,我和媽媽外出。看到一個人自己轉動着輪椅在大街上前行,我仔細一看,他右邊的褲腿空蕩蕩的。他走了很遠,我才把目光收了回來。我感慨地跟媽媽講:“媽媽,您看剛才那個人多堅強!不知道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現在,他雖然沒有了一條腿,但他還這麼頑強自立地活着!我感覺,人,無論是身有疾病,還是肢體殘缺,只要活着,比什麼都強!”

其實,在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讓人感動的事情。四川汶川大地震,正在上國中的鄧清清被武警官兵救了出來,讓大家感動的是,這個堅強的女孩被救出時,還在廢墟里面打着手電筒看書。她説:“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誠實讓大家無不流淚,老師一下子摟住鄧清清淚流滿面:“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來,就比什麼都好!”

人生是就一張單程車票,一去無返。我們要走好每段路,停好每一站。生老病死是天註定,世人無力迴天。藏在痛苦泥潭裏不能自拔,只會與自已過不去,與快樂再無緣。我們今後的路還很長,要面對更精彩的世界,我們要好好地活着,與親人同行,與社會共進!

謝謝大家!

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着活着演講稿範文(2) | 返回目錄

諸位年輕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所探討的話題是:“為誰而活着 活着為了誰”。

那麼,這個話題似乎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思想觀念聯繫不大。也許還會有部分朋友認為我的觀點有悖於時代。而今天我們的眼前所呈現的,就是如何掙錢,如何將來擁有多少財富。也就是説,將來成就人生的價值體現,也只有用“擁有財富的多少”來衡量。

那麼,為什麼去掙錢?這個錢應該如何去掙?掙錢又為了什麼?等等,以及怎麼進入社會?如何去尋求展示自己才華的發展平台?恐怕這些則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也可能就是我們今天所承受的“十年寒窗苦”,而為了將來輝煌自己、成就自己的生存價值意識。

我們都知道,“意識主導行為”“意識也決定行為”。今天我們塑造什麼樣的生活意識,就已經決定了我們將來的人生價值體現。今天給你們這些大學生討論這個話題,我想會有大部分朋友可能會持反感態度。因為,大家差不多都是 90 後的年輕一代。在你們的生活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是:怎麼享受生活,怎麼想方設法賺錢。只要能夠弄到錢,至於做什麼樣的人,就不重要了。哈哈,對不對呀?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不知道你們所看到的 80 後那些大部分哥哥、姐姐們,他(她)們今天的生活現實怎樣?他們所感受的生活怎樣。?我經常與我們這些同齡人談論起今天的年輕人,大家都對這種嚴重的社會現象,持無奈的態度,也為年輕一代惋惜。不過,我始終則是對今天的年輕一代持有一種理解、寬容的態度。為什麼呢?“玉不琢,不成器”呀!我説,年輕人在接受教育的時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他(她)本身是一塊非常好的“玉石”原材料,至於最終沒有成為大家滿意的“精品物件”,並不是這塊“玉”的錯,而是“雕刻師”(家長、老師、領導)的責任。雕刻師們在早期的雕刻(教育)“玉石”階段,根本就沒有“盡力把玉石雕刻成精品”的良好態度,只不過是為了儘早地把這些“物件”推上市場,能夠換得豐厚“財利”而已。卻沒有對那些純潔的“玉石”精雕細刻的意識觀念。所以,才會有今天中年人所看到不滿意的結果。同時,也浪費了那些原本純潔的“玉石”材料。“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呀!年輕的朋友們,如果你們今天,認識不到昨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處境和結局,那麼,你們這些 90 後的年輕人,未來就有可能將會變成一羣不通人性的“狼”。將會給家庭、團隊、社會、民族乃至國家,帶來更大的麻煩和人為性災難。多麼可怕的後果呀!

所以,今天黨和政府提倡“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又提倡創建家庭和諧、團隊和諧、民族和諧、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諧的“和諧”社會環境。讓大家都能夠明白“人為什麼而創造財富,為誰而創造財富,人活着為了什麼,為誰而活着”等等人生哲理和人生價值觀。

就我們今天的學校學習而言,我們也不能只學習表面性知識,而應該研究更深層次的哲理。為什麼呢?表面性知識既是誘惑,又是“陷阱”。將來用在生活中,不但會損害別人,更會坑害了自己。就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和感觸到的很多現象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唸完大學以後,揹着厚厚的應聘資料,到處求職而不能如願;有多少人,即便找到了工作,確是在委屈自己,而不能夠舒心、順心、開心的工作;有多少人在無奈中雖然找到了職業,卻又在無奈中失業;又有多少人為了生存,又無奈去做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這到底為什麼?歸根到底,是他(她)們只認識到了表面性的科學知識,而沒有認識到深層次的自然知識和人倫、社會知識。所以,當大家進入社會中,就沒有經受風雨的耐力,就沒有分辨真假善惡的能力,就沒有應對殘酷現實生活考驗的信心。因此説,在今天我們的校園學習生活中,每接觸認識到問題和事物,就應該立即反應到疑問,“為什麼會這樣?”。“致知在格物”呀!只有這樣的學習態度,才能夠明白更多的人倫哲理、社會哲理和自然哲理;才會分辨出世間的善惡、是非、真偽、對錯;才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夠修得出君子的風範,成就出惠及大眾的真正良才。

根據我們華夏民族先賢聖者們千百年來經過實踐檢驗,並已經得到共認的觀點,其人生規律就逃不出“明理、修身、成才、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個法則。一個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明白事理”“惠及大眾”,也就是《大學》中所講的“明明德”“止於至善”。正如《大學》中所講:“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物格”是什麼?就是認識事物,瞭解事物,明白事理;“明理”之後才會提高自己的意識境界,修養好自己好的品行;“修身”之後才會努力成就自己卓越的對待事物、處理事物的能力才華,“成才”了以後才能夠創立宏偉的事業,“立業”了才有資格參與家庭的管理,“齊家”的能力就不具備,又豈能會有治國的本領?“治國”的本領不足,也就談不上會“名揚天下”“感召後人”了。

其實,人生一輩子,就那麼幾十年的時間。一般而言,0——6歲,是無知啟蒙階段;7——16歲,是好奇、模仿階段;17——25歲,是學習認識階段;26——35歲,是立業創造階段;36——50歲,是總結經驗階段;51——60歲,是豐富智慧階段;60歲以後,是享受成就階段。也就是説,人真正能夠體現價值的生命時間,只有26——50歲左右,二十多年的光景,非常地短暫啊!當然,特殊的人生也很多。有的六七十歲,甚至更高的年齡,還仍然在創造價值。不過,這些人也就並非一般的人了,這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大賢者,他們的德行、才華、智慧,社會都離不開他。他們多生存一天,就能夠為社會貢獻出極大的力量,放出更大的光芒。他們的人生價值,不僅體現在今生,更會名揚天下、感召未來。這樣的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你們會在我們的民族歷史中見到很多。為什麼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人能夠惠及千代,感召後人呢?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不能不去了解,更不能不知道。

所以,聖人在《大學》中教誨我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我們民族的幾千年生活歷史中,人一到會説話,家人就啟蒙引導教育我們,尊敬長者、識別對錯、認識事物等等,這就是“明理”的開始。無論從家庭,到幼兒園,到國小、到中學、到大學,到博士、碩士、院士,我們從“老師”那裏都接受的是“明理”。明什麼理?也就是明“人倫哲理、社會哲理、自然哲理”,辨“人生與世間的是非對錯”。所以,聖人才講,在我們的學習階段,“苟不教,性乃遷”,做老師的也應該“教之道,貴以專。”我在講“《大學》與企業管理”的時候,曾經把人類比做手機。一部有使用價值的好手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質量過硬的手機本體,二是有充足的電能,三是有良好的信號。質量再好、電能再足,而沒有良好的信號,你願用嗎?如果你經常接住電話就斷線,或者接通電話就聽到對方在罵你,你會高興嗎?如果你遇到這種現象,我想你肯定會迫不及待地扔掉手機或者馬上去換電話卡。何況一個人不也是如此嗎?身體再強壯,知識再豐富,若是沒有健康良好的思想意識,那麼他的行為結果,就會讓大家受到傷害,讓大家不能接受。因此説,我們必須首先學會“明理”,塑造高尚、遠大、健康的思想意識精神靈魂,才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才華,實現我們真正的人生價值。

就“人倫哲理”而言,幾千年前,先賢聖者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人間有最基本的“五倫關係”相處原則。那“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無倫關係,也就是今天的團隊企業中上下級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兄的姐妹之間、夫妻之間、同學同事朋友之間的相處關係。一個人只要生存在世,誰也擺脱不了這些相處關係,只不過相處得融洽不融洽而已。一般而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兄弟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就是我們應該所遵循的人倫關係原則性。也就是聖人所主張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中庸》中講:“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謂“父子”關係,就是今天我們的家庭中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處關係。這種關係是先天形成的,也無法改變和代替的關係。即便今天能夠從法律上可以改變,但從根本上是無法改變的,更不可能會顛倒了這種關係。因為,父母與子女的親情是無法割斷的。出於動物的本能,父母疼愛子女,幼年子女依賴父母,這也就是動物天生的本性。也正是這種天生的本性,建立了父母與子女特殊親情。“父慈子孝”啊!父母因本性愛自己的子女,做兒女的也應該回報父母的恩。父母對兒女的養育慈愛,做兒女的應該知恩、感恩、報恩。聖人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兒女的,對父母沒有知恩、感恩、報恩的態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禮記》中講:“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夠用如何做人“禮”的規矩,去教化兒女,而是把兒女當作“家庭寵物”那樣對待,那就會毀了兒女的一生。古人講:“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似養豬”。如果是那樣的話,當子女長大後,對待身邊的其他人,就會傲慢無禮,自私任性,生活孤立。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在家裏學會並養成“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生活意識習慣。學會恭敬長者、禮敬長者、孝敬長者。“天地君親師”不可不敬。這就是做兒女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的根本性規律,違背了這一規律,做兒女的不知父母對自己恩重,又不知感激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恩情,那就不會報答父母的大恩。也就不可能有對父母恭敬的態度、禮敬的行為、孝敬的心情。

在家庭中,父親就是“藍天”,他不但養育着我們,而且還給我們生活的膽量和勇氣;母親就是“大地”,她不但呵護着我們,而且還以那博大的胸懷包容着我們無知的行為。他(她)對兒女期盼的不但是健康的成長,更期望自己的兒女長大後有所作為,生活幸福,這就是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所以,古人講:“百善孝當先,論心不論行,論行窮家無孝子”,沒有對待父母恭敬、禮敬的態度,即便給父母再多的物質,也不能稱得上是“孝子”。何況那些從小沒有家教的逆子,終日惦記着父母的那點家產,與父母爭財奪利而吵鬧,甚至訴諸法律?!這樣的父子關係,能使家庭和諧嗎?!《孝經》中講:“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若能夠養成好的習慣,就能夠如《大學》中所講:“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事眾也”。能夠做到孝親父母,就是“明理”的良好開端。這就叫“父子有親”。

所謂“兄弟”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關係。這種關係也是天生的親情關係,我們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接受着同一個父母的關愛,吸允着同樣的乳汁長大,我們的身上流着同樣的血,這就鑄就了永遠無法替代的親情感。不論是同父同母,或者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都是一樣的。做哥哥姐姐的,要比弟弟妹妹出生得早,應該時刻對他們有關愛親情,弟弟妹妹也從小就會依賴哥哥姐姐。在家裏,只有哥哥姐姐讓着、保護着弟弟妹妹,才會顯示出濃厚的兄弟姐妹情。做哥哥姐姐的應該用理解、包容、原諒的態度對待弟弟妹妹。這樣才會受到弟弟妹妹的尊敬。“兄親”才會“弟恭”啊!所以,“家中論情不論理,論理家中不安寧”。這就叫“長幼有序”。

所謂“夫妻”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而後天進入家庭的親情關係。過去所講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六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和岳父母、叔伯姑舅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兒女和侄親、內親)”關係中,“妻族”也是後天新建立的親族關係。那麼,維持這層關係的根本,則是夫妻關係的和順。在家裏,夫為陽、為鋼(綱)、為主;妻為陰、為柔(目)、為從。一般而言,養兒育女、洗衣做飯、日常家務,以妻子為中心,家內事務由妻子主持,所以説“女人是男人的心”,“女人就是家”。創造財富、買房修屋、教化子女,以丈夫為主,外部事物由丈夫主持,所以説“男人是女人的膽”“男人就是業”。丈夫體貼妻子,妻子忠誠丈夫,夫妻共同承擔家庭和家族的責任,“夫妻有情”嘛!這個關係如果處翻了,夫妻關係就要出問題了。説到這裏,我要給孔老夫子喊喊冤了,老夫子曾説“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卻遭到了幾十年的批判,説孔老夫子“污衊女人”。其實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是在片面地理解聖人的話。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理解接受聖人的觀點。孔聖人的觀點是,“作為女人,應該充分發揮其陰柔醇厚的本性,做好丈夫的參謀和助手,不可‘越位’去替代丈夫處理外部事物”。就像是今天的企業團隊,“總經理”是企業的直接管理執行者,不能越位去操持“董事長”應該做主的事情。女子無才如何持家?總經理無才如何管理企業?聖人所講的“才”,是越位的“才”,而不是才華的“才”。如果你是“董事長”,你願意讓你的“總經理”權力越位嗎?所以,作為妻子的女人,不論其才華有多大,在社會上的能力有多強,在家裏應該恪守女人的本性,這樣才會維繫好家庭的和睦,否則夫妻關係必定生變,夫妻關係的穩定,將直接影響整個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兒女的幸福。而今天,受“莎士比亞爛漫愛情觀”影響的青年男女,用浪漫的愛情作為建立家庭的基礎,生活在戲劇或者小説裏。經不起真實生活的磨難,也承擔不起對家庭其他成員的責任,更難以原諒、理解、包容夫妻對方的短處,所以,也就出現了大量的離婚現象,造成家庭破裂,給家庭、家族和社會,帶來很多的麻煩。同時也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我曾在講座中,把一個家庭類比成一顆果樹。父母老人如樹根,男女夫妻像樹幹、兄弟姐妹似樹枝、兒女孩子是花果。孝養父母如給樹根澆水施肥,整棵樹才會茂盛;夫妻樹幹要有很大的力量委屈自己去支撐着整棵大樹;兄弟姐妹情繫着朵朵粒粒的花果;花果吸允着整棵樹的親情養份而快樂成長。你説,如果夫妻這根樹幹沒了,那麼,家庭

這棵樹的樹根、樹枝、花果會是什麼結果呢?不過,今天的科學已經能夠嫁接樹木了,也就是説今天的家庭也能夠“嫁接”了。無論嫁接再好的樹木,外表可能好看,可接出來的“花果”必定不是“原味”,單親或者重組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精神並不一定快樂,家庭也不一定和諧。這就叫“夫妻有別”啊!

所謂“朋友”關係,也是後天建立的“友情”社會關係。因緣份而相識、相交,“情投意合”而結為知己,無話不談,甚至這種“友情”超越親兄弟之間的“親情”。這種關係的維繫,靠的是“真誠”,“誠則有信”啊!為什麼古人講“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呢?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同學、戰友、同事、同僚、合作者,乃至於我們朝夕相處的社會大眾,都可能成為“知己朋友”。朋友之間,能夠相互取得彼此的信任,就是因為彼此相處的真誠,才會取得彼此的信任。“誠”則有“信”啊!如果對待朋友,沒有了真誠、坦誠的態度,那麼,這個信任度就會下降,甚至會遭到朋友的疏遠。這就叫“朋友有信”。

所謂“君臣”關係,也就是我們今天工作中所處的上下級關係,這種關係是“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服從關係,怎麼去領導別人,或者怎麼去服從領導,這種規律和原則我們必須明白。如果不明白這種規律原則,就會使團隊中的關係一塌糊塗,甚至是一盤散沙。那麼,做領導的,尊重、關愛了屬下,屬下就會對領導真誠、盡忠。一個團隊的存在,就必定會有上下級之分,有領導與被領導的區別。領導者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領導者應該用什麼去吸引、凝聚大家呢?不一定需要領導者的某一方面專業才華橫溢,只要有受人崇拜的好德行、受人敬仰的魅力,就足以領導大家了。“君仁”才會“臣忠”啊!朋友們,如果你將來做了老闆,當了領導者,你應該怎麼做呀?今天的時代,就是考驗領導者的時代。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是經濟發展的時代,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財利”而生存,又以擁有多少“財利”而衡量人的生存價值,所以,今天做領導的也自然會用某種手段驅趕屬下去給自己“斂財”。屬下所斂到多的“財利”與領導比例分成而已。這樣就是“領導與屬下是利益關係”。為了“財利”,領導可以不講究自己的德行,也可以不講究自己的魅力,只需要用“財利”吸引屬下,用勢力控制屬下就可以了。不過,這種建立在“財利”基礎上的領導與屬下的關係,是一對對立的矛盾關係,“財利”之爭,最終會因“財利”而相互爭奪,反目成仇。今天的企業管理,大部分企業領導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屬下員工的跳槽、背叛。為什麼呢?這也正如《孟子》所講:“敬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魘!”“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上我們所探討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和規律。總而言之,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所鑄就的人生價值觀念,就是“為別人活着”。正如《孟子》所講:“樂人(民)之樂者,人(民)亦樂其樂;憂人(民)之憂者,人(民)亦憂其憂。”明白了這些人倫規律,把握與人相處的原則,那麼,不論在家庭、在單位、在社會,與人相處得就會開心愉快。否則就會與人相處得緊張痛苦。

任何時候社會的構成離不開“政治、文化、經濟”。“政治”主導社會的一切。政治的穩定,決定着工、農、商、科技的發展,政治是社會穩定與混亂的根源,《中庸》中講:“人道敏政,地道敏樹。”“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 ”古往今來,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改朝換代的政治統治,就是我們華夏民族歷史的主流。“德高望重”的當權者,會是國泰民安,太平盛世,主宰國家的時間會長一些,能有幾百年,如《中庸》中講:“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德寡昏庸”的統治者,就會被取而代之,主宰國家的時間會短一些,可能會有幾年或者幾十年,如《孟子》中講:“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的天下者,未之有也”。“文化”制約着政治,先進積極的思想文化,將會促成光明的社會政治;消極貪婪的思想文化,也將會促成污濁的社會政治。譬如,一家人,懷着為了家庭其他成員幸福的態度,而參與家庭財富創造生活,那麼,家庭就會親情濃厚,快樂和諧;如果一家人,是懷着為了個人擁有財富享受的態度,而參與家庭財富創造,那麼,家庭就會因此親情破裂,眾叛親離。所以,《禮記》中講:“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物質保障。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富足安定的生活,就來自於工、農、商等不同行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健康的經濟發展,將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也同樣會給社會造成混亂。一個家庭的經濟來源和收入,如果不是健康的,就會導致家庭矛盾的激化,甚至還會給家庭帶來災難。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同樣也是如此。《大學》中講:“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亂世造英雄,盛世出英才”。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狀態,將會成就什麼樣的人才。不同的社會環境就如不同的天氣變化一樣。下雨的天氣,會成就賣雨傘的;高温天氣,會成就賣空調的;盛夏季節,會成就賣裙子汗衫的;寒冬季節,會成就賣大衣皮靴的。關鍵要我們會“看雲識天氣”,要在什麼樣的天氣中,去應對不同的生活,適應不同的生活。下雨的天氣,不帶雨傘,就會被雨淋;盛夏高温天氣,穿着棉衣大皮靴,不就成了傻子?!不過,無論在什麼樣的天氣中,我們都應該保持乾淨整潔健康的生活,如《孟子》所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論在什麼環境生活中,我們不能失去做人的原則,人的“尊嚴”和“氣節”不能失去。一旦失去了尊嚴氣節,就等於失去了做人的本性。所以,無論我們生存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應該如《中庸》中所講:“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應該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就是説“我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不能做那些既損害別人,又傷害自己的事情。今天我們常説某人,“那人修養太差了”“那人素質太低了”。那些人素質低到哪裏了?修養差到哪裏了?就是那些人的舉止言談,相對於聖人的教誨標準,沒有達到相應的意識境界,“公共道德”觀念不夠而已。就我們在座的諸位,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素質修養,達到聖人的教誨標準了嗎?我們只不過是在“五十歩笑一百步”罷了。所以,我認為,就我們在座的所有年輕朋友,目前都會有一個願望:當我走進社會生活中的時候,“我一定要做一個人人尊敬,才華出眾,事業有成的人”。那麼,怎樣做才會實現我們的願望呢?我們下一次再接着探討“如何修身”。

謝謝大家!

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着活着演講稿範文(3) | 返回目錄

大學生演講稿:為誰而活着

諸位年輕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所探討的話題是:“為誰而活着 活着為了誰”。

那麼,這個話題似乎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思想觀念聯繫不大。也許還會有部分朋友認為我的觀點有悖於時代。而今天我們的眼前所呈現的,就是如何掙錢,如何將來擁有多少財富。也就是説,將來成就人生的價值體現,也只有用“擁有財富的多少”來衡量。

那麼,為什麼去掙錢?這個錢應該如何去掙?掙錢又為了什麼?等等,以及怎麼進入社會?如何去尋求展示自己才華的發展平台?恐怕這些則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這也可能就是我們今天所承受的“十年寒窗苦”,而為了將來輝煌自己、成就自己的生存價值意識。

我們都知道,“意識主導行為”“意識也決定行為”。今天我們塑造什麼樣的生活意識,就已經決定了我們將來的人生價值體現。今天給你們這些大學生討論這個話題,我想會有大部分朋友可能會持反感態度。因為,大家差不多都是 90 後的年輕一代。在你們的生活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是:怎麼享受生活,怎麼想方設法賺錢。只要能夠弄到錢,至於做什麼樣的人,就不重要了。哈哈,對不對呀?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不知道你們所看到的 80 後那些大部分哥哥、姐姐們,他(她)們今天的生活現實怎樣?他們所感受的生活怎樣。?我經常與我們這些同齡人談論起今天的年輕人,大家都對這種嚴重的社會現象,持無奈的態度,也為年輕一代惋惜。不過,我始終則是對今天的年輕一代持有一種理解、寬容的態度。為什麼呢?“玉不琢,不成器”呀!我説,年輕人在接受教育的時段(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他(她)本身是一塊非常好的“玉石”原材料,至於最終沒有成為大家滿意的“精品物件”,並不是這塊“玉”的錯,而是“雕刻師”(家長、老師、領導)的責任。雕刻師們在早期的雕刻(教育)“玉石”階段,根本就沒有“盡力把玉石雕刻成精品”的良好態度,只不過是為了儘早地把這些“物件”推上市場,能夠換得豐厚“財利”而已。卻沒有對那些純潔的“玉石”精雕細刻的意識觀念。所以,才會有今天中年人所看到不滿意的結果。同時,也浪費了那些原本純潔的“玉石”材料。“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呀!年輕的朋友們,如果你們今天,認識不到昨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的處境和結局,那麼,你們這些 90 後的年輕人,未來就有可能將會變成一羣不通人性的“狼”。將會給家庭、團隊、社會、民族乃至國家,帶來更大的麻煩和人為性災難。多麼可怕的後果呀!

所以,今天黨和政府提倡“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又提倡創建家庭和諧、團隊和諧、民族和諧、社會和諧乃至世界和諧的“和諧”社會環境。讓大家都能夠明白“人為什麼而創造財富,為誰而創造財富,人活着為了什麼,為誰而活着”等等人生哲理和人生價值觀。

就我們今天的學校學習而言,我們也不能只學習表面性知識,而應該研究更深層次的哲理。為什麼呢?表面性知識既是誘惑,又是“陷阱”。將來用在生活中,不但會損害別人,更會坑害了自己。就今天我們能夠看到和感觸到的很多現象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唸完大學以後,揹着厚厚的應聘資料,到處求職而不能如願;有多少人,即便找到了工作,確是在委屈自己,而不能夠舒心、順心、開心的工作;有多少人在無奈中雖然找到了職業,卻又在無奈中失業;又有多少人為了生存,又無奈去做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這到底為什麼?歸根到底,是他(她)們只認識到了表面性的科學知識,而沒有認識到深層次的自然知識和人倫、社會知識。所以,當大家進入社會中,就沒有經受風雨的耐力,就沒有分辨真假善惡的能力,就沒有應對殘酷現實生活考驗的信心。因此説,在今天我們的校園學習生活中,每接觸認識到問題和事物,就應該立即反應到疑問,“為什麼會這樣?”。“致知在格物”呀!只有這樣的學習態度,才能夠明白更多的人倫哲理、社會哲理和自然哲理;才會分辨出世間的善惡、是非、真偽、對錯;才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夠修得出君子的風範,成就出惠及大眾的真正良才。

根據我們華夏民族先賢聖者們千百年來經過實踐檢驗,並已經得到共認的觀點,其人生規律就逃不出“明理、修身、成才、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個法則。一個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須“明白事理”“惠及大眾”,也就是《大學》中所講的“明明德”“止於至善”。正如《大學》中所講:“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物格”是什麼?就是認識事物,瞭解事物,明白事理;“明理”之後才會提高自己的意識境界,修養好自己好的品行;“修身”之後才會努力成就自己卓越的對待事物、處理事物的能力才華,“成才”了以後才能夠創立宏偉的事業,“立業”了才有資格參與家庭的管理,“齊家”的能力就不具備,又豈能會有治國的本領?“治國”的本領不足,也就談不上會“名揚天下”“感召後人”了。

其實,人生一輩子,就那麼幾十年的時間。一般而言,0——6歲,是無知啟蒙階段;7——16歲,是好奇、模仿階段;17——25歲,是學習認識階段;26——35歲,是立業創造階段;36——50歲,是總結經驗階段;51——60歲,是豐富智慧階段;60歲以後,是享受成就階段。也就是説,人真正能夠體現價值的生命時間,只有26——50歲左右,二十多年的光景,非常地短暫啊!當然,特殊的人生也很多。有的六七十歲,甚至更高的年齡,還仍然在創造價值。不過,這些人也就並非一般的人了,這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大賢者,他們的德行、才華、智慧,社會都離不開他。他們多生存一天,就能夠為社會貢獻出極大的力量,放出更大的光芒。他們的人生價值,不僅體現在今生,更會名揚天下、感召未來。這樣的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你們會在我們的民族歷史中見到很多。為什麼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人能夠惠及千代,感召後人呢?我們作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不能不去了解,更不能不知道。

所以,聖人在《大學》中教誨我們:“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我們民族的幾千年生活歷史中,人一到會説話,家人就啟蒙引導教育我們,尊敬長者、識別對錯、認識事物等等,這就是“明理”的開始。無論從家庭,到幼兒園,到國小、到中學、到大學,到博士、碩士、院士,我們從“老師”那裏都接受的是“明理”。明什麼理?也就是明“人倫哲理、社會哲理、自然哲理”,辨“人生與世間的是非對錯”。所以,聖人才講,在我們的學習階段,“苟不教,性乃遷”,做老師的也應該“教之道,貴以專。”我在講“《大學》與企業管理”的時候,曾經把人類比做手機。一部有使用價值的好手機,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質量過硬的手機本體,二是有充足的電能,三是有良好的信號。質量再好、電能再足,而沒有良好的信號,你願用嗎?如果你經常接住電話就斷線,或者接通電話就聽到對方在罵你,你會高興嗎?如果你遇到這種現象,我想你肯定會迫不及待地扔掉手機或者馬上去換電話卡。何況一個人不也是如此嗎?身體再強壯,知識再豐富,若是沒有健康良好的思想意識,那麼他的行為結果,就會讓大家受到傷害,讓大家不能接受。因此説,我們必須首先學會“明理”,塑造高尚、遠大、健康的思想意識精神靈魂,才能夠充分利用我們的才華,實現我們真正的人生價值。

就“人倫哲理”而言,幾千年前,先賢聖者就已經告訴了我們,人間有最基本的“五倫關係”相處原則。那“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這無倫關係,也就是今天的團隊企業中上下級之間、子女與父母之間、兄的姐妹之間、夫妻之間、同學同事朋友之間的相處關係。一個人只要生存在世,誰也擺脱不了這些相處關係,只不過相處得融洽不融洽而已。一般而言,“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兄弟有序、夫妻有別、朋友有信”就是我們應該所遵循的人倫關係原則性。也就是聖人所主張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中庸》中講:“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謂“父子”關係,就是今天我們的家庭中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處關係。這種關係是先天形成的,也無法改變和代替的關係。即便今天能夠從法律上可以改變,但從根本上是無法改變的,更不可能會顛倒了這種關係。因為,父母與子女的親情是無法割斷的。出於動物的本能,父母疼愛子女,幼年子女依賴父母,這也就是動物天生的本性。也正是這種天生的本性,建立了父母與子女特殊親情。“父慈子孝”啊!父母因本性愛自己的子女,做兒女的也應該回報父母的恩。父母對兒女的養育慈愛,做兒女的應該知恩、感恩、報恩。聖人講:“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兒女的,對父母沒有知恩、感恩、報恩的態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禮記》中講:“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夠用如何做人“禮”的規矩,去教化兒女,而是把兒女當作“家庭寵物”那樣對待,那就會毀了兒女的一生。古人講:“養兒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似養豬”。如果是那樣的話,當子女長大後,對待身邊的其他人,就會傲慢無禮,自私任性,生活孤立。所以,我們從小就應該在家裏學會並養成“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的生活意識習慣。學會恭敬長者、禮敬長者、孝敬長者。“天地君親師”不可不敬。這就是做兒女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的根本性規律,違背了這一規律,做兒女的不知父母對自己恩重,又不知感激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恩情,那就不會報答父母的大恩。也就不可能有對父母恭敬的態度、禮敬的行為、孝敬的心情。

在家庭中,父親就是“藍天”,他不但養育着我們,而且還給我們生活的膽量和勇氣;母親就是“大地”,她不但呵護着我們,而且還以那博大的胸懷包容着我們無知的行為。他(她)對兒女期盼的不但是健康的成長,更期望自己的兒女長大後有所作為,生活幸福,這就是父母對待兒女的態度。所以,古人講:“百善孝當先,論心不論行,論行窮家無孝子”,沒有對待父母恭敬、禮敬的態度,即便給父母再多的物質,也不能稱得上是“孝子”。何況那些從小沒有家教的逆子,終日惦記着父母的那點家產,與父母爭財奪利而吵鬧,甚至訴諸法律?!這樣的父子關係,能使家庭和諧嗎?!《孝經》中講:“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若能夠養成好的習慣,就能夠如《大學》中所講:“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事眾也”。能夠做到孝親父母,就是“明理”的良好開端。這就叫“父子有親”。

所謂“兄弟”關係,就是我們今天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關係。這種關係也是天生的親情關係,我們出生在同一個家庭,接受着同一個父母的關愛,吸允着同樣的乳汁長大,我們的身上流着同樣的血,這就鑄就了永遠無法替代的親情感。不論是同父同母,或者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都是一樣的。做哥哥姐姐的,要比弟弟妹妹出生得早,應該時刻對他們有關愛親情,弟弟妹妹也從小就會依賴哥哥姐姐。在家裏,只有哥哥姐姐讓着、保護着弟弟妹妹,才會顯示出濃厚的兄弟姐妹情。做哥哥姐姐的應該用理解、包容、原諒的態度對待弟弟妹妹。這樣才會受到弟弟妹妹的尊敬。“兄親”才會“弟恭”啊!所以,“家中論情不論理,論理家中不安寧”。這就叫“長幼有序”。

所謂“夫妻”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而後天進入家庭的親情關係。過去所講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六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和岳父母、叔伯姑舅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兒女和侄親、內親)”關係中,“妻族”也是後天新建立的親族關係。那麼,維持這層關係的根本,則是夫妻關係的和順。在家裏,夫為陽、為鋼(綱)、為主;妻為陰、為柔(目)、為從。一般而言,養兒育女、洗衣做飯、日常家務,以妻子為中心,家內事務由妻子主持,所以説“女人是男人的心”,“女人就是家”。創造財富、買房修屋、教化子女,以丈夫為主,外部事物由丈夫主持,所以説“男人是女人的膽”“男人就是業”。丈夫體貼妻子,妻子忠誠丈夫,夫妻共同承擔家庭和家族的責任,“夫妻有情”嘛!這個關係如果處翻了,夫妻關係就要出問題了。説到這裏,我要給孔老夫子喊喊冤了,老夫子曾説“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卻遭到了幾十年的批判,説孔老夫子“污衊女人”。其實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是在片面地理解聖人的話。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理解接受聖人的觀點。孔聖人的觀點是,“作為女人,應該充分發揮其陰柔醇厚的本性,做好丈夫的參謀和助手,不可‘越位’去替代丈夫處理外部事物”。就像是今天的企業團隊,“總經理”是企業的直接管理執行者,不能越位去操持“董事長”應該做主的事情。女子無才如何持家?總經理無才如何管理企業?聖人所講的“才”,是越位的“才”,而不是才華的“才”。如果你是“董事長”,你願意讓你的“總經理”權力越位嗎?所以,作為妻子的女人,不論其才華有多大,在社會上的能力有多強,在家裏應該恪守女人的本性,這樣才會維繫好家庭的和睦,否則夫妻關係必定生變,夫妻關係的穩定,將直接影響整個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兒女的幸福。而今天,受“莎士比亞爛漫愛情觀”影響的青年男女,用浪漫的愛情作為建立家庭的基礎,生活在戲劇或者小説裏。經不起真實生活的磨難,也承擔不起對家庭其他成員的責任,更難以原諒、理解、包容夫妻對方的短處,所以,也就出現了大量的離婚現象,造成家庭破裂,給家庭、家族和社會,帶來很多的麻煩。同時也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痛苦。我曾在講座中,把一個家庭類比成一顆果樹。父母老人如樹根,男女夫妻像樹幹、兄弟姐妹似樹枝、兒女孩子是花果。孝養父母如給樹根澆水施肥,整棵樹才會茂盛;夫妻樹幹要有很大的力量委屈自己去支撐着整棵大樹;兄弟姐妹情繫着朵朵粒粒的花果;花果吸允着整棵樹的親情養份而快樂成長。你説,如果夫妻這根樹幹沒了,那麼,家庭

這棵樹的樹根、樹枝、花果會是什麼結果呢?不過,今天的科學已經能夠嫁接樹木了,也就是説今天的家庭也能夠“嫁接”了。無論嫁接再好的樹木,外表可能好看,可接出來的“花果”必定不是“原味”,單親或者重組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精神並不一定快樂,家庭也不一定和諧。這就叫“夫妻有別”啊!

所謂“朋友”關係,也是後天建立的“友情”社會關係。因緣份而相識、相交,“情投意合”而結為知己,無話不談,甚至這種“友情”超越親兄弟之間的“親情”。這種關係的維繫,靠的是“真誠”,“誠則有信”啊!為什麼古人講“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呢?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同學、戰友、同事、同僚、合作者,乃至於我們朝夕相處的社會大眾,都可能成為“知己朋友”。朋友之間,能夠相互取得彼此的信任,就是因為彼此相處的真誠,才會取得彼此的信任。“誠”則有“信”啊!如果對待朋友,沒有了真誠、坦誠的態度,那麼,這個信任度就會下降,甚至會遭到朋友的疏遠。這就叫“朋友有信”。

所謂“君臣”關係,也就是我們今天工作中所處的上下級關係,這種關係是“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的服從關係,怎麼去領導別人,或者怎麼去服從領導,這種規律和原則我們必須明白。如果不明白這種規律原則,就會使團隊中的關係一塌糊塗,甚至是一盤散沙。那麼,做領導的,尊重、關愛了屬下,屬下就會對領導真誠、盡忠。一個團隊的存在,就必定會有上下級之分,有領導與被領導的區別。領導者就是這個團隊的核心,領導者應該用什麼去吸引、凝聚大家呢?不一定需要領導者的某一方面專業才華橫溢,只要有受人崇拜的好德行、受人敬仰的魅力,就足以領導大家了。“君仁”才會“臣忠”啊!朋友們,如果你將來做了老闆,當了領導者,你應該怎麼做呀?今天的時代,就是考驗領導者的時代。為什麼呢?因為今天是經濟發展的時代,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財利”而生存,又以擁有多少“財利”而衡量人的生存價值,所以,今天做領導的也自然會用某種手段驅趕屬下去給自己“斂財”。屬下所斂到多的“財利”與領導比例分成而已。這樣就是“領導與屬下是利益關係”。為了“財利”,領導可以不講究自己的德行,也可以不講究自己的魅力,只需要用“財利”吸引屬下,用勢力控制屬下就可以了。不過,這種建立在“財利”基礎上的領導與屬下的關係,是一對對立的矛盾關係,“財利”之爭,最終會因“財利”而相互爭奪,反目成仇。今天的企業管理,大部分企業領導最頭疼的一件事,就是屬下員工的跳槽、背叛。為什麼呢?這也正如《孟子》所講:“敬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魘!”“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上我們所探討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原則和規律。總而言之,我們華夏民族幾千年以來所鑄就的人生價值觀念,就是“為別人活着”。正如《孟子》所講:“樂人(民)之樂者,人(民)亦樂其樂;憂人(民)之憂者,人(民)亦憂其憂。”明白了這些人倫規律,把握與人相處的原則,那麼,不論在家庭、在單位、在社會,與人相處得就會開心愉快。否則就會與人相處得緊張痛苦。

任何時候社會的構成離不開“政治、文化、經濟”。“政治”主導社會的一切。政治的穩定,決定着工、農、商、科技的發展,政治是社會穩定與混亂的根源,《中庸》中講:“人道敏政,地道敏樹。”“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 ”古往今來,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改朝換代的政治統治,就是我們華夏民族歷史的主流。“德高望重”的當權者,會是國泰民安,太平盛世,主宰國家的時間會長一些,能有幾百年,如《中庸》中講:“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德寡昏庸”的統治者,就會被取而代之,主宰國家的時間會短一些,可能會有幾年或者幾十年,如《孟子》中講:“不仁而得國者,有之矣;不仁而的天下者,未之有也”。“文化”制約着政治,先進積極的思想文化,將會促成光明的社會政治;消極貪婪的思想文化,也將會促成污濁的社會政治。譬如,一家人,懷着為了家庭其他成員幸福的態度,而參與家庭財富創造生活,那麼,家庭就會親情濃厚,快樂和諧;如果一家人,是懷着為了個人擁有財富享受的態度,而參與家庭財富創造,那麼,家庭就會因此親情破裂,眾叛親離。所以,《禮記》中講:“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物質保障。一個家庭、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富足安定的生活,就來自於工、農、商等不同行業經濟的健康發展。不健康的經濟發展,將會導致社會矛盾的加劇,也同樣會給社會造成混亂。一個家庭的經濟來源和收入,如果不是健康的,就會導致家庭矛盾的激化,甚至還會給家庭帶來災難。一個團隊、一個國家同樣也是如此。《大學》中講:“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亂世造英雄,盛世出英才”。什麼樣的社會環境狀態,將會成就什麼樣的人才。不同的社會環境就如不同的天氣變化一樣。下雨的天氣,會成就賣雨傘的;高温天氣,會成就賣空調的;盛夏季節,會成就賣裙子汗衫的;寒冬季節,會成就賣大衣皮靴的。關鍵要我們會“看雲識天氣”,要在什麼樣的天氣中,去應對不同的生活,適應不同的生活。下雨的天氣,不帶雨傘,就會被雨淋;盛夏高温天氣,穿着棉衣大皮靴,不就成了傻子?!不過,無論在什麼樣的天氣中,我們都應該保持乾淨整潔健康的生活,如《孟子》所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論在什麼環境生活中,我們不能失去做人的原則,人的“尊嚴”和“氣節”不能失去。一旦失去了尊嚴氣節,就等於失去了做人的本性。所以,無論我們生存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應該如《中庸》中所講:“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應該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就是説“我能做什麼,我會做什麼”。不能做那些既損害別人,又傷害自己的事情。今天我們常説某人,“那人修養太差了”“那人素質太低了”。那些人素質低到哪裏了?修養差到哪裏了?就是那些人的舉止言談,相對於聖人的教誨標準,沒有達到相應的意識境界,“公共道德”觀念不夠而已。就我們在座的諸位,為人處世的道德觀念、素質修養,達到聖人的教誨標準了嗎?我們只不過是在“五十歩笑一百步”罷了。所以,我認為,就我們在座的所有年輕朋友,目前都會有一個願望:當我走進社會生活中的時候,“我一定要做一個人人尊敬,才華出眾,事業有成的人”。那麼,怎樣做才會實現我們的願望呢?我們下一次再接着探討“如何修身”。謝謝大家!

俞敏洪經典勵志演講稿:像樹一樣活着活着演講稿(4) | 返回目錄

俞敏洪經典勵志演講稿:像樹一樣活着

每一位同學在大學的時候,要做四件事情,第一就是要學到很必要的知識,第二要學會交到很好的朋友,第三如果可能的話,體驗一下愛情,第四要為未來就業做好準備。現在中國的大學生,畢業以後找不到工作的特別多,我給大家一個建議,不管怎麼樣,你都得先工作,哪怕先打掃衞生都可以,畢竟你開始工作了,開始工作了,你就有了開始往前走的基礎。

對於你們來説,找工作一次被拒絕了,就不找了,那你能找到第二個工作嗎?找不到的,新東方有個學員到美國大使館去簽證,簽了三次都被拒絕了,我跟他説,美國人還允不允許你去第四次,他説允許我去第四次,我説允許你去第四次你就去,但你一定要有個心態,就是面對失敗,你得風度翩翩,這就是成功者。結果他從第四次開始去的時候,非常有風度有禮貌,可又被拒絕了,被拒絕了以後,他説“thank you sir see you next time”最後到第八次,終於給了他們一張簽證,這個學生問你為什麼給我這個簽證?這個美國簽證官説“because i never never want see you again.”

他知道這個人太堅忍不拔了,堅持下去的事情,往往成功的可能性要多的多,堅持就是力量。一個人摔倒了十次,就再也不願爬起來了,他就永遠失敗,但是他哪怕是摔倒了一萬次,他一萬零一次繼續站起來往前走,實在站不起來了,我爬也要爬着往前走,這就叫成功。

我最煩聽到的,就是有人抱怨,説這個社會對他如此不公平,別人的爸爸是部長,想找什麼工作都有,我沒有;別人的爸爸是億萬富翁,不用工作也能活的很好,我卻身無分文……

人地出生是由不得你自己選擇的,但是人生命的重點是由你們選擇的,人生不是百米賽跑,人跑的是一輩子,跑的是六十年、七十年、八十年、甚至是一百年,所以我完全不在乎現在你錢多我錢少,你有社會地位,我沒有社會地位,福布斯榜上排着的那幾百號人,我曾經調查過,百分之六七十來自於農村,來自身無分文的家庭,如果你們抱怨找不到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你覺得這個社會很黑暗,很陰冷,很無情,錯肯定在你,不在這個社會,任何一個人,只要把社會和別人都當作自己的敵人,當作生活不幸的來源,這樣的人,你的一輩子都不會幸福,也都不會成功,這個社會有沒有毛病,肯定有,沒有一個社會是沒有毛病的,我把所有的社會上的這些毛病叫做對你的束縛能跳出最優美的舞蹈的人。

底藴的厚度決定了你未來生命的高度

現在大學生的人文學識相對來説比較少,現在的大學生讀書太急功進利了,他們只讀《窮爸爸富爸爸》,都想快速致富,有一句話叫做“底藴的厚度決定了你未來生命的高度”而這個厚度絕對不是讀《窮爸爸富爸爸》能讀厚的,你要讀盧梭的《西方哲學史》,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這樣的書,甚至背背唐書,跟你未來做的事情可能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她奠定了你這個人的基礎,奠定了你這個人的厚度,奠定了你這個人後來發揮的餘地有多大。成功的久經:有目標,沉住氣,悄悄幹。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應該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他第一次工作的成敗?面對第一份工作的時候,你不要去想成敗,而是要想我怎麼樣全力以赴地去把這份工作做好,你全力以赴了以後,做成功了,表明你做這件事情是合適大的,如果全力以赴了,依然失敗也很正常,因為你沒有工作經驗,也許這份工作不適合你做,只顧耕耘不顧收穫,是做第一份工作時的最重要的心態。

中國的一個著名的企業家萬象集團的魯冠球,是一個純粹的農民出身的企業家,他在他那一代企業家中間,幾乎是唯一的經營了三四十年代企業,有記者問他,你為什麼做的那麼成功?他説了九個,有目標,沉住氣,悄悄幹。他把一個人做事情,做成功的心態和方法,用這九個全部説盡了,你有了目標以後,你才會知道“進”一定是實現目標的快樂,“退”一定是失敗的痛苦,一個人有了目標以後,最重大的標誌是什麼?他要實現這個目標的堅定信念一定是內化的,他是把這個目標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來對待的,所以當我發現一個人拼命地在喊着自己要做成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幾乎立刻就可以判斷,這個人是做不成的,其中“沉住氣”包括三個“有”,叫做“有信念,有激情,有耐心。”這個“悄悄幹”是説,“不浮躁,不張揚,不到處渲染”你到處渲染,到處張揚是很難把事情幹成的。

我們現在這一代的大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面臨找不到工作的考驗的時候,心裏會有很多失落感,我想告訴大家幾個要點,第一個就是苦難讓人成就自己,第二個就是得失,你失去某個東西的同時,另外一件事情一定在得到,我常常説事業能夠讓你知道生活的艱辛,失戀能讓你知道感情的珍貴!

追一個女孩子背後的人生哲學

在上大學的時候,我有沒有看上過我喜歡的女孩子?我看上過,但是我在大學時從來沒有去追一個女孩子,為什麼?不敢,我一想到要去追一個女孩子,我就先想到我自己,瞧我這副模樣,長的那麼難看,又是農村家庭出身,成績也不怎麼樣,普通話又説的不好,我要是去追,百分之一百被人拒絕,既然被人拒絕,這個面子又沒了,我去追她幹什麼呢?所以在大學我只能單相思,到最後什麼機會都沒有了,但是後來才明白,你去告訴任何一個女孩子你愛她,哪怕你是個癩蛤蟆,女孩聽了也會高興的,你要知道,多一個人愛她總比少一個人愛她好,她是不是愛你,那是另外一回事,就算你去追了十次以後,她還不要你,也沒關係,我問你個問題:在追她以前,她屬於你嗎?她不屬於你呀,那追了她以後,最終沒答應你,你丟東西了嗎?你什麼也沒有丟,對不對?但是她萬一要答應了呢?坦率的説,你的收穫還不只如此,第一,面對自己想要追求的對象,你學會了放棄自己的面子,你敢於去追求了。第二,在被人拒絕以後,你還能勇敢的去追,你有了堅忍不拔的意志。第三,當你覺得對方無論如何也不能愛上你以後,你放棄了,你收穫的更多,你有了放棄的勇氣。

我特相信一句話,叫做“‘因’是你自己選擇的,‘果’是你自己沒有辦法選擇的”.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情,你把它分配到日常的每一天去,都是很小的事情,甚至是很無聊的事情,日復一日你揹着書包去上課,日復一日你處理新東方內部員工們瑣碎的事情,這是需要強大的現實主義精神你才能做成的。偉大與平凡人之間的不同之處是一個平凡人每天過着瑣碎的生活,他把瑣碎堆砌出來,還是一堆瑣碎的生命。所謂偉大的人,是把一堆瑣碎的事情通過一個偉大的目標每天積累起來,最後變成一個偉大的事業。

打掃衞生間背後的機遇

我每年都要面試幾百個本科生,坦率的説,大部分人都是眼高手低,恨不得上來就當總經理,上來就給他一份全世界工資最高的工作。

有的時候,我會試一下,我説“同學,所有你想要的工作這都沒有了,但是我現在有兩個衞生間沒人打掃,你願不願幹?”幾乎不會有學生説,那我掃吧,實際上,他在拒絕打掃兩個衞生間的時候,丟失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機會,我讓一個大學畢業生去打掃兩個廁所,很明顯是對你的考驗,你在打掃衞生間的時候,我絕對會關注你的一舉一動,當你真的把兩個衞生間打掃的好,你想,我能讓你一輩子打掃衞生間嗎?至少我給你增加工資,我讓你打掃兩個衞生間,當你把四個衞生間都打掃乾淨以後,我肯定不會讓你打掃八個衞生間裏,我會考慮是不是把所有打掃衞生間的後勤人員都給你管理,你不是很自然的變成的管理者了嗎?當你把這些打掃衞生間的人員管理的井井有條,整個公司的環境因為你的管理變得賞心悦目,你想,我不把你提到後勤主任這個位置上,我提水誰?你如果又幹的非常雷厲風行,非常出色的話,我不把你送到哈佛大學去讀mba我送誰?當我把你送到哈佛大學mba讀完了,你回來,你不當新東方的總裁,誰當?

我剛開始辦新東方的時候很難為情,為什麼呢?穿着破軍大衣,到北大校園去貼廣告,那是一副什麼悲慘的樣兒?而我自己,原來我是穿的西裝革履,風度翩翩走進教室給北大學生上課的,但是,我要沒有經歷過那樣一個關口,我就沒有創業的心態,我就不會把北大老師的面子拿掉。

你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忍受,而不忍受就不能成功我們未來生活最重要的一個能力,叫做忍辱負重的能力,你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你不得不忍受而不忍受就不可能成功,當我們自己的生命要想為一個偉大的目標而奮鬥大的時候,你必須排除你生命中一切瑣碎的干擾,你設想一個場景,假如你在路上被一輛自行車軋了一下,你奮起反擊,結果一不小心你的鼻樑骨被打斷了,最後在醫院躺了一個月,你的生命就被醫院消滅了一個月,但是如果倒過來説,這是小事,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呢,你就告訴他對不起把路給你擋了,對方再蠻橫無理,他還能揍你嗎?還能打你嗎?他馬上就會説説我不好,對不起,於是生命中的一件小事就化解掉了,韓信就是因為鑽人家的褲襠,最後才幫劉邦打下了天下,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你只有忍辱負重才能發展,你得為自己爭取時間,爭取未來,而爭取時間空間未來最重要的一個前提就是你有理想,但是你敢於忍受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對你的不公平或者是一切你認為受不了的事情。

水的精神

我有一個比喻,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線,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奔向大海,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管是衝過去還是繞過去,只要我們能過去就行,我希望大家能使自己的生命向夢想流過去,像長江黃河一樣,能流到自己夢想的盡頭,進入寬闊的海洋,使自己的事業變得開闊,但是並不是説你想流就能流過去的,其實這裏面要具備一種精神,這就是水的精神,我們的生命有的時候會是泥沙,儘管你也跟着水一樣往前流,但是由於你個性的缺陷,面對困難的時候退步或者説膽怯,你可能慢慢的就想泥沙一樣,沉澱下去了,一旦你沉澱下去了,也許上面的泥沙會不斷的把你壓住,最後你會暗無天日,所以我會建議大家,不管你現在的生命是怎麼樣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哪怕被污染了也能洗淨自己,像水一樣不斷的繼續自己的力量,不斷的衝破障礙,當你發現時機不到的時候,把自己的厚度積累起來,當有一天時機來臨的時候,你就能夠奔騰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方式是像草一樣的活着,你儘管活着,每年還在成長,但是你畢竟是一顆草,你吸收雨露陽光,但是長不大。人們可以踩過你,但是人們不會因為你的痛苦,而產生痛苦;

人們不會因為你被踩了,而來憐憫你,因為人們本身就沒有看到你。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像樹一樣的成長,即使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是,但是隻要你有樹的種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間,你依然能夠吸收泥土的養分,自己成長起來。當你長成參天大樹以後,遙遠的地方,人們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給人一片綠色。活着是美麗的風景,死了依然是棟樑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這就是我們每一個同學做人的標準和成長標準。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線,但是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們的生命,有的時候會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會像泥沙一樣,沉澱下去了。一旦你沉澱下去了,也許你不再會為了前進而努力了,但是你卻永遠也見不到陽光了。所以我建議大家,不管你現在的生命是怎麼樣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樣不斷地積蓄自己的力量,不斷衝破障礙。當你發現時機不到的時候,把自己的厚度給積累起來,當有一天時機來臨的時候,你就能夠奔騰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當你是地平線上的一顆小草的時候,你有什麼理由要求別人在遙遠的地方就看見你?即使走近你了,別人也可能會不看你,甚至會無意中一腳把你這棵草踩在腳下。當你想要別人注重的時候,你就必須變成地平線上的大樹,人是可以由草變成樹的,因為人的心靈就是種子。假如你的心靈是草的種子,你就是一棵永遠被人踐踏的小草。假如你的心靈是一棵樹的種子,就算被人踩到了泥土裏,只要你的心靈一直是樹的種子,你早晚有一天會成為參天大樹。不管你是白楊還是松樹,人們在遙遠的地方都能看見在地平線上成長的你。當人們從你身邊經過的時候,你能送他們一片綠色、一片陰涼,他們能在樹下休息。因此做人的要求是你自己首先要成為地平線上的一棵大樹。當你是草的時候,你沒有理由讓別人注重到你。而假如你變成了一顆大樹,即使在很遠的地方,別人也會看到你,並且欣賞你,遠處看來你是一道風景,死後又是個棟樑。

生命是一條河流,要保持永遠的流動。河流有兩種成分,一種是泥沙,一種是水;希望所有的人不要把自己變成泥沙,變成泥沙,你的生命就會沉澱下去,生命就會永遠停滯;假如你是水,就必然會流向大海。其實每條河流都有自己的夢想,就是流向大海,假如你變成裏泥沙,那麼你就會從此沉澱下去,再也看不到陽光,再也看不到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

標籤: 範文 演講稿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ngxuan/6oyo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