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教師演講稿 >

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青年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大家新年好!

開學伊始,能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在這裏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長感想和教學體會,我感到十分的榮幸,也覺得非常緊張。因為深知由於自己自身能力和經驗認識所限這些感想體會可能會很膚淺甚至幼稚,還希望老師們能對不當之處批評指正。常常聽到人們用“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精神鵰塑家”、“手執金鑰匙的人”等閃光的詞句來形容和讚譽教師,我立刻被這些美喻深深吸引,懷着對教師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氣度與對講台的深情嚮往,我走進了六中——我的母校。從一名大學生到現在的為人師表,我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轉折。總是忘不了,當年母校的老師對自己的諄諄教導,忘不了,老師對自己的無私幫助,更不會忘記,每當自己處於困頓、迷茫中時老師們對我的激勵和安慰。沒有當年老師們的辛勤培養,今天的我也不可能站在六中的講台上。我不善表達自己的感情,但老師們的一言一行我都深深的銘記在心。現在母校老師們的那種奉獻精神依然一直激勵着我,使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所以從當老師的那一天起,我就決心,學習我的老師們,把一顆無私的心奉獻給我的學生。作為曾經的六中學生,現在六中的老師,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六中老師,應該用什麼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自然,從踏上教育這條路起,我便無時無刻不被六中厚重的文化底藴和濃厚的學術氛圍深深的打動着,在“立德 博學 健身 務實”這一學校精神的感召下,促使我兢兢業業,絲毫不敢懈怠,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在這期間各位領導、老師給予了我無私的關愛和幫助。在向老教師學習的同時,取長補短,整合教育教學技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塑造自己的教學特色。

XX年6月,自己在學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勵下,參加國家留學基金委和教育部外語教研中心共同組織的“遴選中國小優秀英語教師出國留學考試”,獲得出國留學獎學金,並於XX年9月被派往英國布賴頓大學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英語研修。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批被派出學習的38位老師大部分是來自全國各地重點中學的最優秀的高中英語教師,不少還是來自國家示範性高中,另外還有多位英語教研員。而我是他們當中最年輕資歷最淺的,從他們驚訝羨慕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不服氣我這個“小字輩”怎能與他們一起同享珍貴的培訓機會?所以我內心更加充滿自豪和感激:要不是學校一貫堅持“教師成長了,學校才能真正發展的”信念;要不是各個老師同事的相讓和鼓勵,要不是自己的用心和努力,就不會有我這樣個普通青年教師發展的平台。雖然當時人在異鄉,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但那裏的學習令我獲益匪淺:讓自己全方位感受了英語氛圍以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素養,進行外語教學研究,實地瞭解英國文化和風俗習慣,不斷開拓了自己的視野。特別是使自己的意志力和適應性得到了加強,跨文化包容態度更加堅定,更注意自己各方面協作精神的發揮和學生之間合作精神的培養,更加尊重學生,關注人的個性的全面和健康發展,也更注意調整工作和生活的心態。同時在國外學習期間內心總會湧起同一個想法——好好利用這三個月學來的知識,把它真正應用到回去的教育教學中去。回來後發現變化最大的是開始關注班上的每一個學生,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這也是在國外走進課堂走近教師切身體驗到的,教育真的是一個生命化的過程。從學生角度來説,不管多麼笨的學生,腦子裏其實都埋藏着無窮無盡的潛力。每一個學生都是等待喚醒的巨人。只是老師缺少勘探和開發這些資源的能力。從自身角度來説,如果連老師自己都覺得難受的課,學生愛上嗎?他們會有收穫嗎?同樣一節課,為什麼不讓自己和學生一起享受學習知識的快樂呢?

誠然老師每天的工作瑣碎而辛苦,自己都不快樂,怎能讓學生樂學呢?“如果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我想指的就是老師的自主學習並加強自身的業務技術水平吧。馬卡連柯也曾説過:“假如你的工作、學問和成績都非常出色,那你儘管放心:他們會全站在你一邊;但是假如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假如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假如你做出來的成績是廢品和‘一場空’,那麼,除了蔑視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麼。” 因此儘管平時的工作比較辛苦和忙碌,我仍然把讀書學習,參加各種教學比賽並努力取得好成績當作是錘鍊自己的內功,豐厚自己的底藴,增強自身力量的一個重要途徑。XX年11月參加全國中國小英語教師技能大賽,以貴陽市第一名的初賽成績進入12月的全省決賽並榮獲高中組一等獎。接着又在學校的大力支持和省市教科所的極力推薦下參加XX年4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首屆全國中學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又榮獲高中組特等獎。這一切辛苦努力,相信學生會看在眼裏,既會為自己的老師自豪,更重要的是,他們又會以自己的老師為榜樣,刻苦學習,不斷進取。因為我深深地感到身教重於言教的分量。如果説去參加比賽不想獲得名次這是虛偽,但是我認為比賽中最讓人心動的不是比賽的名次而是讓人體會到了另一種成長:不參加比賽就不知道什麼叫全力以赴、精疲力竭;不參加比賽就不知道什麼叫全神貫注、寢食難安;不參加比賽就沒有機會認識更多的教學一線骨幹,就沒有機會和優秀同行溝通和較量,就沒有機會體驗來自同事同行們的熱情無私的幫助!不參加比賽就沒有機會聆聽領導們一針見血的點評,沒有機會開闊教學思路、提升教育理論。一個微笑的稱讚就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認可,一個尖鋭的建議就能給自己指明未來努力的方向。有人説:人世間有三件事可以贏得永久的榮譽:第一是有道德;第二是有功業;第三是有學問。我想,這應該也是教育這條路上教師行走的力量和追求的目標。也只有這樣的教師才會對學生有感染力,輻射力。只有成為學生認可、仿效的榜樣,才能引導學生求美、向善、向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沃土才能孕芳,明燈才能引航” 我始終覺得,教師的個人成長,離不開集體的力量,就像種子的發芽離不開土地的滋養。在六中,在英語教研組,在我們年級的備課組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每個人都為集體的發展獻計獻策,心靈的碰撞產生了智慧的火花。組裏每位老師心裏都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大家要抱成團。” 抱成團,就會出成績,比單兵作戰更容易出成績。很多人來我們學校,來我們教研組學習,其實他們可以帶走我們的資料,帶走我們的知識,但有一樣東西他帶不走,那就是團結合作精神,“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我想這應該是我們六中,我們教研組取得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法寶吧!參加每一次比賽,便想起在賽前老教師們無私的關愛和幫助,想起無數個他們疲憊的課間和課下我這隻“菜鳥”教師也跟着學生擠着問他們問題:教學設計、説課稿、字母發音、單詞拼寫、格式、紙張……一次次的否定重來,一遍遍的修改訂正……換來臉上的頜首微笑,自然就有了自己心中的泰然自信。通過老教師們的言傳身教,從老教師們深厚的涵養,豐富的學識,精湛的教藝中,我獲得了更加厚實的滋養。什麼是教育?我很欣賞台灣一位教育家的話,教育就是兩個概念:一是愛,二是榜樣。愛是教育事業的基礎,在教育事業中愛是空氣和陽光。老教師對於青年教師的關心就是對他們的愛,他們就是我們年輕教師在教育這條路上穩步行走的重要的榜樣和引路人,他們的道德、品質和人格不僅對他們的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也讓我們讀懂了教育的精髓;於是我更加確立這樣的信念:愛我的職業,愛我的學生;做一面旗幟,昭示我的學生向前、向上。更忘不了每次着手學校安排的工作任務或者參加比賽前,同事們的鼓勵和打氣,也許只是些簡單質樸的語言,甚至只是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一番揮拳擊掌都讓自己如鼓滿風帆的戰艦,勇往直前。學校讓每一個學校人樹立人生的信心,點燃對於明天的希望,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也讓學校裏的每一個人倍感温馨,每個角落佈滿希望,因為相信明天會更好大家才會產生無窮的動力,所以母校怎麼不可能是個希望?!

在這所充滿綠色生機的校園裏,在學校領導的信任中,在年級組決策者的大膽嘗試下,我這隻重未上過高三的“菜鳥”老師進入了學校最重要的年級,充滿了挑戰。年輕就是資本,壓力就是動力,知難而上,方是我們年輕人的本色,我們在承擔重任的同時,也給予了我們自己鍛鍊的機會。面對這羣擔負社會希望家庭期望的孩子們,我深知責任重大,絕不可敷衍塞責。在這段高三複習備考的日子裏我感觸最深的是:1.上課要充滿激情。泰戈爾説,“激情,是鼓滿船帆的風,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只有教師充滿激情,學生才會被感染,學生才會在一種興奮愉悦的狀態下接受知識,知識的火種才會被點燃。2.關注學生 尊重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是每位教書的人都常説的一句話。尤其在高三這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階段首先更要尊重和關愛學生。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時時處處想着他們,關心他們,為他們的發展着想。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地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個學生個性的尊重。”

3.加強團隊協作,及時向經驗教師及老教師請教學習。

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法學家之一波斯納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因此今天的我越發深切地感受到,教師應該是一個行動中的思考者。以思考引領行動,在行動中引發新的思考。如此循環着一路走過教學生活的每一天,且行且思,才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足跡,聽到自己拔節的聲音。正如肖川博士在著作《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的後記裏寫到的那樣:寫作是一種告別自我的方式,過去的感受與思考凝聚在文字裏,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風霜,帶着不變的理想,準備着迎接明天,於是又再一次出發,只有目標,沒有終點。

謝謝大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jiao/vng0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