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演講稿 >發言稿 >

在殘聯繫統青年團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殘聯繫統青年團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很贊成開這個座談會。對如何做青年工作,對年輕人的特點和想法,乃坤和程凱同志比我要了解。今後我們會有更好的條件,中國殘聯新一屆團委換屆以及成立青聯,相信會把青年工作推上一個新台階。剛才26位團員青年的發言,對我們是激勵和教育,讓我深深感到青年同志們的進步。青年強則中國強,青年有希望,中國就有希望。

在殘聯繫統青年團員座談會上的講話

就要到“五四”青年節了,我想以青年朋友的身份説説自己的感受。同志們,再過9年,我們就要迎來“五四”運動100週年,XX年後,又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誕辰。發生在20世紀的“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建立這兩件事,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對近代人類歷史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想當年,就在我們中國殘聯北池子大街辦公樓的北面,是北大紅樓,“五四”運動從那裏走過,我黨創始人李大釗曾在那裏宣傳革命主張;在南面東華門箭桿衚衕裏,有當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的編輯部所在地。我們的地方正好在“南陳北李”之間。北有李大釗,南有陳獨秀,在上世紀20年代末,兩位革命前輩,一個扮成伙伕,一個扮成賬房先生,祕密相約建立中國共產黨。我常告誡自己:沒有前輩的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就沒有我們今天的條件,沒有今天的生活。這麼近的距離來感受中國革命先輩的腳步路徑,這種傳統、這種精神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當時《新青年》是同人刊物,不接受外面的稿件,全部是由編輯部的幾個人撰寫,那時候他們非常年輕。當時,陳獨秀作為主編最讚賞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魯迅,認為他們的文章最體現青年的鋭氣和新思想。

看我們中國殘聯的歷史,開創時期工作的同志當時也都很年輕。比如樸方同志,1984年初創建基金會時不到40歲。再如海迪同志,1983年被團中央授予“優秀共青團員”稱號時28歲。我們殘聯許多老同志來殘聯工作時也是年輕人啊,正因為他們的努力,經過這20年、30年,我們的事業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我想起的一件事,基層一位老理事長退休後,他把殘聯成立以來當地有關殘疾人事業的剪報全部整理出來,並根據自己的經歷編了一本書。他把書稿寄給我,希望能寫個序。我於是請了老理事長郭建模同志幫忙。後來建模同志寫了一段,沒等寫完,在當年5月2日因病突然去世了。寶貴的草稿上留了三行字,大概內容是:這位同志是殘疾人事業的有心人,他的心是百分之百用在了殘疾人事業上。

半年後,書的作者又反覆做我工作:新憲同志,這個事由你開始幫,可惜沒能完成,請你幫助把這個序接下去。我感到實在不可推辭,於是續寫了後面這一段話:“是非經過不知難。多少同志為理想追求過、奮鬥過,他們都是新中國的建設者,殘疾人事業的開拓者,人道主義的忠實踐行者,他們與事業一同走來,事業因他們有今天。這些老同志雖離工作崗位多年,仍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繼續關注着事業的發展,冀望殘疾兄弟姐妹能早日進入小康大同。這難以釋懷的情愫,是留給青年殘疾人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樸方同志多次不同場合動情地説,以後這個事業就由你們扛下去,這句話就是對大家説的。

我想,在座的包括整個殘聯系統的年輕同志,你們不一定“從一而終”,將來還可能到新的崗位、新的領域,人才是流動的,但有一條,中國殘聯確實是鍛鍊成長可遇不可求的地方。我們團委的工作是做得很好的,能團結大家,有號召力,有創新精神。我們的直屬單位45歲以下年輕人有1300多人,佔系統總人數的55%,其中共青團員近600人。這支隊伍朝氣蓬勃,奮發有為,是我們殘疾人事業未來的希望所在。

新的時代就會有新的召喚。我想,對於青年同志有幾條是很重要的:

第一,我們廣大青年要樹立強烈的歷史使命感。總書記同志説過: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第二,我們廣大青年要勤於學習,努力成為視野開闊、本領過硬的有為青年。第三,我們廣大青年要甘於奉獻,努力成為志存高遠、品性高尚的有德青年。第四,我們各級團組織要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團結帶領廣大青年成為殘疾人事業發展的生力軍。

我們團支部、團委,包括黨組、機關黨委、各直屬單位黨組織,要做好青年工作,應該是這九個字:善引導,給機會,促進步。這是對單位黨團組織的要求。

善引導,就是我們各級黨組織、團組織要根據年輕人的想法、疑慮、追求來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青年對當前社會各種矛盾、問題有正確的認識,等等。這方面,我們團組織要多做些。

給機會,是要給學習的機會、活動的機會、交往的機會、做志願者的機會、為殘疾人服務的機會。當然,要根據大家的能力、特點、專長,人盡其才。黨組織在這方面責任更大。

促進步,大家能在各方面不斷地提高,其實是上面兩個要求的結果。

對青年同志,我還想説下面幾點。

在座的年輕人學歷都不低,都受過高等教育,而且進入殘聯繫統後,工作崗位也比較穩定。但是,按照我們這些“老青年”幾十年對社會的觀察,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有四個“不等於”:

一是有學歷不等於有能力; 二是有職稱不等於就稱職;三是有職位不等於有水平;四是有本錢不等於有本事。我會相當一批同志是從高校畢業後直接進入機關的,我們要有積累、有準備,就要着重從三個“基”上下功夫:

第一是基礎思想。是指看問題、想問題,立場、觀點與他的基礎思想密切相關。例如年輕人常想的兩個問題:什麼是幸福,我怎麼才能幸福?什麼叫成功,我怎麼才能成功?人誰不希望幸福,誰不希望成功?這是人類進步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過去有一句話,“想當將軍的士兵才是好士兵”,還是很有道理的。説到底,就是我們人生觀、價值觀裏的重要性排序。

我覺得對年輕人來講,有兩方面的基礎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是人道主義思想。樸方在一次集善嘉年華活動時講過這麼一段話:“我在輪椅上坐了40年,我深知截癱這個詞它的殘酷,它給人帶來的這種痛苦是巨大的。”我聽了很難過又很震撼。我常想,人最大的幸福是身體的健康。比如説,能夠坐着的殘疾人就感覺比躺在牀上的殘疾人幸福;能夠站而不能走的殘疾人就比能坐而不能站的殘疾人幸福;而能夠走的雖然走的不平衡,步態不健美、不好看,畢竟又比只能站而不能走的殘疾人感覺幸福。過去古人的道德倫理認為,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些就是幸福。作為一個有為青年,他的幸福觀不只是以個人的成功或收穫為起點和歸屬,而應該是通過自己的知識、能力、才幹,自己的青春年華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們帶來幸福,自己才能得到“為善最樂”的幸福。

在此,我建議年輕的同志們將樸方主席的《人道主義的呼喚》這本書作為自己的必讀書。它既是人生修養的通俗讀本,又是瞭解中國殘疾人事業歷史與發展的教科書。在中央國家機關團工委組織讀書活動期間,我鄭重推薦了這本書。推薦詞是這麼寫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對人類精神的神聖解讀,詮釋了生命哲學的真諦,尊重人的尊嚴和價值,給人以終極關懷,是人們道德和覺悟的起點。熟知並非真知(黑格爾)。做事需要明理,行動依靠指南。希望以實現殘疾人的幸福為己任的青年朋友們,去細心研讀、思考。

再一個就是哲學思想。它要解決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人生中會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如果你依靠組織和同事去給你排解,這種機會有,但不可能是經常的。大家知道,一個單位無論大小,如果它的精力不是主要放在工作發展上,那麼這個單位即便它存在,也要被邊緣化,實際上就是名存實亡。單位、部門必須彰顯自身存在的價值。如果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作用,國家不可能支持你,大眾也不會認同你。

在多數情況下,你希望單位的領導、同事花精力經常與你溝通、談心,就像在國小、中學裏經常有老師幫助、呵護你,那是不可能的,更多的還是要靠自己。自己靠什麼呢?正確地分析自己的問題和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是人生最大的本事,任何本事都超不過這個本事。為什麼有一些青年人碩士、博士都念完了,最後卻因感情問題或其他問題把自己生命拋棄掉了?這種失敗,説真的,還不如一個小學生。現在很多有名的企業家,書是念得不多,但是他們為什麼能成功呢?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這個本事。經常説年輕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其實還是要通過自我教育來解決,而不是寄希望於別人。

這個話題就延伸到第二個“基”,就是基本知識。基本知識就是説大家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以後,就要作一個重要的轉型。要掌握專業知識,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專業能力的人。毛澤東在1915年就説過,“為學之道,先博而後約,先中而後西,先普通而後專門”。毛澤東同志在年輕時候對知識掌握的認識就很深刻了。有專家推測,後即2020年,人類知識的總量將是目前的三到四倍。遠的不説,全國總共出版了多少種書呢?新書出了27.4萬種,發行了70億冊。再説近一點,我們的華夏出版社,就出書877種,發行了700多萬冊。你説這裏麪包含了多少新知識?浩如煙海啊。只能夠通過正確的方法去學習,要愛讀書、善讀書。比如説,我們殘疾人工作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那麼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就有用。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關於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學科,這與我們的關係就比較密切。再比如説,公共管理,我們中國殘聯所有業務部門所作的年度計劃、五年計劃項目,都是公共產品,它們是通過公共管理來實現的。中國殘聯本身就是一個公共服務部門,這樣的部門要通過向社會提供社會服務,採取整合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源的方法實現社會公益性的目標。但如何做得更有效,那就有一個公共管理的問題。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學科是公共政策,這與直屬單位的聯繫比較少,同機關的聯繫就較多。比如現在的“人人享有康復服務”、“彩票公益金項目”等等,這些都是在公共政策下制定的公共產品,裏面就帶有很多公共政策的引導。

再舉例説,“陽光家園計劃”,它是要解決智障和重度殘疾人託養的政策和實踐問題。要把這個難題解決好,把相關工作做好,就離不開對現代學科知識的認識和了解,並且將其運用到我們工作之中去。因此,一個部門的工作質量高不高就與此密切相關。我們要對與工作有聯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多瞭解,比如,“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掌握了這些,就有利於把你想説但説不清的問題弄明白。理論實際上就是用精確、簡煉的語言,去説明事物最本質的東西。

第三個“基”就是基層實踐。我們機關的同志這方面的問題更突出。按中央的要求,機關幹部必須有兩年以上基層工作經驗,目前達不到這個要求的同志佔了三分之一。實踐能力指的是一種綜合能力,就像我們學中文,從語法到詞、詞組、句子,你即便把這幾塊搞得滾瓜爛熟,也並不等於你就能寫出好文章。這裏面就是一個實踐問題。正如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裏那句經典的話:哲學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造世界。剛才所説的第一個“基”、第二個“基”,最終是要用於第三個“基”。

最後,借用明代文人寫的一首詩作結束語:“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起。”希望大家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繼續努力,包括我們這些“老青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yanjiang/fayan/lep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