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精選17篇)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精選17篇)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

經常聽到這句話:比你優秀的人都在努力、比你年齡大的人都在奮鬥,你憑什麼不努力?是的,努力的人太多,98歲的“上班族”李桓英,在93歲才辦理退休手續,但不願離開崗位、放棄事業,98歲的毅然選擇繼續回到單位當起“上班族”。李桓英説“我不願這兩年白活着,我願竭我所能做點更有意義的事,我要努力工作到100歲”。是什麼讓鮐背期頤,遲暮之年的李桓英毅然回到工作崗位,我想這就是深深根植於她內心的那份責任、使命與擔當,催促着他努力、奮進、堅持。而作為年輕的基層黨員幹部,我們不應該向其學習嗎,我們不應該學習她那一份決心和毅力嗎。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精選17篇)

基層崗位是平凡的,也是亮麗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有些也許在平凡的崗位上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覺得升職無望,已經厭倦了這樣的工作,開始存在懈怠、得過且過的心理了。但是我想説,在大千世界,平凡的崗位數不勝數、環衞工人幾十年如一日的打掃城市環境衞生,他(她)們是平凡的,確也是亮麗的,因為他(她)們是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教師也是平凡的,幾十年如一日的重複課本上的內容,面對的羣體也是單一的,但是他(她)們卻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他(她)們成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基層黨員幹部每天面對的是人民羣眾,是平凡的,確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奮鬥,我們要幹好自己的本質工作,要堅守自己的初心,要時刻回想自己最初進入這個崗位的那一份執着與堅持。是的,在一個崗位幹一年容易,可是在一個崗位幹幾十年缺不簡單。我們需要的是年輕人那一份衝勁,更需要有成年人的一份淡定,變化的是我們的年齡,而不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和初心。努力是基層黨員幹部最需要的工作態度,所謂活到老,學到老,生命的意義不只是我們來到這個世上,而在於我們走過的路程,如何體現我們生命的價值,這才是關鍵。作為基層的年輕幹部,只有當我們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奮鬥,為羣眾幹事,就算崗位在平凡,它終將會綻放光彩,基層幹部們,努力起來吧。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2

近日,媒體報道了李桓英的事蹟。李桓英放棄了世界衞生組織的聘任,幾經周折回到祖國工作,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治癒了國內萬餘例麻風病患者。直到現在,98歲高齡的李桓英仍奮戰在麻風病課題研究的一線。為了國家的抗麻風事業,她放棄了國外定居與家人相伴的機會,在雲南艱苦環境中工作多年,甚至多次遭遇車禍、骨折。回顧自己的選擇時,李桓英卻説:“下鄉我從來不叫苦,翻車我也不叫苦,生活是自己找的,但是(我)也從中得到了滿足。”李桓英的一生是幸福的,我們組工幹部們也是如此。

都知道組工幹部的辛苦,選擇了組織工作,就是選擇了寂寞清苦和夜以繼日,但是也選擇了另一種幸福。什麼是幸福?不同的人答案各異。我們不妨細細品味李桓英式的幸福,或許會有一番新的收穫。

組工幹部,就是要在“釘釘子”中創造李桓英式幸福。李桓英一次次翻山越嶺走進麻風村,將畢生精力投入到防治麻風病的事業之中,多次車禍傷了筋骨,卻沒有挫傷她的工作幹勁,她在別人不敢問津的領域獨闢蹊徑,鍥而不捨地開展新研究,最終幫助中國走出了麻風病時代。木匠釘釘子看似簡單,可實際操作中,眼中分寸的掌控、手上力度的把握、心裏韌勁的堅持,都需要夜以繼日的努力。我們組工幹部,要具備“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對於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應想方設法迎難而上,一錘一錘接着敲,一點一點接着學,一件一件接着做,在鑽研的過程中感受自我的成長,在“釘釘子”的過程創造幸福。

組工幹部,就是要在“啃硬骨頭”中守護李桓英式幸福。98歲高齡的李桓英定下了一個目標,要工作到100歲:“不願意這兩年白活着,我願意盡我所能。白坐在家裏看小説、看電視,也是浪費。不如用你有生之年,做點更有意義的事。”“中國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樹立奮鬥意識,就是要求我們組工幹部要做到敢為人先,敢於拼搏,敢於啃“硬骨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鋭氣作風,始終保持積極作為、勇往無前的拼搏幹勁,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以更高更嚴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忍不拔,迎難而上,順應新時代大勢的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用汗水寫擔當,用奮鬥換幸福。

組工幹部,就是要在“學雷鋒”中體悟李桓英式幸福。李桓英説,“要把我最好的年代,奉獻給祖國。”98歲的她最大的心願,就是再回到她曾經戰鬥過的雲南。她心裏牽掛着那些治癒的麻風病人,更惦記着尚未的麻風病發病機制。可以説,她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抗麻風事業,為人民服務是她最大的幸福,這不由讓我們想到了雷鋒精神。雷鋒精神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當代雷鋒郭明義對於自己的幸福觀有過這樣的表述:“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湧上心頭,越做越有勁!”我們組工幹部學雷鋒不僅僅是學他做好事,更要把握好無私奉獻的精神內涵,在無私奉獻的過程中體悟這種幸福。對我們組工幹部來説,無私奉獻不是一種強迫而是一份自覺,不是一次作秀而是一生踐行,是源自內心深處的自覺追求。所以工作即便勞累,但奉獻的果實卻是醇美甘甜的,幸福感的獲得就在這裏,個人的意義和價值也就在這裏。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3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雲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佈着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於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着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麪具,走家串户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羣,寨子裏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裏。

李桓英聽聞,十分着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裏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脱下來的髒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髒,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皮膚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雲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癒,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xx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束後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世界衞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着李桓英的手説:“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4

“治癒患者給醫者帶來的心靈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紀70年代,李桓英來到蘇北農村,第一次見到麻風病人。當時的醫務人員頭戴防護巾,身穿隔離衣,手戴膠皮手套,場景令人恐懼……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樣子,李桓英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麻風病人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不能怕病人,而要愛病人。”在日常診療中,她總是用微笑告訴人們:麻風病人不可怕。每當遇到窮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總是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捐錢捐物,從不吝惜。

20__年3月,一名來自河南的麻風病患者前來就診。經瞭解,這家人中竟有5名新發麻風病患者,平時以撿拾垃圾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腳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當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作為患者的生活補助。

20__年5月,一名年僅24歲的男性患者前來就診,當時他手部已感染,發生了隱匿骨髓炎,需要手術。李桓英説:“患者這麼年輕,一定要為他的將來着想。”隨後,她聯繫了醫院骨科主任會診。由於患者有綠膿桿菌,李桓英又親自幫忙聯繫,找到了能做手術的機構和醫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擴創及死骨摘除術,大大提高了生活質量。

1993年,雲南省文山縣有一名高三女學生,臨近大學聯考前被診斷為麻風病。此時,李桓英正好來到文山,立即仔細為她檢查,並耐心地開導:“現在得了麻風,就像得了一塊皮膚癬,只要聯合化療一週,就失去傳染性了,你可以邊學習邊治療,最多兩年就能治好!”後來,這名女學生考上了大學,併成為一名教師。

李桓英説:“治癒患者給醫者帶來的心靈慰藉,是任何酬勞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5

8月17日,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迎來了100週歲生日。北京友誼醫院舉行了簡樸的儀式,為老人慶賀生日。面對鮮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許下心願:“願人類早日消滅麻風病,願天下再無麻風病!”

李桓英,北京友誼醫院、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她選用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得到世界衞生組織的認可並在全球推廣,讓數萬名麻風病人重獲新生。她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全球麻風病防治事業,為推動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46年,前往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細菌學和公共衞生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微生物學系助理研究員。

1950年,世界衞生組織成立。李桓英因成績優異,被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推薦擔任世衞組織首批官員。任職7年間,她被派往亞洲、美洲等許多地區,為遏制傳染病蔓延作出艱苦努力,受到世衞組織的好評。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滿時,世界衞生組織主動提出與她續簽合同。然而,李桓英親眼看到不少國家由於貧窮而導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國更需要自己。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正是急缺人才之際。我曾在美國雜誌上看到過錢學森的名字,當聽到他毅然回國的消息時,內心有了很深的觸動。作為中國人,我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把我最好的年華奉獻給祖國。”李桓英回憶説。

當時,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國,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國。但是,她婉言謝絕了世衞組織的邀請,瞞着家人,隻身一人繞道倫敦,幾經周折,於1958年從莫斯科回到了祖國。這一年,她37歲。

從此,在漫長的歲月中,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怨無悔;無數次的親情召喚,都不能改變她報效祖國的決心……

李桓英説:“很多人問過我,當初已經離開祖國那麼多年,為何選擇回國?我都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因為我是中國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調入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時任所長鍾惠瀾院士讓李桓英以訪問學者的身份,由世衞組織資助出國考察,其中包括訪問美國等6個國家的麻風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來到美國,為父母掃墓,並與弟弟妹妹團聚。這一次,她又堅定地拒絕了親人們的挽留。在詳細考察了美國的醫療成果後,李桓英如約返回祖國。

“只要是我認準的事,就決不回頭。”李桓英説:“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在中國。離開了祖國,我的人生還有何價值?”

李桓英認為,自己一生最正確的選擇就是能夠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她説:“我在國外跑了那麼多國家,漂來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沒有根。你要做事業,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她的赤誠愛國之心。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6

人世間,貪婪的人最渴望金錢,世俗的人最倚重權力,不羈的人最看重自由。但是我想,人生最重要的應該是健康,因為沒有健康就沒有了一切。而李桓英老人,用一生的時間來為麻風患者捍衞健康,成為麻風患者的守護神,如今她已將98歲高齡,依然奮戰在工作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執着與拼搏鼓舞着身邊的人。

其實,生命的價值在於拼搏,生命的活力也在於拼搏,生命在拼搏中獲得存在與發展,生命在拼搏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李桓英老人曾這樣説:人的一生很短暫,只有拼搏,才是生命的最好延長,而再長的生命只為自己也將毫無意義。可以説人是不可能脱離社會、離開人類而獨自生存的。要使人生有意義,有價值就得造福於人類,為社會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把自己的生命融進人類的發展中去。鷹擊長空,搏容乃大!如果沒有拼搏的勇氣,沒有嚮往藍天的心願,鷹就不能在天空翱翔,一展雄姿!

當然,拼搏意味着代價,不拼搏則意味着平庸。人因為拼搏而成功,也因為拼搏而充實。歸根結底,人只要活在世上,就會出於本能的需求而不停的拼搏。當進入了老年的時候,回首往事,留在腦海中的是因為拼搏而顯得珍貴和難忘的每一個日日夜夜。

苦心人,天不負。李桓英的實績得到了國際麻防界的高度讚譽。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生的事業卻是無限的。人生也只有每一分鐘都去拼搏才能獲得精彩,活得有意義,才能在拼搏中取得最後的勝利。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7

“這個獎是我碰巧‘撞’上的”

和李桓英老師的初次見面,約在了她位於友誼醫院熱帶醫學研究所的辦公室。當時,在那間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子裏,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正伏案認真研讀一摞英文文獻。一時間,記者很難把眼前這個衣着樸素的耄耋老人和享譽世界的麻風病專家李桓英聯繫在一起。直到老人抬起頭,中氣十足地問道:“你是記者吧?有什麼問題就問吧。”

在這間小小的辦公室裏,除了靠在門口的一根枴杖和桌子上的一個玻璃杯是李老師的私人物品外,其他空間全都被各種各樣的資料文件所“擠佔”。記者注意到,在書架下幾有個透明的大整理箱,其中一個箱子裏塞滿了各種證書和獎狀,被堆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唯獨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的獎狀被端正地掛在牆上。

面對無數榮譽,這個與麻風病菌打交道數十載,一生治癒了上萬名麻風病人的老人,卻始終保持着一顆淡然的心。“這個獎是我碰巧‘撞’上的。”看着牆上的獎狀,李桓英笑着説,當年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不是我發明的,我只是剛好在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在最有效的時間裏取得了最大的治療效果。“沒有這些機遇,也就沒有這個獎。”

如今,已經年近九旬的李桓英依然保持着年輕時的工作習慣,每天清晨就來到辦公室,先看看國際上最近的麻風病文獻,再指導研究人員做實驗,中午累了就在辦公桌旁一個簡陋的單人沙發裏靠一會兒。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

在全世界實施聯合化療10餘年後,原麻風病高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新病人發現下降緩慢。我國的雲、貴、川三省,儘管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佔全國的半數。“當前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很多病人因此而躲進山溝裏,貽誤了治療。”李桓英憂心地説,“現在,我國每年仍有1500多例麻風病新發病例,其中有近30%的人在發現時已經造成殘疾了。”

20__年4月,熱研所麻風室接診了一位來自河南新蔡縣的麻風病患者馬強,他生長在一個麻風病高發家庭,家裏有5人患麻風病。由於延誤治療長達10餘年之久,病情已造成家中多名患者發生爪形手、垂足等不可逆殘疾。為了爭取解除病人疾苦,保護患者免於歧視,熱研所在李桓英教授的帶領下無條件地接收了這一家五口患者在京的免費治療。一次,這一家人來到熱研所複診時,李桓英看到患者的手已潰爛感染,並得知一家人生活艱難窘迫後,着急又心疼,當即拿出隨身攜帶的1000元錢,作為生活補助捐給他們。同時還將自己的枴棍送給馬強,不斷叮囑他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李桓英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社會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如今,李桓英教授年歲已高了,雖然不能像年輕時那樣常年戰鬥在防麻第一線,但她仍然堅持每年到麻風村調研。用她自己的話説,“現在我雖已耄耋之年,但仍精力充沛,只要不是工作的累贅,就應該為消除麻風瘟神而奮鬥。”

本世紀以來,雲南省發現數又佔我國年總髮現數的四分之一。紅河州地勢山巒起伏,53%為少數民族,多為哈尼族和彝族,居住分散,發現工作極為不便。為了促進麻風病的早期發現,防止殘疾發生,李桓英又開始計劃對新確診麻風患者及其家內接觸者血清學診斷研究。

今年2月6日,88歲高齡的李桓英親自率隊再赴雲南3縣,行程20__多公里,深入到麻風病村現場,挨家挨户給全村村民體檢和取血,開展調查研究。

這究竟是李桓英第多少次走進麻風村?連老人自己都記不清了。曾經數次翻車、翻船的遇險經歷,膝關節臏骨軟化手術後需枴杖行走的困難,都沒能擋住這位老人的足跡走遍雲貴川17個地州、59個縣的麻風病高發區。

對此,老人只是樸實而堅定地説:“人就應該帶着目標去學習和工作,確定了一個方向,就應該胸有成竹地走下去,無論途中遇到多少困難。這麼多年來,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8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取得了顯著成就。當前,脱貧攻堅已到了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可以説每一名黨員幹部在脱貧工作面前都應責無旁貸,都要盡一份力,都要拿出勇氣,拿出擔當,為脱貧攻堅做出貢獻。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脱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9

2月25日,正安鎮全體鎮村幹部集中學習滕啟剛同志先進事蹟。會上傳達了《關於追授滕啟剛同志“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決定》,傳達了中共北鎮市委宣傳部關於向“遼寧省優秀共產黨員”騰啟剛同志學習的通知,介紹了滕啟剛同志的簡歷和生前事蹟。

弘揚英模精神,感受榜樣力量。與會同志都被滕啟剛同志那種一生愛黨、一心為民、一貫公正、一身正氣,在平凡崗位上創造出的不平凡事蹟所感動,並紛紛表示,一定要把學習滕啟剛同志的先進事蹟融入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匯聚起崇尚楷模、學習楷模、爭當楷模的正能量。滕啟剛從苦難中來,解決更多百姓的苦難,愛民、親民、便民、護民,我們就要像滕啟剛一樣,始終把羣眾當親人,緊貼羣眾所想,紮紮實實為羣眾解難事、辦好事。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踐行宗旨、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敢於鬥爭、勇於拼搏的進取精神,嚴於律己、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要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初心使命,為奮力開創北鎮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為加快推進正安鎮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0

在防汛搶險一線,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轉移羣眾、守護大堤,在洪水面前築起一道衝不垮的堅強防線,讓黨旗在防汛救災第一線高高飄揚。

16日,重慶市萬州區五橋河遭遇近四十年來最大洪水,河道兩邊上萬名羣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當地黨員幹部挨家挨户組織羣眾立即轉移。

降雨持續,河水猛漲,很快就灌入了沿街商鋪和民房,一些還沒反應過來的居民被困家中。危急時刻,社區黨員與救援隊員一起緊急施救,在一米多深的洪水中將被困的居民轉移出來。

黨員幹部和救援人員全力以赴,需要轉移的5000多名居民全部安全轉移。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連日來,各級黨組織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哪裏有汛情,哪裏就有共產黨員的身影。

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主動擔當、敢打頭陣,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在長江干堤湖北黃岡武穴段的防汛哨棚成立了6個臨時黨委、38個臨時黨支部,近1600名共產黨員帶領羣眾在大堤上值守;在安徽安慶高新區各個轉移羣眾安置點成立的臨時黨支部,從後勤保障、秩序維護以及衞生防疫等方面為羣眾排憂解難,讓受災羣眾衣食無憂,生活安定,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轉移,黨員最後離開;搶險,黨員衝鋒在前。

近期,長江九江段、鄱陽湖、修河一直處於超警戒水位,發生潰堤、漫堤、管湧的風險很大。幾天前,江西鄱陽縣一段圩堤出現水下塌方,情況危急,72集團軍某旅官兵立即趕往馳援。12名黨員組成突擊隊跳入水中,頂住湍急的水流,用沙袋加固坡岸。連續高強度作業,他們的手多處擦傷。

經過3個小時的奮戰,堤腳被壓實,長約1.5公里的圩堤坡面鋪上了防浪布,保住了大堤。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1

張桂梅在華坪的這些年,在黨組織的培養教育下,自己從一個普通老師成長為聞名全國的人,先後獲得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十佳知識女性、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黨的xx大代表、雲南省勞動模範、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雲嶺先鋒獎章等榮譽。作為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模範和榜樣,社會各界千千萬萬的人們,都從她身上受到了精神激勵。多年來,一批又一批人來到華坪縣女子高中學習張桂梅,體驗華坪縣女子高中的精神風貌。她也一次次走出校,走出縣門,走出省門,通過受邀外出演講、出席報告會、參加各級黨委會議、領取各種獎項,把張桂梅式的人間大愛灑向五湖四海,影響着全社會……

在華坪縣女子高中,在張桂梅的影響下,經過十年磨礪,形成了跟張桂梅一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的一個教師團隊。教師緊緊團結在張桂梅的身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各項教育方針,自覺堅定理想信念,埋頭苦幹、無私奉獻,教師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日夜陪護着這羣特殊的學生,立志要用實際行動把一屆屆貧困山區女孩送上好的大學,將這些貧困女生真正培養成為以繼承革命傳統文化,發揚延安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這些老師當中,有的去昆明做手術出院回來,才請了兩天半的假就走了了講台開始上課。有的懷孕七個月了還堅持講課、守早晚自習。有的摔斷了腿骨,上醫院做完接骨手術後,讓丈夫揹着到教室繼續上課。各種讓人感動不已的事蹟,在華坪縣女子高中層出不窮。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團隊,在張桂梅老師的帶動下,形成了女子高中如今的朝氣蓬勃與奮勇直前的局面。

華坪縣女子高中自創建十年來,已經有一千多人先後進入學校就讀,六百多人考上大學,走向社會,這些孩子已經圓了上大學的夢,在各自的大學裏堅守共產黨人的信仰,以能吃虧、能吃氣、能艱苦樸素、能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被大學的同學親切的稱為“女漢子”。一名考上重慶大學的孩子,每週都到敬老院照顧老人,一次在給老人表演節目時她演唱了《紅梅贊》和《繡紅旗》博得了敬老院老人高度讚揚,回校後同學纏着她教這兩首歌曲。目前有兩名女高畢業的孩子進入大學後,由於品學兼優被部隊直接招錄,一名在武警廣東某部服役,另一名在陸軍某部野戰部隊服役。在入伍時部隊領導問她們部隊的苦你們能吃嗎?她們堅定的回答説:能,從女高畢業的孩子有什麼苦都能吃。這樣的例子在畢業的女高孩子中枚不勝舉,她們的舉止言行釋意了百折不撓、頑強拼搏的女高精神也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四處傳承。

隨着張桂梅老師的“名氣”越來越大,全省各地的學校、機關、企業、街道、社區經常邀請她出去做報告。面對鮮花和掌聲,張桂梅老師依舊保持着她作為一個老師的本色、一個女性的本色、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把她幾十年來從教、辦學、扶助孩子的感人事蹟,一件件、一樁樁如數家珍地講給千千萬萬的人聽。掌聲伴着感動的淚水,鮮花化為前行的力量,天南海北的人們被張桂梅老師的事蹟所打動,華坪縣女子高中成為了改革開放進程中的新時代號角,吸引着人們去學習,去奮鬥。雲南省委、麗江市委、華坪縣委先後發出了向張桂梅老師學習的號召,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雲南日報等權威新聞媒體也對張桂梅老師的事蹟展開了深入報道。張桂梅,一個人民老師的楷模的形象,一個新時代平民的人生航標的嶄新形象,正在全國人民的視野中,越來越鮮活,越來越生動。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張桂梅和她的華坪縣女子高中,在改革開放的新徵程中,伴隨着時代的腳步一路前行,正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在與時俱進的變化中,只有全身心投入基層教育事業的初心沒變,為了孩子們爭取一個美好未來的執着沒變,為了黨和人民的重託奉獻一切的宗旨沒變。如今的華坪縣女子高中,每天清晨五點鐘,張桂梅總是會按時起牀,孩子們一路小跑的腳步聲總是會在女子高中的校園裏響起,這樣一羣人,在每一次朝陽升起之前,爭分奪秒地跑過昨天,跑過今天,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2

20__年農忙,從事糧食加工的村民周本來遇到了煩心事。因為路途不便,加上業務繁忙,他無法去城區繳納電費,可他又擔心欠費停電會影響生產,兩難之中的周本來一籌莫展。這時,熱心腸的周維忠站了出來,主動提出幫助周本來到城區繳納電費。周本來二話沒説就把自己的銀行存摺給了周維忠,這是周維忠收到的第一本存摺。

周維忠幫村民“代辦代繳”的好事漸漸被傳開,他收到的存摺也越來越多。出於信任,全村先後有700多户村民把存摺或銀行卡主動交給周維忠,委託他代繳水電費、購買生活用品等,每年他經手的金額超過100萬元。

因為周維忠熟悉村裏的情況,所以很多“分外事”他也會主動承擔下來,迄今他幫助村委會協調解決村民矛盾200多起。不僅如此,周維忠和同事還義務為村裏修整危橋2座、裝設路燈70餘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周維忠既是“臨時衞生員”,又是“突擊隊長”,還是“愛心大使”。他向村裏的11户貧困家庭捐贈口罩200餘包,主動幫助村民登記信息、測量體温,教村民使用手機查詢健康碼和行程碼;他第一時間為疫情檢測點架設電線4.8公里,安裝照明燈具30餘盞;他自發捐款5000餘元,資助疫情防控工作。

在村民心目中,為老百姓服務的共產黨員,就應該是周維忠這樣的,辦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但鄉親們的每件小事都盡心盡力辦好。在周維忠眼中,老百姓的每件“小事”,都是“天大的事”。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3

在廖俊波擔任邵武拿口鎮鎮長的時候,有一次,年幼的女兒問他:“爸爸,你是拿口鎮最大的人嗎?”“不,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因為爸爸是為全鎮人服務的。”孩子問得天真,但廖俊波的回答卻很認真。

這一句發自肺腑的“最小的人”,彰顯了廖俊波民為貴、官為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懷,凝聚了一名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也詮釋了他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着和對百姓的熱愛。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實中,也有少數官員脱離羣眾,把自己凌駕在羣眾之上,對羣眾疾苦不聞不問,“官老爺”思想嚴重。有的官員搞貪污 腐敗,忘記了艱苦樸素,過着紙醉金迷、觥籌交錯的奢靡生活。還有的官員甚者與民爭利,侵犯羣眾利益,將羣眾與黨和政府對立起來。凡此種.種,不但損害了黨羣幹羣關係,更嚴重影響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説到底,都是官貴民輕的思想在作祟,缺乏廖俊波那樣的“羣眾最大,自己最小”的情懷和大度。

將自己看小,羣眾就大;將自己看小,名利就淡;將自己看小,眼界就開;將自己看小,做事就踏實。選擇做一個“最小的人”,對於廖俊波來説,這是一件自豪而需堅持的事情。他經常深入基層瞭解情況,傾聽羣眾意見和訴求,帶頭深入貧困村駐村蹲點調研,認真解決好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讓人民羣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正是因為廖俊波把自己看小,才能放下官架,看輕身份,才能做到心中有民,熱愛奉獻,也才心無旁騖,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天地之間,莫貴於民;悠悠萬事,唯民為大”。把自己看重,羣眾就看輕了;把權力看大,責任就看小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必須有廖俊波那“一大一小”的覺悟和高尚,擁有“自己最小”的情懷。在實際中能夠正確處理好“最大”與“最小”的關係,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座標,堅守自己的初心,時刻謹記“權力是人民賜予的”、“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的道理,做到像廖俊波同志一樣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用真情和實績贏得廣大羣眾的信任。

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我們黨的事業根基在羣眾,我們黨的事業動機也在羣眾。新時期的領導幹部,不管是官大也好,還是官小也罷,都要以廖俊波同志為榜樣,時刻反省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先、以人民為重、對人民負責,要自覺摒棄為官不為民、對上不對下、重説不重做的錯誤思想,想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要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對待每一個平凡的羣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胸中有民、實實在在、能幹大事的“最小的人”。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4

“劉永坦院士心懷‘國之大者’,數十年如一日進行科技探索與攻關,為祖國海防事業保駕護航,他的事蹟和精神值得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學習、傳承!”東北石油大學非常規油氣研究院副院長趙萬春説。

趙萬春所在的非常規油氣研究院地質工程一體化科研團隊是一支成員平均年齡僅有35歲的年輕團隊。成員們雖然年輕,卻都是敢啃硬骨頭、敢於創新和突破的“闖將”。目前,他們正在全力進行黑龍江省第一批“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的深入研究。團隊用“非常規”的科研思想和學術思維積極解決“卡脖子”難題,助力大慶古龍頁巖油勘探開發。

前不久,大慶油田古龍頁巖油勘探實現重大戰略突破,團隊上下為之振奮,更加快了對頁巖油科研攻關的腳步。大家希望以劉永坦院士為榜樣,與大慶油田一道共同推動我國頁巖油氣開發技術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劉永坦院士長達40年的潛心研究之路告訴我們,要完成技術突破絕不能淺嘗輒止,要聚焦問題難點,專注、純粹、深入、堅持不懈地鑽研,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面對從零起步的科研難題和國內外重重質疑,劉永坦院士仍堅定信心、矢志不渝,這啟發科研工作者應堅定科研信念,自主創新,敢於擺脱對國外技術、儀器的依賴,勇於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劉永坦院士矢志報國、擔當有為的家國情懷激勵着我們要志存高遠,心中有國家人民,勇擔重任,面向國家重要需求,深耕細作,把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遲慶國感慨不已。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5

廖俊波,男,漢族,福建浦城人,1968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1990年8月參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黨組成員。

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一

3月18日晚,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廖俊波正趕往武夷新區公務,因雨天路滑,小車在服務區出口處發生側滑並撞到防護欄。廖俊波經福建省、市醫療專家搶救無效後死亡。

廖俊波同志是位好乾部,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他用短暫的49歲人生譜寫了赤子忠誠,用生命踐行了“兩學一做”。新時期基層幹部要以廖俊波同志為榜樣,認真踐行“兩學一做”。

20__年6月,廖俊波同志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僅用兩時間就帶領長期位居福建倒數第一的貧困縣迅速攀升至全省前10,而且全縣幹部無一違法犯罪。在政和縣任職期間,他身先士卒,帶領大家苦幹實幹。短短4年,政和山鄉鉅變,財政總收入從20__年的1.6億元增加到20__年的4.9億元,GDP、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均實現翻番。基層幹部踐行好“兩學一做”,就得立足本職崗位,嚴格要求自己,克服懈怠情緒、自滿情緒、畏難情緒,把優秀作為一種習慣、把創新作為一種求索,多“務實”少“務虛”,敢於“破難題”,多“思考”少“埋怨”,善於“出點子”,在辦好一件件小事中,不斷提高服務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週末不周末,關鍵看有沒有事,有事就沒有周末”,這是他常掛着嘴邊上的一句話。廖俊波同志從來沒有過週末,他的週末,都用在了基層上。當地有一句話這樣流傳“廖俊波不是這基層,就是在到基層的路上”。基層幹部踐行好“兩學一做”,就得始終把基層羣眾的“小事”當作“大事”來做,用一生心血去做。在工作中做到持之以恆,以自己的可貴品質,做好羣眾“小事”。敢於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應對各種危機,開拓進取,夯實基礎,開創工作的新局面。做到堅持走入基層一線,“身”入謀發展,“深”入幹實事,用心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盡力解決關乎民生的困惑難題,在“望、聞、問、切”的近距離接觸中解黨員羣眾之難,助基層發展之力。

3月18日晚,又是一個難得的週末,天上還下着雨,難道他就不知道休息和危險?為了公務,他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前行。基層幹部踐行好“兩學一做”,在面對人生抉擇之時,始終做到選擇責任和奉獻。有榮譽感,有責任感,有成就感,有危機感。在面臨個人選擇的時候,不講得失,不怕苦、不叫累,始終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讓工作成為人生的事業,永遠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廖俊波同志用生命踐行了“兩學一做”,值得廣大基層幹部學習。基層幹部踐行好“兩學一做”,就得有責任和擔當意識,爭做對得起羣眾的好乾部。

俊波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範文二

習近平總書記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不忘初心,紮實工作,廉潔奉公 ,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羣眾中去。

這段時間,祖國大地上,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在廣大幹部羣眾中爭相傳頌,羣眾百姓為之感動,也為之扼腕。

人生的意義,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生命的內涵。廖俊波以自己始終如一的言行,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堅守着共產黨員的精神高地,詮釋了人民公僕的深刻內涵。為此,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自覺實踐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價值追求。

不墨守成規,敢於創新、敢於突破、敢於擔當,以苦幹實幹的務實精神與作風,推動鄉村經濟的建設發展。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應該堅持工作在一線,生活在一線,調查在一線,這樣才能真正當好“一線總指揮”。我們要深入羣眾,傾聽羣眾呼聲,心裏始終惦記羣眾的安危冷暖、把增進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用真情和實績贏得羣眾的信任、感謝和讚譽。各級黨組織要緊密聯繫實際,精心部署安排,組織黨員、幹部向廖俊波同志學習,以廖俊波同志為榜樣,踐行黨的宗旨,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履職盡責、擔當作為、開拓進取,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做到穩中求進的開拓與進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強有力的支撐。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6

三月,蔚藍海岸,威海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然而,為這座城市奮戰了11天的一位白衣戰士,卻在春風中遠去。

3月20日6時45分,省直支援威海核酸檢測隊隊長、山東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主任技師白曉卉,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年僅42歲。

回憶起與白曉卉在威海並肩奮戰的日子,山東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副主任技師吳曉本哽咽了。“事必躬親,責任感極強”,這是她留給吳曉本最深的印象。

3月9日凌晨4時抵達威海後,白曉卉顧不上休息,立即前往威高諾潤檢驗所查看實驗室條件,指揮運抵的儀器設備試劑裝配調試工作。當天14時,白曉卉作為第一組的一員,投入到核酸檢測工作中。

“隊長的工作已經很繁雜了,不僅要參與疫情處置決策,還要佈置分隊的工作,可她還要在實驗室參與一線檢測操作。”吳曉本説白曉卉“一天到頭手和嘴都不閒着”。此外,她多次通過視頻會議,進行樣本採集、運送、保存以及生物安全等相關知識的教學培訓。

身在威海,濟南的工作她也記掛在心。“上次聊天時,她提示我威海採用的實驗記錄表好用,我們可以借鑑一下。”山東省立醫院臨牀醫學檢驗部主管技師邱暘,翻着兩人的一頁頁聊天記錄,那是白曉卉分享的她在威海工作的新發現新想法。

快速準確完成大量核酸樣本的檢測是疫情防控的基礎,但對於檢驗人員來説意味着挑戰。

“檢測時需要穿防護服戴護目鏡,防護服內又悶又熱,有時護目鏡上都是水珠,只能從邊邊角角看過去夾樣。”白曉卉曾這樣描述檢測工作。為此她鑽研如何提高檢驗效率,總結,優化,崗位精細化,操作流水化,日樣本檢測量超過萬管。

為了減少穿脱防護服的次數,每次檢測工作都要持續數小時,加上防護服厚重封閉,一輪檢測下來,往往汗水浸濕了衣服,臉上佈滿了護目鏡的壓痕。許多比她年輕的同事結束一個班次回到房間都感覺累,可從沒有人從她口中聽到過“累”這個字。

3月19日凌晨3點,白曉卉和同事們返回酒店休息。“酒店離海,那麼近。”回程的路上,白曉卉突發感慨:“等解封那天,我們去海邊吧!”然而,白曉卉沒等到那一天。

李桓英先進事蹟學習心得2022 篇17

燕振昌書記誠懇待人,親和鄉鄰,取信於民,以自己的一言一行領唱一方好民風。燕書記家距離村委大院有一里多地,據鄉親們講,早上,他會和班子夥計一樣步行到村委會。在去村委會的路上,還會時不時地和商户打招呼,噓寒問暖,尤其是對外地的商户,更是關愛有加,問問有沒有經營上的困難,有沒有需要村裏幫忙的,等等,看到集市上有隨意拋撒垃圾的,也會主動上前向當事人闡明道理,動之以義,共同維護市場的整潔與繁榮。燕書記跟“兩委”班子成員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政治過硬是硬本領,帶頭賺錢是真本事。又能服務、又能致富的村幹部,才是真正腰桿兒硬的好乾部。”改革開放之後,在他的帶領下,水磨河村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是他帶領全村實現了“致富三級跳”。村裏不管是誰,只要是因為辦廠遇到難事兒找他,他總會想盡辦法解決。就在他去世的前幾天,他還以個人名義,為郭建營、趙書建等村裏7個人的廠子擔保了1400萬元的貸款。就是他,以這種誠懇待人的姿態,以自己獨具風範的魄力和膽識,領唱了一方團結、向上、共謀發展的好民風。

燕書記對待事業,他是兢兢業業,殫精竭力;對待家庭也是一位好父親、好丈夫,時時處處走在前面,樹立標尺。大家有目共睹的是,幾乎每天早上的例會制度已成為水磨河村“兩委”的優良傳統。據兩委幹部反映,燕振昌同志對村裏的晨會做到提前預知,雷打不動。村裏規定,只要商量事情,早上6點集中,7點結束會議,會議可以説是短平快,效率非常高,用他生前的話説,大家都有生意,不佔用大家的經營時間。事實上,這種勤勉高效的作風也讓水磨河這個老中青搭配的班子永葆青春與活力,杜絕了基層農村的怠政、懶政現象。單看他寫了四十多年的94本工作日記,我們就可以透視他的工作生活歷程,感悟他的勤勉自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xn6n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