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精選28篇)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精選28篇)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

1983年,盧永根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開始了長達13年的校長生涯。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的專訪時,盧永根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這三個角色的關係,説自己謹記“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這個簡單原則體現了盧永根對黨的教育事業高度負責、學校利益高於一切的責任感。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精選28篇)

這句話雖然簡單,但真正要把握好這三種角色的關係很難。盧永根用自己的行動表明,他真正做到了。

在盧永根看來,很多人是有多重身份的,比如説既是專家,又是黨員。如果他們在黨內以專家自居,在黨外的專家面前又標榜自己為黨員,這是不行的。而他自己首先是一個黨員,工作上首先要從大局出發;在校長和教授身份上,自己首先應該考慮校長這個角色。既然是校長,就要着眼於學校的發展,就要把自己教授的工作和身份暫時放下。特別是不能利用校長的身份,給自己的教授身份獲得好處,比如學校的資源向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實驗室傾斜,利用自己的地位幫助自己的團隊獲取研究經費等種.種好處。

這一點,給張桂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據他回憶,老師盧永根擔任校長的13年,完全是全心全意站在學校的高度,為學校全局謀發展,但也恰恰是他自己的實驗室發展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時期。

身為校長,盧永根堅持着自己的治校理念。在他的回憶中,當校長期間他主要做了三件事,擺在首位的是學校的人才隊伍和學科建設;第二,堅決抵制住了學校為主體的商業行為;第三,不遺餘力地進行校園環境建設。在若干年後的今天看來,這三件事,都交出了讓人滿意的答卷,而正是這份答卷為學校的未來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

1949年8月,盧永根按照組織上的安排,順利考入私立嶺南大學醫學院,同時領導着嶺南大學的地下學聯工作。之後不久,因承擔社會工作過於繁忙,而醫學院的課程又過於繁重,盧永根轉入了課業負擔稍輕的農學院,自此開始接觸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事業——農學。

1952年11月,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農學院和中山大學農學院合併為華南農學院,盧永根也隨之成為華南農學院大四的學生。

在華南農學院裏,盧永根認識了原中山大學農學院院長丁穎教授。丁穎早年留學日本學農,回國後在廣州從事稻作研究,卓有建樹,在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水稻育種領域便有“南丁(穎)北趙(連芳)”之稱。丁穎給高年級學生講授專業補充課,主要內容是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演變和中國稻作區域劃分,這門課程深深吸引了盧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後走上稻作研究之路。

1953年8月,盧永根大學畢業,黨組織安排他留校任教。從此他成為作物遺傳育種學的助教,不僅從事教學,也承擔一定的研究任務。

留校工作之後,盧永根和丁穎在工作上有了更多交集,除了在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之外,他們還是華南農學院僅有的兩位廣州市人大代表,常常要一起去參加會議。40多歲的年齡差異,並沒能阻擋兩人互相學習的勁頭:在學術上,盧永根不停地向丁穎靠攏;在政治上,丁穎也經常向盧永根請教。

1955年,經華南農學院選派,盧永根到北京農業大學參加為期兩年的“全國作物遺傳選種進修班”,課程內容以米丘林遺傳學為主,由蘇聯專家費·米·普羅茨科夫講授。但盧永根本人根據以往的育種實踐,主張實事求是,反對全盤以米丘林遺傳學作為業務指導。他堅持認為“蘇聯專家的國際主義精神是很感人的,但政治和業務不能混為一談,美國教授業務(注:主要指摩爾根遺傳學)好,但政治上反對我們,這個我們也分開來看”,而當時的狀況是“對蘇聯專家盲目崇拜,對中國專家不夠重視”。在1958年的整風運動中,這些觀點成為盧永根政治上的重大問題,被給予留黨察看一年處分。

1957年,丁穎被任命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調往北京工作,但許多業務工作仍留在華南農學院,盧永根繼續在這裏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61年8月,中央決定為老專家配助手,丁穎選中了盧永根。次年八月,盧永根赴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為丁穎的科研助手。

身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的丁穎並沒有因為行政工作繁忙而放棄自己的研究業務,他多年一直希望進行的全國範圍內的水稻品種和栽培技術考察開始實施,盧永根成為本項研究最重要的參與者。甚至,在有些丁穎無法親自參與的時候,由盧永根來代替他完成了部分工作。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3

丁穎去世之後,盧永根回到華南農學院,繼續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帶回丁穎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種,成為華南農學院開展水稻育種最寶貴的資源。據他的學生劉向東介紹,這個種質資源庫,不僅學校的研�咳嗽笨梢嶽?茫?部?鷗?泄?蒲г骸⒏吹┐笱А⒅猩醬笱У裙�內科研機構,後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是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運動初期,盧永根被戴上“死不改悔走資派兼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後來被下放廣東翁城幹校,在這裏度過了十年的時光。直到1978年,盧永根才遷回廣州。

1978年8月,由國家農牧漁業部派遣,盧永根到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遺傳評價與利用”培訓班學習,為期4個月,在培訓班結業考試中,盧永根在來自11個國家的31名學員中,成績名列第一。培訓結束後,盧永根以訪問學者身份又留所從事研究工作2個月。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科研人員培育出水稻矮稈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同時,矮稈也有利於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因此對水稻矮生性遺傳規律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末期,盧永根對此進行了研究。他選用矮腳南特等4個早秈稻矮源,分別與高稈品種冷水麻雜交,通過對其雜交後代的遺傳分析,研究矮源的基因型和遺傳方式。通過實驗,盧永根發現水稻品種的半矮生性屬簡單遺傳,受一對隱性主基因控制,同時還存在一些修飾基因。因此,他提出矮稈水稻品種並非越矮越好,半矮生性品種比較符合中國當前育種的要求。與此同時,他將中國現有的水稻矮稈品種劃分為矮生性和半矮生性兩個類型和四個羣,其中半矮生性的遺傳方式較簡單,容易在其後代得到穩定。盧永根還強調,理想的矮源不僅遺傳組成應屬於半矮生性,而且要具備優良經濟性狀和高的配合力。這些研究結果為有效利用現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創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論依據。

1980年,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與美國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專家 Rutger博士合作研究。在這裏,他將自己對水稻育種的研究拓展到了細胞生物學層面,進行水稻誘導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的細胞學研究。盧永根將11個水稻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劃分成四類:可染花粉敗育型、部分花粉敗育型、完全花粉敗育型和無花粉型,進而在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和小孢子發育期對這四類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進行了細胞學觀察,探討它們的敗育機理。結果表明,明顯的染色體畸變與胞核雄性不育性有着密切的關係。

丁穎在《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一文中認為,中國栽培稻起源於華南,而分佈在華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在丁穎的影響下,盧永根也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稻作的起源問題,並多次與樑家勉等知名農學史家交流。但多年以來,對中國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多限於歷史學、考古學等少數幾個領域。盧永根在20世紀80年代從細胞遺傳學的角度對栽培稻種的起源進行了研究。他選擇了原產中國的普通野稻、藥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個野生稻種,對它們進行粗線期核型的研究,並與栽培稻進行比較分析,建立了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存在着差異,其中普通野稻與栽培稻在染色體長度變化範圍、相同類型和編號的染色體數目、核仁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佈方式等方面均表現出最大相似性,從而進一步印證了丁穎的論點,即普通野稻是中國栽培稻的近緣祖先。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4

20__年8月12日4時41分廣州,我們又永遠失去了一位科學家,盧永根院士,享年89歲。他是我國著名作物遺傳學家,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

由於不在領域內,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盧永根院士,是啊,我們每天都知道某些明星的消息,某些爛七八糟網紅的消息,可是科學家,我們太少知道他們的消息了。我們兒時,有多少人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啊,成為了科學家就更好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現在我們都長大了,這份理想早已離我們遠去,科學家,聽起來多麼光榮的稱號,漸漸被我們這瑣碎的生活給徹底淹沒了。

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數學,那時候的想法就是要想成為科學家,必須學好數理化,後來漸漸地,分數就成了我們追逐的目標,大學聯考成了我們必須逾越的龍門。為了分數而學習,為了大學聯考而學習,完全取代了為了理想而學習。很多時候,我們不再愛學習了,考試就是痛苦,分數就是折磨,總是考第一的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大多數人的努力,都被名次壓垮了。

後來加入了社會,工作了,科學家的夢想就徹底遠離我們了,為了枯燥乏味的瑣碎生活有那麼一點色彩,我們拼命掙錢,似乎掙錢就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科學,那是別人的生活,那是另一個世界,另一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世界。

甚至連我們能接觸的所有媒體,都充斥了各種明星、網紅的消息,是啊,他們更具談資,他們表面上的光鮮似乎更值得我們追捧,他們是這個社會浮於表面的美,他們可以使我們暫時忘卻生活的艱辛,以為嘻嘻哈哈地可以這樣走完一輩子,但事實上呢?

真正讓我們這個世界更進步的還是科學家,是他們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深刻,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真理,讓技術更先進,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他們仍然是最偉大的,不會因為甚少有人關注就會失去光彩。我們最敬愛的科學家們,他們中的很多人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被人知道,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這個社會,為你我,默默地奉獻了一生,他們是最值得我們銘記的。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5

錢海軍制作了500張名片,用放大的字體寫了簡簡單單三行內容:“__”“電力義工”“錢海軍”。走到哪裏,他就把這張簡單的名片分到哪裏——“騙人的吧?”有人懷疑他是騙子,把名片扔到垃圾桶裏;“真的不要錢?”有人將信將疑,反反覆覆打量他;也有人願意試一試,擰個燈泡,換個開關,修個電路,不管大大小小的難題,只要接到求助電話,錢海軍馬上到、馬上修,絕不拖延到第二天,而且從不喝老人一口水、抽老人一支煙,更不拿老人一分錢。

漸漸地,錢海軍的助老服務不再僅限於電燈、線路,而是擴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錢師傅,我的電視機壞了一個禮拜了,你能不能幫我修一修?”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這些老人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器,總有故障的時候。這可難倒了錢海軍,電路和電器雖是一字之差,卻隔行如隔山。

為了不讓老人失望,錢海軍自費購買了30多本家電維修書籍,潛心鑽研,自學常用家電維修技術,慢慢地,竟成了一把好手,博得了一個“萬能電工”的外號。這一點,錢海軍的汽車後備箱也能説明一二:後備箱裏放滿了維修工具和備用材料,彷彿一個隨取隨用的“百寶箱”。不過,錢海軍説,“萬能”其實是不可能的,他只是不忍心叫那些信任他的人失望罷了。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6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症病房戰鬥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衞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裏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裏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牀前。由於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着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着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後,患者終於平靜了下來。

在這裏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於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説,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複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裏,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數據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裏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台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着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濕,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數據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緻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18個年頭。20__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後,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裏,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製了操作小視頻。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會考了。她説,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後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7

9月14日晚,我一人在電腦前觀看《時代楷模發佈廳》。這樣的場景,適合一人沉思。台上的主持人與嘉賓都不是主角,主角已經逝去。讓我們再次呼喚他們的名字——黃羣、宋月才、姜開斌。

生活,大多數都是在平淡無奇中流淌。在這裏,我們有時會安於平淡而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三位英雄般的人物永遠離我們遠去,我們才發現生活並非如此。有些人,當面臨巨大困難與挫折時,尤其是工作時,會選擇黯然退場;有些人卻會義無反顧的承擔下來,哪怕前面是條不歸路。

不必去説宋月才、亦不必去説姜開斌,這兩位同志對七六○所的感情是深厚的,因為他們有着時間的積墊,深受七六○所的薰陶。但是,黃羣同志,卻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他進入七六○所的時間才一年零三個月。當他進入了這個單位,就一心撲在了事業上,其業績也是有目共睹,讓單位的質量工作整體上升了一個台階。

當“温比亞”颱風來襲大連港灣時,七六○所的某國家重點試驗平台在風雨中愈發飄搖,其中纜樁已經發生嚴重變形、纜繩已經脱落,無論是試驗平台還是上面的工作人員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這時,在黃羣副所長的帶領下,大家義無反顧的向試驗平台衝去,去加固試驗平台。這短短的行程,在狂風暴雨下顯得是那麼艱難。回顧視頻監控,我們的心也被緊緊糾起,雖然已經知道結果,但是仍不忍是如此的結局。

在這個過程中,共有七名同志被風浪打入海中,幸運的是有四名同志被他人奮力救起,而不幸的是有三位同志卻永遠的長眠了。我們知道,人在自然災害面前仍然是無力的,但是,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與讚揚的。在面臨這樣的災難時,有多少人能慷慨前進,去挽救國家的財產免受損受?

對於大多數黨員來説,工作都是在平靜中進行,將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對於這個社會都是有意義與價值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認真對待,踏實肯幹。如果,在安詳平和的環境中都不能將手中的工作做好,那麼遇到大風大浪時就更不能了。我們反觀黃羣副所長的事蹟,他在平時就是一個極有原則、極為負責的同志。雖然,他選擇加固平台,固然知道其中的危險性,但是義所當為,他就毫無顧忌的去做了,哪怕會奉獻自己的生命!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也是共產黨員的本質。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8

在全黨深入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23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李夏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他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主動到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十餘年來,始終奮戰在脱貧攻堅、鄉村振興、正風肅紀第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贏得民心,“有事情,找李夏”成為當地羣眾口頭禪。他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突出整治羣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這個重點,主辦參辦問題線索77件,立案審查32件,給予黨紀處分31人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他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20__年8月10日,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臨危受命、一線救援,在轉移羣眾過程中突遇山體塌方,以身殉職,年僅33歲。

近一段時間,李夏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眾普遍認為,李夏同志紮根基層、為民服務,堅持原則、敢於鬥爭,是忠誠乾淨擔當的基層黨員幹部的標兵模範,是新時代青年紀檢監察幹部的優秀代表。廣大紀檢監察幹部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關於鍛造“忠誠堅定、擔當盡責、遵紀守法、清正廉潔”紀檢監察隊伍的要求,學習李夏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嚴格監督執紀執法,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政治責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李夏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李夏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李夏的親屬同事、當地羣眾及社會各界代表等參加發佈儀式。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9

多年來,孫景坤始終將功勛榮譽壓在箱底,從未向別人提及,更沒有因此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一直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收入,就連兒女也只知道父親是一位老兵、上過戰場,僅此而已。孫景坤的大女兒孫美麗説:“有一次,同村的人拿着一本小冊子,説這書上説的英雄不是老孫頭嗎?我們才逐漸知道父親那些年在戰場上經歷了什麼。”

孫美麗不理解父親為什麼對家裏人很“摳”,“小時候家裏連4塊錢的學費都拿不出,按説我爸是生產隊隊長,只要開個介紹信,學費就可以免了,可他堅決不給開”。後來,當地電信局招一批話務員,選中了孫美麗。孫景坤得知後,硬是把她的名額讓給了別人。“他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次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隨着年歲漸長,孫美麗慢慢讀懂了老人的想法:當年和父親一起參軍的10個夥伴,活着回來的只有3個人。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他更多是在替戰友活着”。

孫景坤的日子過得清貧,可他依舊堅持吃苦在前、不改本色。在家鄉擔任村幹部期間,他處處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實幹擔當、積極作為。為了讓村民儘快脱貧致富,1984年,他組織村民成立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

幾十年來,孫景坤嚴格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向組織提過特殊要求。“我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我的戰友就犧牲在我跟前,和戰友相比,我還活着,已經很幸福了……”孫景坤説。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0

20__年,黃詩燕初到炎陵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這裏的所有貧困村。梨樹洲村當時是炎陵縣最後一個不通電村,黃詩燕為梨樹洲村量身定下了發展的方向——生態旅遊。

“脱貧攻堅是頭等大事,等不得”,這是黃詩燕常常掛在嘴邊的話。為了早日實現脱貧奔小康,黃詩燕馬不停蹄奔波在炎陵縣十個鄉鎮120個村莊,與時間賽跑,帶着團隊四處談項目、籌資金,常常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很快,特色水果、有機茶葉、花卉苗木等八個特色產業在炎陵落地生根。102公里的旅遊環線形成一道亮麗的生態風光帶,讓這個深山裏的貧困縣煥發光彩。

黃詩燕帶領縣委、縣政府“勒緊褲腰帶”,將全縣有限的資金集中投入,硬是湊足了這2.5億的資金,讓15000多户貧困羣眾住房安全有了保障。

20__年,炎陵縣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提前兩年實現脱貧目標。然而,黃詩燕的身體卻嚴重透支。20__年11月29日,年僅56歲的黃詩燕因心源性疾病不幸去世。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1

雷鋒同志説過:我願做高山巖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鍊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裏度過自己的一生。98歲的“上班族”李桓英也説,努力工作到100歲,李桓英94歲退休,95歲入黨,98歲回到工作崗位,她説過:一輩子做麻風不後悔,但不入黨會後悔。是什麼讓雷鋒、李桓英能有如此大的信念,我想這就是他們心中的初心,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雷鋒同志做到聽黨的話,服從命令聽指揮。黨指向哪裏,我就衝向哪裏。只有堅守初心才能讓98歲的李桓英同志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才有那一句努力工作到100歲的誓言。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堅守初心。

初心,是我們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有些人認為我們看到的就是我們所以為的世界,殊不知,世界之大我們無法想象,我們要想拓寬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認識,就需要不斷的努力和學習,堅守初心,用我們的眼睛去學習,用我們的腦子去思考,去眺望那美麗的風景,而這最為美麗的風景,在基層,人民羣眾就是那一道最美麗的風景線。作為基層黨員幹部,只有努力工作,為羣眾辦事,擦亮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野才會更加廣闊,基層有更廣闊的天地,更值得我們去尋找那一份初心,豐富我們的心靈。

初心,是我們的耳朵。所謂耳聽八方,善於傾聽是,善於會聽,是對初心的另一種詮釋,用好我們的耳朵,多傾百姓的聲音,多傾聽他們的想法、需求。我們才能更好的為羣眾辦好事、辦實事。踐行初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你會再基層廣闊的天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初心,是我們的雙腳。俗話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基層工作不只是需要坐辦公室,而需要多出去走走,多下基層,融入到羣眾中間,去用眼睛看、用耳朵聽,去和人名羣眾打成一片,去尋找自己剛參加工作的那一份初心。初心是什麼,初心就是我們內心那一份純淨的思想,那一份為人民羣眾謀幸福的信念,和入黨時的錚錚誓言。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不忘初心,守住初心,用忠誠、乾淨、擔當的態度去對待任何事,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多姿多彩。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2

20__年冬天,扶貧隊員找上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土豆。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裏撒了油菜種子。

朱有勇只好找到村組幹部,一起在蒿枝壩組的100畝地裏,搞起了示範種植。

20__年春天,示範基地迎來豐收。通過測產,最高畝產4.7噸,平均畝產3.3噸。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土豆收益近萬元。

消息傳到劉金寶耳朵裏,他決定拿出2畝地種土豆試試。再一年開春,他家地裏長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顆足足重5斤。

到了20__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把自家10畝地全部種上了土豆。

這一年,瀾滄縣冬季土豆已推廣種植3200多畝。

冬季土豆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科技成果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照進一個個村寨小院,“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20__年,朱有勇在竹塘鄉試種5畝三七,得到了正向反饋。然後,他開展了林下三七的大規模推廣,20__年擴展到7300多畝。

據瀾滄縣林業部門調研,全縣有50餘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宜三七生長的有40餘萬畝。假以時日,林下三七有望成為瀾滄縣一個支柱產業。

在科技扶貧助推下,瀾滄縣貧困發生率今年有望降到3%以下。從昔日深度貧困的“直過民族區”到今日“科技扶貧示範縣”的跨越,記錄着朱有勇這個“農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一線攻堅。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就存着他。每到臨近春節,村民家裏吃殺豬飯,都排着隊請朱院士。

大山無言,一石一礫皆是見證。朱有勇腳步丈量的地方,就是一個村寨脱貧發展的希望。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3

有這樣一位院士,他叫朱有勇,20__年退休後,退而不休,發揮餘熱,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扶貧。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脱貧攻堅主戰場,他把“家”安在田間地頭,用5年時間身體力行,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授給1500個村民,並讓村子擺脱了貧窮。11月29日央視新聞聯播播發了題為《“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的報道,聽了他的事蹟,令人非常感動,值得每名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幹部學習反思,並實踐之、篤行之。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台,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4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作為疫情的主戰場,醫院收治病人超過800例,張寧宇帶領全院600名醫護人員,奮戰了30多天。沒有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往往凌晨2時剛躺下,4時就得爬起來,接無數個電話,協調、處理各種突發事件。“雷厲風行”,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張定宇微笑着為自己打圓場:“全院都曉得我性子急、嗓門大。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是一個漸凍症患者,雙腿已經開始萎縮,全身慢慢都會失去知覺。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

我身為共產黨員、醫務工作者,非常時期、危急時刻,必須堅決頂上去。就在他日夜撲在一線,為重症患者搶出生命通道時,同為醫務人員的妻子,卻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接受隔離治療。可是分身乏術的張定宇,卻顧不上去看一眼妻子。除夕夜,張定宇從接到市衞健委的電話後,腳不着地忙碌起來,先後接待了4支醫療隊500多名醫護人員。安頓完已是凌晨。大年七年級早,張定宇就開始為進駐醫療隊調整空間佈局。他堅定地説:“身為共產黨員、醫務工作者,非常時期、危急時刻,必須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堅決頂上去!”

我的生命進入倒計時,只能拼了命去爭分奪秒。全院沒有一個人知道,他一瘸一拐的腳步,緣於漸凍症的折磨。這是一種罕見的絕症,無藥可治。説起自己的病情,張定宇微笑着説:“這個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樓梯的時候,腿真的跟凍住了一樣。”張定宇從來不説,是因為不想影響同事。可是回憶與病毒爭分奪秒的29天中,內心最艱難的時刻,眼前這位硬漢,忽然濕了眼眶。“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體扛不過去,怕失去她!”

我願用漸凍的生命,與千千萬萬白衣衞士一起,托起信心與希望。在災情關頭,張定宇總是衝鋒在前,四川汶川地震搶救傷員;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在巴基斯坦蒂默加拉醫院接生……這樣一位施恩於人的白衣衞士,卻總把“感恩”二字掛在嘴邊,“我非常感激我們的同事,我們的護理隊伍、我們的醫生隊伍、我們的檢驗隊伍、我們的後勤隊伍,我非常感激他們。”他認為,自己僅僅是帶領指揮大家,在給大家提供一些服務而已。雖然他説自己沒有他們做的更多。眼下,他還在生命極限狀態下,與白衣衞士們一起,繼續托起無數人的生命與健康。

魯迅先生曾説,“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為國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張定宇就是中國的脊樑。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張定宇致敬,向張定宇學習。大疫當前,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像張定宇那樣,不忘初心、勇擔使命,為打贏戰“疫”防控阻擊戰貢獻一份力量。

張定宇,人民的好院長,武漢人民感謝你,黨和祖國感謝你。祝願你健康平安。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5

20__年11月,時任湖南炎陵縣縣委書記黃詩燕,倒在了脱貧攻堅一線。一年來,羅霄山脈深處,他的故事仍時時被人們念起。有輓聯寫道:一夜驚憐絲吐盡,三鄉切盼燕歸來。

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一名縣委書記帶領20萬老區人民,將山溝溝裏的貧困發生率從19.5%降至0.45%?又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一名共產黨員在離世一年後,仍被無數百姓深切懷念?

這種力量,是脱貧功成,務必有我的決心。炎陵縣是一方浸着革命烈士鮮血的紅色熱土。黃詩燕曾説,炎陵縣脱貧摘帽,是共產黨人向老區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他從一顆黃桃入手打開產業造血扶貧的突破口,拼搏到生命最後一刻。這是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在紅色熱土續寫的動人故事:對人民敢承諾、能踐諾,鞠躬盡瘁,不怕犧牲。

這種力量,是山高不如腳背高,路長沒有腳板長的恆心。八年如一日,黃詩燕的足跡走過了炎陵縣的每一個村莊,翻過了羅霄山脈的無數山頭,須臾未曾懈怠。爬坡過坎,需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品質,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鬥精神。黃詩燕以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證明了“用實幹創實績,以實績換民心”的樸素道理,也正是這個道理,支撐着一批批和他一樣的黨員幹部,像釘子一樣牢牢釘在決戰貧困的戰場上。

這種力量,是一心只為千萬家的真心。“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們的大事”“為老百姓脱貧站台,我怕什麼?”……出身農家、求學農校、心繫農民的黃詩燕,捧出一顆真心待人民,人民自然視他如至親,這才有了久久迴盪在炎陵山水間的深切思念。

羅霄山下,燕子飛離;紅土地上,初心不變。只要以決心、恆心、真心為人民謀幸福,縱使時光荏苒,山河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6

清晨,陽光灑滿房間,晨光的映照下,一件老式軍裝上閃耀着金色。那一枚枚熠熠生輝的獎章、紀念章,陪伴了老人數十年。這裏是遼寧省丹東市光榮院的特護區房間,也是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的“新家”。

退伍以來,孫景坤曾一直把沉甸甸的軍功章壓在箱底,60多年紮根鄉村,帶着村民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後來,孫景坤的英雄往事才逐漸被人瞭解。這位默默無聞的老人,曾在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

南北征戰

留下20多處傷疤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剛從海南島戰場撤回的孫景坤和戰友們星夜兼程,集結安東(今遼寧丹東)待命。

部隊駐地離家鄉不到2.5公里,步行也就20分鐘,已經兩年沒見親人的孫景坤卻從未提出回家看看。直到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初期,孫景坤與敵人激戰受傷後被送回國內治療養傷期間,他才告假匆匆回了一趟家。隨後,孫景坤不顧腿傷尚未康復,再次奔赴前線。

回憶起自己一生中最難忘的戰鬥,孫景坤眼噙淚花。老人説:“那場激戰下來,好多戰友都犧牲了,陣地上最後只剩下我們4個人。”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孫景坤所在部隊人員傷亡慘重,陣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

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上手榴彈和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前去增援。幾次反撲失敗後,敵人開始逃竄。孫景坤便趴在交通溝的麻袋上,擊斃了21個敵人。整場對戰中,敵人一共組織了6次反撲,都被志願軍戰士們打退下去。

陣地穩固下來了,可參加戰鬥的志願軍戰士傷亡慘重。孫景坤説,這麼多年,他最懷念犧牲在戰場的戰友。

孫景坤用行動踐行了誓言。戰爭在他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孫景坤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役,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後來腿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南北征戰,孫景坤立下赫赫戰功,先後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並被授予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華北紀念章、解放華中南紀念章、解放海南島紀念章和抗美援朝一級戰士榮譽勛章。

回鄉務農

深藏功名造福桑梓

1955年初,孫景坤復員後主動放棄到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務農。他將組織關係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隻字未提。回鄉第三天,孫景坤就拿起農具到生產隊勞動。

回鄉務農後,孫景坤從不主動向別人提及自己的榮譽,更沒有藉着榮譽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就連他的兒女,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也只知道父親是一名老戰士、上過戰場,對他所獲的榮譽一無所知。“當年那麼多戰友在他面前倒下,他不願回憶那段經歷,那是他心裏永遠的痛。”大女兒孫美麗在與父親的交流中,逐漸理解了老人的心思。

從戰鬥英雄到普通農民,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堅守。經歷過戰場的孫景坤,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後來,孫景坤當上丹東市元寶區金山鎮山城村生產隊隊長。“別小看這個職務,這需要極好的口碑和羣眾的信任。”山城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那時候,村民們並不知道孫景坤曾立下赫赫戰功,可大家都覺得,他是黨員,上過戰場,政治上過硬、靠得住。

英雄卸甲,心底的沙場氣概卻從未褪去。孫景坤帶領鄉親發展農業生產,建設鄉村,並組織村民先後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扶貧致富小組,徹底改變了家鄉的面貌。

山城村的一條河常年發水,孫景坤與鄉親一起攔河造田,改造耕地,建起了簡易大壩。“當時,沒有機械化設備,孫景坤就帶頭用土籃挑、用肩扛運送土石,每天起早貪黑,一干就是幾個月。”山城村婦女主任劉玉慧回憶説,雖説是簡易壩,但在當時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守住了農田,也保住了集體財產。

淡泊名利

從不計較得失

戰爭年代,孫景坤征戰沙場,經常幾天幾夜吃不上一頓飽飯,患上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他只是吃兩片藥頂一頂。幾十年間,孫景坤都按規定數額報銷藥費,從沒提過其他特殊要求。

孫景坤之前住在大女兒孫美麗家。他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每逢外面下大雨,家裏就會下小雨。房子冬冷夏熱,老人歲數大不扛凍,夏天有時還需要穿棉襖,但他常説:“和當年在坑道里相比,現在的苦又算得了什麼。”

“按理説,父親有能力為我們兄弟姐妹安排好一點的工作,可他卻從不向組織開口。我在生產隊幹活,隊裏見我勤快,把我的工分從4分漲到了7分。他知道後,專門開會批評了組長,並要求把我的工分降下來。”孫美麗説,年輕時她對父親有很多抱怨,可隨着年歲漸長,她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

多年來,孫景坤主要靠參加生產勞動獲得的收入養家,除了政府每年發放的優待撫卹金,他一分錢也不向國家多要。

村裏有人説:“老孫,你參加革命帶回一身傷疤,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太吃虧了。”孫景坤回答:“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就沒想過什麼叫好處,什麼叫吃虧。”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7

危難急重前,黨員顯擔當。疫情防控展風采,誰説女子不如男?

疫情無情人有情。巾幗不讓鬚眉,疫情防控,機關巾幗黨員也在做貢獻。為了展現機關巾幗黨員戰"疫"風采和光輝形象,縣直機關工委聯合縣婦聯對機關女黨員在疫情防控一線先進事蹟進行宣傳報道。

紀委監委黨支部王俠:履職盡責,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宣傳報道。作為宣傳部長,在疫情防控期間,王俠同志履職盡責,積極主動做好宣傳報道。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她多次聯繫協調縣電視台、縣政府網站,在縣電視台、潼關清風網、縣政府網站等公開《關於在全縣疫情防控工作中受理檢舉舉報的公告》、《潼關縣紀委監委疫情防控期間暫停接待羣眾來訪的公告》等;通過潼關清風網、西嶽清風網等及時宣傳報道各級各部門紀檢監察幹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向市紀委監委報送我縣紀檢系統工作開展情況和紀檢監察幹部疫情一線工作動態。除了幹好宣傳工作,她還積極參加小區防控值守和督導檢查。值守小區她一絲不苟,認真對小區的人員進行檢查、登記、排查,重點嚴禁外來人員進入,並對務工返回人員進行自行隔離,努力守護小區人民生命安全;督導檢查她認真細緻,重點檢查各小區、檢查點對重點人員的排查和防控、防控責任落實、重點卡口設置等情況,壓緊壓實主體責任,為全縣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組織部黨支部丁豔:衝在前,作表率,巾幗也能守好"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丁豔同志主動請纓,擔任部機關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社區共建組組長,衝在抗擊疫情第一線。1月31日到崗後,她帶領幹部深入小區逐户上門走訪,詳細瞭解小區25户82人的基本情況,迅速建立住户人員信息表冊,做到不漏掉一户一人。為進一步密切與住户的聯繫,她主動與小區樓長進行對接,建立了花園小區疫情聯防聯控微信羣,與業主進行在線交流,每天發送疫情防控動態、防護知識,推送購物買藥微信銷售平台,使羣眾不出小區門就能收到日常生活物資,更贏得了住户對防控工作理解與支持。她帶領值守幹部三班輪流值守,無縫對接,對花園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設立登記點,製作出入登記本和出入證,每户一證,小區人員進出必須出示出入證,並進行嚴格的登記,非本小區人員及車輛一律禁止進入;堅持每天對小區進行全覆蓋消毒兩次,通過印發倡議書、懸掛條幅、微信羣等形式宣傳疫情防護知識,嚴格守好疫情防控"門"。瞭解到一線幹部在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個人防護物品缺乏時,她多方協商,積極溝通,協調到口罩、84消毒液等防疫物資,送到一線幹部手中。她還多次深入村組,慰問堅守在一線的第一書記,為他們送去防控物資,送上組織的關懷。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8

錢海軍自費製作了500張名片,利用社區服務的機會把名片送到老人手中,告訴老人有需要可以隨時聯繫。

23年來,為了讓老人們能第一時間找到他,錢海軍從未換過手機號碼,手機保持24小時開機。

23年來,錢海軍結對幫助過100多位空巢、孤寡、失獨老人。只要老人一個電話,不論颳風下雨,他都會用最快速度趕到。針對老年人的用電習慣和需求,他還自學了電視機、洗衣機、電磁爐等常用家電維修技能。

服務的時間長了,錢海軍車子的後備廂儼然成為一個維修用的“百寶箱”,裏面放着日光燈、啟輝器、開關、插座、螺絲等各種設備備件。這些材料設備都是他自掏腰包買的,從不收老人一分錢。

每逢週末,只要沒有搶修任務,他就會抽時間去陪伴社區裏認識的孤寡老人,同他們聊天解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困難。他已有五六個年頭沒和家人一起過年了。

在錢海軍服務過的老人中,有一位名叫趙金伏的新四軍老戰士,已是耄耋之年。他曾經對錢海軍説:“當年,我打仗的時候是扛着槍衝在前面,現在你是拎着工具箱衝在為人民服務的前面,我們都是真正的共產黨員。”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19

52歲的國家電網寧波慈溪市供電公司社區客户經理錢海軍,23年如一日,為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等服務,無論大小事隨叫隨到,被稱為“百姓身邊點燈人”。

休息日,錢海軍又來看望獨居老人應久昌。

5年前,應久昌生病需要儘快做手術,錢海軍知道後很快聯繫好上海一家醫院,又親自把老人送過去。老人康復後,錢海軍和愛人隔三差五就來探望。去年錢海軍還幫老人將家裏的電線全部進行了安全改造,並貼心地裝了感應電燈,還耐心地給老人講解使用方法。

應久昌:只要電話打過去,他不會推辭,肯定會過來的。海軍對我們老年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尊重。

23年來,錢海軍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服務範圍也從最初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服務,到羣眾無論大小事都隨叫隨到。後來他乾脆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登在了報紙上。

寧波市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傅立韻:這個電話號碼一公佈,在離慈溪60多公里的寧波,70多公里的寧波北侖電話都打來了。

20__年,寧波慈溪電力部門啟動了“千户萬燈”困難殘疾人住房照明線路改造項目。西藏日喀則、吉林敦化、貴州安龍和四川布拖……這次,錢海軍和他的志願團隊還走進偏遠地區,為6000多户人家完成了線路改造。

如今,錢海軍已從當年的“小錢同志”變成了現在的“錢師傅”。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已經達到了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光,正在變成一片燈海。

錢海軍:我們有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志願者,發揮着各自的能量,心裏非常開心。

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二十三年如一日,助老扶困,無私奉獻。錢海軍同志正是千千萬萬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他點亮的不僅是萬家燈火,還是困難羣眾心裏的希望之光。他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時代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0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按照廣東省教育工委和教育廳《關於廣泛開展向盧永根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11月15日晚上21時,中央電視台一套《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播出盧永根院士感人的先進事蹟。廣州珠江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黨支部於11月15日晚上21時,積極組織廣大學生黨員、發展對象在圖書館306黨員活動室集中收看央視直播,認真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蹟。

通過觀看視頻短片的介紹,學生們紛紛被“南粵楷模”、“優秀共產黨員”盧永根同志的事蹟所感動。盧永根同志以“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為原則,堅定對黨的信仰,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這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的昇華。他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不畏艱辛,前仆後繼,艱苦奮鬥,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勇擔重任的敬業精神,更是為指引不同專業的預備黨員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上開拓創新和攻克困難方面,起到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在生活上,盧永根同志的艱苦樸素,嚴於律己,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更是體現了他爭做時代先鋒的精神,彰顯共產黨人的本色。

通過此次學習活動,讓廣大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就是個人蔘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具體行動。學習盧永根同志的先進事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黨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牢固樹立為祖國爭光的雄心壯志,也再次讓大家認識到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是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大家一致認為盧永根同志是當今時代的楷模,我們要學習他愛國敬業、甘於奉獻的好思想,學習他刻苦鑽研、真才實學的好本領,學習他拼搏奮進、淡泊名利的好作風,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發揚光大。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1

有一名四年級學生平時聰明活潑,課堂表現也很積極,但始終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老師們通過數據分析和課堂觀察發現,他做題時會出現長時間的停頓,原因是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找到問題後,老師告訴這名學生,老師觀察發現他很適合學射擊,鼓勵他去上射擊課。

射擊十分有利於注意力訓練。經過一個學期的射擊課程,這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盧灣一中心國小,像這樣被“雲課堂”改變的學生還有很多。

吳蓉瑾愛學生,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也重視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20__年,帶領學生們去中共一大會址參觀學習時,吳蓉瑾發現,“學生的眼色是散的”。她感覺,如果一箇中國孩子不能瞭解中國的歷史,甚至於對中國共產黨都不熟識,是一件可悲的事。

吳蓉瑾因此決定創辦一個講的內容學生能聽得懂的紅色小講解員社團。她還特地請專業講解員到校教第一批的15名小講解員篩查信息、寫講解稿。同年暑假,小講解員們迎來了自己在中共一大會址的第一次單人講解。

吳蓉瑾至今還記得,那天天氣炎熱,中共一大會址沒有空調,小講解員的額頭冒着汗,後背也濕了。現場有位老先生一邊拍照,一邊讚歎,“這很好,這樣的故事可以一代代傳下去,祖國江山未來有人”。

16年來,孩子們的講解已從普通話版擴展到了滬語、英語、快板書、連環畫等方式。這個以孩子之口、從孩子視角講故事的社團,至今已在近千場的講解中服務數萬人次,紅色種子已然在孩子們的內心生根發芽。

談及自己為什麼當老師時,吳蓉瑾回憶,6歲上國小時,父母由於單位比較遠常常不能按時接她放學,無數個傍晚是老師給了她母親般的關懷,她也因此學會了呵護和愛。16歲進師範,是老師教會了她寬容和鼓勵。26歲在工作中,校長教會了她細緻和尊重。她就像花蕾一般汲取着養料,生長並綻放。

“從當年到今天乃至將來,我想我每天能如此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投入工作,那是因為我知道,身為人師,哪些事情是我必須做的。這是我的一份責任,而這份責任已經融入到我的血液裏,並且化作一腔的熾熱情感。”吳蓉瑾深情説道。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2

“低調二字不難寫,奉獻一生實不易。”的確,老英雄張富清,戰功赫赫,深藏功名60載,生活在艱苦的山區,一輩子堅守初心,無私奉獻。讓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震撼,讓廣大黨員幹部深深感動。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浮躁的人們急於求,急於表現,好大喜功。張富清的事蹟如一股清流,沁人心脾。讓人久久不能釋懷。人們驚訝於一個戰鬥英雄可以一生不顯擺,人們震撼於一個戰鬥英雄甘於選擇到最邊遠的山區奮鬥,人們感觸於一個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

轉業到來鳳的數十年,張富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帶領當地人民幹着一件又一件事實,在我們印象中戰鬥英雄就應該得到物質富裕的生活,這是用生命換回來的,這是理所應當該他們擁有的,我們不會嫉妒,我們會崇拜。但是張富清顛覆現在人們對英雄的看法,原來英雄張富清可以做到不計得失,一心只為黨為人民付出,真真做到不計榮辱,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樣的英雄讓人佩服,這樣的黨員更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

“我有什麼資格,拿出來擺”張富清這麼説自己的英雄事蹟。在他看來自己的這些功績都是和戰友們一起用命換來的,戰友們都倒下了,只是自己幸運活了下來,這些名譽、獎章都應該是犧牲的戰友們的,所以他不認為自己有什麼資格拿出來顯擺。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我們能夠理解他的想法,我們震撼於他做法。一生想想也太長了,這種甘於默默無聞地生活,只做不説的人,實在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老人不是故意隱藏軍功,而是覺得不需要拿出來跟人炫耀,更不會以此向黨和政府提要求,這種淡泊名利的做法令人敬佩,也讓我們對人生價值有了更深的思考。

“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張富清是一名共產黨員,90幾歲還在不斷學習,一直向黨,一心向黨,把為人民服務看作自己的本分,不居功、不自傲,他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我們必須要以張富清老英雄為榜樣,樹立正確政績觀、人生觀、世界觀,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作風。如果你是一個黨員,就應該在自己崗位上甘於平凡,做一個黨員幹部該做到的事。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3

20__年11月29日,上午8時30分。

酃峯賓館三號樓,五樓會議室。電子屏幕顯示着“全縣脱貧攻堅工作調研會”。會議室坐着近百位戰鬥在炎陵脱貧攻堅戰線的關鍵人物。

黃詩燕穿着那件人們熟悉的黑色夾克衫,臉色明顯憔悴。當他發言時,人們吃了一驚。他的聲音很低沉,甚至聽不太清,只講了20多分鐘。

書記今天怎麼了?疑惑與不安浮現在人們心頭。炎陵縣委副書記饒祥明主持會議,特意在黃詩燕講話結束後,重複了他提出的幾點要求。

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黃詩燕作為炎陵脱貧攻堅“一線總指揮”發出的最後一道戰鬥令。

當晚,黃詩燕因突發心源性疾病逝去的消息震驚了整個縣委大院。11月30日清晨,送別黃詩燕的車隊緩緩繞城一週,悄然離開——

他願意這樣悄悄地回家。“他平時最怕的,就是麻煩別人。”妻子彭建蘭懂得他的心。令她痛徹心扉的,是11月24日,她沒能説服身體不舒服的黃詩燕留在株洲的家,留在她身邊:“他説第二天有工作,連夜趕回了炎陵。”

回想黃詩燕最後的生命軌跡,人們感慨,為了脱貧攻堅,為了美麗幸福新炎陵,他拼盡了最後的力氣。

11月24日晚,他因胃部劇痛徹夜未眠。

11月25日,他沒吃早餐,去縣醫院檢查,發現胃和心臟都有一點問題。但他只吃了點胃藥,就趕去參加了炎陵縣中醫院新址落成活動。

11月29日早晨,黃詩燕只喝了點稀飯。饒祥明勸他不要去開會了。但黃詩燕説,脱貧攻堅是大事,必須參加。

“脱貧攻堅,是頭等大事,是民生工程,壓倒一切!”

“切實解決問題,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

“落實、落細、落小,切實鞏固脱貧攻堅成果。”

……

與會者的筆記本上,留下了黃詩燕的最後囑託。

20__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走進炎陵縣委大院,成為這個20多萬人口的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此前,他是株洲市委副祕書長、市委辦主任。

從市委大院到邊陲山區,也有人背後咬耳朵:還不是鍍鍍金,過兩年“曲線救國”,進城升官咧。

黃詩燕沒有理會這些閒言碎語。

7月的大暑天,他戴上一頂草帽下鄉去了。

他去了離縣城最遠的策源鄉梨樹洲村。這裏地處湖南第一高峯酃峯下,旅遊資源豐富,卻是當時株洲唯一的“無電村”。

60多公里崎嶇山路,黃詩燕花了3個多小時。村黨支部書記伍英華向他訴苦:村民自己裝的小型發電機電壓不穩,由於用電強度大幾次把發電機給燒了。全村共25户80餘人,年人均純收入僅1000餘元。

他去了中團村的一户果園,和正在忙碌的市農業科技特派員譚忠誠聊起了炎陵的黃桃。上世紀80年代,縣農業局從上海引進了100株芽苗。雖然炎陵有適合栽種黃桃的獨特地理條件,但歷經近30年發展,還是規模不大,質量不高。

黃詩燕短時間內先後走訪了全縣11個鄉鎮(場)、54個貧困村。他越走心情越沉重,沿途一幅幅圖景在心中揮之不去:船形鄉水壠村大半村民住在“杉皮屋”裏,逢雨必漏;下村鄉坳頭村村民好不容易種出來的水果,因山路閉塞,一公斤兩塊錢賤賣給商販……

一個多月的調研下來,黃詩燕摸清了家底:20__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970元,分別相當於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的52.8%、38.8%;按當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國家貧困標準,全縣貧困發生率很高。

沉甸甸的數據讓他寢食難安。歷史的機遇,更讓他深感責任重大。

貧困是文明社會的頑疾。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許下讓窮苦人過上好日子的錚錚誓言。在戰勝貧困的道路上,黨帶領人民櫛風沐雨,接續奮鬥。20__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__-20__年)》,將羅霄山片區列入全國11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炎陵縣納入了羅霄山片區國家級貧困縣,成為國家新一輪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20__年11月,一場前所未有的國家脱貧攻堅大戰打響。炎陵扶貧的重擔,歷史性地落在了這個出身農家、畢業於農校、對農民一腔深情的湖南漢子肩上。

炎陵,這片浸透着革命烈士鮮血的熱土,也似乎一直在等待一個領軍人物的到來,他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起這片土地積蓄起來的所有力量,打贏脱貧攻堅的最後一戰。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4

為鞏固深化主題教育成果,表彰先進、弘揚正氣,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激勵和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忠實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砥礪奮進,黨中央決定,授予周永開、張桂梅同志和追授於海俊、李夏、盧永根、張小娟、加思來提·麻合蘇提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院長。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韌執着、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無怨無悔、無私無我地在平凡崗位上奉獻着自己、燃燒着自己,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全國百名優秀母親”“雲南省優秀共產黨員”“興滇人才獎”等40餘項榮譽稱號。

張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邊疆民族地區教育事業和兒童福利事業,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堅持用紅色文化引領教育,培養學生不畏艱辛、吃苦耐勞的品格,引導學生銘記黨恩、回報社會。她堅持每週開展1次理論學習、重温1次入黨誓詞的組織生活,發揮黨員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她常年堅持家訪,行程11萬多公里,覆蓋學生1300多名,為學校留住了學生,為學生留住了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吃穿用非常簡樸,對自己近乎“摳門”,卻把工資、獎金捐出來,用在教學和學生身上。她以堅韌執着的拼搏和無私奉獻的大愛,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5

男兒從軍去,百戰衞家邦。

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剛參加完解放戰爭,又踏上保家衞國、出國作戰的征程,用錚錚鐵骨,和將士們一道築起血肉長城;

解甲歸田後,丹心繫鄉梓。

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干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羣眾……

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歲月裏回望,我們看到的是96歲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的家國情懷、無悔初心。

20多處傷疤,是刻在身體裏的軍功章

深秋,清晨。丹東市光榮院裏,孫景坤坐在牀前,打量着掛在牆上的一件掛滿軍功章的舊軍裝。陽光照進屋裏,軍功章上泛起金光。

“這是在遼瀋戰役中立的三等功,這是在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中分別立的二等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剛做過一次手術,老人身體有些虛弱,但談到戰場上的過往,卻歷歷如昨。

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1948年1月,結婚後不到一週,他就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孫景坤快速成長起來,併火線入黨。

“最險的一次,子彈貼着我後腦勺過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敵人的生死較量,讓他養成了膽大心細、機智靈活的作戰風格。

1950年,為抗美援朝、保家衞國,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在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戰友們勸他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別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戰場上,對敵人的勇猛痛擊,就是對家人、對祖國最大的愛與告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衞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已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已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友。彼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

“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孫景坤帶領戰士們扛起彈藥箱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

副連長支全勝在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孫景坤等人到來,令他精神為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陣地!”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後來,他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勛章,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説,“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這些傷疤,成為刻在老人身體裏永遠的軍功章。

解甲歸田,他默默拿起鋤頭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説,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為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為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説:“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老兵心語:“我是在替戰友活着”

英雄,在驚濤駭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裏甘守寂寞清貧。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瞭解。65歲的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祕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我從廢紙堆裏撿回一本舊書,翻書時,我看到裏面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拿着這本書,張德勝跑到孫景坤家。孫景坤不識字,張德勝就把文章讀了一遍,聽到支全勝等戰友的名字,孫景坤點了點頭:“是,寫的是我。”

至此,孫景坤的英雄事蹟才被外界瞭解。

越是豐功偉績,越是低調樸實。一直以來,孫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裏,從不向組織開口、伸手。

為什麼對自己的功勞不提不念?為什麼不向組織要求應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孫景坤的7個兒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兒孫美麗看來,父親對自己嚴苛,對孩子們也幾近“無情”:小時候家裏窮,交不起學費,老師説你爸是生產隊長,開個證明來,學費就可以免了。孫景坤卻火了:“就因為我是隊長,才不能這樣做。”孫美麗被迫輟學。在生產隊幹活時,她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組長給她評了7分工,孫景坤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給拿下去……

大兒子孫福貴也遭遇了類似的境況。不少好的工作機會都被父親逼着讓給了別人,他一咬牙,參軍入伍。這一次,孫景坤沒有阻攔,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時用過的茶缸和毛巾送給兒子。

“到部隊後,首長看到我的茶缸上寫着‘贈給最可愛的人’,他舉着茶缸給戰友們説,孫福貴同志是革命戰士的後代,我們為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在戰友們的掌聲裏,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親了。”孫福貴説到這裏,眼中淚光閃爍。

摩挲着舊軍裝上的軍功章,老人説出心底的想法:“當年村裏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着,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才對得起他們。”

温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為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6

作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醫院船,和平方舟為了和平而生,向着和平而去,承載着為世界和平貢獻積極力量的重要使命。

入列以來,和平方舟在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時,開闢了人民海軍軍事外交的新路子。和平方舟作為海軍走出去艦艇中的一員,以其獨特的軍事外交優勢,當好強軍思想的實踐者、大國形象的代言者、共同命運的守護者,成為新時代中國的閃亮名片。

“別人因埃博拉走了,中國因埃博拉來了。”在那些需要人道主義醫療援助的港口和國度,和平方舟播撒温暖人間的大愛,正是踐行中國政府、中國軍隊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的莊嚴承諾。

眺望世界,和平方舟在大洋上犁出壯美航跡。在執行“和諧使命”任務中,和平方舟積極與外軍開展國際人道主義聯合救災演練,共同提高應對海上傳統安全威脅的能力;同外方醫療機構開展多國聯合巡診坐診,互派人員觀摩見學,多渠道多層面深化醫學交流合作;為到訪國醫護人員舉辦醫學和護理講座,組織中醫操作演示以及戰救技能培訓,幫助建立野戰醫院、開展野戰防疫。

和平方舟,體現了堅定不移聽黨話、艦行萬里不迷航的忠誠品格,勇闖遠海大洋、錘鍊衞勤保障能力的使命責任,參加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拓展軍事交流合作的擔當精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大愛情懷。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7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波説:“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線。在傳統的人工碼頭上,青島港的‘振超團隊’創造了聞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設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時,我們同樣滿懷信心,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

“在自動化碼頭創造世界紀錄的路上,我們經歷了三次亮劍。”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劍:

開港時橋吊單機效率突破每小時25自然箱

自動化碼頭從1993年在荷蘭起源,到“連鋼創新團隊”項目組成立時的20__年,已發展了20年。但開港的橋吊單機效率始終沒有突破每小時20自然箱。

“那個時候,我在項目組負責業務流程設計和集成測試工作,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開始由於沒有經驗,第一個堆場的集成測試用了整整15天,”李波説,“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

為了趕進度,整個“連鋼創新團隊”都拼了,連續十幾天吃住在單位,白天在現場測試、記錄問題。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統代碼,逐項討論測試案例和測試方法,全速推進測試工作。第二個堆場53個流程、1200個測試案例他們只用了7天,第三個堆場僅僅用了3天。接下來,就開始多線作戰,多個堆場同時開展迭代測試。

20__年5月11日,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運營,在船長366米、載箱量13000箱的“中遠法國輪”作業中,所有操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橋吊單機效率達到了每小時26.1自然箱,一舉打破了自動化碼頭開港作業效率不過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劍:

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勇創世界紀錄

“自動化碼頭開港後,我們不斷完善系統功能,不斷優化作業流程,讓這個碼頭更加聰明和健壯。”李波介紹,比如,為了壓縮橋吊作業循環時間,將最普通的抓箱、放箱兩個操作,又細分出十幾個環節,然後來到現場,拿着秒錶,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邊零下10幾度的環境中,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算,一秒鐘一秒鐘地細摳,一點一點地優化,不斷提升作業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輪作業中,“連鋼創新團隊”一舉創出單機平均效率每小時39.6自然箱的新紀錄。

第三次亮劍:

將“中國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成為世界單機作業效率紀錄的“粉碎機”。

20__年12月17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連鋼創新團隊”再創佳績: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輪作業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47.6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創造的44.6自然箱/小時的驕人成績,第六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世界紀錄,將“中國速度”又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2023盧永根時代楷模觀後感 篇28

“把論文寫在大地,把農民裝在心裏”“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連日來,“時代楷模”、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先進事蹟引起強烈社會反響。

朱有勇院士是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他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主動投身脱貧攻堅事業,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成果帶動村民發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產業,培養了1400多名科技致富帶頭人,被譽為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中央宣傳部近日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2日晚上9時,朱有勇院士母校——雲南農業大學組織師生集體收看“時代楷模”朱有勇發佈會。發佈會期間,會場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時代楷模’榮譽稱號,既是對朱有勇院士的高度褒揚,也是對全校師生的極大鼓舞。”雲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吳伯志説,朱有勇院士堅持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用科技成果助力脱貧攻堅,以實際行動彰顯守初心、擔使命的共產黨員本色,“他是雲南農業大學的驕傲,是全體師生的榜樣!”

“朱院士獲得‘時代楷模’稱號實至名歸,全縣幹部羣眾受到極大鼓舞。”瀾滄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瓊珍説,“目前,瀾滄縣正處於衝刺脱貧摘帽關鍵時期,任務重、壓力大,大家受到朱院士先進事蹟的鼓舞,鬥志更加昂揚,我們有信心實現今年摘帽。”

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是朱有勇院士駐紮的村寨。村民劉明生是朱有勇“院士班”學員。“朱院士教我們種土豆、種三七,從種植原理到實際操作,每個環節都包懂包會。”劉明生説,他自己上個月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我想做一個像朱院士一樣不忘初心、幫助羣眾的好黨員。”

雲南省科技廳廳長董保同説,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深深感動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瀾滄縣脱貧攻堅能有今天的成績,與朱院士及其團隊的努力分不開。我們要學習他把論文寫在脱貧攻堅主戰場、把科研成果用在廣袤農村沃土的奮進姿態,更要學習他心裏時刻裝着百姓、始終牢記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精神品質。

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在網絡上也引發強烈反響。網友留言表示,“這是國家的脊樑,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院士”“跟袁隆平一樣,都是中華民族之寶”……

“朱院士把數十年的科研成果帶到邊遠山區,無償提供給農民使用,為的是那方土地上的農民能脱貧致富。”雲南農業大學校長盛軍説,“朱院士對農民和土地飽含深厚感情,我們要學習他情繫人民、服務人民的奉獻精神,用更多的教學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vv386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