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大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精選3篇)

大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 篇1

年輕人似乎都會愛上搖滾這種令人瘋狂的音樂,它充滿激情、聲嘶力竭,讓人難以抗拒。《WeAreTheChampions》和《WeWillRockYou》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卻不知出自誰手,包括我在內。在音樂鑑賞課上,我才開始瞭解Queen這個曾經風靡全球的搖滾樂隊,也進一步拓寬了我聽的搖滾樂的範圍。無數搖滾樂迷都懷念着六七十年代,那個帶着熾烈與灰燼氣息的瘋狂年代,那個由嬉皮士運動,朋克運動等等交織的年代。就在那個年代,Queen狂笑着,嘶吼着,揮舞着有力的拳頭消耗他們的青春,去撥開大片迷茫的濃霧,綻放出了有別於粗糙朋克們的華美與優雅。《ANightAtTheOpera》無疑是他們的巔峯之作。這張專輯不但是所有Queen迷頂禮膜拜的傳世經典,也是搖滾史上一座光彩奪目的里程碑。抒情小曲、金屬力作、歌劇斷章在整體上錯落有致,張馳有度,真正呈現了一個多彩的皇后。Queen是朵豔麗的花朵,永不凋零。

大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精選3篇)

一:用簡單的日用品演奏音樂

在老師給我們展示的各種音樂中,最令我震驚的就是STOMP樂隊的音樂。他們使用的表演用具都是非常簡單的日常用品,包括掃帚、垃圾桶蓋和打火機之類的破銅爛鐵,他們甚至還用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他們的演出沒有昂貴的樂器,沒有雅緻的服飾,沒有輝煌的舞台環境,但撲面而來的是生命的旺盛活力和生活的質樸氣息。STOMP樂隊徹底顛覆了我對“樂器”這一概念的理解。從STOMP樂隊出發,我想我們也許會對身邊的聲音有一個新的檢視、新的反省、新的發現。真正的藝術真的隨處可及!影片中的樂手藉由彼此間練習過的默契,踩着相同的旋律步伐,創造出美妙的音樂,感覺上每個人的音類不同卻又很協調,簡直是令人歎為觀止。總而言之,他們化腐朽為神奇,重組觀看者的感官經驗,完美結合自然與藝術,不僅震撼了聽覺體驗,更震撼了視覺體驗。

二:音樂與美術

音樂很難對現實進行再現和描述,但極善於抒發感情和情緒,而美術又恰好充當了音樂從單純的音響到情感抒發這一飛躍的紐帶和橋樑。我們通過對音樂、音響的聽覺、想象而獲得各種視覺形象及畫面,進而引發出相應的情感與情緒,這時候,幾乎人的所有感官都被調動起來,使音樂真正成為“音樂”,而不再是僅僅由旋律、節奏等機械組合出來的音響。當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配上富有表現力的動畫,確實有助於我們對命運交響曲的理解。郭聲健先生在他的《藝術教育論》一書中也談到:“一切藝術都是心靈的藝術,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我想很多人在被要求描述音樂的起伏時都會自然而然地用線條的起伏來描述吧,這也再次證明了音樂與美術是互通的。

音樂不只是單純的旋律而已,它透着作者的情緒,承載着作者的思想,寄託着作者的希望。鑑賞也不是簡單機械地用耳朵聽而已,我們要用大腦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總之,音樂作為人身的必修課,值得我們一生去揣摩感悟。

大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 篇2

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然而,在大學校園仍有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還有許多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與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的現象。可見,對大學生進行社交禮儀教育具有跨時代、跨世紀的特殊意義。因為,社交禮儀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強烈要求。

1、社交禮儀教育有利於大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和諧的心理氛圍,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會的交際活動都離不開禮儀,而且人類越進步,社會生活越社會化,人們也就越需要禮儀來調節社會生活。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前提條件,是交際生活的鑰匙。

當代大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十分渴望獲得真正的友誼,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學生一般都遠離家鄉父母,過着集體生活,與其他同學處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種對父母的“血緣上的”、“無條件的”依賴。因此,通過人際交往活動,並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友誼,是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需要,是從“依賴於人”的人發展成“獨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成功地走向社會的需要。事實上,在大學期間,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對一個人的成長和學習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 渴望友誼和情感交流是大學生心理的一個重要特點。但也有不少大學生卻不同程度的表現出 “自我封閉”的傾向。時常出現“孤獨寂寞”、“沒有朋友”的情緒體驗。產生這種情況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較為普遍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友誼,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際交往中形成的“依賴他人”、“不平等的”人際交往模式,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 “依附於人”、“利用他人”、“個人中心”、“求全責備”等傾向, 偏離友誼“無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則;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於瞭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興趣和愛好等,因而導致人際交往受挫或交際範圍狹窄。長期發展的結果就是感到孤獨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礙,不利於心理健康發展。讓大學生學習社交禮儀的基本規範和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的原則,就能很快與交往對象接近,使他們覺得你是熟悉他們、理解他們、尊重他們。

實踐表明,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緩解內心的衝突和苦悶,宣泄憤怒、壓抑和痛苦,減少孤獨、寂寞、空虛和誇獎等。這些都是十分有益於大學生身心健康,而且也會使大學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緒的產生,產生了不良情緒則能夠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時,社交禮儀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讓大學生學習和掌握社交禮儀的基本知識和規範,他們就能憑藉它去順利地開啟各種交際活動的大門和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這樣,不僅是形成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的主要途徑,而且對於大學生個體來説,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禮儀教育有利於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而社交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因為,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範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自覺地接受社會禮儀約束的人,就被人們認識為“成熟的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反之,一個人如果不能遵守社會生活中的禮儀要求,他就會被該社會中的人視為“警世駭俗”的“異端”,就會受到人們的排斥,社會就會以道德和輿論的手段來對他加以約束。 大學生堪稱“準社會人”,還不是真正的社會人。他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需要,同時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崗位後如何與領導、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何進行自我形象設計,如何儘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等社會交往問題。然而大學生的社會心理承受力直接影響到交際活動的質量。一個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際活動中遇到各種情況和困難時,都能始終保持沉着穩定的心理狀態,根據所掌握的信息,迅速採取最合理的行為方式,化險為夷,爭取主動。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參加重大交際活動前,常會出現驚慌恐懼,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狀況,有的在交際活動開始後,甚至會出現心跳加快,四肢顫抖,説話聲調不正常的現象。那麼,對大學生進行社交禮儀教育,讓大學生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範,不僅滿足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而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

3、社交禮儀教育有利於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這樣的現象:學生學的是高層次的道德規範,實際行為上卻往往達不到基礎道德的水平。這是與社交禮儀教育的缺乏分不開的。因為,禮儀是一種社會規範,是調整社會生活成員在社會中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社會規範主要包括法律規範和非法律規範兩大類別。禮儀是一種非法律規範,它主要包括道德規範、宗教規範、習俗、共同生活準則等。其中,道德規範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它是從社會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一種自覺的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持的。社會禮儀反映了人們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關係,是保證交往活動順利進行和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禮儀是一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的學科。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可以豐富他們的禮儀知識,讓他們明確地掌握符合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禮儀規範,並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禮儀規範來約束自己行為,真正做到“誠於中而行於外,慧於心而秀於言”,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現代文明人。

4、社交禮儀教育有利於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文化素質教育主要是指通過人文學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養大學生的內在品格和修養,也就是塑造大學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顯的教化功能。它作用於人的情感狀態,影響和改變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個性等,最終目標是較會大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做文明人。現在一般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在文學、藝術、歷史文化、哲學、倫理等學科中。而社交禮儀教育涵蓋了中國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見,社交禮儀教育更能直接地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禮儀》課應完全可以納入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之列,作為大學生的必修課,在高校中推廣和普及,這有助於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5、社交禮教與有利於強化大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交禮儀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育體系中最基礎的內容。因為講文明、講禮貌是人們精神文明程度的實際體現。普及和應用禮儀知識,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通過社交禮儀教育,讓大學生明確言談、舉止、儀表和服飾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修養、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個人的文明程度不僅關係到自己的形象,同時也影響到整個學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通過社交禮儀教育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大學生應對酬答的實際能力,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讓文明之花在我們校園遍地開放。如果人人講禮儀,我們的社會將充滿和諧與温馨。由此可見,社交禮儀的根本目標是要教育、引導全體公民自覺遵循社會主義禮貌道德規範以及相應的社交禮儀形式,提高人們的文明意識,養成人們文明行為的習慣,促使良好社會風尚形成,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達到高度和諧與有序,努力推進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交際能力等。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隨着人們相互合作、相互交往的機會日趨增多,如何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應對自如,凸顯個人魅力。通過《社交禮儀》節目VCD的學習,您會發現人生的改變從這一時刻開始。

大學生學習音樂欣賞課程的一些心得體會 篇3

梔子花開,折柳相送,又是一年畢業季。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磨礪了心性、收穫了成長。這些畢業生中將有一部分選擇成為一名基層幹部奔赴基層,願你們以勃勃生機描繪多彩人生,讓青春之花在基層綻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畢業生的回信中提到鼓勵廣大高校畢業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做貢獻。畢業生!基層的廣闊天地任你馳騁,黨和國家的事業任你施展才華,揚帆起航乘風破浪,前進的道路上要善於用“鏡”才能更有“勁”。

善用“理想信念”望遠鏡,樹立遠大理想,前行步伐更有“勁”。“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既清苦又複雜,既多變又瑣碎,有時還可能不被理解,甚至會遭受“委屈”,但正是通過不厭其煩地解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黨員幹部才能搭建起走進羣眾心裏的“連心橋”,鍛鍊過硬的本領。“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作為即將走向基層、投身基層的畢業生,要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抱負,要善於使用“理想信念”望遠鏡,“望”向革命先烈、黨員模範,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保證思想信念“鈣源”充足,思維開闊、目光長遠、理想遠大,將個人理想融入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前進步伐”才更有勁。

常持“知行合一”放大鏡,照出短板漏洞,攻堅克難更有“勁”。知是前提基礎,行是關鍵重點,以知促行,以行饋知。走上工作崗位後,事務繁多,點多面廣,要始終懷有一顆求知心,時時為自己“充充電”“提提能”。繼承發揚“安專迷”精神,立足崗位學理論、學經典、學先進、學典型,在培養專業精神、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做到全面發展。杜絕紙上談兵。作為即將走上基層崗位的畢業生,要始終牢記“知行合一”,敢於實踐、勇於實踐,紮實幹事、踏實做人。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理論指導實踐,要持“知行合一”這塊放大鏡在實踐中放大不足、突出差距、找準短板,不斷學習以增知提能、拓寬視野、打好底子、築牢基礎。通過不斷找差距、補短板,實踐工作中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才更有勁。

常用“自省自查”偏振鏡,過濾歪風邪氣,敢於鬥爭更有“勁”。“根深不怕風搖動,身正不怕影子斜。”歪風邪氣影響社會的正常秩序,與黨的先進性、純潔性背道而馳,疏遠黨與人民羣眾之間的距離,降低人民羣眾的幸福生活指數。畢業生走出校園,選擇成為一名基層幹部要始終銘記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自覺抵制不良風氣,樹牢紅線意識,堅守底線思維,遠離陳規陋習,做到立場不移、方向不偏、作風過硬。常用“自省自查”這塊偏振鏡,過濾掉“多餘的光”,築牢思想根基,練就過硬作風,深植為民情懷,做人民的守護者,敢於同歪風做鬥爭,向邪氣“亮劍”。樹牢“四個意識”,提高思想覺悟,保持清醒的頭腦,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少一分心浮氣躁,多一分腳踏實地;少一分私心雜念,多一分無私奉獻。求真務實、善作善成,敢於鬥爭乘風破浪才更有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rnxn0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