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黨員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

黨員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

黨員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1

大力宣傳塞罕壩林場植樹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激勵全國人民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

黨員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

黨的xx大以來,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認真學習好、宣傳好、落實好。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寶貴精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讓廣大人民羣眾享有更多的綠色福利、生態福祉。

幾代塞罕壩林場人伏冰卧雪、艱苦奮鬥,創造了“沙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綠色奇蹟,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創業史,不僅創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綠色財富,而且創造了“忠於使命、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要把塞罕壩林場作為站得住、推得開、叫得響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重大典型,廣泛宣傳學習,推動塞罕壩精神和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宣傳塞罕壩精神,充分展現老一輩綠色先驅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和新一代林場人矢志不渝的接續傳承,提煉總結其中藴含的時代價值,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新能量。要大力宣傳報道塞罕壩林場在高寒地區科學造林育林、改善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發揮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帶動作用,使全國湧現更多的塞罕壩,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淨的美麗中國。

黨員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2

xx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蹟,高度概括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的偉大號召,鼓舞和激勵全黨全國人民為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而不懈奮鬥。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牢記使命,扛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重任。55年時間,塞罕壩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變為“河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鳥的樂園”,最根本的就在於塞罕壩人聽從黨的召喚,始終牢記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今天,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深刻銘記任何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的歷史教訓,必須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以切實之舉踐行使命,以身體力行落實責任,匯聚起13億人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之力。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堅持艱苦創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艱苦奮鬥、攻堅克難。在當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塞罕壩人吃黑莜麪、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發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無味無所謂,爬冰卧雪冷乎凍乎不在乎”的樂觀主義情懷;更堅持依靠科學精神解決高寒地區造林育林的技術難題,一代接着一代幹,創造了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蹟。建設美麗中國的進程中,無論是破除能源資源約束難題,還是償還生態環境欠賬,都不是一次衝鋒就可以解決的。但只要我們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發揚爬冰卧雪、以苦為樂的精神,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什麼難題不能破解,什麼大事不能幹成?

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推進綠色發展,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歷經55年建設發展,塞罕壩展現出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圖景,深刻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論斷,深刻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今天,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緊迫而艱鉅,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塞罕壩這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範例啟示我們,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塞罕壩精神為標杆,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就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黨員學習塞罕壩精神心得體會 篇3

一棵樹每年可貯存一輛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一畝森林一年可吸收粉塵20—60噸,1萬畝林地的蓄水能力,則相當於一座100萬立方米的水庫。樹的生態價值可謂非比尋常,而人的生態貢獻倘若積累起來,同樣非常可觀。

“一次塞罕行,一生塞罕情”,許多去塞罕壩採風和遊覽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這份精神薰染,源自於塞罕壩人“綠了青山白了頭”的忠誠奉獻,激揚於塞罕壩人“一年四季 長 在樹林裏”的苦幹堅守,落腳於塞罕壩人“每棵樹都是一個生命”的生態深情。塞罕壩人55年的平凡堅守、苦幹興業,換來茫茫荒原變身百萬畝森林的驚天鉅變,造就高寒沙地生態建設上前所未有的綠色奇蹟。這個奇蹟,是愚公精神的現實寫照,是艱苦創業的時代縮影,更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範例。

美麗中國的基石,不僅在於天藍地綠水秀山清,也在於千千萬萬顆像塞罕壩人一樣的美麗心靈。“同呼吸,共奮鬥”,每個人其實都是生態文明音符的演奏者。我們也許不能都成為造林不斷、護綠不止的“生態衞士”,卻可以成為像塞罕壩人那樣珍惜生態、保護資源、愛護環境的積極行動者。觀山水則賦予山水以生命情感,在城市則裝點生活以自然情懷,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遠方,心間的生態意識,日常的環保行動,彙集起來就是一道亮麗風景。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對生活在其中的每個人來説具有同等的環境價值。然而不少人想的是:我享有生態,你去講文明。我們常説,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些人卻只想自己乘涼後人栽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些地方卻只盯住金山銀山;誰污染誰治理,有的部門卻不斷掩飾污染迴避治理……殊不知,生態環境一旦損毀必是失之長遠的“全輸”結局。無論是破解過度消費引發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的“公地悲劇”,還是減少只講享用和消費、忽視責任和義務的“搭便車”行為,關鍵就在於每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同和參與。今年3月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説,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言簡意賅,意味深遠。

當年的塞罕壩創業者,幾乎人人都能準確説出國家制定的林場建場目標:改變當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為減少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過去植樹造林,更多出自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樸素生態危機意識;如今增林擴綠,則是源自堅持綠色發展、追求永續發展的生態自覺。從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到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今天中國孜孜探索的,是一條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路,是一場以綠色發展為先導的發展觀的深刻革命。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政府、企業、社會和公眾,誰都不應是例外。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人呵護綠色、保護生態,力量彙集起來就是“綠色海洋”,時間積累下來就是社會風尚。讓生態意識融為公眾意識,生態道德成為社會公德,每個人心間的美麗願景,一定能生長為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n0rz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