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市領導幹部會議學習心得範文(通用3篇)

市領導幹部會議學習心得範文(通用3篇)

市領導幹部會議學習心得範文 篇1

三月,全國兩會勝利召開,作為一名機關黨員,我時刻關注兩會進程,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文字精煉,文風樸實,內容翔實,我聽後深受教育,感受良多。

市領導幹部會議學習心得範文(通用3篇)

的報告全面回顧總結了過去五年我國各族人民克難奮進,團結拼搏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同時描繪了今後五年發展的宏偉藍圖。在這五年來,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影響力顯着提高,這五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報告對於我們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振奮精神,同心同德,朝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奮力前行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這次“兩會”是黨的及xx屆三中全會後召開的第一次兩會,是在中共中央作出規定倡導節儉之風背景下召開的“兩會”。我將把學習貫徹兩會精神與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密聯繫起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工作能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為此,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不斷加強思想政治修養鍛鍊。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我將結合自身崗位實際,認真學習xx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以及全國省市縣組工會議精神,注重閲讀有關黨建及黨員先進事蹟的書籍和報刊等,不斷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和理解。使自己在工作上有更大的精神動力,做到學以致用,而不盲目。

二,不斷勤奮努力工作。組織工作要緊緊圍繞縣委中心工作,我將不斷為自己充電,提高工作水平,利用自身所長及電教工作的性質,努力做好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工作,努力造濃“重大項目突破年”的氛圍,同時拍攝製作一批典型,在全縣範圍掀起學趕先進的熱潮,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奮力跨越趕超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不斷改進作風問題。緊密聯繫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四風”問題排查,自覺抵制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風的侵蝕,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以上就是我學習兩會精神後的一些粗淺感悟,我將繼續學習兩會精神,關注國家大事,不斷加深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覺悟,貢獻自己的力量。

市領導幹部會議學習心得範文 篇2

總結“”、規劃“十三五”,在發展關鍵節點上召開的201X年兩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大會凝聚了共識,提振了信心,對於鼓舞和動員全國人民接續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次兩會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批准了“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解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幹什麼”“怎麼幹”等重大實踐問題。這一重要指導性文件,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昭示着中國發展的光明前景。通讀“十三五”規劃綱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始終,像一盞指路明燈,為未來五年發展指明瞭方向。

在規劃綱要裏專門有一章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進一步加強政黨協商,拓寬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的協商渠道。這對九三學社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作為社機關幹部,我們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參政議政水平,適應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新要求,為實現“十三五”藍圖,贏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新勝利做出更大的貢獻。

個人認為,認真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機關建設這個龍頭是推動社務工作發展的一個很好的抓手。作為社省委機關一名普通工作人員,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以實際行動支持機關建設。

一、加強政治學習。社省委機關是我省社組織開展日常活動,團結全體成員,發揮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作用的樞紐,發揮着組織、聯絡、協調、指導、管理、服務等多項職能,地位重要、作用重大。作為機關幹部,首先要加強學習,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努力提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樹立為參政議政工作服務的意識,為我社發揮參政議政職能多做貢獻。

二、強化業務水平。在工作中愛崗敬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做到一專多能。注重傾聽社員聲音,全心全意為全體成員履行職能服務。注重調查研究,提高參政議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樹立創新意識。在工作中注重積極探索機關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能力。注意聯繫廣大社員,不斷拓展工作的新領域,善於在工作中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提升工作效率。

四、樹立全局意識。注重把機關工作納入到社省委工作的大局中來把握,站在社省委全局來看問題、做工作,找準位置,謀大局、想大事。

市領導幹部會議學習心得範文 篇3

十三五”規劃是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實現提出的兩個百年目標中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後一個五年規劃,意義重大。

(一)新常態:中高速增長。

新常態的一個重要表現是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原有的動力在衰減,新的發展動力沒有接上,出現了發展動力轉換期的空檔。另外,是因為需求拉動力的作用一時還不能接替供給推動。

1、穩(保)增長是實現“十三五”目標的前提。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不是要降低發展的要求,而是要提高發展的質量,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可持續。所以,關鍵就是速度轉換,要給調結構和轉方式留出空間。

雖然新常態表現為中高速增長,但是中高速增長不是自然達到的,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達到的。目前,我們的經濟仍然處於下行區間,這種下行不是新常態。如果速度持續下行,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如:產能過剩的風險,企業資金鍊斷裂的風險,債務違約的風險,局部性金融危機的風險,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走勢的分化所引發的風險,財政收入增長放緩所產生的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防範這些風險的基礎是穩增長。

2、改善穩增長的宏觀調控機制。既然講到保增長,我認為當前需要改善穩增長的宏觀調控機制。一般認為,在合理區間內國家不要隨意出手調控,只有達到通貨膨脹的下限或者失業率的上限時才要實施緊縮或者刺激的宏觀調控政策,目的是給市場的自主作用留出更大空間。但現在宏觀經濟已經臨近合理區間的下限,宏觀經濟需要加大刺激力度,如果到了下限才進行調控,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們還要研究宏觀刺激政策的傳導機制。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要發揮政府投資平台的作用,經濟處於下行,止跌回升更需要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的投資;二是要活躍金融投資活動。判斷我們金融是否落後,不只是看它有多少貸款、貸款項目的安排,關鍵是看金融投資活動是否活躍。三是減輕實體經濟企業的負擔。最重要的一個是降息,一個是全面減税。

(二)轉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轉方式需要創新發展方式,目標是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轉方式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是由片面追求速度轉向可持續發展;三是由單純依靠改革推動轉向需求拉動;四是要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投入轉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

1、轉方式的政府作為。適應新常態的發展方式不能單純依靠市場,政府要有作為,而政府的作為主要體現在政府的規劃上。“十三五”規劃對涉及到經濟增長方面的指標,可以是指導性的,預測性的,但是對涉及發展方式的指標,必須是約束性的。增長的指標,物價上漲,就業的指標,可以是指導性和預測性的,但是對於一些發展方式轉變的指標,如節能減排、土壤、水和空氣質量、綠色技術的採取和採用問題,這些指標都必須具有約束性。

2、投資配合消費拉動。我們現在不僅需要消費拉動,也需要投資拉動。在“十三五”規劃中,應該把這兩者協調起來,更要突出消費的拉動作用。有三個方面特別重要,第一,培育消費力。消費力主要包括收入、就業和社會保障。第二,發展消費經濟。消費型城市和服務型城市建設是城市化的新內容,城市的服務性、消費性發展起來了,服務經濟也就能發展起來。第三,拓展新型的消費業態。網絡消費、文化消費、健康消費等,都是消費新業態,需要進一步開拓。

(三)調結構: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

中高速和中高端應該是“十三五”規則發展的一條主線,這主要有四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就是三次產業結構的中高端化。現在中等收入國家,服務業比重佔到50%,高收入國家的服務業佔到了70%,所以,產業結構中高端化的第一個方向,就是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服務業。當然,服務業化不等於去工業化,尤其是江蘇工業比重比較大,追求服務業的比重絕不能以犧牲工業為代價,而是服務業的發展速度比工業的發展速度更快一點。

第二個方向就是產業類型、產業水準轉向中高端。這首先要從理論上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個理論問題是,拘泥於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不可能縮短與發達國家的產業距離,更談不上進入世界產業前沿。第二個理論問題是,過去一般都是談模仿,談引進創新。模仿和引進進不了高端,只有與發達國家進入同一個創新起跑線,才能進入高端。因此,中高端的目標,應該是由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或者説培育代替的比較優勢,突出培育和發展具有競爭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三個方向就是全球的價值鏈的分工進入中高端。目前我國的製造業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有規模優勢沒有附加值優勢。產業結構進入中高端的重要方面就是依靠創新攀升價值鏈中高端:一是在已有的全球的價值鏈上,通過邊幹邊學研發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攀登價值鏈的中高端;二是要創造自己的品牌和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和產品,建立以我為主導的價值鏈,在全世界佈局,品牌,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在中國,但是生產環節可以佈局出去。

第四個方向就是傳統產業進入中高端。一個地區的產業水平,不僅要看有沒有新興產業,還要看這些傳統產業有沒有進入中高端。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就是指傳統產業實現技術上的跨越,現代傳統產業中高端化的路徑,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智能化+,一個是綠色化+,這三化在中國的傳統產業中間也得到體現。這裏需要特別強調“互聯網+”的產業升級效應。在制定“十三五”規劃時,應該把響應“互聯網+”作為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

(四)促創新:創新驅動成為轉方式的新常態。

從創新發展方式的角度説,創新是新階段經濟發展的引擎;也是驅動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的引擎。

1、轉向創新驅動發展方式的標誌。從哪幾個方面來衡量創新驅動?一是強調創新型國家、創新型省份的兩大評價指標;二是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但創新驅動不能僅僅是數量上,更重要的是以下四條:一是技術創新向科技創新提升;二是創新要素的高度集聚並且充滿活力;三是人力資本成為投資重點;四是孵化和研發新技術成為創新驅動的重點環節。

2、以產業化創新培育新增長點。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產業創新是創新的終端。創新要實,實就實在要靠產業化創新來培育新的增長點。產業化創新具有兩個導向,一是市場導向,市場決定創新的商業化價值;二是科技水平的導向,大學和科研機構的科學發現決定創新的科技價值。這兩者結合起來,進行產業化創新,才能真正創造出具有市場價值並進入科技前沿的產業。產業化創新,是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業的有機銜接。需要產學研協同創新,企業要在產學研的協同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

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是指每個人都創辦企業,而是要求每個人都以己之長參與到創新創業中去。就如諾貝爾獎獲得者費爾普斯所説,各種類型的人都變成“創意者”,變成了主導從開發到應用的創新過程的研究者和實驗者,科學家和工程師往往被他們召集過來提供技術支持。使金融家成為思考者,生產商成為市場推廣者,終端客户業成為弄潮兒。

4、產業化創新的主體。第一個問題,產業化創新的主體是誰?企業當然是創新主體,但要注意產業化創新往往是出現在現有的企業之外,而不是之內。第二個問題,率先發動產業化創新的一般不是已有的大企業,而是進行科技創業的科技型小企業。第三個問題,產業升級也往往是由率先進行產業化創新的小企業引領的。因此,所謂企業是技術創新主體,首先是指從事科技創業的科技型小企業,創新成功的科技型小企業,是推動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的領跑者。這些企業爆發性擴張之路,也就是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之路。

(五)補短板:農業現代化。

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的目標不可能同步達到,根據木桶原理,全面小康社會能否建成是由“短板”決定的。“十三五”期間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着力點是補短板。

1、農業現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現在談三農現代化,要直接以農業、農民、農村作為發展的對象,要通過城鎮化來解決農民的問題,通過非農化來解決農業問題。所以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一是農業本身,要從根本上改變它落後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提高包括資本、勞動、土地在內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提高農民收入。二要從社會來講,滿足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增長的對農產品的量和質的需要。

2、農業技術發展範式。農業技術發展的範式即由農業剩餘範式轉到農產品的品質範式,發展優質、高效、高附加值的農業。因此,農業科技創新的着力點也要調整。農業的科技創新分為兩類,一類叫機械創新,目的就是增加農業剩餘和節省勞動力;另一類是生物創新,是培育出優良品種,改進農產品的品質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這符合農產品品質的要求,所以生物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農業技術創新的重點。

3、誰來種地。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只是靠現有的留在農村的以老人和婦女為主體的農民,而是要靠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培養起來的新型的職業農民。因此,我們所謂的新型的職業農民應該是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含量的高素質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必須在農業和農村外圍工作。據此,我們要激勵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城市的創新創業人才進入農村和農業部門,要在農業中形成與現代農業技術相適合的人力資本結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m6xw9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