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

今天下午第三節課音樂老師為我們播放了天宮一號課堂的直播視頻,三位航天員為我們上了一堂有趣又奇妙的科學課。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精選17篇)

航天員為我們展示了幾個神奇的實驗,實驗有“減輕失重的實驗”“浮力消失的實驗,”“泡騰片實驗”“水膜實驗”“水光球實驗,”讓我記憶深刻的三項實驗是:泡騰片實驗,水膜實驗和水光球實驗。需要準備的工具是:圓鐵環,紅色的紙花,水袋,吸水管,泡騰片,藍色的顏料,針筒。

實驗開始,先將水袋裏的水滴到圓形環裏面,水在鐵環上形成一個薄薄的水膜,接着向水膜裏注入水,剛才的水膜變成了一個小水滴,用針筒將水膜裏的氣泡吸出,再將一朵紅色的紙花放進水膜裏,紙花開始慢慢綻放,我驚訝的張大嘴巴看着這實驗,哇!好太神奇了!緊接宇航員又向水膜裏繼續注水,再用針筒往水膜里弄了一個大大的氣泡,從透過水膜看宇航員的臉是正着的從水球裏看宇航員的臉是反着的,我們不禁又發出讚歎!

宇航員又不斷的往水球裏注水,慢慢的水膜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透明的水球,宇航員又把藍色的顏料滴進水球裏,水球立馬變成了一個藍色的水晶球,再把一片泡騰片放進水晶球裏面,泡騰片遇見水後開始產生氣泡,隨着泡騰片的溶化水晶球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地球。

我看到這些實驗時驚訝地直呼,這些實驗太有趣太神奇了。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2

今天我上了一節此生中最寶貴的課——天宮課堂。寶貴之處在哪呢?這堂課是由目前在中國空間站工作的三名偉大的宇航員:翟志剛,葉光富,王亞平講解的。他們代表着中國航天頂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餘與我們遙遠連線直播並在距離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間站進行實驗,教給我了許多有意思的科學物理知識和現象。

太空授課的內容主要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人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神奇現象。我最感興趣的是人體運動實驗,航天員葉光富向我們展示瞭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進行轉體運動,不僅幽默風趣,而且還告訴我們角動量的物理知識,也就是描述物體轉動的物理量。還有許多實驗非常有趣,耐人尋味,傳播了載人航天知識。我對變幻莫測的太空許多的疑惑都被解開,拓寬了我的知識面,科普了航天知識,為以後的科學物理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這堂課對我的影響和意義非常大,中國航天從之前的一窮二白到現在已成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學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員等從事與航天事業的人們一路披荊斬棘的共同堅持與付出。中國一代代航天人為了祖國崇高的航天事業勇於奉獻,擔當時代重任,不負人民期望,追逐夢想不斷進步的精神讓我頗有感觸,我懂得了要不斷追夢,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機會,努力學習,長大後在祖國和社會需要的崗位上做貢獻,讓祖國屹立於世界之巔峯。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3

太空授課更在於營造出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社會氛圍。正如女航天員王亞平在接受採訪時所説,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科學永無止境,探索不斷前行,在一個未知的廣袤領域,只有以謙卑的姿態、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奧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當代中國人的重大歷史責任。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要堅持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要堅持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科學永遠是一個國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才熱愛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會理解、支持這項造福人類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潮流在呼喚年輕一代為科學而努力探索,但鼓勵他們奮發前行卻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太空授課的深層次意義便在於此。

探索任重道遠,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激發學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求知慾與渴望,樹立全社會為創新而奮鬥不息的信念,讓夢想張力無限。尋夢過程,無疑體現着中華民族不屈不撓、默默奉獻、堅定頑強的民族精神。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4

太空授課在太空環境中怎麼稱體重、水如何流動、失重狀態下怎麼上廁所等全國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入手,王亞平在遠離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展示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講解了實驗背後的物理原理。我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科學精神與創新意識,同樣是中國開展航天活動的重要任務,尤其對於今日端坐教室內觀看太空授課的孩子們,必定會在不少人心中種下熱愛科學的種子,成為他日為科學知識不斷求索的新生力量。無論在美國、俄羅斯還是中國,太空教育都是載人航天的重要任務之一。20__年8月14日,出身中學教師、隨“奮進”號航天飛機登上國際空間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員同事把國際空間站變成了課堂,終於圓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課”夢。時至今日,我國的首位“太空教師”再一次為世人展現了浩瀚天際的神奇與奧妙,在見證奇蹟之餘,也給我們以太空並不神祕、夢想並不遙遠的感慨。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5

太空授課刷新了科普教育及物理教學的固有模式,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啟發性。這種基於太空探索實踐之上的遠程教學,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通過衞星直播、教育部網站回放,或是以課件形式供反覆教學,優質的教育資源讓舉國學生共享,亦是民生改善的一種形式。

事實上,探索太空給予人類的回報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用的GPS定位系統、太陽能屋頂,吃的方便麪、蔬菜包,穿的運動鞋等,都是在人類探索太空的實踐中發明或研製出來的。因為孜孜不倦的太空探索,我們研發出救災和氣象監測衞星技術,獲得了更加優質的作物品種,發明燃料電池獲得了清潔高效的能源,通過衞星傳輸進行移動通話告別了“通訊靠吼”的閉塞……太空探索不斷改變着人類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隨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太空資源、航空技術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社會民生的高度會得到有效的拓展:每一次航天發射的成功、每一次太空探索的實現,都會拓寬、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拓展人類的思維與活動半徑,為改善人們的衣食住行用提供更多可能。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6

今年的春節很特別,原本除夕夜萬家團圓的夜晚消失了,每個人都躲在家裏不敢出門。然而,卻有那麼一羣可愛的逆行者含淚告別家人遠奔武漢!他們是我最敬佩的人。

20__年是一個特別的年,在這讓人充滿期待的春天,新型冠狀病毒這個可怕的惡魔開始在我們華夏的大地上胡作非為。14億中國同胞眾志成城,聯起手來向病魔宣戰!

疫情爆發,全國各地的精英白衣天使寫下戰術,他們“不計酬勞,無論生死”請求趕赴一線,他們快速的集結,整裝出發;一位名為援鄂的醫生在朋友圈中有這樣一段話“別叫我天使,因為的沒有翅膀!別稱我英雄,因為的也心存畏懼!沒有大道理,也沒有豪言壯語,這是職責所在。”逆行者們每天裹得嚴嚴實實,生怕也因為自己的失誤,而耽誤了病人的治療。他們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專長來儘自己的那一絲絲微薄的力量。他們每天24小時無休息時間,有時候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每個人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而我們這些後方的人們,只有好好的保護自己,響應國家的號“不出門,不扎堆”不給前線的人們增添麻煩。

最後,願我們早日戰勝病魔,光明可能會遲到,但永遠不可能缺席。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白天天使,你們救死扶傷,不顧自己的安危,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你們不愧是人民心中的英雄,向你們致敬!你們永遠是我最敬佩的人!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7

20__年春節前夕,一則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一開始我並不以為然。以為只是普通的流行性感冒。那天和朋友出去玩,她也知道這個消息。我們那天路過一個藥店,看到有人再買口罩,但還是被僥倖心理給抑制了。

我們沒有買口罩。

但是事情的發展愈演愈烈。從大年三十回家到現在一直籠罩在這種陰霾中,微博熱搜的前幾名永遠都是新型冠狀病毒、新冠疫情、新增案例、死亡人數等等等等。

在這個時候我的媽媽也感冒了,整個家庭都陷入沉重的氣氛,幸好與這次的疫情無關。大年七年級那天,出門拜年的人也少之又少。呆在家一整天都不出門,口罩也到處買不到,到處脱銷。醫護人員過年也堅持在自己的崗位。為這次疫情做貢獻,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年八年級各地開始封鎖。我座標于山東青島,是山東第一次發現疑似病例的地方。人心惶惶,各地口罩告急,各個小區和村莊開始勸返並且設立了勸返點。我們趁着封鎖前的時候順利回到了家裏。

到處都能看見關於此次疫情的温馨標語,各個地方的一户人員也在積極趕往湖北進行支援,也有很多人在捐款和提供物資。我不禁心頭有一股暖流劃過,眼眶裏湧出一股熱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有人都在為此次疫情擔心,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我們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

很多學校都發布了延遲開學的通知,很多學生只能被迫在家裏上課,很多店鋪也暫時關門了。但是國家為我們做了很多,防止口罩價格上漲,大量工人被召回生產口罩,為了讓所有人都能有口罩戴,祖國一直在努力。也把糧食蔬菜也基本穩定在合理的價位。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隔離疫情,不隔離關懷;同心戰疫,中國加油!我們一直都在。白衣天使會為我們奔赴前線,工人們會為我們加急加急趕製口罩,國家會為我們開放各個超市,穩定物價。

每個人都希望此次疫情儘快過去,每個人都希望武漢安好,家家安好,各地安好,國家安好。現在,我們能做的只有默默為他們祈福,為感染者祈福,為各地祈福,為國家祈福,為全天下人祈福。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8

神舟出征傳遞實幹拼搏之力。星辰大海不會自己向我們走來,也不會主動面向我們變得越來越廣闊,必須有我們自己去開闢、去拓展。廣大航天工作者培育和發揚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延續和發展。邁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步,都有中國航天人踩下的堅實腳印。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征途漫漫,惟有奮鬥,亦呼喚我們靠實幹拼搏,向着星辰大海前行。

神舟出征煥發開拓創新之力。“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逐夢之路絕非一馬平川,而正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堅定不移開拓創新,不斷_“卡脖子”問題,勇於走向科技“無人區”,推動了中國航天科技的持續進步,奇蹟迭出。有鑑於此,我們更應清醒地認識到,實現夢想必然要始終洋溢革故鼎新、一往無前的勇氣,善於創造、善於創新的鋭氣。只有敢破敢立、敢闖敢試,才能跨越前行路上的“雪山”“草地”,征服前進途中的“婁山關”“臘子口”。

回首來時路,艱辛而輝煌;展望未來景,任重而道遠。神舟出征激盪邁向星辰大海的更強勁的力量,而我們的任何事業、任何夢想,也同樣期待着我們以理想信念之力、實幹拼搏之力、開拓創新之力,不斷開啟更為廣闊的星辰大海。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9

人類踏入宇宙太空是文明的進步,我國可以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並且擁有很高的航天技術,那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底氣!

在這次互動課堂中我感受到了中國,我們的祖國,在航天事業的發展迅速,對太空的嚮往,學習到了空間站的結構構造以及其他載人火箭和載物火箭接入空間站的先後順序,體會到中國勇於探究太空的奧祕,知道了人在地球上的一天,就第於人在宇宙中的30天!如果人不在外太空做運動,並且是長期呆在外太空的話,血液就會往上升,當腦部血液過多地時候還會致死。

課上,老師給我們看了在外太空重力消失的實驗。

水在外太空裏不會像地球一樣,而是會浮起來,宇航員在外太空裏喝水時,要放在一個袋子裏。其中有一個實驗是水膜張力實驗,先做出一個水膜,再往水膜里加水,變成一個大水球,在水球中注射色素,水球會變成其他顏色。最後把泡騰片往裏面放,泡騰片帽出的氣泡沒有炸,而是在水球裏面,沒過一會,水球裏面充滿了氣泡,水球越來越大,可裏面的氣泡卻一個都沒炸裂,而是在水球裏面,一個也沒有離開它。這個實驗真神奇,水可以做成一個球,而不流下來,泡騰片冒出的氣泡都沒有炸裂。在太空中還要多鍛鍊,不然回地球會不適應而變胖.......

太神奇了!從這次學習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中國在航空這方面的進步,也讓我瞭解了火箭的結構和太空生活。太空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們新一代祖國的加班人去發現。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0

面對不期而遇的新考驗、突如其來的新挑戰,有這樣一羣人身披白色“鎧甲”毅然逆行而上。“我自願報名參加醫療救助團隊”“我執行過抗擊非典、援非抗埃任務,經過實戰考驗,我申請加入防控疫情隊伍”“我在感染科工作10年了,可以勝任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護理工作”……一句句鏗鏘話語道出了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一封封主動請纓的請戰書,字裏行間寫滿醫者仁心。

他們義無反顧奔赴疫情戰場。疫情不等人,要爭分奪秒與疫情賽跑。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披掛上陣,衝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一名又一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在志願書上簽名,請求加入抗擊疫情的隊伍;多支醫療隊陸續出發,緊急馳援武漢……危難時刻,不平凡的選擇,盡顯醫者本色。他們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果斷逆行、無畏奔赴的背後是鋼鐵般的信念和堅如磐石的初心。

他們心懷大愛奮戰抗疫一線。這是一場與死神的博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懷揣一顆赤誠心、無私心,他們放棄和親人團聚的時光,無懼被病毒感染的風險,衝鋒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計報酬,不畏生死,不講條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健康殫精竭慮、無怨無悔。

他們傾盡全力守護人民健康。摘掉口罩,鼻樑已被磨破,臉頰的勒痕清晰可見;脱掉防護服,汗水早已濕透衣背;年幼的孩子隔着防護欄探望幾天沒有回家的護士媽媽……一幅幅令人淚目、心疼的畫面,定格了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的諸多不易。是他們堅守一線、默默守護,以“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的醫者仁心全力以赴,更多的患者才得以及時確診,治癒恢復的病例也在持續增加。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偉大。以疫情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手挽手、肩並肩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讓我們看到了病毒陰霾背後希望的曙光。但是,“逆行”並不是一場孤獨的跋涉。醫生護士、科研人員、媒體記者,等等,無數閃爍着人性光輝、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忙碌身影,匯聚成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國力量。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1

20__年,王婷70多歲的奶奶坐着輪椅把王衞國送上支援太原抗擊非典的戰場。

王婷的父親王衞國是長醫附屬和平醫院放射科的一名醫生,20__年,王婷 70多歲的奶奶坐着輪椅把身為醫生的王衞國送上支援太原抗擊非典的戰場;17年後的今天,已經 66歲的王衞國把同樣作為醫生的女兒送上馳援湖北的抗疫一線。

“疫情發生後,我爸就和我説如果有機會、有可能的話一定要去一線為國家服務。”王婷臨走前,王衞國來到現場,他深情地擁抱女兒:“這個時候不要掉淚,不要牽掛,家裏沒事,放心的去吧,安心工作。”

2月 2日下午,王婷和山西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其他 118名醫護人員在太原武宿機場集結,緊急飛赴湖北省,而此次陪她一起征戰的行李箱,正是17年前王衞國去太原支援抗擊非典時用的箱子。此次馳援湖北,對於王婷來説不只是踐行着一名醫者的使命,也傳承着一種名叫“奉獻與信仰”的家風。最美逆行者們致敬!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2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悦;我還看到互聯網已經觸及千家萬户,鼠標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裏,回首過去,又展望着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裏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能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着。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台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着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着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裏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推開空間站時代大門,中國航天展現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時間提前公佈,最終火箭一秒不差地實現“零窗口”發射。從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到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幾次任務都將發射時間提前宣佈並精準到分,充分顯露出了航天人的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於神舟一號飛船發射以來載人航天的16戰16捷,也源自於在系統最複雜、安全要求的載人航天工程中,質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意識始終得到貫徹和堅持。自信既是靠“十年磨一劍”的千錘百煉,更是靠登攀不止、挑戰未知的求知若渴。發射成功後,文昌航天發射場大廳屏幕上打出這樣一行字:敢於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勇於攀登航天科技高峯。奮鬥是對奮鬥者的`獎勵,中國航天劍指浩瀚蒼穹,“長征”永遠在路上。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在我的心裏也有一個夢想,它深深地埋藏着一顆孕育着我理想的種子,在我心底生根、發芽。

我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當一名像楊利偉這樣的宇航員,自從有了這個夢想,我便越發的喜歡飛向太空的新聞和火箭,由其是喜歡其中的火箭,就這樣,火箭讓我發現了這顆埋藏已久的理想之種。

上了五年級之後,漸漸地領會了火箭的魅力,下課,我仔細得研究火箭的資料,當我知道其中火箭的好多奧祕,我明白了要努力上學,要抓住細節,才能讀好書。從那以後,我便每次都要努力讀書,抓住學習的技巧,讓我的夢一定實現。課下,我看課外書,去積累他人的精華,讓我的中國夢飛天夢更有可能成功,加油。

在我觀察中,我發現,我最喜歡的火箭又有新的了,尤其是神舟10號,最吸引我的眼球是電視上那所描述的令我感到驚奇、陌生而又新鮮的火箭世界。因為火箭能把我帶進一個我從未來過的太空世界,一切都讓我感到像是走進了外星王國。想象未來的故事,想象太空裏那一個個星員,想象我是主人的權力,這些幻想便接二連三變成了。

偶然,我又在圖書館中看到了火箭系列和太空系列的書,我喜歡上了這兩本書,並讓我想當一個楊利偉一樣的宇航員。太空,讓我喜愛火箭,火箭讓我感覺出,好的文章讓我讀到了火箭和太空的神奇,總之,在我心底,有一個當宇航員的理想之種!我的航天夢中國夢,我一定要實現我的飛天夢。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4

自10月19日起,集團公司及各產業集團分批組織近千名職工參觀“榮成郭永懷事蹟陳列館”,學習郭永懷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黨員、應屆大學生、行管人員以及中層管理幹部等積極參加該活動。

在陳列館,學員們從少年求學、海外成名、報效國家、甘為人梯、為國犧牲、愛在天際等六個方面詳細瞭解了郭永懷的人生歷程和光輝事蹟,並實地觀摩了“兩彈”模型。當觀看了郭永懷“以身許國、壯烈犧牲”的事蹟資料後,很多學員都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更加激發了他們對烈士英雄的敬仰之情,樹立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位於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__平方米,用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以及部分視頻,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勛、儒家情懷和大師風範。作為我省首個院士紀念館,這裏將成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郭永懷於1909年出生于山東省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衞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彙報,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59歲。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衞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中間掉出一個裝着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1999年,郭永懷被黨中央、國務院和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采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為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5

昨天下午,我們在學校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課。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這是關於太空的知識。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向我們展示了各種有趣的小實驗。

把一個圓環浸到水裏,會形成一個水膜。兩側注入水,會形成水球。水球裏面有個許多小氣泡,把小氣泡抽出來,會形成反的景象,再把小氣泡注射進去,就會形成一正一反的景象,很神奇吧。

之後,小氣泡裏面注射藍色的顏料,為了讓效果更明顯,又加入了黃色的泡騰片。很多可愛的小氣泡產生,藍色、黃色、綠色的顏色交融在一起,真是非常漂亮。天宮課堂裏面有太多神奇的實驗了,讓我非常向往。我也真希望以後人類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個家園。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6

如果説,湖北和武漢第一天“清零”讓大家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連續三天的“清零”無疑更加堅定了勝利將至的信心。從高峯時段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在四位數,到如今令人欣喜的連續“零報告”,驚人成就背後是中國精神的匯聚,更是中國力量的迸發。

這股力量是團結齊心。疫情防控,是一場沒有旁觀者的人民戰爭。戰“疫”打響之後,全國人民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團結一心抓防控,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築羣防羣控的嚴密防線,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擴散蔓延。各地積極開通綠色通道,保障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等迅速匯聚一線,為前線醫務人員、疫區羣眾全力對抗疫情提供了強力支持,推動疫區確診病例穩步“清零”。這背後,凝聚的是團結的力量、是奮鬥的力量,在這股力量的引領下,必將更加紮實有效推動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各項工作,實現全年既定目標任務。

這股力量是不畏磨難。“中華民族歷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疫情的發生,雖然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羣眾正常生活秩序帶來了衝擊,但衝擊只是短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不會改變。數據顯示,商務部監測的重點零售企業2月下旬日均銷售額比2月中旬增長了5.6%;3月上旬,環比又增長了0.5%。數字的上升,是我國經濟穩定恢復的強烈信號,後續隨着國家和地方各項政策落地見效,各項數據還會有持續增長,這是中國人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鬥必然。

這股力量是人民至上。“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戰“疫”打響後,各地迅速行動,對所有返鄉人員進行了監測、檢測,對患者給予的醫療救治,關停一切非必要經營場所、叫停一切非必要集會等,開展了一系列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工作,牢牢守住了人民羣眾的安全底線。實踐證明,誰把人民放在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就會支持誰、擁護誰,就能激發更加強勁的前行動力,推動工作更好落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始終堅信,經歷疫情考驗之後的我們,必然更加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一定會激發更加強勁的中國力量,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強美麗。

2023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篇17

儘管當前中國疫情形勢趨穩,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外不同的抗疫成效,已引發社會熱議。許多國家在學習我國網格化管理、建設方艙醫院疏解就醫高峯等做法方面,或許還不存在太大難度,但有些社會運行體制方面的做法卻無法照搬。其中,就有我國醫療系統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

公立醫療系統的優勢體現在各級醫務工作者可以被充分調動,得以廣泛參與疫情排查、對與病毒接觸者進行管理等基礎工作,使全民抗疫具備堅實的技術基礎;全國4.2萬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動員能力令人讚歎。“不計得失、不論生死”,一份份請戰書更體現出醫務工作者的無私與無畏。專家不分彼此,“一省包一市”,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不因費用影響就醫、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凡此種.種,都體現了整個公立醫療體系同為一家的制度優勢。

這一優勢,當然不是否認許多非公立醫療機構全程參與抗疫,以及許多以個人名義馳援湖北的民營醫院和私人診所醫務人員在形成抗疫合力中的貢獻。但是,有組織、成體系的重大抗疫行動,均由公立醫療機構挑起大梁,醫院“姓公”的優勢,在抗疫過程中得以凸顯。醫院“姓公”,更能確保其公益性,使醫院可以義無反顧地參與抗疫。若沒有各地公立醫院作為堅強後盾,短期內很難調集數萬名醫務人員,定點支援也容易受到利益羈絆。在受援地成建制接管整個科室或整所醫院時,無論是支援單位還是受援單位,都可以無障礙地進行對接,沒有體制和機制上的差異。其根源在於公立醫療機構統一聽從調遣,醫療機構雖屬各地,但實為一家人,有共同的目標,都為國家和民眾服務。

此次防疫抗疫的一個經驗是,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仍需堅守。不僅如此,在當前形勢下,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地位和公益屬性,還需與時俱進得到加強。其中,加強黨的建設是公立醫療機構發揮主導作用的重要保障。更加健全的黨組織,不僅能強化醫院的決策領導能力,而且對於醫院的管理和技術架構,都有極強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醫療機構更強的管理、動員、協調能力,對於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突出公立醫療機構的主導地位,對於推進醫改同樣很有幫助。醫療機構進一步迴歸公益性,才能更加遠離利益羈絆,一心一意向社會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公立醫療機構在此次防疫中作用突出,將來會有更大的施展空間,在改善民生和提高衞生應急能力等方面,繼續發揮“姓公”優勢,作出獨特貢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j9yn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