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金匱要略的感想(精選3篇)

學習金匱要略的感想(精選3篇)

學習金匱要略的感想 篇1

《金匱要略》的水氣病篇學習中有很多難點,因為其中講述了大量病機、病理,而且很多是通過脈法來進行講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腫的很多不同表現,把水腫分成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五種。但是有一些病現在爭論的也比較多,比如説黃汗,它到底是什麼病?裏邊有很多問題未解決。譬如説這裏邊治療“氣分”病,兩個方子,一個是“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另一個方子是枳術湯方,“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兩個方子治的是同一類證,一證二方,怎麼去認識它們?另外還有一些方子,比如説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後世應用也很多,在治療水腫、腎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學習金匱要略的感想(精選3篇)

現對其中的幾個方證進行探討,這些方證是我們臨牀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水腫、心源性水腫及變態反應性疾病引起的水腫等,現將個人平時讀書的一點心得和臨證的體會進行總結。

一、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的臨牀應用

我們首先看一下越婢湯、越婢加術湯,應該説我對這方子特別感興趣,為什麼呢?因為搞不清它真正的機理,不理解仲景當初為什麼會設立這方子。從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來看,五味藥,很簡單。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二兩。從藥物組成及處方用量看,此方的重點一定在石膏和麻黃上,而且石膏和麻黃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黃用到六兩,比我們常規的發汗劑麻黃湯中的三兩增加到了六兩,而石膏相當於大青龍湯中石膏的劑量,所以説越婢湯和越婢加術湯它們到底有什麼樣的奧妙在裏邊?這也是我一直探討的問題,因此,看書時對這個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現這個方子的地方也會引起特別關注。

説到越婢湯這個方名,大家公認度比較高的還是成無己説的“越婢者,越脾也。”婢是脾之誤,為什麼呢,他説麻黃配石膏組成的這個方,它是發越脾氣、佈散津液,這個提法到目前為止認知度是比較高的,當然也有不同意見,20xx年的時候,出自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越婢湯”當為“越痺湯”再證”》,從文字、文獻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證,認為是治療痺症的一張方子,比如麻黃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療熱痺或寒熱錯雜的痺症,中間也講了很多,當然最主要的是從醫理的角度證實越婢湯就是越痺湯。因為《內經》講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所以在內之五臟六腑和外之皮、脈、肉、筋、骨,都是表裏相合的,在《內經》也有詳細的論述,包括五臟痺和五體痺,在《金匱》中也提到了很多,比如説肺痺、血痺、胸痺、骨痺等等諸多病症。

越婢湯中,麻黃、石膏的量非常大,就從水氣病篇來看主要是治風水,治療風水的方子裏邊有兩種重要的觀點: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這個方子從這個角度講應該是一個發汗劑,除了治療風水外,在後世《千金方》中,就是越婢湯加白朮和附子,不過仍然叫越婢湯,這是治療一些關節疼痛、下焦腳弱的祛風劑。《外台祕要》中在越婢加術湯的基礎上加了附子來治療,“肉極,熱則身體津脱,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下焦腳弱實際上指的就是下焦痿弱無力,厲風氣包括一些肌膚痺痛等,包括《外台祕要》中的西州續命湯(麻黃、石膏、桂心、甘草、芎藭、乾薑、黃芩、當歸、杏仁),其實從組成來看就是越婢湯,治療或痺不仁,四肢急痛,説白了就是麻黃和石膏的這麼一個配伍,後世也是用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甚至加附子來治療一些熱性痺症,而且往往症狀比較重的時候,用以上的一些方子。比如説神經科常用的小續命湯,治療中風或類中風的一種病證;還有風引湯,裏邊有很多石頭的藥物,和乾薑等大熱之品,那麼越婢湯、越婢加術湯、越婢加術附湯是治療熱性、重症痺症的常用方,其組成讓人想起非常有名的桂枝芍藥知母湯,所以説越婢加術湯完全可以用於痺症的治療。

《金匱》裏面還有一張方子叫木防己湯,在痰飲咳嗽篇有相關論述,“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裏是它的一個主治,它的組成是:木防己三兩,生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人蔘四兩。葉天士、吳鞠通在用這張方子時,做了一下加減,去人蔘、加入三仁湯的一些組成,杏仁、薏苡仁、白蔻仁、通草、滑石,海桐皮、蠶砂、薑黃等,名為加減木防己湯來治療一些濕熱的痺症。其實木防己湯中主要的成分是石膏和桂枝的一個配伍,越婢湯是石膏和麻黃的一個配伍,再加上白朮或蒼朮,因而以之治療痺症是完全可以説得通的,所以在蒐集文獻時,發現很多用越婢湯加減來治療熱痺、寒熱錯雜的痺症,這是一個很好的配伍方法,值得研究,也是越婢湯在後世的一個運用。

我特別喜歡這個方,像水腫、濕疹、腎炎都是可以運用的。越婢湯或越婢加術湯臨牀應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用來治療濕疹,包括一些風疹、癢疹,其實在《金匱水氣病篇》提到了這一問題,比如在條文中,見到“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瀉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這裏面就講到浮為風,風氣盛則往往表現為隱疹,渾身瘙癢等一系列症狀。比如説越婢加術湯是治療風水的一個主方,那麼它完全可以用來治療這個“風氣強”的隱疹,用開泄的方法來發越水氣,汗出以後則熱得泄,那麼身體的瘙癢等一系列症狀都可以解除。包括《傷寒論》中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麻黃各半湯,都可以通過微汗法用於身癢、隱疹等的治療,現代文獻中也有很多用越婢加術湯治療水瘡濕疹的報道。

其實我個人也曾經治過一個這樣的患者,並且留有非常深的印象。患者女性,是某食堂的員工,到了端午節食堂自己包粽子,加工過程中像粽葉、米、棗都是需要用水浸泡,工作量也是很大。到了第二天她從手指頭,也就是指甲縫部位出了很多小水泡,開始並沒有太留意,後來兩手都起了水泡,沿着胳膊最後到顏面,繼而全身都出現了水腫,並且後來撓出來很多皮屑、疤痕,看了很多家醫院,都是考慮過敏,應用了抗過敏治療,口服氯雷他啶、靜點葡萄糖酸鈣、甚至激素治療,但是時好時壞,最後也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之後經朋友介紹來到我們這裏,她的這個症狀從中醫講就是濕氣在表。該患者四十多歲,身體挺好的,經過辨證,用到了越婢加術湯,用量也是比較大的:麻黃18g、生石膏60g、蒼朮15g,生薑、甘草、大棗常規用量。結果用完藥後,皮膚瘙癢的症狀明顯好轉,滲出也改善很多。後來又陸續來我這裏看了幾回,説是外邊藥房不給她抓藥,因為麻黃量太大了。最後一共吃了二十多副,水腫、皮損均完全好轉了。

我們回過頭再去看《金匱》中的一些內容“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洪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所以説越撓皮損越嚴重,形成痂癩。“氣強則為水”出現了顏面等部位的浮腫,這樣用越婢加術湯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自此以後,個人的一個體會就是,很多類似的皮膚病要想到中醫的溢飲、風水,用越婢湯、越婢加術湯、大小青龍湯,可能對這種隱疹、水腫、水泡、水瘡有一個很好的作用,當然這也是個人的一點看法和體會。

還有一些水腫,包括最常見的腎性水腫,往往表現為開始的顏面、眼瞼的水腫,也有一些人,可能受到一點風氣之後繼而出現了全身的浮腫。《治驗回憶錄》中有這樣一個醫案:有個患者在被雨淋之後全身濕透了,回家之後換了身衣服,沒有太注意。但是幾天之後便出現了發熱、頭痛、惡寒、身重等一系列不適,用了發散藥,微汗以後再沒有繼續服藥。過了幾天竟然全身浮腫,一按便有凹陷,怕冷、身痛、無汗,這個時候我們可能會用五皮飲、五苓散多一些,但是這些方子並沒有明顯療效。包括蘇葉、桂枝等發散藥也配合應用,效果仍不理想。最後用到的就是越婢加術湯。那麼這個方中最大的看點是什麼呢?就是麻黃的用量,麻黃用到了45克。當然這個患者25歲左右,身體基礎可能還是很好的。相信我們現在臨牀中麻黃很少能用到如此大的劑量,其他就沒有太特殊的了。石膏30克、蒼朮12克、生薑少許。結果患者服完藥後蓋被躺牀上便汗出如洗,換了好幾次衣被。腫一下子就消了。再吃一副,這個水腫的症狀便完全消失了。所以這裏邊值得注意的一個就是麻黃的用量。

後世很多人對越婢湯作了一些探討,有人講這裏邊最主要的藥是麻黃和石膏。吳鞠能稱麻杏石甘湯是一個辛涼重劑,其實越婢湯也是一個辛涼解表的方子,因此,有些文獻就將越婢湯列為辛涼解表劑。我們對這個方子比較感興趣的是該方加上白朮或蒼朮之後,它就變成了一張發越水氣、消腫、散腫的方子。如果加上半夏就是我們呼吸科常用來治療肺脹的主方,重要的是方中加上白朮或半夏之後,它的治療方向就不一樣了。同樣若加上附子又變成了一張治療痺症的方子,僅僅一味藥的變化就能產生不同的治療作用,所以這個方子有很多內在的韻味值得大家去探索。

這張方子在後世也有一些變化,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講到用小青龍湯和越婢湯同時來用,以開太陽治療痰飲病。但是我們發現葉天士在用這張方時往往把麻黃給去了,加上桂枝,變成了桂枝和石膏的配伍。對於這種配伍方法,從我個人的角度更加推崇麻黃和石膏的這麼一個配伍關係。在 《臨證指南醫案》中葉天士用桂枝石膏的配伍來治療一些温病、温疫的一些方法,這個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總結和探討的,畢竟麻黃那麼大的量可能真的會有一些風險。而桂枝石膏的配伍,我們每一個人都敢用,這也給我們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鑑。

另外,越婢湯和麻杏石甘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麻杏石甘湯中麻黃四兩、石膏半斤,配伍是1:2的關係。前兩年在廣州的一篇論文中探討的就是麻黃石膏的配伍關係。比如麻杏石甘湯中麻黃石膏的比例是1:1好,還是1:2好,還是1:3好,最後還是仲景原方中1:2的配伍關係是最貼切有效的。越婢加術湯治療其他的病症,比如呼吸科出現的心源性水腫,肺心病出現的右心衰竭。我們引用一下西苑醫院原來的一位老大夫趙錫武,有一篇文章介紹他以真武湯配合治水三法治療充血性心衰。真武湯是這裏邊一個主方,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另外治水三法就是《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到的“開鬼門,潔淨腑,去宛陳莝”。“開鬼門”就是汗法,通過宣肺透表使肺氣宣發,營衞調和,最後達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水腫自然會消除。趙老師開鬼門的方法便是真武湯,配上越婢湯或越婢加術湯。“潔淨腑”我們都知道是加一些利尿藥。“去宛陳莝”主要是講活血法。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一下開鬼門的方法。趙老師有幾個醫案,比如説有一個病人:56歲女性,氣短、心慌、咳嗽三個月,吐白痰、不能平卧、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呼吸音減弱、水腫。用的方子是這樣的:附子9克、芍藥12克、生薑、甘草、大棗,裏邊還有麥冬、黨蔘、五味子,量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裏邊用到了石膏15克、麻黃5克,這就是一個開鬼門法的配伍,在他的方中經常會出現這一配伍方法。

二、黃汗及桂枝加黃芪湯

在《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中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想搞清楚而一直沒搞清楚的,就是黃汗。到底黃汗是什麼病?至今沒有完全説清楚,但是在《金匱》中有芪芍桂酒湯、桂枝加黃芪湯等一系列治療黃汗的名方。桂枝加黃芪湯中黃芪的量並不是很大,其實它仍然是一種汗法,在方注中也提到要温覆取微汗,這就是一種用汗法治療黃汗的的方法。什麼是黃汗?“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後面還有相關論述,其實主要想表達的是身體汗出色黃時用桂枝加黃芪的用法。另外在黃疸病篇中仍用到這個方子。“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所以此方的重點還是在於汗解,而非用黃芪來固表,所以黃芪的用量並不大。

對於什麼是黃汗,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説有學者講到黃汗是因為當時人們服用丹藥,比如鉛、汞、砷中毒後所引起的,雖然當時煉丹成風,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條件服丹藥。張仲景的方不是説是他自己創造的,更多的是將春秋、戰國、包括一些漢代的方收集了起來,那麼我們就不知道在漢之前是不是已經盛行服丹藥了;第二,這樣鉛、汞中毒就會出現黃汗嗎?好像也很難肯定,再一個就是服用丹藥者相對來説是一些高層、士大夫之類的人,而張仲景所面對的平民百姓是很難有這條件的。所以這種説法有點靠不住。

另外在張仲景條文中是這樣論述的:“黃汗從何得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所以這也説明黃汗的發生與服用丹藥沒有關係,後世認為黃汗則是一種汗腺的炎症,是由於細菌侵襲皮膚所引起的,但是這種觀點雖然合仲景之“汗出入於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但是誰會跑到污水中去洗澡呢?這種説法可見也不是十分可信的,不過黃汗病我至今沒有遇到過,而治黃汗病的桂枝加黃芪湯曾經用過一回。這是一個支氣管擴張的女性患者,比較矮胖,就是夏天最熱的時候穿着羽絨服來找我,説渾身上下出汗,而且特別粘,極其怕冷,舌厚膩微黃是一個熱的表現,濕熱閉阻陽氣,看了之前別的大夫的方子,如當歸六黃湯、三仁湯等,但是對這個患者沒有效果。想了半天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用了桂枝加黃芪湯,因為有汗出,怕冷,用上黃芪心裏比較踏實一點。桂枝10g、生黃芪15g左右,加了一點茯苓、蒼朮、澤瀉等化濕的藥,大概兩週後症狀好轉很多,汗出見好,羽絨服也脱下去了。所以這算是自己的一點體會吧。

有人講單用桂枝湯會怎麼樣?另外黃芪用在一個濕熱證的病人身上,會不會出現斂邪或助濕的可能?其實汗出、水腫,包括我們用防己黃芪湯時,患者的舌苔也是厚的,濕熱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所以説黃芪完全可以用於濕熱的病證中,再加上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並沒有助熱助濕的可能。在水氣病篇還有兩個方子--防己黃芪湯和防己茯苓湯,黃芪均是用來治療汗出,水腫的問題,所以説用黃芪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三、氣分病二方的認識

在水氣篇中比較感興趣的是另一個方子,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桂枝三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枚炮),首先來看這個方子主要是治療“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扶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衞不利,榮衞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衞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疾;陽不通則惡寒,陰不通則痺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這樣一個病機,仲景給它一個名字叫氣分。氣分病如果出現了腫脹為主的症狀,“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我們來看這個方,桂枝去芍藥,這個方子我們在《傷寒論》21條中就已提到: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為什麼呢?去芍藥之後就完全是一個温陽通陽的方子,所以桂枝去芍藥實際上就是温通上焦的陽氣,不管是心氣還是肺氣。另外,我們很熟悉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它是温通腎臟,發越腎氣來助邪外出,而這樣兩個方子放到一塊時,它實際上就是麻黃桂枝和附子細辛,加姜草棗的結構來温上下二焦來治中焦病,所以它叫大氣一轉,其氣乃散。這個方中沒有什麼利水藥,如茯苓、白朮之類,但又為什麼放到水氣篇了呢?其實後世陳修園對這方子有體會,他加了一味知母,叫消水聖愈湯,用以治療心腎陽虛引起的水腫,這個方我也比較感興趣。趙錫武老中醫曾經在治療心源性水腫時提到這個方子。趙老有一個醫案:男性,54歲,咳喘5年,近兩天出現咳喘不能平卧,下肢浮腫,當時診斷為肺心病、心衰,用藥後心衰基本控制,但此次感冒咳喘發作後出現痰多,尿少,肢腫,心下痞滿,腹脹不適的症狀,患者也表現為一個重病面容,口脣發紺,典型的肺心病表現,後來老先生就給辨證,為心腎陽虛、痰濕阻滯,用温陽利水、蠲飲化濕的方法,方用消水聖愈湯。説的就是在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基礎上加一味知母,知母為什麼加?我們可以看一下張仲景治療痺證用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吃了這副藥之後浮腫很快就消除,所以這也是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的一個應用。本人也用這個方再加一些辛夷、白芷來治療一些寒性鼻炎、流清涕等一系列冷證的鼻炎效果非常好。

氣分病的另一個治療就是枳術湯(枳實七枚,白朮二兩),這個方子結構非常簡單,就是枳實七枚、白朮二兩,在仲景方中,用枳實來消痞,配白朮以消食,用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但是到了後世,這個方子有了一些變化,應該是李東垣的老師張易水。他把白朮的量明顯加大,加上一點枳實,這是張易水的枳術丸,李東垣從這個方中就悟出了很多東西,首先用白朮來補脾胃的虛弱,枳實量比較少,關鍵是用荷葉包上之後蒸飯,把胃氣補強,起到一個消食、消痞、強胃的功能,他從這裏邊也可以衍化出許多名方,比如説橘皮枳術湯、木香枳術湯、曲麥枳術湯、半夏枳術湯以及兒科中常用的枳實導滯湯,這些可能都是從枳術湯中衍化而來的。我們來看枳術湯,不僅是氣分病的治療方法,後世也用以治療便祕等等。

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可治療心源性水腫、緩慢性心律失常,還有我們呼吸科經常遇到的陽虛外感也可以用來治療。另外也説到這個方子加上知母以後特別像桂枝芍藥知母湯,也有報道説此方加減後可以用於治療痺證、遊走性關節炎,得熱則舒,遇寒加重的一類病證,用於散寒祛風止痛治療風寒性的痺證,這也是一個臨牀中非常好的方子。

學習金匱要略的感想 篇2

濕為六淫之一,《金匱要略》中濕病是以病因命名。其三,温陽化濕,有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主治外寒傷陽、風寒濕邪着於肌表不去之證。故六首方劑所用11味藥,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緩圖也。雖附子辛熱,但與他藥相伍,已屬因勢利導之法。...

專題推薦:臨牀快報藥市動態違法廣告醫保動態藥品價格流感疫情保健常識婦科課堂醫改動態

濕為六淫之一,《金匱要略》中濕病是以病因命名。大凡因濕致病,有內外之分,治療原則不外化濕、燥濕、發汗和利小便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篇主論外濕,列為十一條,在治療上備有六張方子。從整體上來看,實系治濕病的三個取微汗法。蓋因濕屬陰邪,最易傷陽,其性濡滯,不易速去故也。其一,開泄腠理,有麻杏薏甘湯和麻黃加術湯,主治表實證;其二,益氣祛濕,有防己黃芪湯,主治表虛證;其三,温陽化濕,有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甘草附子湯等,主治外寒傷陽、風寒濕邪着於肌表不去之證。

從濕病所列六張方子之組成分析,助陽化氣和祛濕解表,兩者相輔相成。治外濕固以發汗為主,但須顧護人體陽氣。因濕屬陰邪,傷陽為先,其性濡滯,不易速除。祛濕則有益於助陽,助陽則濕邪易化。故六首方劑所用11味藥,除附子以外其性皆温,乃取温化以緩圖也。雖附子辛熱,但與他藥相伍,已屬因勢利導之法。

生薑、大棗、甘草三藥,臨證亦不可忽視。蓋因表濕傷營損衞之時,表氣不和,則有礙濕邪之外透。仲景善以姜棗草合用,能外和營衞,通津液以和表;內健脾胃,風濕之邪易於外泄而解。

仲景立法嚴謹,用藥精專。以桂枝附子湯、白朮附子湯和甘草附子湯為例。三方的治療作用主要取決於桂枝、附子、白朮三藥間的配合。其取捨之理,原文所述不甚分明。筆者認為附子配桂枝,其温陽作用偏表,温經散寒,使濕從表解;附子協白朮,温陽作用偏裏,助裏陽以化濕,則濕從裏去,三藥同用,則表裏皆治。所以,臨證首應分辨邪氣在表抑或入裏,孰多孰少,以免用藥盲目,藥力牽制,有礙療效。

綜觀《金匱要略》治濕之法,表實者發汗不忘利濕,表虛宜微汗而不忘益氣;陽虛補陽為先,正虛扶正為上,乃是後學在臨牀上應掌握的關鍵所在。

學習金匱要略的感想 篇3

胡希恕講完太陽病三篇時有一個總結,我覺得講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總結的這幾個方面來對太陽病這三篇進行逐條歸類,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於學習。

注:這些心得都是給我自己學習用的,這裏的認識不代表是對的,今天認為是對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對的。寫在博客裏,主要是不管我在哪裏,帶沒帶電腦,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時的更新(因為我的記性很差,呵呵,經常忘事)。如果誰看到了,請謹慎參考。

胡希恕是一條一條來解釋的,我想從這幾個方面來總結:

1.什麼是太陽病。

2.太陽病的類型。

3.温病。

4.太陽病的傳變與病癒時間。

5.太陽病治療的禁忌

6.桂枝湯適應症、加減及禁忌。

7.麻黃湯適應症、禁忌。

8.並病。

9.合病。

一。什麼是太陽病?

第1條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脈浮”,是指寸脈浮,我覺得左右手應該都浮,輕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覺到脈搏,平常不生病的時候應該是中取而得。不是很懂脈法,只是個人理解。

“頭項”是指哪裏?頭就是頭了,《醫宗金鑑》裏講“頸者,莖之側也;項者,莖之後也”,項應該是指脖子後部。“強痛”應該是指整個頭痛,後脖子僵硬;“強”是該指僵硬麻木,河南話:板。為啥是脖子後面,我覺得因為足太陽經走的是頭後面的緣故。如果是少陽病,那就應該是頸痛,就是兩側,因為少陽經走兩側。

“惡寒”,我想應該是一個對比的結果,這裏隱含着是説外面環境沒變,但身體因為想要通過出汗祛病,必然要運送津液到體表,體温一定會升高,跟之前比就覺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體的感覺是外面冷。

符合這三條的就是太陽病,就可以按太陽病來治,但用哪個方劑,還是要再判斷方證。

二。太陽病的類型。

只有2種,中風和傷寒。

第2條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中風和傷寒定義的第一句話都是“太陽病”,也就是説,不管中風還是傷寒,前提都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個症狀。總的説來就是有這些症狀:

“脈浮”,“惡寒”,“頭項強痛”,一定有的。

“發熱”,前面講過,必須的。

“汗出”,説明身體在抵抗,想要出汗而解,但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祛除病邪。另外,出汗應該不多,應該是摸皮膚感覺有點潮乎乎的那種。

“惡風”,汗出,風吹就一定不舒服,物理原理;不僅惡寒,還惡風。

“脈緩”,在浮脈的基礎上緩,和緊脈相對應,按着不硬,不緊繃;因為出汗,血管津液少了的緣故。

“中風”,中字是指中於裏,汗出後表虛,邪入裏,比傷寒深。

簡單説:脈浮緩,惡風寒,發熱汗出,就是中風。

傷寒有“體痛,嘔逆”,中風有沒有,應該也有體痛,不過汗出了,痛的輕,嘔逆也輕。。

第3條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或已發熱,或未發熱”,關於未發熱,我覺得體內一定是熱的,否則不會惡寒。但最終是一定會發熱的。或者説發熱或不發熱,可以不作為判斷點。但中風就一定會發熱,也就是説一個太陽病,沒有發熱就一定不是中風。這是從條文上看。

這裏沒有寫汗出,那就是沒有出汗。“不汗出”,是傷寒的一個重要判斷點。不是説身體沒在抵抗,而是能力太弱,或表被阻塞,汗出不來;皮膚摸起來乾乾的。

“惡寒”,前面講過,必須的。

“體痛,嘔逆”,身體的汗想出出不來,就會有壓迫,身體就痛,壓迫上衝,就會嘔逆。

“脈陰陽俱緊”,按郝萬山的解釋,陰陽是指寸脈和尺脈;脈陰陽俱緊,是泛指寸關尺之脈皆呈緊象。不知道對否。只能説,因為汗不出,血管液體充滿,所以緊。

“傷寒”,傷寒的傷,指傷於表,像擦傷、碰傷。是指病邪淺,反過來説,就是人體的抵抗能力強,病邪不得入內。

簡單説:脈浮緊,無汗惡寒,體痛嘔逆,就是傷寒。熱不熱可以不用判斷。

中風和傷寒的主要辯證點就是有汗和無汗。當然前提是太陽病,要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症狀,然後才是有汗、無汗,這個很重要。

三。温病。

第6條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温病。

“太陽病”,就應該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這些症狀。

“發熱”,這也是太陽病的症狀。

“不惡寒”,胡希恕解釋是,不是不惡寒,也惡寒的,只是熱的太厲害了,壓制了惡寒的感覺。當然,解釋的通不通,只是幫助你理解的,臨牀還是要看症狀的。

“而渴”,這應該是有裏熱。

因為有個“不惡寒者”,太陽病的提綱就不具備了,那就是説這個温病不是太陽病,放在這只是讓我們對照着看,或者提醒我們不要當太陽病治了。

簡單説,發熱而渴,不惡寒,就是温病。主要的辯證點是“渴而不惡寒”。

那傷寒論講沒講温病咋治,胡希恕認為講了,比如白虎湯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就是温病的治法。我覺得不管傷寒論裏講沒講如何治温病,按傷寒論提出的六經和八綱的分析方法,只要對症了,不論是不是温病,應該都可以治。

第6條下面的部分也提出了温病的禁忌:不可發汗,不可瀉下,不可火攻。當然也不能吐了。

因為“渴而不惡寒”,“渴”就是表明裏有熱,發汗瀉下等都是傷津液的。那也就提出了治温病的方法,就是清熱。那一條條看: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温。風温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温”,裏有熱,發其汗,更傷津液,那身體一定會更熱。也就是説如果按太陽病治了,就會變成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俱浮”,這個“脈陰陽俱浮”和太陽傷寒的“脈陰陽俱緊”應該是一樣了,就是寸關尺都浮;浮主表,同時也主熱。

“自汗出”,和中風的汗出應該不一樣;中風是機體主動的想排汗驅邪,風温是內有熱,逼迫汗自出。

“身重”,金匱要略裏講身重一般都是體表停濕後的感覺。為啥會停濕?有可能內熱逼迫津液於體表的原因吧,不是很清楚。

“多睡眠”,不知道。

“鼻息必鼾”,裏熱上蒸,呼吸應該呼哧呼哧的。

“語言難出”,這應該是熱的比較厲害的症狀。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下後更傷津液,小便一定會少。

“直視”,這個是津液喪失太多了,比較嚴重的表現。

“失溲”,應該是腎氣虛了,失去收攝能力導致的。

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

如果被火攻過,這裏的“微”,按上下文,我覺得不是微微發黃色的意思,應該是和下一句對應。就是微怎樣,劇又怎樣。就是輕的身體發黃,重的就會驚厥,發癲癇,並且經常發痙攣。

若火薰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如果被火薰過的,一次還可以活幾天,再次那就沒法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gwed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