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8月3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邱軍同志先進事蹟,追授邱軍“時代楷模”稱號。當晚9時,慶陽市廣大黨員幹部通過各種渠道收看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奮力擔當作為的優秀基層黨員幹部》,深入學習邱軍同志的感人事蹟,深切緬懷邱軍同志。大家紛紛表示,要向邱軍同志學習,學習他對黨忠誠、心繫羣眾,學習他胸懷大愛、無私奉獻,堅定理想信念、築牢初心使命,把學習黨史和推動工作結合起來,積極投身老區發展和祖國建設。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邱軍同志以生命赴使命,他將永遠活在老區人民心中。”南樑幹部學院副院長徐振偉説,邱軍同志時刻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積極擔當,創新作為,將央企優勢和地方實際相結合,抓項目、育產業、解難紓困……他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用生命和行動對傳承和發揚南樑精神作了最生動的註解。

華池縣鄉村振興局幹部閆育剛説,邱軍給自己留下許多深刻印象和難忘回憶。“邱軍同志在華池的七百多個日日夜夜,一心撲在工作上,為羣眾的事情耗盡了心血。每每看到他的事蹟,腦海中都會浮現很多回憶,總感覺他一直都在。”閆育剛説。

華池縣城壕鎮莊科村的主導產業沙棘和金絲皇菊,是邱軍一手促成的。“邱縣長爭取資金給橋溝組修建了一座漫水橋,解決了羣眾的出行難題,村裏老人至今都感念邱縣長的好。”莊科村黨支部書記閆鑫仍清楚地記得他與邱軍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邱軍像兄長一樣拍着他的肩膀説,“只有把羣眾的事當自己的事,才能把工作幹好。”

開展羣眾工作,需要用腳步去丈量,用真心去感知。“邱軍同志始終與老鄉同甘共苦、心手相牽,憑一顆赤子之心、一股幹勁韌勁,一步一步走進老百姓的心裏。”慶陽市委機要和保密局報務科科長、環縣天池鄉曹李川村原駐村幹部辛榮鈺説,邱軍同志帶着遺憾走了,卻給腳下的土地帶來了温度和希望。

邱軍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黨員幹部的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首壯麗讚歌。“邱軍同志經常在訪貧問苦,兩年裏,他把羣眾的困難和需求牢記心頭,幫助解決了一大批‘急難愁盼’問題,當地羣眾常常感念在心。他雖然走了,但他煥發的精神力量激勵着我們不斷向前。”慶陽市鄉村振興局農村幫扶科科長南元平説。

慶陽網友紛紛留言追憶:“您不是華池人,卻勝似華池人!”“您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價值追求和使命擔當,老區人民會永遠記得您!”“您的精神永存,將激勵更多黨員幹部竭力奮鬥、熱血奉獻……”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邱軍,生前系甘肅省華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掛職),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所屬東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管理部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在脱貧攻堅戰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請纓到條件艱苦的革命老區掛職,堅持扶貧、扶志、扶智相結合,千方百計引進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華池縣整體脱貧,受到當地幹部羣眾廣泛讚譽。20__年1月8日,不幸病逝在工作崗位上,把生命獻給了華池這片紅色熱土,年僅39歲。被追授為“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

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蹟,生動詮釋了國家強調的偉大脱貧攻堅精神。他用自己年輕的生命,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用大愛與忠誠為鮮豔的黨旗增添了一抹亮麗的紅色,也激勵着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崗位、奮力拼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邱軍堅信"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他用最短的時間助華池縣脱貧,做到了把雙腳紮在大地,把幫扶送到羣眾心坎,在脱貧攻堅的主戰場奮戰時卻把生命定格在了"永遠的紅區",年僅39歲。邱軍同志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

邱軍同志曾説,只要發揚好"南樑精神",就沒有困難是戰勝不了的,作為一名共產黨人,他用行動踐行使命,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向邱軍同志學習,把個人前程融入時代征程,向時代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他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也是捨身忘我的英雄。他用青春守護初心,勇於擔當作為;用生命詮釋忠誠,堅韌不負使命。我們要以他為明鏡,認真查找自己在理想信念、時代擔當、履職盡責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認真查找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始終把責任牢牢扛在肩上,用忠誠、擔責、擔當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幹事創業的旺盛鬥志,以更加昂揚的奮鬥姿態奮進新時代、開拓新徵程。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8月31日,央視一套《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播出介紹了“時代楷模”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蹟。他用心、用情、用力為脱貧攻堅事業奮鬥,無私奉獻着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邱軍同志在扶貧一線的感人事蹟在我省黨員幹部中引起強烈反響,

心中有多少責任,腳下就沾有多少泥土。邱軍同志主動請纓投身脱貧主戰場,到條件艱苦的革命老區掛職,千方百計引進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地方整體脱貧。邱軍同志的先進事蹟讓廣大黨員幹部羣眾備受感動。

我以後要以楷模為鏡,向先進看齊,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__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建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範推廣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誌該成果的學術論文於20__年在《自然》雜誌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近日,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的消息傳回了他長期工作生活的廣東,在初冬的嶺南大地引發了熱烈反響。廣東各界,尤其是來自高校和農業農村系統的黨員幹部們,追憶着“布衣院士”矢志報國的初心,堅定了自己在新時代幹事創業的信心。

恰逢華南農業大學建校110週年,消息傳來,讓學習、工作於這所盧院士傾注一生心血高校的同學和老師們更添激動和感慨。“歲月更替,精神永恆。學習盧永根院士精神,就是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將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去;就是要學習他胸懷坦蕩,做一個純粹的、高尚的、大寫的人;就是要學習他一生勤儉甘願奉獻,燃燒自我的蠟燭精神;就是要學習他愛崗敬業,為人民的事業奮鬥終身的愛國情懷。”“長江學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王少奎説。

“安於清貧,是盧院士一生的寫照;不忘初心,是盧院士終生的信仰。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早已把科教工作當作畢生的事業,傾注了全部熱情和心血,勇攀高峯而不慕虛名。”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20__級碩士生丁允賀表示,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他會努力學習老校長始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需要聯繫在一起,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盧永根院士一生報效祖國,對祖國深沉的愛、對學科熾熱的情感,貫穿一生。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以‘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愛國情懷獻身農業科研和教育。盧院士的事蹟激勵着我更加努力,以盧院士為榜樣,踐行人民教師的光榮與責任。”談到如何將盧永根院士的精神與高校教師的工作實踐相結合時,暨南大學藥學院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所所長、全國模範教師高昊動情地説。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廣東省“時代新人説——我和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總決賽上,來自華農外國語學院的輔導員黨林夕以《七十載黨齡的院士情懷 永不褪色的堅定信仰》為題,向大家講述了盧永根院士的故事,感染了現場眾多觀眾。“盧院士是我們華農人學習的榜樣,也是每一位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對於我來説,我將繼續講好盧永根院士的先進事蹟,讓他的精神成為弘揚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火種,生生不息,代代相傳。”黨林夕表示,在講述院士故事的同時,自己也找到了值得為之奮鬥的人生方向。

作為一名奮鬥在基層的農業系統工作者,來自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張文芝認為,身為農業系統工作者,在被這樣心懷家國、品德高尚、節儉樸素的學界泰斗深深感動之餘,更應該學習大師的奉獻精神,時刻不忘畢業時的初心,紮紮實實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服務農民,服務農業,在農業基層平凡崗位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與張文芝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肇慶市農業農村局幹部李向陽。“對於我來説,作為奮戰在基層‘三農’工作一線的黨員幹部,我們唯有立足崗位,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作為,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台階,為‘三農’事業作出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歲月如歌,生活如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會缺少用生命譜寫大愛的人。身為一名在鄉村侍了幾十年的鄉村教師,看慣了教師們生活的艱辛,也看多了燃燒激情忘我工作的教師,所以很少有教師能讓筆者感動,至於那能感動得讓筆者流淚的教師更是罕見,不是筆者鐵石心腸,而是西北農村生活的風風雨雨早就將筆者眼中的淚水榨乾了。然而,最近一名叫張桂梅的老教師卻感動了我,感動得我流下了眼淚。

張桂梅,一名其貌不揚,面容削瘦的63名老太太。不認識她的人,根本不會知道她是“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更不會知道這名走在行人中和當地農民一樣樸素的老太太會是頭頂無數“光環”的人大代表,是一名蜚聲長城內外的“全國優秀教師”。她和無數鄉村教師一樣樸實無華,以致於不瞭解她的人絕對不會想到,就這樣一位瘦小的老太太竟會是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的校長,也絕對不會想到她所在的雲南華坪女子高級連續十年能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她讓一千六百多女孩走進了大學校門。今年大學聯考,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59名考生,在疫情影響下還是取得了150名考生全部達到本科線,其餘9人達到專科成績。

張桂梅帶領下的學校教學成績感人,張桂梅的事蹟更感人。她曾肺部患病,可是為了不耽誤教學,她視生命如兒戲帶病教學,幾次昏迷在課堂,在病情加重後張桂梅兩次手術都選擇在了假期。她收留了幾十名棄嬰,並將她們當自己親生閨女一樣照顧。幾十年她救助了無數生活困窘的孩子,也將一些家貧而輟學的女孩追回了學校……張掛梅的善舉枚不勝舉。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軀踐行了師者仁心,譜寫了人民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讚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偉大。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作為一名護衞隊員,首先擺正自己的位置,清楚了自己在工作中必須要做到愛崗敬業,絕不能拖延。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直接決定了行動、對工作是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是安於現狀還是積極進取。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當我們走在上班的路上,享受着陽光賜予的温暖,當我們陪伴父母,報答養育之恩之時。卻不知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委書記李夏在應對超強颱風“利奇馬”時,突遇山體滑坡不幸遇難,年僅33歲,和他未完待續的事業一起,也永遠留在了這個夏天。初心不滅,青春不悔。李夏,如同一盞閃爍耀眼的明燈,正日夜照亮着你我前行。

學習他“愛崗敬業、心繫羣眾”。堅持人民之事無小事,在基層平凡的工作中做到腳踏實地、無私奉獻,不負人民之重託,不辱時代之使命;學習他“對黨忠誠、恪盡職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無論前路是否艱難,都要堅定初心,用“忠誠、乾淨、擔當”踐行紀檢監察幹部的光榮使命;學習他“不畏風險、不懼艱難”。他在危難時刻挺身向前、義無反顧,將年輕生命鐫刻在搶險路上,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詞。

“用生命踐行初心使命,用熱血書寫滿腔忠誠”。有一種責任叫擔當,有一種情懷叫堅守。或許,他一直都為羣眾、為家人忙碌奮鬥在路上。李夏同志告訴我們工作總要有人幹,條件再艱苦,彎下腰去適應;工作再困難,迎上前去拼搏。反觀自己,從家門到學校門,從校門到工作崗位,自己工作不紮實、不在狀態,覺得自己不能適應工作,對照李夏同志,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是太大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夏同志為鏡,對照自己、鞭策自己,立足崗位職責,紮紮實實工作,不愧組織所託。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為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羣眾説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説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説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説: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為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為了農業的發展,為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為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脱貧窮的境地,作為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聽完陳俊武院士的先進事蹟,被他的那種不忘初心、用畢生精力報效國家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一個人踏入社會,離不開一個崗位,一份使之生存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出一番成績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然而只有在工作中腳踏實地才會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每一名預備黨員在入黨時面對黨旗的莊嚴宣誓。新時代沒有生死存亡的考驗、沒有烽火硝煙的磨礪,如何踐行我們的入黨誓言,用寶貴生命抗擊颱風的基層紀檢幹部李夏為我們做了生動詮釋。

堅定信念,對黨忠誠是他的真實寫照。今年8月10日,當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受颱風”利奇馬“影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挺身而出,奮戰在抗擊洪災和泥石流的一線戰場上。在轉移羣眾的途中,一次突如其來的山體塌方沖走了李夏,讓他33歲的年輕生命戛然而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夏依然踐行了”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一流淌在中國共產黨人血液中的紅色基因,守住了初心,擔當了使命。

初心不改,為人民服務是他的價值追求。李夏在入黨申請書中就寫到,“作為一名黨員,就應該舍小家顧大家,勇於奉獻自己”,他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脱貧攻堅,他用心做好幫扶工作,幫助貧困户發展養殖,提高貧困户的收入;鄉村振興,他帶頭抓基層黨建,幫助高楊村配齊村兩委班子,發展村裏的菊花種植產業;監督執紀,他堅持原則,立場堅定,敢於較真碰硬,頂住壓力公平公正辦理紀檢案件。

使命擔當,對職責堅守是他的人生選擇。李夏所在的荊洲鄉條件艱苦、路途遙遠,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工作,李夏沒有猶豫、沒有退縮,而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使命,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中。在日復一日的基層工作中,他選擇認真做好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在人民羣眾財產收到威脅時,他選擇犧牲小我,投入到搶險救災一線戰場之上。在工作和個人中,他始終把工作擺在第一位。

李夏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的事蹟讓我們理解了什麼是犧牲。李夏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他是千千萬萬在基層廣闊天地裏辛勤耕耘的基層黨員幹部的一員。做為他的後來者,我們要學習李夏身上所體現出的共產黨人優良品格,立場堅定、意志堅強、行動堅決,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度過自己“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的飽滿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社會各界反響熱烈。人們感動於老英雄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敬佩老黨員一輩子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境界。

20xx年12月份,因來鳳縣開展退役軍人信息採集,讓我們認識了一位深藏功名60多年的戰鬥英雄――張富清老人。一個紅色的包裹,裏面裝着的是張富清老人“九死一生”的赫赫戰功。

1954年張富清可以有多種轉業選擇,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可以回陝西老家盡孝,但張富清主動選擇了湖北最偏遠的來鳳。

糧食局、三胡區、卯洞公社、外貿局、建設銀行……從轉業到離休,數十年如一日,張富清就像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張富清有四個子女,除大女兒長期患病外,兩個兒子成為縣裏幹部,一個女兒成為醫院職工,均通過全國大學聯考、公開招考等方式,沒有一個在父親任職過的單位工作。

偉大和平凡、赫赫戰功和質樸尋常,在張富清身上形成強烈反差,又融合得如此自然。離開戰功的63年,變化的是他的工作崗位,不變的是他面對困難的不屈不撓、對職責使命的堅守。

從重要指示中,我們看到了他對英雄的關切和敬意,對全社會凝聚奮鬥新時代強大力量的殷殷期許。重要指示,將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甘於奉獻的良好氛圍,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重要指示精神,以張富清為榜樣,積極弘揚奉獻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淡泊名利、砥礪前行,努力做時代的奮鬥者。我們要向老英雄張富清同志學習,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刻苦奮鬥實現一個個不平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要求落到實處,凝聚起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第一次聽見張富清這個名字,是在某天中午的新聞頻道里。這位慈眉善目的老爺子,他叫張富清,今年95歲,曾評價老英雄張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蹟感人。在,他保家衞國;到地方,他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

20xx年年底,張富清老人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人們才知道,張富清是一位有着卓著功勛的戰鬥英雄。轉業到地方後,張富清從不聲張自己過去的戰功,深藏功名六十四載。央視報道以“張富清:深藏功與名”為題,分“信息採集發現戰鬥英雄”“置生死於度外攻碉堡立奇功”“截肢後再次站起不改軍人本色”“深藏功與名亮出精氣神”等章節,深度聚焦。這讓我們認識到了什麼樣的人才是純粹的人民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的我們更要積極弘揚奉獻精神凝聚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張富清老人曾為建立新中國立下赫赫戰功,硝煙散去,老英雄深藏功與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對黨,他無限忠誠;對國家,他愛得深沉。我們還年輕,更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奮鬥奉獻,像張富清老人一樣,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近日,中央宣傳部追授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以身殉職的李夏“時代楷模”稱號。李夏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在緊急關頭,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衝鋒在前、英勇無畏的崇高風骨,體現了在羣眾危難時刻,心繫羣眾、捨己為民的魚水深情,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李夏同志用信仰的力量書寫了平凡中的偉大,他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捨己為民的大愛情懷值得黨員幹部用心學習、用力傳承。

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李夏能夠在危難時刻響應組織號召,挺身而出絕非偶然,李夏殉職時年僅33歲,但卻把最高寶貴的8年時光奉獻給了黨的事業,他在最後時刻體現的無私無畏,既可以從他平時工作表現中窺見,更能從他堅定的信仰中探尋,是他對黨忠誠品格的自然展現。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在急難險重面前挺在前面,始終立場堅定、經受考驗。

學習李夏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李夏做過黨建工作,也抓過紀檢監察工作,無論在那個崗位,他都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他不但肯幹事、肯吃苦,還善於把事情做好。在精準扶貧中,他走村入户幫助村民種上高山貢菊;在紀檢一線,他恪盡職守、真抓實抓,充分展現了紀檢鐵軍的風采。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保持勤勉工作、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始終本着對黨的事業負責、對人民羣眾負責、對單位負責的態度做好工作。

學習李夏捨己為民的大愛情懷。正是懷着對羣眾的真摯情感,平時這個穿涼鞋還怕有沙子硌腳的“城裏娃”,變成了一個爬坡上坎的“本地幹部”。正是始終心繫羣眾,面對肆虐的颱風、山洪,李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羣眾安全。學習李夏捨己為民的大愛情懷就是要牢記黨的宗旨,同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帶領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 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際,我們要深入學習李夏等先進榜樣,自覺學先進、做先進,以榜樣力量引領前行之路。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追授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士盧永根“時代楷模”稱號。11月15日晚,央視一套《時代楷模發佈廳》欄目播出講述盧永根同志先進事蹟的節目。我市各地文明辦(黨羣工作部)、市直各單位紛紛組織幹部職工收看,深入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至誠報國,開拓創新、勤奮耕耘,勇擔重任、甘為人梯,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和高尚情操。

盧永根是著名水稻遺傳學家。他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畢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20__年8月,盧永根因病在廣州逝世。

15日晚,在市委宣傳部會議室內,黨員幹部職工在大屏幕前觀看節目直播,大家無不被盧永根的感人事蹟和高尚品質所感動。“盧永根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學識上孜孜不倦,生活上艱苦樸素,讓我很受教育。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祖國建設時期,他都始終保持着對黨的忠誠,這很值得我們學習。”市委宣傳部黨員劉佩玲説,作為一名機關幹部,會努力向盧永根學習,做好本職工作,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盧永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為黨和人民事業奮鬥終身、獻出一切的家國情懷,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和知識分子楷模,為我市廣大黨員幹部樹立了學習的榜樣。

市委講師團教研室主任劉紅星説,盧永根始終堅守着為人民謀福祉的初心,這讓他深受感動:“他為我們提供了榜樣的力量,在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我們要以他為楷模,堅定理想信念。”

學習時代楷模邱軍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為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為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眾脱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説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説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xx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為農户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xx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户749户,每户平均增收2.5萬餘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dwd7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