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精選7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精選7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1

前幾天,我們全家去大西北旅遊,那裏的飲食習慣和蘇州有好大的差異,比如説,每頓都會有白饅頭,有老酸奶,還有西北人喜歡吃的釀皮、甜醅……,我這個江南人還真是吃不習慣呢。為什麼不同地方的人吃的東西不一樣呢?媽媽告訴我,這就叫做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精選7篇)

回到家,媽媽打開電視機,讓我看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總共7集的紀錄片,我竟然一口氣看完了!在廚師們的那雙“魔手”上,酸、甜、苦、辣、鹹等味道已經一一呈現在我面前,讓我“口水直流三千尺”,我彷彿聽見了那些美食對我的召喚,真希望電視機裏的食物能馬上飛到我的面前。

之後,我的心難以平靜。我問過所有看過這部紀錄片的朋友,他們都説看了之後很餓,一開始我也這麼認為,但是靜下心來想想,播出這部片子,真的純粹是讓我們瞭解美食嗎?恐怕不是吧!就像那些在烈日炎炎下工作的農民們,也許,他們沒有讀過書;也許,他們的條件沒有我們優越;也許,他們沒有英俊的外表……但是,他們有的是勤勞樸實的面龐,堅韌能幹的手和善良樂觀的心!其實,播出這部片子真正的原因是要弘揚中國人勤勞而又堅韌的性格,是這些,成就了我們大中國的各色飲食文化。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從小誰都會背誦,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義?我每看完一集後,靜心回想一下內容,再看看碗裏桌上剩下的米粒,總會十分羞愧。

我們要感謝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美食,也要感謝那些把食物搬上餐桌的人們,我們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每一棵菜,讓美味不僅留存在舌尖,更要滲透到我們的內心!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2

隨着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熱播,追逐美食的浪潮也席捲到了地產界。近日,萬科府前一號就搭上了“舌尖”這趟快車,表示將以“舌尖上的南沙”為名義,舉辦一場海鮮美食節。其實,廣州人一貫好吃,哪怕畸角旮旯,只要有夠出名的佳餚存在,也能吸引一眾吃貨前往。所以,以美食為“誘餌”也的確能讓部分潛在客户願意專程到樓盤一遊。

用美食、購物、旅遊景點等作為樓盤的推廣手法,已被不少開發商所採用。比如中國鐵建·荔灣國際城,就專門製作了一本生活鑑賞手冊,將項目周圍交通、美食、旅遊和購物場所一一列出,圖文並茂,指引明確。美食篇中,不僅將周圍5~20分鐘車程內的特色餐館點出,連推薦菜式、電話和地址都詳細標明,讓人食指大動,馬上會對樓盤產生幾分親切之感。同樣,位於蘿崗區的萬科東薈城也將項目附近的廣州植樹公園、國際網球中心、翡翠皇冠假日酒店以及各種食肆一一羅列,甚至還製作了一張漫畫形式的樂活地圖,讓客户對樓盤周邊吃喝玩樂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配套有直觀認識。

記者認為,這種富有生活情趣的推廣方式,遠比生硬在樓書中標榜自己地段多好、在哪個新城核心、未來前景如何光明更能打動買家。對於剛需客户來説,買樓其實也是為了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好的生活體驗。如果能夠讓他在腦海中描繪出以後生活場景,也等於讓客户離成交又靠近了幾步。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搭乘時下流行話題的推廣方式,未必適合每個項目。這種搭便車的營銷更像快餐文化,看起來色彩豐富,芳香四溢,短時間內能吸引到不少市民到場,卻不一定能讓人家長期惦記。樓盤推廣仍要注意凸顯自己的個性,並將這種特質延續到每一次活動中。這樣才能讓項目在眾多樓盤中脱穎而出,培養出真正屬於該項目的客户羣。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3

最近,我迷上了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為什麼我這麼喜歡它呢?因為它是一部記錄中國傳統美食的紀錄片,而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對美食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部從頭到尾都講述着美食的紀錄片當然能夠吸引到我啦。

《舌尖上的中國2》分為六小集,第一集是《腳步》,第二集是《心傳》,第三集是《時節》……一集都有一個專題,每一集都有許多製作美食的故事。播種,採收,製作……這都是一道道美食的身世,看似簡單,實際卻十分複雜,小小一道菜的背後,隱藏着多少個故事啊!

《舌尖上的中國2》不僅講述了製作食物的過程,更體現出了一個民族,一個城市特有的文明、文化、風俗、習慣。古代的祖先為後人留下數以千萬計的美食製作方法,大自然也慷慨地給予人類豐富的'食材。雖然時間沖淡了古代的文明記憶,也拉開了人與大自然的距離,但還有人堅持着,即使有時間的破壞,這些古老的美食製作方法還是被生生不息的傳了下來。

深山幽谷中的少數民族們,也有獨特的食物。奇妙的食材與奇妙的製作方法,造就了只有在深山裏才得以品味的奇妙食品。

質樸勤勞的農民們,也有自己家常的獨特美味,他們用自己的辛勞來獲取美味的食材,學習高超的製作方法,雖然比不上山珍海味,但這些家常小菜總有獨特的味道。

舌尖上的美食並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味道,它更是一種文明,一種文化,一種古老的藝術精髓,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舌尖上上演着威武雄壯的活劇。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4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節目熱播當中,延續了第一季的主題,“探討人與食物的關係”,該片以美食為切入點,透過紀錄片影像進行一次中國飲食文化全景式、深層次地人文解讀,影片以“中華美食”為路徑,展示了中國遼闊地域的風土人情,將鏡頭對準中國社會的普通民眾,展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勤勞,熱情和追求。不僅僅拍攝一流,讓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讓人得到了味覺上的享受。__、味誘,誘得心靈驛動。

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們審視.在此基礎,導演把筆觸更多地運用在了美食背後的故事講述和情感醖釀上,“觸動靈魂”,口水和淚水齊飛,讓女子同時,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渲染的主題,餐桌上的美食見證生命的誕生、成長、相聚、別離。透過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認知、古老的東方國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藴。讓女子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瀾説;愛吃東西的人,多數不是什麼壞人。他們拼命追求美食,沒有時間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饞嘴,是完美的結合,這種女人多多益善,想來,女子能夠擠身其中的一員,笑談一下。因為自己也是一個吃貨。一個完整的女人,就應是既會穿優雅的高跟鞋,又能夠腳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氣而生活。既就應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鬥的價值,又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楊瀾《一問一世界》裏如此睿智的回答。説得極是。:

林語語曾説;‘我們的身體都有一個饕餮精神的人,無可無不可,是人吃的東西女子都吃,越沒吃過的越想嚐嚐,幾乎如俗語所説;天上飛禽不吃風箏,地上走獸不吃板凳,不食人間煙火才算高潔麼?恐是無人能做到吧!只有傳説中去尋覓了。

男人不可下廚房,這種頗舊的思想,很讓人費解,在女子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會一個人生活,至少要會為自己準備簡單的飯菜,打掃房間,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的話,啟算是一個正常人呢?對一個會做飯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會加分的,在我看來,鍋碗瓢盆裏碰撞交織的才是最樸實的生活,點起爐火,端起碗筷,裏面傳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愛。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盤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飪才是關鍵。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無論靠山還是靠水,勞動者都有專屬於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歡喝雞湯,自打離開老家。媽媽燉雞湯,總抱怨湯肉不如當年鮮美,那時愚鈍,不明白好與不好,鮮與不鮮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論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着記憶深處的故鄉。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越是彌足珍貴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無奇,辛苦勞作給全身心帶來的幸福,從來也是如此。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只要對自然懷着不變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會獲得甘甜的回報。有一千雙手,就有一千種味道,中國烹飪,無比神祕,難以複製,從深山到鬧市。無不如此。廚房裏沒有祕密,注滿了愛的就是珍貴佳餚。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鮮,色香味俱全,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祖先的智慧,心覺和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着對人生特有的感知。

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日復一日地延續。對於揚州人來説,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女子十分讚賞這種生活方式,在快節奏的壓力中,還能有這種慢生活。愜意的棲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傳承。

【舌尖上的中國】看的不僅僅僅是中國的美食,還有中國的文化習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還有背後有關食物的情感與故事,每一種食物背後的來源與創造,無不透露出中國千萬種美食的博大精深“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國人的勤勞勇敢重視親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盡致的表達了中國人的審美觀點,在美食中感受到愛的味道!

憶苦思甜,一所幼兒園裏,老師問小朋友;你們明白吃的大米是哪裏來的嗎?一個小朋友奶聲奶氣的回答。老師,我明白,是從超市裏買來的。一笑,無言。孫子孫女都上國小了,但是,在當今社會,還有多少爺爺奶奶在追着給他們的寶貝餵飯。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來的孩子麼?苦不苦,三年困難時期,對飢餓的人來説,所有的快樂都於食物相關,鳥為食亡,人也一樣,像傳説中的神農一樣,人們嚐遍了百草百蟲,為擴充人類的食譜作出了貢獻。

《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愛上“那一個個採摘者、種植者、打撈者,以及持守傳統制作工藝的烹飪者”,用那些我們熟知未知的食材,傳達了有關於記憶的共同屬性,擊中的不是個體,而是所有人心。

從今以後,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當知自然厚藏,萬勿浪費。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5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來之際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兒的中國風記錄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體”,以美食為承載,以新年作為一個符號,去講述中國人年節時下的美食、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鏡頭記錄着繁複的製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遊子們漫漫回鄉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徵,那些對團圓的期盼、對家人的思念、對新年的希望和願景……都在這部娓娓道來的《舌尖上的新年》裏。

以前的“舌尖”講美食,通過鏡頭的記錄,帶着你去體味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間小吃、街頭蜜餞,美食中又藴含着華夏兒女為人處世的事故哲學。而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則是用美食品嚐日日沖淡的年味兒。許多兒時對於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隨着鏡頭的遠近搖移慢慢浮現出來。當大都市裏日漸被洋節日侵佔的時候,鄉野民間卻還保存着年節時祭天祭地送灶王爺的習俗。

你是否還記得,那首小時候一直傳唱的年俗兒歌,“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每當細細讀起來這首有趣的民謠,心裏都是對過年的懷念和回憶。小時候的我們,過年就是最大的歡樂。可以買到過年的新衣,走親訪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還有很多長輩們給的“嘎嘣響”的嶄新的壓歲錢。那時候的年味兒之於我們,就是過年整的棗花糕、大花捲、餃子就着臘八蒜,還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風乾臘腸。或許,那些90年代的記憶已經永遠的成為了過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還是那麼恰巧的戳中了淚點。那些父輩的人們,就彷彿被時光停駐了一般,他們依然堅守着流傳幾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滿了無限的感慨~

或許,有這樣感慨的人不在少數。生活在都市的我們被一個個精心包裝的`洋節日迷得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春節,卻在年年的“越來越沒年味兒”中漸漸失去了歡樂。以前,老輩兒的人講,過完了大正月,這個年才算完。可如今,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就連個正月十五都過不到就要緊鑼密鼓的回來上班,如何還有“鬧花燈”的閒暇和心境呢?有時候想,對於春節最大的保護,應該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尊重,讓我們有閒暇也有心情去扮靚我們民族的節日。

當然,感慨是個人的。影片本身還是很歡樂的。看完電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討論《舌尖上的新年》是適合吃飽了看,還是餓着肚子去看?有人説,得吃飽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餓不行,怕根本堅持不住;也有人説,還是餓着看吧,不然吃飽了看完還得吃,太長肉了。反正我是餓肚子去看的,一個字,饞啊~人還在電影院,心早已飛在了春節奔馳的火車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團圓和一桌豐盛的年夜飯。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6

20__年5月,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一部與飲食有關的紀錄片。播出之前,並沒有人對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為整個拍攝在資金、技術、經驗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約,相關的宣傳也寥寥無幾。

然而隨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誘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懷、豐富的飲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觀眾,成為人們津津樂道、口口相傳的優秀紀錄片。其實,這部片子我們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

很多人將這部片子的成功,歸結於中國人對於飲食文化的喜愛:食物的滋味不僅僅侷限於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載幾代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傳統、風俗文化,它反映了人們的偏好,也反映着人們的性情。人們之所以對飲食的話題樂此不疲,除了滿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間百態,家常世情。

誠然,將飲食作為拍攝的視角,是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處。但是,沒有攝製團隊背後的付出,也很難有製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國》裏,導演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內容,向觀眾們展示了這部深受歡迎的紀錄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

在我們的想象中,拍攝美食節目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尋遍祖國大好河山,品嚐名揚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訪幾近失傳的民間祕製。但真實的情況是,為了拍攝到最為壯觀的捕魚盛景,攝製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嚴寒;為了記錄下葡萄成熟最新鮮的一刻,他們隻身穿越酷熱乾旱的荒漠;為了尋找難得一見的野生食材,他們更是翻山越嶺風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艱辛、環境的惡劣,攝製組還面臨着各種技術上與設備上的問題。為了能更好地呈現壯觀的全景,團隊反覆調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術條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們看到的每一幀精美的畫面,就如同新鮮的食材,只有經過千萬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終才能呈現給觀眾一道生動的文化大餐。

觀看這個紀錄片的花絮,讓我感觸頗深。攝製組的一位導演曾説:“一切成功的祕密,都來自於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這樣的,拍好一個片子也是這樣的。其實,在我看來,做好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畏艱辛,反覆嘗試。

我們都知道煤炭行業目前處於相對低迷狀態,市場供過於求,企業效益下滑。面對這種嚴峻的行業形勢,許多人工作的積極性也大不如從前。實際上,我們不能僅僅因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對工作的動力,失去對企業的信心。越是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越不能選擇消極逃避。不論是處於生產一線的員工,還是在管理崗位上的員工,都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反覆摸索,精益求精,改進優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學會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應對各種壓力,這樣我們才能在崗位上有所收穫,幫助企業從細節提升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最終使企業走出低迷的困境。

舌尖上的中國觀後心得感想 篇7

經過漫長的等待,繼《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之後,續集《舌尖上的中國2》也終於播出了。作為它忠實的觀眾,我和爸爸每週都會收看。

顧名思義,《舌尖上的中國》描述的是食物,並且,是中國的食物。

所有人都知道,中華文明悠悠500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然而,從人類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來維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

從人氣火熱的重慶麻辣火鍋,到金燦燦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沒有哪一種美味,是可以簡簡單單地獲得的。

當人們熱火朝天地吃着火鍋,享受着團圓的喜悦與火鍋的温暖,火鍋店的老闆耗費一個通宵與無數晶粒翻炒三大鍋辣椒,作為火鍋店五天的底料。

當村民們從油坊買取菜籽油,炒出香氣撲鼻的菜,菜籽油經過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盡全身的力氣,進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壓榨。

當我們閒來無事,泡一杯蜂蜜,獨坐一隅,享受這清香甘甜的滋味時,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當於10層樓高的大樹,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饋贈,也需要人們去發覺,去尋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穫。”只有付出了努力,才會獲得彙報,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澆灌。

用自己的雙手,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自己的食物,維持自己的生命,這種堅毅的精神,不正是我們中華土地上的人們一直所堅信的,一直在發揚的嗎?

《舌尖上的中國》講的不僅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體現的中國,食物中體現的中華民族堅毅的品格。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需要傳承的文化,需要鍛鍊的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8o46q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