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精選28篇)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精選28篇)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

作為新時代中國的“名片”,和平方舟始終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傳揚和平、傳播友誼、傳遞愛心,幫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軍隊。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精選28篇)

“最開始,我覺得出國很新鮮,而國外民眾覺得中醫很神奇。”中醫陳明霞參加了和平方舟的第一次出國之行。那是20__年8月至11月,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國門,赴吉布提、肯尼亞、坦桑尼亞、塞舌爾、孟加拉國5國訪問並提供醫療服務。

“太神奇了!真是太舒服了!”肯尼亞蒙巴薩警察阿布迪接受了中醫拔火罐治療,他看看玻璃罐子,再看看身上的火罐印,不由驚訝地説。

“拔火罐!拔火罐!”看阿布迪那麼着迷,陳明霞便教他中文發音。如今,陳明霞已4次走出國門、隨船到訪32個國家,既治療又教中文的習慣,也一直保持着。

在孟加拉國,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產婦臨近分娩,命懸一線。在巨大風險面前,和平方舟婦產科醫生陳蕾走進手術室。一聲響亮的嬰兒啼哭,讓手術室外的孩子父親潸然淚下,當即為孩子取名為“中國”。

3年後,和平方舟再訪孟加拉國,這個名叫“中國”的小孩在家人陪同下,專程登船尋找恩人;7年後,中國海軍艦艇編隊訪問孟加拉國,小孩又與中國恩人重逢。

無獨有偶。20__年9月21日,和平方舟在首次環非洲訪問途中,為一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塞拉利昂孕婦緊急實施手術,挽救了一個新生命。

“手術中,我們發現孕婦的羊水幾乎沒有了,胎盤也出現了大範圍鈣化,嬰兒臍帶繞頸一週……這種情況十分危險。”婦產科醫生胡電為產婦捏了一把汗。

這是和平方舟入列以來迎接的第6個新生命。“小傢伙出生在和平方舟,今天又是國際和平日,那就給他取名叫‘和平’吧……”孩子父母激動萬分,説:“感謝中國軍醫為我們搶回了一個新生命!”

時任塞拉利昂總統科羅馬登船看望了“和平寶寶”母子,他説:“‘和平寶寶’給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國家帶來了新希望。塞拉利昂人民感謝你們,希望和平方舟能很快回來。”

首次到訪東帝汶,總統盧奧洛偕夫人登船表達感謝,他説,和平方舟到世界各地開展人道主義醫療服務,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風範。

“時光有我,中國有我。”踏浪凱旋,和平方舟乘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再起航。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偉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肩負國家使命,用一串串壯美航跡、一次次真情對話、一幕幕仁心大愛,擁抱世界,傳遞友誼,在全球舞台上呈現新時代的中國風貌,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

深海大洋,是最佳的課堂。從入列的那一天開始,和平方舟多次開展全員額、全要素、全流程衞勤演練,刷新一個又一個紀錄——

20__年,和平方舟完成新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能力演練,標誌着岸海銜接、海空立體和遠海保障的體系基本形成;

20__年,和平方舟在亞丁灣開展海軍首次遠海衞勤演練,帶動了我海軍遠海醫療救護能力的全面提升;

20__年7月,和平方舟艦載救護直升機在外國島礁巡診,標誌着我國在世界範圍內海上立體救護能力已經形成;

20__年9月,和平方舟艦載救護直升機首次在地中海進行跨晝夜飛行和搜救演練,鍛鍊全天候全地域應急醫療救治能力;

……

走出國門,從海上立體救援實兵演練到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救援聯合演練,從單船訓練到與外軍聯演聯訓,對於和平方舟來説,已成為常態。

20__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結束對法屬波利尼西亞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後,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與法軍舉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機索降、甲板傷員轉運、聯合醫療救治和傷員快速後送5個課目為一體的國際人道主義醫療救援海上聯合演練。

“那時,和平方舟剛剛離港,誰也沒想到這是一場演練。”衞生員張慄淮説,部署鈴響後,大家撒腿就往戰位跑。事後官兵才得知,這次演練,從演習背景想定到傷員傷情設置,再到傷員換乘的時間、海域和方式,都沒有事先溝通,完全按實戰要求展開。

練兵千日,用兵一時。20__年11月19日,颱風“海燕”重創菲律賓,和平方舟臨危受命,48小時內完成人員集結和物資裝載,千里馳援災區。

11月25日凌晨,剛剛趕到菲律賓災區,和平方舟便迎來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併發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闌尾炎已有數天,有的粉碎性骨折……醫護人員立即行動,連夜救治傷病員。

此次救援行動中,和平方舟共接診傷病員2208人,實施手術44例,住院治療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機轉運718人次。這是我國首次派出艦艇赴海外災區執行人道主義醫療救助。

“感謝中國政府,派來‘生命之舟’。”菲律賓軍政官員給予高度評價,稱和平方舟無私的醫療援助點燃了災區民眾對未來的希望。世界衞生組織官員更是讚譽和平方舟在救災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經歷了大風大浪的歷練,一茬茬水兵在和平方舟成長成才:防化班長黃芳燁由於軍政素質過硬,經考核提幹赴軍校深造;電航班長兼技師郭豐濤,由於完成任務出色,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一等獎1次、榮立三等功2次;信號班長韓大林,練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3

中國人能不能拯救世界?當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的爭論在網上持續升温,中國人自行設計製造的和平方舟醫院船已經入列10年,讓3大洋6大洲的人們記住了中國“紅十字”的身影。

比“行星發動機”更有力量的,是守護和平與希望的價值觀。和平方舟的遠航,當然不可能像“流浪地球”一樣充滿扣人心絃的科幻色彩。但它的每一次遠航無疑都在宣告,人類不是隻有在世界末日才能夠攜起手來。決定人類前途和命運的,不是推動地球“流浪”的發動機,而是對生命的關愛,對和平的守護。

20__年底,中國剛剛從汶川地震的悲愴中恢復過來,這艘沒有大炮、導彈和魚雷的海軍醫院船入列服役。在山高霧繞的汶川,中國人感受到了來自世界的温暖。閃耀在震區廢墟上的各國“紅十字”讓我們相信,世界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雖然仍有戰火和災難,但更充滿着對和平的渴望。10年來,和平方舟滿載着和平的善意一次次鳴笛起航,奔赴遠方,在那些需要醫療援助的港口和國度播撒中國軍人的大愛。

和平方舟的航跡,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些國家的疑慮:日益強大的中國會帶給世界什麼?戰爭還是和平?威脅還是關愛?

翻開和平方舟停靠過的港口清單,大多是亞非拉國家。數百年前,來自西方列強的大炮鉅艦,打破了這些地方的寧靜,一艘艘掠奪奴隸和原材料的船隻帶來痛苦的記憶。近代以來國門洞開、飽受列強欺凌的中國對這樣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説:“中國人民對戰爭和動盪帶來的苦難有着刻骨銘心的記憶,對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國將通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

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邏輯。有着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睦、和諧的生存狀態,“以和為貴”“睦鄰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軍隊的腳步向外延伸,並沒有給世界帶來戰火,卻成為維護和平與安寧的堅強力量。

這些年,在和平方舟的無影燈與手術刀下,中國軍醫生動詮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正如這艘醫院船的名字——和平方舟,中國軍人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蔚藍的大洋承載的應該是希望與善意,而不是衝突與戰爭。中國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無論那裏是遙遠還是貧窮。

和平方舟的航跡仍將延續,中國軍人對世界和平的守護也絕不會停止。正如不久前國防部發布的宣傳片《維護世界和平的中國軍隊》所説:面對紛飛戰火,中國軍隊給世界一份安寧……面對災難疾病,中國軍隊呵護每一個生命。這是和平方舟的偉大使命,也是中國軍人的鄭重承諾。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4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11月16日 人民網)

盧永根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20__年8月,因病在廣州逝世。他信念堅定、忠誠如山,入黨7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與共和國同成長、共奮進,是一名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他獻身科研、勇挑重擔,畢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現代農業專家;他艱苦樸素、無私奉獻,始終堅持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將積蓄880多萬元捐贈出來設立教育基金,將遺體捐獻給醫學研究和醫療教育事業,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範。

在盧永根的辦公桌上的一個筆記本扉頁,寫着用來自勉的四個“一點”: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求真務實、廉潔自律的精神。作為基層黨員,我們要學習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把為黨的事業而奮鬥作為人生最高目標。所以,我們要堅持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以民為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必須做到的。

孔子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正所謂,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從政者,只有“多幹一點”,才能產生良好的示範作用、積極的感召效應;領導者,倘能“少拿一點”,既關乎人格風格,又關乎威信威望。道理明擺着,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領導的,能夠真正做到“多幹一點”“少拿一點”,羣眾都會看在眼裏,自然服在心裏。這樣的領導幹部,腰桿才“硬”得起來,説話才“響”得起來,威望才“高”得起來。

盧永根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點燃你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發乎於心,踐之於行”。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積蓄捐獻給教育事業,對黨忠誠、不忘初心、報答黨恩,恪守崇高的人生追求,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政治本色,值得廣大黨員幹部認真學習。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5

強烈的憂國意識和深厚的科學素養,讓還在英國留學剛剛打開視野的劉永坦,決心徹底改變我國對海探測的落後局面。然而,這一探索在當時面臨着巨大挑戰:一是高頻波段的散射和傳播特性與微波波段截然不同,目標探測面臨的外部電磁環境遠比微波雷達複雜,現有常規雷達理論與技術無法適用。二是我國新體制遠距離探測技術完全空白,國際上亦處於探索起步階段,沒有任何理論和技術可供借鑑。1982年初春,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迅速形成整體方案,劉永坦帶領團隊,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熬出了一份20多萬字的對海探測方案。1986年7月,航天工業部在哈工大舉行了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成果鑑定會並給予高度肯定。從此,新體制雷達從預研項目被列為國家科技應用與基礎研究項目。

在理論突破的基礎上,劉永坦院士帶領團隊迅速開展艱苦的實驗驗證,突破了系列關鍵技術,在威海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部新體制遠距離雷達實驗系統,全面驗證了遠距離探測理論體系和方法。這對於八十年代的中國、對當時全球對海探測領域,都是一項重大的突破。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劉永坦院士組建了一支以哈工大為總體單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優勢單位聯合攻關的新體制雷達“國家隊”,在國際上提出了一系列首創方法,實現了海空多類型目標高概率、高穩定同時探測,成功研製出我國首部新體制遠距離實裝雷達,使我國成為極少數掌握遠距離實裝雷達研製技術的國家之一。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6

黃文秀用使命和擔當,向世人們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她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扶貧路上“第一書記”這個光榮羣體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她是一個從大山裏走出來的姑娘,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選擇了回到家鄉廣西百色工作,不是每一個走出小山村得人,都能像他一樣,放下城市的喧囂和熱鬧,迴歸平靜。開始知道黃文秀的視頻是在抖音裏,令人敬佩,令人痛惜,令人百感交集。她是一名高才生,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看到她平日工作的視頻,工作認真,她的耐心跟細心值得我們敬佩,每户貧困户她都親自走過,坐下耐心聽他們説話,邊拿本子記着他們的訴求,小小的身軀穿梭在每位貧困户的家中,每個需要她的現場。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黃文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精神,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她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她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黃文秀同志的事蹟激勵年輕一代勇於擔當、甘於奉獻,時刻牢記作為黨員的使命,不忘初心。文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敬佩,在遇到困難時,文秀毅然堅守,從不畏懼,為當地的村民們謀求幸福,創造好的條件。

當看到她遇到危險時做出的舉動真的很令人感慨,敬佩,遭遇洪山前她發給家人的短信,前後洪水夾擊着她,她發給家人都短信是,我遇到洪水了,為我祈禱吧。明知危險已經來臨,但卻很從容的面對,我感覺到她一點都為曾後悔過的心情,但是她就這樣走了,那麼壯烈,心懷着老百姓,滿心想着扶貧攻堅,但就這樣犧牲了,獻出了自己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黃文秀是那樣的偉大,她在她平凡的崗位上譜寫了一曲壯歌,她是我們共產黨員的驕傲,我們要永遠銘記她,像她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向前,打好扶貧攻堅這一戰。為我們已經犧牲在第一線的扶貧幹部致敬。她在用自己力量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她走在了扶貧工作的前列,她是平凡而又普通的,她又是光榮的而又偉大的,她是值得人們敬佩學習的。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7

20xx年,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加入人民海軍序列的第10個年頭。這一年,“和平方舟”號榮獲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突出貢獻單位”,並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號已成為新時代閃亮的“中國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上的官兵總是親切地稱她為“大白”。一是因為船體絕大部分為白色,二是緣於動漫《超能陸戰隊》中暖心的角色“大白”與“和平方舟”號所擔負的救死扶傷、傳揚和平的使命頗為相近。20xx年來,“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國“紅十字”的身影和航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緊緊圍繞軍事外交這一核心,“和平方舟”號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瞭解中國的窗户,廣泛傳播和諧世界、和諧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愛、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讚譽。中外聯合演練、甲板招待會、艦艇開放日、文化聯誼……“和平方舟”號與各國海軍同台競技,與外方醫生攜手診療,與當地民眾廣泛接觸,與華人華僑暢談祖國,拓展了軍事合作交流空間,配合了國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為海軍首個大型遠洋醫療救護平台,“和平方舟”號把遠海大洋當成最佳課堂,勇於探索、敢為人先,每次任務都肩負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能力演練,開展海軍首次遠海衞勤演練,艦載救護直升機首次赴外國島礁巡診……憑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奮進、勇於擔當,“和平方舟人”不斷書寫着海軍遠洋衞勤保障能力建設的嶄新篇章。

“時光有我,中國有我。”20xx年奮進,“和平方舟”號踏浪大洋。20xx年撒愛揚帆,“和平方舟人”仁濟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偉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號肩負國家使命,用一串串壯美航跡、一次次真情對話、一幕幕仁心大愛,擁抱世界,傳遞友誼,把新時代的中國“名片”擦得更亮。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8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不打農藥也可以防控病蟲害,是他研究了幾十年的課題,也是他追求的夢想。20__年,朱有勇來到中國工程院對口扶貧縣——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扶貧,他把天然松林、高原耕地作為試驗田,用科技為貧困羣眾找到一條綠色致富路。

在剛剛開班的新一期“院士專家扶貧培訓班”裏,朱有勇首次邀請了電商來講課,培訓老鄉們利用互聯網將綠色農產品賣出大山,60名學員全部來自瀾滄縣20多個鄉鎮,朱有勇還幫村民們配上了這樣的迷彩服,希望他們像軍人一樣要求自己。

20__年開始,朱有勇在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村民怎麼種馬鈴薯。從開山、整地、施肥到分級、包裝、銷售,每一個步驟都做到細緻地培訓。後來,在朱有勇的牽頭下,中國工程院上百位院士以及五六百名科技專家都來過瀾滄縣,已經舉辦過24個技能培訓班,培訓農户超過數千人。

今年64歲的朱有勇,出生於雲南普通農家,1977年考入雲南農業大學,1982年開始從事“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科學研究。30多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我國10個省區市推廣,並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減少了60%的農藥使用,並增產20%到30%。20__年,朱有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__年,在瀾滄縣扶貧期間,他仍然立足於科技創新,帶領團隊研發的“林下三七種植技術”,讓中藥材種植迴歸到深山老林,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走的還是綠色發展的路子。

現在,朱有勇團隊有3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生,每年100多天他們都駐紮在扶貧一線,指導培訓農民,也為鄉村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20__年,瀾滄縣冬季馬鈴薯種植已經超過15000畝,林下三七種植超過7000畝,總產值達到5億元,預計今年底將有7.5萬人脱貧。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9

盧永根院士出生在香港,後來紮根內地,興農報國,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論文抒寫在廣袤大地上。回望盧永根的奮鬥歷程,他愛國、愛校、愛民,堅定地繼承和發揚了‘丁穎精神’,一心追求和實現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科學家的崇高境界和遠大理想。他的一生,飽含着對祖國最深沉的大愛。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宣部追授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時代楷模”稱號。

對黨忠誠,“香港仔”的“中國心”。盧永根曾説“日本侵華戰爭的現實教育了我,使我覺醒到當亡國奴的悲慘。我是炎黃子孫,要為自己的祖國復興效力。”堅決聽黨話、永遠跟黨走,他用義無反顧的抉擇,堅守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農業科學家,更是一位信仰堅定、永葆初心的優秀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年輕的基層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永遠對黨忠誠,始終跟黨走,有堅定的信仰,為我們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奉獻自己的一生。

窮己為人,“布衣院士”的“窮”與慷慨。盧永根生活中節儉樸實,是‘布衣院士’;但他在工作中慷慨大方,畢生積蓄回饋教育事業。他的人生字典裏只有奮鬥和奉獻,唯獨沒有自己,這種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彰顯出共產黨人鮮亮的初心底色。作為黨員幹部應以盧永根同志為榜樣,為國盡力、為民謀利,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作為畢生的追求,保持激情幹勁,真正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

不忘初心,“科學家”的愛與奉獻。盧永根曾説“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他一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鬥在農業科學研究第一線,以奮鬥姿態投身於科研實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他以非凡擔當和忘我拼搏成就了愛國知識分子的價值。我們應該像盧院士一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黨愛國,發乎於心、現乎於行,始終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勇於拼搏,敢於擔當。

盧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典型,是時代的楷模,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榜樣。他一心向黨,愛國為民的精神,鼓舞和激勵我們新時代青年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砥礪前行。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0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眾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為羣眾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説“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1

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不留財產、遺體、墓碑,走得乾乾淨淨,捨得了無痕跡。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他留下的是信仰如山。盧永根在戰火硝煙中冒死入黨,在矢志奮鬥中無私奉獻,他認準了“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一生愛黨、護黨、為黨,讓這顆初心永葆青春70年。

他留下的是累累碩果。盧永根“半為儒者半為農”,多年來,把自己的根深深紮在祖國沃土中,把論文寫在神州大地上,畢生致力於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始終站在科研第一線。

他留下的是桃李滿園。盧永根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立德樹人、鞠躬盡瘁,長期奮戰在高等農業教育最前沿,傾盡心血關愛支持優秀人才,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現代農業專家,並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設立教育基金,為教育事業獻出了自己的所有。

他留下的是無字豐碑。盧永根艱苦樸素,始終保持共產黨人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對於捐款,人説是“捐”,他卻説“還”,一字之差盡顯黨員風範。他奉獻了財產、奉獻了遺體、奉獻了所有,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楷模。

人生在世,應該給後人留點什麼?身為黨員,應該給社會留點什麼?盧永根的“舍”與“留”,給人啟迪,催人奮進,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2

盧永根自始至終堅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儉節約,蠟炬成灰淚始幹,為熱愛的祖國奉獻了一生。黨員幹部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身上這股頑強不屈,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盧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峽谷、披荊棘、踏草叢,為老百姓解決温飽問題,是共產黨員的楷模。黨員幹部要牢記自己的初心與使命,踏實肯幹,不畏艱難困苦,不搞形式主義,堅持羣眾路線,一步一個腳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們的心中,真心實意的為老百姓着想,解決與落實他們的難題與訴求,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踐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盧永根院士將自己的畢生積蓄都捐贈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選擇用這筆錢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從簡的他反而將自己的積蓄都貢獻給了教育事業。黨員幹部要嚴格執行中央的八項規定,不利用職務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檔禮品,要做到兩袖清風,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絕沒有好處就不辦事的陋習,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現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

黨員幹部要學習盧永根院士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奉獻精神。盧永根院士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積蓄都捐贈給了教育事業,還決定將自己去世後的遺體捐獻給醫學科研與醫學教育事業,他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偉大的貢獻。黨員幹部要堅守自己作為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腳踏實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履職,以集體利益為重,做好犧牲個人利益的思想覺悟,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3

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百色工作。20__年3月,黃文秀同志積極響應組織號召,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埋頭苦幹。當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充實到農村基層幹部隊伍,但是有些年輕幹部工作在農村,生活在城市,並不能安心的紮根基層,踏實工作。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黃文秀,學習她以村為家、以村民為親人的思想覺悟,學習她“先當村民,再當村官”的工作理念,學習她不幹出一番成績誓不罷休的理想追求,端正態度,紮根基層,體悟磨鍊,在廣大的大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學習她無私奉獻、服務羣眾的精神。作為一名剛剛畢業的研究生,黃文秀沒有一點嬌氣和傲慢,她能走進羣眾,她能和村幹部積極走訪調研,傾聽羣眾的聲音和訴求,駐村幫扶日記裏記滿了各種各樣的村務小事,從農村低保、到水費電費,只要村民有需要,哪怕再小的事,她都在努力的去做。正像她經常性説的一樣“只要能為村民謀一絲利益,無論經歷多少艱難困難也心甘”。作為基層的黨員幹部就應該學習黃文秀的這種精神,牢固樹立把羣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做的服務理念,真正的從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為羣眾辦實事,謀福祉,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詮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4

孫景坤同志的先進事蹟被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羣眾和部隊官兵認為,孫景坤、徐振明同志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的傑出代表,是永葆革命本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要尊崇英雄,關愛楷模,學習抗美援朝老英雄的崇高精神風範,立足本職奮鬥,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披荊斬棘、奮勇前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長春中醫藥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瑤説:“徐振明同志轉業後選擇為楊靖宇將軍守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和忠誠。”吉林省教育廳思政處幹部張天一説,作為徐振明同志的家鄉人,要深入開展向徐振明同志學習的活動。

吉林省白山軍分區政治部原副主任畢緒增説:“作為一名退休幹部,要以孫景坤老人為榜樣,不忘初心,發揮餘熱。”“孫景坤同志甘於奉獻、甘於清貧、艱苦奮鬥,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建波表示。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5

張桂梅,一個平凡普通的高級中學的教師,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中執着堅守,帶領1800多名“大山的女孩”飛越大山實現夢想,她將最美麗動人的芳香綻放在滇西北高原的教育事業上,她是婦女的典範,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着非凡的人生事蹟,她們皆平凡,她們更不凡!

日前,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省婦女聯合會主辦,全國婦聯宣傳部支持,中共華坪縣委、縣政府承辦的“平凡女性的不平凡”暨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報告會舉行。為讓更多人瞭解張桂梅老師的偉大事蹟,昆明市婦聯組織各級婦聯按時觀看了直播,她的感人事蹟以及偉人精神,讓廣大婦女姐妹們廣受啟發。

盤龍區婦聯組織廣大婦女羣眾、幹部職工收看了直播。機關幹部職工積極發表評論:“時代楷模,雲南教育的驕傲”,“平凡的女性,普通的職業,因心中有愛有信仰,才鑄就了了光輝的事業”。同時,盤龍區婦聯號召全區廣大婦女姐妹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永葆情懷和初心,立德樹人,立足本職崗位,踐行使命擔當,弘揚社會正能量的精神。

西山區各級婦聯以集中收看、個人收看等形式觀看了直播。全區各級婦聯幹部表示,要以張桂梅同志為學習榜樣,在“學什麼、做什麼”上下功夫,要充分汲取她身上的精神力量,把學習先進典型的成果轉化為守初心、擔使命、促發展的實際行動;學習她身上認真負責、勇擔使命的擔當精神,牢記宗旨、熱愛人民,做到以深情大愛立身。

呈貢區各級婦聯組織執委、婦女代表、幹部職工、居民等收看了直播。 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榜樣為標杆,苦幹實幹拼命幹。

呈貢區婦聯號召大家在今後的工作中,不僅要努力做好本職工作,更應學習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學習她情繫羣眾、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以釘釘子精神推動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落實,以先進典型為標杆,查找差距、檢視問題、抓好整改,為呈貢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東川區婦聯組織1900餘人收看直播,各級婦聯幹部紛紛表示要以先進典型為標杆,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學習她艱苦樸素、甘守清貧、積極奉獻的精神。工作中要以張桂梅同志為座標,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為建設幸福美麗新銅都盡一份力、增一份光、添一份彩,貢獻巾幗之智、巾幗之力。

她們有話説

阿惠家政婦聯

阿惠家政婦聯組織30餘名員工一起收看直播。婦聯主席畢惠仙寫下了自己的觀看感受:

今年63歲的張桂梅,用汗水和淚水滋養了一批又一批大山裏的女孩,這裏,所有學生的學費、服裝費、牀鋪費、書本費、資料費、水電費都被免除。特別貧困的,甚至可以申請生活費補助。為了這羣大山裏的女孩,十多年來,張桂梅將幾乎全部的工資和獎金捐贈出來,而她自己節衣縮食,每天的生活費不超過3元。

“能救一個是一個。”在張桂梅心裏,對於大山裏的女孩子來説,讀書是可以救命的。而她自己身患多種疾病卻將病痛置之度外。張桂梅幫20__多名女孩走出大山,幫1800多名女孩考上大學,她為了孩子,付出的幾乎是全部生命。

張桂梅是我的老朋友,我們在一起開過會,在巡講報告團一起吃住交談,我由衷地敬佩她的人格魅力。她的事蹟一直在鼓舞我幫助更多的婦女同胞走上自立自強的路。來自貧困山區的彝族女性羅存珍,跟隨我創業十餘年,現在已經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全家過上幸福的日子;來自羅平農村的布依族女員工,邊觀看張桂梅事蹟的視頻邊落淚,為張桂梅跋山涉水家訪、帶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學校的事蹟而深深感動。她説,自己一定要把張桂梅不怕苦的精神轉化為做家政服務的動力,為更多的客户和老弱病殘者帶去温暖和優質服務。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6

央廣網昆明12月1日消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枱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60歲帶領團隊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帶領當地走上生態脱貧致富和綠色發展之路,也讓少數民族羣眾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20__年,朱有勇和他的團隊來到瀾滄縣蒿枝壩村時,看到當地自然的條件不錯,而村民卻過着貧窮的日子,連連感歎。

朱有勇:抬着金飯碗要飯吃,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技術問題、思想問題。

扶貧要扶智,五年來朱院士團隊不僅教授農民科學種地,還下決心讓羣眾從思想觀念上得到改變。每天早晨,朱有勇都會沿着蒿枝壩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漸漸地,不少村民也開始加入“跑團”。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點鐘都沒有人起牀,現在一個看一個的,老早老早就起來了。

精神面貌的變化,帶來了村民們脱貧致富的熱情。朱有勇團隊先後組織科技扶貧技能班、電商課程班等各種培訓,村民們積極參加。

瀾滄縣扶貧辦副主任楊凱:中國工程院來了以後,我們解決素質性貧困有了一個突破口,老百姓生產生活技能和農業生產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變。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7

“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羣眾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對所有扶貧工作者吹響的進攻號角。脱貧攻堅這場硬仗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我們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會種莊家的農民”,是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脱貧攻堅戰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成為人民羣眾心中最美的“農民院士”。

為民謀福,他有着強烈的擔當精神。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要有擔當,他説:“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貧上,在大山深處“最窮的地方”灑下一名老黨員的血汗。敢於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也是我們黨能夠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須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前,脱貧攻堅決勝時期,更是呼喚着共產黨人的擔當。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擔當精神,切實扛起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脱貧攻堅,他有着強烈的實幹精神。面對貧困,朱有勇並沒有絲毫猶豫,以實際行動開展科技扶貧。他立足貧區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紮根邊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科研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只有實幹才能給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實幹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實踐品質和先進本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實幹精神,把所有對未來的希冀凝練在雙手之間。

作為奮進新時代的一份子,我們都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蹟和擔當實幹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設國家的偉大事業,為實現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8

11月15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並追授為“時代楷模”。一時之間,他的名字在神州大地廣為流傳,他的事蹟在街頭巷尾爭相傳頌,他的精神在每個中華兒女心中湧動。一生時光獻給了科研事業,終身積蓄贈給了教育事業,遺體無償捐給了醫學事業。追憶盧永根工作生活的點滴片段,有一種穿越時間的力量,讓人感動、敬仰和銘記。

他是深耕稻田的“老農”。“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盧永根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一名淳樸“香港仔”的熾熱“中國心”。也正是對這份初心的堅守,他用生命照鑑水稻遺傳的無限未來,用腳步丈量祖國野生稻種未知領域。一根枴杖、一頂草帽是他工作的“標配”,即使年逾古稀,也是一如既往耕耘在田間地頭。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歷經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盧永根蒐集了幾千份水稻種質資源,取得了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巨大成就,為國家農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他是桃李滿園的“花匠”。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作為一名老師,他化作春風立德樹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碗裏的米飯吃乾淨”……暖心的言傳身教潤人於無聲;作為一名教授,他化作春蠶悉心育人,六十個春秋誨人不倦,六十個冬夏諄諄教導,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三尺講台;作為校長,他化作春泥勇於護人,在職稱評定上破論資排輩的舊風氣、立素質晉升的新風尚,率先扛起了全國大學人才培養格局的新旗幟,當初破格晉升的“華農八大金剛”,如今有的已是國家政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等。

他是淡泊名利的“布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面對名利,他誠懇推辭預將授予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兼黨組書記的任職,因為他割捨不掉奮戰一生的水稻事業;面對財富,他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給學校,因為他夢魂縈繞奮鬥終身的教育事業。“多幹一點、少拿一點、腰板硬一點、説話響一點”,這是盧永根寫在案頭的自勉,也是嚴於律己、公私分明的真實寫照。一句自勉之言,一生對標對照。慷慨的捐贈來源於他的勤儉節約,出行坐公交,吃飯擠食堂,衣服縫縫補補又一年,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優良作風、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範。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19

忠誠執着守初心,無私奉獻擔使命。6月29日,省委宣傳部在昆明舉行“雲嶺楷模”專場發佈會,授予張桂梅同志“雲嶺楷模”稱號,大力宣傳弘揚她的先進事蹟和崇高品格,激勵全省幹部羣眾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向她學習,凝聚萬眾一心打贏脱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鬥志。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丈夫去世後不久,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來到華坪後,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她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已經像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繼續堅持站在講台上,直到7月份把4個班的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手術後,醫生反覆叮囑,一定要靜養6個月以上,可僅僅24天之後,張桂梅又站在了她熱愛的講台上……

1997年8月,張桂梅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於黨。

20__年,張桂梅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建院第一天,“兒童之家”就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僅有兩歲,最大的也才12歲。

20__年,張桂梅送走了一個特殊的班級。這個班有的學生轉校,有的學生輟學回家,有些男孩子還在網吧過夜,老師們對這個班都失去了信心,紛紛要求調離。隨着會考臨近,張桂主動請求接下這個班,擔任班主任。她橫下心來,把行李搬進了男生宿舍,和32個男生住在了一起,既當師長又當家長……她的辛勞沒有白費,這個班有22名學生的會考成績在500分以上。

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當年暑假又從華坪“轉戰”昆明,雖然把各種證書、媒體報道都帶上了,卻仍被很多人認為是騙子,有人還辱罵她、驅趕她。

“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籌款期間,張桂梅累了就在路邊歇一會兒,渴了就討口水喝,餓了就啃幾口乾糧,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説,一切辛苦都值了!

有人説,張桂梅除了一副瘦弱的身軀是自己的以外,她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家。她卻笑着説:“不,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有一顆火熱的心,這顆心裏面有黨、有人民、有學校、有國家、有千千萬萬的孩子,我什麼都有!”

20__年9月1日,在張桂梅的倡導下,在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會各界捐助下,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開學了。女子高中是全國第一家全免費的高中,是踐行教育公平的改革先遣隊。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一切費用,同時也在黨和老百姓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開學那天,一些家長放聲哭起來,激動地喊出了:“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全社會好心人!”

在女高建校10年中,張桂梅老師先後失去了三位親人,但每一次,都沒能回去看一眼。但即便如此,在募捐中,她還是會遭到一些不解。甚至有次被人放狗出來追咬。小腦萎縮的她本來就不能很好的保持平衡,自然跑不過惡狗。一番撕咬後,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着自己的委屈,她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還有一次,在人羣中募捐,被以為是騙子,被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口水吐到臉上。張桂梅為了心中那份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忠誠,默默承受着。

辦校10年來,身患重症的張桂梅,與學生同吃、同住,陪伴學生學習。她親自走訪了1527名學生的家庭,還把捐給她治病的錢、獎金和工資,共100多萬元捐獻出來修建鄉村校舍。

女子高中的大學聯考成績始終保持全市第一名。從這裏畢業的八屆學生, 全部進入大學的殿堂, 實現了飛越大山的夢想。

參加工作以來,她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動機,用初心和信仰,書寫着一名共產黨員一輩子對黨忠誠、一輩子為民奉獻、一輩子堅忍執着、一輩子於己克儉的大愛情懷。她總是以自己的思想、人格、情感、行為和學識起到先鋒引領作用。以共產主義信仰為辦學教育模式,改革創新鍛造了麗江教育史上的奇蹟,展示了鋭意改革、敢打敢拼的光輝形象。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張桂梅同志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為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立校之本,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

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兑現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她始終艱苦樸素、甘守清貧,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0

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院士。他入黨70年來,始終堅守信念、甘於奉獻,教書育人,對黨和國家忠誠不渝、矢志奮鬥。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信念堅定,永葆初心。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之後的日子裏,無論他是何身份,黨員的身份永遠高於一切,2020__年初,由於他長期住院,無法回單位參加黨支部活動,為了能每月交黨費、每月過組織生活。他向組織申請,在醫院建立“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黨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牀前,他在病牀上堅持認真研究、學習。只有心中有信仰的人,腳下才會有力量。我們都應該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向榜樣看齊,把對黨的忠誠植入靈魂,永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安於清貧,甘於奉獻。20__年3月21日,盧永根及夫人徐雪賓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他們不但把錢捐給華南農業大學,還把身體捐給醫學事業。但是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簡易的家當已經陪伴了他們半個多世紀。在入院治療前,年過八旬的盧永根夫婦家裏沒有全職保姆,都是自己打飯或做飯。捐贈時的慷慨與盧永根平時生活的節儉形成鮮明對照。我們要以盧永根院士為榜樣,心懷家國,安於清貧,無私奉獻,為黨和國家的事業貢獻一生。

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水稻遺傳資源、雄性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堅持雙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對於留學的學生,他都會找他們談心,告訴他們學成之後要回到祖國,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是他對青年學生的告誡。他説,一名真正的科學家,必須是一名忠誠的愛國主義者,要把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作為自己工作的動力。幾十年來他一直初心不改,教書育人,這樣的精神和情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盧永根一生永葆初心,不慕名利,用赤誠之心耕耘祖國大地。他安於清貧,無私奉獻,默默育得青禾,讓蒼生飽暖。他專注科研,教書育人,為中華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教育啟迪。他雖然走了,但是他可貴的精神卻永遠激勵我們前進!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1

“兩個孩子一落水之後,我就看到他,從大約一百米的地方飛跑過來,跳到水裏去救那個娃兒”

目睹了事發全過程的王顯才説,王紅旭把一個女孩救起來了,又去救那個男孩。

“如果當時他放棄救那個男孩,他一定存活得下來,但是我看他一直沒有放棄”

多虧了王紅旭老師,兩個孩子才得以倖存,王老師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警示,就是暴露出來的這個問題——未成年人的防溺水安全教育!

隨着氣温逐漸升高,未成年人溺水等安全事件進入高發期。

很多學生經受不住水的誘惑,會三五成羣的到泳池、河邊或一些開放水域游泳、玩耍,從而造成安全隱患,學生的'溺水事故進入高發期。

這就對教育部、學校、家長等社會各方面,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容忽視!!!

王紅旭老師,救人英雄,一路走好!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2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遼寧省丹東市元寶區山城村,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裏,整潔的書桌上擺放着96歲的老英雄孫景坤的軍功章。

孫景坤的故事,得從72年前的1948年説起。

那年1月,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40軍119師357團參加四平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海南島等戰役,屢立戰功。

在解放四平的戰鬥中,孫景坤是機槍手,是敵人火力重點打擊對象,密集的子彈襲來,如今他的身上仍留有不少傷疤。由於表現出色,1948年,孫景坤於戰地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0年,美國發動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剛從海南戰場撤回的孫景坤,立即隨部隊集結安東(現遼寧丹東)待命。

“保衞和平,保衞勝利果實!”10月的一天,命令終於下來了,孫景坤隨部隊一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2年10月27日中午時分,孫景坤所在部隊堅守上甘嶺161高地,在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後,部隊傷亡慘重,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增援部隊很難上去。當時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帶着8箱手榴彈、兩箱子彈,從敵人火力死角突上陣地。在擊退敵人瘋狂反撲中,孫景坤擊斃數十名敵人,和最後剩下的3名戰友頑強地堅守在陣地上。趕來支援的戰友找到了昏迷的孫景坤。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3

今年11月11日,中國工程院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班首屆電商班開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農民自己開網店,把大山中的優質農產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他還設想引進區塊鏈技術,解決中藥材的全流程追溯問題。

“林下藥材可以做成大產業,不僅是林下三七,還有重樓、黃精、石斛等。我們想摸索一套科學辦法,讓藥材迴歸深山老林。”“我們希望以優質的藥材原料,為中醫藥發展作一份貢獻。”

一顆初心,始終躍動,正如他的入黨誓言——

“團結廣大羣眾,為大多數人謀利益。服從祖國的需要,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為了這句誓言,1996年,朱有勇在悉尼大學完成了分子植物病理學有關項目研究,回到了雲南農業大學:“賓館再好不是家。我能回到祖國,為自己的家鄉做事,比什麼都有意義。”

為了這句誓言,20xx年,剛剛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向組織提出,希望繼續專心搞科研,不再擔任雲南農業大學校長。

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頭銜眾多,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教學名師等等,但他最喜歡的還是“農民院士”。

“脱貧攻堅帶給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級幹部羣眾才是真正的脱貧主力軍。我是一個教書匠,更準確地説,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有幸參與了這個工作,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瀾滄江邊蒿枝壩,林下藥材滿山崖,生態有機三七花,人人見了人人誇……”蒿枝壩的村民,都喜歡唱朱有勇根據山歌編的這首《蒿枝壩的花兒開了》。

蒿枝壩村道路旁,遍佈一種名為三角梅的植物。朱有勇在蒿枝壩紮根後,就引種了這種花。

他有一個想法——等閒下來,把自己和身邊的人們在這場中國反貧困鬥爭偉大決戰中歷練併成長的故事寫成一部小説,書名就叫:蒿枝壩的花兒紅了。

蒿枝壩上,花期正盛。

遠山之外,脱貧傳奇正在續寫……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4

1948年1月,新婚僅5天的孫景坤參軍入伍,成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我們很難想象,在一個充斥硝煙與戰火的年代,一個人要憑藉怎樣的信念,依靠多大的勇氣,才能選擇離開家人,保家衞國,奔赴戰場,那一個隨時可能灰飛煙滅的地方。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營長勸他回家看看,他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家?都有家,都想家,我不能回。”

轉眼間,竟也過去3年了,3年間孫景坤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我們自古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孫景坤也是如此。也許,3年裏,他也會在無數個漆黑夜晚,偷偷揣着兜裏的照片,抬頭望月,想念遠方的家人。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參加多少次戰役已經記不清了,但他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衞上甘嶺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營長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161高地。此時在161高地上的戰友,已死死駐守了超過12個小時。

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火力密度前所未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眾炮齊發,增援部隊想要登上高地補給彈藥和兵力,必須衝破敵人10幾條道封鎖線,簡直難如上青天。

當時的孫景坤就想,8批人上去都沒上去,全犧牲了,今天中午我能上去嗎?“那不管怎麼樣,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破釜沉舟的孫景坤一行人就這樣出發了。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5

有這麼一位黨員,他出生於香港,20歲不到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去美國留過學,放棄原本在美國的大好前途,毅然回國投身於祖國的水稻事業;他積累的財富可以讓他的生活安逸,可他省吃儉用,將積蓄都捐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他就是“時代楷模”,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改革開放後,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的身份赴美國學習。在美國的親朋都勸盧永根留在美國發展,但盧永根沒有被勸服,他堅守着初心,堅定着不曾動搖的信念。“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盧永根這樣回絕親朋的好意。

盧永根始終把個人理想融入到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1952年盧永根成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師從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他跟隨丁穎先生的步伐,繼承丁老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經過不斷的找尋,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既使70多歲,盧永根依然親自帶着學生穿梭在祖國的崇山峻嶺中,蒐集資料,找尋野生稻種,走不動了就讓學生們抬着去找尋。

盧永根不但投身於水稻的研究,還積極為國家培養優秀的技術人員。盧永根廣納英才,唯才是用,在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任職期間把抓緊人才放在第一要務。在過往人才的選拔中,職稱的評定需要論資排輩,費時費力,年輕人才很難有上升空間。針對這個情況,盧永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破格晉升了一批年富力強,能力突出的年輕人,為華南農業大學儲備了一批中堅力量。他還通過書信方式,聯繫了很多國內外優秀的教授、名家,讓他們投身於祖國的農業事業。他為祖國的農業事業積累了大批人才,成為中華民族復興路上的助推劑。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盧永根長期卧病在牀,無法參加黨支部活動。為了能正常參加黨支部活動,盧永根向黨組織申請,在醫院病房裏成立一個特殊的臨時黨支部。在開展學習十九大報告的專題組織生活會上,雖然盧永根身體虛弱,但他依然全程參與學習和討論,更新黨的知識,履行黨員義務。

擁有70年黨齡的盧永根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典型代表,雖然他已離開了我們,但他一心向黨,一生愛國,一身正氣,一生恭儉的情懷和情操,是我們每位共產黨人需要學習和弘揚的。我們共產黨人要堅守初心和使命,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砥礪前行。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6

廣西百色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一位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碩士生,畢業後本應有更好選擇的她選擇了回到家鄉做駐村扶貧工作,就是這麼一個年僅30歲的基層幹部,在回駐村的路上遭遇山洪,不幸遇難。在印象中最深的是她所説的一句話:不獲全勝,絕不收兵。正是這麼一份“堅守、執着、勇敢”的初心,令所有人都銘記住她的名字,也正是她用生命詮釋了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是對本心的篤定、對本源的堅守、對本初的執着;始終,即自始至終、善始善終,就是對初心的矢志不移、對信仰的忠貞不渝、對使命的堅韌不拔。黃文秀的初心和使命是建設家鄉、報答鄉親。而作為一名基層選調生,我的初心便是服務羣眾,紮根基層,不悔青春。黃文秀是百色本地人,當年得到教育扶貧資助就讀於百色祈福高中,研究生畢業以後沒有想着要留在大城市,而是毅然回到了家鄉。百色是全國脱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黃文秀積極響應到基層建功立業的號召,投身到扶貧工作第一線。她堅持以村為家,把扶貧工作當成事業,駐村以後把幾乎所有個人物品都搬到了村裏。即便面臨工作、家庭、生活的壓力,她總是面帶微笑、樂觀開朗、積極向上,作為駐村書記的她是我們基層選調生的楷模,作為大姐姐的她是我們這些弟弟妹妹們的榜樣。

牢記使命,方能致遠。使命,是對信念的堅守、對理想的詮釋、對責任的擔當。牢記使命,擔當實幹,敢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不斷地奮鬥努力,才能實現遠大理想。黃文秀牢記脱貧攻堅的使命,為了全面掌握百坭村的致貧原因和現狀,她堅持用土辦法,對村內的貧困户開展遍訪工作,認真查擺問題並聽取民情民意。任第一書記的一年多來,黃文秀團結村“兩委”幹部,通過考察學習、請專家指導、挨家挨户宣傳、黨員帶頭示範等方式,帶領羣眾摸索並發展了適合本村的產業——種植砂糖橘、八角、杉木等。這些產業,如今已成為百坭村的支柱產業和羣眾脱貧致富的主要來源。她在脱貧攻堅工作中知重負重,成績斐然。而作為一名基層選調生,黃文秀的使命我們也將繼續承擔,像黃文秀一樣,努力成為紮根基層、奉獻青春的工作者,用點點滴滴的實踐築夢自己腳下的沃土,用青春的汗水奮鬥出鄉村的新變化。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初心賦予激情和動力,使命激發責任和擔當。黃文秀始終把初心銘記在心、使命擔當在肩,不畏萬險,不懼萬難。在基層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困難的我們要向黃文秀一樣,要學會以苦為樂,磨練意志,積累經驗,充實自己。作為基層的“排頭兵”、羣眾的“服務員”,我們要想富而美,必須上趕爭!應該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為了堅守今天,開創明天,敢想,敢拼,敢闖,敢幹,永不放棄,決不言苦。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7

“劉永坦院士既是成就卓著的雷達技術帥才,又是善於教書育人的優秀教師,四十年如一日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用心凝聚了一支專注海防科技創新的‘雷達鐵軍’,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學、科研一線。”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通信工程系教工黨支部書記劉愛軍表示,作為一線教師和基層黨支部書記,一定要傳承好劉永坦院士的艱苦奮鬥、家國情懷精神,以“時代楷模”為榜樣,為威海校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信學院電子工程系20__級碩士研究生於川淼認真觀看了央視“時代楷模”發佈儀式,深刻感受到了劉永坦院士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堅定了將來以所學專業知識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決心,“作為哈工大學子,我將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珍惜大好的學習時光,努力練就過硬本領,以奮鬥放飛青春夢想,為建設科技強國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2023學習時代楷模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心得體會 篇28

女高校長張桂梅:大山女孩的明燈

許多年前,一次家訪途中的偶遇,讓張桂梅至今無法忘懷。

一個女孩坐在山坡上,憂愁地望着遠方,身旁放着籮筐和鐮刀。她上前詢問得知,女孩才十三四歲,父母為了3萬元彩禮,要她輟學嫁人。

張桂梅暗自發願:要改變大山女孩的命運,讓她們通過讀書走出大山。20__年,她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2年來,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從這裏考上大學。

她像一盞明燈,燃燒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夢。

低進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運改寫

今年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來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學生們報喜的短信把張桂梅的手機震得嗡嗡作響,但她卻悶悶不樂了好幾天。

這一屆,華坪女高159名學生參加大學聯考,150人達到本科線,本科上線率為94.3%,其中一本上線人數70餘人。“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姑娘們能考得更好。”張桂梅心有不甘。其實,這個成績真的很不錯了。

因為,華坪女高招收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山區,不少學生基礎差,甚至會考分數遠低於當地高中的最低錄取線。低分進、高分出,大學聯考成績常年位居麗江市前茅,華坪女高創造了大山裏的教育奇蹟。

12年來,1800多名女孩從這裏考上大學,改變了人生軌跡。

27歲的陳法羽是其中之一。20__年,家境貧寒的陳法羽會考分數沒過線,自費讀高中一年要好幾千元。“當時我妹妹也在上學,家裏拿不出這麼多錢。”陳法羽説,實在沒辦法,她只能放棄讀書,回家種地。

後來聽説華坪有一所女子高中,專門招收家庭貧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費用,陳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趕快跑來報名。在女高學習三年之後,陳法羽順利考入雲南警官學院,如今已成為麗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憶高中三年,陳法羽難忘校長的嚴厲與堅守。不管颳風下雨,張桂梅每天清晨都會陪着學生晨練;白天,幾乎每節課她都會親自查課;晚上,她和學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裏12點後查完宿舍才入睡。

“沒有張老師的嘔心瀝血,就沒有我們的命運轉變。”陳法羽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633k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