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1

醫學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兼有人文、社會 科學的屬性[1]。中醫學由於在形成的初期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哲學 思想--樸素唯物主義,並沿用至今,形成以陰陽五行學説為核心,臟腑經絡、氣血津液、氣機升降為主體,病因病機、治法方藥為外殼的理論體系,具有靈活多變的思辨性和高度的整體概括能力。另外,許多人有這樣的印象,患者和中醫大夫之間的關係往往好於與西醫大夫之間的關係,甚至亦醫亦友。許多研究也證實,中醫傳統的診療模式有助於形成良好的醫患關係。傳統中醫具有許多區別於西方醫學的特色,其理論形式反映出獨特的人文屬性。中醫學以其強烈的人文屬性成為最能反映醫學與人文相結合的一種形式[2]。

中醫學源於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認識中醫、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必須先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學習儒家、道家、佛家文化,特別是道家思想,因為中醫學“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維方法更接近道家祟尚自然的思想。中醫學認為“形氣相感,形神合一”,人的意識形態、意念活動對自身及周圍事物產生影響。學習傳統文化,體悟自然之道,正是為了修養心性,靜心體悟自然之道、中醫之理,以平靜純淨心行醫,方可能成為醫德醫術均上的好中醫。

2 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

作為一名中醫課程的老師,處理好了“教”的過程,只是完成了一半的任務,要想切實地做一名合格的老師,還要引導學生怎樣更好地“學”。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素質德育論》[3]中談到培養大學生的學習素質是一項系統的過程,素質教育 認為必須從轉變大學生學習觀念入手,以端正大學生學習態度為前提,使大學生明確學習內容,掌握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科學發展 觀也要求我們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繫 的眼光處理問題、分析問題。因此,要學好中醫知識,不僅要想讓學生學會怎麼學,還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觀念,更要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整體思維、辯證思維的方法。對於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來説,中醫教育[4]主要是加強中醫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根本上把握其精髓,緊緊扣住以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為核心的生理與病理,以“太過”及“不及”為主的病因與預防,以四診、八綱、八法、辨證施治為中心的診法與治則,以四氣五味、升降沉浮等為中心的藥物理論,引導他們步人中醫大門。比如在講到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時,心、脈、血三者組成一個封閉的系統,可將其比喻為農田灌溉時的水泵、水、水渠三者的關係,三者構成一個整體,當任何一方失常時,水都無法順利流到田地裏。從這些形象的、簡單明瞭的生活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概念及其過程,並啟發培養他們逐漸構建起整體的、系統的、辯證的思維能力。以生活中吵架後出現鼻出血、心煩失眠、面紅目赤、頭痛頭脹、腹瀉現象説明肝、心、肺、脾之間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以及五行之間的生剋制化、相乘相侮關係,同樣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整體觀念、辯證論治,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中醫整體、辯證思維,從而加強他們對中醫知識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提高中醫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理論聯繫實踐

3.1 中醫理論源於生活實踐,在臨牀 教學中要多聯繫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在病因病機教學中,可採取“取類比象”、“形象思維”的方法,結合日常生活,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風、寒、暑、濕、燥、火的致病特點。如風邪致病特點,風的性質“動”→風邪致病特點(陽邪、善行、數變、百病之先導)→臨牀表現(動搖不定、昏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震顫、拘攣、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這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學生靈活掌握所學知識,舉一反三。

3.2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牀療效,所以要安排一定時數的臨牀實習 課,讓學生深入臨牀第一線,耳聞目睹中醫藥臨牀價值,親身驗證中醫藥理論,使他們對中醫學產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西醫院校學生接受的是西醫學理論,要理解並接受中醫學理論,需有一個適應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自己的臨牀經驗以及典型的中醫病案,採用啟發式方法精講,引導學生運用中醫理論獨立思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輕鬆掌握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在臨牀中收集典型病例,形象示教,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見習,較好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臨牀應用 ,如口腔潰瘍,中醫稱為口瘡,對口瘡的治療,首先聯繫藏象學説,要想到“脾開竅於口”,從脾的角度入手,清化脾之濕熱、積熱,同時脾胃互為表裏,再配合清胃之法可收到很好療效。對於舌上生潰瘍,則要想到“心開竅於舌”,從心的角度入手,進行論治,就能收到很好效果。如果口、舌均生瘡,則從心、脾兩髒入手。通過臨牀病例分析,一方面使學生複習了藏象理論,另一方面對如何在臨牀上應用中醫理論有了深刻印象。中醫理論來源於臨牀實踐,迴歸於臨牀實踐。要使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從實踐中學到紮實可靠的實用知識。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2

在炎炎的烈日下,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們興奮而又期待的時候,以前我們總是早早就計劃着暑假該去哪裏玩,而現在我已經是一個大學生了,將近兩個月的暑假不能只顧着玩,要好好利用。於是我決定找一份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一來可以增加社會經驗,拓寬知識面;二來可以鍛鍊自己與人的交際能力。

暑假回到家之後,和爸媽商量了一下,選擇了一家離家比較近的小型藥店。在去藥店之前,心裏很忐忑,畢竟自己的專業知識很少,害怕會被拒絕。見到藥店老闆後,我向老闆表明了我來這工作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工資多少不重要。老闆很爽快的答應了,安排我第二天來上班。

第二天我早早就來到了店裏,開始了我的社會實踐。我先熟悉了一下藥店的環境,雖然這是一家不大的藥店,但藥品的種類還是挺齊全的。由於我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專業知識甚少,還沒有資格出售藥品,所以在藥店裏我只做一些簡單地工作。經過兩三天的摸索,藥櫃上的藥品我已經差不多都認識了,對每種搖所對應的療效也有了一些瞭解。藥品大致分為Rx(非處方藥)、OTC(處方藥)、保健品、特殊管理藥品。而常被購買的藥品,如感冒藥、消炎藥、胃藥等則放在方便拿取且顯眼的位置上,所有藥品都是標明價碼,按區域內商品擺放及分區分類。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對藥店的流程已經滾瓜爛熟了。每當店裏的銷售員忙不過來時,我也可以上前向顧客推薦介紹一些顧客想要的藥。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絲紕漏,每當我拿不準主意的時候,我都會問問店長,以確保萬無一失。雖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奮得到了店裏各位阿姨的讚賞和老闆的肯定,我的心裏是充實又快樂的。

慢慢地,在藥房裏,讓我感觸最深的便要數每天匆匆的過客們。他們大多面帶焦慮,或面帶病容。總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斷地變換着,藥店彷彿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種喜怒哀樂的劇情。雖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時間很漫長,甚至有時站到腿一陣一陣的痠痛,但是隻要聽到顧客不經意間對我態度的讚揚,一切的隱忍都煙消雲散。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3

我是學中醫出身的,如果你是想進醫院,拿醫師資格證,成為一箇中醫臨牀醫生的話不防自考去實現,但是現在的就業形式對自考來説是不太合適的。 如果你是為了興趣,並不以此作為謀生手段的話,我可以推薦幾本書你看: 首先是《中醫基礎理論》這是必看的,這是基礎,是你踏入中醫殿堂的鋪墊。

必須認真的掌握。 其次是《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這些是臨牀基礎,也是必看的。中醫基礎血紮實了,學這些可以比較輕鬆,尤其是診斷。學中醫其實就像走路,一條道,分幾條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後你會發現任何一條岔路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醫的各個臨牀應用的瞭如《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鍼灸學》很有用的,就算給自己保健也是不錯的。

最後如果想拓展,學習古代的中醫專著則《醫古文》要看,前人的精華太多了,如:《皇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丹溪心法》《景嶽全書》《脾胃論》等都可以看的。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4

在上個星期的學習中,我們認識到了中醫的神奇與奧祕。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實踐中認識生命、維護健康、戰勝疾病的寶貴經驗總結。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醫學跌宕起伏,保有頑強的生命力,直到現在仍然作為中醫的理論基礎指導防治疾病。

中醫是世界上唯一存續數千年而又擁有系統理論的醫學,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建立在“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等學説之上。其中,“陰陽”與“五行”純屬中國哲學的範疇;“經絡”、“穴位”、 “氣相”、“血相”又是觀察不見到的,因而顯得有些“神祕”。至於中藥,往往是原材入藥,又常常是多藥配伍,因而其藥理是一種綜合效應。

中醫不像西醫的直觀、線性的思維方式,它我一種抽象的、綜合的思維方式。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相”、“血相”都是抽象的,需要靠靈性去領悟,需要靠想象去意會,需要靠感覺(即望、聞、問、切)去判斷,中醫儘管將人體的五臟六腑分別納入“五行”之中,但絕不將它們割裂開來,而恰恰是將它們作為一個相互制衡的有機系統,完整地統一看待。中醫儘管將人體的前後、表裏、虛實、寒燥等分別劃歸“陰”、“陽”兩大範疇,但不僅不將其割裂,反而特別強調“陰陽調和”。中醫不是針對疾病的直接原因採取對抗性措施,而是強調“扶正祛邪”,即扶持和維護人體自身所具有的正常功能以排除各種不正常的干擾。

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絕不是淺嘗輒止就能領悟得到,需要長久的積累和接觸,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5

今年一月的時候,我記得天氣很冷,無意中在某著名購書網站中看到一本超級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先到網上看這本書的一些章節,覺得非常棒,立即買了一套。

書送到後,迫不及待地翻閲,當時簡直把作者中裏巴人奉為神仙,驚為天人。書中説了一些經絡和常見穴位知識,還講了一些頭疼腦熱高血壓等常見病運用經絡療法的治療,另外還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為了更詳細確切的知道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雞獨立法,打通小週天法,我還到優酷網和土豆網等視頻網站下載了相關的視頻

這本書裏面很多是講到了刮痧和拔罐療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為了親身體驗這些效果,我又在淘寶網上買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凍的,我躲在被窩裏給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後來通過學習才知道,因為冬天在中醫理論中是屬於收藏的季節,所以如果不是身體非常不舒服,不要輕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對身體穴位進行強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這些治療,那麼也必須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療後半個小時內不要接觸冷水。)

因為我的身體一直都不屬於那種非常強壯的那種,所以才對健康問題有非常強烈的關注,看到這套書的一些療法,用個稍微不太貼切的比喻,簡直就象餓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現一碗白米飯。那種如痴如醉的學習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6

數千年來,造福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也為世界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前中醫、中藥和鍼灸在大部分國家佔有一席之地,利用中醫理論和臨牀經驗研究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疑難雜症漸成趨勢。

通過這次與沈紹功先生的交談以及對他的訪問,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中醫之路的曲折艱難,中醫發展的流長、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發揚傳承中醫精神的意志和決心。

沈紹功,男,漢族,1939年5月出生,繫上海大場枸橘籬沈氏女科第十九代傳人。1963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六年制醫療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從事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急診科主任、腫瘤病房負責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急診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心病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醫療事故鑑定專家,中醫急診雜誌副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臨牀所特聘顧問。承擔並參與國家中醫腫瘤、心腦血管病等多項攻關課題。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老出身於中醫世家,自幼受中醫薰陶,為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切為了臨牀,療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張醫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反對死啃書本也反對沒有理論的盲目實踐,有理論、有實踐並能用理論指導實踐的才能稱得上是醫學家。

老注重醫學傳承,平等待人,他認為中醫藥的生命力在基層。

多年來,他注重基層醫生特別是鄉村醫生的醫學教育培養,不辭辛苦,毫無保留的傳授沈氏家族積累的診療經驗,在業界得到肯定,受到廣大基層醫生的尊崇和愛戴。

二十多年來,我所走過的學醫道路,是艱苦的,曲折的。總起來有以下體會:

(一)要學好中醫,必須打好兩個基礎。首先是古文基礎,最低要求繁體字能認識,文言文能斷句。再就是中醫基礎,如《內經〃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白文要選讀,藥性、方歌、脈訣、經絡歌訣要熟讀,有了這兩個基礎,才能繼續深入下去。

(二)要多看幾種好的參考書。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老師教我讀古典醫着是不錯的,但是指導我看的參考書,只限於汪切庵、陳修園兩家,這就太侷限了。後來我在中醫大時所看的參考書,就使我的眼界開闊多了,因而獲益不少。

(三)要多跟幾個好的老師,因每個老師各有他的長處。比如,有的老師長於傷寒;有的老師長於温病,有的長於雜病,有的長於婦科,有的長於兒科。根據各老師辨證用藥的特點,取其所長,為我所用,這就大有好處。但這個條件如不具備,也可自學成材。

(四)學醫要有堅強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恆。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氣。在順利的時候,又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刻苦學習,繼續前進。我在學醫過程中,學習情緒曾有幾次大的起落,教訓是很深刻的。

(五)在醫療作風方面,對同道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對病人無論工人、農民、領導幹部,都要一視同仁,詳細診察,不得草率。有時病人情緒急躁,要求過高,也只能耐心説服,體諒病人。但也不能遷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財物,這是起碼的醫德。

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學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這個中醫情結深厚的學府而感到驕傲自豪,我更為遇到這麼多醫學精湛的中醫老師而欣喜,我將在這片熱土中繼續揮灑激情,為中醫大的明天,為中醫學的未來繼續前行。

學習中醫心得體會 篇7

眾所周知,傳統的中醫學教學方法單一,抽象思維多,形象思維少。要想提高西醫院校的中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就顯得特別重要。那麼,怎樣來提高西醫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以往當西醫學生開始接觸中醫時,覺得很玄,難以理解,甚至難以置信。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慾望。其次,教師講授學生聽課、記憶、考試的簡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後很快把所學知識置之腦後,缺乏主動學習和思考的契機。最後,教材的內容不能滿足當前需要,內容多而課時少等因素也影響着教學效果。在多媒體教學手段日益普及的今天,西醫院校中的中醫教學大多仍沿襲傳統的授課模式,以“填鴨式”的滿堂灌為主。這顯然與當今快速發展的教育形勢不相適應。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具體體現[5]。多媒體技術和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使計算機輔助教學得到空前的發展,使我們的教學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傳統的課堂以板書及口述為主的教學模式變成以圖象、動畫等多種方法的教學模式,從而改變了學生死記硬背、枯燥乏味的學習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

例如講授診法中舌象時,各種舌象的圖片往往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這時候展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互動式教學,往往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研究表明[6]應用這種教學模式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採用電教、多媒體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把難以理解的理論變成具體而直觀的形象化教學,常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

總之,與西醫學相比,中醫學因其完整的理、法、方、藥系統而形成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教學中應讓學生們認識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構建整體與辨證思維模式,強調理論聯繫實踐,課堂上提高教學的藝術性,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髮散的、聯繫的、觸類旁通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的最現實可行的思路,其中具體的、可行的教學方法還需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在西醫院校,要使中醫教學與西醫教學有機結合,進而對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積極影響,為學生提供中西醫結合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充分了解中西醫學思維互補、方法互參的優勢,促進我國醫學的創新和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3k4nl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