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精選12篇)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精選12篇)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1

提筆無言,只因心頭牽掛遠在千里之外的武漢同胞;愁上眉頭,只為人類迷茫晦暗的未來。疫情來勢洶洶,引人惶恐,令人心痛的同時發人深省:由何?為何?如何?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精選12篇)

病毒只是表面元兇,蝙蝠只是遮掩真相的面具,真正的兇手,是那些漠視規則,漠視生命,漠視大自然的人類!他們為一己私慾,便肆意濫殺野生動物,其中甚至有國家級保護動物。他們視珍貴的生命如草芥,視莊嚴的法律若無物!殊不知,大自然將一切收之眼底。大自然撫育萬物,潤澤蒼生,然而她寬廣的胸懷卻不能容納人類無邊無際的貪慾。

於是,她向人類敲響警鐘,唯盼君思過。那些捕殺自然生靈的人啊,你可曾聽到!此次疫情雖百年難遇,但中華兒女有偉大的祖國母親做堅實的後盾,取得這場抗疫攻堅阻擊戰的勝利指日可待。然這只是中國這一方天地的勝利。

與中國比鄰的印度,正遭受嚴重的蝗災;與中國相距幾乎半球的澳洲,持續幾個月的森林大夥燒盡了無數生物的家園!隨之而來的水位上升,蛇災更是令全球同胞揪心;就在今年的二月,南極温度已達二十攝氏度,企鵝滿身泥濘,皮膚裸露在寒風中;一塊浮冰上,北極熊媽媽緊緊摟着北極熊寶寶,無助的眼神叫人心碎!

聲聲鐘聲正以災難的方式在世界敲響,地球村的同胞啊,你可曾聽到!但是,請不要絕望,只有我們及時改錯,攜手努力,寬容的大自然會原諒並重新接納我們。我們不可以再肆意濫殺野生動物,不可以再讓工業廢水流入江河。我們要尊重規則,尊重法律,尊重生命,尊重大自然。

請記住:當地球只剩人類之日,就是我們滅亡之時!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2

近日,中國國際電視台推出時長33分鐘的英語新聞紀錄片《英雄之城》,回顧武漢“封城”1個多月來發生的真實故事。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部展現武漢“抗疫”歷程的英文紀錄片。

湖北,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匯聚着無數人的愛;武漢,不僅僅是一座城,更牽動全國人的心。

疫情爆發,全國馳援。醫生、護士、軍人、公安、武警、志願者、記者、廣大羣眾……一個個逆行的背影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凝聚起共同戰“疫”的強大力量。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一個個逆行者,一個個動人故事,傳遞着一串數字、一種精神——不論生死、不計報酬。

面對疫情,一往無前。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逆行者立足本職、勇於擔當,按照“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的要求,積極響應號召,投身疫情防控一線,用行動和責任踐行責任、使命和擔當。面對疫情,逆行者一往無前,用行動書寫大愛。

在這病毒肆虐的惴惴不安中,他們面對疫情逆風而行,用信念與責任為人民的安全護航,用堅持和勇氣撐起生命的保護傘,為多少家庭換來了無數的希望。但我也想説,這世界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們也不過是等待着大年三十回家吃團圓飯的爸爸,媽媽,兒子,或者是女兒,他們也會害怕,也會思念,也會疲憊,但是這些只是被他們掩藏在了口罩下堅強的微笑裏,藏在了護目鏡後堅定的目光下。所以致敬那些可愛可敬的逆行者,致敬那份勇敢奮鬥在前線的每一位。

現在眾所周知,病毒擴散十分可怕,不被感染便是為國出力,由最初幾人爆發至上千甚至上萬人了。無需接觸,病人口中的飛沫即可使人感染。所以醫護人員們需要穿上厚厚的防護服,但即便這樣,仍有無數志願者與醫護人員倒下了。他們長期勞累,休息時間非常珍貴,但是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一絲後悔,如果沒有逆行者們,抗擊病情就不會有進展。我們將一直生活在病毒的陰影下,正是他們,不顧“小我”,為“大我”奮鬥,才讓我們看到勝利的曙光。我們要時刻記住,我們在過年,而他們在幫我們過關。無論是醫術高超的醫護人員,還是任勞任怨的志願者,無論他們普通與否,在奔赴抗疫前線的那一刻起便註定偉大,註定應該得到每一個人對他們的尊重。

尤其讓我們為之敬佩的是八十三歲的鐘南山爺爺,他幾乎可以説是這次逆行者的領頭人,他本來可以避開病毒的風險,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站了出來,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發的時候一樣,他曾堅定的説:“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這斬釘截鐵的話語,帶給全世界無比的震撼。十七年來,這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始終未改,為人民的安全逆行的志,始終未變。他該成為我們為之讚歎的偶像,當之無愧。同時慨歎,該有多少這樣的勇士,一路披荊斬棘,無所畏懼。

生死前沿何所懼,白衣英雄大愛仁心;逆流而上斬死神,危險時刻喚醒春天的聲音。致敬逆行者,敬畏自然,守護生命。是他們用執着和堅定詮釋着“愛的奉獻”,詮釋着“大醫精誠”。我們由衷的向他們致敬。讓我們眾志成城一起戰勝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希望每一位逆行者也能儘可能的注意自己的身體,平安凱旋,一起見證車水馬龍,一起迎來春暖花開,繁華與共!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3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40年。這40年中,國家在黨的領導和全體人民的努力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也已經深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第一,在這40年中,整個人類的歷史正在發生着十分顯著的變化。《未來簡史》的作者這樣描述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取得的成就“我們靠創造出越來越好的工具與昔日諸神競爭,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甚至可能創造出超人類,不止在工具上遠勝過昔日諸神,就連身體和智力也不落後於神”。我們可以觀察到曾經在20世紀困擾着全人類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和戰爭)已經基本解決,人類目前的中心議題已經轉為挑戰死亡和享有幸福等更為側重於人類基本生存問題以上的內容。

第二,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面臨新時代的挑戰、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書寫了新的篇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述,“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從那時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地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在這40年中,黨和國家大力支持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依靠其進步不斷帶動基礎設施完善、促進社會整體經濟文化事業發展。僅僅從城市公共交通這一個方面分析我國的發展:一方面,從數據角度來看,20xx年我國公共交通車輛運營數達538842輛,運營線路總長度為729418公里,公共交通客運總量為8441316萬人次。另一方面,從日常生活實際體驗來看,我們也可以深刻體會到城市公共交通的的飛速發展。以國家大力支持的高鐵事業為例,其不僅促進了交通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在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貫徹我國走出去戰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高鐵的發展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對於居民交通體驗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鐵的高速特徵為各地區之間的來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大大改善了以往普通火車乘坐時間較長的缺陷。第二,高鐵的發展有利於提高城市的可達性水平並在此基礎上促進區域經濟平衡,這顯著影響了中國區域經濟的空間格局。由於高鐵的自身的高速特點帶來的能夠快速實現資源流動的優勢,大量相關資源向高鐵沿線城市聚集,並在此基礎上以規模經濟為初始表現進一步產生以點帶軸、以軸帶面的擴散效應。從長遠來看,這種擴散效應以及相應的城市羣的聯動發展必然會促進相對落後地區經濟區位條件的改善,從而形成更大空間範圍內的分工協作系統、逐步扭轉中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狀態。第三,伴隨着高鐵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中國製造的名片和中國製造全球化的抓手,中國的高鐵大國地位無可置疑。至20xx年底,中國高鐵總里程已經達到了1.9萬公里。目前,高鐵已經成為“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助力,在我國對外展現科技發展水平、提高國際地位及提升人民對於國家的自豪感方面均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40年中,黨和國家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重點關注人民的獲得感,多方面、多角度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奮進。首先,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有着顯著的提升。一方面,從數據角度來看,20xx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743585.5億元,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達到23821元,同比增長8.4%;另一方面,從生活實際體驗來看,物質與精神生活水平明顯有了提升。例如,互聯網以及電子支付的發展讓出門不帶錢包就可以進行支付成為可能。其次,黨和國家積極促進地區之間均衡發展。例如,最近幾年我國農村地區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體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充分反映了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趨勢。以20xx年數據為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8%,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達到了8.2%。最後,黨和國家將提升人民整體生活水平與扶貧工作有效結合。目前我國貧困人口數目正在逐步減少,20xx年全國9個省區市向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申請28個貧困縣退出。相信xx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即“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脱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夠成為現實。

到目前為止,經過40年的艱苦奮鬥與不懈努力,社會總體建設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顯著性的提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而談及這40年間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關鍵性的因素:黨的正確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週年紀念大會上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同時他也在黨的十九大上這樣説道:“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只要我們黨把自身建設好、建設強,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就一定能夠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改革開放的價值取向是限度滿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同時黨的獨特優勢即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密切羣眾聯繫的優勢也決定了只有黨能夠擔當起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重任。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4

這是獻給偉大祖國的禮讚,這是獻給改革開放的敬意。

全片以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基礎,通過選取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變遷故事,充分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靠着一次次解放思想,中國人突破了一道道難關險阻;靠着艱苦奮鬥、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中國人用雙手書寫了一部發展的壯麗史詩;沿着成功開闢的這條道路,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四十年的節點,追憶似水流年,分享改革開放給百姓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踩着改革開放的鼓點,感受波瀾壯闊,秉承曾經的勇氣決心和奮鬥。站在新時代的起點,擔當改革開發再出發的使命,繼續解放思想,攻克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籬。作為對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進行全景式呈現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精選展現了107個典型的改革故事。18個攝製組歷時5個月,走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拍攝了1300多個小時的4K高清紀實素材,採訪了183位改革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他們年紀的已經96歲,記錄下眾多珍貴的歷史瞬間。全片還挖掘了大量珍貴的歷史素材,40年來的時代歌曲、影視文化作品也在片中有大量涉及,掀開了一段難忘的改革歲月和共同記憶,生動呈現40年來中國時代的變遷和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

40年來,在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着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一個答案,給世界一個奇蹟。站上新起點,步入新時代。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這部紀錄片的推出,將進一步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砥礪前行、真抓實幹;進一步激發十三億多中國人民支持改革踐行改革的積極性和能動性,為全面深化改革凝心聚力,為創建美好生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5

昨天下午,我上網看了《長征》紀錄片,我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紅軍戰士那種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艱難困苦,勇於犧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動。

雪皚皚,夜茫茫。高原寒,炊斷糧……多麼艱苦的生活啊!可紅軍戰士們野菜充飢志越堅,革命理想高於天。是啊,紅軍長征的豐功偉績是千古唯獨,萬世無雙的,紅軍長征的壯烈和堅韌是驚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紅軍長征的艱難困苦是凡人難以想象、難以理解的,紅軍長征的精神是舉世齊頌、萬國同歌、億民共讚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展示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偉大天兵神威,翻開了中國共產黨從艱苦走向勝利,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頁,宣告了趕走日本帝國主義、推翻蔣家王朝,中華民族不是東亞病夫,而是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東方之子。

在看《長征》紀錄片時,我高興、我悲慼、我感動、我流淚。看到那湘江激戰、那四渡赤水、那搶渡烏江、那飛奪瀘定、那爬雪山、過草地、攻克臘子口,以及馬蹄聲急,見到那一個個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熱淚,那十盼紅軍的旋律在我耳邊不時迴環,那千萬紅軍的身影不時在我腦中呈現,那前赴後繼、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無時不在我心中迴盪着。記得毛澤東曾説過:“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徵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足見長征意義的重大,足見長征人的堅韌與頑強。

忘不了長征中的成功的笑聲,忘不了長征中失敗後的志氣;忘不了在成功與失敗背後的一滴滴鮮血。

通過觀看長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傳統教育,我一定要學習紅軍戰士不怕艱難困苦、堅韌不拔的精神,用長征的精神激勵我努力學習,長大成為祖國的有用之材。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6

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裏響起;曾幾何時,這裏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流偉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裏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裏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這裏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裏是峯峯如劍,插入雲霄的婁山關;這裏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裏是中國的搖籃!

紅軍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是戰爭史上的奇蹟。到底是什麼使原本弱勢的紅軍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使紅軍願意拋頭顱灑熱血,使紅軍歷盡艱辛,克服險阻也最後走向勝利呢?信念,是千千萬萬紅軍心中永存讓人民翻身做主人,過幸福生活的信念!

為了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浴血奮戰。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紅軍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因為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温情!

信念支撐着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着紅軍走向了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恆的。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在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運用幾萬之眾大破袁紹十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八萬之眾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這些只是憑軍事家的謀略,而且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以數萬之眾在共產黨領導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勝衝破了蔣介石百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走向長征的勝利!走向中國革命的勝利!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7

一支拿着老套筒、梭鏢、大刀的小隊伍,能做什麼呢?

除了能博敵人一笑,似乎很難掀起什麼波瀾。

所以,彼時的蔣介石並未將新生的人民軍隊放在心上。隨手滅之罷了——

歷史往往有個不成文的規律:預料之外才是奇蹟,凌然大驚才叫歷史。

1920xx年9月29日。故事,起承轉合在三灣改編。

行軍途中的一次小憩?敗退路上的一次整頓?或許是一次和過去的揮手。過去如同斷裂的車軸,而此時的車軸開始被進化裹挾,毅然向前。

廣袤荒野,空中浮雲。一支軍隊前進的身影,走過淒涼的歎息,彷彿火燃燒後最偉大的生命。破曉和月牙在交替,生就是為了證明,信仰存在的痕跡。那一刻,我軍如同確立了宏大、超然的氣質。

不言而喻,這是“支部建在連上”攜來的氣質。

那麼,這氣質,是如何讓歷史和現實為之傾倒的呢?

(一)鬥爭實踐的魔力

為什麼説三灣改編對我軍的成長壯大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答案應有這六個字——支部建在連上。

字字,足以鑿崖題石摩蒼穹。

它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也從此定下了我軍未來發展壯大的基調和底色。

支部建在連上,到底有多大魔力?

歷數戰史,自三灣改編後,我軍雖偶有戰敗,但部隊潰散這種可怕的情況再也未出現過,哪怕是在艱苦卓絕的長征時期,也沒有一支隊伍崩潰。

反觀國民黨軍隊,不管是在抗戰,還是解放戰爭中,一觸即潰的情形俯仰皆是:戰事不利,長官們則帶着細軟家卷隻身跑路;風雨欲來,散兵遊勇們則拖着“七斤半”(俗稱步槍)遊離。

抗戰期間,傅作義統領的綏軍人送外號“七路半”,團裏也像八路軍一樣設了指導員,只不過並非共產黨員擔任。就是這樣一支“山寨八路軍”,仍然打得虎虎生風,成為讓日軍頭疼不已的存在。在1939年12月中國軍隊發動的冬季攻勢中,綏軍以一個師的兵力一天之內打殘了一個日軍騎兵旅團(相當於中國軍隊的建制師),成為最突出的亮點。照貓畫虎的“七路半”尚且如此能打,況真正的八路乎。

原來,人民軍隊把支部建在連上,就像是給建築安了大梁,給戰機換了新發動機,給導彈裝了導引頭,不但保證了人民軍隊結構穩固、方向明確,還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其實,支部建在連上,也建在了心上。心裏的力量噴薄時,背後永遠是理論的清醒、是政治的堅定,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催生的無畏戰鬥力。

(二)優良傳統的法寶

所有的進階拓荒,都是在血拼自己的法寶。

“支部建在連上”,無疑就是我黨我軍的看家本錢和傳家法寶。

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在鬥爭實踐中逐步建立,之後更升級為人民解放軍加強基層建設的優良傳統。

在這裏,傳統和實踐做出了完美的融合。

正如創作話劇《支部建在連上》的唐棟説,歷史與現實,有時候會驚人地相似,有時會重疊地走到一起。

是的,支部建在連上的現實意義是遼闊深遠的。我們在用歷史的目光觀照現實時,也秉着現實的思考去回溯歷史。毛澤東同志曾在《井岡山的鬥爭》説:“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回眸我軍初創時期那段悠悠歲月和閃光軌跡,我們心裏愈加清明:一支思想強大、意志堅定的軍隊,才會戰無不勝。鬥爭實踐終會成為歷史經驗,並如同璞玉般,紋理和積陰都透析成優良傳統。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我軍的特有的政治優勢,更是永放光輝的優良傳統。

“支部建在連上”是黨對人民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根本制度之一。“支部建在連上”,就是建在心上。一以貫之地堅持好、發展好,因為,用心,則無敵。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8

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源頭出自武漢的新興冠狀病毒肺炎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

在剛得知有關疫情方面的消息時,我並沒有刻意地將目光投放在這上面,因為我深知武漢這座城市與我所在的城市相隔甚遠,並不一定能影響到這裏的生活。但隨着疫情的加劇,我心中越發不平靜了,新型冠狀病毒在全國瘋狂肆虐!疫情籠罩,全國人民人心惶惶,有人急着離鄉,有人忙着團聚,也有人趕着奔赴前線。

在疫情期間,最令我關注的還屬衝鋒在前、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們。一天清晨,我翻看新聞時,一條以“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這來”為標題的新聞深深吸引了我,當我打開這篇文章,仔細閲讀後才得知,這是在抗擊疫情最前線的鐘南山院士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刻脱口而出的一句話!鍾南山院士有着84歲的高齡,但在這樣人人自危的情況下,他的話像是一股暖流般流上全國人民的心頭。隨後,一句“沒有什麼事,別去武漢”,更是在新聞頭條上佔領了一席之地,可誰知話音剛落,他就自己坐上了去往武漢的高鐵!

除了鍾南山院士的感人話語,全國各地都在上演着這樣的感人事蹟。在一天夜裏,我仍舊關注着變幻莫測的疫情。在一篇文章旁的圖片不禁讓我感到好奇,圖片上有一隻已被汗水浸久的手,也是一位男護士的手。當他脱下防護服,摘下防護手套,若無其事地説道:“汗水浸久了,我和同事的手基本都是這樣。”除了這張圖片,後面緊接着還有一張:她面色憔悴,年輕的面龐上有着幾道很深的印記。看過文章後才知道,這位年輕的女護士為了節約時間,連續四五個小時不喝水,防護面罩在她臉上留下了疼痛的印記。

看過這些令人熱淚盈眶的文章後,我不禁感到震驚,但更多的,卻是心疼。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一個個用生命佑護生命的“戰士”衝在前線、逆向而行!所以在這種危急時刻,我們要做的就是保證自己的健康,保證家人的健康,足不出户,為社會做的貢獻。

武漢加油!全國人民加油!所有的辛勤付出不會白費,相信我們必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9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鎖寒。更喜岷山千里雪,紅軍過後盡開顏。”這首氣勢磅礴的片頭曲,將我帶進了《長征》這部紀錄片。這部片子再現了萬里長征的艱難征途,一幅幅戰火紛飛的畫面,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場景,令我熱血沸騰﹑激情澎湃。

1934年,蔣介石不顧日本軍國主義入侵東北三省,侵略我們中華民族的事實,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紅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由於蘇聯來的顧問李德和中央主要負責人博古的錯誤指揮,紅軍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兩萬五千里長徵。

長征初期的錯誤指揮,使紅軍連連失利﹑損失慘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鋭減到3萬人。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率領部隊為紅軍殿後,等到大部隊撤退後,他們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們要撤退時,湘江已被封鎖,他們只能退回湘西打游擊。不料陳師長腹部中彈,他命令其他戰士撤退,自己來掩護,不幸被敵人抓住。在敵人抬着他去邀功的路上,陳師長把自己的腸子掏出來扯斷,最後壯烈犧牲,犧牲是他年僅29歲。紅軍這種寧可犧牲自我,保全集體的團隊精神使我感動至深﹑難以忘懷。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重新指揮紅軍作戰,局面才有所好轉。毛澤東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雪山草地,把蔣介石的幾十萬軍隊遠遠甩在後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飛奪瀘定橋”。1935年5月,紅軍在強渡大渡河成功後,國民黨調集大量兵力增援瀘定橋,企圖把紅軍的隊伍切開,但先頭部隊的戰士們用兩天的時間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趕在敵人增援部隊的前面到達。紅軍組織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擊隊,攀着只剩下鐵鏈的“鐵索橋”,冒着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他們身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傷落入水中則必死無疑。但勇士們依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頑強的向前衝,一個掉下去,下一個衝上來,受傷的戰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還在向敵人射擊。勇士們衝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衝進了瀘定城,和後續上來的紅軍戰士一起消滅了國民黨的部隊。

紅軍過雪山草地異常艱難。央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高,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翻越雪山時,為了躲避敵人的飛機轟炸,紅軍常常半夜起來爬山,許多紅軍戰士身上還穿着單衣,天上一會兒下着大雨,一會兒又下起大雪,有些戰士由於飢寒交迫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草地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沼澤地不但有瘴氣﹑氣候惡劣﹑變化無常,不時還會遇到青草遮蓋的深水坑,稍不注意就會陷進去淹死。紅軍過草地時靠吃野菜和草根充飢,渴了喝沼澤中的積水,有些戰士不幸中毒,永遠長眠於草地上。作戰的疲勞﹑負傷的身體加上飢餓,使很多紅軍戰士體弱多病,不少戰士未能走出草地,一具具烈士的遺體成為明顯的路標。

經過一次次戰鬥,衝破一次次包圍,克服一個個難關,英勇頑強的紅軍戰士終於到達了陝北,長征取得了最終勝利。在整個長征的368個日日夜夜裏,他們一共爬過了18座崇山峻嶺,渡過了24條湍急的河流,穿越了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大大小小的城市,突破了10個地方軍閥部隊的包圍,挺進和順利通過了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沒有食物,沒有交通工具,物資極度匱乏,面對30萬武裝精良的敵人,在一個地球上最為險峻的地帶迂迴穿插,最終征服了兩萬五千裏的艱難險阻。

《長征》讓我領略了中國共產黨人豪情萬丈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感受到中國革命的波瀾壯闊和艱辛曲折,體會到我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如今我們生活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創造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有什麼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做為一名學生,我要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征服學習﹑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讀書,絕不能浪費光陰﹑虛度年華,要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10

在古田會議召開90週年之際,央視播出大型記錄片《支部建在連上》。幾天來,通過跟進觀看思考,結合重温黨史軍史,對這一偉大創舉的發展歷程有了更為系統的理解,對這一制勝法寶的實踐偉力有了更為深刻的把握。進入新時代,如何把黨支部建設成為跟黨話、跟黨走的堅強堡壘,既是黨指揮槍根本原則的傳承弘揚,也是實現強軍目標的重要根基。當前看,黨支部建設仍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考驗,我們必須充分認清“支部建在連上”的重要意義,切實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把這一建黨建軍的原則制度傳承好、鞏固好、發揚好。下面,從這個角度談幾點認識和思考。

支部建在連上是增強黨在基層連隊核心領導作用的關鍵

黨支部在基層連隊中的核心領導作用,是由黨的性質、任務和執政黨的地位決定的。1920xx年的“三灣改編”,毛澤東同志提出支部建在連上;1920xx年的古田會議通過決議形成定製,這是我們這支軍隊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重要原因,也是保證黨在基層連隊核心領導地位的一項重要制度。一方面,支部建在連上能夠把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中,就是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即馬克思列寧主義和黨的一系列創新理論教育軍隊和規範軍隊。實現新時代強軍目標,把我軍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就必須加強這個核心作用。另一方面,黨對軍隊的領導最根本的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領導,歸根到底要依靠黨支部這個一線戰鬥堡壘貫徹到基層官兵中去,並依靠黨支部組織和帶領基層官兵具體落實。支部建在連上落實不好,黨支部不堅強,黨的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就不可能變成官兵的自覺活動,黨對軍隊的政治領導、連隊建設的正確方向、官兵上下旺盛的戰鬥意志,便難以實現。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11

“支部建在連上” 是建黨、建軍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1920xx年9月,毛澤東同志率秋收起義餘部挺進井岡山途中,有感於南昌、秋收起義相繼失敗,“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遂確定在江西永新三灣村改編部隊,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在連隊設黨支部,在優秀士兵中發展黨員,在班排設黨小組,在連以上設黨代表並擔任黨組織書記。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為黨全面建設和掌握部隊提供了可靠組織保證。後來,毛澤東同志在領導“工農武裝割據”鬥爭中,深切體會到“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經過實踐總結,“支部建在連上”逐漸完善,遂納入1920xx年底古田會議通過的決議案並形成定製,成為建黨建軍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延續至今。80年來,儘管我軍的體制編制、官兵成分、使命任務和社會環境等發生很大變化,但“支部建在連上”,確保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制度發展到今天,對基層黨組織建設有着更為現實的指導意義。基層黨組織作為黨的細胞,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靠基層黨組織貫徹落實到基層,上級黨委的各項部署要通過基層黨組織團結帶領羣眾去完成,黨和羣眾的血肉聯繫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橋樑紐帶作用。所以説,基層黨組織的狀況直接關係全黨的組織建設。黨的xx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延伸作為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基礎,努力將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落實到每個支部、落實到每名黨員。

縱觀中國共產黨96年的歷史,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黨的力量增長的主要源泉,是黨重要的歷史經驗和特有的政治優勢。基層黨組織的狀況是反映全面從嚴治黨水平和效果的“晴雨表”,人民羣眾評價我們的黨,主要是從身邊黨組織的具體形象出發的,就是看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強不強,有沒有給羣眾帶來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實惠和便利。人民羣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勝利之本、執政之基,從這個高度來説的話,基層組織建設的鬆懈和怠慢,比任何外來敵人的進攻更具有摧毀性。所以,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作為基層組織部門,我們要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固本之舉和長遠之計,堅持強功能、抓基本、補短板、重創新,推動基層黨的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為黨的工作和各項事業發展提供最堅實的力量支撐。

觀看紀錄片《英雄之城》觀後心得總結 篇12

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週年的日子,是各族人民舉國同慶共享喜悦的日子。就在1949年的今天,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回顧革命歷程,中國從一個文明古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帝反封建為目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向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帝反封反官僚資本主義為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的轉變,再最後結束內戰,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革命的成功是靠着無數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和生命共同締造的一個新中國。它代表着我們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結束了舊國家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災難深重的局面,恢復了我們的民族信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5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解放思想、鋭意進取,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反映時代進步要求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逐步擺脱貧困落後、走向繁榮富強的65年;是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推進改革開放偉大進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的65年;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得到弘揚,各族人民空前團結、和睦相處,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光明前景的65年。共和國65年的奮鬥歷程、輝煌成就和寶貴經驗,是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説服力的教材。

歷史和實踐再一次證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給中國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65年彈指一揮間,中華大地滄桑鉅變。今天,我們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於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闖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在當代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符合中國國情,順乎黨心民心,最能激發億萬人民建設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熱情和幹勁。所以,我們要堅定不移,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發奮學習,努力工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07oe6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