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精選7篇)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精選7篇)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1

講座圍繞“保持良好心態,做情緒的主人”這個主題, 講座開始,李教授與大家互動做了熱身活動“愛的鼓勵”,活躍了全場的氣氛。講座中,李教授圍繞心理健康的內涵、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如何調控情緒等方面,旁徵博引,侃侃而談,用豐富的案例、生動的圖文、幽默詼諧的語言闡述了“自己才是情緒的主人”,講座氣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精選7篇)

講座結束後,同學們紛紛提問,李教授耐心回答,,引導同學們運用智慧的力量保持良好心態,做情緒的主人,做一個幸福的人、快樂的人、和諧的人。雙方互動良好,同學們積極性很高。

通過聽這次講座我們都從中瞭解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識,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去調節自己的心態,學會要怎麼去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首先我們知道大學生存在交際困難,對網絡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自我意識,學習與生活的壓力,情感困惑和危

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就必須學會正確的處理。

學會調控情緒很重要,其實情緒如四季般自然地發生,一旦情緒產生波動時,個人會表現愉快、氣憤、悲傷、焦慮或失望等各種不怎麼做情緒的主人同的內在感受,假如負面情緒常出現而且持續不斷,就會對個人產生負面的影響,如影響身心健康、人際關係或日常生活等。

控制情緒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讓壞的情緒得以宣泄,比如大喊大叫或者哭出聲來;或者是讓自己一個人呆一會兒,慢慢平靜下來。聽一聽音樂看看電影也是不錯的。還有就是我們應該多交點朋友。

如果有朋友的話,應該多和他們一起玩一下,不管是簡單的一起出門逛逛,還是別的,多談談心。脾氣需要剋制,不能想如何就如何。

改變自我情緒,增加自信心的另一種方法就是自己找一句座右銘或對自己説一些自我肯定的話,以激勵自我。

另外要讓生活豐富起來,可以挑一些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做一做,有成就感,就有生活的幸福感了,整個人神采也就不一樣了。還有我們要記住每個人生活中都有一段低迷的時期,要放寬心,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通過自己的努力和

朋友的幫助,我們都會走出那段時期的。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我們要學會用這些方法來幫助自己保持良好心態,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對生活深入思考“希望得到什麼成就、做好哪些準備、如何循序漸進的行動”,我應該對自己有個的規劃了,讓沒有夢想的日子遠離!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着眼點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質的保障。然而,在我們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於社會、學校、家庭多方因素,導致部分老師,部分學生厭學等不健康心理,嚴重影響了教與學的工作。故而,我一直對心理健康的問題非常感興趣。現對這次心理健康學習談一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體實施者,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和優良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更是如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教師是智者——什麼都懂;是能者——什麼都會;是聖者——不會犯錯;是權威者——具有比父母還高的權威力量。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談風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會使學生受到深刻的影響。人格健全的教師,能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和諧與温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輕鬆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師,只能在課堂上造成一種緊張或恐怖的氣氛,使學生如坐鍼氈,惶惑不安。所以,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構成良好師生關係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從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及保健工作,瞭解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衞生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整情緒,保持心理的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為工作奉獻,併合理安排時間,張弛有度;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才能以積極健康地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二、通過教師的心理健康的學習,我也知道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古老文化的中國有這樣一句格言3歲看小,7歲看老。這充分説明了國小階段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響。結合我的實踐經歷和周邊情況,我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了認真地分析。我認為,我們目前正處於一個社會的轉變期,紛紜複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來自升學、就業、競爭等方面的壓力,各種不可測的變數,引發了學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過去與現在雖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審視我們目前學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面前,存在種種不足也是明顯的。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對症“下藥”。

總之,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書育人。為了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就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氣質、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薰陶與教化作用,真正作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齊抓共管,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

黨的歷史是全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廣大共產黨員中持之以恆的開展黨史教育意義重大,學好黨史是中國共產黨黨員必修的第一課。

列寧説過:“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用自己的信念和智慧譜寫了歷史長河中的壯麗篇章。走過的路,經過的事,有成功有喜悦,有挫折有教訓。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中國共產黨的每一名黨員都要把學習黨史作為最基本的黨性要求,作為畢生的修身之道。回顧黨的歷史,不僅是為了緬懷歷史,更是為了牢記使命,力爭上游,再創輝煌。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來,歷經磨難而不衰,千錘百煉更堅強。期間,經歷了挫折,也收穫了輝煌。可以説,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中國的革命史、發展史、建設史。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總體上處於和平發展時期,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應當看到,長期的和平發展,使少數黨員領導幹部忽視對黨性修養的鍛鍊,宗旨意識、危機意識喪失,主要表現是:在黨員、幹部中,有的理想信念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認識模糊、態度搖擺;有的作風不正,宗旨意識淡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貪圖安逸、奢侈浪費,庸懶散現象突出,對羣眾利益漠不關心,對羣眾疾苦麻木不仁,不敢碰矛盾、不去着力解決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有的原則性不強,奉行自由主義、好人主義,熱衷於搞“小圈子”;有的為政不廉,無視廉潔自律要求,少數幹部利用職權謀取非法利益,違紀違法問題仍然比較嚴重;有的黨組織對黨員、幹部教育、管理、監督不夠,發展黨員、選拔任用幹部把關不嚴。這些問題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加強黨史學習,可以使我們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從而更加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加強黨史學習,可以使我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自覺地認識歷史、繼承歷史,善於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用歷史發展的眼光,想問題、作決策能夠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從歷史發展進程中獲得繼往開來的強大動力。

二、加強黨史學習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建設的現實需要

加強黨員幹部對黨史的學習,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需要。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全面提高黨的戰鬥力,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xx大報告指出:“新形勢下,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脱離羣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鋭地擺在全黨面前。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是黨鞏固執政地位、實現執政使命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當前,我們黨的隊伍總體上是純潔、團結、有戰鬥力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隨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隨着黨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管黨治黨任務越來越艱鉅,保持隊伍純潔性的問題更加突出地擺在我們面前。在保持黨的純潔性方面,也面臨着嚴峻挑戰。全黨都要從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高度,從應對新形勢下黨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出發,充分認識保持黨的純潔性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增強黨的意識、政治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切實做好保持黨的純潔性各項工作。當前,全黨正在大力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作風上保持黨的純潔性,反對“四風”。一方面,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的歷史,有利於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消除黨內存在的消極腐敗現象,純潔黨的組織;有利於堅持黨要管黨和從嚴治黨的方針,實現黨的建設偉大目標。近年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領導幹部隊伍中有滋長蔓延之勢,艱苦奮鬥、為民務實清廉的優良傳統在一部分領導幹部那裏被淡忘。黨員幹部們只有認真學習黨的歷史,不斷地從黨的奮鬥歷史中吸收養分,不斷加強自我修養,才能經得起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才能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員職業構成、學歷層次、年齡結構、組織分佈以及幹部隊伍狀況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加強黨史學習,是提高黨員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布的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達8512.7萬名,從黨員隊伍結構看,全國有女黨員2026.9萬名,佔黨員總數的23.8%;少數民族黨員580.2萬名,佔黨員總數的6.8%;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3408.1萬名,佔黨員總數的40%;35歲及以下的黨員2180.1萬名,佔黨員總數的25.6%。從黨員職業看,工人725萬名,農牧漁民2534.8萬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715.7萬名,企事業單位(含民辦非企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2019.6萬名,學生290.5萬名,離退休人員1553.8萬名,其他職業人員673.3萬名。從基層黨組織分佈看,全國7245個城市街道、3.3萬個鄉鎮、8.7萬個社區(居委會)、58.8萬個建制村建立了黨組織。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覆蓋面分別達到99.97%、99.4%。公有制企業黨組織覆蓋面達到99.98%。147.5萬個非公有制企業建立黨組織,佔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非公有制企業數的99.95%。4.03萬個社會團體建立黨組織,佔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社會團體數的99.21%。3.95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建立黨組織,佔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數的99.61%。新黨員已是“80後”成為主流,成千上萬青年黨員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其中,走上省部級崗位不乏被稱為“70後”的黨員。青年幹部雖然思想敏鋭,視野開闊,勇於開拓進取,具有較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但對於黨的歷史知之不多,有的還沒有認識到學習黨的歷史經驗的重要性。因此,面對眾多的青年黨員幹部和各種職業成分的黨員幹部,最重要的是加強黨史學習和理想信念教育。通過學習黨史,有利於增強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增強實踐“三個代表”的自覺性,增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念;有利於傳承黨的精神遺產,從中借鑑、吸收黨的領導和建設的寶貴歷史經驗。通過學習黨史上的先進典型,可激發黨員幹部保持和發揚戰爭年代的革命精神、建設時期的奮鬥精神、改革時期的創新精神;從而增強黨員幹部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自覺性,牢固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磨練艱苦奮鬥的意志,增強黨性修養、黨員意識和黨性觀念,永葆蓬勃朝氣、昂揚鋭氣、浩然正氣。

三、加強黨史學習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

認真學習黨史,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世界在變化,形勢在發展。當前,西方發達國家深陷債務危機,全球的經濟形勢異常複雜。北非、中東、東歐動盪不安,中國的能源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加上週邊的領土糾紛日益複雜化,置身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的今天,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黨的自身建設任務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繁重。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加強學習黨的歷史就是實現建設學習型政黨的重要途徑。一個重視學習的政黨,是充滿希望、富有活力的政黨;一個善於學習的政黨,是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政黨。事實證明,通過學習努力掌握和運用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知識、新經驗,是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只有瞭解昨天,才能瞭解今天;只有瞭解昨天和今天,才能對明天做出科學地預見,也才能制定並堅持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我們黨的歷史,不僅是黨組織自身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富裕的奮鬥史,更是一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建設道路的歷史。我們黨從領導根據地內的政治經濟建設到解放後領導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教訓對於我們做好當前的各項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鑑和指導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95年艱辛的奮鬥歷史中,積累了黨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完成偉大艱鉅任務的寶貴經驗,這些寶貴的歷史經驗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結晶,是我們治黨、治國、治軍、理政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們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過程中,只要認真地學習、吸取和借鑑黨史的智慧,揚長避短,勇於創新,我們就能夠提高黨員幹部的素質,提高我們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真正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3

12月19日我聽了韓學榮教授的心理健康講座感覺受益匪淺收穫很多。

韓老師從健康的定義、健康的標準、健康與不健康的問題等幾個方面展開了講述,感覺老師講的這些都很貼切實際,很實用,尤其對於我們老師工作壓力大,聽完講座心裏感覺輕鬆了很多,感覺比以前更瞭解自己了。並且在課上聽的很輕鬆沒有感覺累,一天時間覺着過得很快。並且在以後教育學生上和自己自我調節上受到很大啟示,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育學生過程中,不會有萬能的、普遍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怎麼教要掌握技能和技巧,不要只知道批評,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學生讓孩子們喜歡你。學生在喜歡你的基礎上,就會對你所教的學科產生興趣,並且願意學習,因為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

二、在我的心裏上,老師的講座讓我釋放了很多壓力。首先讓我知道生活是五顏六色的,當我們工作和生活上有壓力時,我們要學會把心思放下來把擔子放下來,學會自我調節。另外還要正確認識自己,必須要學會獨立生活,在生活中要有最起碼的獨立性。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時,我們要試着適應環境。

總之,人無完人,金無足金,我們在生活工作中該怎麼過怎麼過,高興也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呢?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4

一、愛的選擇藝術

學習愛的選擇藝術主要應瞭解大學生的擇偶標準,並瞭解怎樣的選擇才能保證愛情的和諧發展。我國學者孫守成等人根據大學生擇偶的目標取向把擇偶標準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精神滿足型。這類大學生選擇戀人以理想、信念、價值、事業、能力等標準來衡量對方的水平,或以氣質、性格、興趣的相投作為共處的基本條件。

第二類是以獲得純粹感官滿足為目的愛情,它是一種對“情慾之愛”的追求。擇偶者着重注意戀愛對象的外表(身材、皮膚、相貌)和風度的吸引力。

第三類是以社會地位、經濟條件等為標準。這就是所謂的現實之愛,其實質是一種相互交換、互惠的理性考慮。現實的擇偶標準分為物質、虛榮和利用三種類型。

這三類擇偶標準都是客觀存在的,但純粹持一種標準的人很少。大多數人擇偶是在三種標準的混合中找出自己對理想對象的要求。心理學家曾經調查大量幸福美滿的家庭,得出愛情和諧至少需要以下三項保證:相互瞭解、地位背景相配、氣質類型相投。要使大學生的戀愛生活和諧,減輕戀愛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響,選擇與自己心理特點相配的戀人也是有必要的。

二、愛的表達藝術

愛的表達藝術主要指戀愛之初的表達,即求愛的表達以及愛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表達藝術。

怎樣恰到好處地表達求愛呢?最重要的是要準確地把握對方的性格特點和心理狀態,並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的表達時機和恰當的表達方式。選擇時機,即首先要選擇對方和自己都處於好心情的時候,雙方關係十分融洽,情緒輕鬆愉悦。然後應選擇合適的地點,應是一個能私下面談的地點,一個不會給對方和自己造成心理緊張和不適的地點。選擇恰當的方式,即選擇你自己最擅長,對方又最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

關於愛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達藝術。男女間的愛情達到一定程度,渴望用語言、行為,尤其是身體的接觸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大學生的性愛的行為主要有握手、挽臂、接吻、擁抱、愛撫、性交。

三、愛情糾葛處理藝術

關於學會拒絕。在談戀愛的過程中,有兩種情況必須明確地拒絕。一種情況是當別人追求你,你卻覺得對方並非你所愛的人時,要理智地拒絕。另一種情況是當談戀愛進入心理碰撞階段後,發現對方並不是你心目中的他(她),也應理智地拒絕。

關於學會爭吵。當戀人之間發生矛盾時,要儘量侷限在以理智為主導的爭論範圍內,避免演化為以情緒為主導的爭吵。

關於如何面對“多角戀愛”。多角戀愛歷來被認為是典型的愛情不專一,朝三暮四,視愛情為遊戲,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犧牲他人的感情的基礎之上,我們鮮明地反對三角或多角戀愛。

四、愛的昇華藝術

在進行戀愛心理輔導中,要使愛得到昇華,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培養高尚的戀愛道德。愛情是人類最美好、最聖潔的感情之一。只有懂得了愛情的真諦,才能採取對他人和自己都高度負責的態度,慎重選擇戀愛時機,在自己真正成熟、戀愛觀基本穩定、成才目標基本實現以及彼此瞭解較深、真正相互傾慕的時候,文明節制地進行戀愛交往,自然而然地步入愛情殿堂,並使愛得到昇華。

第二,擺正愛情與事業的位置。理性地對待學習與愛情,使愛情與學習相助相長,愛情才會綻開美麗的花朵,結出豐碩的成果。

第三,處理好愛情與友誼的關係。在談戀愛的過程中不要侷限於“二人世界”,這無益於身心發展,應以友誼作為它的補充。友誼能為愛情提供養料,開闊視野,有利於豐富、更新愛情生活,有利於愛的昇華。

第四,注意克服戀愛中的心理偏差。戀愛中的心理偏差主要有自卑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控制心理、報復心理等,這些都不利於戀愛的健康發展,更妨礙愛的昇華。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5

我認為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就是對生活和學習有樂觀的心態;有正確的自我主觀意識;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同學們關係和-諧,很好的融於集體;能很好的適應環境…

心理諮詢,是指諮詢員運用心理學的知識,通過詢問等方法解決其心理困惑。心理諮詢事實上是幫助來訪者實現心靈再度成長的過程。那些認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會去心理諮詢的觀念是不對的. 總之,心理諮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

通過這學期對大學心理(二)的學習,我對心理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首先是對心理學的發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後是學習了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並且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識,在團體活動中大家彼此敞開了自己的心扉,積極的參與到了集體的活動中,在此中再一次體現了集體的力量…

在心理諮詢的活動課中,我認識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時心靈事多麼的需要他人的呵護,那種心與心的交流才能讓人體會到交流得喜悦,我們的心理諮詢的模仿有時會讓人感覺像節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誠的心卻又不能不讓感動,初次它讓我體會到了那種幫助別人的喜悦。

活動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論聯繫實際的重要途徑。它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激-情,活躍課堂氣氛,真正達到育人效果。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活躍的生動的並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動中受到教益和啟迪,促進知行的結合。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激發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結,形成了信念之後,進而需要在行動中表現自己。此時教師要引導、鼓勵學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為他們提供展現自己行為的機會和場所

這學期我還參加了我們學校的心理協會---沁心港灣,這是一個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僅學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識,還為其他同學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務。特別是今年的5. 25活動更是深深的感動了我,老師與同學們的親密交談讓同學們,還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這裏我可以把在心理課上學到的知識付諸與實踐,讓我學而致用!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6

隨着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受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大學生青春期和性意識萌發提前,性自由、性渲染、性暴露及黃色書刊的增多,促使當代大學生的性態度日趨開放,傳統性道德監督約束力下降。性,作為一種生理、心理現象,它與人一生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關,特別是作為處於青春期的高知羣體的大學生,他們正處於個體性成熟的旺盛期,這一時期的個體性心理、生理的發展,充滿了風險和最具挑戰性,他們的性健康問題值得我們加倍關注和探討。

一、當代大學生的性心理和“戀愛”心理髮生了顯著變化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網絡的飛速發展,網上生活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知識、新思想和新觀念的擁有者,有更多的條件參與網絡生活。“網戀”在大學生當中已不再是個新鮮詞。大學生“網戀”現象在校園中已屢見不鮮,引起了諸多的感情、心理和社會問題。因此,在新的條件下了解大學生戀愛心理狀況,並積極做好對他們的引導和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大學生已步入青春期,在性的發育上由於下丘腦和垂體前葉迅速發育,促性腺釋放因子和促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性腺激素的分泌水平相應提高到成人水平,性開始成熟。隨着性發育日趨成熟,大學生的性慾意識越來越強烈。但是他們既是成熟的,又是不成熟的。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大學生的社會心理並沒完全成熟,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道德觀念、戀愛態度以及他們對戀愛與學習關係的處理等都是不成熟的”。

20__年1月28日,全國大學生性文明調查結果在成都揭曉,超過60%的大學生贊成婚前性行為。該調查是由“中國當代大學生性現狀及性教育實踐探索”課題組實施的,共對全國26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是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次大學生性文明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表示雙方願意就可以有性行為的佔32%,表示只要基於愛情就可以的佔20%,表示有助於適應未來婚姻生活的佔7%,表示只要能結婚則無妨的佔8%,四項加起來超過了60%。與1990年全國性文明調查的數據比較,大學生認為“會引發社會問題,應受道德譴責”的比例有所下降;認為“雙方願意就可以”的比例上升了26%。面對心愛的人提出的性要求,大學生採取的態度依次是:60%的人“曉之以理,幫助剋制”,13%的人“冷靜地斷然拒絕”,12%的人“怕失去他(她)而委身求全”。在對待婚前性行為問題上,女性更為謹慎:70%的女大學生在對待戀人的性要求時,會從理智出發,既力求維護自己的“性純潔”,又力求維護雙方感情而“曉之以理,幫助剋制”;堅決維護自己的“性純潔”而“冷靜地斷然拒絕”的比例是男大學生的3倍。

可以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對婚前性關係表示理解。大學生們已到了身體發育成熟的年齡,心理上則更加早熟。在談戀愛過程中,性的需要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大多都希望有靈肉統一的愛情。然而,由於中國社會對性問題依然諱莫如深,青春期教育也很欠缺,大多數大學生仍然是觀念現代,而行動保守。因此,性衝動和性苦悶仍常常困擾着他們。一位大學生説,我們周圍的空氣太緊張了,所有的人都懷着罪惡感來看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可以商量的餘地,因此我們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另一位女大學生總是趁週末室友回家的機會和男友同居,內心的緊張、同學們異樣的目光和周圍的壓力總使她有一種犯罪的感覺。因此,“性與健康”的一位大夫説,這一代年輕人“既不像他們的先輩們那樣單純無知,也不可能完全像西方的20世紀6o年代那樣,毫無顧忌地追求性解放,他們只能在夾縫中苦苦煎熬”。

二、當代大學生“網戀”心理的新趨向

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一項網上調查,20__年在中國互聯網用户中,l8—3O歲青年佔85.98%,而上網人羣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佔84.67%。據清華大學的一項抽樣調查,大學生上網率高達88%。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對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於探索的精神。網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同樣吸引了大學生。隨着網絡的迅速發展和普及,網戀這種特殊的戀愛方式,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緣分天空”。20__年3—4月,一項相關調查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展開,本次調查採用偶遇式的調查方式,在上述大學的本科生中發放了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516份。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佔52%,女生佔48%,年齡最大者25歲,最小者17歲,來自城市、鄉鎮和農村的大學生分別佔62%、27%和ll%。調查顯示,超過4o%的大學生相信網戀有成功的可能性,超過60%的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大學生網戀心理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向。

為了考察大學生的性格傾向,筆者對他們的性格進行了大致歸類,將選擇“勇於嘗試,敢為人先”的性格歸為“前衞”型,選擇“等其發展成熟,再作決斷”的歸為“理性”型,選擇“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的歸為“從眾型”。調查數據顯示,在有網戀經歷的38名大學生中,“理性型”網戀者佔53%,比率要略高於“前衞型的網戀者(佔45%)。可見,性格“前衞”並不一定更容易網戀。調查還發現,網戀大學生中有55%的人都曾有失戀經歷。這説明,曾經在感情方面受過創傷或是失戀過的大學生更容易嘗試網戀。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處於“愛與隸屬”需求層次的大學生,更需要別人的接納、關愛、欣賞和理解。當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這種需求或是在這方面遭受挫折和創傷時,就會將這種需求轉移,尋找其他途徑補償。網絡的適時出現恰好迎合了大學生的這種需求。

通常,同齡羣體的行為具有從眾性,在網戀問題上也同樣如此。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佔92%)有過網戀經歷的大學生,其周圍也有人有過類似經歷。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上説,家庭背景、思想觀念和興趣愛好等方面具有較大相似性的同齡人之間,最容易彼此發生人際吸引和人際影響。大學生都是2O歲左右的年輕人,學習能力強,而且彼此朝夕相處,周圍環境特別是同齡羣體的影響就會更加顯著。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網戀,雖然自己主觀上並沒有刻意盲從,但網戀卻佔據了潛意識中的一定空間,一旦有機會,就更容易去嘗試。正是這種同齡羣體的示範作用,使得嘗試網戀的大學生數量在不斷增加。網戀大學生大多數來自城市,這個結論和我們的經驗相符。畢竟,來自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大學生“觸網”時間更長,對新興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網戀也就更有可能。而那些來自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的大學生,則更容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思想保守,做事循規蹈矩,在情感問題上更傾向採用傳統的方法。

面對大學校園中越來越多的網戀現象,大學生們持什麼態度呢?調查顯示,多數(佔65%)大學生對網戀持中立態度,既不明確表示反對,也不公開表示贊成。而對網戀明確表示贊成(佔12%)或反對(佔24%)的都是少數。但對於網戀是否有可能成功,受訪者的回答分化較大。8%的被訪者認為“十分可能”,認為“有一點可能”和“不確定”的分別佔到36%和28%,另外還有25%和4%的被訪者選擇了“不太可能”和“絕對不可能”。在整體上,對網戀成功持樂觀態度的大學生要更多一些。樂觀者認為,網戀更注重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愛情應該更加牢固,成功的機會也比較大。而悲觀者則認為,網上聊天是網戀初期相對單一的瞭解方式,這種方式使雙方缺乏實際的真正的接觸和了解,因此.很容易“見光死

網絡是個虛擬世界,這個世界與現實世界有很大差別,大學生在網上可以展現自己的虛擬人格,這也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格在網絡中出現。但有些大學生在網上虛設了一個自我,想以這個虛設的自我,獲得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獲得的愛情或得到一種自我滿足。這對於能夠控制自如地進行網上人格或現實人格轉換的同學來説不會有什麼問題,反而是一種解脱現實壓抑、調節心理平衡的好辦法。但有些大學生卻無法將網上人格與現實生活中的人格靈活轉換,漸漸地造成了自己人格分裂或其他障礙。網絡愛情總是帶有太多的虛幻性,可信度太低,好多“網戀”者大都是帶着面具遊蕩網壇的人。這些人不用解釋,因為在網上,解釋與掩飾的區分度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況且,在我國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有關網絡的法律體系來對網絡生活進行有效的約束與管理。現在唯一可以藉助的是網絡道德的隱形準繩,而這又畢竟是“無形”的。坦率地講,網民的素質還尚需懷疑。因此,在沒有法律保障下的“網戀”,猶如霧中之花,水中之月。在有關網絡的基本法律體系完備以前,這始終是一個基本的網戀傾向,希望此問題能引起廣大熱衷於“網戀”的大學生的警覺。

三、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心理

針對當代大學生戀愛心理中所發生的顯著變化,筆者認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當在實際工作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採取靈活新穎的方式,正確對待當代大學生“性”心理髮生的變化和“網戀”心理出現的新趨向。

首先,端正戀愛態度,擺正愛情位置。對大學生加強愛的教育,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愛不僅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戀愛。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是戀愛生活的基礎。愛情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愛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為愛情而活着是蒼白的。明確堅持學業第一的觀點,要使大學生理解,今天的學習與未來的事業息息相關,也是愛情美滿的基礎。那種拋開學業談戀愛的做法,不僅有礙成就事業,也難以獲得幸福的愛情,因此不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其次,開展豐富的集體活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經常組織一些課外興趣小組和集體活動,既可以增強體質,鍛鍊體魄,又可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都能有效地轉移和宣泄青年期性衝動。同時,青年期個體經常湧現的性衝動,無論來自個體內還是外界因素引起的,都必須有合理的途經加以疏導。對於人格成熟的人來説,適當的意識調節和合理的昇華作用都是有效的處理方法。而事實上,任何健康有益的興趣活動都是轉移、宣泄性衝動的有效方法,都可以緩解其焦慮和抑鬱心理。把性教育和培養大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結合起來也是增進大學生性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如上海大學商管學院鄧研會策劃主辦的“心跳回憶——鄧研會與你共譜春季戀歌”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活動在輕鬆幽默的氣氛中展開,以師生互動的形式就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進行深入探討。心理輔導老師和學院輔導員老師作為嘉賓一起與同學參與討論。通過訪談主持人的現場訪問,嘉賓老師們與同學分享各自的心路歷程。校園歌手恰到好處的歌聲引起共鳴,愛情測試遊戲將師生互動推向高潮,由學院鄧研會成員自編自導自演的DV作品作為活動的一個亮點,使同學在別開生面的愛情課堂中有所收益。

再次,開展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正面引導大學生對“網戀”的認識。對學生的婚戀教育是一項學校、社會和家庭等共同參與的社會系統工程。針對大學生青春期的特點,絕不可以打擊壓制,亦不可坐視不理,而應該正視、處理好“網戀”這一問題,使學生從思想和心理層面加深對“網戀”的認識。

最後。應加強大學生性心理、性道德和人格教育。性心理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引導他們正確對待性慾和性衝動,正確理解性慾受社會道德規範所制約,受法律約束。性,不僅是個人的生活問題,也是嚴肅的社會問題,做好性適應的平衡過渡,自覺地控制性欲、性衝動。性道德是個體道德的一部分,也是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化結果,道德觀念的內化要經過外在的教育,引導他們多瞭解我國的國情及所負的社會責任,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有健康的擇偶、戀愛心理,認識婚前期性行為對當事人的不良後果,學會用自尊、自強的心理對待戀愛期的挫折。同時,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抵制賣淫、嫖娼等非法活動。因此,大學生的健康教育,特別是性教育工作,必須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以便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性與人格之間的關係,是相互兼容而又互相制約的關係。一方面,人格作為個體各方面心理特徵的總和。包含了性心理的因素,性心理的健康與否直接關係到人格的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個體任何性的活動都反映出其人格的特質。人格的成熟與否又影響到個體性心理的發展水平。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中,曾經把人格的發展等同於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足見性與人格之間的密切關係。把大學生的性教育與人格教育結合起來,就是要結合大學生性心理髮展的規律,對其進行社會價值觀、道德意識、性別角色、個人意志品質、心理調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培養教育,以協調性心理髮展與人格發展之間的關係,縮小性成熟與人格成熟之間的不平衡。與此同時,也要提高性心理素質,促使個體性心理的發展能夠在適應社會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的基礎上得到良好的自我意識的調節,進而促進人格的健康、穩定發展。

總之,對當代大學生所存在的戀愛心理問題,正如我國著名性學專家吳階平教授所言:“不以好奇去開始,不以發生為懊惱,已成習慣要有克服的決心,克服以後不必擔心。這樣便不會有任何不良的後果。”這樣才能解除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促其身心得以健康地發展。愛情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學生活又往往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怎樣處理好兩者關係,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人生課題。

心理講座心得體會 篇7

12月30日下午學校幫我們安排了一次心理健康講座。是關於情緒方面,聽了黃志法心理諮詢師的《情緒管理與健康》的講座,感受到人的情緒與現在人的健康有着非常緊密的聯繫。黃老師講課非常生動,也舉了很多真實的案例和互動的小環節,在歡快的氛圍中,我瞭解到,作為老師的我們同樣也是這種心理疾病的發生者。而面對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應當如何應付成了關鍵的問題。

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所以要求教師學高身正;社會對老師角色的美善化,對教師賦予了過高的期望值,使得身處教育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不但長期超負荷地工作,而且承受着來自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和家庭多方面的壓力,經常處於心理應激之中,必然導致各種心理問題,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國小教師的心理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一定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和生命質量。而情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情緒使得疾病增加,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腸胃疾病,癌症等。所以在生活當中,我們需要努力改變這些。總是保持健康的心態。首先要做到心理平衡做到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苦中作樂。其次是合理的膳食,再是適當的運動。還需要戒煙限酒。

在工作中,有些人有典型的“癌症性格”,我也自問,我有沒有這種性格“看什麼都不順眼,有人時和人過不去,沒人時和自己過不去。”

人的健康50%取決於情緒20%取決於睡眠20%取決於運動10%取決於飲食。我想,做到這些我們的健康才不受影響。所以好情緒的培養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所以要放下心中的包袱,笑對壓力,放飛心情。

聽了這次講座,真的覺得,生命是可貴的,但是也相當的脆弱,珍愛自己的生命,凡事都不要太計較,心胸要寬廣,對待一些事情需要冷靜。就象黃老師講的那個關於風箏的故事,遇事應當完全瞭解事實後再作定論,而不是衝動的做出結論。在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多述説,這樣就不至於得心理疾病。不希望自己早上起來不想上班,而上班的不想回家,成為那種不幸福的人。

總得來説,好情緒創造好未來,讓自己不生命,健康的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着去做到的。在今後的工作中,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寬容,而不要做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更加愛護我們的學生,關心自己也關心他人。幸福相信就在我們身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zvgvv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