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7篇)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7篇)

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1

《弟子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簡約。可實際上,他是簡約而不以繁華。《弟子規》給人讀起來朗朗上口,都是三個字所組成的。不像散文一般給人耐人尋味的感覺,也不像説明文般複雜。它有着的,不過是最為樸實的語言。也就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弟子規》這篇讓人牢記的千古絕文。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精選7篇)

《弟子規》它教會我們如何對待朋友,如何對待親人,還有一些常識。它教會我們如何讀好書,甚至於教我們如何做人,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它是博大的,它是無私地,無論過了多少年,一千年、一萬年,還是一億年,它始終如一,它像青蓮般不染世俗的污穢,潔身自好。像小樹般不停向上,像陽光般照亮別人的一生,它不求回報。

只願人們都可以參透人生、熱愛人生、喜愛身邊的一切,好好珍惜人世間的人和物。《弟子規》中的知識多,卻並不複雜,因為它所包含的全是一些平常的做人處事的方法。它所擁有的不過也只是一些最為簡單的道理,那些平常人們會遺忘的道理。有人説,書,便是你的朋友。一本壞書迷了人心。一本好書,教會你如何做人。而《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一本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處事。它是一本集先人智慧於一人的書,是古人留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寶藏。在文化裏,它閃着不滅的光,一點一點,滲進人的心裏,一絲一絲滋潤人心,就像一個太陽,好像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再也看不見光明瞭,再也沒有可以指引方向的光了。文化的世界裏,缺了它便不再完美。

無論晴天下雨,無論酷暑寒霜,它都屹立在那裏,經着風吹雨打卻始終不倒。它是文化的又一個里程碑,是我們的啟蒙老師。它歷經數百年的風霜,仍完整的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它是堅強的,是不屈的。它的意義是讓人們難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個人都應具有的。它的美麗,是世人共睹的。不以任何人為偶像,我以《弟子規》為規範。一點一滴,盡力做到最好。《弟子規》,我的老師,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領着我走向成功。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2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而學文。

《弟子規》只有一千多字,卻在現在這樣受歡迎,值得這麼多人去刻苦學習;《弟子規》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於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是一個小人物,只是一個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動就是教書,但他終生研究《大學》、《中庸》,他創辦了一個學校,叫“敦復齋”,當時非常受歡迎,被人們尊稱為“李夫子”。因為他經常和孩子接觸,所以寫成了一部書,叫《訓蒙文》,後來又經過賈有仁的修訂,才流傳至今。

一部並不古老,作者和修訂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書,卻引起這麼大的影響,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的主題也是中國的道理,中國的規範,主要就是説明:仁、孝、悌、愛。它三字一句,既押韻,又精湛。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人民羣眾,如果行為規範好,這個社會就會非常和諧,而要保持社會的和諧,就要學好行為規範,每個人都要從小教育,而《弟子規》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這幾句話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現在的獨生兒女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而有一些嬌生慣養的孩子在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懂得的感恩父母,這是因為《弟子規》能告訴我們孩子們應該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訴我們應該在:言行、習慣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就應該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每天背四到八句並不是什麼難事,到週末在把前幾天背的複習一遍,這也就是古人説的:温故而知新。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吧!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一起:學弟子規,做文明人!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3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我們迎來了升入中學的第一個長假——寒假。

為了不浪費寒假的時間,我想在寒假裏學習不一樣的知識,便在姥爺的推薦下找來了《弟子規》來閲讀。閲讀才知道,這本書果然是“名不虛傳”,不禁可以陶冶情操,更是教了我們後人做人的道理,我想,要真能讀透這本書,肯定是受益匪淺啊!

《弟子規》中一再強調“孝是信根,信是命根”,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藴含了決定人一生的大道理。就比如《入則孝》這一篇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所説,父母就好比樹根,我們好比樹枝。長出什麼樣的樹枝,不是有樹枝決定,而是由樹根決定。我們是樹,父母是根,根樹相連,樹由根生。父母叫我們,不能慢悠悠的。不孝順,不僅傷父母的心,到最後,最受傷害的還是自己,我們想:沒有父母愛的孩子,肯定不能茁壯成長

俗話説“百善孝為先”遇事能先想到父母,從一件小事中使父母開心,久而久之,這一件件小事情積累起來,這便是孝了吧!

《弟子規》教給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則和禮儀,使我懂得了怎樣愛別人、尊敬別人,使我成為了一個懂禮貌的人!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4

弟子規這本書是之一,少兒誦讀經典是古代聖賢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閲讀《弟子規》,真正瞭解《弟子規》的含義,他會使你受益匪淺。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的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就要將最好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人,才能在今後生活,工作中立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一個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副優秀作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色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是受益匪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的不足的地方,不能做事拖拖拉拉。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定有一些原則,而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受到了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要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了《弟子規》就要把聖人教會貫徹到生活中。

然而“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個人都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要想更多的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對照《弟子規》我每讀一句話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和他相處,我受益匪淺。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5

開學之初,袁姐姐借給我幾張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碟《愛心伴我成長》、《深圳首屆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論壇》、《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陸陸續續地看了一些,卻沒認真地思考,還是學校 胡梅莉老師把《弟子規》這篇傳誦程度僅次於《三字經》的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編成一套健美操,教給學生時,我問問學生你們知道其中的意思、明白其中的道理嗎?他們告訴我説不知道。過後我一細細地回味,我自己又何嘗明白其中的所有的道理呢?我又何嘗嚴格地按其中的行為規範去做了呢?作為一箇中國人很慚愧。於是很認真地觀看了這幾張碟,也找來了《弟子規》細細地品嚐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0xx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胎於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於今天的我們有着同樣深遠的影響。

按照中國的傳統,百事孝為先,《弟子規》因此也將“入則孝”放在第一位。在這一部分將子女應盡的本分詳細地闡述了出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為人子女應常懷有感恩之心。對親人至孝,為國盡忠,也是“仁義禮”的表現。由於時代的侷限,這章裏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指出父母的過失所用的方法,過於消極,放到今天來講就是迂腐、愚孝和愚忠。

應該有怎樣的骨肉情、兄弟情?如何做到長幼有序?應該如何看待錢財?在“出則悌”這一章裏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這應該就是儒家遵循的“禮”了,有“禮”家庭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諧。

起居休息時應該怎麼樣?飲食時應該怎麼樣?穿衣戴帽時應該做到什麼?走路時的步伐體態是如何的?碰到人時如何?獨處時如何?借人東西時如何?“謹”這一章規定了言行舉止的準則。我認為是“禮”的又一個延伸,將它的內涵擴大,應該還有“慎獨”的意思,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問心無愧。這一章同樣有我不能苟同的地方,那就是“鬥鬧場,絕勿近”,如果是正在進行的一場的以強凌弱的鬥爭,我們能袖手旁觀嗎?“路見不平一聲吼”是否是我們現代這個社會應該倡導的行為呢?

“信”應該是貫穿儒家思想的一條主線,也是弟子規中講述比較深刻的一部分。承上部分的“出則悌”、“謹”,啟下部分的“泛愛眾”。“信”更應該是我們今天的人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如果大家都能誠實守信,就不會有農民工的工資需要的過問才能發到手;如果大家都能以誠信為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企業見利忘義,往奶粉裏面摻三聚.腈.氨,造成千千萬萬的兒童遭受病痛的折磨,家庭蒙受巨大的痛苦;如果大家都以誠信為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豆腐渣工程,大災大難襲來時,國家也不會遭受那麼大的損失;如果官員時刻把信義放在第一位,把為人民服務做為自己畢生的信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貪.官.污.吏出現;如果大家視誠信為自己的生命,那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將更加和諧,社會將會更加美好。“信”這一章不光講述一諾千金,還講述了向別人應該學習什麼,怎麼樣對待批評,怎樣“朝聞過夕改之”。“信與智義”是相通的。

“泛愛眾”這一章重點講述了儒家“仁”的主題,那就是對待一切大眾應該平等關愛,對待窮人不歧視,對待富人不巴結及怎樣禮尚往來。我的理解就是孟子所説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及孫中山先生倡導“博愛”,愛天下的芸芸眾生。從小處説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把這個“仁”延伸出來那就是除了愛家人老師朋友,還要愛人民,愛祖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亦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總之要胸懷祖國,心憂天下。

“親仁”則闡述如何向有仁德的人學習,事實上是儒家的交友觀,即要交怎樣的朋友,向真正的朋友學習什麼。

最後一章“餘力學文”在以上應該儘自己本分的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給我們指出了直到今天仍然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方法、讀書方法、藏書的陳列等等。

讀罷這千餘字的文章,感慨萬千,仔細想來,這和當前胡倡導的“八榮八恥”有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今天的人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應該有怎樣的道德情操。在21世紀的今天,我想我們向外輸出的不僅僅是價格低廉的商品和勞動力,咱們中國人給人家的印象也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吃苦耐勞方面,還應該向世界展示的是我們燦爛悠久的文明。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6

説實話,《細講弟子規》這本書我到現在都沒有讀完,但是我每讀一篇,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從總體上談自己的體會,現在我還不能做到,即使是別人對自己説過,那也只能代表是別人的理解。但是,既然自己也有了體會,閒暇時就把它寫下來,希望能與大家交流。

發書時,共發了兩本,還有一本《弟子規》的原文,從原文的序中,我知道了,像這一類經典書籍,一定要精讀,要專讀,不要過多過濫的讀。因此,讀這本書時,我力求理解,希望做到精讀。讀一篇有一篇的感受和體會。

通過讀這本書我知道了,讀經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立志要做什麼樣的人,要做什麼樣的事,就要讀什麼樣的書,走什麼樣的路。如果沒有志向,你的讀書就會漫無目的,對自己能力的提高,對個人的修養所起到的作用都不是很大。書中也講到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孩子(教師教育學生),要立志做一個善人。如果做到這些,我們的社會將會越來越好。這樣無形之中還幫助許多沒有志向的人立了志,真是兩全其美。再一個就是要力行,道德的事情如果只停留在嘴上,那麼就成了假仁假義。書中告訴我們不要等着全學完了再去實行,要學一條就做一條。我們在這一點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倘若做到,我們的學問、道德修養便會有很大的進步。

關於孝,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是從蔡老師的講述中可以發現,我們對父母的孝在日常生活中還沒有完全做到,這時的我們還沒有遇到父母身體有病時的狀況,不知道在父母有事、有病時,我們在孝方面有做的如何呢?

這本書對我的思想、對我的人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時常感到讀的太晚。而這些體會只是在讀第一遍時生髮出來的,還很淺薄,今後我不僅要的讀完這本書,還要讀精、讀細。我相信他對我今後的人生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希望幫助蔡老師宣傳這本書,把聖人的思想傳播給更多的人。

中學生弟子規心得體會 篇7

《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康熙年間人,在科舉道路上雖然失敗,他畢生研究《大學》《中庸》頗有建樹,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學者,是清朝早期傑出的教育家和學者。

這位老夫子根據傳統對蒙童的規範方面的要求,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書實踐,寫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啟營地孩子的書,叫《訓蒙文》,後來有學者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並把書改名為《弟子規》。從此之後,這本書在私塾裏面開始廣泛流行。

《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的,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個字“孝、悌、仁、愛”。

《弟子規》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弟子規》的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樸實無華,説理透徹,循循善誘,內容又來自於中國傳統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所以影響非常之大。幾乎可以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第一講告訴我們對於學習了眾多知識與技能的現代年輕人來説,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很重要!在公司工作,在家裏生活,每個人都要懂得相互尊重,和平相處,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對父母子女和藹,大家處在一個有規有律的環境,有序生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z67z0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