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邊城》美文鑑賞(精選3篇)

《邊城》美文鑑賞(精選3篇)

《邊城》美文鑑賞 篇1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水彩畫,散發着人情純樸之美,自然風景之美。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有淳樸摯人的翠翠,憨厚無比的天保,幽默可愛的儺送。他們之間那純潔的愛情令人嚮往。禁不住就想一問:愛情是什麼?是荷花,還是藍色妖姬,抑或兩者皆然?喜歡像荷花一樣的愛情——純潔、高尚。就像《邊城》中,呈獻給讀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樣的愛情,天保對翠翠的愛——無怨無悔,翠翠的儺送的愛——痴痴的等待,亦是儺送對翠翠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麼的真摯、純潔、毫無雜質,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邊城》美文鑑賞(精選3篇)

喜歡像單枝的藍色妖姬一樣的愛情——相守是一種承諾。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第一次相見,一見傾心,司馬相如以一首《鳳求凰》贏得卓文君的芳心,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困苦,他們依舊不離不棄,堅守愛的諾言,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司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後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頭吟》喚回司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後的相守,正如《白頭吟>;;中所寫的那樣”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到了老年時,依舊很相愛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陽西下時,相互依偎着欣賞那夕陽的美景,一生一世一雙人。愛情是什麼?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邊城》美文鑑賞 篇2

《邊城》:虛渺的理想國

前幾日偶然和妹妹談起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妹妹説,翠翠的命運好苦啊,爺爺死了,只剩下她一個人,然後故作哭狀。因為考試的緣故,我正在學習這篇小説。算起來它對我並不陌生,高中的時候就已經拜讀過,並且看過電影版的《邊城》。不過那時年紀小,又怎能理會出其中的意境呢。現在明白了,尤其是那個結尾,悲哀的讓人睡不着覺。突然妹妹問我,翠翠最後嫁給誰了?我當時差點兒沒有鑽到桌子底下,令我大跌眼鏡。

《邊城》創作於1934年4月19日,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説的那樣:我所要表現得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再領導讀者去桃園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凡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做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從邏輯學的角度而言,沈從文先生的創作動機與其創作結果是相一致的。讀完《邊城》,我們被其中洋溢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所感動,讓我們去尋找內心那唯一存在過的善良。然而,讓我們再次回首1934年的那一段歷史吧。那是一段戰亂叢生的時代,外有日寇橫行,內有國名黨政府的反動統治,還有中共的厲兵秣馬,尤其在湘西一帶,更是民不聊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由沈從文先生為我們精心打造的一劑麻醉藥,這劑麻醉藥讓人們浮想聯翩,陷入深深地感動之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虛渺的理想國。

《邊城》中人物的活動背景是湘西一個小山城茶峒。小説中的茶峒即真實又帶有想象和象徵的意味,不僅有令人神往的湘西風光,又有情趣盎然的鄉野風俗,加上當地人古樸的風習,醇厚的人性,帶有地域性的傳統道德觀念,一起構成了一個其獨特的理想世界。

西方的哲學家柏拉圖曾寫過一本《理想國》,為我們描寫了一個理想的國家的結構及政權組織等等。當然這是西方人的視角。換做東方人則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使理想國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秩序。任何理想中的世界都離不開秩序的桎梏,在《邊城》中這種秩序的影子無處不在,每個人各安其業,無慾無爭。例如老船伕在溪邊搖了一輩子的船,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份工作對於他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還有在爺爺死後,翠翠也繼承了工作,繼續搖船度日,等待一個可能回來或是永遠不會來的人。

這樣的理想國度人人嚮往之,尤其是在《邊城》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在這個世界裏,不論是祖孫、父子關係,還是作為戀人、鄰里往來,都和平相處,或者相親相愛。掌水碼頭的船總順順,在當地算是一個頭麪人物,卻無論對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慷慨好義,通情達理。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也從父親那裏學到了勇氣和正義,刻苦耐勞,坦誠熱情。當兄弟兩都喜歡上翠翠時,以當地的傳統方式,通過對歌表白各自的感情。在這樣一個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世界裏,我們只能看到一羣温順的羊,即那是羊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有着羊一般的奉獻精神,這是在沈從文先生的鞭子所造出來的一個温順的世界。

《聖經〃啟示錄》中説道天國裏被七道印嚴封的書卷,一個大力天使大聲説:誰配打開封印呢?天上、人間、地下沒有誰能夠打開書卷。這時候,走過來的是羔羊,看上去像是被屠殺過的羔羊,從寶座上的的主的手裏接過書卷。即刻,獅面的牛面的鷹面得人面的活物以及眾長老都跪在了羔羊面前,並齊聲頌唱:你配拿起書卷拆開七印,因為你曾被殺〃〃〃〃〃〃善、美、安詳、隨羣、犧牲〃〃〃羔羊跪乳,是至孝,知禮;羣而不黨是,是君子的忠義,之仁德。它誘使無辜者替世人贖罪、獻祭,成為一個最先聆聽神諭並傳遞福音的使者,因而是一個幸福的使者。

獲得上帝是羊羣的福祉,獲得羊羣是上帝的福祉。《邊城》中的人物是沈從文先生獻給道德祭壇的替罪羊,它鼓勵人們尋找不幸的替代,受難的替代,將罪孽轉嫁給無辜者。在《邊城》中,作者賦予他筆下的所有人以一種諄諄質樸的人性、遵從古禮的美德、無慾無爭的人生。作者嚮往“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厭惡所謂的“現代文明”,痛恨黑暗的現實,於是在他的作品中構築了一個理想世界。為了構築這個理想世界,作者犧牲了人的社會秩序,為我們鑄造了一個羊的社會——温順,犧牲,替罪。

在這樣的理想世界中,即使是放到當代社會也是具有十足的諷刺意味的。人物的性格之美,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之美,為我們闡釋了一個社會理想,一個我們內心的善良的參照物。現在原來的茶峒鎮改名

為“邊城鎮”,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城變成了旅遊勝地,與其説是去找昔日的掠影,不如説去追尋逝去的人性之美。恰恰説明我們現代社會所缺失的人性正在悄然而逝,物慾橫流,精神空虛是現代人的真實生活的寫照。

《邊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處在青春期萌動的少女,也是沈從文嚮往的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澈如水晶,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樣極美的化身,別説天保和儺送,就是讀者也會心生嚮往。尤其在最後,翠翠懷着對祖父的傷悼之情和對戀人的思念,守着渡口,雖有失落,但仍抱着期待。“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對於愛情的態度,描繪了人世間這一純潔美好的感情。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獻給道德祭壇的一隻無辜的替罪羊,也是獻給自己的替罪羊。作者把替罪羊的所有的美好人性在翠翠身上得到了體現,這無疑又是一個理想世界中的一個理想的人,這個理想的人物抓住了我們人性的痛楚,讓我們隨着她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為着她的人生的結局悠然不眠。在電影《邊城》中,爺爺死了,當有人喊過渡時,翠翠大聲的喊道:“爺爺死了,爺爺死了〃〃〃〃〃〃〃”我們看到那雙清澈的眼睛裏透出了無限的悲哀,惹人心憐。不禁想到也許翠翠就會一個人了,悲哉!

我們在沈從文的理想世界了徜徉,跟着他一起升起對於故鄉的無限的眷戀,醉心於湘西的風景與風俗畫中。

也許我們不能營造出這樣的現實世界,但是我們可以追尋內心的善良去建造自己的心靈的茶峒小鎮。

《邊城》美文鑑賞 篇3

我釋然,無論是飛鳥流雲,抑或是冷月絲羽,都不可能是山高水遠,唯一可以伴我前行的是那秋實帶來的點點滴滴,因為只有它才能讓我美麗如初。

——題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我愛秋,不是因為那滿山的紅葉,也不是因為那北雁南飛,而是那一顆顆飽滿的秋實。

看到這金燦燦的果實,有多少人能想到這過程的中的艱辛與痛苦,有多少人能體會到沒有風吹雨打、光照日曬便沒有這俊秀的果實。

其實,一次孕育就是一個希望,一次結果就是另一個希望的開始,反反覆覆,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生命的奇蹟。

當我們讚歎這完美的過程的同時,還能想到什麼?我説,是人生。

人生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完美,正因為不完美才有了追求,才有了對完美的嚮往。

可當自信被稀釋的沒有了濃度時,有誰能感謝這一切帶給自己刺痛的挫折與困難,很少很少。

以為咬咬牙就可以過去,可淚水還是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哭過痛過才發現,苦澀的是命運中的無奈與迷茫。

這時你不妨看看秋實,它會告訴你“只要用力呼吸,就會看到奇蹟”,它會告訴你“不要輕言放棄,否則對不起自己”,它會告訴你“磨練後還是真正的自我。

”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繼續呢?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成功,但不努力絕對不會成功,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命運給我顏色,我正好開個染坊;命運給我一地破碎的玻璃,何不將它做成可以跳舞的水晶鞋;命運給我風雨,大概我可以欣賞到雨後美麗的彩虹了。

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但殘缺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擁有,讓我們在最開始的的時候做好接受風雨洗禮的準備,這樣才能像秋實一樣,迎來一次次快樂的豐收,迎來一次次努力後的暢快淋漓。

我不斷地在“對”與“錯”的漩渦中徘徊,努力與放棄讓我不知所措,人生的選擇題我一直不擅長寫答案,不是不知道該選什麼,是不知道是否能堅持到底。

那天我第一次注意到了秋實,從那以後我便決心把泥濘的人生之路走好;都説當汗水爬滿額頭時才是自己最美麗的時候,我明白:路在前方,我不再猶豫。

席地而坐,看着大大小小的秋實,願我一切的一切都能夠美麗如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yrp76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