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裏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讀《莊子》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2

萬物盡然,而以相藴。

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史上,有一類書可以稱之為“奇書”。這類書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書,有閃耀着文采精華;既充滿詩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藴着深邃的哲學思辯,超凡脱俗。在這類“奇書”中,最有趣,最有靈性的作品莫過於《莊子》了。

在中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賢士,可謂是百花盡放,各有千秋。但在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莊子。

莊子是繼老子道家學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個讓人猜解不透、與眾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卻沒有割捨一切,他知道人類有着無窮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卻沒有隱居山林,過孤獨而清淨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遊於人間。

莊子追求絕對的思想自由。《逍遙遊》便是代表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沒有任何限制的絕對自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拋棄了個體的思想,身心的束縛,而獲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與萬物永恆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標準,遠離那些不值一顧的煩惱,一切自然就好。

對於莊子,最讓我讚歎的是他的一些議論。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為友。我對莊子,正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一語驚醒夢中人。

“凡人之心險與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國人都沒興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來都去探索人心了。

“不樂壽,不哀天,不榮通,不醜窮。”隨遇而安,知天樂命,逍遙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祿,反而一事無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個知足常樂,自然一切都好。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詛。”看看這句話,現在中國人中許多人都被平均化、標準化、中庸化了,鮮少有像莊子這樣特立獨行的人。

古人説:“戰國之文深於比興,即深與取象也。”這對與莊子來説,尤其恰當。《莊子》一書,“寓言十九。”莊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機趣橫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倫比,更是因為如此,才構造了一個瑰麗的藝術境界。

我讀莊子,讀他:“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我讀莊子,讀他:“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我讀莊子,讀他:“謹守而無失,是謂反其真。”……

讀莊子,亦如流水行雲,細看來,是樓外青山,山外白雲,斜水繞孤村。

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聖人無名。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3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説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4

説起閲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莊子》,對於《莊子》中的思想,有許多都是對我們生活有所啟發的。莊子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樣提倡人們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因此莊子的思想裏對於“人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態度,而對於“天然”的事物,則是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讚揚。與老子相類似,他也強調“天道自然無為”,“道”是不能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的自然規律。下面我想談一談我閲讀《莊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談一談有關於莊子有關於崇尚自然與自由的思想。在結合莊子對於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後,我想到莊子在《逍遙遊》中寫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裏是説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律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卻還是要有所依賴。因此説:道德修養最高的人能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莊子否認人可以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極地順應自然,完全無所作為的結論,也提出了“絕學”、“棄智”的主張。認為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律,並且妨礙自己去認識“道”、掌握“道”,因此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其次,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強調以自然為美的審美思想。在莊子《知北遊》中這樣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這裏強調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語言、不發表談話、不附加解釋的。這個觀點表達了莊子認為人所表達的文字也好,音樂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間的“大美”。莊子認為真正的.美是一種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體現出來的美。“大美”實為主體以自然為宗,在自由關照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所以莊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強調我們對於真正的美應該如何把握,認為應該否棄人力,追求自然。

結合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莊子同樣的強調“虛靜”。莊子在老子的理論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齋”與“坐忘”。莊子強調主體應該由虛而明,達到無知無慾,不受外物干擾,空明寧靜的心靈狀態。而“心齋”和“坐忘”在我看來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或者是過程,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心靈洗滌,讀後感m提升自己的心靈脩養,從而達到“虛靜”。而莊子在“虛靜”的狀態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論。莊子曾在《齊物論》中説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我與蝴蝶之間必定有所區別,而這個區別正是“物化”所在。莊子在認為“虛靜”正是為了達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同時提出“物化”是一種審美特徵,是主體對對象生命情趣和本質的感知,是“體通”的境界一種創作過程中的主客關係。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過閲讀《莊子》所體會到的,對我的生活有許多的啟發。因為愛上閲讀我才會閲讀《莊子》,因此在日後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熱愛閲讀,將閲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真正做到愛上閲讀,手不及卷。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5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可是看完這本書都會發出許多讚歎。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 藝術 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繫系主任。20__年 春節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裏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 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與狀態,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説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心並不激烈。他曾經做過漆園小吏,相當於現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裏。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説,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着經濟問題,生存 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雲端卻有些人低於雲端。可是每個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麼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 希望 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 美好 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 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瞭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6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談笑論生死。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教學是我們的生命線,汲取從一次次教學反思中認識自己的淺層表現,挖掘其內在的知識漏洞,用一雙從懂得傾聽到善於傾聽的昇華!一次公開課的成功,往往會使我們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別人的肯定中迷失自己的位置。其實細思中,我們只關注到別人眼中的自己,卻沒扣響迎向朝陽的那扇大門:及時地反思,挖掘內在成功的寶藏,善於傾聽總結,運用到更多的實踐教學中,這便是缺失了對現有位置的“悟”!

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擺正人生的方向。用一顆平常心去適應生活帶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使得其所才是個人價值所在。“外化而不內化”這是獲得“遊刃有餘”人生境界的不二法門!從認識自己的“覺”中,品味出人生的大“悟”,懂得感悟這些有着厚重內心價值的不鳴不已的平常人。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7

經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量。一天只讀那麼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裏,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遊》,收穫很大。瞭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遊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於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讚譽還是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於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於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名利等,要活得灑脱、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裏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揚名於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於種.種外在環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範、人生準則、忠於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觸動軟肋。

我們不妨在行走於人生困頓的時候,或是感覺到人生勞累的時候,汲取莊子逍遙自在的思想觀念,讓心靈保有一份難得的安靜與沁涼,以便能夠迎接更大的挑戰。當然更可以依從於莊子,實踐體會他的逍遙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鬆愉悦和無所擔憂的人生體驗。

在我的眼裏,莊子的逍遙遊思想並沒有什麼缺陷,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觀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誰是誰非,本沒有什麼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應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後人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料。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採眾長,才能實現優質,否則就會朝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一邊孔子,一邊莊子,我認為是必須的。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8

暑假期間,我仔細品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聯繫現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説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温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説:“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寬容是在荊棘叢中長出來的穀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後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裏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着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於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穫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芸芸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説,儘可能地做好現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不斷培養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9

今天爸爸給我買了兩本書,分別是《老子》、《莊子》。我讀了《莊子》有一些感受想和大家分享。

其中有一個小故事名字叫《寒蟬和靈龜》,故事説的是:很多人都説彭祖是人間最長壽的。有一種小蟲叫朝菌朝生而暮死,它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一個月另外一種蟲叫寒蟬春生而夏死,它根本就不知什麼是四季可是楚國南方的海上有一隻巨大的靈龜,五百年對它只是一個春季,五百年對它只是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種椿樹,對於它八千年只是一個春季,八千年只是一個秋季;朝菌和寒蟬叫做小年,靈龜和椿樹叫做大年,小年是不會了解大年的。彭祖對於椿樹和靈龜來説不也是小年嗎?世人認為彭祖長壽不也是小年的悲哀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時我們認為自己知道的很多了,但是還有我們不知道的很多很多事情。我們不瞭解,不知道的就不應該妄下結論。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0

近來聽於丹對《莊子》的詮釋,更有一種賞心悦目,如沐春風的感覺。

莊子,名周,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

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雖然我也讀過《論語》、《孟子》等古典名著,而《莊子》給我也從中受益匪淺,聽着于丹教授的講解,別有一番感受。她個“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讓古典文化進入千家萬户,讓經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會競爭愈來愈列的今天無疑給每一個人一劑提升自身修養,緩解社會壓力的良藥。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莊子的無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類應是大自然系統的子系統,服從於規律的安排,“人定勝天”是人類理想的豪邁,其實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更需要有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在不為中有為來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是孔子、孟子、莊子等聖人留給後代的不可磨滅的真諦。

欣賞“無欲則剛”的境界,嚮往一種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處於一種淡泊寧靜的幸福狀態,真的很愜意!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1

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把莊子稱為“神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説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2

今日偶讀莊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動,僅書一文。

莊子曰:“生死修短,豈能強求?予惡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這四句話意思是説:“一個人壽命長短,是勉強不來的。我哪裏知道,貪生並不是迷誤?我哪裏知道,人之怕死,並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迴歸故鄉呢?我哪裏知道,死了的人不會懊悔他從前求生呢?”莊子是在闡明,生未必樂,死未必苦,生死其實沒甚麼分別,一個人活着,不過是“做大夢”,死了,那是“醒大覺”,説不定死了之後,會覺得從前活着的時候多蠢,為甚麼不早點死了?正如做了一個悲傷恐怖的惡夢之後,一覺醒來,懊惱這惡夢實在做得太長了。

憶往昔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重傷雖愈,但名醫卻告知其只能活到40歲,如果是我定會傷心不已,但常遇春卻道:“大丈夫濟世報國,若能建立功業,便三十歲亦已足夠,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縱然年過百歲,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數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糧食而已,人生在世無所謂之長短,但我不認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遺臭萬年”是正確的,建功立業縱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於亂世飽受外族欺辱,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義旗,驅除韃虜,是所謂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價值的,他縱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萬,身為華夏兒女見此一舉,能不熱血沸騰?

生與死只記於一線,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選擇你的死亡,真正讓自己活的有意義,活的有價值,生未必樂,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價值,否則我們不配享受死亡。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3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昇華。

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裏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説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説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説: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説,內心裏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中國台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一個心得,他説: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説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善良、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者位卑如蟻,同樣可以獲得快樂的每一天!在現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

我曾讀到一短語説:用佛家的理論來養心,讓自己宅心仁厚,很善順,善待身邊所有應善待的人和事,一顆石頭丟進去心裏的時候,也只是起一點點的漣漪而已,用道家的東西來養身,注意平常的呼吸調理,以儒家的理論來克行,用儒家的思想來剋制自己的的行為。今天讀到于丹的莊子心得,倒真是讓我有了一種空靈的感覺!恨己知識太淺,于丹是要隨莊子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當然,俺是一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本人的見解純屬胡言,請匆見笑!且大多為隻言片語,不成篇章,更不成體統謝謝!!!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4

《莊子》一書的大名如雷貫耳,我早有耳聞,可惜我買來之後卻將其束之高閣,直到近日才有空拜讀。而在讀完整本書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開篇的兩章——《逍遙遊》和《齊物論》了。鄙人認為,這兩篇才是莊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我的感想主要針對這兩篇內容。

先説説《逍遙遊》吧。開篇那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雖早在高中就已背熟,但卻不知他通過描寫大與小的區別,以卮言為曼衍,道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種看似無理細看卻驚為天人的語句。是呵,所謂的聲名,所謂功績,不過是你們世俗人所認為的,而聖人、神人根本就不在乎這種世俗的看法。莊子也正是借這一點,表達了自己不願被世俗拘束,超脱於物外的逍遙。而其後所説的山之神人不食五穀、以五石之瓠浮游於江湖、以及樹之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均體現了這一觀點。讀完之後不僅感歎,莊子果非俗人也!

然而莊子的無為避世並不是因為他的無能。恰恰相反,在《人間世》篇中,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精通世故、練達人情的莊子。而他正是悟到人世間這些迂曲、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才臆想出了一種”逍遙“世外的消極思想。

而在《齊物論》中,莊子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異於常人的世界。從一開始提出的“吾喪我”的境界,到後面天籟、地籟、人籟的描述,都在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後,著名的”莊周夢蝶“更是體現這種物我的合一,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恕我才疏學淺,無法從其窺得更深的意義了。

雖然莊子的看法受到時代的限制,但其飄然灑脱,逍遙自得的生活態度確實在哲學上達到了一種令人仰視的高度。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4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消息:韓國聯合通訊報道,韓國鍾路學院對全國18所高校20xx年至20xx年考試論文的考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中國古代名著《莊子》,在這些大學的大學聯考論文題中出現過9次。其中高麗大學和慶熙大學先後兩次在考試題目中引用《莊子》名言。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或者説作為一名教師,一位家長,我覺得都應該去讀讀這本書。於是在假期翻閲了此書,感到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這本書介紹給大家,談一下自己一點膚淺的感悟。

《莊子》流傳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內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我們都知道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

莊子有一種觀點,説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應該像一面鏡子,“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意思就是水什麼時候能夠照到天地萬物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就是水是安靜的時候。正如人們常説的“天地之鑑之,萬物之鏡也。”這樣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絕,安安靜靜,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見而已。這就是莊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錘鍊,我也很認同。

《莊子》中有一篇文章《馬蹄》,正是此觀點的詮釋,這篇文章説:“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紇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就是説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飛奔,馬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馳騁,蹦蹦跳跳,歡歡暢暢,這就是馬的本性。但是伯樂出現了。伯樂説:“我善治馬。”他是怎樣對待馬的呢?書上説他要修剪馬的鬃毛,對馬蹄子要燒治,要削刻,要烙印,給這些馬勒上馬嚼子,捆上腳絆子,關進馬槽裏栓住。等伯樂做完這些的時候,他的馬十有二三已經死了。但這些還沒有完,伯樂還要訓練馬。他要讓這些馬餓着,渴着,奔跑,馳騁,編隊整齊,步伐一致,前面有馬嚼子勒着,後面要有鞭子趕着,到這個時候,馬已經死傷過半了。

其實,莊子的這篇文章就是告訴我們一個與眾不同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説伯樂雖然是一個善於發現駿馬,訓練駿馬的優秀人才,但是莊子認為,伯樂恰恰是伐害馬天性的最大殺手。在莊子看來所有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實際上都違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説,每個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應該得到尊重,所以莊子説:“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就是説我所説的耳聰,不是説他能聽到世間所有的聲音,而是他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我所説的目明,不是説他能夠看見世間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夠看見自己。莊子認為,只要保持內心的恬淡清淨,以淡漠自然的態度去面對,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恆久的心。其實,對人,對馬,對植物,甚至對自己,我們都應該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們可能都聽過三個小金人的故事吧?説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故事是説有個國王得到了三個進貢來的小金人,這三個小金人形態一模一樣,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國王就問:“那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好更貴重呢?”眾臣是鴉雀無聲,後來有一個睿智的大臣拿來一根草,把草從第一個小金人的左耳插進去,結果從右耳出來了;第二個小金人是,草從左耳朵進去,卻從嘴裏出來了;第三個小金人,草也是從左耳朵插進去,結果掉到肚子裏,不出來了。這個國王恍然大悟,説:“我明白了,第三個小金人最貴重!”

其實這就像是我們的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過於喧囂的世界裏,我們聽到的言辭、消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情形,根本就沒有經過大腦。第二種是進了耳朵,從嘴裏出來了,聽見什麼道聽途説的消息,信與不信都去傳播。而第三種人,從耳朵進去,落到肚子裏,再不説話了,這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是一個有辨別的人。他能夠了解自己的願望,對很多東西不熱衷,不逢迎,而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讓自己“遊心於淡,合氣於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5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裏,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於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侷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後,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係,它只取決於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後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於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儘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大學聯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籲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歎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麼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大學聯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後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麼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大學聯考是教育的指揮棒,儘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隻要大學聯考不動,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麼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裏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儘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並不是出於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後,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裏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於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麼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穫;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

讀《莊子》心得體會 篇16

無意中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一開始我抱着完成任務的心態翻了幾頁,看着看着覺得這本書寫得挺好的,挺實在的。於是思想上就逐漸地改變了態度,覺得好好地看完這本書,每天晚上認真地品嚐這本書、仔細地看了一頁又一頁,一章又一章„„

全書的內容分為十章。每一章都是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關。認識了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獨,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圍;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無邊無際的奇思異想。

于丹這位教育家對於莊子的人物的確評價是綜合性的,也是很適合讓我們理解的。于丹説:“我們有什麼樣的眼睛,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人們可以從不經意的地方,從最小的細微處看出精妙的大道理。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夠從這些細節裏面真正去獲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識和感悟。

人生應該怎麼活?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成功的?這些問題時刻都會縈繞在我們耳邊,或是深入到內心。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我們看到的世界是繁華的,忙碌的,這一切外在的東西恰恰左右了我們內心那一份最純真的嚮往。過多地追求物質世界,使我們失去了最寶貴的年華,失去了歡樂的時光和自由。終其一生,人們只為了兩個字:名利。我們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內心太少啊!正如書中所説,你可以瞭解世界,你可以瞭解他人,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算是覺悟。為什麼我們總覺得心中有無限愁苦?總覺得生活不眷戀我們?原因是我們太愛斤斤計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沒有看得通透。每當我陷入孤獨總會感覺為什麼別人都那麼快樂,其實,寂寞也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許安靜的環境更利於人去思考,所以孤獨寂寞也並不愁苦。

時代的變遷使我們的思想也得以發展,但這種發展是否有利於我們呢?在當今這個時代,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誘惑、疑惑,當我們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是否還會堅定從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變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變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們的有兩個障礙:一是物質,二是世俗。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了物質的奴隸,精神也像幽靈一般飄搖不定。那麼,我們還能看清我們的內心嗎?還能看清我們自己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還未看清怎麼能看得清這個世界?心如明鏡,這需要我們釋放一切包袱,迴歸原本的自我,迴歸自然,這樣才能聆聽到我們內心最美妙的樂曲。

人,生來,睡不過一牀,食,不過一碗。短短數十年,一晃而過,為了今後的日子不後悔,現在的生活還是簡單樸素一點,保持單純的好。否則太多牽掛,太多焦慮,豈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斷。記得動畫片忍者神鬼裏面老師對達芬奇説:問問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強自己,問問你自己的心是否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y0m0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