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讀書心得體會 >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

是的。當看完莊子那些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覆揣摩這其間顛撲不滅的真理,才會發現原來你僅僅只是打開一扇大門,這扇大門通往本真樸質的天之道。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人間數千年的悲哀,就在於世人只在世俗中尋求人生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到曠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莊子就是這樣的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沉濁,不能講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説、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他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始無終者為友。

莊子一直在譏諷萬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那些謀取權力之人以心靈的殘缺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福氣,而莊子卻寧願做在爛泥裏拖着尾巴的老龜,也不願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龜殼。莊子的飄逸和灑脱,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莊子》天下篇中,闡述了最高的學問是探討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學問。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篇無不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何謂萬道之本源?唯道。何為萬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莊子微笑輕輕點撥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過蟻穴一夢。

柏拉圖説,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園,那裏沒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污穢醜陋,只有純淨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個軀殼裏,忘記了自己從哪裏來,也忘記了家鄉的一切。每當他看到、聽到感受到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不由自主的感動,會覺得非常舒暢親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故園,於是他的一生都極力的追尋那種回憶的感覺,不斷朝自己的故鄉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莊學的核心。可我們都在人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為,我們早已迷失本性。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故鄉的歸途。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裏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隻舞動着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裏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覆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嚮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脱,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後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嚮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於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3

人們説《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莊子,名周,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巨匠,一生著有《逍遙遊》《養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着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為蝴蝶的夢。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嚮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脱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於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於人的一生,固然會經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迴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説是令人驚歎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麼死後,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4

即使莊子不提,“逍遙”也一直都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但如我等俗人,想到“逍遙”,無非是“在物質生活上寬裕富足,不用每天為生計而奔波勞碌。可以隨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而在莊子的眼裏,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淺薄,他的“逍遙”,我覺得是關於人的生存狀態的一個終極命題。

在莊子看來,一切萬物都有其屬於自己的本性,“逍遙”不“逍遙”正是看其生存狀態是否符合其本心。而既然萬物都有其自己的本性,那麼就沒有所謂的“好的生活方式”,“壞的生活方式”,只有合於自我的生活方式。因此莊子同老子一樣,認為最好的政治正是“無為而治”;因此他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任何統一的制度標準都有其侷限性,都會妨礙人們的“逍遙”。這個視角很深刻。

很多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忙,每天總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過一段時間以後,回過頭來想自己前些天到底做了哪些事情,卻想不太起來。顯然我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一些事情,而沒有把自己的心放進去,我沒有問過自己這些到底是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情。“逍遙”與忙不忙沒有關係,它只取決於你是否順應自己的本性去做事。渾渾噩噩顯然不是“逍遙”,而是“自我迷失”。“逍遙”不僅不是混沌,而是一種大清醒之後的從容不迫。莊子有感於他所處的時代統治者窮奢極欲,百姓為利所趨而喪失本性,所以提出要“逍遙”,這是很積極向上的觀點。儘管我覺得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覺得可以用莊子“逍遙”的觀點來看一下中國目前的教育。近年來,大學聯考制度越來越為人所詬病,很多人呼籲徹底改革現行教育制度,主張向西方學習。可是呢,西方的很多教育工作者卻在羨慕中國的教育。“當美國老師為中國學生極強的數學能力而感歎時,中國有很多學生卻不明白他們想從商,卻為什麼非要去解一道又一道的數學題”。我覺得就自己的經歷,現行的教育其內容本身並沒有那麼多的毛病。從我來講,我對自己能夠在中學階段打下良好的理科基礎而感到高興。但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尤其是大學聯考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它使得整個中學階段評價個人的標準唯一化。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人以後都將從事不同的工作,走不同的人生之路,但是在上大學以前,很大程度上僅僅只有學習這麼一個衡量人的標準,這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不公平的,這妨礙了他們的正常發展,甚至使得很多人永遠失去了對書本,對知識的興趣。大學聯考是教育的指揮棒,儘管很多省份在實行新一輪的教改,可是隻要大學聯考不動,社會對於學生的評價模式不變,教育的形式再怎麼變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我們可以從“莊子”那裏得到些許啟示,既然每個個體都是不一樣的,儘管不可能放任每個人自由發展,可是形成一套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還是需要的。很多學習不好,學歷不高,但在別的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同樣應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大學生和技術工人對社會的發展同樣重要。

另外,純粹知識的灌輸也使得,雖然大家都學得很辛苦,但並不是出於本心去熱愛學習。大多數人並沒有學會思考,基本上對於自己的未來都是比較迷茫的。升入大學以後,學生失去了以前那一種強制性約束,很多人因此控制不住自己,虛度了光陰。而學習在校園裏變成了一件很功利性的事情,變成了一種手段和工具,這是對於學習本質的最大背離。這種風氣使得大家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痛苦,不想做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當學生完全被考試所奴役,被學位名譽所導向,就是最大的“性”,“行”相背反,是極端的不“逍遙”。靜下心來,不為什麼地去看一點書,才能有真正的收穫;順性而為,才能真正做好事情。這是老莊給我的教誨。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5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莊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後,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遊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在處於學生的我們,更應該打好基礎,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的大意是(朋友應)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所以我們在結交朋友時,應該順其自然,不應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該去奢求他有什麼回報,而是自願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後,我收穫頗多。《莊子》這本書裏藴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該去讀一遍,我還應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6

莊子認為遇事應該沉住氣,心平氣和的自然處之,切莫心浮氣躁,這才是有智慧的人。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雙目緊閉,盤着雙腿,兩手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斷。打斷他的是將軍嘶啞而懇求的聲音:“老頭!告訴我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

老僧毫無反應,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但他漸漸睜開雙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將軍站在旁邊,迫不及待,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獄的祕密?”老僧説道,“你這等粗野之人,手腳沾滿污泥,頭髮蓬亂,鬍鬚骯髒,劍上鐵鏽斑斑,一看就沒有好好保管。你這等醜陋的傢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個小丑,你還來問我天堂和地獄的祕密?”

將軍狠狠地罵了一句。“刷”地拔出劍來,舉到老僧頭上。他滿臉血紅,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頭。

利劍剛要落下,老僧忽然輕輕的説道:“這就是地獄。”

霎時間,將軍驚愕不已,肅然起敬,對這個敢以生命來教導他的老僧充滿憐憫和愛意。他的劍停在半空,他的眼裏噙滿了感激的淚水。

“這就是天堂。”老僧説道。

老僧確實能沉得住氣,在自己生命遇到危險時,依然能夠平靜的面對,所以,他制服了那個不可一世的將軍。試想一下,如果老僧沉不住氣,與將軍爭執起來,或者對其不屑一顧,其結果會是怎樣呢?

莊子説:“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因為只有看透別人的內心,才最有針對性的攻其心,而被人看透內心則比被別人抓住命根子還要可怕,還要恐怖,猶如被抓住牛鼻子一樣陷入被動,只能聽命於人,受制於人了。

這正如喝酒,真醉和假醉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愚者和裝愚者是相異的兩種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虛”處,是迷惑對手,而“拳”擊在“實”處,招招乃致命殺手。裝愚的,是“外愚而內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宏旨,無關大局,而“精”卻“精”在節骨眼上,事關一生命運。

所以,絕頂聰明的人不喜歡顯露自己的聰明,以免讓別人窺視到自己的真實意圖;相反,他們更多時候是賣殺裝憨,揣着明白裝糊塗,不讓別人看透內心。

“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還嶽夢中飛”。(梁啟超贈冰心語)世界上雖滄桑變化,我心事定,無論你怎麼變化,我心裏有數。的確如此,古今中外,凡是偉人,定有遇事不慌,沉着冷靜的特點,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正確的判斷局勢、應變局勢、取得成就。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7

《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啟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

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千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的重大事件,瞭解了我們的為人之道、心靈之道、養身之道……

《百家講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師範大學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解的《論語》、《莊子》心得了。她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論語》、《莊子》,也讓我們從中有所反思、有所收穫,更好地吸收知識,並將知識轉變為我們自己的能力。

于丹教授通過《莊子》的現代解讀,以中國經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觀眾,怎樣以平和的心態和得當的處世態度追求我們的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遭遇挫折時,怎樣坦然面對;在竭力追求的過程中,怎樣協調好物質和精神的關係,怎樣處理家庭和事業的關係,讓人們明白奮力拼搏為了什麼。

現代社會的競爭空前激烈,人們的神經高度緊張,各行各業的“白骨精”們以及正在修煉的準“白骨精”們在義無返顧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諸如工作升遷、愛情、親情等方方面面的打擊,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為社會隱患。于丹教授提醒我們:在沉醉於工作時,不要錯過與父母、愛人、孩子共享天倫的機會;在遭遇打擊時,要以坦然的心態面對;在確定奮鬥目標之前,要正確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樣感悟與超越……

在《莊子》心得中,一個牧羊人的比喻讓我感觸很大。她説,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的一塊木板。

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認為,這種人生的座標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絕對的。其實人生有生理年齡,有心理年齡,有社會年齡,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讓我們也許在二三十歲,就能夠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

那麼"三十而立"立得是什麼?"四十不惑"又不惑在何處?"五十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麼?什麼又叫"六十而耳順"呢?所謂的"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就到了人生的境界了呢?孔子對人生境界的劃分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何在?我們真正能理解這其中的含義嗎?

古往今來光陰之歎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歎,這種感歎在《論語》裏面也不列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裏面有多少滄桑?也就是説"人世幾回傷往事,山行依舊枕江流。"也就是倉山不老,但是人心中很多悲愴古往今來川流不息。

這就像的《春江花月夜》所發出的無端至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就在這樣一種天地悠悠,江山有情,這樣一種物蓄流轉中,每一個人,一個渺小的人,一個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有什麼樣的人生規劃呢?很多時候是蒼茫的,有些一旦規劃了,就會覺得捨棄了許多,會留下很多遺憾。

就在孔子看着流水驚歎的同時,他又給他自己,給他的學生,給千年萬代的後人提出了這樣的描述,他説自己"吾十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個粗劣的人生座標,在這樣一個座標上會有幾個階段所要做的事情會特別特別強調出來。今天我們從頭翻閲進去,看一看聖人所描繪的這條人生之道,對我們到底有多大的借鑑價值。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的這一段生命篆刻成什麼模樣,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名,每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一種理想,但是一切從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成有社會規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

孔子的"十五治於學"這可以説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給自己學生的一種要求。孔子自己經常説"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沒有人是生來就瞭解很多事情的,我不過是對古人所有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我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所以孔夫子説像我這樣的人呢,像我這樣有仁義之心的並不缺少,但是像我這樣好學習的人很少見。這就是他十五開始上學的心情。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8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昇華。

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裏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説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説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説: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説,內心裏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中國台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一個心得,他説: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説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孔子被人們稱為聖人,把莊子稱為神人。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遊》。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遊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歎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着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閒。再往前,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於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遊》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遊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脱?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遊無窮。也就是説,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遊》,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裏也。巨鯤大鵬,充盈於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大格局、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於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遊》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説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麼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誌。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驗的積澱,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裏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捨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遊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遊》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於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於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温去温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着莊子去乘物以遊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如今一走進書店,你會發現關於怎樣面對挫折、如何為人處事之類的書籍比比皆是。這些稱之為的心靈雞湯的書籍迎合了當今複雜社會下人們的口味,給予了人們那種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靈慰籍。我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書,卻總覺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閲了于丹的《莊子心得》。

這本書實際上是于丹對《莊子》一書的讀後感,她用心地研究《莊子》,通過解讀莊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結合現代社會的種.種現象,循序漸進的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遙得自在。這是一種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們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于丹的《莊子心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讓我在享受讀書這個過程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了思考,着實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于丹在書中將莊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現給我們,教我們在這個紛繁蕪雜的環境中,應該用心智、感悟、逍遙、看得開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這樣才能超脱與釋然。但是現在的人們,也包括我自己,誰能具備這樣的心態呢?我們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牽絆,不知道自己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後,即使最終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內心世界卻依然空虛,覺不到半點快樂。在工作、生活中,經常被小事所困,與周遭的人也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質詢自己的心,是否真的有必要強迫自己做一些不願意、不快樂的事情?我們應該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重新認識和審視自己,不和他人攀比,不效仿別人的行為,不盲目的追隨流行,試着用莊子的大境界來指引自己,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于丹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動態平衡對於我們的生活也有着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世界在前進,而我們原地不動時,我們會感到失去心理的平衡,尤其是在應對各種挑戰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與時俱進,那麼這種平衡便很容易達到。我們可以多讀書,多接受新的信息,讓自己與時代的前進保持同一個步調,發展和提高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更好的認識自己、涵養自己,通過這樣的方式,或許也更容易獲得莊子的大境界吧。

讀完于丹的《莊子心得》,心靈中彷彿注入了一股清泉,感覺收穫頗豐。只要我們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不隨波逐流,並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成功!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學習"《莊子》心得",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於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莊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有自己自由的棲息地,就不要受拘與外物,外物總是短暫而易腐朽的,而生命靈魂才是永恆。不要做財富的奴隸,要做財富的主人,這樣,人才能真正的逍遙。否則,就可能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人生對逍遙的享受。

自由的棲息可以讓疲憊的心得到安歇,讓壓抑的心得以釋放。自由的棲息需放得下繁華,耐得住寂寞,達到“物而不物”的境界。若是心戀浮華,不捨喧囂,終不得心靈的安頓。

現實當中,一些事情是我們無法放下的,那樣的境界我們很難達到,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生活沒有必要有太多的彎子,彎子太多會使你的心情沉重,影響你的情緒,導致惡劣的結果。其實,只要你夠純粹,把握住人生最重要的真諦,你會覺得前景一片廣闊。

有的人對生命有太多的苛求,弄得自己生活在筋疲力盡之中,從未體味過幸福和欣慰的滋味,生命也因此侷促匆忙,憂慮和恐懼時常伴隨,生活實在是糟糕至極,要知道月圓月虧皆有定數,豈是人力可改變的?不如適可而止,有選擇的放下執着,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份坦然。

人生一世,誰總是一帆風順?“物而不物”會另有收穫,對於物慾的追求和執着,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

《莊子·田子方》中有一句話:“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説:最可悲的事,莫過於心如死灰,而身死了倒是其次呢。這説明人的心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對一些事情耿耿於懷,放不下,就會心靈閉塞,好像被繩索牢牢困住,心之將死,無法將他們恢復元氣。他們就像一個蠶蛹,用厚重的繭把自己捆縛了起來!

放下很難,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損失和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後會發現所有的糾結和煩心反而會轉化成一片海闊天空,放下是一種感悟,一種心境,是一種對外部事物進行取捨、輕重緩急、遠近厚薄的把握,放下你該放手的東西,你會擁有快樂的人生!何不每天在清新的陽光中過日子,洗練一份仁厚清淨的心境,無憾無悔的走到生命盡頭,拋棄一切塵世的煩擾,留一份開闊的天空給心靈安個家。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世間有這樣一種人,在一起的時候常常面紅耳赤地爭論,可是交情很篤厚。莊子和惠子的關係就是如此。

莊子過惠子墓的時候,他給隨從的人講了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故事:楚地有個人,鼻子給弄了點白色堊土。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這人沒去擦,而是跑到一個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給他砍掉那塊大小厚薄象蒼蠅翅膀的堊土。更奇怪的是那個木匠,沒象常人那樣叫他擦掉堊土,卻真的隨手拿起斧頭砍去,那斧頭虎虎生風,從那人的鼻尖擦過,堊土被砍掉了。他站在當地兒,臉不變色心不跳,鼻子完好無損。

這是怎樣的一種奇景?!這是怎樣的一種際遇啊!人世間難得有這麼個膽子大的,難得有這麼個技術高的。沒有那斧子當前不眨眼的氣度,誰敢砍?怕是斧子還沒砍下,人已戰慄觳觫了吧?沒有那高水平的技藝,誰敢站在那等着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穩,也會給那沒水平的傢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許腦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這倆人竟然就搭檔配合得這麼高妙。所以,當郢人死後,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堊土時,他再也發揮不出如此高的技藝了。

莊子為什麼要講這麼個故事呢?他自己給我們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説: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説,從惠子死後,自己沒有談話的對手了,沒有誰可以説話了。真的是沒有説話的人了嗎?他這不是正在給人家講故事麼?其實,他是在哀歎,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對手,心中萬分悲涼罷了。

人世間類似的哀痛我們常會看到,遠到春秋戰國時期,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琴,不復再彈,縱有高山流水之音,又有誰能懂呢?世界上最懂得我們的那個人沒了,我們的知心話又該説給誰聽呢?縱使説了,又有誰能懂呢?

雖然莊子和惠子對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兩人在一起時喜歡互相批評和爭辯,但是這相爭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莊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發。即使在論爭,那也爭得是不亦樂乎啊!

站在濠水橋上的惠子和莊子,又開始爭辯了。莊子説: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説: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説: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説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説: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能一起出遊,非好友者何?那莊子出遊從容,看魚兒從容歡快地在水裏游來游去,心有所感,大發感慨。惠子是個不可知論者,所以,他反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説,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到此,我們覺得惠子該閉嘴了。可那惠子還是沒服氣,辯論水平是高高的,他繼續着自己的辯論事業: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大家全都不知道了!這是何等的論辯才能啊!叫我們怎麼聽怎麼覺得象繞口令了。這大約已到了論辯的高峯,可莊子仍能在這高峯上在拔高一籌,他告訴惠子,你先前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等等,就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次論爭,莊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沒有惠子的高論,又哪來莊子的妙論啊!難怪張之純在《評註諸子菁華錄》裏説:莊子、惠子意見雖不同,然惠子猶是解人也。寥寥數語,寫出低徊躑躅無限淒涼。

另一次的論爭,更是叫莊子發了一通關於生死的妙論。

説來莊子可真是個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勢不雅觀也就罷了,他竟然敲着個盆兒唱了起來。這情景給前來弔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評他:你跟人家過了這麼久,她給你養大了孩子,現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着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通責備有理有節,卻沒難住莊子,正象明代陳深輯在《諸子品節》裏説的那樣莊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筆,乃知奇文待人而見也。

莊子説: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噍噍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在反駁惠子時,莊子奇句迭出,奇思奇筆叫人不得不歎為觀止。他把生命過程描述成一個從無氣、無形、無生到恍惚有氣、有形、有生的過程。生死存亡本為一體,我們為什麼還要悲哀呢?親愛的老婆,她又回到她生命的本原處了。又迴歸到無氣、無形,無生的狀態中去了。她在天地自然中,又何必傷心呢?

人生在世,得對手如惠子者,幸甚幸甚!莊子有此對手,足矣!莊子有此知己,足矣!過惠子墓,莊子睹物思人,為失去對手而慨歎,而感傷。這無盡的悲涼情其始我輩淺陋之人所能深味?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翻開《莊子》一書,第一篇是《逍遙遊》,而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故事,則是“鯤化為鵬”的奇談怪論。不過莊子好像非常在意這樣的故事情節,居然在《逍遙遊》中反覆説了三次。若想了解莊子,似乎不能錯過這個寓言。

首先,莊子説:“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裏。鯤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幾千裏。它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天邊的雲朵。這隻巨鳥,在海風大作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天然大池。”這樣的描述讓人過目難忘,“不知其幾千裏也”根本是誇張到胡言亂語的程度。莊子的目的是要迷惑我們的想象力,逼我們擺脱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使我們無法意識清醒地詢問:真有這樣的鯤與鵬嗎?它們又在何處?魚真的可以變成鳥嗎?

學習《莊子》,至少已經明白“不得已”三字的奧妙。所謂“不得已”,並無勉強、委屈、無奈、被迫之意,而是在判斷各種條件成熟的時候,我就順勢而行,亦即“行其所當行,止於其所不得不止”。因此,重點是:如何判斷各種條件是否成熟?能夠做到這一步則是“轉識成智”的開始。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人的社會化,就是在人的生命過程中,被社會鑿開了他的一竅又一竅。到最後,他變成了一個社會標準下的成人,而此時又離他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態有多遠呢?

書中將人的一生比作爬一座80層的樓梯,當我們終於達到終點時,才發現最重要的東西——行囊,已經被丟棄在了20層。初入社會,一腔熱血的我們都肩負着這樣一個行囊——理想。可當初的熱情總被愈見殘酷的現實打磨殆盡。我們日復一日地碌碌而不之所為,打着“理想”的旗號卻為了或名或利南轅北轍,最後的最後,我們終於停下慌促的腳步,卻可悲地發現多年的奔波竟不知是為了什麼。

大千世界,切勿讓外物擾亂你的心律。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復其初。

復其初就是要拋開慾望、雜念。梓慶為魯國做鐻,首先齋戒七天。這個齋戒是指心齋,最終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此時做鐻,便渾然忘卻了功名、美譽,忘記了自己是為國君所做,順着自己的本性去創作、發揮,不曾料想竟達到至善境界。今之學者皆為利往,以私己為本,身心疲敝,茫茫然竟不知所求者何物。其實我們大可拋開這些,因為一切的榮辱貴賤都會過去,最重要的是當下的質量,是你是否把握住自己。一生的追求莫過於幸福快樂,而這幸福快樂本為生活的屬性,只要你認真地生活,自然不必過多追求。

復其初要做到“外化而內不化”。人生存於社會之中自然要做到遵從社會規律,根據社會的步調調整自己的步伐,此謂“外化”。而紛繁的社會極易蠱惑人心,改變你的方向。此時,你需要把握內心的真正渴望,懂得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在不斷變化的潮流中保持內心的堅定,讓自己老來不至於悔已晚矣。此謂“內不化”。由此可知,生存可以隨遇而安,而生命應當有所堅持。

復其初就是要去除遮蔽,返其本真,去感受那瀰漫六合的“道”。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因為人可以不在乎。人的一生只能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不在乎,那麼,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得一本好書,猶如尋一位好友,將受益終身。讀一本好書,猶如品一杯香茗,餘味徘徊於心,不曾散去。一本《莊子心得》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于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從獨特的個性視角把國學的經典著作《莊子》用簡單的語言和故事銘刻在了我們的心靈之上。細細品味書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是一種快樂,它都在給我娓娓道來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告訴我怎樣才會成為一個幸福快樂的人,告訴我們怎樣修養道德品性,讓情感智慧得到昇華。

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那裏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于丹在心得三中“感悟與超越中”提到了名利二字,説了三個故事,其一,據説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鎮江金山寺,他問當時的高僧法磐:“長江中船隻來來往往,這麼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啊?”法磐回答:“只有兩條船。”乾隆問:“怎麼會只有兩條船呢?”法磐説:“一條為名,一條為利,整個長江中來往的無非就是這兩條船。”其二,司馬遷在《史記》中説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三,又舉了“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這三則故事都順應了一個主題“淡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會置身於這樣的茫然中。所以人需要看清自己的目的,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眼前的權衡。詩人紀伯倫曾經感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出發。”于丹又指導我們要看到大境界,在於我們有沒有安靜的心靈,有沒有智慧的眼睛。只要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真正擁有了空靈之境,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內心。一個人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有一雙靈魂的眼睛。

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你才能夠看清超越言行的內心真正的質地。也就是説,內心裏面的這種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於外的,是內斂於心而不張揚的。

中國台灣著名的教授傅佩榮先生在研究莊子之後,得出一個心得,他説:真正看懂《莊子》就會明白,世界上總有路可走。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局或是一個終點。人是不斷地經歷許許多多的過程,長時間從磨練活出燦爛的今天。人一生中,可能遭遇痛苦、煩惱、悲哀、無奈等很多負面的情緒,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磨練我們成長的過程而已。于丹告訴我們,用平和的心態和積極的努力去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讓我們領略到這樣一種大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讓我們霍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夠快快樂樂、開開心心的過一生,這是每個人心中的夢。雨果説過:“比海洋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心靈。”但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被自私、貪婪、卑鄙、懶惰所籠罩,不論我們富甲天下或是位極至尊;也不可能求得快樂。但如果我們的心靈能不斷得到善良、堅韌、頑強、刻苦、純樸之泉的灌溉,不論我們一貧如洗或者位卑如蟻,同樣可以獲得快樂的每一天!在現實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思想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

我曾讀到一短語説:“用佛家的理論來養心,讓自己宅心仁厚,很善順,善待身邊所有應善待的人和事,一顆石頭丟進去心裏的時候,也只是起一點點的漣漪而已,用道家的東西來養身,注意平常的呼吸調理,以儒家的理論來克行,用儒家的思想來剋制自己的的行為。”今天讀到于丹的<莊子>心得,倒真是讓我有了一種空靈的感覺!恨己知識太淺,于丹是要隨莊子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當然,俺是一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本人的見解純屬胡言,請匆見笑!且大多為隻言片語,不成篇章,更不成體統……謝謝!!!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説的"逍遙遊"。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2月26日:心態與狀態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着。我覺得莊子想説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在許多爭論中,所謂對立的兩派,追溯到本質上,自己都不知道在爭論什麼。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個對立的陣營,爭論、對立幾十年。可是有誰能説清除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呢?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常現實。對於那種萬物起源、誰創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採用迴避的態度。對於大自然則採用接受它、並與之相容的態度。

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氣功、養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於自然的例子,典型説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於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時,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春節期間,我該讀一本什麼書好呢?我站在書架前搜索。最後,我把眼光停在於丹《莊子心得》上。這本書我已經讀過一遍,但能記住的似乎太少了。但總又時時在我的心裏纏繞,讓我時時回味,時時想再讀的衝動。

對莊子知之甚少,印象中曾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一》中“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還讀過《莊子.內篇.逍遙遊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在學校或函授期間也只讀過兩篇中的一部分,基本上沒讀懂。其它內容更不要説了,連讀也讀不下去,何説理解聖人之意。但聖人的智慧、思想、寓言、風格又深深地吸引了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召喚着我。我捧着書再次讀了起來,讀的那麼認真,那麼真誠,似乎成了我睡前的必修課。我於夢中隨他去“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的生平,《史記》中記載的是戰國時候宋國蒙地人,曾做過漆園小吏,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國紛爭、戰亂頻繁,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麼社會的名分。

《莊子》這本書,歷代被奉為經典,現在能看到的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讀完全部內容,我似有所思,亦有所想,對我們的人生道路指明瞭方向,為我們的為人處事指點迷津。

一、淡泊名利,笑對死亡

莊子家裏很貧困,有時窮得實在是揭不開鍋。他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有清醒認識的,他身邊也有很多的有錢人,他也有很多的機會去享受榮華富貴,但他把這些東西看得很淡了。利束縛不了他,為利辛苦,為利奔波,卻喪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樂,“心為形役”,太不值得了。莊子雖然生活貧困,但是精神決不潦倒。

名利名利,破名比破利更難。莊子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説。”所以他不愛説什麼。當楚王請他出山為相時,他卻對請他的兩個大夫説:“你們請便吧,讓我拖着尾巴在泥地裏爬吧!”

莊子臨死時對學生們説:“我死了以後,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形體歸於天地,生死歸於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他追求的是“樂生”,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也表達了一種態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絕不找死。道家的態度是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每分每秒,去樂生,讓生命獲得價值。

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麼,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二、境界改變命運

《莊子》的《逍遙遊》篇中告訴我們,世間的大和小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人的一生,大小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莊子用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而我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束縛了自己的心智。莊子是一個大智之人,他永遠不會教給我們小技巧,他教給我們的是境界和眼光。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所有的榮華富貴,是非紛爭都是毫無意義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有一個快樂的人生。人生至高的境界是一種靈魂生活,這種靈魂生活是主善的。我們要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讓我們釋放自己,儘可能達到一個逍遙遊的境界。

三、認識你自己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是有效率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自己,才可能獲得成功的人生。莊子在《齊物論》中提出的觀點,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觀察,永遠都有它自身的密碼,這個密碼是看不破的。莊子告訴我們,人最難認知的是自己的心。人最難解答的就是:我究竟是誰?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只有清楚地瞭解自己的內心,才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最基本的出發點,才能夠去善待他人。莊子的寓言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應該順其自然,而不能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我們需要認真想一想,我們需要不斷地追問:這一生我們曾經多少次錯失過自己?我們真正找到了被開發的那個機會了嗎?怎麼樣才能找到那個機會呢?莊子在《人間世》篇中教給我們一種認識自己的.能力。總結兩個字,叫做“心齋”,就是用心的齋戒去真正反躬內省,看看你自己。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人生的每一條路。只有確立了這一切,我們才能以自己的清明理性去善待他人,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才能夠做到對人對己的真正的尊重。

四、心態決定狀態

莊子告訴我們:“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好像是一匹白馬從門縫裏跑過去,那樣倏忽一瞬一樣。這麼短的流光在我們手裏,怎麼樣才能真正地善待生命?莊子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態度,那就是:達生。面對生命,我們首先要有一種曠達的態度,這種態度會決定我們生命的質量,心態決定人的狀態。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決定成敗勝負的,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技術水平,而是一個人的心態。當我們患得患失時,當我們心有所慮時,你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發揮。所以,我們永遠不要過分地相信技巧,要保持一種坦蕩的好心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狀態,做到“以人合天”,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莊子教給我的遠遠遠遠不止這些,他的大道合乎自然,他的本性和悟性,他的世上總有路可走,他的豁達,他的“乘物以遊心”,他的諄諄教導,無不在我的心中翻騰。讀完第二遍,我感覺還是沒記得多少,甚至忘了大部分,這激發我讀第三遍的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dushu/y0orz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