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9篇)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 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為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着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才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為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台,工作意味着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傳統文化,有着豐富的內涵,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她養育了中華民族無數優秀子女,為實現偉大的理想而獻身;為民族的生存而拋頭顱、灑熱血;為捍衞真理而捨得一身剮;可謂:“公而忘其私,國而忘其家”。

傳統文化裏,在儒家先賢看來:“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為之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其操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其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志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其理想。千百年來,這些都無疑成為仁人志士的終生追求。因而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為了完成使命,蘇武牧羊北海,孤存荒原;楊儒以命護國,身死異域;為了正義,董宣敢於逆抗王命,強項不屈;張釋之依法保民,不從皇威;為了社稷,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林則徐虎門銷煙,名垂青史;為了華夏文化存續,司馬遷忍辱負重,留下千古絕唱;王國維赴死昆明湖,撼動儒林。如此等等,難以盡述。傳統文化所飽含的道德理念、獻身精神、民族情懷養育着代代子孫,堅如磐石地根植於中華大地的土壤內,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後裔的血液裏,民族永存,文化永存。其奧祕,正如宋代大儒張橫渠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聖賢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傳統文化的發展並非是温室花朵,風輕日暖,而是屢遭厄難,浴火重生。尤其在近現代歷史洗禮,社會轉型的變遷中,與時俱進,歷久日新。

中國共產黨人首先是中國人,自誕生之日起,也同樣沐浴在傳統文化的教誨中,因而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獨秀的“從研究室出來就到監獄,從監獄出來就到研究室”;周恩來的“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葉挺的“我願這地下火衝騰,把我和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這些共產黨人的偉大形象將永駐史冊。今天,作為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正如總書記所説,你只有把人民當親人,人民才會把你當親人。要始終做到“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歷史傳承,薪火不息!

繼承傳統,涵養文化;學習歷史,增強修養,是一個共產黨人自我完善的課題,是時代賦予的任務,是建立一個學習型政黨所自覺發達的必須!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3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調研時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浩瀚歷史長河中的耀眼明珠,雖飽經風雨卻歷久彌新,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璀璨動人。南宋理學家朱熹曾雲:“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將讀書視為立學之本,足見讀書的重要性。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同樣要學好傳統文化“必修課”,不斷加強傳統文化修養。

一、正心正念、端正態度,充分認識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重要意義

學習要有目的性,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加強傳統文化修養不但是修身做人的內在需要,更是成長進步的現實需要。首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是領導幹部修身做人的需要。人慾立於世,修身第一功。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典籍中,包含着關於修身做人的諸多典故名言。既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與人為善和自我加壓,又有“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勸善之言、戒惡之語,更有“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所藴含的知足常樂、參透捨得的人生哲理。這些古代先賢修身做人的智慧,無疑對於當今的領導幹部修好身、做好人、做好官,都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借鑑價值。其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是領導幹部睿智工作的需要。從“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濃濃的規矩意識和責任意識——既要敢擔當,又要有敬畏,做好該做之事,不做生事之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告訴我們,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唯有做到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才能時刻謹慎、處處留心,避免走錯路、辦錯事;透過“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其中藴含的立志篤行、勤政奮進思想,唯有立定志向、砥礪前行,才能積跬步以致千里、積小勝以成大勝。這些傳統典籍中關於工作原則、技巧和方法的箴言警句,至今讀來仍然十分受用。最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是領導幹部和諧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門藝術,同樣需要智慧。關於生活的智慧,在傳統文化典籍中,既有“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警醒,告誡我們要遠離奢靡享受、過好簡單生活,注重防微杜漸,謹防生活陷阱;又有“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啟迪,啟發我們“生活處處是學問”,要靜心、安心、細心,善於分析情況問題、理清複雜關係,做好生活中的智者;更有“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的勸導,規勸我們要勤字為先、安貧樂道,秉持好精神上的追求,不畏懼生活中的困難,做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且行且看、順其自然。

二、找準方向、聚焦重點,準確把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基本內涵

學習要有方向性,把握學習的側重點,才能增強學習的方向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浩瀚如海、十分廣博,想要學深、學透、學精並非易事。唯有充分聚焦本質、牢牢把握內涵,知道應該學習什麼、鑽研什麼,才能確保在加強傳統文化修養中學有方向、學有目標、學有所成。首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聚焦經典著作。經典著作的經典之處,除了體現在從古至今的口口相傳、交口稱讚之外,更體現在其中經久不衰、歷久彌新的至真至理。所以,加強傳統文化修養,首先要聚焦經典著作。相傳宋朝開國丞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雖有虛張誇大之意,但仍可見《論語》在傳統文化典籍中的重要位置。所以,作為儒家最經典的九部著作,四書五經必然是領導幹部要關注和閲讀的重點。除此之外,諸如《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史書典籍,對於我們縱觀歷朝更迭興替、把握從政治世規律,也具有較強的借鑑和參考作用。其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關注人物。注重人物著作體系研究,是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和方法。這就提醒我們在聚焦經典著作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關注人物,以便於系統把握某位歷史人物的思想核心、觀點體系和著作文章,從而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瞭解、觀點的把握和思想的認同。例如,老子“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哲學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儒學體系,以及王陽明“仁者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都是領導幹部要關注和學習的重點,並以此為突破口實現逐漸深入和逐漸拓寬。最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收集散篇獨文。通過閲讀古籍可以發現,不少歷史人物留存於世的經典著作並不多,甚至有的只是隻言片語,這就需要我們在閲讀中注重對經典文章和隻言片語的收集。例如《朱子家訓》全文僅634字,卻精闢地闡明瞭修身治家之道,其中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觀點,至今仍然對我們的生活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作用,這也正是《朱子家訓》能夠成為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和家教名著的重要原因。

三、掌握方法、精進篤行,靈活運用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的方式方法

學習要有方法性,掌握學習的小技巧,才能增強學習的方法性。領導幹部本身業務繁忙、時間有限,加之傳統文化學習更多地要靠自覺性,這就需要領導幹部靠業餘時間、用技巧方法來不斷學習和加深理解。首先,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講究一個“韌”字。朱熹有云:“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加強傳統文化修養,同樣要注重日積月累、久久為功。特別是對於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典籍,更要耐住性子、反覆研讀,必要時可以參考白話文翻譯來進行理解,但一定要對照文言文原文反覆研讀,久而久之就能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其次,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講究一個“廣”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名言出自北宋水利專家劉彝之口。所謂讀書要“廣”,就是要廣泛閲讀、廣泛涉獵,特別是針對當前碎片化閲讀盛行的趨勢,更要注重利用碎片化時間廣泛閲讀,不斷拓展知識的範圍和廣度。提倡“廣”字,絕非淺嘗輒止、走馬觀花,而是要按照自己的讀書計劃,及時進行補充性和拓展性閲讀,增強閲讀的厚重感。最後,加強傳統文化修養要講究一個“行”字。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謂“行”就是要注重知行合一、加強實踐應用。從較淺層次而言,傳統文化的應用,可以體現在公文寫作和日記撰寫中的句子引用上。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深入領會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增強思想認同感,用以指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觀念觀點融入思想、化作行為,以此增強學習的獲得感。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4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傳統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豐富多彩。有民間工藝陶瓷,民族藝術戲劇,國畫,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等等,不過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間藝術剪紙了。

剪紙是中國的民間藝術瑰寶,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看了讓人羨慕不已,嘖嘖稱讚。剪紙的內容包含着濃濃的生活氣息。鳥,蟲,魚,獸,花草樹木亭橋風景。這些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自然景觀成了人們剪紙的花樣。每逢過年過節或喜事臨門,人們都要剪一些“福”、“喜”、“壽”等貼在窗户上,門上來表示慶賀。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有趣呀。一隻穿着綵衣的小老鼠拖着一條長長的尾巴,他的眼睛滴溜溜地搜索着四面八方,生怕被人發現它在偷燈油。可是老天像和他作對似的,葫蘆裏的燈油全流到地上了,小老鼠以最快的速度,從燈台上跳下來趴在地上,伸出那利劍似的舌頭貪婪的舔着地上的燈油,那滑稽的樣子真是逗人喜愛!

剪紙藝人剪得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連外國人也嘖嘖稱奇,豎起大拇指一個勁的來誇讚。十二生肖被印成郵票飛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認識中國博大精深的剪紙文化。

太精美了!它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心靈手巧,他是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間傳統文化的結晶。我也想像民間藝人一樣剪出一副精美絕倫的剪紙作品,送給外國的小朋友,讓他們瞭解中國的剪紙藝術,讓剪紙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樑。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6

翻開塵封的歷史,有多少賢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我們感動,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處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多少人荒廢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又怎麼不讓人憂心呢?

姑且不説北京舊城牆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衞民族文化?20__年,韓國人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向聯合國申請了文化遺產保護,並獲得了成功,這件事曾讓無數的中國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護好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從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節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日的意義,主要在於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日的文化價值,讓節日埋沒於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於它的休閒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閒,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因此,“黃金週”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恆的光芒映照着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温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恆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湧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温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儀式。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藴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嚮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託着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於今日的中國人來説,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説:“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着我的手,於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更堅定!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7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裏,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慾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佔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傳統的優良的東西,越發珍貴起來。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眾多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德行教育。

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因此出現了德行危機。人們大聲疾呼,要恢復中國人固有的傳統美德,諸如公正、誠實、良知等等。

社會上的許多現象讓人感到震驚,例如12歲的孩子販毒、14歲的女孩子生孩子、16歲的中學生殘忍的殺死母親,…;雖然他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感受陽光雨露,可是,他們純潔的心靈被污染了,從小就喪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長,主要決定於他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影響,我們把家庭教育稱之為紮根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正是因為它對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決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質形成,價值觀的取向方向。簡單的説做人的最基本原則、道德習慣大多都是由家庭來完成的。

中國傳統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這一傳統為孔孟承傳下來,成為維繫中國傳統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學習如何處理好這些基本的倫理關係,所以古語講:“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裏接受了母親言傳身教的正確影響,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形成了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待人接物態度,培養起了忠孝悌信、禮義廉恥的品格,走入學校、進入社會才知道如何讓與朋友、同事、乃至於陌路人的和諧交往相處。

可現在許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德育卻捉襟見肘。舉幾個身邊的例子:乘車時,學生在那裏安然的坐着,卻不給身邊的老奶奶讓座,甚至有時在車內能聽到人們大講髒話,互相彼此漫罵,隨地亂扔廢紙……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文明離他們越來越遠,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也消失殆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真誠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説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説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説: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

文化影響着後來者,後來者又傳承、修正並補充着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着,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歎地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説: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麼是時尚,什麼是潮流!那些聽起來華麗無比的詞語真的讓你過得好嗎。很多人在尋求人生的歸宿,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命狀態。可是卻有太多人在追尋中迷失自己出發的目的,最後偏離得面目全非。

別説物慾太多,誘惑太美,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靈魂的歸屬,只會在陰森的墳場遊蕩。根源在於你舍不捨得放掉手裏抓着的墮落之繩,試着找到星點的光。前衞的東西未必就是絕對的好,很多時候傳統的東西也許能指引你找到靈魂的歸宿。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8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徵着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粽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説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屍體打撈回來,可怎麼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粽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9

石頭再硬,經過歲月的打磨終將化作一捧沙被風吹得消散;河水再廣,經過歲月的晾嗮終將乾涸;花朵再美,經過歲月的摧殘終將枯萎,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都會因為歲月的流逝而發生改變,或完全變了模樣,或迎接死亡。文化,在歲月的打磨下卻長久的保存下來。但也不免有所遺失。在磨難裏留下來的,都經歷無數風雨陰險,在改變下變得更加厚重,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它的地位。而那些不幸遺失的,卻在磨難中被歲月帶走,連痕跡都被風吹走了,他們沒能留於人們心中。

文化是需要保護的,更是我們需要傳承的。

前不久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文化傳承的意義,令我們記憶深刻的是其中一期節目中所講述的一羣不平凡的人——麥客。這其實只是一個平凡辛苦的割麥子的職業。但這個職業的從事者,麥客,卻是不平凡的。因為他們是這個文化的傳承人。可惜,這個文化的傳承也許要就此中斷了,像那些被風捲走的沙一般,變得無人知曉。據悉,中國現在的麥客數量已寥寥無幾。因為時代在不斷變化,發展與進步,一些低效率的工作終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時代的機器,所以麥客這個文化的隱沒也在所難免。在節目中,一些反存的麥客這樣説到;“這個工作苦,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工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許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以割捨。我們所期望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永久的傳承下去,僅此而已。”幾個農民的幾句簡單的話語,卻足以體現文化的內涵。

文化當然還包括學習方面。中國幾十年的文化思想,老子,孔子等諸多歷史文學家為我們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使中國文化得以在世界上有所成就。近期,傳統文化進考場的理念在日益更新,這對於學生來説似乎有些苟刻了,但這讓新一代的青年能更好地瞭解文化,深入文化,為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被風吹化的石頭至少還有沙的足跡,乾涸的河水經歷大雨的洗禮將飽含生命之水,枯萎的花朵留下的種子又將盛開下一個春天。歲月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什麼。傳統文化同樣也會在歲月中再次綻放新的生命活力。而我們將把這傳統文化一直傳下去,讓先輩的英靈自豪的感慨:歲月故消逝,文化駐我心。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0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1

欲為人師表,先學會做人。

剛剛學完《傳統文化教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麼失敗!多麼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們這個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良心!

傳統文化的`學習,剛好有吳老師講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讓傳統教育滲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覺自己對“弟子規”還是停留在“聖人訓”的階段?慚愧啊,可見自己的確不是上根之弟子?不過“勿畏難、勿輕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要知恥近乎勇,只要嚴格堅持按照恩師的教導,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勇猛精進,相信一定會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理想生活。

傳統文學並不是談玄説妙,“話説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聖賢留下的經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正如“聖賢乃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些經典,都是從聖賢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時時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與古之先賢心心相應。自己修學不得力,正是因為對恩師、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缺乏恭敬心,才會讓煩惱習氣障礙自己。而恭敬心不夠,也就證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夠,自己是否時時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時時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自己身體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檢討仁、義、禮、智、信,自己沒有一樣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感恩“傳統文化講座”!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領導辛勤教導!

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2

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我想談幾點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藴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為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説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説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温總理在上任時説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説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3

通過對青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譚院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輔導報告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使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受益,也就説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人。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得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

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4

一個國家要興旺發達,離不開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與滋養。一個民族要發展繁榮,有賴於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追求“真善美”精神為目標,以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致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和教育推廣,共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而奉獻智慧和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共有精神家園,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倫理共識、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各級各類教育都應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推動學生學習傳統美德,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學生在經典的浸潤下形成良好的情感,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夠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好中國道路。

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承接傳統美德。因此,今天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是新文化視野下的傳統文化教育,是助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的傳統文化教育,應該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範疇,成為國民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學校來説,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和新的突破口。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包容、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其深邃的精神內核、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優秀傳統美德,如果能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開展教育,可以浸潤學生的心田,養育學生的精神生命。對全國1500多萬名各級各類教師而言,它們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都説世界上有最悠久的三大文明,我兩次考察過埃及的文化教育,也多次到兩河地區參觀訪問,那裏的文化非常燦爛和輝煌,而今隕落了,唯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經久不息,並且在得以發揚光大。我們沒有理由數典忘祖,沒有理由妄自菲薄,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感到自豪。

深入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研究,是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許多亟待研究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需要認真總結傳統文化教育成功的經驗,分析存在的薄弱環節,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比如學什麼就要精學,各級學校的課程內容已經較多,學生的負擔已經偏重。人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精選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經典、最基礎的內容,讓學生掌握,有的甚至要熟記熟背,內化於心外化於形。要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構建大、中、小、幼乃至覆蓋全社會的傳統文化教育理論和實踐體系,取得生動活潑、特色鮮明、富於成效的研究成果,從而引領和推動全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健康有序發展。至於説,在學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不要有專門的教室,要不要穿長衫長袍,可不做統一要求,各地依據本地本校的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只要有用、有效,就是好的方法。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5

3 月18日—20日,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論壇”,第一天上午是音樂的來自兩岸老師的同課異構課程,下午是美術的同課異構課程;第二天是海峽兩岸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大陸和中國台灣嘉賓的致辭與授牌儀式;第三天是一堂來自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林泊瑩的體育課。

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老師講的都是七年級教材裏的一篇《小調集萃—沂蒙山小調》,之所以選擇這一課的內容,因為兩位老師覺得,民歌曾經和人們息息相關,但是現在卻越來越遠,隨着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遠離了田園生活,而且隨着交通的便利,人們的地域性特徵逐漸淡化,民歌就失去了發展的沃土,而且現在的孩子喜歡潮流、喜歡搖滾、喜歡周杰倫、喜歡T-Fboy,民歌逐漸走向了末路,怎樣保護保護民歌,並使它發揚光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更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兩位老師鼓勵老師們的學生們學習民歌,因為民歌是我們的歌,走到哪裏也不要忘了根。針對孩子們不喜歡民歌,兩位老師也給出了建議,可以把民歌進行包裝下,讓民歌更加國際化,讓孩子們更喜歡。

在互動環節中,針對我校開始勛的課程,我諮詢了來中國台灣的張萬苓老師,因為當時我們學校剛開始開展勛的課程時,我朋友圈的家長,有的就開始質疑,家長們認為勛的課程不適合在國小開始,他們覺得勛吹起來沉悶,不符合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的氣質……,我就請教了張老師,問張老師:“您認為勛是否可以在國小進行開設呢?”張老師回答了四個字:“非常合適,因為勛比較便於攜帶,隨時可以拿出來表演,隨時可以拿出來秀一秀,這樣就會使孩子超有成就感……”第二個問題,我問張老師:“中國台灣的國小的音樂都開設了哪些呢?”張老師回答:“中國台灣的孩子們從接觸音樂開始,就先學習五線譜。國小階段八成的孩子會彈鋼琴,讓孩子們都學會的一項樂器是笛子。”

第一天下午的課程是美術課,先是來自清華附小的張婷婷老師對清華附小的美術課的開展現狀,她説藝術不僅要畫出來,還要運用到生活中。清華附小低年級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感情與生活,會讓孩子們認識校園的雕塑、植物、建築等,並讓他們畫出來;中年級的孩子們會讓他們關注生活與社會,會讓他們畫一些學校附近的社區、菜市場等;高年級會讓孩子們關注歷史與文化,藉助清華大學的便利和優勢,帶領孩子們參觀清華大學,會讓他們畫出一些古老的景點,比如:清華大學的校門等。中國台灣的美術老師是採用表演的方式看圖書畫,我在現場錄了一段視頻,請大家觀看。(視頻播放)視頻中的孩子扮演成米羅身邊的小鳥,讓孩子進行兩分鐘的介紹米羅的作品,這樣不僅使孩子更加了解作品背後的故事,還鍛鍊了孩子們的口才表達能力。

體育課是由中國台灣的體育老師林柏瑩,為大家獻上的一節精彩的體育課,在參加培訓之前,知道有一節是體育,心想中國台灣體育老師會講跑?跳?投?……但是,當我拿到主辦方發的內部資料的時候,一看是龍拳,隨即百度查閲有關龍拳的相關信息,但是並沒有任何關於龍拳的相關信息,直到聽林老師的課後我才知道,原來林老師所在的學校叫龍門中學,龍拳就是林老師自己創編的龍拳操,並且的中國台灣火的很!(欣賞有關林老師的龍拳操的視頻)龍拳操,也經歷了幾個階段,青澀期-蜕變期-成熟期。大家欣賞林老師的龍拳一步一步的改變,(視頻播放)整堂課林老師灌輸的知識並不多,只學習了龍拳的第一節動作,着重採用了小組合作的形式,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凝聚力和體育精神。

外出學習的這幾天,一天的課程結束後,晚上回到賓館,我也會用一句話來記錄一天的所感所想,這是我三天所整理的三句話。一、傳統文化不是走回頭路,它是一個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過程,是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二、讓我們用童心對待童心、用童心回答童心;三、教師的最大成就感來自學生,而體育老師的心願是看到孩子們運動後的笑臉。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6

中國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家家户户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裏面有着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半夜時分,“年”獸又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裏,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燭光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7

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悠久歷史創造了數之不盡的燦爛文化,發明了世界的科學技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僅在科技方面研究成果豐碩,創造了令人驕傲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活字印刷術和_,還在思想、藝術、製造、教育等各領域遍地開花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就。

我們應該學習蘇步青爺爺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精神,還要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思:每一個人都要擔負起國家民族興亡的責任。我覺得愛國是一條光明的道路。

我們不僅要熱愛祖國,還要傳承祖國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精神的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文化,熱愛藝術,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創造了源遠流長,魅力永恆的文化。中華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有益於世界發展,已經並將繼續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現在全世界正興起中國文化熱,這正是中華文化有益於促進世界發展的證明。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對於一個炎黃子孫來説,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依戀,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節日,共同的禮儀美德和民族精神。正是這些共同讓我們血脈相承,中華民族文化連綿不斷。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上,都要在社會中生存,都要獲得生存發展的物質資源,都要尋求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而這一切首先得之於祖國,所以我們把祖國視為“母親”。失去祖國就等於失去了自己的母親,我們就變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祖國繁榮富強需要每一個兒女傾注愛的力量,需要每一箇中華兒女許下堅定的誓言:為國爭光。

中華一家親,只有五十六個民族擰成一股繩,中華民族才能擁有強大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斷創造歷史偉業,才能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才能維護祖國統一安全,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一家親首先要關愛夥伴,種下友誼之樹,結下友誼之果。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更不能忘記:尊敬長輩,愛護弟弟妹妹。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是每個人應該做的。

“文明是一種運動,而不是狀態;它是一次航行,而不是一個港口。”這是法國作家雨果的話。舉止文明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種子。作為一名國小生,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弘揚文明傳統,樹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只要心裏播下這粒種子,它就會在我們的精神世界裏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美好!自己文明的同時,也要提醒身邊的人文明。

民族復興,首先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復興中華做出應盡的貢獻。

對於學習,我們不僅要充滿興趣,愛讀書,愛學習,還要牢牢記住雷鋒叔叔的釘子精神,刻苦鑽研,爭取早日成才,以奉獻社會,服務人民。有這樣一句話,“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激昂向上的心態,做一個陽光少年,那麼中華民族的前途必會如初升的太陽一般蓬勃向上。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開篇就提到了“孝”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首先具備的行為品格。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講座上,姜老師給我們上了關於“孝”的一課。

前半節課,姜老師給我們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很快了解了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比美國要長很多。一個人的五個行為境界,以及自古以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姜老師一直在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一致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把它傳承下去。姜老師沒有作答,而是迅速地講起了有關親情的動人故事。當聽到白猴媽媽在臨死前還一心想着孩子,把孩子的一切都照顧好後才放心地讓獵人開槍;當聽到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地震中捨命護住自己的孩子,並留給他一條感人的短信;當聽到兩位父母在災難來臨之前分離把孩子託舉起來讓他得以存活時,很多同學都流下來感動的淚水。父母為了孩子,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心中,孩子比自己佔據的空間要大得多。只要孩子平安,他們在所不惜。我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父母,深感慚愧。我的生活,雖沒有大起大落,但誰説父母不是在為我默默地、辛勤地付出?身上穿的衣服,口裏吃的飯食是從哪來的?品學兼優、多才多藝又是誰給你的?有兩個人,一直在我身上寄予了厚望,可我怎麼不感謝他們的信賴,反而有時要不聽他們的話呢?

為什麼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在我們身上得到傳承。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我漸漸明白,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只有做到了孝親愛親,在心中播下一顆孝的種子,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0

中國,最貼切的形容詞便是:文明古國、千年大國、禮儀之邦。可不管是哪個形容詞,都凸顯出中國是一個文明的特性。是的,因為有文明,中國才會有千年的底藴。因為有文明,中國才會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大國。中國是一個千年的大國,其中不知道湧現出了多少影響世界的文明。四大發明:造紙術,因為有造紙術,中國的文化才得以傳承。活字印刷,因為有活字印刷,中國的文化得以傳向世界。指南針被廣泛用於航海和指向。炸藥更是礦物開採的必備品。四大發明是影響世界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最傑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科技方面,中國更是有許多其他的著作:趙州橋凸顯出我國古代先人的智慧,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更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結晶,古代中國王權所在的故宮及其文化也是我國的寶貴遺產。

中國,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中間經歷了數十個朝代,從夏商的青銅文化到現代56個民族多樣的文化,哪一個不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中國文明從唐朝開始興盛,唐代的詩詞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著名詩人,李白的詩飄逸嚮往自由,詩聖杜甫的詩悠閒恬靜,唐詩是中國詩歌的一顆明珠。宋代詩詞更以詞曲聞名中外,出現了李清照、“三蘇”等大詞人。明清小説將白話文推向高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並稱四大名著,流傳後世。

雖然我們華夏文明曾經是影響世界的文明,可是我們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們的傳統文明正慢慢被丟棄和竊取,從基本禮儀到科技發明,為什麼我們還要向韓國學習拜孔儀式,為什麼韓國人説孔子是他們的祖先?為什麼日本人説我們的武術是從日本學的?我們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別人就將之竊為己有,我們紀念屈原端午節居然是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們,覺醒吧,不好好保護自己的文明,我們就丟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有自己燦爛的文明,我們應該以史為鑑,珍視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傳承我們的五千年文明!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1

從今年春節後開始,我們人大機關逐步開展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觀看這一系列的報告和電視專題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禮,糾正了以前的很多錯誤認識,也開始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生活。

《弟子規》我以前接觸到的不多,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當成是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是以前古代兒童剛開始學習的啟蒙讀物,但裏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時候,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天天都給我講,什麼王小冰魚,丁郎刻木、蘆花絮衣等,長大上了中學以後,就開始感覺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到今天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用再學這個嗎?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特別是聽了錢文忠教授所講述的《弟子規》後,才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太少了。《弟子規》通篇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聽起來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好象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時候對孩子從小在學習、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樹立道德規範的典範之作,也可以説是一部教給我們該怎麼學習做人道理的綱領著作。

現代社會是物慾橫流、道德和價值觀扭區,人情冷漠,我們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傳統道德都給拋棄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很廣的這種事情我們實在聽得太多了,廣東小悦悦事件、老太太倒地該不該扶等問題,這種問題都能拿出來討論,説明現在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很嚴重了,象傳統文化論壇中陳大惠老師做得是一件春風化雨般很有意義的工作,逐步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糾正人們扭區的價值觀,大力弘揚和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這在現在確實是很有必要的。看了這一系列片子後,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夠的。

孝敬父母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沒看這些片子前確實對這些沒做過深入地思考。為什麼,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為從小在縣城長大,從上學、工作、結婚、有孩子,基本沒大受過什麼罪,因為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給包辦代替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快樂的大樹》,非常感動,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樹,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給了孩子,還恐怕孩子不快樂。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與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們買房子,沒有兩邊父母的資助也實在是不敢想,這兩天裝修,父親一直説“你們還貸款不容易,過段時間我們再想辦法給你們籌集一點。”老人是隻要有一點能力,也都會想着孩子,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老人的百分之一也就他們也就使他們滿足了。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2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斷章取義、曲解傳統思想是謬誤產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員在闡述執政理念時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口號,認為控制民眾輿論,堵住民眾之口是重中之重,於是拒絕民眾批評意見,粉飾工作失誤。君不見,某些部門在此種方針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獻策,信訪局門口成批上訪者被黑心執政者以“維穩”為由遣送回家。這句話本出自《國語》,原文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勸諫執政者要重視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評之聲,否則後果嚴重,並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還重要”。愚昧的執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觀點翻轉,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國小生作文乃至不少報刊雜誌中,這句話被用來讚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讚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着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為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於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屬於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由於時代的侷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於妻子之上,自恃為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説:“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這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3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4

從帶着糾結和困惑踏入校門,到懷揣着感恩和不捨踏出校門,三天封閉學習,心靈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洗滌,門內門外彷彿已是兩個世界。傳統文化不再是起初心裏那虛無縹緲的模樣,變得立體、真實。這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學習班上,學員們通過讀誦經典、觀看視頻、聽取授課等方式,系統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思“家國天下”的真理。傳統文化絕不是有些人想象的“之乎者也”這麼簡單,更不是迂腐、落後、愚昧的代名詞。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藴和滋養,理想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着。我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四十年來,諸多新鮮事物夾雜着糟粕撲面而來,猝不及防的人們很快沉浸或陶醉在橫流的物慾之中,古聖先賢及革命先輩們世代承襲和堅持的理想信念在人們心中也逐漸褪去了色彩,甚至被打上“死腦筋”的標籤。在這樣的環境下,當我們摒棄紛擾,真正靜下心來,認真去學習和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喚醒了我們對世界、對人生的重新認知,從古聖先賢提出的“大同世界”到共產黨提出的“共產主義”,向善而行的世人終究會殊途同歸。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道理其實十分簡單,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或者人際關係處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三天的學習中,“反求諸己”一詞頻繁的出現在授課老師口中,時刻提醒我們常懷感恩之心。反思自我,平時的做法卻往往與聖人之言背道而馳。有了問題,不會反躬自省,而是怨天尤人。

世間幾十年,自認為在為人處世方面一直得體,但學習了傳統文化之後,再來捫心自問,“反求諸己”何曾做到過。家庭中出了問題,常常埋怨家人,好似自己諸事皆對。個人發展中遇到問題,往往感歎自己起點太低、平台不好,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問題。目前傳統紙媒的發展正處於困難時期,當是眾志成城之時,然而每每工作不順或遇瓶頸,總是先找客觀原因,歸咎於時代的迅猛發展和報媒日衰的大環境。殊不知,在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仍有多家報媒逆勢而上、涅槃重生,更勝往昔。

究其原因,儘管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習,卻一直只看重知識的學習,放棄了對做人的常識的積累。“知識只是人的能力,而常識則是人的能量”,老師的這句話一直讓我們為之思考。所謂傳統文化中的常識,是一個人處世必須遵從的一些原則,讓我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約束。“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文字不多,卻字字珠璣,五倫八德,不僅僅是作為人應當具備的基本道德,更是這個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

特別是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匹夫擔當”,讓蠅營狗苟的我們無比汗顏。痛定思痛,我們將以古人先賢為榜樣,自省、明德、利他、向善,以“日行一善”的堅持開始“愛”的播撒,以“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點滴開始“愛”的累積,相信“愛”的“螢火之光”終有一日必將成為“愛”的“燎原大火”。

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學習古人“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的“仁愛”,就是要學習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通過學習,真正去塑造高尚人格,養成浩然正氣,從而更好地經營家庭、謀劃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xx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體會議上曾強調,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優秀的“家風”“家道”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之魂、國家之本,是流傳千年的民族文化符號,也是我們幹事創業的動力之源。

對於我們報人來説,臨報集團何嘗不是一個大家庭。當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時,我們要從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汲取力量,要從豐厚的傳統文化中尋求解決方法和實踐路徑。這些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的養分、力量,解決方法、實踐路徑就是集團的“家風”“家道”。集團良好的“家風”“家道”就是我們上下同欲、凝心聚力的根本和基礎,就是我們克難而上、逆勢崛起的勇氣和魄力,就是我們改革創新、戮力攻堅的擔當和責任;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集團每個“家人”身上的明德之心、利他之心、至善之心。當集團每個“家人”都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集團這種好“家風”“家道”在我們手中塑造、成長、傳承,我們將一身正氣、精神抖擻、鬥志高昂,無往而不勝。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5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古聖先賢留給我們的這些東西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在學習傳統文化《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做人要懂得感恩。佛法裏説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説,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供我們讀書,教我們做人的道理;長大後,離開了他們,他們在家鄉仍然是無盡的惦念。

父母已逐漸老去,有一天一定會離我們而去,盡孝的時日無多,作為子女,應該做得越多越好,讓他們盡享天倫之樂。我自己深有體會,父母親養育了十個子女,母親因操勞過度,得了肝癌,在患病期間,還早早起來為我燒粥做飯,怕我上班遲到,怕我勞累,為我做好準備。在彌留之際,還竭盡全力為子女操勞,多給子女一份愛。因為母親的病確診的晚,當我做子女的得知噩耗時,都來不及怎樣去回報母親的愛,報答母親的恩,只有搶着時間多陪一下母親,短短的十五天母親離我而去,留給子女的是自責、後悔、遺憾,而這份遺憾永遠無法彌補。之後,我的兄弟姐妹吸取了這慘痛的教訓,把對母親的思念化作怎樣照顧好父親的行動,日後的生活中,捨不得得罪父親,父親的冷暖、愛好、健康都在子女的言語、行動中得到體現。現在,父親已進高齡,由於子女的尊重、珍惜,身體、精神都很好。

這個暑假,我問父親想到北京玩嗎?(因為村裏有的老人去玩過了)父親説:“想到廣西桂林看看你舅舅、舅媽。”就這樣,雖然自己家經濟不是那麼寬裕,還是帶老爸去桂林玩了一星期,帶老爸到桂林的景點看看,這可樂壞了老爸。看到桂林的奇石山峯、巖洞,老人家讚不絕口,看到“劉三姐印象”,老爸懷疑是神仙下凡,我告訴老爸是人工合成的,老爸説,現在人真聰明,科技發展真快。一趟訪親旅遊,給老爸長了見識,了卻一樁心願。我一家人也感到很高興,能陪陪老爸走走。

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享受的到傳統文化帶給我們好處。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他們的愛讓我們的人生陽光普照。孝敬父母要趁早。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6

通過今天王老師的國血教育讓我學到了好多。在以前自己在孝方面做的不好,以為自己工作中不能經常給父母親來打個電話,不能能往常關心父母親,從來不考慮他們的感受,從不為他們着想。

今天的講座讓我學會了好多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孝佔據了很大一部分,人們常説百善孝為先,現在的我達不到王老師和聖賢聖人的鏡界,但是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知知道了一個人如果不能孝敬自己父母尊重老師尊重他人。那麼這個人一定不能在社會上很好的生存,沒有朋友也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我們時刻意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孝敬父母尊重他人。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瞭解到了世間萬物都是相輔相成的。而且世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有生命的,我們要尊重萬物,尊重生命,我們都應該真心實意的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的同學、老師,朋友都應該真誠相交。

今天我學會了百善孝為先如何去孝敬反母。就比如自己畢業以後工作了,用自己前兩個月的工資為父母親買一份禮年物,在父母身邊陪他們一段時間,陪從母親一起吃飯,陪着父母去他們想去的地方,為他們買些保健產品送他們檢查身體。

孝道是為人之本,一個人必須懂得孝道並踐行。對待父母親一定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圖報,要懂的報達父母老師。讓我不們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國家,跟着黨的步伐向着美好生活前進,並且樹立確的信念,為國家社會服務。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7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説,“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説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説,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8

又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不熱鬧,反而有點淒涼。革命先烈們,你們犧牲了多少啊!

這幾天,我看了電影《兩個小八路》,他們很勇敢,在無數戰爭硝煙的洗禮中,留下了那感人的故事。他們在佈滿了硝煙的戰場上為八路軍們通風報信;在充滿危險的鬼子的軍營,不,是兇殘的豺狼的老巢前獲得敵情,傳遞給戰士們;在火焰蔓延和子彈飛過的戰場上奮不顧身……他們為了革命,和鬼子、當漢奸的二鬼子拼搏着。抗日戰爭的勝利凝聚了多少他們的血汗!這兩個小八路年齡只有十幾歲!

槍中發出的子彈,是戰士們發出的呼喊;手雷中冒出的巨火,是戰士們對日軍的憎恨;大炮中冒出的巨煙,是戰士們內心為革命而奮鬥的志向長城。一個個烈士們倒在了通往勝利的道路上,贏在了革命戰場上,他們用血抹亮了自己閃耀的名字,用生命換來了現在美好的生活,用高聲的呼喊換來了解放後和平美麗的祖國……烈士們,你們在説什麼?啊!我聽見了!你們在説:“為了革命,為了下一代,衝啊!”你們走了,但留下了無數後人的思念,留下了血染紅的五星紅旗!“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烈士們,你們安息吧!我們一定會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加繁榮!

做一個文明少年,拋開不該想的東西,尊重先烈們。

經常聽到有同學説不文明詞語,還改編先烈們的故事,這怎麼行呢?做一個好少年,好學生,佩戴好紅領巾,乾乾淨淨、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

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優秀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9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説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説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説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説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w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w7zl0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