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精選8篇)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精選8篇)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1

我國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着,但伴隨着經濟的增長,我們的壞境卻面臨着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就像人身體上的慢性疾病一樣,慢慢地,不容易被人覺察地侵蝕我們的身體,使我們對其毫無防備,一旦有一天發現了它,它已經處於爆發期,任何辦法也無濟於事了。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精選8篇)

在當今這個只注重經濟增長的社會,我覺得《寂靜的春天》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它的作者,蕾切爾·卡遜為了人類的幸福,環境的持續發展,拖着病重的身體,忍受着巨大的詆譭和攻擊堅決寫這本書,然而事實證明她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她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本來我們和大自然是和諧相處着的,世界是那麼美好,但自從人們濫用化學藥品的時候,這一切就發生變化了。人們為追求經濟利益,使得莊稼有好收成而在莊稼地上大量噴撒DDT、艾氏劑、氯丹、狄氏劑、安德萘的一系列殺蟲劑,給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河流,大海、地下水,土壤、動物、植物都不能倖免於難。這種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恢復的,它一旦存在於某個地方,它就會通過食物鏈傳遞,而且具有集聚效應,也就是説等級越高的生物,他身體上積聚的的毒物將會最多。我們想想,這確實無可非議的,如果土地上噴撒了毒性很強的化學劑,那麼我們的蔬菜就會染上,如果動物吃了,就會在動物身上積聚,而動物吃動物,而動物又最終進入我們的口裏,而且我們還吃蔬菜,所以,可想而知,這種亂噴灑殺蟲劑的做法其實就是我們人類自取滅亡啊。我們習慣於找尋那些明顯的,直接的影響,而不研究其他方面,除非這一影響一一種無法否認的明顯形式急驟地出現,否則我們總要否認危害的存在,這就是我們人類的短見,由此我們必須為我們的斷見付出代價這種代價就是對我們自身和我們的子孫後代遭受各種疾病或居無定所。

有些昆蟲確實有害,但並不意味着我們就可以以這種藉口對其他益蟲大加毒害,而我們做什麼似乎從不想後果,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為了最求目前的利益真的可以什麼自私得都不顧嗎,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清醒呢?

我們從適應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慢慢地將自然佔為己有,向自然索取施虐,卻從來不為自然做一絲奉獻。面對着各種以壞境破壞為代價的物質利益,人們妥協了這就是人性的弱點。現在一系列的壞境問題不斷出現,地震、火山爆發、洪災、泥石流、滑坡、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人們才真正認識到自己犯了多大的錯誤,因為這些都是他們一手造成的,和環境本身沒關。所以,環境問題開始受到重視,壞境保護措施才被日益提上議事日程。一直以來,我們都依賴大自然給我們提供的物質生活,我們應該心存感激而不是用各種手段破壞它,這不僅僅是一代人的事,而且是世世代代的人的事。

我希望寂靜的春天永遠不會來臨,伴隨我們的將永久是青山綠水,碧草藍天,還有小鳥們的歌聲。感謝自然吧,雖然我們已經錯了,但我們的路還長,我們現在改還為時未晚。保護我們的自然,愛護我們的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每個人都真心呵護我們唯一的家園——自然,這樣春天永遠不寂靜,人類生活更加幸福。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2

本書由一個小故事開頭,講述了一個原本伴着鳥語花香的村落,因為人類的侵入導致了環境的惡化,最終林間小調歸為了一片寂靜。作者蕾切爾。卡遜是一位研究魚類和海洋資源的海洋生物學家,而非環境專家。 『寂靜的春天』的發表引發的爭議堪比『物種起源』。特別是遭到了以環境為代價而獲利的人們的強烈反擊。然而,同時卡遜也喚醒了亟待拯救環境的人類。

人類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人類無疑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從鑽木取火到飛船上天,人類不斷的探索着世界。然而,伴隨着文明發展而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環境的惡化。

本書從DDT等殺蟲劑和化學藥品的使用角度,介紹了其引發了環境惡化的嚴重後果。

然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只因眼前利益是自取滅亡。當事物的嚴重後果被揭示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採取措施來避免事故的惡化,而是麻木不仁的去否定不願接受的現實。環境問題如此,安全問題亦然。

殺蟲劑的使用的確暫時的消滅了某一部分害蟲,然而自然選擇是害蟲不斷進化,使一種殺蟲劑失去效力,接下來人類會再研製一種新的殺蟲劑,如此循環。然而,被稱作不會傷害人類的殺蟲劑最終會沿着食物鏈一級一級的濃縮,最終給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不是幾年,幾十年,或者幾百年能夠化解的。這與飲鴆止渴又有何區別?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今又有多少人為了眼前的小利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有些投機可以理解,甚至賭博也不會輸掉底線,最可怕的是,自己鋪設了一條絕路。

任何事物,始終需要自我和他我的平衡。自然界的循環有自己的平衡,發展與環境的關係需要平衡,安全與生產需要平衡,正電荷需要負電荷平衡,甚至是抽象的感情都需要平衡,有些平衡一旦打破,則會產生嚴重的不想要的後果。

事出有因,不錯的。大自然不會無故的懲罰人類,事故也不會憑空發生。種何因,收何果。有些事故的發生歸於無知,最不可接受的是明知故犯。無論是責任心的喪失還是利益的驅使,都只能説是目光短淺。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3

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之前,春天,在我心中都是萬物復甦的代表。我所能想象到的關於春天的場景,就只有生機勃勃。

在我國中時,有一次翻看生物課本時看到了有一節課提及到《寂靜的春天》這本書。

寂靜的春天?

春天居然是寂靜的?

如此大的反差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我想,要解開我心中的疑問,就只有讀一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了。

因此,這一切成為我讀《寂靜的春天》的開端。

《寂靜的春天》的開文就是一記重擊式的描述:“過去未工業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着悦耳的歌聲。然而現在因為大量使用DDT等殺蟲劑,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我們還能在春天時聽到鳥兒的歌聲嗎?”看了之後,我被震撼了,開始有了共鳴。

“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數以百計的鳥兒於天空翱翔,或於樹叢間鳴啼著悦耳的歌聲。”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春天嗎?可是卻由於各種原因,而“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春天沒有鳥了,因為沒有小鳥了,因為大鳥吃了蟲子了,而蟲子體內有農藥……

試想如果我們自己生活在那樣的地方,該是一件怎樣的可怕事情啊!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我們的美好世界變得那樣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敵人的活動使這個受損害的世界的生命無法復生,而是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書中這句話給我的震撼非常大。原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用雙手造成的!農藥的使用已經讓我們的明天蒙上了恐怖的陰影,我們該如何擺脱這樣的景象?我們要為其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陷入沉思中……

有人説了,不用農藥,我們如何殺滅害蟲?像書中所提,可以用生物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有用,而且不會污染環境。當然,科學的研究還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極大的前途!有很多方法已可以用於實踐中,我們應該去嘗試。

農藥已經讓死神離我們太近了!我們應該警惕了!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4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就好像一個孩子與他的母親的關係一樣。人類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誕生,在大自然默默的培育下成長。在人類成長的過程中,與大自然母親的關係一直變化着。嬰幼兒時期的人類由於缺乏對自然、對世界的瞭解,也由於自身智慧的欠缺,對於自然是充滿了好奇和畏懼。天上劈下來一個雷,人們便惶惶不可終日,幻想着是神在發怒,;殺羊宰牛進行隆重的祭祀。而童年時代的人類,增加了對母親的瞭解,開始有計劃、有目的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緩慢地對自然所恩賜的事物開始改造。不變的是,人類對自然仍懷有一種敬畏和依戀。在這種影響下,人類和自然的其他孩子——周圍的環境——都保持着一種友好而親密的關係。但問題就出在下一個階段,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必須經歷的青春期。孩子們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總試圖脱離母親的懷抱,認為自己可以戰勝一切,開始了有意識、沒意識的叛逆行為。如果要追究人類的叛逆期的起源,我認為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自身認識的提高,使他們希冀能夠掌控自然,改變世界。所以,“向大自然宣戰”、“征服大自然”這樣的口號不絕於耳。工廠不斷地豎立起來,濃煙無休止的筆直的升向天空,甚至一度遮蓋了天空原本的顏色;森林不斷的被砍伐,曾經濃厚的、不同層次的綠色海洋,成為乾涸的、醜陋的河牀,只剩下一個個年輪沉默地向天空控訴着;河流不斷地有污水進來“安家落户”,裏面快樂的精靈不再自在地飛翔,一隻只有氣無力地在水中徘徊,最後睜着一雙雙泛白的眼瞳無聲地質問着為什麼。為什麼人類如此殘忍,要用自己的夥伴、兄弟的生命來鑄就自身物質的輝煌?為什麼人類會這麼囂張,企圖創造一個獨屬於人類的“新世界”?

讓我們想象一下,若干年後的某一天,春天一到,村落裏的一切聲音都沒有了,沒有蜜蜂嗡嗡飛來,沒有小鳥歌唱,沒有家畜嘶鳴,只是一片寂靜覆蓋着田野、樹林和池沼,空氣中過於安靜的感覺令人不寒而慄。這不是魔法,也不是恐怖片的劇情,而如果這是發生在我們未來的某一天,大家想象一下,會有多麼可怕。而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蕾切爾為我們虛構了這個城鎮,她指出。如果我們繼續不正當地使用化學藥品,這些也許就會成為事實。

面對這樣的困境,蕾切爾以自己獨特的敏感性和大而無畏的勇氣,開始了她的吶喊。《寂靜的春天》不啻為一聲響雷,開闢了科學史上的新篇章。這本書圍繞着殺蟲劑、除草劑和其他一些殺害人們不中意的生物的化學藥品,包括介紹了DDT、氯丹、狄氏劑、艾氏劑、安德萘、烷基和有機磷酸鹽等劇毒化學藥品。通過一段段既專業又通俗的解釋和一個個鮮為人知的事例來説明化學藥品對殺害有害生物雖在一開始有一定效果,但由於那些有害動植物的天敵也被毒死,有害動植物卻慢慢產生了抗藥性,終歸會適得其反。在文中,作者不斷提出她認為解決有害動植物的最好辦法——“生物殺蟲法”。

具體説來,作者用一個個事例和一組組數據向大家介紹了使用化學物品來解決有害動植物的後果——生物鏈中有害動植物的“天敵”被消滅甚至沒有了蹤跡;人類被殃及,不斷有人因使用化學物品而中毒;動物的正常繁衍遭到破壞;空氣、河流、土壤等自然要素中也遍佈有毒分子……人們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把情況變得更糟糕。而這一切都歸咎於人類,特別是普通民眾的無知和藥物生產者、農業部門無休止的貪慾。

文章又順理成章地提出了人民的知情權問題。作者提到,大多數的民眾對於化學藥品的成分和使用後果是一無所知的,而知情者,或是利益既得者,諱莫如深,絕口不提。《寂靜的春天》一經出版,便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僅是因為事實的被揭露,還有人們由於自己被欺騙的憤怒。

可是這本出版到現在已接近半個世紀,DDT等有毒化學藥品仍然在大肆的使用着,人們對於自然的破壞依舊進行着,人們的叛逆期似乎沒有結束的趨勢。為什麼DDT不能被隔絕在人們的視線之外?為什麼人們已經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卻還在有意無意的做着破壞環境的事?為什麼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次次警告甚至懲罰,人們只是當時討伐、反省,在轉身之後卻依舊幹着先前的事?

而我淺薄地認為,首先是觀念問題。人們雖然有了相關的環境保護意識,但是似乎相較於遙遠的“大自然的懲罰”,生存和發展才是目前最重要的問題。“先發展,後治理”這種觀念或隱性或顯性的存在在人們腦海之中。又或者,就算沒有這種想法,在面對自己唾手可得的利益,人類的眼光並不能如期望地看得那麼遠了。而第二個原因,儘可能因為人類的劣根性——貪慾和自私了。人類不僅不能完美的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取捨問題,也很難抑制自己的貪慾,為了自己的慾望一直在傷害,傷害大自然,傷害自己的同伴,最後會發現傷的最重的是自己。

所以,如果人們能放下塵世的繁雜,走進荒原,或許會有些改變。徐剛的一篇散文《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原》中,就給了人類反思過去,改變未來的方式——迴歸荒原。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他在三江源頭的思考,通過對景物的細緻描寫,表達了作者回到母親懷抱的感動與反思,他説道:“這個世界原先哪有路啊,可是倘若真的想去行走,有粉身碎骨的準備,又豈是別人開出然後鋪就的一條路?況且,我不是四個輪子滾動輾壓,我只是用兩隻腳走,以”湧泉“穴和大地親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行走,大荒原使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因為渺小反而覺得輕鬆,焦慮和雜念也消除不少,不像在大都市中,那燈紅酒綠的物質的誘惑以普天之下廣而告之的形式,眼看着泡沫和膨脹的催生卻無可奈何,一不小心就連自己也被泡沫了。現在好了,我變得簡單而且屬靈,絲絲縷縷,然後飄散,從荒野上拾得思的片段,那思,總是有點鬱悶並且帶着憂患的色彩,對我和世界都是一種啟示。”

在我看來,人是在荒原中誕生的。那時沒有一切繁蕪,只是純粹的、簡單的自然與人,但在荒原中,人總覺得自己的渺小卻又充滿着憧憬和好奇,於是,便有了關於宇宙、關於世界、關於人生的思考。但隨着人類和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物質的擁有卻愈發在精神上失落,愈發覺得空虛。精神的空白使他們轉向物質的追求,變本加厲的追求物質上的擁有和滿足來實現自我價值的實現。可物質永遠彌補不了精神的追求。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的受害者只是人類自己。不如扔下一切,返璞歸真,接近自然,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滿足,思考自然,思考世界,思考人生,或許我們能更好得達到與自然的契合。又或許,人類終究要回歸自然的荒野,當一切都已逝去,塵埃落定,人們才能真正領悟到應該怎樣和自然相處。

青春期是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在這一段時間內,可能會異常的叛逆,自命不凡,但當我們為自己的無知與自滿付出了足夠大的代價,得到了足夠多的教訓,我們便在傷痛中成長,開始正視環境問題,一改之前的漫不經心。我們終會發自內心地感恩母親的恩賜,只是我希望那天不會太晚。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5

讀完《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之後,我簡直不能相信這是五六十年代的書,很佩服作者的遠見卓識,作者的精神也讓我很受感動,她身患絕症,卻仍然為了環境問題在奔波,她受到的壓力是巨大的,她作為科學家的榮譽受到劇烈的攻擊。然而,支持她走向這條路的,是她尊重事實的勇氣和非凡的個人勇氣。她已經預料到了手中着本書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麻煩,可是她還是寫了。她用生命維護着真實,她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見識,她對環境問題了如指掌只是肯定的了,在讀《寂靜的春天》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對化學知識也是很瞭解的,書上有不少化合物的結構圖。在她最後一次演講中,她提出:我們等待的時間越長,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就越多。這些事實已經證明。《寂靜的春天》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對自然環境的重新思考,還有其它的許許多多。

現在的環境,我們有目共睹。我很慶幸我從小生活在農村,讓我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多呆了幾年。我生活在一個被山夾着的小山村。小時候,我們的天空是湛藍湛藍的,藍得那麼好看,望着那樣純淨的天空,心裏就不會有什麼煩惱和憂愁了。我們經常去小河裏打水仗,水很清,濺起來的水花晶瑩剔透,就像一顆顆明亮的珍珠。我們玩累了,渴了,就用手捧起河水來喝,清涼的河水,沁人心脾,滋潤着我們成長。那時候,我們周圍的山是那麼秀麗,“春山豔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粧,冬山慘淡如睡。”村裏的樹木很多,山上是樹,房前屋後也是樹。樹木鬱鬱葱葱,野果也很多,叫得出名兒的,叫不出名兒的,紅的綠的黃的紫的,什麼樣兒的都有。清晨,可以聽到鳥兒在歌唱,風吹過來的時候,一陣陣清新。我們在田壟上走,褲管被露水打濕……

可是,這樣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而去,再也不會回來了,山被開墾出來種果樹,露出一片片的紅土,天蒙上了一層灰,小河裏淌着山上的果樹上流下來的農藥,我們再也不敢喝小河裏的水了,大雨之後,大量的泥土被水衝到河裏,小河漸漸地不再有螃蟹了,不再清澈了,小河在一點一點地乾涸!我們無法看到“村徑繞山松葉暗,野門臨水稻花香”這樣的美景了,也不能享受“棒打野雞瓢舀魚”的樂趣了。這些都歸咎於人們無節制地向自然索取,為了眼前的蠅頭微利,不惜破壞環境,亂砍濫伐、使用各種各樣的化學藥品……

太陽和大地共同賦予了萬物生長的能力,人們更多地應該順應這種規律,不能過分地向大自然索取。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有這麼一句話:“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古人尚且有那麼清楚的認識,那麼明智的做法,時間推移了幾千年,自稱生長在文明社會的人類倒退了嗎?

老師告訴我們這麼一句話:“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我閉上眼睛想象着面對着無邊無際的荒野,看着上面長滿了野草,我感到思緒亂飛……可我睜開眼,馬上就看到矗立在我眼前的高樓,只好回到書桌旁:“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片荒野,我們的先祖正是從自然的各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人類文明從而得到發展,在荒野中,人們的純真的性情就不會受到壓抑。人的思維有時也會處在一種“荒野”的狀態,這時候所想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茫茫的一片,然而這時候最容易有所發現。在作者寫這本書的那個年代,對於環境的關注這個領域也還是一片荒野,《寂靜的春天》這本書是黑暗的荒野中一顆明亮的星,發出奇異的光,希望給人們帶來啟迪,可是沒有人到這荒野中去,所以,這顆明亮的星被冷落了幾十年。當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抗議,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的時候,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難以解決了,它甚至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生存!

《寂靜的春天》對於我來説,啟發我重新思考環境問題並不是最為主要的,因為我從中得到的新的東西並不是很多,它讓我想到我們的另一個環境,我不知道大夥兒稱它什麼,我暫且叫它“文學環境”。自然環境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構成的,顧名思義,文學環境是所有有關於文學的事物構成的。

如今,各種各樣的文學理論興起,在我看來,這些和文學的關係,就好比農藥和自然環境的關係。為了所謂的促進文學的發展,各種文學理論像農藥一樣被製造出來。原本文學理論是可以給我們指導的,它可以幫我們解決許多的文學上的問題,把文學只是系統化,讓我們更好地掌握文學知識。然而它產生之後,被用得氾濫了,種類和數量都多得數不勝數。現在,無論是怎樣的一個作品,人們總是用這樣的那樣的理論去分析它。比如去探究作者的心理因素,情感因素甚至個人癖好。對於文學方面有些奇異的已經故去的作家,研究者恨不得刨了他們的墳墓去探究。這樣的探究,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卻往往破壞了文學作品原有的意境和韻味。

我不明白為什麼要那樣去探尋。更為嚴重的是,現在有些人只顧着那些先進的理論,談論起文學理論,一套一套的,頭頭是道,説起來都不帶個標點,但是,我們文學上的經典之作,《詩經》《離騷》《孔雀東南飛》《木蘭辭》《出師表》《赤壁賦》《滕王閣序》《長恨歌》……這些能背出多少來?文學著作經典,讀過的,讀懂的又有多少?文學理論沒有了文學作品作為依託,那它何異於一紙空文?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對於文學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這些東西就像一朵朵的烏雲,籠罩着我的文學世界,它破壞了我文學世界的純淨,我很難再看到,那藍湛湛的天。我多希望,讀文學作品的時候,只是單純地讀它,從它的字裏行間獲取我們想知道的,這就足夠了,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一定會以最好的方式告訴我們,作者不想告訴我們的,我們違揹他的意思去探究,那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不管是自然環境,還是文學環境,或者是其它方面,都需要一種和諧,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對待,都要遵循它發展的規律。

農藥是人們製造出來促進作物生長的,然而它對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而且,更為可怕的是,破壞我們環境的,並不只有農藥,還有其它的很多很多,清澈的河流沒有了,湛藍的天空沒有了……文學理論是人們在文學作品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理論,它揭示了文學現象的普遍規律,這本將有利於文學的發展,然而它有時卻因為得不到正確的利用而阻礙了文學的發展。

我希望不管是哪個領域,都充滿着和諧;不管是哪個領域,都有一片藍湛湛的天。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6

毫無疑問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深刻的。經常在看到一隻小昆蟲,就像剛剛從耳邊嗡嗡擦過的蚊子之後想起這書中提到的關於殺蟲劑激烈的聲討,而不再只是想是要徒手把那隻蚊子拍死算了,還是去點盤蚊香。

作為一個學生物專業的,我們很早就在生態學課上了解到許多關於環境與經濟利益不論是個人利益還是羣眾利益相沖突的實際例子。比如內蒙地區的過度放牧導致的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一些人為了牟取暴利捕獵珍稀動物破壞生物多樣性結構;企業為了減少成本,將沒有處理達標的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大自然中等等。儘管我們也得知國家原先對於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又快又好”過渡到了“又好又快”,但環境問題還是不容樂觀,大多數人短淺而自私的眼光只把目光集中在當前和自身上,對於環保仍未提高重視。

回過來説《寂靜的春天》,這讓我對環境與利益的衝突的認識達到了新的一個高度。書中將殺蟲劑和殺草劑這些人類引以為傲的發明對人類自身的危害和利益之間的用科學的論述加以辨析。我毫無疑問是Rachael Carson的擁護者。但同樣毋庸置疑的是這與高速運轉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這不但是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同時還是高速發展的,當你看到温州的爛皮鞋造就了所謂的“東方猶太人”,你就知道越來越多的人們追求廉價,也就是説效率已經取代了品質的地位。同樣是為了效率,農作物必須也要遵守“合併同類型”自動歸類,單一的耕作方式,在帶來效率產量的同時其實也會掉了自然的格局與平衡。我們很容易想象,如此低層次的生物多樣性在任何一種相向的矛頭下都會順利倒下,只要有開始的幾隻鬆線蟲就能順利拿下一片松樹林,只要幾隻蝗蟲就能使中國歷史上出現無數次饑荒,當然為了使能量最多的流到我們的生產鏈中,任何雜草都是可憎的。所以殺蟲劑和除草劑的誕生顯然是歷史長期演變的必然選擇。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化學試劑的濫用。在殺蟲劑發明的初期,那些懂得這些化學品危害性的專家都只顧及小問題,而不聯繫大問題,利慾薰心的製造商和剛被工業革命帶來的重重驚喜搞得暈頭轉向無知人民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供求關係。人們不知道這些“高科技產物”已經高級到地球都控制不了了。這些難降解的藥物,不但能殺死昆蟲鳥獸,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像惡魔一樣進入到要還的生理過程中,之後通過生物鏈擴散到全世界地上地下各種生物非生物上,當然也包括人,據研究未出生的胎兒體內也能檢測到殺蟲劑的化學成分的存在。

隨着科技的發展,已有許多殺蟲劑的代替品或防治手段被接連創造出來。尤其是許多生物的防治手段,將危害降低到很小的程度。就像書中最後提到的一樣,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作為一個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個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盡所能尊重並保護我們的自然。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7

這是一本令人感動和令人感到温暖的書。

在這本《櫻桃溝的春天》裏,楊紅櫻阿姨用簡單生動,幽默有趣

的語言讓我們更加的接近動物人性的一面。

自從小可憐離開了笑貓一家去了天堂後,虎皮貓一直沉浸在悲傷裏,在萬年龜的建議下,笑貓決定帶着虎皮貓和小貓們離開翠湖公園,前往馬小跳的爺爺奶奶家——櫻桃溝。在那裏它們認識了一個勤勞的莊稼漢——馬小跳的爺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馬小跳的奶奶;一隻擁有偉大夢想的酷黑豬——黑旋風;擁有金嗓的鳥兒——鷯哥;一位從城裏來的美麗女教師——鄭美麗;一個皮膚被太陽曬得黑黑的山裏娃——小非洲;一直從不幹正事的黃狗——阿黃;一直忠心耿耿、無怨無悔的看門鵝——母白鵝和一隻不好不壞的老鼠——老老鼠還有一隻“患”了相思病的黑貓——阿黑。

在這些有趣的事件中,我與書一起高興,一起擔心,一起思考,一起恐懼,一起悲傷,一起感受。高興着小貓們一起成長着並且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擔心着剪刀嘴怪鳥究竟會造成怎樣的危害;思考着黑旋風究竟有着怎樣的理想;恐懼着最後一篇——《這世界到底怎麼了》中講述的動物們的奇異舉動究竟怎麼回事;一起悲傷感受阿黑和白貓的孩子究竟在哪裏。

在這個與動物慢慢疏遠的社會裏,正需要這種與動物能夠更加親近的書籍,而楊紅櫻阿姨讓去我們親近小動物,體驗動物們的美好情感,就像阿黑和白貓當知道自己的孩子被送人的時候,也是向人類一樣想念着,牽掛着,每隻動物都是擁有人性的,在這本“心靈雞湯”中它向我們傳訴了一個道理:只要我們換位思考,就能理解動物並保護它們,體驗到它們不同的一面。

《寂靜的春天》讀後感 篇8

假期裏,我又翻閲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櫻桃溝的春天》這本書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在一天裏,所有冬眠的動物都醒來了。唯有虎皮貓的心沒有醒來,它還在為小可憐的去世而精神恍惚。而笑貓、胖頭、二丫和三寶為了不讓虎皮貓再次為小可憐的去世而傷心,準備在清明節後便帶着孩子們和虎皮貓來到櫻桃溝,在這裏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也知道了許多人物形象。

在這本使人受益匪淺的書中,作者的一言一語都那麼的美妙温暖 ,給我們刻畫了太多動人的故事,刻畫了太多人物形象。有非常個性的小黑豬黑旋風;無怨無悔天天守着大門卻整天管閒事有正事卻不做的黃狗阿黃;也認識了能把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的鷯哥;沉浸在隔壁白貓思念中,就連老鼠與它擦肩而過都不理睬的特別黑貓——阿黑;還有哲學家老老鼠。馬小跳那善良慈祥的爺爺奶奶,笑貓那一家五口,都個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看完這本書時,不禁想到這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大家要像黑旋風那樣有自己的理想,有遠大的抱負,更要不懼艱難去追求的夢想,相信你只要跟隨着你的夢想不斷前進,不要輕言放棄,你的夢想終究會實現這本書的最後説了,他們要迎向一個新的挑戰,他們能否成功?我相信他們可以,因為它們有夢;因為他們團結;因為他們永不服輸。

我自己也有一個美好的夢想,雖然現在看是那麼遙不可及。但是我會像書中的小豬黑旋風一樣,堅持不懈的去追求!

篇七:櫻桃溝的春天讀後感 趙可心

今天,我讀完了《櫻桃溝的春天》這本書。心跳一會平靜,一會快速地跳動,主要是故事情節波濤起伏啊!

先説説兩位老人和他們養的小動物吧。馬小跳的爺爺奶奶都住在鄉下,奶奶非常喜歡小動物,於是就收養了帥氣酷斃的黑旋風,能模仿任何聲音的鷯哥,最愛管閒事,可有忙不過來的母狗阿黃,無論白天黑夜都會想着他心愛的白貓和他的孩子,那就是黑貓——阿黑,忠誠盡職的看門鵝,母白鵝!以前在翠湖公園生活許久的笑貓一家還有自己都不知活了多少年的老老鼠。笑貓和虎皮貓結婚以後,生了四個可愛的小貓咪,胖頭,二丫,三寶,還有小可憐。小可憐死了,虎皮貓傷心至極,於是笑貓準備帶着虎皮貓和小貓們一起來到望龍山。笑貓不知老老鼠已經悄悄來到。笑貓和虎皮貓還有小貓們都住在了馬小跳奶奶家。

笑貓和虎皮貓還有小貓們來到鄉下後,幫助了村民們種的櫻桃樹能不受怪鳥的偷吃,還幫助了每天像親人的阿黑,完成了他的願望……

為什麼我總會想起阿黑見到妻子和孩子的場景?為什麼我總會想起鷯哥那清脆的嗓音?原來是這故事一波三折啊!

其實在電視上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比如,有人像書中的阿黑一樣,日日夜夜的親人,朋友。也有人像阿黃一樣,天天愛管閒事,最後忙不過來。等等。

讀了這本書,我感覺鄉下要比城市環境好,還有我們平常人不知道的一些新鮮事物,雖然城市要比鄉下富貴,繁華,但鄉村空氣清新,環境污染的少。望大家以後要向農村學習,簡單,樸素,不張揚,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低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vzee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