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30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30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

最近我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乍聽這一書名,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轟轟烈烈”、“血腥”、“戰爭”等這些詞彙,心想難道是因為慶祝建黨__週年,要求多讀一些有關革命歷史的書。拿到此書,認真讀來,實感慚愧。《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類型的學校後寫下的,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學校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引發一場教室裏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為基礎的教室裏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繫載體”。此書論述了許多新的觀點,更多的是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在積極推進“課改”的今天閲讀本書,真是受益非淺。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精選30篇)

對於文章中提到的貼近我們學生教育的觀點,聯繫我的教育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關於“主體性”神話。

佐藤學先生説“要看到教室裏的風景,就要看到課堂中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説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們學校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需要始終是我們教師最關注的。但考察當前的學生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主要表現是:不少教師仍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而多是“我説-你聽”的關係、“我要求-你來做”的關係;在教育、教學目標達成上,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去確立標準,而是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去發展,等等。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為孩子還沒有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為發展的主體。

二、關於課堂中的傾聽習慣。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活動中,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動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課堂常規的養成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而傾聽習慣正是體現一個班級常規好壞的重要點。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並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説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為孩子的終身學習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別人説話。因為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

三、改變教育從改變自身開始。

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在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須首先由教師吸收、掌握並且轉化為教師自身的理念,然後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轉化為具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為。高素質的學生要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教師要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孩子,以優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優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摯的愛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孩子。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它就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變了一些落後的教育思想、觀念。為我們的現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

帶着好奇和收穫我讀完了這本書,而紮根在我心中的卻是佐藤學先生的這種鑽研務實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階邁進。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裏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區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打開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3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閲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着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裏,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説,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着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閲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着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閲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着自己該説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説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説:“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説:“現在在教室裏,讓學生位於前台,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4

今年暑假我認真閲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啟發。

一、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係

教師間怎麼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5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裏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區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打開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6

作為臨沂六中語文學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一個學習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裏,我學習着、成長着並快樂着!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説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裏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裏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為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為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為只有學生髮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裏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説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着頭,熱心地聽着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髮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説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7

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所震動,閲讀《靜悄悄的革命》,給困惑中的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啟示。

思考:教師的角色

1、守望者。一直以來的“應試教育”讓我們的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着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們的教室要麼是寂靜、沉悶的,要麼聽到的只是學生們齊聲的高呼“是”、“是”.在這裏,我們看不到個體的參與。我們常常呼喊的“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不是一句空話。就拿數學教學來説,教師更應注重學生的個體參與,從這種個體的參與中獲悉個體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只存在着重認知理解,輕情感體驗,重共性統一,輕個性差異的發展。對於學習,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的。每個個體根據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人生閲歷、思想深度等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要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我想,新課改下,教師的角色真不應該做學生學習知識的灌輸者,教室維持秩序的管理者,應該成為關注每個個體的守望者。我國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個性的教育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心靈。“守望”即包含着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2、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閲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説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裏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着自己該説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 ‘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

當然,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自身的角色定位,説到最終還是教師自身教育理念的改變,就如《靜悄悄的革命》“前言”中小林老師所説:“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的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也像他所説:“現在在教室裏,讓學生位於前台,自己退居其後,也不再覺得痛苦了。”等到我們有了小林老師的那種切身體會時,我相信,我們的課堂一定是異彩紛呈的課堂,我們的教室一定是“潤澤的教室”!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8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裏,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或請其他同學回答。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要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羣體為對象進行談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説:“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裏,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9

最近我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乍聽這一書名,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轟轟烈烈”、“血腥”、“戰爭”等這些詞彙,心想難道是因為慶祝建黨90週年,要求多讀一些有關革命歷史的書。拿到此書,認真讀來,實感慚愧。《靜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類型的學校後寫下的,主要介紹了日本的學校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引發一場教室裏的教和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革命”“即是通過和事物對話、和他人對話、和自身對話的活動過程,創造一種活動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創造以相互傾聽為基礎的教室裏的交流;是那些力圖實現創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師間的相互學習;也是讓家長參與學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體化的聯繫載體”。此書論述了許多新的觀點,更多的是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在積極推進“課改”的今天閲讀本書,真是受益非淺。

對於文章中提到的貼近我們學生教育的觀點,聯繫我的教育實踐,我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關於“主體性”神話。

佐藤學先生説“要看到教室裏的風景,就要看到課堂中主體性的發揮。”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構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説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們學校的活動中,學生的興趣、需要始終是我們教師最關注的。但考察當前的學生教育實踐,教育活動的主體問題並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主要表現是:不少教師仍然以教育活動“主宰”者的身份出現,與孩子不是朋友關係、知心人的關係,而多是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係;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仍然以“權威”的身份出現,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與孩子不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係,而多是“我説-你聽”的關係、“我要求-你來做”的關係;在教育、教學目標達成上,不少教師過分強調“師道尊嚴”,不是根據孩子的需求去確立標準,而是必須按照教師的要求去發展,等等。上述種種,突出地反映為孩子還沒有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更沒有成為發展的主體。

二、關於課堂中的傾聽習慣。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活動中,只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動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課堂常規的養成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而傾聽習慣正是體現一個班級常規好壞的重要點。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聽”,“聽”是孩子直接獲得信息的最為重要的實踐,並且“聽”與語言是同時產生的,一個人語言的習得和運用能力的提高,首先從“聽”開始。《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這實際上就是説從小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為孩子的終身學習的語言交流奠定基礎。傾聽就是細心地聽取別人説話。因為有效的傾聽能幫助我們博採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觸類旁通,萌發靈感。

三、改變教育從改變自身開始。

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着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在落實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素質的提高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學校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須首先由教師吸收、掌握並且轉化為教師自身的理念,然後才有可能在真正意義上轉化為具體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為。高素質的學生要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教師要以高尚的師德影響孩子,以優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優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摯的愛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響孩子。因此,教育的關鍵在教師,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到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它就像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變了一些落後的教育思想、觀念。為我們的現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

帶着好奇和收穫我讀完了這本書,而紮根在我心中的卻是佐藤學先生的這種鑽研務實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階邁進。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0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着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閲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__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説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着。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説,閲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説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持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裏説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説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説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説,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着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脱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裏,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裏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裏“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説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1

作為臨沂六中語文學科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我感到十分榮幸,這是一個學習的組織,在這個組織裏,我學習着、成長着並快樂着!

在共同體的學習中,我有幸拜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所寫的一部專著。他在書中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書中他對學校、教師、課程的深刻闡述,給了我震撼與反思: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怎樣的教師才是一個真正的優秀教師?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 教育改革應該從每一間教室和每一節課堂教學開始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闡述到:“可以説沒有哪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的這一闡述,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最根本的是改變課堂教學,實實在在解決課堂裏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了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到每個教室裏去,他還提到“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裏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態度,看他們是否在持續的學習”,這種對教學的評價方式,讓我懂得教學中絕對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形式主義,無論是什麼形式的教學,應該以“投入專注”為要求,而不僅僅以熱鬧為目的,要讓孩子投入專注、持續地學習,而不能只是引發的學生的興奮。

二、教學中要真實有效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每個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的改革上。曾幾何時,認為只有學生髮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後的結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正象佐藤學先生所説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同伴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着‘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和“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筆直的教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教室。

從書中我認識到,要想真正體現出學生主體性,首先教師應能很好地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其次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千方百計的在教室裏構築一種讓學生有“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構建學生間、師生間一種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係。再有就是教師應做到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使學生、家長及教師能夠息息相通。書中最令我觸動的是作者在結束語中的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定、熱熱鬧鬧的學校。”

三、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先生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四、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多説更重要。有時候我們雖然“恩、恩”地點着頭,熱心地聽着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意見和我自己考慮的是一致的。或者到大部分學生髮言完畢之後就總結一句“你説的應該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我們其實並不是在專心接納學生的話語。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至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裏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佐藤學先生採用自己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讀完此書,讓我對新課程的改革充滿了信心,面對挑戰,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最後,就讓我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願我們也能學習佐藤學先生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教學改革,以取得實質性的成長。

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起碼我們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2

朋友推薦我讀《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還是問別人借的。拿到這本書時,翻了前言沒有看懂,當時很有壓力,覺得這本書很有難度,反覆看了前言幾遍還是一知半解,硬着頭皮往下讀,可漸漸就被他吸引了,因為裏面的很多內容都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裏引用《薛瑞萍讀教育專著》中讀《靜悄悄的革命》感想中的一句話——“畢竟是一衣帶水,情景是何等的相似。”是的,佐藤學先生的這本書,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本來我向來對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牴觸情緒,但細細讀來、慢慢品後,我被佐藤學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求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我們的課堂教學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傾聽的教室”。

我認為: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對於我來説,最基礎的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書中的許多理論和案例,直接改變了我許多落後的觀念和錯誤的評價方式。

我想很多愛讀書的同行們都讀過這本書,我相信他們比我有更深的體會和感悟,也許會受到更高更深的啟迪。對於我來説讀一本好書要反覆的讀,細細的品,才會有獨到的領悟。所以這本書我要自己買來再來品讀。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3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4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閲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裏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國小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着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裏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嚮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律是那麼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鬆自如地在教室裏構築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構築着一種真誠的信賴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人們的心態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鬆愉悦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麼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彷彿來到春雨後盎然的草地,彷彿聞到滴着露珠的玫瑰的芬芳,彷彿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裏,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裏,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裏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着這裏的空氣,因對方而收穫着,都滋滋潤潤地成長着。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説話而不傾聽別人説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着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裏,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裏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説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裏,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鑑意義,對於我們老師來説,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5

今年暑假我認真閲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受益匪淺。我被佐藤學先生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為他們所碰到的與我們共同的實際問題及他們認真、樸實、講究實效的教研活動和教學實踐所吸引;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所啟迪;而書中論述關於學習主體性的問題更讓我深有感觸,大受啟發。

一、什麼是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先生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裏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着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觀察的。在耐心與觀察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説:“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説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着完全相同的氣息,有着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第二實驗中學的所有教室也同樣和上邊一樣,每個教室都有不同的風景,都有不同的問題。我們所有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

二、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

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常課堂中,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裏裝着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着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這樣使每個孩子都能打開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塊最短的木板,使較差的學生也能得到發展與提高。

三、相互工作的同事關係

教師間怎麼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呢?必須是所有的教師都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時才能構建起來。同時,改變教學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討教學問題的目的絕不是對授課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授課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節課哪裏有意思,哪裏比較困難,學生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學生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我們學校組織的研究課、開放日等活動時,我們教研組集體備課,相互聽課評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想教育改革需要的不是僵化的頭腦,而是和同事們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快樂感。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作者多年觀察和參與的教學改革的案例,呈現出課程改革中的艱辛和努力。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裏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因此,我想教育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種新的學習觀。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6

自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後中日關係一度十分緊張,值此之際中心校給每位教師贈送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育著作《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我懷着異樣的心情大致地閲讀了一遍,直觀地感覺在我國如今這個教育改革一浪高過一浪的時期,這並不算是一本時髦的教育著作。但作為一名基層的基礎教育工作者,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來自日本教育的挑戰。

佐藤學先生1951年出生,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 他“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裏觀摩,近20xx年來一直如此”, 他與校長、教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並從與校長、教師的密切接觸中,使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獲得了有力的支撐”。他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與教室裏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書中有很多觀點現在看來已經不算新穎與獨特,如: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校本課程研究,學習共同體等等,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共識。但我們要知道本書是作者20xx年5月完成的,也就是説早在十年之前,日本的教育就在“靜悄悄”地革命着。個人認為我們現行的教育改革有些“鬧哄哄”,一夜之間“杜郎口”旋風吹遍大江南北,杜郎口幾乎成了全國所有中國小校必學之地,還意外地帶動了當地的旅遊產業,類似的還有成都武候實驗中學等。

那麼,對我們來説,閲讀本書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佐藤學先生這種以“學”為中心的課程。讓教室裏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打開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

這裏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這就是我們研究的難點,我們誰能夠達到 “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説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以致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 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發起以 “學”為中心的教學熱潮,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教師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繫’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然而,現在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很多:“洞察力與觀察力不夠,在支持學生戰勝學習上的挫折、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提高其思維能力等,教師的工作都沒能夠認真的展開。”教師的指導作用還沒有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

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其實我們課堂上的普遍情形,與日本的情況比,有過之而不及。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

象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裏説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説了下,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首先,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也許其表達的形式是沉默、或者文字,或者不明晰的語無倫次。

的確,有時候費半天功夫,仍是啟而不發,我們常常失去耐心地把所謂的答案輕鬆從口中説出,自問自答的方式的確非常方便。現在想想,答案,真的就那麼重要嗎?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啊!

應該説,那些對枯燥無味的或者無意義的課題表現消極、毫無興趣的學生不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對這些學生的表現應視之為理所當然,並首先有必要來一番認真的自我反思。而對那些不論對什麼課題都抱着積極的“態度、關心、欲求”的學生在認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維邏輯懶惰的學習者。教師應當擺脱那種在授課中只想達到快樂目的而遷就學生的想法。允許進度慢一點,允許學生髮言模糊一點。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説出的話語”。對於“那些在學習上不多言語,然而善於傾聽的學生”應該被評為優秀。所以,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佐藤學為什麼如此重視“傾聽”?這是他的教學理論所決定的,因為他所看重的是對話,師生之間的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他認為只有在一個相互協作、充滿活力的對話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學,才有所謂的學習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裏,教學方法包含四個要素:教師、教材、學生、學習環境,這四個要素的相互變化構成了教室裏的生活世界。“學生自立、自律的學習必須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在與教材、教室中的學生以及學習環境的關係中來加以認識。學習只在與教師、教材、學生、環境的相互關係中,才能夠得以生成、發展”,兒童的主體性要在這些關係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裏的“交響樂團”。

要讓教師做到這些,作為學校要以教師教學教研為核心,經常召開各科教研會,共同研究教師的課堂教學,“把授課實況展現給外校教師並請他們進行評價的公開研討會,是推進學校改革的必經之路。”,佐藤學希望的公開課不是那種為了上級檢查或者評比而特地準備的公開課,在他眼裏“上公開課時保持平時上課的風格才是最好的”,因為在這樣自然狀態下的公開課上“每個教師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學而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研究課題,並通過校內教研活動公開自己的授課方式,以達到互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樸實的語言,看的我直冒冷汗。我們要向日本學習,二戰之後,在短暫的幾十年從一貧如洗髮展到世界經濟強國,不能不説他們的教育成功是重要的功臣之一。作為教師,我就應該不斷學習,就應該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校長,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7

工作之餘,我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書籍之中尤其偏愛的就是史書和古詩詞。最近在看《史記》,這書很厚,都是文言文,讀着挺費勁,但是讀進去了也很有意思。讀到《項羽本紀》時,裏面最精彩的一節就是《鴻門宴》了。《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的分水嶺,中國象棋也是由項羽和劉邦爭霸所演變而來的。

《鴻門宴》所敍述的是項羽,劉邦在共同滅亡秦國之後,范增見劉邦有雄視天下之心,因此舉辦了一個暗藏殺機的宴會,準備除掉劉邦。而劉邦最終在張良,項伯,樊噲等人的幫助下逃離楚營的故事。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多麼的威風,多麼的不可一世!但因為與劉邦爭天下,兵敗垓下,最終落個烏江自刎的下場。歸根結底,都是他桀驁不馴,猶豫不絕的性格讓他在鴻門之上錯過了一次刺殺劉邦的絕好機會。就這樣,一個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麼的可悲!多麼的殘忍!項羽壓根兒就沒想到他所見的種.種,皆是劉邦之計。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於小節”。

項羽之所以失江山,劉邦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為個人人格。項羽的桀驁不馴讓他孤注一擲,讓他呈匹夫之勇,讓他兵敗垓下;而劉邦也正是因為他的性格,讓他招賢納士,讓他統帥三軍,讓他“該出手時就出手”。當然結局也必然有不同,一個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個則建立千秋功業。

就個人觀點而論,項羽——我欣賞,但也有一個歎惋——英雄短命;劉邦——我尊重,但他也只有一個評價——書寫歷史。

由此可見,好的個性=好的人生,讓我們書寫屬於自己的篇章。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8

張愛玲的小説總是給人一種刺骨的諷刺,像是局外者一般看透了人情變換,將手中的人物投入現實中久久不能自拔。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薇龍就是一個便是這樣一個可憐的女子,在張愛玲的手中翻覆。正因為張愛玲的生長的家庭環境才造成了她的獨特性格,才造就了她非同一般的寫作風格。

文中的薇龍起初是一個單純的大學生,跟隨家人在香港讀書,有着自己的目標,有着自己的尊嚴。為了能夠在香港繼續能夠讀書,於是她放下自己的姿態請求姑母來援助自己。來到姑母家的時候着實是薇龍震撼了一下,“四周繞着矮矮的白石字闌干,闌干外就是一片荒山。這園子彷彿是亂山中憑空擎出的一隻金漆托盤。”相信這時候的薇龍在心中也羨慕了一把。姑母是一個富翁的遺孀,交際手段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對於薇龍的投靠並不是出於親戚之間的慈悲,而是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將其作為吸引男人的誘餌,滿足其虛榮、荒糜的生活。自己人老珠黃之後,總要找一個接班人。樑太太是自私的,也是世故的,正是這世間的無奈將薇龍一步步推進深淵。

單純而愛美的大學生自然經受不住那樣的誘惑,“她到底不脱孩子氣,忍不住鎖上房門,偷偷的一件一件試穿着”。但是此時的她還是沒有陷入荒糜的困境,“一個女學生哪裏用得了這麼多?這跟長三堂子裏買進一個人,有什麼分別?”然而過了一會兒,“薇龍不由想起壁櫥裏那條紫色電光綢的長裙子,便細聲對樓下的一切説到‘看看也好!’”也許這時的薇龍註定要融入原本憎惡的荒糜生活。

順着樑太太的安排,薇龍周璇在各個交際場合,逐漸在交際界小有名氣。薇龍知道在這些場合是很難找到正經的可託付終生的人,當她對愛情有點點憧憬的時候,樑太太卻將那人收羅了去。只怕在這樣的環境中經受的誘惑遠遠不止這些,直到喬琪的出現使薇龍陷入了自己的幻想,即使直到這場戀愛是以悲劇收場的。可是戀愛中的女人都是愚蠢的,即使知道自己是單方面的付出,也會幸福不已地陷在自己編織的美夢中。薇龍終是嫁給了花花公子喬琪,“從此以後,薇龍這個人就等於賣給了樑太太和喬琪,整天忙着,不是替喬琪弄錢就是替樑太太弄人。”她沒有天長地久的計劃,只有在這眼前的瑣碎的蠍西里,她的畏縮不安的心,能夠得到暫時的休息。在最後,喬琪和薇龍在灣仔去看熱鬧的時候,看着正在打價的喬琪,薇龍才想起未來是無邊的荒涼與恐怖。

薇龍是徹底的將自己封在了對喬琪的愛情中,“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你明知道一句小小的謊言可以使我多麼快樂”。卑微到塵埃裏的愛情也不一定會開出花朵。張愛玲寫到此處戛然而止,但是人們都能猜想到,薇龍的結局是怎樣的,年老色衰之後,失去了利用的價值,被無情的拋棄。現實中的我們身邊也不乏缺少這樣的女性,因為愛情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對於未來的追求,甚至於有的人以生命為代價來澆灌自己珍惜的愛情。

沉香屑:第一爐香中的薇龍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為了眼前的浮華失去了最初的自我,迷失在繁華中,成為了無根的浮萍,隨風漂流,沒有了人生的目標。燈紅酒綠的生活是奢靡的,是許多人嚮往的,但是同時也是有許多夢想的屍體堆積起來的。鏗亢的音樂掩蓋了最純粹的人性的呼喚,對金錢的痴迷勝過了對夢想的追求,現實中的殘酷是在於誰都不能預料未來。現在的清明並不能夠指引到未來的明智。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自己的目標,才能增強自己對於外來誘惑的抵制。

愛情,一度是多麼神聖的詞彙,但是人們卻將其不平等化。愛情中人人平等,就像是雙方投入了相同的心血澆灌而成。雙方的平等對待是幸福愛情的前提,那種卑微到塵埃中的愛情註定是要有一方受傷。將自己放到廣闊天地中,端正心態,收穫最純粹的愛情。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9

第九個寡婦看完了,看完之後很久,心裏很不平靜,意猶未盡的感覺。

因為家在農村,所以裏面的歷史從父輩那裏也是有所耳聞的,但是終究沒有這個小説給人的感覺那麼直接,讓人猝不及防。

小説從解放前1944年開始寫,直到文革結束,以葡萄的經歷為主線,貫穿了3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也貫穿了葡萄從14歲到將近50歲的年華。書上的情節環環相扣,讀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地抬起頭算算現在的葡萄多大了,現在大概是哪一年,是不是快要走出苦難了?從葡萄的所作所為,強調了生命的可貴、可敬,葡萄説過幾次“你們都不把人當人看,更何況豬呢?”,也交織了很多人的命運,借過她公公糧食後來想要還賬的“老八”丁書記;“四清”和“文革”期間都來過史屯的樸同志,人人都是被歷史玩弄於鼓掌之間的小人物。

我們看到了人性恐怖的一面,有為了自己進步就不惜要求組織上殺爹的少勇,也有為了自己明哲保身三緘其口的鄉親,也有文革一來第一個跳出來揭發的樸妻,同時也為我們展現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先別説葡萄在那樣的情況下始終保持的本真,在那樣的情況下救下她的公爹,文中也很多次提到了,她沒有想過被發現了會怎樣,會怎麼辦,她只知道這個人不偷不搶,不該被砍頭,她只知道這個人是她爹,她就是要救他!某種程序上她公爹孫二大爺救了他,他生活中的智慧教會她很多東西,如何讓豬長膘,如何度過饑荒,是不是也暗示了現實中我們剪掉了傳統,剪掉了千百年的智慧?也別説全村人都為葡萄保守公爹健在的祕密,經常通過她給她“舅老爺”送吃的,單就她年幼時她公爹為了讓她躲過婆婆的一道道考驗偷偷幫她的情景就讓人感動不已,雖然艱難,卻充滿了温情。葡萄給人一種堅定的力量,就像闖關東里面的朱大爺一樣,什麼也不怕,什麼也難不倒。

另外讓我不能平靜的還有她描寫的那些動物,那隻大龜、那頭牛、那條老狗,他們死的時候養他們的人的心情,看了讓人痛徹心扉,這種描寫也是隻有真正愛動物的人才能完成的。文中處處體現了作者悲天憫人,對萬物生靈充滿了愛護之情。

能夠完整表達自己感受的人真的很幸運,我不是其中的一個。但是如果看完了不寫下些什麼,又讓我覺得太對不起這麼好的一本書,所以我推薦大家有時間都去看看!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0

今年夏天,我讀了一本名叫《白天鵝紅珊瑚》的書。這本書講述了一隻叫“紅珊瑚”的漂亮天鵝的故事。紅珊瑚愛美、貪玩,產下小鵝後,就把生活的重擔扔在了自己的丈夫身上。而紅珊瑚的日子倒是過得快活,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打扮自己,再去逗逗蝴蝶,抓點小魚,過得十分悠閒。可不幸的事發生了,它的丈夫因過於勞累,睡得太沉,在睡夢中被蛇咬死,之後,又因為它的不負責,小鵝們一個個也魂歸西天。在深思熟慮以後,紅珊瑚放棄了自己美麗的容貌,收養了一對父母雙亡的小鵝,從那以後,它再也沒有打扮過,盡心盡責當起了媽媽……讀了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我思緒萬千。為紅珊瑚的輕浮而氣憤,也為它後來的悔改而感動……

文章中,紅珊瑚的轉變大得驚人。曾經,它輕浮愛美還貪玩,在早晨去梳理羽毛,將一窩冷得瑟瑟發抖的小鵝丟在窩裏;它去挑逗年輕的雄鵝,卻讓一羣沒有生活經驗的小鵝獨自在水裏折騰;它獨自一鵝去尋找美味的小魚小蝦,卻讓嗷嗷待哺的幼鵝們餓得“吭吭”直叫……現在的紅珊瑚不像以前一樣了,它瘦了,每天盡心盡力的照顧幼鵝們。幼鵝們一隻只長得膘肥體壯,潔白的羽毛被精心洗得乾乾淨淨,像一片片潔白的雪。讀到這裏,我被紅珊瑚的轉變所感動了。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母愛,足以令人改變從小到大一直未變的習性!我又聯想到了我的媽媽。自生了我以後,媽媽多少個夜晚為了我而整夜未眠?多少次下雨把傘向我這邊傾斜而自己淋得象個落湯雞?我不禁感動得潸然淚下。當我讀到紅珊瑚因為保護自己孩子而被水獺咬斷了一隻腳和半邊翼羽時,我又一次感動了。失去了翼羽和半隻腳意味着什麼?意味着紅珊瑚的下半輩子飛行都會變得十分困難,甚至會因為在空中打轉而迷失方向……後果很嚴重,但紅珊瑚無悔,因為小鵝沒有受傷,多麼偉大的母愛!

讀完了《白天鵝紅珊瑚》後,我被文中的紅珊瑚深深的打動了。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就算紅珊瑚不是人,我還是要向它致敬!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1

在暑假裏,我看了許多書,其中有一本《林海雪原》,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特別是土匪頭目座山雕六十大壽的百雞宴,土匪小爐匠逃回威虎山時的精彩片段。楊子榮看見小爐匠時,大吃一驚,但馬上使自己鎮靜下來,想出一個方案,堅決消滅他,不然要影響我軍殲匪任務的完成。楊子榮先像老朋友似地和小爐匠説話,小爐匠驚呆了,雖然認出楊子榮是共軍,不是匪徒,但在楊子榮威嚴兇猛的目光威逼之下嚇得説不出話來,被楊子榮沒頭沒腦、蓋天覆地的假話弄得暈頭轉向,目瞪口呆。小爐匠想隱瞞被逮的經歷,神情從驚怕到鎮靜,一直到了放鬆,眼光又兇又冷地盯着楊子榮,發出一陣冷笑。正要説出楊子榮的真實面目時,楊子榮把話岔開,説出小爐匠過去的醜事。問小爐匠來這幹什麼,小爐匠只能編了一個謊言。楊子榮見他不敢講真話,就説出了“先遣圖”。小爐匠無話可説,但作垂死掙扎,指着楊子榮説:“他是共軍。”頓時,威虎廳空氣緊張得像要爆炸一樣,敵人們兇惡的眼光齊刷刷地射向楊子榮。楊子榮一震,但馬上使自己更加從容,笑嘻嘻地不慌不忙地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小爐匠只能説出自己被抓之事。楊子榮裝着怒火沖天的樣子,十分嚴肅地説:“你這不是把腳印留給了共軍了嗎?”馬上叫人增加了崗哨。這一來,得到了座山雕的喜歡,所有的疑惑被驅逐得乾乾淨淨。楊子榮乘機將了小爐匠一軍,對座山雕説:“你不讓他走,就我走吧!”説着要向門口走去,小土匪們都不讓楊子榮走,一定要讓小爐匠死。小爐匠可嚇壞了,要座山雕饒命。座山雕最恨叛徒,讓人把小爐匠拎出去殺了。楊子榮在宴會上,故意叫土匪們放開喝酒,讓他們喝得像堆爛泥一樣,失去戰鬥力,被解放軍一網打盡。

楊子榮與座山雕、小爐匠三人之間進行着你死我活的鬥爭,這不僅需要勇敢,更需要機智和沉着,以及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弱點。只有這樣,才能戰勝兇狠狡猾的土匪。

我們現在處在和平年代,雖然不需要打仗,但也要向楊子榮學習。學習他那種機智勇敢、遇事不慌、渾身是膽的本領。生活中這樣的人能受到人們的尊敬。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2

《鄉土中國》作者費孝通,此書收集的是他在20世紀40年代後期,根據其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而寫成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此書是關於社會結構本身及性質的分析,偏於通論性質,並以此作為一個方向來發展中國的社會學。

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關鍵詞“鄉土”了,它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線索——至少在那個年代。鄉下人是中國的基層,從基層看去,社會是鄉土性的;鄉土社會的本質是產生鄉土文盲的根本原因,只有這一鄉土性質發生變化,文字才能下鄉。作者在這一部分運用的分析方法看來是較普遍的,即從現象看本質。人們所處社會環境的差異導致了社會行為的差異,體現在我們的差序格局:中國與西方社會生活中人和人的關係是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西方人則是融在集體中獨立平等的個體。還有秩序的差異,有禮治、法治、人治之分,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可能受儒家影響)禮治較明顯,而西方則為法治秩序;另外在政治制度、權力結構等方面要上升一個層面再論,這也是我需要更進一步學習的內容。

讀完《鄉土中國》,再看鄉村與城市、中國與西方,這兩對差異亦或矛盾似乎是理所應當的。人和人的相互關係、社會和人的特點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剪影。

作為一本社會學入門型的書,《鄉土中國》以典例論證解説,易於讀者接受。我讀過之後的確感受頗深,相信大家讀了也會有所體會。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3

《歲月如歌》是一本自傳體散文,作者於漪。在參加淄博市農村骨幹教師培訓時,曾經聽於漪老師講過課。於漪老師已經年過半百,兩鬢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兩個小時的時間,她用温潤流暢的語言,智慧而坦誠地解讀了為師者的真諦,贏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她五十餘載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條改革和創新之路,碩果累累,被冠以“教師的楷模”,甚至成了當代教育的座標。

在《歲月如歌》這本書中,於老師用她最質樸的語言向我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畢生從事語文教育的思想軌跡,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教師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一輩子學做教師”……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讀完於老師的《門在哪兒》這篇文章時,我感觸很深。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入門了嗎?沒工作以前以為當教師,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識講清楚,把題目講明白,學生有問題問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來,僅僅如此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要給學生的不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動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學裏學的知識,遠遠還不能勝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既包括學科知識的補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已經不適應如今的教育形勢,合作學習,學生為主體才是教學的符合教育實際的。於老師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學”服務的,“教”不是通知統治“學”,也不是代替學生“學”,教師的教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應從“教”出發,而必須從學生的“學”出發。因此於老師的教學還形成“老師教學生、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學生間互學”的立體化有序教學結構,使得於老師的課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為教師不單單只是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心。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險的。教師的任務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必須堅持“目中有學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則。教學、教學,“教”要在“學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學的大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服從於這個大目標,為實現這個大目標服務。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猶如導演一般。導演的胸中時時有觀眾,目的在於引導觀眾進入劇情,調動自己的感情,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受到薰陶感染。“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但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對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真愛”。“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學生是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鋭的目光,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與潛力,善於‘長善救失’,把隱藏的種.種潛力變為發展的現實。”教書必須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僅僅是瞭解學生而且是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只有學生信任了你,才會對你袒露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的充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4

喜歡三毛的作品,三毛前期作品無疑是温暖而快樂的,平實的描述,展現了三毛和荷西深刻的愛情,還有三毛不安於平淡生活,勇於追求生命中不一樣的景色,我很佩服三毛作為女性骨子裏的堅強,懂進退,還有些許小小的狡黠,熱愛交友,一身流浪,把物質視為一個名詞而已,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在撒哈拉,親自動手修建自己的小家,拾破爛,撿棺材板,和沙漠人打成一片,甚至去深海捕魚為補貼家用,卻最終是一場好笑的鬧劇而已,那段撒哈拉的日子,我想是我們這些只能安於當下生活,沒有勇氣去追尋那個夢的人的一種撫慰了吧。我們沒有能力,不敢也不想放棄自己當下獲取的那些東西,物質居多,情感也有,撒哈拉的日子,有精彩,有詭異,更多的是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對待異族生活,帶有留戀,帶有愛的去描繪,才能如此吸引人,感動人,最喜歡的是啞奴,我們身為一個外族人,沒用辦法去衝破當地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惡俗,但是人之所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就是有更多的情感在,同情,憐憫,互助。啞奴雖然地位上和我們不平等,但無疑他的心是金子般的赤城,他懂得回報,知道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保護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啞奴最後被轉賣的命運,讓人氣憤,感傷,或許,這就是生活,有時候,我們明明很想改變,卻總是無能為力,只能駐足扼腕歎息。在三毛和荷西相處六年的時光裏,三毛比任何人都幸福,最起碼眼睛是温柔的,心臟是蓬勃跳動的,但是總是天不遂人願,荷西的走,三毛痛不欲生,那種痛,我想我能夠體會到,一直可以依靠的肩膀突然不見了,早已習慣的身體肯定也是搖搖欲墜,精神恍恍惚惚,但是三毛確實是堅強起來了,那個她和荷西用心經營起來的家,以不足房子一半的價錢低價賤賣,為的是隻為愛他,喜歡他的人,讓這個房子的價值繼續留下來,最讓我感動的是三毛在快要交房的時候,從房子裏面取了碎石和螺絲釘,用力向海裏丟去,房子房子你走了吧,我不再留戀你,就算作死了,快去找新的主人吧,快去啊,三毛能夠從荷西的消失中慢慢走出來,這所房子,也就是他們美好記憶的貯存,她也放下了,那麼強大的讓人鎮靜的能力,讓人佩服。三毛的父母,也是讓我尊敬的,寬鬆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誘,對孩子的理解與包容,真善的品性。三毛最終還是逝去了,她這隻熱愛自由的鳥,最終還是去找荷西了,希望她在天堂自由,也希望天堂仍然有撒哈拉。三毛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5

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書,讀了一個故事——《狼和七隻小羊》,我覺得故事很有意義。

這本書主要寫的是一隻狼來敲門,第一次,小羊聽見粗糙的聲音,小羊沒有開門。第二次,狼用白麪粉塗在腳上,憋着聲音,小羊們上當了,就有一隻最小的羊,它躲了起來,等媽媽回來它把所有的事告訴了媽媽,它和媽媽一起救出了另外的六隻小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自己在家的時候有人來敲門,不能給他開門,要先問問他是誰,如果不説話,我就在門的小口上看看是誰,如果不認識的話就不能給他開門。還有我們要像那最後的一隻小羊一樣遇到事情要沉着,冷靜,認真思考想一想解決的辦法。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6

烏鴉!往往被人們視為是一種不吉利的“惡鳥”。它們的羽毛黑黑的,不像喜鵲一樣烏黑髮亮,而是那種很枯燥,很恐怖的黑。它們的叫聲難聽至極,“嘎,嘎,嘎,”讓人心煩氣燥,就是這樣一種鳥竟住在《和烏鴉做鄰居》這本書的作者——沈石溪伯伯的家旁。於是,一連串又倒黴,又感動的事便落在沈石溪伯伯身上。

因為烏鴉愛偷一些閃閃發光的東西,所以,烏鴉王——高帽子,便接二連三的偷走了作者家的許多東西。一次,高帽子在偷東西時,不慎被作者用剪刀所傷,因此,作者遭受了烏鴉羣的大便炮彈。這時,我真覺得烏鴉很可惡,又覺得作者自作自受。可後來發生的事,讓我改變了對烏鴉的看法。一天,一羣紅嘴藍鵲襲擊了小烏鴉,作者無意救了 20 多隻小烏鴉,沒過幾日,作者也遭到了紅嘴藍鵲的攻擊,結果竟被烏鴉羣所救。從作者描寫烏鴉與紅嘴藍鵲的戰鬥中,我覺得烏鴉真是鳥類世界最有紀律的士兵,鴉羣也是鳥類最英勇善戰的軍隊。從此,作者便和烏鴉交了朋友,他們相處得很好,這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一種情況。後來又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高帽子”不停地在作者的窗外大聲怪叫,作者急忙出來看,“高帽子”正在瘋狂的大叫着,不停的撲閃着它烏黑的翅膀在窗邊盤旋,當作者剛離開他的住所後,突然,一個火球從天而降砸倒了一棵大樹,樹倒下來砸倒了作者的茅草屋。原來,這一切烏鴉竟有所預知,它是想盡辦法,用自己的怪叫將作者引出屋子,讓他不受傷害。

合上書,我一直想着那羣曾經不討人喜歡的烏鴉。由此聯想到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類似的情況,比如我們的環衞工人,因為他們每天都和垃圾在打交道,身上難免沾上許多髒東西,許多人覺的他們髒、臭,不喜歡和他們交往,可是,再轉念想一想,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哪來的清潔的城市,哪來的美好的環境呢?還有那些煤炭工人,他們的身上和臉上可能和烏鴉一樣黑,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無私的奉獻,我們取暖、發電等等都會出大問題啊!

作者和烏鴉的故事,讓我重新認識了烏鴉。我確定烏鴉並不是不吉利的,相反,它們還挺會知恩圖報的,而且,它們還是一種聰明、勇敢的善鳥。有一句成語叫做“烏鴉反哺”,説明烏鴉內心還是非常善良,非常孝順父母的。人們説烏鴉不吉利,只不過是因為它羽毛難看點,叫聲難聽點罷了,它本質才不壞呢!如果再讓我聽到有人説烏鴉不好時,我可就真為烏鴉喊冤了!我們可不能“以貌取鳥”。不過我還是希望烏鴉可以換換名字,就叫“黑鳥”吧!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7

《雙城記》被譽為描述法國大革命的最傑出的代表作,我想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它的與眾不一樣。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萊爾的《法國大革命》不一樣,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雖然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但卻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淫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讀完後的震撼、憤怒、感動、欣慰,一時間充斥了我的心。我為革命羣眾奮起反抗爆發出的大力量而震撼,也為他們在革命進一步進行時不分黑白的復仇行為而憤怒;為卡頓對露西真摯無私的愛而感動,也為小説尾部卡頓的美麗憧憬,為他生命的延續而欣慰。

然而這部小説最能打動我的部分卻是卡頓對露西珍貴的感情。它雖然閃現於一時,卻持久了一世。感情,是什麼是包容,是索取是單純的佔有,還是博大的寬容這個話題如此陳舊卻依舊沒有答案。在此刻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中,我們總是在想到底有沒有長久,有沒有無私"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卡頓在《雙城記》中給了我們答案,給了一個人應當有的對於感情的信念。

太多的分離讓我們這一代人喪失了對真愛的追求,喪失了很多信心,很多夢想。然而卡頓犧牲式的死亡卻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也喚回了我的很多期望,很多暢想。卡頓對露西的愛是專一的,更是堅定的,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用自我無私的愛和生命給予了露西一個完美的未來。當他作為查爾斯的替身,平靜地理解本不屬於他的死亡,安詳地走上斷頭台時,這杯具的故事便擁有了充滿期望的結尾。他崇高的愛,拯救的不只是一個生命,更點亮了自我碌碌無為的一生,在人們心中樹立了他一向渴望擁有的果斷、堅定的形象。

露西是幸福的,她不僅僅擁有了父親的愛、丈夫的愛、僕人的愛,更重要的是她還擁有卡頓那份只屬於她的感情。卡頓愛她,卻並不要回報。在她生活無憂的時候,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她,祝福她;在她的生活出現困境,愛人被囚時,卻挺身而出,代替"情敵"走上了斷頭台。只要愛人幸福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自我就能夠了無牽掛,正是懷着這樣簡單而滿足的願望,卡頓能夠沒有難過和憂傷的觀望露西的幸福,能夠離開得那麼從容。相信很多女孩和我一樣羨慕露西,羨慕有那麼多人用心用生命來愛她。

查爾斯是幸運的,從第一次法庭上的轉敗為勝到最終的成功逃脱,卡頓--這個本該同他針鋒相對的情敵,卻一次又一次的幫了他,表面上看是因為卡頓愛露西,而露西又深刻的愛着查爾斯,但事實上查爾斯出色的人品也是卡頓願意幫他的原因之一。因為他明白露西在他身邊必須能夠得到幸福,必須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裏開心歡樂,他認同露西的選擇,同時也作出了自我的選擇。也許會有人覺得卡頓傻,為卡頓不值,但我想,為所愛的人奉獻一切應當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吧。

愛常常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話很對。看完《雙城記》,我突然醒悟,發現原先世上本沒有真正的恨與愛,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對的。所有的事都沒有固定的性質,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重要的不是這件事本身怎樣樣,而是一個人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就像卡頓對於查爾斯,本該是恨的,因為是他使得卡頓失去了擁有露西的機會,是他使得露西眼中再無他人。但卡頓卻選擇用博大似海的愛來化解這種恨。也許在他眼中查爾斯已經不是查爾斯,而是露西的一部分,是他所愛的人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所愛的一部分。從另一個角度説,如果沒有查爾斯,可能還是會出現查三斯、查四斯、查五斯的,卡頓如果選擇了恨,豈不是要恨很多人,要恨一生、恨一世、恨在每一天了麼卡頓是聰明的,所以他沒有選擇恨,而是將恨昇華成了一種最最偉大的愛。即使他死了,即使他不能再親眼看到露西的幸福,相信他也能在天堂感受到愛人的笑,感受到愛人的歡樂。卡頓會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止是露西、查爾斯,還有更多的讀者,更多的後人。他的精神會永存,他會得到永生!

有人説感情是自私的,愛別人甚於自我的人都是傻子。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超脱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這種愛純得像冰、熱得像火,是人性中最完美的、最悲壯的行為,是一種夢想化的美。它能夠默默的悄無聲息,也能夠爆發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為了情人的幸福犧牲自我的生命,哪怕這種犧牲是因為拯救自我的情敵。這樣的故事不可思議,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本事。但它傳遞給我們的卻是作者對於人性、對於感情的思考。愛一個人,就是要給他幸福,哪怕這種愛會傷害自我,哪怕這種愛會讓自我消失…

卡頓的犧牲是一種重生,他之所以能夠坦然得應對死亡,正是因為他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未來。他明白自我的離去能夠帶給所愛的人更多的歡樂,也能夠換來更多人的幸福。他沒有怨恨革命者,也沒有埋怨任何人,他所做的只是儘自我的本事完成自我愛露西的心願,實現自我的誓言。

常聽人説:"愛一個人要愛他的全部。"愛她的好,她的壞,甚至是她的愛。愛上情敵,不可思議,但卡頓卻詮釋得很好。對於一般人來説那麼恐懼的死亡,在感情面前卻是那樣的微不足道。活着也許會完美,但如果看着所愛的人每一天悲痛流淚,相信那便會變成一種巨大的煎熬,所以卡頓選擇了欣慰的去死,那是一種安詳的無畏,一種沉靜的離開。

同卡頓相比,當今的感情似乎被強加了更多的東西。金錢、權力、地位、利益…這些本不該成為感情的影響因素的東西卻佔據了越來越重的份量。人們不是為了愛而愛,而是為了生存而愛。很多情景下,虛偽代替了真誠,物質凌駕於精神。也許我們是一羣理性的動物,也許我們所做的是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當感到慚愧,是否應當正視自我的每一段感情呢難道人活着只是為了吃好喝好睡好麼媒體上報道出的一個個為情仇殺的事件,應當為當今的人們敲響警鐘了,大家應當仔細想想,他們,究竟是為愛而殺還是為恨而殺呢如果我們不能博大的活着,世界就會了無生趣,失去色彩。

轉而回到《雙城記》,卡頓的偉大賦予了他太多的光芒,但就這個人物本身來講,他還是有杯具的性格。他太小看自我,能夠説是有些自卑,所以放任了自我,又因為放任而感到絕望。最終他沒能盡力的追求露西,而只是把對她的愛隱藏在內心,默默地承受着煎熬,無私地付出,卻不求一丁點兒回報。這種愛悽美而崇高,但卻過於低調。如果卡頓能夠努力,如果卡頓願意爭取,露西未必不會選擇他,而他同樣能給予露西很好的幸福。總之,《雙城記》帶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感悟。關於愛,關於恨,關於復仇,也關於重生。當小説尾部卡頓看

到期望的時候,我彷彿也從整部書有些陰鬱的情緒中看到了點點星光。所以,卡頓的存在不僅僅是作者對愛的渲染,更寄予了狄更斯對未來的信心。不錯,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恨,當所有的恨都昇華為愛的時候,沒有復仇,沒有血腥,有的只會是幸福的歡笑,燦爛的陽光。

再次感動於狄老的良苦用心,感動於卡頓至死方休的夢、沁人肺腑的情,更感動於這份人世間最崇高、最永恆、永不退色的愛,那麼難得,那麼完美,也必將永存!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8

寒假的時候,我看了一本叫《笑貓日記之藍色的兔耳朵草》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楊紅櫻。我看了這本書後有許多感想。首先,我先向你們介紹一下書裏的人物:笑貓是這本書中的主人公。他是一隻會笑的貓,也是一隻能聽懂人説的話的貓。虎皮貓是一隻雌貓,她的耳朵聾了。在每個黃昏,虎皮貓都會為人們敲響祈福的晚鐘。杜真子是馬小跳的表妹,還是笑貓的主人。

介紹完人物,我就來講講這本書主要的內容。我知道在遙遠的羣山之中,藏着一座晶瑩得如同藍寶石般的藍山。生長在藍山上的藍色的兔耳朵草能治好虎皮貓的耳朵。但通往藍山的道路危機四伏,根本沒有人能通過。那巨大的山蜘蛛、兇猛的母老虎、殘暴的公花豹,還有力大無比的湖怪,都能輕易地置人於死地。為了虎皮貓,

這一路我走得義無反顧。但是我歷盡千辛萬苦才採來的兔耳朵草竟被幾隻讒嘴的兔子偷吃了。當我萬念俱灰地回到馬小跳的家,綠毛龜(一隻被我稱為大師的烏龜)卻告訴我,只要心中有愛,奇蹟就一定會出現……這就是這本書的大致內容了。

在書上還有許多藴涵着深刻道理的地方。比如:“在池塘邊的蘆葦叢中,我找到了綠毛龜,向他請教這個謎團。‘這些科學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綠毛龜將頭從殼裏伸了出來,‘他們只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卻不知道植物也是有感情的。’植物有感情?我也是第一次聽説。‘我問你,’綠毛龜問我,‘那枯樹和鐵樹,是不是都聽過你給虎皮貓講的故事?’我點點頭。的確,枯樹和鐵樹都聽過我的故事,而且都聽過不知多少遍了。”這段話體現了植物也是有感情的。所以我們不要破壞植物,要成為植物的好朋友。

這本《笑貓日記之藍色的兔耳朵草》還有很多感人的地方,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買一本。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9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滋養心靈的書。

讀完此書後,我並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為越逃避,隨着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眾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佔有為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於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30

我們每個人多有自己最想要的禮物:有的人可能希望得到一個洋娃娃;有的人可能希望得到一台嶄新的遊戲機;也有的人可能希望得到一些精美漂亮的飾品……可以這麼説,世界上有多少人,那麼就有多少個希望得到的禮物。這些禮物能帶給我們快樂,這不用質疑。但這些快樂並不是長久的,我們得到了這些禮物,它能讓我們一時開心快樂,感到興奮,但很長時間過去了,這些禮物就會慢慢地被我們遺忘。這些禮物並不會在我們的腦海中停留太久的時間,它也並沒有給我們留下多麼深刻的印象。所以,當我們得到它的時候,對它的好奇心就已經消失了,我們就會把它拋到一邊,相反設法的去得到下一個我們想要的禮物。

那麼,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想要得到最珍貴的禮物呢?這個問題誰也無法回答。我們得到了這個,就想得到那個,我們擁有了一個又一個的禮物,但這些都不是對於我們來説最珍貴的禮物。在《最想要的禮物》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大家一個道理,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不是別人給予的,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禮物是我們生活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是實實在在的禮物,也可以是虛擬的看不見的禮物。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可能成為你生命裏最珍貴的禮物。但真正珍貴的禮物是什麼?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是我們學會奉獻,而不是一味的索取;是我們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學會原諒以及被別人原諒,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但卻到最後才發現的最最珍貴最最想得到的禮物!

每個禮物都是一顆種子,種在了我們的心裏。那個最最珍貴最最難忘的禮物就是花開得最美麗的種子,在我們心裏發芽,讓我們學會了一個又一個道理,並且時時銘記在心。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樣的一份禮物,就是為別人付出。嗯,禮物的意義就是:光有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將愛表達出來,用歡慶和送禮物的方式。所以,當你真正的為別人付出了,你就會明白,“給”永遠會比“拿”愉快。

在這本書的最後,我們和尹大碗一起明白了:每個人都該擁有兩個生日吧!一個,是自己真正出生的日子;而另一個,就是真正地意識到自己原來一直被愛着,並沒有被遺忘的日子。嗯,這,就是我們最最珍貴的禮物,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但卻又是獨一無二的、專屬於我們自己的禮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wnq8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