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學法心得體會範文4篇

學法心得體會範文4篇

本文目錄學法心得體會範文讀《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法》心得體會教師如何做到學法、用法、守法的心得體會關於學法用法心得體會

隨着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的加快,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與政府掛鈎。從最早的信訪部門,到現在的仲裁部門。政府、國家與百姓的對話渠道越來越多,而在越來越多的與百姓溝通的機會中,對於公務員的要求則是越來越高。為了更好的處理政府與百姓,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公務員掌握相關法律知識,迫在眉睫。公務員如何學法用法,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學法心得體會範文4篇

1、進一步提升學法用法思想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推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項重大而長期的工作任務。自覺學習、貫徹和宣傳法律,關鍵在於提高思想認識。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和國家的基本方略,公務員學法用法是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靈魂,是一切工作得以正常開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其次是本職工作的需要。農業農村工作量大面廣,涉及各個部門諸多法律法規,作為一名公職人員,必須充分掌握才能保證各項工作規範有序開展,服務好本職工作。三是自身建設的需求。黨員幹部首先應該是國家法律帶頭的執行者和遵守者,學法用法這個頭帶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成效,關係到工作的形象。同時,公務員隊伍積極地學法用法對整個社會引領作用也顯而易見,如對鞏固執政基礎、規範社會秩序、培育公民品格、促進文化建設都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四是廣大羣眾的迫切願望。通過多年來法制教育,廣大羣眾要求社會依法行政、陽光行政,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呼聲越來越高,作為一名合格的黨員幹部,學好用好法律不單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與法治國家的實現緊密相聯。

2、進一步確保學法成效。學法是用法的前提。儘管這些年來,我們公務員系統普法宣傳學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認,我們的政府機關特別是在基層,相當數量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還比較淡薄,弄不懂、學不深現象還比較突出,並直接消極地作用在實際工作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與一些地方公務員學法環節存在形式主義不無關係。在因制度弱化導致的上無壓力下無動力的情況下,部分公務員提不起學法的精神和用法的自覺性。這就導致部分公務員法律素質不高,行政活動缺乏科學性、嚴謹性和合法性。因此,在將來的學法用法工作中,應進一步完善形式、充實內容、健全機制、強化培訓、嚴肅考核,真正提高廣大公務員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不斷增強公務員學法用法的實際效果。

3、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當前上訪案件和羣體性事件呈急劇上升態勢,分化了政府在發展經濟為主線上的大量精力。以上一方面反映了廣大人民羣眾法律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沒有嚴格執法或者依法行政造成的新問題新矛盾逐步顯現。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我們不嚴格依法行政,就有可能累積新的社會問題和矛盾,給接下來的工作增加阻力,從而阻礙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現在,依法治國觀念深入人心的局面來之不易,公務員隊伍作為倡導者和實踐者的主力軍,更應把依法行政這根弦繃得更緊一些,時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原則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尤其要解決好羣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認真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充分體現法制宣傳為人民的要求。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一旦“法治精神”在人民羣眾心中被破壞,就很難修復。另外,我們也要在制度上完善,健全行政執法監管體制,實行領導幹部問責機制。用事實對廣大羣眾進行法制教育,堅持從實際出發,做好羣眾思想工作,維護好社會穩定,做到學法用法的和諧統一。

公務員只有利用法律知識,處理日常工作,才能更好的規範行政行為,才能更好的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才能更好的在社會主義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規避主觀錯誤的發生,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讀《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教學法》心得體會學法心得體會範文2篇 | 返回目錄

一.面對新課標三個目標”的思考

在《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法》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國小數學學科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三個目標——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我是一名數學教師,深知數學是國小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於這段話,我反反覆覆思考了很久。怎樣才能實現三個目標呢?

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時,應舉一個生活中的事例——商場購物,媽媽帶了100元買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錢?還剩多少錢?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沒有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是不行的。

其次,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一個人的十個手指還不一樣長呢,更何況來自不同家庭的幾十個學生,他們之間必定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因此,我們教師應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喜悦,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比如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不同層次,好、中、差學生都要考慮到,好學生回答難度較大的問題,中下等生回答較容易的問題,每次回答都會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表揚,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會保持,學習才會不斷取得進步。

再次,教師必須有新的學生觀。過去,衡量學生好壞之依據成績的高低。現在我們的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只要是學生認真、努力的學習了,並且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進步了(可能成績還不夠優秀),我們都要認定該學生是個好學生。

二.有感於“拓展學習空間,學習就是生活”

在《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法》一書的第二章,作者闡述了“拓展學習空間,學習就是生活”這一觀點。在講述教學方式的綜合化拓展時,作者談到的“教活教材,用教材來教”的觀點我非常贊同。

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經多年,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當今的素質教育了,教材編排的內容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就教材而言,其知識、技能的覆蓋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創新的觀念和手段來對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説相當廣泛。圍繞教材,我們可以做數學史、數學信息、先進教學手段乃至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準備,在課堂上做到信手拈來,旁徵博引,是教材由死變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每個章節當作一個系統,每到立體看作一個課題,每一個定理、原理看作是藴含哲理的智慧結晶,才能使“減負”落到實處,才能使數學教學變成培養創新的天地。教材是知識與思維的載體,它藴含着大量可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的素材,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好好把握並靈活運用它。這不正是葉聖陶先生所説的“教才只能作為新課的依據,要做得好,使學生受到實益,還要靠教師的善於運用”嗎?

三.談“重視興趣、重視應用、重視過程是數學教學走出困境的法寶”

我感覺很多學生都覺得數學課枯燥乏味,不如語文課生動、有趣。因此,課堂教學中對數學真正感興趣的學生並不多,學生之所以還要強打精神,甚至十分努力的學習數學實在是為了好的分數,教師的教學無疑也已經離開了數學的真諦。素質教育不需要高分低能的書呆子,素質教育就是要將學生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創造性的學習。

在《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法》一書中,講到了“國小數學教學要重視興趣、應用和過程”,我認為這正是當前每一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

重視興趣、重視應用、重視過程是數學教學走出困境的法寶。重視興趣,要求我們每節課的導入要生動,教師的思維角度要新,知識面要寬,課堂教學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結構特色、語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視數學的美感、靈感、直覺激發。比如,低年級的數學課,要多給學生創設遊戲的情景,遊戲活動符合低年級孩子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學生在喜聞樂見的遊戲中,既激發起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從中發現了新的知識。重視應用,就要積極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原型,並嘗試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對其他學科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研究,尋求解決的策略,通過運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重視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發生過程,通過“過程”領悟知識的邏輯關係,體驗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直覺思維等在數學學習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視過程還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過程、學期教學的過程、評價的過程,發揮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教育作用。

四.有感於“‘ 要我學 ’到‘ 我要學 ’”

新課程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即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怎樣學習才是自主學習呢?《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法》中給出了精準而又通俗的解釋,即“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品質。它對學生一生的發展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為作為現代人,必須有終生學習的意識和會學習的能力,並且終生都要不斷地學習。我們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動自願的,那麼他做事時的心情是愉快的,輕鬆的,而且事情成功的機率也較大;如果他是被動的,那麼他做事時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憊的,而且事情成功的機率也較小。學生的學習也如此道。所以,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創設一個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和諧個性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特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優勢領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個性和諧發展,由傳統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激趣引題自學探究。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要求教師在一堂課的開頭用一兩分鐘的時間,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調動起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自學探究是由學、思、疑、問四個相互關聯的學習要素組成,即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

第二步:解疑導撥合作探究。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又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

第三步:明理強化實踐探究。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合作探究情況,簡要歸納、概括、討論要點,方法、概念、道理要言簡意賅、清清楚楚。然後要求學生運用自學和討論探究獲得的知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

第四步:激勵評價引深探究。這一階段既要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穫,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後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

教師如何做到學法、用法、守法的心得體會學法心得體會範文3篇 | 返回目錄

下面就個人學習普法所得談幾點體會:

一、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更應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增強依法從教的意識,並把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識貫徹到自己的實際生活與工作中。

二、教師必須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最大的特點是培養塑造下一代。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學法、知法、守法、用法還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的心靈,才能影響學生、感動學生。所以教師在平凡的工作中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

三、教師還要有一顆愛心。教師的愛心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趣,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平時的教育教法中,日常生活中,教師要自覺關愛學生,自覺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無論何時都不能歧視學生,更不能心罰或體罰學生。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使學生在多倫多國際學校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總之,學法應該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自覺行動,不學法,就不知道相關法規的要求,就難以維護學校、教職工和學生的合法權益。熟知了各種法律法規,一旦出現了安全事故,就會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在不違背教師職業道德的同時,進行妥善處理。

同時,由於現實社會的複雜性,我們教育工作者學法、知法、用法、維權既要堅持原則,又需靈活掌握。在不違法的前提下,保障學生健康發展,保障學校健康發展,這應是我們全體教育工作者樂而為之的。

關於學法用法心得體會學法心得體會範文4篇 | 返回目錄

普法工作是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是一項系統性、社會性、全局性活動,是一項提高幹部和廣大人民羣眾法律意識的“民心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長期不懈地抓下去。新時期新形勢下,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使普法成為公眾的內在需求,在全民中樹立法文化觀念,全面推動普法教育活動的開展。

普法是全民普法。普法不只是普法職能部門和普法工作者的"專利"。公民本身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普法不是由一羣人向另一羣人灌輸法律知識,而應是一種互動的、雙向的交流活動。此外普法是為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保障公民依法辦事依法維權,而意識的形成是自覺的主動的,不可強迫的,這就要求在普法活動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人文和民本精神,使普法活動成為一項“民心工程”。

“以人為本”就要注重“因材施教”。普法教育的對象,範圍廣,層次多,接受能力千差萬別,因此要根據不同對象的特點,針對性設置與其社會角色相近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突出地域特色、羣體特點、個性風格,做到量體裁衣,分類施教。

“以人為本”還要堅持把握普法的時間性和空間性,增強時效性。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活動,普法教育要取得預期效果,必須恰當地把握好時間和空間,瞭解人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考什麼、關注什麼、需要什麼,緊跟形勢,服務中心,圍繞熱點,做到應時應景。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普法創新,增強普法的藝術性。受教育者,雖本質上對法有渴望和需求,但實際上往往不喜歡枯燥的説教與老一套的做法。所以,只有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加強趣味性、娛樂性、藝術性,才能使普法更具吸引力。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説教與薰陶相結合,法理與情理相結合,寓教於樂,使普法教育受到公眾實實在在的歡迎和喜愛。

堅持“以人為本”需拓寬普法渠道和載體,增強滲透性。普法已走過了啟蒙階段,早期經常運用的集中式、灌輸式和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現代社會信息傳輸面廣量大、快速高效,所以,現在的普法要多管齊下,講究載體的多樣性,強調新聞媒體、信息網絡與聲像、文等實物載體有機結合,構建多形式推進、立體化覆蓋的法律傳播體系。要在滲透和結合上做文章,把法律知識滲透於司法實踐中,滲透於法律服務中,滲透於日常生活中,使普法無處不在,無時不聞。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增強普法的科學性。20年的普法,使廣大公民從對法律的無知,到對有關法律知識的耳熟能詳;從過去把法律置於"事後",到現在把法律置於"事前",都説明廣大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有了極大提高,他們已不再滿足於學一點法律條文,而是希望把"法治"精神貫穿到他們的生活中。所以,普法要及時適應這種變化,不能總是停留在"灌輸條文"上,要提升層次,更新觀念,把宣傳法治理念、弘揚法律文化、倡導法治思想,作為普法的目的,貫穿於普法工作始終。

堅持“以人為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內在需求。只有滿足人們的內在需要時,普法教育才能持之以恆和深化發展。從心理學角度來將,只有普法的內容、形式符合普法對象的個人需要時,他才會對其產生親和力、認同性,從而引發積極的態度。所以,我們在工作中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用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培養公眾對法律的興趣,對法律知識、法律文化、法律思維的探索願望,從而贏得廣大民眾的主動參與,使普法有機地融入公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成為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為了普法而普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vneq6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