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心得體會(通用3篇)

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心得體會(通用3篇)

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心得體會 篇1

XX年前,兩萬五千裏艱苦卓絕的戰略轉移,地球上的紅飄帶舞出中國共產黨人豪情萬丈的英雄史詩;XX年間,長征雖已遠去但長征精神卻在時代中淬火昇華,激勵着中華兒女奪取革命戰爭、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在中華民族拼搏與奮鬥的征程中,長征精神歷久彌新、永放光芒。

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心得體會(通用3篇)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翻開長征的歷史,可以發現這樣一組令人震撼的數字:僅紅一方面軍就翻越山脈18座,跨過大河24條,歷經11省份25000華里;幾乎每天都有一場遭遇戰,平均走365華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軍74華里……正是這樣的磨礪,產生了偉大的軍隊、偉大的精神和偉大的奇蹟。

長征不僅創造了世界的奇蹟,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鐫刻下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長征精神,成為中華民族鋭意進取、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

旗幟指引方向,精神穿越時空。縱然時代在發展,形勢和任務發生了變化,但長征精神沒有被時間沖淡,反而在歷史長河反覆淘洗中,煥發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彩。長征留下的精神火種已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激勵着人們贏得民族獨立、推進改革開放、實現國家富強,引領中國步入嶄新的時代。

今天,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命題,我們更需要大力弘揚長征精神,續寫新的篇章。翻越五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黨領導紅軍突破了一道道天險和幾倍於己的敵人的圍追堵截,這種不畏艱難險阻、爭取革命勝利的精神與豪氣正是我們當前最需要的。宏偉目標振奮人心,“十三五”規劃綱要藍圖繪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號角聲震,我們只有大力弘揚長征精神,高擎起長征精神的火炬,才能凝聚起強大的力量,為實現復興偉業排除萬難、不懈奮鬥。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XX年前紅軍將士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依舊熠熠生輝,激勵着我們堅定理想、砥礪意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心得體會 篇2

水泥路向家延伸,新居拔地而起,產業開花結果,這是麻陽苗族自治縣脱貧攻堅的喜人場景,也是20個貧困縣(市)的“摘帽進行時”。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湖南將以“全面小康決勝年”為抓手,努力實現“一脱貧三促進六覆蓋”,這背後是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絕不讓一個貧困羣眾掉隊,確保到20__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也是精準發力的繡花功夫——決勝全面小康不是美麗的抒情詩,而是艱苦的攻堅戰。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為重要的是“全面”。如果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沒有解決,就不能算是真正實現了目標、達成了願景。如果老百姓在“七個有所”方面還有很多痛點難點,這樣的小康成色就不是很足。

“一脱貧三促進六覆蓋”,是一個系統化的精準脱貧和全面小康行動計劃。“一脱貧”,即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脱貧;“三促進”,也就是促進經濟增長、促進充分就業、促進安全穩定;“六覆蓋”,包括推動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農村安全飲水、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通組道路全覆蓋。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導向的要求,也是針對我省存在的問題短板精準發力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門要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系統梳理薄弱環節,緊盯突出問題,聚焦基礎設施、縣域經濟發展、民生特別是困難羣眾基本生活保障等短板,實施精準攻堅,集中優勢兵力打好殲滅戰。

在整個行動計劃中,“一脱貧”是最為重要的,也是剛性目標和底線要求。無論這塊“硬骨頭”有多硬都必須啃下,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都必須打贏。“三促進”是經濟民生社會方面的基本目標。“六覆蓋”都是民生實事,且多是“最後一公里”“人人都受益”的普惠性、可及性民生工程,體現了“為民服務解難題”的鮮明導向。

當前,我省農村與農村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還存在不平衡現象,新的民生難題、民生訴求也不斷出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不斷縮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礎設施通達水平、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等方面還大有可為。通過種.種“加強版”“創新版”的政策措施,採取針對性方案解決“老大難”“新煩惱”問題,我們就能不斷提高全面小康的普及程度和質量水平。

全面小康,不能搞“一刀切”,用平均數掩蓋大多數,更不能讓貧困人口通過統計數字“被小康”。貫徹落實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各地要根據自身實際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決防止在數字上層層算賬、層層報賬,更不能弄虛作假,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積土為山,匯川成海。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近在眼前,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對黨員幹部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政治檢驗,是對我們駕馭風險、跨越關口的能力檢驗,是對我們擔當盡責、攻堅克難的作風檢驗。拿出非常之舉,凝成非常之力,湖南定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弘揚長征精神決勝全面小康心得體會 篇3

20__年3月,G省啟動“專家助力脱貧攻堅服務團”第三期工作。本期由4名成員組成脱貧攻堅隊,駐幫扶對象W縣一年,全面助攻脱貧攻堅。脱貧攻堅隊成員如下:

隊長小陳,男,31歲,G省就業管理局工作人員;王老師,男,28歲,Z大學教育學院教師;馬醫生,女,29歲,G省第一人民醫院醫生;張主任,男,30歲,田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專家。

駐縣的第一週,小陳帶領3名隊員深入方方面面走訪調查,以下是他的調查日誌內容。

20__年3月11日 週一

今天是駐縣的第一天。上午,我們與李縣長會面,他介紹了W縣的基本情況:W縣地處G省中部,縣域面積2065平方公里,總人口3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2.2萬人,共轄12鎮4鄉217個行政村。該縣共有貧困户1.73萬户,貧困人口7.45萬人,貧困面21.59%,是G省深度貧困縣之一,脱貧攻堅任務十分艱鉅。

下午,我召集隊員開了碰頭會,讓大家談談各自想法。王老師想重點關注教育問題,他説:“扶貧先扶智,讓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馬醫生想重點關注醫療問題,她準備先從縣醫院着手瞭解情況。張主任是農業技術專家,他告訴我們,W縣素有“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之稱,他想重點關注農產品種植及深加工方面的問題。而我想重點關注一下縣裏的就業問題,“授人以漁”才能真正幫助貧困户過上好日子。

20__年3月12日 週二

上午,我們一起去了北寨鎮。W縣真是個神奇的地方!奇特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氣候條件造就瞭如畫般的自然景觀。有高山,有森林,還有水系,自然風光非常美麗。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將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與脱貧攻堅工作結合起來,對縣裏的脱貧工作乃至未來的長遠發展都會起到很大作用。

下午,我和馬醫生去了縣醫院。縣醫院的門診大樓剛翻新,就醫環境看起來還不錯,但進一步走訪發現,醫療設備陳舊老化,像B超機、核磁、CT這類設備已多年沒有更換過。比起設備,人才短缺、技術落後是更大的問題。醫院喬院長説:“兩年來只招到兩個人,上個月還走了一個,去了省裏的大醫院。招不到人便沒有辦法提升技術。無法提升技術,便沒人來看病,更留不住人才。”但我們瞭解到,該院新招的醫務人員,每月工資有六七千元,對於一個貧困縣來説,這樣的工資並不算低。可為什麼留不住人呢?喬院長告訴我們,這與醫生自身職業發展的特點有關。醫生技術的進步需要不斷地學習,只有接觸更多的患者,見識更多的病例,才能讓自身醫術不斷提高,解決更多疑難病例。而只有大醫院才能給予這樣的成長機會和平台。

從縣醫院出來,我們去了貧困户老楊家。“別人拿錢供孩子讀書,我是拿錢供孩子看病。”這是老楊對我説的第一句話。原來,老楊大兒子患有重度糖尿病,大部分時間在病牀上度過。“在縣醫院治療效果不怎麼好,可又沒錢帶他去大醫院看,只有先吃藥維持吧。”老楊説,“今年我種了不少香菇和羊肚菌,等多攢些錢就帶兒子去外地看病。”

20__年3月13日 週三

今天,我和王老師與縣教育局劉局長一起去縣城的育紅中學考察。去的路上,劉局長告訴我們,專任教師數量不足、整體素質不高是當前的大難題。

育紅中學算是W縣教學條件比較好的學校了,但是學校除了購置必需的教學、辦公用品來維持正常的教學工作外,已無能力添置電教設備、教學掛圖、投影儀等教輔設備,學校連一個圖書室都沒有。教師們知識結構老化、教學方式陳舊。面對課改的新要求,他們明顯力不從心,更談不上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了。由於經費緊張,老師們也沒有參加業務培訓和到外地聽課學習的機會。育紅中學黃校長説:“教學條件差、待遇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來任教。沒有人才,就難以提高教學水平,這是個惡性循環。”

20__年3月14日 週四

這幾天,張主任跑了好幾個鎮,走訪了幾家企業,深入瞭解W縣產業發展的狀況。張主任告訴我們,馬鈴薯、中醫藥、食用菌是縣裏三大優勢產業,已初步形成主導產業雛形,但產業佈局零星分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沒有形成區域發展、規模發展,產業集中度不高。全縣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健全,特別缺乏科研技術人員。

下午,我和張主任一起去了馬鈴薯種植基地。基地負責人説,現有產品仍以初級產品為主,缺乏深加工增值,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導致市場競爭力弱,盈利能力不強。由於缺乏技術專家指導,村民在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經常得不到及時解決。

20__年3月15日 週五

一大早,我和張主任去了一家食用菌生產企業,就是收購貧困户老楊種植的香菇和羊肚菌的那家。這家企業的吳經理告訴我,縣政府去年就想把三家食用菌生產企業整合起來,打造一個食用菌產業園區,可遲遲沒有落地。人手不足是一大難題,很多種植農户都外出務工了,留在家的又缺乏種植技術。回來的路上,我琢磨着,要是能將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人員吸引到食用菌產業園區中來,讓村民“不出村、有活幹、把錢賺”就好了。

下午,隊員們聚在一起,商討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開展後續扶貧工作。經過一週的走訪調查,大家更加堅定了打贏脱貧攻堅戰的信念與決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rn4p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