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

在迎來人民空軍67歲生日的第二天,11月12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女飛行員、我國首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通用17篇)

餘旭1986年出生於四川崇州,20xx年9月入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中隊長,空軍上尉,二級飛行員。20xx年10月1日,她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週年閲兵,擔任教-8梯隊三中隊右二僚機。20xx年7月29日,餘旭駕馭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戰機首次單飛。

死亡是第一次降臨到軍人身上嗎?不是。

事實上,死亡,從來都和軍人不分家。軍人,從來都以身死沙場為榮。更準確的説:選擇了軍裝,就選擇了與死亡共舞。

在死亡名單上,有許多如同活在昨天的名字:黃超、申亮亮、楊樹鵬、李磊。羣眾可以選擇哀思,選擇悲痛,選擇任由情緒宣泄,軍人羣體不可以。我們肩頭上的責任和義務告訴我們,唯有“繼續從嚴從難訓練,忠實履行使命責任”,才能對得起亡故的戰友。

餘旭在日記中説:“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做書籤,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頁中。”

把飛行當做生命中的音符,這是一位手持利劍當空舞的舞者自白。與死亡共舞至今,舞者餘旭的舞劍人生戛然而止,像所有在戰場戛然而止的橄欖綠一樣,為舞劍生涯畫上了光榮的句號。

有光亮的地方,就有陰影。軍人,就是阻擋在陰影邊緣與死亡共舞的一羣人。“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軍人無意把負重示人,選擇即無悔。

我相信我的戰友餘旭十一年如一日選擇飛行事業,一步一步成長成為祖國王牌飛行員的時候,她早已經做出了軍人的選擇:時刻準備犧牲。

讓我們深深緬懷曾經一起戰鬥過的戰友;讓我們牢牢接住她手裏遺留的接力棒;讓我們繼續跳好,與死亡相伴的一支舞。

如有來世,願你每一次起落都順利平安!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2

餘旭20xx年入伍;20xx年成為空軍飛行員,參與國慶60週年閲兵;20xx年成為殲-10首位女飛行員,再到20xx年參加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餘旭身上有太多閃耀經歷。

但在大學同窗王琦(化名)的印象裏,餘旭始終是印象裏那個“活潑可愛”、“愛説愛笑”的川妹子。

王琦清楚地記得,20xx年前,空軍航空大學的中秋晚會上,餘旭的一支孔雀舞驚豔全場。從那時起,餘旭開始被人們稱為“金孔雀”。今年是“金孔雀”飛行生涯的第8年。

餘旭成為飛行員曾經是一個偶然,她不經意間看到一張貼在布告欄上的“招飛”公告,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考試。但對成為飛行員本身,餘旭沒有後悔過。

12日深夜11點半,空軍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段餘旭的視頻紀念她,並在配文中寫下八個字:“深表痛惜!深表哀悼!”

這段只有3分鐘的視頻中,餘旭説,她曾經也會羨慕身邊的同齡人,當她們在辛苦地進行飛行訓練的時候,同齡人可以在享受自己的生活。餘旭説,她選擇了飛行事業,沒有感到後悔,因為與普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所以追求的東西也不同。

餘旭難忘第一次海外飛行表演,難忘國外同行給予她的喝彩,她認為自己的青春是無悔的。

餘旭的一位大學好友告訴北青報記者,得知餘旭犧牲的消息後,同學們全都很“震驚”,“我在微信裏給她發語音,和她説話,希望這一切不是真的”。

餘旭曾在日記裏寫到:“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作書籤,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頁中。”

餘旭是為了祖國的飛行事業犧牲的英烈英,她既是一座精神豐碑,更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她時刻提醒我們,未來的考驗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但不管有多少未知,有多少風險,我們都將朝着既定目標勇敢前行!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3

11月12日,餘旭和隊友駕駛表演飛機在訓練時,發生事故墜落到唐山陳家鋪大楊鋪村西南地裏。前艙飛行員跳傘成功,後艙女飛行員餘旭跳傘時,彈射時撞到僚機副翼,導致跳傘失敗。

20xx年,經批准,空軍首次招收殲擊機女飛行學員,35人從20多萬名應屆高中畢業生中脱穎而出,進入飛行院校學習,餘旭正是其中之一。

為檢測抗眩暈的能力,餘旭和其他學員坐在上下左右高速大角度旋轉的轉椅上,幾分鐘下來,個個臉色煞白,天旋地轉,有的甚至嘔吐不止。人還未站穩,教官便要求在2秒鐘內準確地辨認自己上椅子時的位置。接下來便是3000米長跑、高強度的滾輪旋轉、上千個俯卧起坐、S形繞杆跑等項目,接二連三地擺在面前。餘旭多年後回憶時説,“累得回到宿舍躺在牀上,感覺整個身子都不是自己的了”。

機訓,也是擺在姑娘們面前的一道坎。戰機座艙內10多塊儀表,指數、參數、功能和位置等必須熟記於心,不能有半點的差錯。5分鐘的起落飛行中,近千個操縱動作要領和程序,也必須絲毫不差地完成好,不能有半點閃失。機場周圍所有的地標、地物,以及近百個空中特情處置方法,都必須能倒背如流不能有誤。

“1分鐘起牀、2分鐘離房、3分鐘列隊完畢”,無數次殲擊機高教機飛行訓練都是如此。

20xx年4月,16名殲擊機女飛行員以全優成績完成學業,進入二代戰機訓練。最終經過層層篩選,餘旭終於見到了那架殲-10。

餘旭曾在日記裏寫到:“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作書籤,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頁中。”

這位姑娘酷酷的和不苟言笑的樣子,俘獲了不知道多少軍迷和粉絲的心。一頭齊肩中長髮的她,總是在白淨的臉上架着一副太陽鏡,顯得特別英姿勃發。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還有另一個夢想。

餘旭這批女飛行員中,極有可能出現我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值得一提的是,餘旭也把這當成了自己心中一個夢想,“太空真的很神祕,很奧妙,誰都想去看一下,很想去看看人類的太空到底是什麼樣,為人類的航天事業做一份貢獻。”

她説,如果以後能有機會被選為梯隊航天員的成員,“我也要努力做各種刻苦的訓練,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央視主持人曾經這樣問她,有沒有想過,如果這個夢想會有可能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慢一點實現,或者最終沒有辦法實現?

餘旭坦承説,自己也想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些都是能夠接受的,都要自己慢慢努力。”

現在,她這個夢想,再也無法實現。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4

中國機長較之外國機長,除了保證航班安全,還承擔着很多社會責任。大興安嶺火災、汶川地震、緊急撤離鑽井平台的石油工人、利比亞動亂中撤離中國公民……在很多歷史事件中都有中國機長的身影。他們在完成一個又一個歷史任務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機長的風采。我為身為中國機長接班人感到自豪!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5

從記事起,無數個晚上的夢總是自己自由地翱翔在天際,早晨起來會興奮的告訴父母自己又“飛”了起來。經歷了四年多的航校學習,畢業後終於如願進入了南航。這一切看似幸運,卻也伴隨着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觀看完《中國機長》,我更加明確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我們現在所付出的不及中國機長的百分之一。紀錄片在很多方面都讓我受到教育,最多的是人的品格,如何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以及成功來自勤奮。我們今後不僅僅要提高自己的飛行技能,更要培養自己堅強不息的品格。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6

當我看到朋友圈的消息,那祈禱的手勢,那長明的蠟燭,那一遍遍的追問,還有那不願相信滿屏大哭的表情……我不知該如何表達內心的苦澀和心痛。

不説這一路走來的艱辛和隱忍,不説這一路走來的痛苦和犧牲,只是不敢想,朋友、親人、戰友,他們該如何承受?

作為第一批殲十女飛行員,你足以讓我們驕傲。可是你的驕傲,還是沒能把你留住,還是沒能把你從那架飛機上帶回,還是讓你有了起飛,再也沒有了着陸……

珠海的上空還有你拉煙後的色彩,那駕殲-10A的拉桿上還有你觸過後的餘温,夕陽下機翼的陰影裏還有你呼吸過的空氣……可是……

你知道嗎?有多少人在等你平安着陸。

你的師傅,你的戰友,你的戰機,你的跑道……你可不可以再説一次“起落架放好,請求着陸”?因為我們在心裏已經唸了千百回“可以着陸!歡迎着陸!”

你聽到了嗎?這裏有你的軍迷,有你的粉絲,這裏有你的藍天,有你的航展!你可不可以再在長春和珠海的上空表演一支舞?我們在心裏喊了千遍萬遍,“真漂亮,女飛霸氣!”你聽到了嗎?

我們不要你成為烈士,不要你成為將要矗立在廣場上的雕像,不要你成為千萬戰士們心中的英雄,不要,真的不要。

你踏過平湖細雨,你看過風景如畫,你飛過驕傲戰機,你行過萬里長空,可是,你還沒有走完這一生啊,人的一生,是這樣長……

發動機還在轟鳴着,塔台聲也還在呼喚着,可你,卻真的走了。

你看到了嗎,朋友圈那些為你祈禱的手勢!你看到了嗎,網友那些寓意長明的蠟燭!你看到了嗎,你的師兄師弟們堅強的淚水!你看到了嗎?你的戰友們沿着你的航跡繼續起航……

你的戰友們向你揚起了軍禮,説讓你放心,他們會繼續替你保衞這一片天空,還有生活在這片天空下的人。

這些人裏,有你的父母、你的朋友,還有,你愛着的那個他。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7

看完《中國機長》,收穫頗多,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機長精湛的飛行技術、專業的管理能力、過硬的心理素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機長,用苛刻二字一點不過分,通過層層選拔進入航校,之後還要面臨各種各樣的理論考試和高壓訓練模式,即使進入航空公司還僅僅是職業飛行生涯的開始。成為一名機長,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對於機長而言平均每三個月就會有一次大的技術考核,任何一次考核不通過都意味着機長資格的終止。責任的背後,是付出的艱辛和汗水,是我們飛行學員的標杆,是指路的明燈,新時代,在帶領下,我們作為飛行學員要爭做又紅又專的高級技術人才,爭取早日成為機長,挑起民航建設的大梁。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8

機長是一架飛機的靈魂,機長隊伍是中國民航生產力的主力軍之一。通過觀看《中國機長》,我明白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機長,肩上佩戴四條槓不是那麼簡單,需要素質、本領、使命渾然一體,視旅客生命安全為職責。作為南航的飛行學員,我們是幸福的,公司為培養我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9

餘旭20xx年入伍;20xx年成為空軍飛行員,參與國慶60週年閲兵;20xx年成為殲-10首位女飛行員,再到20xx年參加抗戰勝利70週年閲兵,餘旭身上有太多閃耀經歷。

但在大學同窗王琦(化名)的印象裏,餘旭始終是印象裏那個“活潑可愛”、“愛説愛笑”的川妹子。

王琦清楚地記得,20xx年前,空軍航空大學的中秋晚會上,餘旭的一支孔雀舞驚豔全場。從那時起,餘旭開始被人們稱為“金孔雀”。今年是“金孔雀”飛行生涯的第8年。

餘旭成為飛行員曾經是一個偶然,她不經意間看到一張貼在布告欄上的“招飛”公告,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參加了考試。但對成為飛行員本身,餘旭沒有後悔過。

12日深夜11點半,空軍在微博上發佈了一段餘旭的視頻紀念她,並在配文中寫下八個字:“深表痛惜!深表哀悼!”

這段只有3分鐘的視頻中,餘旭説,她曾經也會羨慕身邊的同齡人,當她們在辛苦地進行飛行訓練的時候,同齡人可以在享受自己的生活。餘旭説,她選擇了飛行事業,沒有感到後悔,因為與普通人選擇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所以追求的東西也不同。

餘旭難忘第一次海外飛行表演,難忘國外同行給予她的喝彩,她認為自己的青春是無悔的。

餘旭的一位大學好友告訴北青報記者,得知餘旭犧牲的消息後,同學們全都很“震驚”,“我在微信裏給她發語音,和她説話,希望這一切不是真的”。

餘旭曾在日記裏寫到:“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作書籤,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頁中。”

餘旭是為了祖國的飛行事業犧牲的英烈英,她既是一座精神豐碑,更是我們前進的路標。她時刻提醒我們,未來的考驗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但不管有多少未知,有多少風險,我們都將朝着既定目標勇敢前行!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看完《中國機長》後,我感受到這個光鮮的職業背後,是職業規章的精準嚴格,是駕駛技術的嫻熟標準,是應對突發事件的沉着冷靜,狹小的駕駛艙裏作為一架飛機的指揮者,與機組協同完成一次次起落。壓力與責任伴隨着整個職業生涯。感謝中國機長帶給我的啟發,自己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定當成為敬職敬業的飛行員!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在迎來人民空軍67歲生日的第二天,11月12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女飛行員、我國首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

餘旭1986年出生於四川崇州,20xx年9月入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中隊長,空軍上尉,二級飛行員。20xx年10月1日,她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週年閲兵,擔任教-8梯隊三中隊右二僚機。20xx年7月29日,餘旭駕馭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戰機首次單飛。

死亡是第一次降臨到軍人身上嗎?不是。

事實上,死亡,從來都和軍人不分家。軍人,從來都以身死沙場為榮。更準確的説:選擇了軍裝,就選擇了與死亡共舞。

在死亡名單上,有許多如同活在昨天的名字:黃超、申亮亮、楊樹鵬、李磊。羣眾可以選擇哀思,選擇悲痛,選擇任由情緒宣泄,軍人羣體不可以。我們肩頭上的責任和義務告訴我們,唯有“繼續從嚴從難訓練,忠實履行使命責任”,才能對得起亡故的戰友。

餘旭在日記中説:“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做書籤,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頁中。”

把飛行當做生命中的音符,這是一位手持利劍當空舞的舞者自白。與死亡共舞至今,舞者餘旭的舞劍人生戛然而止,像所有在戰場戛然而止的橄欖綠一樣,為舞劍生涯畫上了光榮的句號。

有光亮的地方,就有陰影。軍人,就是阻擋在陰影邊緣與死亡共舞的一羣人。“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軍人無意把負重示人,選擇即無悔。

我相信我的戰友餘旭十一年如一日選擇飛行事業,一步一步成長成為祖國王牌飛行員的時候,她早已經做出了軍人的選擇:時刻準備犧牲。

讓我們深深緬懷曾經一起戰鬥過的戰友;讓我們牢牢接住她手裏遺留的接力棒;讓我們繼續跳好,與死亡相伴的一支舞。

如有來世,願你每一次起落都順利平安!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老一輩機長們經歷了從八一開航、試航拉薩,再到首次開闢國際航線、遠航非洲、尼克松訪華等一系列大事件。老一輩機長在當時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依舊挺身而出,克服重重困難,保障領導外交出行安全,為中國民航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如今,生活在一個民航現代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是幸運的。因此,我們更應當傳承前輩機長的優良品格,苦學精飛,為民航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張超烈士先進事蹟感人、催人奮進,他是為人民海軍航母艦載機事業犧牲的第一位英烈,我們將永遠緬懷他,並誓將他未竟事業進行到底。”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作為一名普通黨員,也許沒有張超同志波瀾壯闊的經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學習到他一生不懈的追求。張超同志用生命鑄就了金光閃閃的大字――忠誠。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個抽象概念。對黨員來説,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也不是一個抽象口號。入黨沒有個人利益,卻有着一份特殊的使命和責任,就像張超同志,在殲—15突發故障。本該第一時間跳傘,張超的第一反應卻是挽救飛機,挽救國家財產。於是,人們看到,他竭盡全力推操縱桿,力圖制止機頭上揚,避免戰機損毀……最終,在飛機幾乎垂直地面時才選擇跳傘。跳傘後墜地受重傷的張超,留給戰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是不是要死了,再也飛不了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超難以割捨的依然是飛行,我們每個黨員都有自己的職業、崗位,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有着不同的生活經歷和道路,但只要是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就是我們的共同語言、共同信念!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正如拿破崙所説:“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確如此,在我們每一名飛行學員的心中其實一直都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當上機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中國機長》這部片中,我深刻明白了自己需要更加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夠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機長。始終堅定信念、不忘初心地為建設民航強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周總理曾為民航事業定下“保證安全第一,改善服務工作,爭取飛行安全”的宏偉目標,而中國民航事業能實現這一目標,取得光輝的成就,靠的正是歷代中國機長嘔心瀝血的付出,作為新一代飛行員的我們更應該傳承前輩們的優良傳統,肩負職責,帶着使命感,好好錘鍊打磨自己的技術,為建設民航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觀看完《中國機長》,我感慨頗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機長有着嫻熟的飛行技術和對國家財產和乘客安全的強烈責任感。服從也同樣重要,從裏面所講的幾名飛行學院的教員,我看到了他們放棄開大飛機夢想,紮根教育一線為中國民航培育飛行人才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深刻地體會到擔當的真義。看到那些機長自豪的講述自己如何處置特情後安全落地的壯舉,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立志要向他們學習,鑽研飛行技術,苦練基本功。飛行的每一步都伴隨着理論,實踐的考核,同時也在提醒我們要嚴於律己。我們要勇於擔當,敢於拼搏,為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機長努力奮鬥,為建設民航強國貢獻力量!

餘旭飛行員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在迎來人民空軍67歲生日的第二天,11月12日,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女飛行員、我國首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

餘旭1986年出生於四川崇州,20xx年9月入伍,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中隊長,空軍上尉,二級飛行員。20xx年10月1日,她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週年閲兵,擔任教-8梯隊三中隊右二僚機。20xx年7月29日,餘旭駕馭中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戰機首次單飛。

死亡是第一次降臨到軍人身上嗎?不是。

事實上,死亡,從來都和軍人不分家。軍人,從來都以身死沙場為榮。更準確的説:選擇了軍裝,就選擇了與死亡共舞。

在死亡名單上,有許多如同活在昨天的名字:黃超、申亮亮、楊樹鵬、李磊。羣眾可以選擇哀思,選擇悲痛,選擇任由情緒宣泄,軍人羣體不可以。我們肩頭上的責任和義務告訴我們,唯有“繼續從嚴從難訓練,忠實履行使命責任”,才能對得起亡故的戰友。

餘旭在日記中説:“每個人的青春樂章中,總會留下動人的旋律和音符。女軍人、女飛行學員,是我在自己生命樂章中留下的一筆,我期待在飛翔之路上能多添幾筆,把每一筆都當做書籤,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頁中。”

把飛行當做生命中的音符,這是一位手持利劍當空舞的舞者自白。與死亡共舞至今,舞者餘旭的舞劍人生戛然而止,像所有在戰場戛然而止的橄欖綠一樣,為舞劍生涯畫上了光榮的句號。

有光亮的地方,就有陰影。軍人,就是阻擋在陰影邊緣與死亡共舞的一羣人。“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軍人無意把負重示人,選擇即無悔。

我相信我的戰友餘旭十一年如一日選擇飛行事業,一步一步成長成為祖國王牌飛行員的時候,她早已經做出了軍人的選擇:時刻準備犧牲。

讓我們深深緬懷曾經一起戰鬥過的戰友;讓我們牢牢接住她手裏遺留的接力棒;讓我們繼續跳好,與死亡相伴的一支舞。

如有來世,願你每一次起落都順利平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pnmmr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