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8篇)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8篇)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師道酬愛。一直相信上天是會偏愛勤奮的人們,多付出的努力是會有收穫的。而對於教育,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愛"。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發揚勤勞的園丁精神,辛勤地勞作,悉心地付出,相信教育是會有所獲的。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句話一直激勵我。"把辛勤的耕作當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穫的指望依然心平氣和的繼續耕種"。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8篇)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教育教學的效果。如在學生學習《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以教材為藍本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和開發,讓學生運用類推的方法思考當因數中間有0時如何計算,將學習自主權留給了學生,從而使教學過程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皆可對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進行不同的詮釋與解讀,進行不斷地界定和再界定,從而還教學過程多元變通、動態生成的本來面目。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全課以故事《數字0雲遊記》為主線,安排了0和數學王國中的+、-符號相遇,複習了舊知的同時自然引入0與乘號的知識,並引入神舟5號6號以及科技館的生活知識,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最後又以秋天果園花果飄香的情境為練習載體,一系列的活動遊戲再次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又一新台階。就是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又如在筆算除法《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練習課,這是我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補充的一節練習課,但在教學中迸發了許多精彩的片斷,讓我為之歡之雀躍,孩子們的回答總是讓我感歎,特別在2班的課堂上總能讓我感動無比的感動和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就如孩子們的多個發現,我有意識的點拔,孩子們卻給我一個更廣寬的視界。好樣的孩子們,總能給人無限的`動力!

再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跟孩子做了一個突發性的"遊戲"。原因是課堂上,兩男生搞的惡作劇。他們倆趁我轉身在黑板寫字時站起來,一次眼神的提醒後還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為了不過於影響孩子的學習,我只有讓他們起來,"你們是想跟大家做遊戲吧,要不這樣再來一次,不過這次遊戲規則改變一下,剛才是我轉黑板你們站,現在是我轉過來面向你們站。好嗎?"兩學生沒想到我順理成章地滿足他們,片刻感到意外之後,卻發現這樣的遊戲變成了他們站得長坐下時間短,一點都不好玩了!課末的這幾分鐘,沒想到個別學生的搗蛋行為變成了一段愉快的小插曲,及時對孩子進行了教育,也愉悦了課堂的氣氛。

不過,我明白孩子有時的犯事只是為了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愛。孩子出現的問題,其實也是警醒自己,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修煉自己的過程,所以我努力地向孩子提出更多正能量的教育。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信息技術課在我國普及得較晚,我們蔡家國小普及則更甚。但是隨着信息技術課的不斷深入,各學科教學都發生巨大的變化:教師由原來的“書本+粉筆+嘴巴”的教學方式轉變成由“書本+電教+嘴巴”的教學方式,這一轉變也符合了國小生心理和生理髮展的提前。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很強的形象性、靈活性、多樣性,既給教師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益,也給學生提高了進行信息的多元化處理能力。雖然條件好的家庭和學校的學生對電腦掌握程度已經超過爺爺奶奶一輩;作為我校特殊情況只有小部分的學生會把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處理工具應用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那麼怎樣去上和用信息技術課,讓學生學以致用呢?下面我就説説我的幾年信息技術的教學體會:

一、改變學生的學習認識

要讓學生了解到學會運用能為學好當前的課程及為今後更高層次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礎,正如我們國小生學習語文並不是為了當作家,但如果不學習語文就無法完成其它完成其它各科課程的學習一樣,國小信息技術教育也同樣不是為了培養計算機專家,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交流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警惕各科教學的效率和效益。試想:如果寫文章時運用它;學英語時運用它;找資料時運用它......那它還會被忘掉嗎?因此,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認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讓學生意識到信息技術是信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提高學習興趣,從學生地實際入手

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信息技術課具有很強的形象性、靈活性和多樣性,它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層次有針對地選擇,能把書本上簡單或是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深刻、形象。例如在上鍵盤指法時,如果説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裏的“警察抓小偷”遊戲,同桌之間互相比一比,看誰打字速度快。由於大部分同學剛接觸鍵盤不久,對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學只會用一個手指按鍵盤,不一會兒就打字速度快的同學抓到了。這時同學們就會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蔡家國小信息技術,我及時抽出記住指法的重要,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埋單的練習後,學生信再玩空虛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

三、把“死知識”課變成“活知識”課

我們如果把信息技術教育的課堂看作是“死知識”課,如教學畫圖軟件,僅僅講授畫圖程序怎麼用,然後讓學生像書上畫一棵樹、一個房子什麼的,那將是單調、枯燥無味的一節課。我們如果説把美術教師的美術課請進來,先由自己介紹畫圖程序怎麼用,再請美術教師妥調色的簡單原理,從而讓學生學會自己調色;給學生講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圖畫協調;講授簡筆畫的畫法、構圖和比例等,從而用畫圖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動的畫。有的學生畫出了富有創意的歡樂場面,有的畫出了人物畫,有的畫出了山水畫......其中有一個學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間畫得非常好,特別是那個色彩,和諧、協調,富有童趣。學生在學畫的過程又強調了畫圖程序的應用。

把諸多學科都請進來,那麼我們信息技術課的教學內容將更加充滿生命的活力,流程也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從而實現從|“死知識”課走向富有“活生命”課的取向。

總之,要上好國小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於為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信息技術課有用,並且一定要學會、學好。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為了進一步紮實推進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加強學術交流與研討,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於20__年11月23日至11月27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辦“全國中國小課堂唱歌教學展示與研討會”。

本次活動以“唱歌教學”為主題,突出了“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的九字目標要求,實現了活動內容豐富,與會者參與熱情高,組織順暢有序、高效、實效的預期目標。閉幕式中,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祕書長吳斌就“怎樣唱會歌”、“關於唱歌教學”、“關於唱會、唱好、會唱歌之三者關係”等講座內容,以ppT的形式,從理論的高度進行了專題講座。最後,大會對入圍的25位獲獎者進行了頒獎,這也是對他們在唱歌教學中取得的成績的肯定與表彰。在頒獎典禮的音樂聲中,大會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動,我們廣西區34名中國小音樂教師有幸在現場觀摩了精彩紛呈的中國小課堂唱歌教學展示課,聆聽了專家就中國小課堂教學方面精闢的專題理論講座;學習了歌曲表現與詮釋的技巧;理清了唱歌教學中關於唱會、唱好、會唱三者之間的關係;收穫了關於唱歌教學中的教學智慧;既有實踐方面的研討又有了理論方面的昇華,實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教學成果展示與學習的絕佳機會。

本次盛會再現了唱歌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獨特魅力,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同時我們會響應中國音教網這個音樂教育大平台的號召,積極參與到此次活動的繼續實踐中來,這必將對進一步促進中國小課堂唱歌教學的發展,推動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必將產生及其深遠的影響。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今天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第二思源聽取王琴玉老師的給我們作的專題講座:“讓學習真生髮生—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策略談”。此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下面就來講講我對這次講座的一些新的體會。

王琴玉老師的精彩演讓我一次次的感到內心的觸動。如,她所提倡的“以寫作為核心的語文教學也許更有效率”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專家在語文教學研究這條道路上真是用心,注重語文的基礎教育,以及語文的實用性。教學就是要以寫作為核心這一目的進行教學,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有這明確的學習目標,學以致用。

王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餘映潮教授的理論:“1、組織活動是教師能力的試金石;2、實踐活動是課堂訓練的聚寶盆;3、集體活動是高效課堂的頂樑柱。”這三大理論。的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活動,實踐活動,集體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真正讓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活動中。

王老師還在課堂上給我們展示了怎樣讓學習真正在課堂中真正發生。他上的課充滿了激情,讓學生跟老師在課堂中充分的配合,把這節課上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達到了她想要的預期效果,我也從中學到了上課就要儘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都能學到東西,而不是成為老師和幾個學生的表演舞台。

王老師精彩的演講,她精闢的教學理論,以及她對語文教學研究的孜孜追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將以王老師為目標,不斷的完善自己,爭取在語文的道路上,也能開劈出自己的一條新路。讓自己的學生也能在課堂上讓學習真正發生。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一、專心聽講習慣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

①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深入淺出,使學生都能聽得懂。

③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講刺激學生的語言,教態和藹可親。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以從三方面入手:

①對教師講的主要部分關鍵問題一定要提醒學生,引起他們的注意力,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養成注意聽課的習慣。

②要培養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舉手,向老師提出來,強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把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中解決。

③邊聽邊記。聽課必須有手的活動,隨時聽到的重點隨手記到本上或書上,養成這種聽寫同步進行的習慣對今後的學習是大有益處的。此外,教師講課時要善於察看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對所講內容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講課內容方法;如有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要及時提醒。

專心聽講是學生在數學課上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證。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善於捕捉學生的注意,善於巧妙提問,啟發思維,引起興趣。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和進行常規訓練,注意提出明確的專心聽講的具體要求,逐條落實。

上課專心聽講,包括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認真聽教師講課並注意觀察教師的教具演示過程,板書內容,講課的動作及表情等,理解教師講課的內容。二是注意聽同學的發言,同學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時,要注意聽,邊聽邊想,同學回答得對或不對,如果不對,錯在什麼地方,如果讓自己回答,該怎樣説好。此外,還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這是學生“聽懂”數學課的關鍵。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好與不好,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是否具備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換而言之,一個背離了“主動學習原則”的學生是不會取得優異成績的,這就是問題的結症所在。

在很多學生的意識中,學習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家長的期望。所以,他們的學習依賴於家長的外在壓力和監督,自己徹底放棄了自主學習的機會。所以,我們教師必須從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開始,對他們進行自主習慣的培養。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就更談不上自主學習了。我們數學教師可以嘗試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㈠創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

抽象的數學同文學藝術一樣,源於生活,來自具體,在生活中產生了數學,而最終又用於生活。我們通過創設“問題的情境”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自覺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進行了這樣的一番談話: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令人佩服,我班又有那些同學愛好體育運動呢?説説你愛好那些項目?怎樣知道班內愛好哪個項目的人數最多?引導學生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情境把學生帶到生活中,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的學習數學。

㈡ 讓學生動手實踐,培養參與意識。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在親身體驗中學習數學。例如,在“千克的認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真正體驗1千克的物體有多重。課前要求學生準備一袋1000克的鹽或其它物品,讓他們用手掂一掂,拎一拎,感覺一下1000克的重量,再讓學生把鹽放到枱秤上稱一稱,然後再請學拿出從家裏帶來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大米等),猜一猜多少隻蘋果重一千克,多少隻香蕉重一千克等等,再放到枱秤上稱一稱。這樣學生在充分的操作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到底有多重。又如,在學習“可能性”時,在三個口袋裏分別放了“紅球”、“綠球和黃球”、“紅球和黃球”,讓學生從不同的口袋中任意摸出一個球,討論“摸出的球一定是紅球嗎?”從中體會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這些操作實踐活動同學生的生活和所學知識緊密結合,需要學生人人蔘與,在操作實踐中進一步理解、體驗相關的數學知識,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同時又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㈢激發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愛因斯坦説過:“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孔子也曾有過如此教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例如,我們在教學《遊戲規則的公平性》這一課時,以比賽的形式進行,讓學生摸分別裝有不同個數紅球的三個袋子,比一比在相同的時間內誰摸的最多。這樣的設計不僅引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爭議,爭什麼呢?不公平呀,紅球個數不等呀,繼而引出下面的問題,要想公平應該怎麼辦?而我們從這些矛盾中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完全進入角色,這樣的課不但能讓學生在學習時保持輕鬆舒暢的心態,得到充分的自主自由,學習本身也成了一種休閒。然而在休閒時學生又能保持一種追求、探索的信念,,使學習、研究的興趣得以延伸。

三、培養學生會審題,養成認真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我發現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並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有時候觀察到有的學生甚至連題目都沒讀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開始做了,不錯才怪呢!要提高作業正確率,必須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每教一新課例題,教師都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練審題,在學新課的同時學會審題方法,養成審題習慣。到高年級,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解題時自覺地靈活運用已學知識,調動自己所有學習過的知識解題,並在多種方法中擇優。

解題時要認真書寫,教學生解題時要書寫整潔,格式規範,計算要養成列豎式的好習慣,象今年我所教的同學的計算習慣和能力就都較差,怕繁怕難。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驗算,養成解題時檢驗的習慣,驗算首先是驗算理,驗方法,其次是驗計算。在檢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邊算邊查邊驗,一步一“回頭”,爭取一次做對,防止無效勞動。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主要靠課內教學的指導和訓練。家庭作業題要認真設計,數量要少,質量要好,解題的要求要高。由於題量少,學生不感到負擔,就樂於開動腦筋認真完成。這樣安排作業,學生負擔輕,積極性高,不但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形成,而且有利於思維能力的提高。

所以説,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是學生較高層次的修養。而這個習慣的養成是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一點一滴地去培養的,我們應儘量使學生經歷一個由學到想、由想到疑、由疑到無疑的過程。只有這樣長期堅持,才能培養起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某一閒時,驀然回首,自己走上講台,居然已有20多年了。三年一個輪迴,由七年級到九年級。看着一批批進校時還滿臉稚氣、乳臭未乾的毛孩三年後卻變成了或陽光帥氣、或亭亭玉立的少男少女,心中便湧出頗多感慨。

許是與這些朝氣蓬勃的孩子在一起呆得太久了,時常忽略了自己已老之將至,由青絲變華髮,由蹦蹦跳跳到步履緩慢,由活力四射到沉靜穩重,歲月的痕跡已悄然顯現。唯一不變的就是課堂上的激情和對學生一如既往的熱愛。

二十多年來,學生充實了我的生活,體現着我的生命價值。我一邊教給他們知識,一邊在他們身上汲取智慧,豐富自己,提高自己。取長補短,互相促進;教學相長,其樂無窮。

因為自己讀國小時教師素質有限,所以學的普通話並不標準,一些字的讀音不時有誤,是學生幫我一個個糾正,如“氣氛”的“氛”,“興奮”的“興”,“憎惡”的“憎”,“淺淺流水聲”的“淺淺”等等,我們已達成了很好的默契,只要有錯及時提醒。現在我的錯音越來越少了。謝謝你們,我的“一字之師”們!

有時一堂課會因學生的精彩表現而讓人難以忘懷,如給莫懷戚的《散步》再擬題目時,有些學生的回答非常好。有《初春的温暖》、《親意濃濃》、《愛在田野》等等新穎悦目。自己的一天在學生的精彩中而快樂無限。謝謝你們,免費點亮我每一個平常日子的“小精靈們”!

通過看學生隨筆,讓我瞭解了學生的內心世界,他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快樂多多,煩惱多多。因朋友鬧彆扭而讓他們傷心欲絕;因前後桌碰倒了書而硝煙瀰漫;因大霧遮日數天而讓他們心煩氣躁;因生病時一句温暖的問候而暖意融融;因考試進步而興奮許久;因老師的一句鼓勵而學勁十足……一羣真實的孩子,一羣正在經歷成長的孩子!他們的敏感,他們的脆弱,讓我明白自己該怎樣去維護他們的尊嚴,怎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怎樣讓課堂氣氛更融洽,怎樣鼓起他們的鬥志,怎樣與他們一起經風沐雨……

面對人生中變化最劇烈的青春期的孩子們,我學到了很多。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古人真是智慧,一語中的,一條學習規律流傳至今。

選擇了教師,今生無悔!感謝一屆一屆陪伴我度過三年的學生,你們充實了我人生的每一天!名譽上我是你們的老師,實際上我們是互為人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你們讓老師青春永駐,你們讓老師常教常新,你們讓老師與時俱進!

謝謝你們,我親愛的孩子們!

教學相長,我們共同進步!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7

最近每次走進教室,我是越來越困惑:孩子們越來講話?學習,也就是求知慾越來越少,那是為什麼呢?

求知慾是人的天性,但過於功利的應試教育標準和獎懲機制,打造了令人厭惡的填鴨式教育,讓幾乎所有的孩子喪失了求知慾。打個直觀的比方就是:孩子們是喜歡進食的,可惜我們的飯菜實在難以下嚥,於是他們患了集體厭食症。所以孩子們沒有求知慾,是我們的“食譜”出了問題。

曾經在一本教育雜誌上看過一個經典事例:一位心理學家來到某街道,發現那裏的居民非常苦惱,因為學生們閒暇時常在那裏踢易拉罐,乒乓的聲響令人難以忍受,於是常有大人來趕孩子,可等他們一走,孩子們又會來踢……心理學家瞭解了情況後,對居民説:給我一點時間,我會解決這個問題的。

從第二天起,心理學家不僅不趕走踢易拉罐的孩子們,還對他們説,歡迎你們來踢易拉罐,我向每人支付0·5美元請你們踢,好嗎?孩子們當然很高興,每天一放學就來踢易拉罐,心理學家也按照約定每天支付他們的“工資”。持續半個月後,心理學家對孩子們説,我的錢不多了,每天只能支付每人0·2美元,但還是歡迎大家堅持來踢,孩子們有些不滿和猶豫,雖然還是每天都來,不過沒有原來踢得那麼起勁了。又過了半個月,心理學家説,我已近破產,因此,往後不會再拿錢給大家,但還是希望大家堅持踢易拉罐。孩子們不高興了,沒有錢,誰還會給你踢呢?從此以後,整個街道安靜了下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孩子一開始是為自己玩,為真正的興趣所驅使,而心理學家提供的外在獎勵,把孩子們內在的興趣標準引向了外部,物質獎勵成為孩子們行為的理由,當這種理由逐漸消失,孩子們的行為會逐漸削弱乃至消失。

大家都記得,孩子們第一次揹着書包去上學的'情景。其時,他們每個人對學校,對學習都有着天然的興趣,可是過不了多久,許多孩子就開始厭學,原因何在?我是這樣分析的。

1.對學習本身的興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的就是它吧。當孩子對學習本身痴迷的時候,我們就不必擔心他的學習成績了。事實上,那些令人敬佩的大師們,往往對求知慾,對創造充滿了天然的興趣。這種興趣的追求,能夠讓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他們所熱愛的事業中去,取得非凡的成績也就順理成章了。

2.超越別人的興趣。很多孩子可能對學習本身沒有濃厚的興趣,但對得到老師表揚,學習成績超過別人充滿了渴望。競爭也是人的天性。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強化了這種競爭意識。但是我們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讓大部分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都感覺自己是失敗者。

3.追求物質獎勵的興趣。許多家長和老師都會把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孩子想得到的東西聯繫起來,有時這種辦法的確有效,但是,孩子真正的學習興趣已經被物質獎勵替換了,這時我們的孩子就變成了那些踢易拉罐的孩子了。

4.逃避懲罰的“興趣”。這已經不是什麼興趣,而是一種壓力。好多學生的學習常處於一種不安之中:因為作業不好,成績不理想,會招來家長和老師的懲罰。心靈和肉體的折磨。會讓孩子處於一種不良的思緒裏。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學習“興趣”是最短命的。所以動輒懲罰學生的家長或老師,是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學生的。體罰和變相體罰也是違犯了教育法規的。

“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和老師要調整自己的做法,讓學生迴歸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才是上策。

快樂工作,工作快樂是我們老師追求的工作境界。學習快樂,快樂學習也是孩子們嚮往的學習境界。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8

今天我學習了《國小英語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的研修活動,我倍感榮幸!因為對於一個還是新教師的我來説,這次活動就像一盞明燈給我這個迷茫的趕路者指明瞭方向。具體從五個方面和我們探討了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這使我受益匪淺。現談談我的收穫如下。

以聽説讀寫為抓手,優化教學策略。

從聽的方面來説,主要培養學生對不同聽力材料的聽力能力,並鍛鍊他們形成有效地聽力技能。例如,在《I often go swimming》這一課,我首先播放三遍錄音。第一遍讓學生聽,注意關鍵詞“often, sometimes,always, never”;第二遍逐句播放,讓學生複述每一句話;聽第三遍時讓學生跟讀,這樣不僅有效地鍛鍊了他們的聽力技能,還鍛鍊了他們説的能力。説的方面主要從情景、問題、現象幾方面着眼。比如説聽完錄音後,讓他們分組做個調查表,讓他們每個人都有開口説的機會,全員參與。在處理短文閲讀時要注意在特定的環節完成特定的任務。比如在閲讀中要培養學生的默讀技巧,學會掃讀理解等。筆頭練習必然不可缺少,但是要注意筆頭練習的層次性和活用性,在活動中還具體介紹瞭如何做到以上環節。在教學中我們要關注課堂效率,讓教學策略更加優化,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一次學習一次反思,一次反思一次收穫。而只有將這一次次的收穫運用到實踐中去,我們才能不斷成長!我們一起加油吧!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9

包容一詞源自拉丁語,本意是指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的傳統觀點的見解有耐心公正的容忍。

現在是個多元化的社會,對同一問題有不同見解再正常不過了,我們必須擁有容納不同見解的胸懷,可是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困難,以前的我,顯然是偏離了這個定義的。所以,在課堂上,當孩子們的行動和觀點超出了我的可控範圍,我便開始焦慮。我固執地總以自己的標杆去衡量學生,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價和要求學生,卻忽略了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雖然幼稚甚至偏激,但是他們是新新一代,絕不會隨便認同你的觀點。是啊,一千個讀者還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更何況社會熱點問題紛繁複雜,我們又怎能非要孩子們必須認同這一種道理呢。

我們不是在批量生產工業產品,每個人特質不一,我又有什麼權利去否定別人成長的方式,企圖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駕馭別人,束縛他人行動和思考的自由呢?過去,大學畢業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正值青春年少的'我,時時用大道理勸解學生,其實是不夠寬容待人,沒有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現在已經年過不惑,方才明白,包容多種見解不僅有利於學生成長也有利於自我成長,只要孩子們的見解不偏離主流價值觀,來個百花齊放又何妨。

所以,現在在課堂上,我已不再控制、限制學生,而是包容多樣,讓學生自由發表見解,大家在爭論中思考、成長。我也不再焦慮,真的是學會包容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包容大度,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隨着語文教育改革的日漸深入,新觀點、新方法逐步為廣大教師瞭解、熟悉、認同,國小作文教學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國小作文教學心得。我在國小作文的教學工作中,經過一系列方法改進使學生對作文的態度由“要我學”和“要我寫”轉變為“我要學”和“我要寫”。我對課堂作文教學在實踐與探索中感悟甚深。

一堂作文指導課,情境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圍,就如鮮花招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使他們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開思路,從頭腦中提取已經儲存的信息作為題材,寫出自己的起初經歷和真實感受。我認為,讓學生進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學生就能較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徵,從中發現美,感知美,喚起表達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音樂小品、話劇、編故事、猜謎語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所要表達的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視野和認識能力組織材料,組織故事在腦子裏,然後把各類故事由學生組成小組改成話劇表演出來,學生很有興趣。他們經過討論,都能根據劇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為表演是生動的,又是直觀的,再由學生把故事用文字敍述出來,就容易做到有內容,有個性,有文采。通過情境教學,變“要我寫”為“我要寫”,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練習之中。

另外,如何使學生學會積累詞彙和蒐集生活素材,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俗話説:“學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詩詞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於提高賞析能力,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為,學生寫作文也無祕訣可言,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語彙,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輝。為此,我們開展了“每日讀範文、記筆記”活動,現在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很大的變化,作文中的詞彙豐富了,文章也顯得流暢了。

人們常説,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學生由於條件的限制,生活經驗有較大的侷限性,為了讓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我指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日講一個故事,每日寫一篇日記,每週讀一篇好文章。書報雜誌刊載了大量的信息,學生讀書讀報不僅能瞭解到外界的情況,還可以學到不少寫作知識。

在指導學生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典型的人和事,並注意學習、積累文章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一篇好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語言和作者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實踐證明,國小生作文應該走出課堂,到廣闊的生活知識園林中去折枝採葉。只有見識廣了,知識豐富了,才能寫出一篇篇洋溢着對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讀着冰花,孩子們就認為是雪花,再看着圖片、光盤的確是雪花飛舞的季節裏,我們才能領略到冰花的阿娜多姿。為了讓孩子們能夠知道冰花與雪花是不一樣了,中午的時候忙着找了不少的圖片,想帶着孩子邊欣賞邊讀課文。

看着那些美麗的冰花,讀着作者豐富地想象,孩子們也展開了想象:它象不怕冷的菊花,象水裏游來游去的小魚,象飛舞的蝴蝶,象飄落的樹葉……(其實孩子們想象不是那麼豐富的,有些是在不斷地引導下產生的,這樣做,只是為了能逐步地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

帶着孩子們一起欣賞着自然界的冰花(我覺得那更象霧凇),讓我不禁帶着孩子揹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只是這樣揹着,其實是很牽強的,因為在孩子們的腦中並沒有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還不如眼前的冰花來得直接些呢,不過還是想薰陶薰陶。

再帶着孩子把自己的想象插入課文中朗讀,個個也挺自得的。因為我在引的時候會摸着那説出此種想象句子的孩子的頭,那孩子們在讀的時候記住了這句是這個孩子想象出來的,同時也是為了讓孩子們能想起剛才孩子們發言的內容,更是為了讓那發言的孩子產生自豪感,想以此來激發孩子們能積極動腦發言熱情。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4月19日下午,我們音樂組一起學習《國小音樂律動教學》體會如下:

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徵進行律動教學

在進行律動教學時,教師必須要注意到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體力、動作發展以及心理髮展水平都各不相同。我們在進行律動教學時應該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應遵循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才能保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激情,才能啟發學生情緒、聯想和想象能力。

二、要根據不同形式的方法進行律動教學

從多角度、多元化出發,根據有的心理特徵,採用多種不同形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律動教學。

1、用生動、形象的方法教會學生基本動作和基本步法進行教學。

2、憑藉擬人、誇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要根據遊戲情景的開展進行律動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的並不是高超的技能技巧,而是通過遊戲和聯想,使學生身臨其境,從中獵取情趣和美感。如果教師善於在學生律動教學中產生聯想,從律動的聯想中抒發親切的感情,這就構成了律動的一大藝術特色,聯想與真情默契,顯示了情景交融的美感。

由此可見,律動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的首要途徑,它通過動作來誘發孩子自身的音樂潛在因素,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使音樂教學更好地完成培養孩子素質的任務,也十分受孩子們的喜愛,所以,學生律動教學值得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和探索。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很慚愧,我是一個很淺薄的人,也遠沒有出色表現,所以今天算是的厚着臉皮來了,把自己工作學習中的一些收穫體會和大家分享,並接受大家的指點。不經意之間,時間飛逝,當猛然回頭才發現,已經迎來我的第十個教育的秋天,難得有閒暇之餘,想想十年往事:幾多恐懼與害怕,幾多擔憂與失措,幾多彷徨與興奮??就這樣跌跌撞撞、半醉半醒、迷迷糊糊走進了十年。感歎一句:教育教學的藝術之路遙遙無期,永無止境,我在這條路上收穫了太多的失敗,可我激情卻不曾減少,我執着的在為取得成功想辦法。

1。效率第一。

好課的課堂應該是有效地高效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疑點解決,教學特點明晰。效率第一不僅指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方面的有效性,還應該體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2。體驗成功。

好課應該是讓教師和學生感受愉悦的,體驗深刻的,印象難忘的。這樣的課要體現“以生為本”,課堂上讓學生勇於表達和交流,老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師生、生生的合作碰撞中發現自我,張揚個性,閃現亮點。學生的心情是開心的,氣氛是和諧的,張弛有度又趣味橫生。

3。拓展有度。

好課要有一定的容量。這裏不僅指練習的層次與坡度,數學文化與數學素養,還有思維的含金量。如果一堂數學課下來,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沒有幫助,那價值將打上問號。“學生進課堂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有了什麼變化?”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思考的內容。

4。當堂反饋。

數學課堂要體現學習效果的當堂反饋。課堂結構要重組,壓縮教師講課的時間,讓學生有當堂訓練和反饋的機會。特級教師林華民“三分課堂論的做法很有道理:每堂課教師持續講課、學生合作學習質疑釋疑、學生當堂訓練的時間各佔三分之一。這樣就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個性學習提供了時間的保證,也減輕了學生的課後作業的負擔。

5。真實紮實。

真實的課堂是最美的。沒有虛假的佈局,有的是師生間的真情流露。葉瀾教授説,哪怕部長聽課,也要做到“目中無人”。上課要體現紮實、充實、平實、真實,她把這樣的課稱為平實課(平平常常、實實在在),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有多人幫着準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好課的標準,這只是我認為的我贊同的。經歷不同的轉折,“九年義務”和“北師大”版本的教材,語文和數學不同的學科,德育與教學,輪崗交流??

為此確定我的課堂教學發展方向:簡單、精彩、有效。便有了一些追求:一直有一種慾望,想我的學生能學得更輕鬆些。

於是在課堂上,努力營造良好的民主的和諧的氛圍,創設吸引學生的情境,充分做好課前準備。課堂上偶爾逗逗學生,讓他們放肆一下,輕鬆過後忙不迭叫停,生怕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一直對學生説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一直有一種慾望,讓我的學生能學得更輕鬆些。

於是在課堂上,我建議孩子們四五成羣,自編小組,合作交流,探討發現。我想做個懶人,躲在教室的角落,聽聽孩子們談些什麼。他們眉飛色舞,討論熱烈。等到全班交流時,教室裏安靜得讓人心痛。即便能説的,也只是這幾個。一直有一種慾望,讓我的學生能學得更輕鬆些。

走進了十年的我:困惑越多,謎團重重,找不到一條可以到達彼岸的捷徑。現在越來越感覺不會上課了。就像剛畢業那會兒,從教數學,接受新觀念,學習新方法。失敗、推翻、嘗試??如此往復。

時過境遷,新課程的改革已有年頭了,學生從自主探究到小組合作,教師從“一講到底”的強勢地位退位到“組織引領”的主導地位,最終的目的是推出學生,讓學生站在前台,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本節課我的授課對象是三年級學生,通過本次課的教學,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發,有很深的體會:

1、學生通過分組比賽,進一步增強了責任感榮譽感以及和組員之間的凝聚力,從學生的練習程度上不難看出,學生對分組教學方法很感興趣,教學比賽既是素質、技術、戰術的較量,也是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考驗,比賽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堅強的毅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因此,分組比賽對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能力,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方面也有着顯著的功效。

2、在接力的導入部分應採用迎面接力相關的小遊戲來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積極性;

3、課中對送棒、接棒的方向和範圍解釋的不夠形象,在以後的課中應該指定小組長或專門裁判負責監督學生不可超越接力範圍,增加學生的正確印象。

4、接力賽中,個別學生在送棒的時候還是會跑錯方向,與下個同學相撞。

易範錯誤與糾正方法:

易範錯誤:傳接棒不準;起動不準確;方向弄錯。

糾正方法:學生四人一組走或者慢跑的傳接棒練習,避免易錯動作,提高熟練程度。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過閲讀一些書籍,對作文教學有一些感受:  

一、注重平時積累,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閲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説。

2、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途徑,由於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聽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束地表現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

二、注重學以致用,結合實際及時指導。

國小生的知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教師結合課文和生活實際及時指導很重要。

三、注重作文的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

總之,作文教學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師必須在教學理論中不斷探索,在教學實踐中獲得啟發,不斷總結經驗,才能於學生有所裨益。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稱。如果説,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麼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

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於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為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髮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

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為適度的競爭有助於激發學習熱情。

競賽可以採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

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採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樣能使課堂"活"起來。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裏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見裴姊娜:《發展性教學論》)。

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係,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為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説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説的話説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説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為自己有話要説才把要説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説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説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國小生來説,顯得尤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説,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歎:“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國小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為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閲讀,需給學生自主閲讀的空間

閲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閲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説:“閲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閲讀得其法,閲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閲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閲讀,我認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説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閲讀才是開放的閲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才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國小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閲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為文的空間

學生為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説:“那是為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才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為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為“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為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為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説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為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説:“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説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才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國小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為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為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為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才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才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最新國小教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8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為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才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説話,為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説的話説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説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為自己有話要説才把要説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説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説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國小生來説,顯得尤為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説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説,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歎:“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國小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為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閲讀,需給學生自主閲讀的空間

閲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閲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閲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説:“閲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閲讀得其法,閲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閲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閲讀,我認為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説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閲讀才是開放的閲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才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國小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閲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説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為文的空間

學生為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説:“那是為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才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為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為“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為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為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説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為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説:“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説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才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國小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為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為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為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為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為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才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才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lqlo9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