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精選9篇)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精選9篇)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1

10月6日,我和媽媽一起去參觀了 位於北京阜城門內宮門口二條19號的北京魯迅博物館。通過這次參觀,我和媽媽都對魯迅博物館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精選9篇)

北京魯迅博物館1956年落成開放的,它新中國最早建立的“人物傳記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魯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對外開放的故居。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磚牆、硃紅門窗。南北房各三間,東西房各一間,一直保持着當年先生居住時的模樣,南房是會客室,北屋東西兩房間分別為魯迅的母親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間一間為餐廳,北屋當中一間向北凸出一小間,北京市魯迅中學,面積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書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稱“綠林書屋”,陳設十分簡樸。東廂房闢為展室,魯博的展廳很大,地上一層地下一層,以時間順序記錄魯迅的一生,圖文並茂,還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寶以及仿製書房博物館館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包括魯迅先生的手稿、藏書、拓片等珍貴文物。在展館的精品中有魯迅地質佚文手稿、《阿Q正傳》的唯一一篇殘稿、魯迅先生20多歲時所寫《自題小像》手稿、魯迅在仙台醫專時的解剖學筆記等等,都是十分珍貴、難得一見的珍品。在陳列館中還展示着“三味書屋”以及魯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復原模型。博物館中還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魯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過的原物。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院內有魯迅先生親手種植的白丁香,已經歷了70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微風拂過,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陽光之下,她們就像一個個身着素裝,頭戴面紗的少女,彷彿在動情地講述着魯迅先生生前的豐功偉績績。

提起魯迅可能大家得先從他的文章説起,魯迅一生愛好寫作他寫的文章不記其數。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無不讓後人欣賞。而最家喻户曉就我們熟悉的有《彷徨》《吶喊》《狂人日記》等這幾部是我們在中學課本上學到的,讓我們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魯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動力。從那時起魯迅這位中國的文學家、思想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受我的喜愛。魯迅離開了人世已經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卻歷久彌新,説明他是成功了。魯迅揭露了封建社會和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同時也影響着我們這一代人的性格發展。他是現在人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

參觀完魯迅博物館,我的情緒一下子高漲了起來,戲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為什麼魯迅先生會被譽為“戰士”。我想他當之無愧。這次參觀之行讓我收穫頗多。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2

6月2日上午,我院學生會200名幹部代表在思政部老師的帶領下,乘校車前往羅江鎮張家溝,參觀張愛萍將軍故居。來到張愛萍將軍故居,思政部主任首先跟各位同學講了這次思想實踐的重要意義,大家聽解説員詳細介紹了張愛萍將軍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和艱難的革命戰爭生涯,介紹了他對偉大祖國的巨大貢獻和高尚的人生品德。

張愛萍將軍對黨忠誠,矢志不渝,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他能征善戰,政兼優,是我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員。他尊重科學,勇挑重擔,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品格高尚,公正無私,始終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他長期擔任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始終艱苦樸素,清廉自律,每次下基層調查研究,他總是強調節約,絕不允許鋪張浪費。

張愛萍將軍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具有卓越的組織領導才能。這是我們學生幹部學習的好榜樣。他勇挑重擔,不畏艱險,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創新。他能文能武,軍政兼優,博學多識,多才多藝。他具有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光明磊落,襟懷坦蕩,公道正派,善於團結同志一道工作。他堅持求真務實,不務虛名,不尚空談,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工作嚴謹細緻,雷厲風行。他顧全大局,嚴於律己,淡泊名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善於識才,敢於用才,勇於護才,視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為良師益友,與科學家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熱愛人民,密切聯繫羣眾,傾聽羣眾意見,體察民情,關心羣眾疾苦。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潔,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

聽完解説員的介紹後,接着我們觀看了張愛萍將軍的故居.張愛萍將軍的故居,座落在青山環抱的羅江古鎮旁,高大古樸的三合大院, 全是古式木屋結構, 顯得十分高雅,靜寂.院內兩棵桂花樹鬱鬱葱葱,景色迷人.正堂屋上方有原軍委總參謀長遲浩田親筆書寫的“達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字樣。我們緩緩步入張愛萍將軍的舊居,觀看室內陳設。正堂屋內左右側各擺放了兩把舊式木椅。左右兩間是張愛萍將軍的卧室,裏面各擺有一張舊式古樸的木牀,非常簡潔。

這座高雅古樸的三合大院舊居可以看出,張愛萍將軍就出生在這片風水寶地上,家鄉人民對他充滿着無限崇敬,無限懷念的心情。這次參觀張愛萍舊居,也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光榮傳統教育。

雖然學生會幹部只是一個小小的職務,但是卻要求我們要對全校同學和老師負責,我們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像張愛萍將軍一樣,兢兢業業,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怕困難,任勞任怨。在院系各部門的工作開展中,要團結同學,以集體榮譽為重,不利用自己的職務搞特殊。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多聽取廣大同學們的意見,代表廣大同學的利益,向上級反映實際情況,為同學、為老師辦實事。

張愛萍將軍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學習的一生,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我們在建設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軍隊的征程上奮勇前進。我們今天紀念張愛萍將軍,就要學習他對共產主義事業矢志不渝、執着追求的堅定信念;學習他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敢於戰勝一切敵人和壓倒一切困難的革命精神;學習他以大局為重,大公無私,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我們更要學習他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勇於創新的優良作風。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 緬懷張愛萍將軍的豐功偉績。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3

陳雲紀念館建成開館於200x年6月6日,是系統介紹陳雲生平業績的傳記性專館。展廳以圖片、文獻、實物、多媒體等陳列、展示方法,生動地反映了陳雲的光輝一生。

一進入陳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翠竹輝映下的陳雲同志的白色雕像,讓人馬上聯想到他生平的高風亮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依次參觀了四個展廳,陳雲紀念館的第一、第二、第三個展廳,我們看到了很多陳雲同志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在多媒體館廳,我們觀看了記錄片,生動地反映了陳雲的光輝一生。陳雲同志的一生為了黨、國家和人民,始終任勞任怨,體現了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寬廣的胸襟、深邃的思想、務實的作風。陳雲同志在他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國家、民族的解放,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的卓越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個人名利淡如水,黨的事業重如山”人生信念,深深感染了我們。他執着追求理想,始終忠於黨和人民;他堅持實事求是,敢於堅持真理;他善於總結經驗,崇尚真抓實幹;他一貫謙虛謹慎,始終淡泊名利。

陳雲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的解放,為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而頑強奮鬥的一生。陳雲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的集體成員,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陳雲不是軍人,但他參加指揮的“四保臨江戰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戰役。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遵議會議上,陳雲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為中國革命實現歷史性的偉大轉折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撰寫的《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手稿》詳細地記錄了遵義會議的具體內容,是珍貴的歷史文獻。 陳雲同志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長期主管經濟工作,無論是建國初期還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都積極地學習國外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陳雲同志為寶鋼題寫“埋頭苦幹、從嚴要求、精益求精、不斷創新” 16 字方針,在今後工作中,我們也要努力向這16字方針靠攏。

陳雲同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比較、交換、反覆”的教誨雖言語簡潔,卻很精闢。他的話語道出了共產黨員在學習實踐問題上必須堅持的思維方式,是深入淺出的踐行科學發展觀。他的教誨對於工作的現實

意義來説,是要敢於堅持講真話,敢於堅持實事求是,敢於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而敢於堅持之中又要體現“對事不對人,與人為善,點到為止”的做人方式。正是這種執著和追求,塑造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廣大人民羣眾的尊敬和愛戴。聯繫前不久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我感到,共產黨員要保持先進性就需要時刻注重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地履行自己的黨員責任,提高自身對黨對羣眾的責任意識,才能真正從個人身上展現黨的先進性。我們要學習陳雲同志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精神;學習陳雲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學習陳雲同志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這就需要我們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心繫羣眾,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充分發揮先鋒模範的作用;需要我們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從自身做起,實事求是,團結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共同進步。陳雲同志曾經説過:“出人出書走正路”,我們一定會自強不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鬥。

參觀結束了,但學習不會結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努力,要像先輩那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自己的戰線上努力工作。同時自己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應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時刻以自身的模範行動來影響和帶動周圍的羣眾,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接受組織的考驗。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要不斷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工作定要加倍認真負責,使自己成為一名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充滿活力的新世紀人才。為此,必須始終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認真學習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堅定信念,執着追求,向先進、優秀的同志學習,培養大局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自覺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這次旅途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小時,但它的教育意義以及對我們的啟示卻長久留在我們的心中!通過參觀陳雲故居,我們紀念陳雲同志,就是要更好地學習他的光輝思想、崇高品質和精神風範。繼承和推進他同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事業,將陳雲同志的革命精神投入到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中去,努力地學習,踏實地做人,幸福地生活。這也是我們對陳雲以及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傾注一生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最好的紀念了。陳雲同志離開我們已經10年了,在這10年裏,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迅猛發展,成績卓著。今天,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豪情闊步前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征程上。一代偉人雖離我們遠去,但陳雲同志的思想和品格將永遠激勵着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奮起!開拓前進!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4

魯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魯迅先生生前所居住的地方。現已成為重要的人文博物館,對於研究和傳播20世紀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魯迅的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事業竭盡心力,輾轉流離,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斷變換。魯迅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個:北京魯迅故居,上海魯迅故居,紹興魯迅故居,廣州魯迅故居。

為提高同學們的文學素養,讓同學們瞭解紹興文化,7月23日,利用週末休假時間,同學們在**集團有限公司人事部蕭經理的帶領下,興致勃勃的去到紹興魯迅故居。

當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小分隊終於從公司到達魯迅先生的故居大門前。故居的幾個大字、魯迅先生的頭像瞬間清晰的呈現在眼前。同學們都迫不及待的找尋入口,想進入故居參觀,想看看這個文學大家的小時候的生活環境。首先進入的是故居博物館參觀,櫥窗裏陳列着魯迅先生各時間段寫的不同的文章,以及一些古老物品;牆壁上掛滿了魯迅先生生前不同場合的照片;還有一些生動的塑像。同學們都認真的一一觀賞着博物館的物品,結束後,他們又來到了百草園,裏面極其簡單,僅有一片菜畦,一片花圃,以及一些假山和老樹。

但由於天氣甚是炎熱,同學們並沒有沿着預先的路線前行,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確實不虛此行,經過此次的遊覽,同學們對紹興的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並對魯迅先生生前的事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5

想着要去烏鎮走一遭,要去膜拜一下當代文學巨匠茅盾,就馬不停蹄地瞭解烏鎮,終於知道自己原本對烏鎮的瞭解多麼簡單幼稚,只是流在皮毛。

烏鎮,在文化層面上,可以説是歷代文人精神的皈依地。南宋詩人陳與義,與當地文人交好,曾留下“三友亭”,傳為佳話;明代洛陽人茅坤,來到烏鎮,許是《昭明文選》給了他一束靈光,後來就有《唐宋八大家文抄》的面世;清朝翰林出身的嚴辰,以為“為學必先立志”,於是有了立志書院。

想那茅盾的童年,就曾在立志書院裏讀過書;在庚寅年五月,我站在立志書院的門前,就一直在想,這碧水黑瓦的烏鎮,怎會如此耀眼,如此牽動我的心懷?那一刻走神,放佛頭枕烏鎮的月色入了夢,聽到書聲琅琅,看到書頁被一根根指尖拂動。

在茅盾故居旁側,和一位老先生攀談,説及茅盾,老先生説:“説茅盾,不能撇開他的母親。”一句話,令我思緒翻滾如潮,想到孟母三遷,想到岳母刺字,母親,在每個人的生命和成長印痕裏都無法割捨的存在。

茅盾的母親陳愛珠,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女士。自幼飽讀詩書,聰明能幹,相當有主見。14歲起替父母治家,出嫁後又不斷求教於丈夫,讀歷史地理,打開眼界。難得的是,茅盾10歲那年,丈夫病故,親自用正楷寫了輓聯:“幼誦孔孟之言,長學聲光化電,憂國憂家,斯人斯疾,奈何長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即良師,十年互勉互勵,雹碎春紅,百身莫贖,從今誓守遺言,管教雙雛。”

這位母親,一生最大的收穫,就是培養了她的兩個兒子。

茅盾中學畢業,面臨升學與就業的選擇。當地習俗,清貧人家的孩子,中學畢業後,就該去謀一份職業養家,何況茅盾又早年喪父,還是長子。但母親把孃家一千兩銀子的陪嫁,給兄弟倆平分下來,這樣,母親力排眾議,讓茅盾繼續讀書,後來,考取北大預科。

每個寒假,茅盾並不回家,而是和二十四史為伴。母親的決定影響了茅盾的一生,從此,他走出家鄉,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那個世界交織了光和影,充滿了矛盾和希望。

茅盾故居在烏鎮觀前街17號。

觀前街很是恬靜,幽長的街道,給人望不到盡頭的感覺。感覺江南古鎮的小巷都是這樣的,拖着長長的自己的影子,走啊走,就像走入夢裏似的,悠遠,綿長。與長長的街道相應和着,街面也不寬,兩旁盡是木結構的樓房,錯落有致的屋檐,織成一條此起彼伏的線條,自有韻味在其中。行走其間,慢慢地凝望兩邊的古樸房舍,感受這份寧靜,竟生出在這長住的念頭來。

我喜歡烏鎮的這種婉約和雅制,心裏就想,烏鎮能夠留住陳與義、茅坤這些文化人腳步的,是否也是這種屋檐織成的線條,再加上昭明太子的痕跡?每個到烏鎮來的人,必定從東大街進入,沿着觀前街,,一直向西,走到春日的夢快要醒的時候,一個恍惚,就走進茅盾故居了。

穿越幽暗的走廊,就算已經進入到故居內部了,一行人拐進一間房,而我,順着走廊一直進去。

離開那個走廊,視線一下子開闊了,映入眼簾的便是院中的藤蘿架,我知道,架上有茅盾先生為孫女做的鞦韆,回想很多年前,茅盾和孫女在這裏嬉戲,笑聲必定迴盪在這個院落裏,抬頭凝望,院裏極為陰鬱,屬於南方特有的天氣。淡淡的流雲裏,還有沒有存留茅盾的音容?而那個喚他做爺爺的孫女,如今又會在哪裏?會不會如我這般,在一個鞦韆架邊,懷念他的爺爺?我想,那是一定的。

回眸,與甬道盡頭的茅盾銅像靜靜相對,那安靜祥和的雍容之態裏,令我感受到一種親切。這就是那個享譽中外編輯過10多種重要報刊,寫出《子夜》《蝕》三部曲、《虹》《春蠶》《林家鋪子》《腐蝕》《清明前後》等共計1200多萬字的小説家,這就是那個集評論和學術論文、散文、詩歌,翻譯外國小説戲劇等於一身的學者作家?

銅像下面,是用黑色大理石雕刻的一本攤開的書,上面刻有《子夜》的手稿,想到雙橋鎮,想到石板路,對這一方養育了茅盾的水土更是心懷敬意,很多年,這些婉約的水和石板路流連在茅盾的筆下,而今,茅盾又為他帶來了多少榮耀?每年一次的茅盾文學獎頒獎大會就在這裏舉行,對烏鎮,這是一個盛會,一次文學的盛宴。活絡的,不僅僅是文化,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安穩,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裏,與茅盾對視,可以除去塵世的喧囂。

拐進西廂房,那裏曾是茅盾晚年起居的地方。

西廂房是一大間,由一個大書櫥隔成兩間,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當年從上海運來的一套沙發,茅盾晚年的時候,就在這裏接見很多要人還有讀者。內室是書房,北窗下放着一張茅盾當年定做的大寫字枱,在一九三五年,茅盾就在這裏完成了中篇小説《多角關係》。

西牆邊有一長桌,是茅盾練書法的地方,凝視着桌子上散發着古樸氣息的墨硯,想象着很多年前茅盾在這裏揮動筆桿,偶爾凝神窗外的花草,偶爾扶着疲倦的腰身歎氣,眼淚上了眼眶,想到霜葉紅於二月花,竟撲撲滴落下來,伸出手指觸摸那張桌子,仍舊不能自已,茅盾,這個用文字書寫了一生的人,此刻,會寂寞嗎?或者再沒有靜閒的一刻了!

走出房門,茅盾當年親手種植的棕擱和一叢天竹,現今棕櫚的枝幹已超過七米多高的院牆,天竹鬱鬱葱葱,枝繁葉茂,它們當是延伸了茅盾文學的精髓要義,和茅盾的精神指向一道,給前來拜謁的後人以警醒和啟迪;也或者,他們代替了茅盾本身來迎接前來的文化人羣,而茅盾自己隱身於葉叢間,再不現身,安心書寫另一個塵世的華章了。

這樣想着的時候,心裏寬慰很多,微笑上臉,背靠着棕櫚樹幹,側耳傾聽從樹心裏傳來的低語,它們紛紛告訴我:平心靜氣,視浮名為塵土,才可以守得自己的本真。

從茅盾故居出來,又一次站在立志書院的門前,凝視門框上懸掛的“茅盾童年讀書處”的匾額,眼前就出現一個揹着老式書包的孩童,在院子裏蹦蹦跳跳的,一副天真但不幼稚的面容;穿過院落,抵達天井,頭上又是“有志竟成”的匾額,還有茅盾青年時的漢白玉雕像。

一襲白衣的茅盾,看一眼,説不出的端莊威儀,這與他一直擔任政治官員有關,身上自自然然的散發出一股凜然正氣,令一些心內固有的膽怯,矛盾和掙扎都會沉穩下來,也似乎有一種力量,回到你走出某種漩渦……佇立片刻,竟也心內坦然很多,浮躁和虛榮都已成為過眼煙雲,消失得無影蹤了。

“箭雲樓”作為立志書院的主建築,這種重檐式樓閣,原是茅盾早年就讀的教室,現作“茅盾走過的道路”專題陳列室,成為茅盾故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張桌子旁靠定,看到櫥窗裏有這樣一段話:“ 好筆力,好見地,讀史有眼,立論有識,小子可造,其極力用功勉成大器。”這當是茅盾最初的被肯定和斷言吧?尚在國小時候,就這樣被肯定一生的人有幾個?茅盾是一個異數!

想到茅盾在創作最後一部作品《我走過的路》時,曾在燈下寫道:“自知來日無多,凡所見所聞所親身經歷,一時都如斷爛影片,呈現腦海。百感交集,又百無聊賴。”,想到茅盾最後的心路歷程,有無奈的認命,一種淡淡的遺憾滿足自心間瀰漫而生,假若我自己,在暮年的時候,有這樣的感慨,也當是該欣慰的吧?

退出立志書院,在觀前街站定,再次地想這烏鎮——從昭明太子在這裏讀書開始,到茅盾在這裏發奮,這千百年來的文化史中,書籍應該成為烏鎮的靈魂所在,也只有書籍,才可以讓人記住在烏鎮身上流過的所有印記,也只有書籍,才可以成為文化人前來拜謁的精神寄託!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6

小分隊先後參觀了魯迅當年生活的祖居、三味書屋、故居、百草園等與魯迅有關古宅的原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成為了魯迅筆下創作的文學作品。作為我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對我國新文化的發展有着不可磨滅的作用。毛主席也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先生的成就不光光是在文學和社會評論,更重要的還有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如果説在戰場上你的武器是一杆槍,那麼魯迅的武器就是一支筆,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人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勇敢堅決的空前的民族戰士。

我們在緬懷的同時,要弘揚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我們應呼籲當代青年,大學生加強對革命歷史的瞭解,增進愛國情懷,弘揚愛國精神。通過這次暑期社會時間活動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我們的行列。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7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寫了大量的文章:《狂人日記》、《孔乙己》、《藥》、《吶喊》等等。他用筆來與敵人抗爭,我非常崇拜他。於是,爸爸媽媽帶我去了魯迅的故居。

“魯迅祖居”裏的陳設很簡單,由於年代久遠,傢俱也顯得陳舊,衣架上還掛着幾件魯迅的衣服呢!

“三味書屋”是魯迅小時候的學校,屋裏充滿了花香。正中央是壽鏡吾老先生的座位,老先生只收八位學生。當年上課都要從自己家帶桌椅,魯迅坐在東北角。他的桌子上有一個字——“早”,這個字還有一段來歷呢,就是這個字讓魯迅時時早,事事早,奮鬥了一生。

人人都喜歡玩,魯迅也是,“百草園”就是魯迅玩耍的地方,下課時,他就和同學一起在這裏玩遊戲。

魯迅的一生離不開文章,就在他逝世前的第三天,還人主病痛寫下了最後一篇文章。由於父親的長年生病,家裏窮困潦倒、一貧如洗,所以魯迅決定學醫。但不久他就意識到,醫學只能挽救身體,並不能挽救人的想法和意志。於是,他棄醫從文,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魯迅還留下了難以計數的名言,語文書裏曾經有過:“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卡分的功夫用在工作上。”古詩集裏曾經有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8

張謇 ,一個海門人民家喻户曉的名字,他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就在今天,我有了答案。

張謇紀念館坐落於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最東面。一下車,我就彷彿來到了清代。進入仿清式建築的大門後,沿着甬道往北走,迎面而立的照壁上鐫刻着張謇的名言。

繞過照壁,再往北走,進入張謇紀念館的展示大樓。一進大廳,我們首先看到了一堵數字牆,這些數字標誌着張謇的一生 :十六歲,中秀才;四十二歲,中狀元;四十三歲,開辦企業;一生創辦三百七十所學校……

進入展廳,裏面共分四個部分介紹了張謇:出生成長篇、實業救國篇、教育興國篇和社會事業篇。在出生成長篇中,我們聽了“夜讀三更”、“接下聯”、“九百九十九”等故事,知道了張謇從小既聰明又勤奮。在接下來的幾個篇章中,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展品和資料,知道了張謇創辦的第一家企業是大生紗廠。之後,張謇又陸續開辦了大生二廠、三廠、八廠,還以此為軸心創辦了大達輪船公司、復新麪粉公司等眾多企業。因為海門靠江靠海,所以水上運輸是必要的,於是他又興建了青龍港和天生港。張謇還在教育方面擁有諸多第一,為海門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真正實現了他“父教育母實業”的主張。

參觀完張謇紀念館,我不禁感歎:“張謇,真不愧是集實業家、教育家於一身的一代偉人。”

參觀故居心得體會 篇9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每當我讀到這句名言,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偉大的開國 ——周恩來。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位於古城楚州駙馬巷中心的周故居。駙馬巷的兩邊有許多仿古的店鋪,店裏賣的都是楚州的土特產和琳琅滿目的小紀念品,店鋪裏擠滿了購物的遊客。

我們走了一會兒,遠遠地就看見鄧小平爺爺提寫在紅匾上的“周恩來同志故居”七個流金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走進大門,一眼就看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銅匾掛在牆上。“怪不得有哪麼多的學生來這兒參觀呀!”我暗想。繼續向前走,我來到了周童年讀書的地方。這兒陳列着用過的文房四寶,還有一些書籍。童年的學習認真刻苦,在認字、背誦、書法和默寫上成績出眾,初步顯露了他的聰明才智。在這兒,我彷彿還能聽見少年恩來激昂的聲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接着,我們來到了周的誕生地。那是三間老式的平房。

右邊是出生地,裏頭還懸掛着父親和母親的畫像。左邊是父親讀書和休息的地方。再往前走,便來到了主堂屋。這是曾祖父居住過的屋子。右邊的房裏還有棋盤呢!穿過主堂屋,來到了後花園。花園裏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株“一品梅”。聽講解員説,這是的祖父在出生那天親手種下的,希望年幼的恩來長大後能夠“其官一品;其德一品。”

最後,我們來到了鄧穎超紀念館,裏面陳列着鄧穎超不同年代拍的一些照片。小時候的生活很清苦,但他是樹立了遠大的志向,並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目標。我們生活在這麼幸福、和平的年代,更要好好學習,才能把的家鄉建設地更加富饒、美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gryxz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