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27篇)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27篇)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藴。但在這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精選27篇)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聯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為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為求的正確答案一齊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禮貌禮儀不僅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温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温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一樣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為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為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能夠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職責,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説:“我是中國人!”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之於企業則寓意着“基業長青”。如何實現公司的永續經營和基業長青?只有靠文化。三流企業賣產品,二流企業賣服務,一流企業賣文化。在當今世界逐漸趨向一體化的背景下,產品、技術、服務、品質等都將走向國際化,唯獨公司個性鮮明的企業文化不會被同化。企業文化對公司長期經營業績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一個企業要想發展壯大並走向繁榮,首先必須擁有一套完整的理念作為一切政策和行動的準則。

企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組成,如果把公司的企業文化比作一顆大樹,則精神文化就是大樹之根,制度文化就是大樹的樹幹,行為文化就是大樹的樹枝,物質文化就是大樹的樹葉,而大樹結出的碩果則是公司的業績。企業文化從本質上體現出公司領導人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精神文化是企業文化的精髓和歸宿,它包含核心理念(公司願景、公司使命、公司精神、公司核心價值觀)和基本理念(經營理念、管理理念)二個方面的內容。

其中公司願景指明瞭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公司使命指出了公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公司精神展現了職員工做事做人的心理模式,公司核心價值觀規範了職員工做事做人的基本準則,經營理念表明了公司在未來三、五年的經營戰略、經營思路、業務模式等,管理理念向全體職員工昭示了公司在管理過程中所秉持的關於人才、領導、團隊、制度、溝通、員工成長等方面的基本理念和原則,這些對公司的長遠穩定與發展非常重要。

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營造與構建公司企業文化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道、釋(佛)三家的思想與文化體系,三家的道德觀都以“孝悌”、“忠恕”為理論中心和精神旨歸,從而延伸出人與人及人與社會之間基本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準則。因為它們都是從基本的人性出發去考慮與解決問題,所以,對公司的企業文化、員工激勵、管理藝術、價值理念體系、管控適度的制度體系、團隊績效、心智模式、用人標準、管理思維與境界等的建設、改善與提高具有現實的促進作用。

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對改善管理者的心智模式與管理境界具有現實意義,公司的中高層管理者是公司管理成功的關鍵,他們的管理境界、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公司適格人才的培養,也必將影響公司的業績。“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比如一個思想與心胸狹隘的管理者是很難培養出知識、技能與心態俱佳的部屬,更不可能在選人、用人、育人與留人方面培養與使用“德才兼備”的一流人才,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團隊、部門和公司的業績。因為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優秀的人才如果不能給其用武之地就會流失併成為競爭對手。而中國傳統文化在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境界方面提供了借鑑,如其主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等思想與主張,都要求管理者須以身作則,成為部門人員的導師以“包容萬物”的良性心態去教化和感化員工使之成為公司需要的人才,優秀的管理者要具備把頑劣之徒變成優秀人才的信心、耐心、能力和勇氣。同時,優秀的管理者也必須是有信仰的,要把對公司的責任、信念與追求成功的渴望變成自己的信仰,向員工灌輸與宣導公司發展與成功的信心、理念與價值觀,要對全體職員工進行徹底的“洗臉、洗手”,“洗臉”要求管理者身為公司的一員,必須帶頭帶領員工維護公司的榮譽與形象;要求管理者必須帶頭帶領員工接受、融入、遵循並堅信公司的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洗手”要求管理者必須堅持並做到兩袖清風、先公後私,不因私廢公。這樣,才能團結並引領全體職員工成為對公司忠誠、負責、奉獻的有用之才!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對公司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需要引起公司各級管理者的重視,計劃針對公司各層次的管理者及職員工開展培訓,對於中高層管理者開展專門培訓課程,主要培訓中國傳統文化對企業管理的作用,以改善其心智模式,提高其管理境界與管理水平;對基層人員主要加強《弟子規》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導與薰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其做人做事的責任心與道德觀念。

以上,就是我在參加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後一點不成熟的思考,敬請批評指正,謝謝!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3

本學期的選修課就這樣匆匆的告於段落了,我感慨頗深。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

毫無疑問,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財富,包括傳統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在上個世紀之初轟轟烈烈開展地新文化運動中,對於封建的、愚昧的理學和落後的禮教發起進攻是正確的,但是此過程中對儒家思想、傳統文化的全盤否定和摒棄卻是不夠明智的。此後,直到現在,將近一百年過去了,生活在現代的人們才發現儒家思想、傳統文化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寶貴財富,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獵的人可能感歎地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説: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

我們學習唐詩宋詞,我們誦讀名家經典,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領悟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落後性,在許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處。

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對個體生命的自由、尊嚴,講得不夠。更多的是帝王的權利,而不是百姓的權利;在發展道路上,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人情和集權。沒有人情,便辦不成事。各種事情的解決,如評職稱,重大課題立項,各種評獎,均離不開人情。人情是這個社會得以運轉的萬金油。集權,即大權獨欖,什麼事都由有關領導説了算。結果只能是脱離民意,自行其是,乃至以公家之權謀個人之私。這必然使民心受挫,社會正常秩序遭破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代化,儘管路途坎坷,卻是最終要完成的,這是歷史發展必然要求,是誰也難以阻擋的。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國內改革的深入,和國際上對外交往的增多,我們的胸懷將更開闊,我們對文化發展的規律將認識得更深刻,各種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障礙,將逐漸被打破,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必將大大加快。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閲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蹟,真正瞭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4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開篇就提到了“孝”是我們每個人必須首先具備的行為品格。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講座上,姜老師給我們上了關於“孝”的一課。

前半節課,姜老師給我們講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很快了解了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比美國要長很多。一個人的五個行為境界,以及自古以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秧”。姜老師一直在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我們一致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把它傳承下去。姜老師沒有作答,而是迅速地講起了有關親情的動人故事。當聽到白猴媽媽在臨死前還一心想着孩子,把孩子的一切都照顧好後才放心地讓獵人開槍;當聽到一位偉大的母親在地震中捨命護住自己的孩子,並留給他一條感人的短信;當聽到兩位父母在災難來臨之前分離把孩子託舉起來讓他得以存活時,很多同學都流下來感動的淚水。父母為了孩子,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他們的心中,孩子比自己佔據的空間要大得多。只要孩子平安,他們在所不惜。我再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父母,深感慚愧。我的生活,雖沒有大起大落,但誰説父母不是在為我默默地、辛勤地付出?身上穿的衣服,口裏吃的飯食是從哪來的?品學兼優、多才多藝又是誰給你的?有兩個人,一直在我身上寄予了厚望,可我怎麼不感謝他們的信賴,反而有時要不聽他們的話呢?

為什麼學習傳統文化?是為了在我們身上得到傳承。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我漸漸明白,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只有做到了孝親愛親,在心中播下一顆孝的種子,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5

通過對青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譚院長《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輔導報告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使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受益,也就説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中國人。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得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

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6

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其中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我最期待最喜歡的節日。

每年春節,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裏面是人山人海,在購買年貨,可熱鬧了。到了大年三十這天,媽媽在準備豐盛的食物,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爸爸還會帶我去逛花街,深圳是禁止放煙花炮竹的城市,但是偶爾也會聽到一陣陣鞭炮聲,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色彩。吃完年夜飯後,我們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一邊吃水果一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精彩的表演常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

每年春節,讓我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去拜年了,因為我又可以去外婆家了,每年我都是在焦急又興奮中等待爸爸媽媽帶我去外婆家,我最喜歡去外婆家拜年了,因為在那裏我可以自由的走動,還可以跟很多表兄弟姐妹在一起玩耍,那裏的過年氣氛濃厚,大街小巷都是非常熱鬧,到處都能聽到陣陣的鞭炮聲,還有五光十色的煙花在空中飛舞,看着天空被這些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的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離外婆家門口不遠的地方,還搭有戲台,整天整夜都在唱大戲,聽説是做給某位神仙看的,我們天天在戲台前後跑來鑽去的,玩的真是廢寢忘食,流連忘返。戲台的周圍還有很多小賣部,有賣各種小吃的;有賣玩具的;還有賣煙花炮竹的我們那時可神氣了,拿着大人們給的壓歲錢,盡情的享受了一把購物的樂趣。

我喜歡春節,更喜歡外婆家的春節,它給我的`童年帶來無限的快樂,我期待下一個春節快點到來。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為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説,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眾”,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才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為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為日常生活的行為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説: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為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説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説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説得多,不如説得少,説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説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説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説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為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才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説,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説,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説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為;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為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為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7

對於傳統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文化後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説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麼東西,用老師的話説就是如果把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那麼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裏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着較勁找茬的心態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澱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那麼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説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幹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文化以後,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説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鬥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遊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着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槓、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麼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説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裏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着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牀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説: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説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煙、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温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鹹,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父母之心就是恆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父母之身、之心、之志。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説,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願者協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麼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於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託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裏含着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QQ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説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着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説亂花錢,其實他們心裏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説説話,聊家長裏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裏唱的“我願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説,你説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説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父母,又説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衝突,為什麼這麼説呢,古話説“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説”裏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昇西落也是道,火車脱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脱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説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麼孝、忠、禮三者又有什麼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於剛剛畢業一年的我來説,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幹工作,我是在幹事業”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穫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説不清楚,我敢説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後怎麼做了!學習完傳統文化後,我喜歡把我收穫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在以後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8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裏,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慾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佔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傳統的優良的東西,越發珍貴起來。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眾多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德行教育。

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因此出現了德行危機。人們大聲疾呼,要恢復中國人固有的傳統美德,諸如公正、誠實、良知等等。

社會上的許多現象讓人感到震驚,例如12歲的孩子販毒、14歲的女孩子生孩子、16歲的中學生殘忍的殺死母親,…;雖然他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感受陽光雨露,可是,他們純潔的心靈被污染了,從小就喪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長,主要決定於他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影響,我們把家庭教育稱之為紮根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正是因為它對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決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質形成,價值觀的取向方向。簡單的説做人的最基本原則、道德習慣大多都是由家庭來完成的。

中國傳統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這一傳統為孔孟承傳下來,成為維繫中國傳統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學習如何處理好這些基本的倫理關係,所以古語講:“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個孩子在家裏接受了母親言傳身教的正確影響,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形成了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待人接物態度,培養起了忠孝悌信、禮義廉恥的品格,走入學校、進入社會才知道如何讓與朋友、同事、乃至於陌路人的和諧交往相處。

可現在許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德育卻捉襟見肘。舉幾個身邊的例子:乘車時,學生在那裏安然的坐着,卻不給身邊的老奶奶讓座,甚至有時在車內能聽到人們大講髒話,互相彼此漫罵,隨地亂扔廢紙……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文明離他們越來越遠,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也消失殆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説抱怨的話,多説寬容的話;少説諷刺的話,多説真誠的話;少説命令的話,多説尊重的話;少説批評的話多説鼓勵的話。家裏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説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慾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説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説: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

文化影響着後來者,後來者又傳承、修正並補充着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着,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歎地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説: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麼是時尚,什麼是潮流!那些聽起來華麗無比的詞語真的讓你過得好嗎。很多人在尋求人生的歸宿,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命狀態。可是卻有太多人在追尋中迷失自己出發的目的,最後偏離得面目全非。

別説物慾太多,誘惑太美,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靈魂的歸屬,只會在陰森的墳場遊蕩。根源在於你舍不捨得放掉手裏抓着的墮落之繩,試着找到星點的光。前衞的東西未必就是絕對的好,很多時候傳統的東西也許能指引你找到靈魂的歸宿。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0

當時間的沙漏漏下最後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會如此燦爛;當貝殼的淚痕劃過最後一瞬,珍珠的色彩也會如此耀眼。當六年的養分在體內積累,毛竹的生機也會如此蓬勃。

正是由於歷史的洗禮,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最終誕生了華夏女兒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説的那個歌星的經歷,正是由於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觀念的更新形成的。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現如今,知道重陽節的人越來越少了,知道感恩節的人越來越多了;知道情人節的人越來越多,可知道七夕節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我們先輩留下來的許多傳統節日,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幾乎全都置於腦後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崇洋媚外嗎?這難道是我們口口聲聲説到的責任感嗎?然而,我們身邊其實有許多人在為我們做榜樣,他們能堅守自己的信念,鼓勵人們學習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學者馬寅初不就是嗎?他積極提倡我們青少年應當多多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雖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們傳統的中化文化不能丟!因此,我們是否想過,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否會被他國文化所取代?這個答案須靠我們用行動來回答。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繼續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共同保護,共同繼承的使命。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堅定信念,共創美好未來!憶往昔,若不是司馬遷的瀝盡心血,怎會有《史記》的鴻篇警後人,若不是李時珍的跋山涉水,怎會有《本草綱目》的福祉遺萬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會有《石頭記》的哀婉催人淚?看今昔,是誰苦心鑽研十餘載,終使兩星成?是誰奮鬥十八年,終抱金牌歸?是錢學森!是申雪與趙宏博。他們是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中的堅定,他們是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於繼承和傳揚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們能夠這般堅定,這般執着。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生命的支撐,成功的基石。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1

欲為人師表,先學會做人。

剛剛學完《傳統文化教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的感悟到自己活得多麼失敗!多麼的不在道!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們這個認識自己,改變自己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了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良心!

傳統文化的`學習,剛好有吳老師講的“如何做一位如理如法的好人”,如何讓傳統教育滲入生活,融入工作。但我感覺自己對“弟子規”還是停留在“聖人訓”的階段?慚愧啊,可見自己的確不是上根之弟子?不過“勿畏難、勿輕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至”,要知恥近乎勇,只要嚴格堅持按照恩師的教導,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勇猛精進,相信一定會得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和諧、乃至社會和諧的理想生活。

傳統文學並不是談玄説妙,“話説多、不如少,唯其是、勿佞巧”,聖賢留下的經典,沒有一句是多餘的話,正如“聖賢乃實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這些經典,都是從聖賢人的自

性中流出,自己只有時時刻刻提起恭敬心,才能與古之先賢心心相應。自己修學不得力,正是因為對恩師、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缺乏恭敬心,才會讓煩惱習氣障礙自己。而恭敬心不夠,也就證明了自已的孝心不夠,自己是否時時刻刻念着父母的恩德?是否時時刻刻想着父母的健康?是否做到了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自己身體不健康,已是大不孝,檢討仁、義、禮、智、信,自己沒有一樣做得及格?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感恩“傳統文化講座”!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感恩領導辛勤教導!

感恩農夫辛勤勞作及所有付出的人!

也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為師之典範,必先成為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為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2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造福人類的寶藏,是全人類的珍貴遺產。禮儀規範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禮儀規範講究提升自我修養,尊老愛幼,尊師重道,談吐高雅,舉止文雅,待人處世合乎道德規範。禮儀是一個民族文明進步程度的標誌。也是一個國家社會風貌的現實反映。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活水源泉。民族力量的核心動力。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充分重視、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不僅可以豐富禮儀的人文內涵,而且可以提升學生對禮儀的認識,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高品質的人才,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禮儀,作為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的延續,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並以禮儀文化的歷史悠久及影響深遠為世界所景仰。我國傳統禮儀,即儒家所提倡的“禮”,它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倫理風範、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隨着歷史的發展進步,我國傳統禮儀在其延續中不斷揚棄和完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禮儀不僅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方式,如禮貌、禮節、禮賓等,還具有其深層的精神內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養。顯然,禮儀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並更有利於時代的進步。

禮儀是為維護社會秩序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符合禮的精神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它既表現為外在行為方式,又表現為傳統的民俗習慣。從深層次看,它體現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曆史長河裏不斷髮展、創造而形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稱。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外顯地體現在民族風俗習慣、飲食建築、生產生活內容甚至各種經典、文獻、制度當中,而且它已經內化成為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就非要了解“禮”不可,而學習禮儀,也必然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豐厚的基石,只有融入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把握禮儀之精神內核。

當今,人類處於一個文明、開放的時代。無疑,一個時代的開放意識愈濃,其社會交往活動愈顯示出它的價值,而作為維護健康和正常社會生活的禮儀規範,則更體現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斷言,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的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因而處在社交活動中的個人儀表、儀態及禮貌規範,通常對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約作用。大量實例證明,一個具有良好禮儀風範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其端莊的儀表風度、得體的言談舉止、高雅的修養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輝,在各種社交場合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作為一名現代的大學生,不免要把中華傳統禮儀的弘揚融入到我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禮儀教育由來已久,我國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視禮儀教育,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在高校,開設禮儀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社交能力和人文道德修養。當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禮儀素養等方面都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高校禮儀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極為重要和必要的。

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不足,促使高校應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由於歷史的慣性,一些人仍缺乏對青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的充分認識,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還有不少欠缺。據調查表明,不少大學生對中國歷史、哲學和文化遺產知之甚少,這種欠缺不僅影響到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繼承與弘揚,也影響着學生個人的素質與修養,影響着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甚至國家的未來發展。這種情況的存在,客觀地提醒我們,在加強對大學生理論知識傳授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大學生文化素質的養成教育,其中加強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豐富禮儀教學的內涵。在高校禮儀教育中融人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是讓學生們簡單、機械地因襲傳統,我們應本着辯證的態度,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如傳統儒家文化中維護封建皇權與宗法等級制的思想,“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倫理道德觀念,存理滅欲、義利對立的價值取向等,都已落後,就要拋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諸如自強不息、謙和好禮、見利思義、篤實寬厚、修己慎獨、誠信知報等則有着獨特的價值和永恆的魅力,值得繼承和發揚。要善於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現代禮儀的精神源頭,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與內涵的豐富。如禮儀的規範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要有禮有節,友善相處,求得“人和”;要顧全大局,化解矛盾,求得“和諧”。因此,在進行禮儀學習時,就要正確地理解禮儀規範的目的和作用,認識禮儀規範中藴含的一些傳統文化思想,幫助理解和諧是一種秩序,協作是一種美德,學會合作共事,協調關係。共同發展;保持寬容的心態。把禮儀作為增進感情的催化劑,互相尊重、友愛,從而牢固樹立團結和諧的思想觀念。在禮儀學習中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可以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之精髓,使禮儀學習擺脱實用和功利性,將現代與傳統更科學地結合起來,從中汲取力量,進一步完善創新。

宣揚傳統文化的崇德理念,着力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禮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教會我們做文明人,學會自尊和敬人,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藉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可以避免學生因接受外來文化、功利思想等影響,而走向片面性、表面化,忽視對中國傳統美德的認知。中國傳統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崇尚道德為首要價值取向。儒家認為道德教化和人格修養才是人生之要件,同時,強調通過“內自省”、“外慎獨”的方式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成為品德高尚的人。這與禮儀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在禮儀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崇德理念,用以養成學生自制與整飭的良好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稷下學宮的《弟子職》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學規,它從尊師敬長到敬德修業,從課堂紀律到課後複習,從飲食起居到衣着儀表,都對學生提出丫明確的要求,這對當代大學生禮儀習慣、美好形象和高尚品德的形成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總之,通過在中國傳統文化課中加強中國傳統禮儀的薰陶,可以在精神上提升大學生的內涵與境界,讓我們自覺養成文明得體的行為舉止,不斷提高道德素養,真正塑造成為適應社會和時代需要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3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卧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麼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迴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藴,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着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籙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為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為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着要吃飯而最終飢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污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4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原生文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延續力、包容力,表現出豐富多元、連綿不絕、兼容幷蓄的文化特質。此次有幸觀摩故宮博物院與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展覽,使我深刻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感受到文化自信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意義。

以中華文明之“源”,感文化自信之奠基。

源,水之本也。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而文物則是文化奠基和傳承的最好載體,中華文明能綿延至今,是先民們在順應自然、參悟天地之間,將自己對自然的所思所想凝結成一件件器物,又經無數代人的努力,得以流傳至今。中華文化之“源”,不是單一的,是多源頭的,有史前紅山人的“玉龍”,是中華龍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良渚人以玉為配飾,以顯示尊貴和財富,而如今的中國人,也對玉情有獨鍾;而到了商周時期,商人於龜甲刻辭,不僅為後人研究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提供了珍貴資料,同時也能讓後人一睹早期漢字的風采;而秦始皇時期,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創建三公九卿,為後世建立大一統國家打下了堅實基礎;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説成為中國封建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正是這些“源”,才造就瞭如此璀璨綿長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文明之河奔流千載、綿延萬方提供不竭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流”,感文化自信之傳承。

流,集多源之水。現實和歷史都表明,一個拋棄或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而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善於將多樣民族文化融合並傳承的民族,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開疆擴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我們有喜愛自然主義裝飾的古滇族,有生活在甘、青、川的古老民族羌和氐,還有在大理國時代融合了佛教文化並尊“金翅鳥”為護衞神鳥的北方遊牧民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海上、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也為中華文明同外部文明的融合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們採用中東鈷藍釉料製作出青花瓷、用阿拉伯的“銅胎掐絲琺琅”工藝製作“香薰球”,用源於古印度的“本生故事”描繪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故事圖》,同時我們又將我們瓷器、茶葉、絲綢等出口出去,在絡繹不絕的交流中獲得發展創新的契機與動力。

以中華文明之“匯”,感文化自信之包容。

匯,攏萬流於一處,成百川之淵藪。我們今天所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從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憑藉着以和為貴、海納百川的包容特質、天下一家的大國氣度,汲百家之長,取萬物之精華,將各族兒女緊密團結在一起,秉持着天下為公之胸懷,凝聚萬眾一心之偉力,共築萬里山河,共護江山萬里。

華夏是歷史也是現在,中國是家邦更是信仰。古人講“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中華文明綿延至今,正是因為有這種根的意識。而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們更應該身體力行,做好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社區是社會的基因,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精髓融入社區文化之中,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內驅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我們應該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展示中華文化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時刻牢記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一定要完整地將它交給後人!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5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深邃底藴,這千年的厚重的文化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鬥拼搏着,在世界的勛章牆上嵌上中國人的印記。

但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我國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鮮為人知。為了讓更多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國家相關部門羣策羣力傳承我們優秀的文化。廣電局的,有人就通過製作多檔文化類節目,來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由中央電視台推出《朗讀者》董卿擔任製作人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呈現出生命之美、文學之美和情感之美。又如:由科教頻道自主研發的大型演播室季播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是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邀請全國各個年齡段、各個領域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參與詩詞知識比拼。這個節目充分反映詩詞文化在全社會的繼承發展。再如由江蘇衞視、北京天潤農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聯合制作出品的歷時3年的《茶界中國》。這檔節目不僅講好了中國故事、傳遞了中國聲音、塑造了中國形象,更是為中國的製茶行業開闢了新的發展道路,站在全球的視角為中國茶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作為中國最具標誌性的文化符號,茶人的執着和堅守,代表着中華傳承的匠人之心。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有意義的、有內涵的電視節目正傳承着中華的傳統文化。這些節目將沉睡的或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在觀眾眼前,贏得了各類觀眾的一片叫好。正是在這叫好聲中,那些沉睡的或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得以了傳承。而這些製作人就是真正的傳承人。

有的人看着他們火了,榮耀了。他們也想來蹭一蹭“文化熱”。是的,他們確實是蹭蹭。他們也只能蹭蹭。於是有所謂的大師講《論語》,有所謂的大師講“養生之道”,有了所謂的大師辦“國學班”。他們用着斷章取義的伎倆,祈禱着聖人的光輝能散射出來的一點點榮光在他們無人問津的節目裏。的確,他們做到了。他們騙取了部分觀眾的關注。但是這是不長久的,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正真去靜下心來去品味孔聖人的《論語》,他們是打着“文化”的偽旗,用所謂的“文化”譁眾取寵。雖然不久就被精明的觀眾揭開了他淺薄無知的本質。但是他們名不副實,譁眾取寵的行為不僅玷污了聖人的思想,更可惡的是誤導了人們的思想,又特別是學生們。還有那隻為追求收視效果卻不尊重歷史的影視劇,更錯誤的引導了孩子們對歷史真相的瞭解。這些行為對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極其不利的。他們的行為是可恥的。他們不是正真的傳承人。

那麼,怎樣才能做像董卿等人那樣正真的傳承人呢?

請你銘記: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們經得起歷史和現實的推敲。要想把他們發揚光大,同學們必須得有充足的知識儲備,要有“匠人之心”,這樣你才會是一個正真的傳承人。

同學們,加油吧!用你們的勤奮和智慧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做一個真正的傳承人。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6

為了進一步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鹽都區內兒童暑期文化生活,鹽都博物館舉辦了暑期非遺文化培訓班。“非遺”全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譬如書法、剪紙、戲曲,還有我準備學習的糖畫。媽媽及時幫我從博物館官方公眾號報上了名,為期十天的糖畫非遺培訓班就要開始了。

徐老師是非遺糖畫和泥塑的著名大師,培訓的第一天教我們畫大刀。我本以為大刀應該非常簡單,輪到我畫的時候,調皮的小勺子總是不聽使喚,我想往東它往西,我想多倒一些,但是總是少一些。看徐老師做行雲流水似的,真簡單。做事真的不能眼高手低,需要刻苦地練習。徐老師從細節開始輔導我們,先要把勺子放水平了,不能手抖,然後控制速度。按照老師的指點感覺豁然開朗,果然再重複畫起來就得心應手一些了。拿着我自己做的大刀,吃起來真香,真甜呀!每天頂着炎熱的天氣來鹽都博物館,跟着徐老師學會畫各種各樣的小動物,有美麗的小鳥、輕快的小兔子、雄赳赳的大公雞、氣宇軒昂的大馬和古靈精怪的猴子等,十二生肖的動物都基本掌握要領了。

學習糖畫並不難,但是要畫得惟妙惟肖真的太難了。徐老師説當初他開始學習的時候只用三個晚上就會了,但是成為非遺糖畫大師卻刻苦訓練了幾十年。作為非遺糖畫迷我們要傳承這項文化需要勤學苦練,保護好非遺文化。正如俗語所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非遺文化肯定能很好傳承下去,華夏民族文化一定能發揚壯大。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7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清除洞窟中的積沙時無意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洞穴,洞內滿藏着古物,從此,敦煌莫高窟出土了。當他發現後找周圍的官員,官員們雖然知道洞窟的價值,但卻因為運輸和費用而擱置起來。

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給我以很深的感觸:

“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願意變賣自己的全部財產,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們願意吃苦,願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剛打開的洞窟趕來。”

外國人尚知如此對待中國的文物,而與此同時的中國人、中國政府、中國官員卻無動於衷。王圓籙王道士更是以令人難以想像的低價大批大批的將文物賣給外國人,他的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今天,我們在痛恨王道士的同時,難道不應該反省自己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嗎?

就以這次歷史老師留下的作業為例,的確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我以為這並不重要,但在昨天晚上老師教育以後,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的確我不做作業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對老師不尊重,再往深處説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蔑視,對中國的不屑……我不敢正視我自己,現在我到底還有多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不僅我個人如此,整個社會亦如此。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洋事物、洋思想、洋觀念湧入中國大地,衝擊着古老的東方文化,改變着中國人的意識、觀念。中國能否在這樣的衝擊下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傳統的中國文明。當今我們痛恨韓國用中國節日申遺,但我們為中國的文化又做了什麼?

保持中國傳統文明的長河,靠你,靠我,靠大家。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8

偶然看到央視一套播放的節目《經典詠流傳》,很快便被其深深吸引,節目將古典詩詞與現代音樂相融合,現場觀眾深深陶醉於中華古詩詞美韻之中。其中有一位叫鮑比達的經典傳承人令人印象深刻,他是港台地區著名華語音樂人,作為從小成長在菲律賓家庭、在外飄零了半生的遊子,他以一首改編的《遊子吟》讓全場觀眾淚目。他説:“68歲,一切還不算太晚!這次我會留在這兒......”

沒有想到,古典詩詞竟能穿越千年時空而歷久彌新,放射出無與倫比、燦若星辰的奪目光芒,彷彿有股神奇的力量,將所有人的心緊緊牽連在一起,賦予後人以深刻啟迪和恆久感動。

生活於物質充盈的現代社會,許多人享受着無憂無慮的富足生活,有大把的時間去刷屏、追劇、揮霍,卻少有人能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這些世代相傳的經典作品,用心感受這些積澱已久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國家領導人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牢記中國歷史、傳承民族精神,需要我們把文化的根脈留住。

領略文化之美。傳統文化擘畫了中華大地美輪美奐的壯闊風景。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名勝古蹟、山川景物數不勝數,有山的沉穩、水的秀美,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江南的靈秀、漠北的遼闊,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地的厚重、天空的曠遠,如“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雄奇壯麗的廬山瀑布,亦有“落霞與孤鶩齊飛”聲威古今的滕王高閣……祖國大好河山盡藏於文人墨客筆下,給予我們無限美的享受。

體悟文化之情。傳統文化飽含華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樸素情感。既有敍述“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懷才不遇的落寞,也有抒發“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建功立業的豪邁;既有“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愁別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羈旅之思,亦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感時傷逝;既描繪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真摯愛情,也表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高雅志趣。古人藉助文學作品巧妙寄寓了自己的充沛情感,抒發了高潔志趣和情懷,令人回味無窮、遐想不已。

傳承文化之魂。傳統文化凝聚着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有的傾注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有的彰顯了包容精神和集體意識,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的表達了謙恭仁愛思想,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的體現了自力更生、拼搏奮鬥精神,如“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更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精闢詮釋。品讀起來,讓人意味雋永,掩卷而思,賦予後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支撐民族進步的脊樑,是前人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瑰寶。水有源,木有根,守望共同美好的家園,需要我們把文化之根留住。珍愛中華傳統文化吧!將其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或許,這一切還不算太遲!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19

翻開塵封的歷史,有多少賢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我們感動,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處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多少人荒廢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又怎麼不讓人憂心呢?

姑且不説北京舊城牆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衞民族文化?20__年,韓國人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向聯合國申請了文化遺產保護,並獲得了成功,這件事曾讓無數的中國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護好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從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節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日的意義,主要在於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日的文化價值,讓節日埋沒於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於它的休閒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閒,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因此,“黃金週”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恆的光芒映照着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温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恆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湧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温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儀式。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藴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嚮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託着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於今日的中國人來説,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説:“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着我的手,於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更堅定!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0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裏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着爸爸媽媽大聲説: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經過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培訓,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禮。無論是蔡禮旭老師、鍾茂森博士的"孝"主題講座,還是肖陳穎老師的運用弟子規來教育感化學生,無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靈得到了淨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聽講座的同時,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顏。

在幾位名師的講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專題講座。肖老師親切、大方,還有那發自內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帶入了她的講述中。肖老師體態優美,語言流暢,講話速度比起一般語速要慢些,卻顯得更加穩重,臉上始終面帶笑容,讓聽課的人心裏很舒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這樣面帶笑容上課,學生一定也會感覺上課是種享受吧。

肖陳穎老師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率先用《弟子規》教學法,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感恩,使得孩子們的道德素質與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雖然肖陳穎老師講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規來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聽了講座,重新拜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之後,引發了我作為一個女兒,一個老師的深刻的反思。

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悦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着不足。

肖老師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快速的節奏和浮躁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也讓我們老師內心不再是那麼沉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任教,由於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課堂秩序不盡如人意。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忽視學生成長和在教學工作中懈怠的藉口。我原來在教學中總是容易“三分鐘熱度”,在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幹勁十足,但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的時候,就會心生懈怠,只重視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做班主任工作時,一開始也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當學生一再犯錯時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現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真正的愛心。沒有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後我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努力改進,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自信的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像肖老師説的,教育學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則。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相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只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做每一件事,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培育出許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做一個真正幸福的教師,讓我們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1

隨着經濟發展,人們對包括傳統節日在內的傳統文化更加重視,如國家將中秋、端午等節日列為法定節日。可儘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衝擊下,中國的傳統節日備受青年冷落,卻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在聖誕節、情人節互贈禮物,在麥當勞、肯德基慶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沒劃過龍舟,沒聽過嗩吶,不識艾草、菖蒲為何物。為什麼傳統節日漸漸被忽視,而“洋節受寵”?這是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有人從生活方式的角度認為,隨着經濟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趨同;有人從文化的角度認為,西方傳統文化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而我國傳統文化缺少適合年青人的文化內涵;還有的人則把它歸結為商家和媒體的炒作的錯誤方式,認為現在過節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傳統文化產業去豐富、發展傳統節日的內涵、外延,這樣變味的節日過起來只能是空虛無聊。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根本問題是目前傳統節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內容被掏空了。傳統節日裏,月餅、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絕不肯放過的利潤點。然而,過分地強調飲食使傳統節日變成了“飲食節”。春節吃一頓年夜飯、元宵節煮一鍋湯圓、中秋節送幾盒月餅、端午節吃幾個粽子,節便過完了。傳統節日給現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飲食,節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獨特的民俗意境,則變得越來越淡了。沒有繁瑣儀式要求的洋節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聖誕節的徹夜狂歡、情人節的互贈禮物、萬聖節的魔鬼面具,洋節的隨意簡單讓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發泄渠道,於是它們在中國大地上傳播開來。

我國不缺乏文化內涵豐富的傳統節日,缺乏的是傳統文化與時代交融的過節理念和過節方式。要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只有不斷開掘傳統文化的新內涵,尋找新載體,讓更多的人瞭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才能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傳承下去。如在傳統節慶日給出專門時間,組織大型、健康、寓教於樂的活動,不斷倡導、繼承、創新節日文化。

從商家的角度,應該把眼光放得再遠一些、更寬一些。挖掘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不僅僅是擴展銷售規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費者與企業、品牌間的情感聯繫,這是企業的利益所在。節慶消費要深刻挖掘消費者的情感價值,消費者最深層需求便是情感消費,這決定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傳統節日的情感價值挖掘得不夠是廠家和商家的一種短視行為,傳統節日其實有很多獨特的價值,從目前來看,反倒是一些跨國企業獨具慧眼,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的營銷做得非常到位。

我國傳統文化深刻而久遠,而傳統節日則正是傳統文化中的精粹。光大傳統節日內容,傳承傳統節日精神,是凝聚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的強大力量,更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有責任有義務傳承傳統節日之精髓、延續中華民族之血脈,讓傳統文化綻放出新的光芒!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2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説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説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説: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説。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3

從今年春節後開始,我們人大機關逐步開展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觀看這一系列的報告和電視專題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禮,糾正了以前的很多錯誤認識,也開始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生活。

《弟子規》我以前接觸到的不多,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當成是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是以前古代兒童剛開始學習的啟蒙讀物,但裏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時候,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天天都給我講,什麼王小冰魚,丁郎刻木、蘆花絮衣等,長大上了中學以後,就開始感覺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到今天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用再學這個嗎?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特別是聽了錢文忠教授所講述的《弟子規》後,才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太少了。《弟子規》通篇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聽起來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好象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時候對孩子從小在學習、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樹立道德規範的典範之作,也可以説是一部教給我們該怎麼學習做人道理的綱領著作。

現代社會是物慾橫流、道德和價值觀扭區,人情冷漠,我們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傳統道德都給拋棄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很廣的這種事情我們實在聽得太多了,廣東小悦悦事件、老太太倒地該不該扶等問題,這種問題都能拿出來討論,説明現在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很嚴重了,象傳統文化論壇中陳大惠老師做得是一件春風化雨般很有意義的工作,逐步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糾正人們扭區的價值觀,大力弘揚和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這在現在確實是很有必要的。看了這一系列片子後,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夠的。

孝敬父母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沒看這些片子前確實對這些沒做過深入地思考。為什麼,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為從小在縣城長大,從上學、工作、結婚、有孩子,基本沒大受過什麼罪,因為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給包辦代替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快樂的大樹》,非常感動,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樹,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給了孩子,還恐怕孩子不快樂。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與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們買房子,沒有兩邊父母的資助也實在是不敢想,這兩天裝修,父親一直説“你們還貸款不容易,過段時間我們再想辦法給你們籌集一點。”老人是隻要有一點能力,也都會想着孩子,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老人的百分之一也就他們也就使他們滿足了。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4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5

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中國傳統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呢我個人認為起碼應該有如下的內容:

1.自然科學,工程機械,農林氣象,天文歷算等方面的成就

2.中國的歷史,文學,哲學,宗教。

3.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藝術。

4.中國傳統的醫學,養生學。

5.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其中包括了中國傳統的周易,命理,風水,預測學等等。

6.中國民間一些不為人知頻臨失傳的文化遺產。

在拙作碧雲隨筆中我已經談了不少文物藝術類的話題。今天想談談第五點,就是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我們古代先賢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用樸素的歸納法,分類法簡單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説,你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學説呀!這個學説雖然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卻在近現代受到了批評和非難,1840年以後列強入侵中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了中國落後的局面,很多人就把這個問題的癥結歸罪於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中國受制於列強,我個人認為這是十分片面和錯誤的。中國的落後絕不是文化造成的,試舉一例:就拿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來説吧,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説早已是臭名遠揚的了。從本世紀初或上世紀末,就已被人罵臭了。

直到近年報紙上,還有人寫文罵它,可以説是罵了已一個多世紀,可是八股文這一經歷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是這一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人。在漫長曆史時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學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養他們的卻是腐朽不堪,空洞無物的八股文教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科舉考試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我們在這裏暫不討論。我認為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的原因在於掌握政權的政治家的無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關後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從道光開始清朝就開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讓咸豐繼位就是一個原則性的大錯誤,其實恭親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質比咸豐強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咸豐就是一個無能的昏君,後來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説了,慈禧就是一個家庭婦女呀!不過這個人思維敏捷,有一定公關能力,如果操作一個家庭還行,讓他統治一個國家,那不是開玩笑嗎?中國的半個多世紀就是在這些愚婦稚童的手裏,那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呀!!當然也要看到是時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事,就拿偉大領袖毛主席説吧,我認為他本來可以把中國搞的更好一點兒,他的能力,權威都可以把中國建成一個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國,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緒20xx年,他本人有社會給他的影響和侷限,所以他最後搞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用葉劍英同志的話説,使中國的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陰陽五行學説的內容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陰陽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國古代的先賢很睿智,他們觀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起來是紛繁複雜,其實就是兩大類,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大類,這就是陰陽,比如説太陽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水和火,勇敢和怯懦等等等等,這樣分類雖然簡單但是分析事務的精度就不足了,所以就提出了五行學説,在對自然和事物的長期觀察中得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不同的類型來概括萬事萬物。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剋制化來概括萬事萬物相互間的關係,這種提綱攜領的方法把複雜變成了簡單。陰陽五行學説描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屬性和狀態,他是屬性和狀態的函數,這是靜態的描述,而周易是對陰陽的動態描述,是把陰陽變化的過程呈現出來,64卦裏的每一卦都是説明了事務變化的一個過程,説到這裏我已經把陰陽五行學説和周易的關係説清楚了,同樣命理學呢,就是對五行金木水火土變化的動態描述,當然這裏面也包括了陰陽的變化過程,這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把周易叫做陰陽動力學,把命理叫做五行動力學,其實奇門遁甲和大六壬都是陰陽五行的動態描述,只是前者重點在於天干,後者重點在於地支,這就是古聖先賢之心法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構成的六十花甲子從表面上看是我國古代先賢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其實他是陰陽五行學説的進一步細化,比如説十天干,其實就是10個自然數,但是他不僅僅是十個數字,而是把他賦予了陰陽五行的生命。

總之陰陽五行學説是一個認識論,是對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認識論,他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力圖進一步的對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細密的説明,他不是方法論也不是實踐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是比較滯後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西方科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論應該説發展比較先進,但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由於認識論的枯竭,所以也會走上歧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

中國的堪輿學即風水學,就是應用陰陽五行學説對空間進行的研究,其實中國的風水學説是世界第一的先進科學,其他的國家和地域根本就沒有的,是我國古代先賢在生存鬥爭中積累的最輝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無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實那些大喊風水是迷信的人,對什麼是風水一無所知,我自己進研風水數十年,覺得我們祖先的偉大和輝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們先不要輕易的下結論好不好!你自己先學習學習,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然後再下結論。

如果你是學習天文和曆法的專業,你就應該清楚我國古代天文歷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就不僅是認識論的範疇了,就已經進入了方法論和實踐論的領域,那麼你學習過中國古代的建築學專著-魯班全書嗎?你學習過天工開物嗎?你學習過九章算數嗎?可惜我老了,已經沒有精力再涉獵這些領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的全過程,做一個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國傳統文化那一點比西方的所謂科學落後呢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6

提到傳統文化,不少人首先想到的也許就是“三綱五常”。這“三綱五常”也收錄在《三字經》裏:“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曰仁義 禮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三綱五常”便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佔據絕對地位的倫理道德準則。我們並不否定這一倫理道德觀念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已被打上了封建政治統治的烙印,尤其是那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成了維護封建統治最有力的武器,變成了束縛人性的最大枷鎖,但我們決不可否認儒家的這一倫理道德規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影響,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所起的巨大作用。

就如同《三字經》一樣,個別之處也許與現時格格不入,但《三字經》裏的精粹之言,那“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那“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依然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三字經講要》在序中稱“《三字經》之內容涵蓋甚廣,有教學之要、讀書次第、歷史沿革、天文地理、學行典範等等,堪稱是一部‘國學簡要索引’,或者叫‘中華文化小百科’。”讀《三字經》,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 誦讀《三字經》,初步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青基會在1998年初成立了社區文化委員會,由著名學者陳越光擔任主任,負責組織實施“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 而在此之前,1994年我國台灣省台中師範學院的王財貴教授,已開始推行“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他認為:“我國傳統文化是活潑的、開放式的,從倫理到自然科學,它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能教會我們思考,開發人的思維寬度。同樣,讓孩子們在少年時代就背誦這些經典作品,不僅能提高孩子的素養,還能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讓孩子愛學,會學,掌握好的思維方式。”“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剛推行時,科技部研究中心進行了評估,結果是:94.2%的家長和100%的教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

《三字經》行文大致以諧韻編寫,三字一句,四句一組。每四句就像是一首歌,學生易於誦習,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津津有味。誦讀《三字經》,可以讓學生接觸經典古文,儘管學生對其有些內容不能完全理解,但正處於記憶力和直覺力的發展期的預備班的學生來説,背《三字經》對他們來説卻是毫無障礙,相反可以很好地訓練他們的記憶力。《三字經》是多方面知識的濃縮,具有巨大的價值。學生可以在誦讀中既可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又能讓他們端正品行,受益終身。最主要的是可以引領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解讀《三字經》,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三字經》內容包羅萬象,義理深奧,反覆誦讀,仔細解讀,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明孝悌 知禮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禮儀大邦聞名於世,我國人民從來就有知書達禮、仁愛孝悌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 “黃香温席”“孔融讓梨”等以禮相待的典故,就深刻的反映了這一點。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常常會忽略親情。呼喚親情,既成了人們心靈的渴求,也是對傳統的迴歸。如果孩子懂得孝悌,就能讓家庭添幾多情趣,多幾許温馨。再者現代社會講究合作意識,合作需要雙方融洽相處,融洽相處的內因便是中國傳統強調的“禮讓、謙虛”。而不少獨生子女“唯我獨尊”的心理,一旦固定,要想讓他們成為長期合作伙伴,恐怕很困難。因此,在獨生子女家庭佔大多數的當今社會,培養學生“明孝悌、知禮儀”的美德尤為重要。《三字經》朗朗上口的語言對學生有着極大的吸引力,深入淺出的語言表現形式,有利於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字經》中那些淺顯的小故事更易被學生關注,接受其藴涵的做人道理。

(二)、好讀書 讀好書

讀書使人明智,大凡成功之士,都喜歡讀書。古有歐陽修枕上、馬上、廁上讀書,成就一代大家。近代林紓嗜書如命,以“讀書則生,不則入棺”八個字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並列為當時最傑出的翻譯家,稱讚説“譯才並世數嚴林”。《三字經》裏有許多內容就是教導學子要好讀書:“披蒲編 削竹簡 彼無書 且知勉”“如囊螢 如映雪 家雖貧 學不輟”……《三字經》裏選取著名典故,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告戒學生要好讀書,只有好讀書者方能成為有用之才,而這一點也許就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支柱。

但是僅是好讀書是遠遠不夠的,蘇東坡説得好:“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書之富如大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豈能盡取,但得其所欲求爾。”《三字經》也提倡學子讀好書,儘管文中沒有一句話明確此義,但是書中羅列了許多著名典籍:“四書六經”“三易”“春秋”等無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這些書凝聚了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作者羅列這些書實際上向莘莘學子推薦了一批好書,意圖就是引導學子讀好書。而學生在學習“凡訓蒙 須講究 詳訓詁 明句讀”到“讀諸史 考世系 知終始”這一部分時,可以直接瞭解中華傳統典籍,初步認識一些大家。教師適當的引導,還可以激發學生對經典之作深入探究的好奇心。例如,在講到“論語者 二十篇 羣弟子 記善言”,教師可以將課內學到的《論語六則》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色厲內荏”等內容串聯在一起講,讓學生覺得這些作品並非高不可攀,鼓勵學生走進原著。

在解讀《三字經》“好讀書 讀好書”的內容時,實際上還幫助確立學生“好讀書 讀好書”的觀念。

(三)、讀歷史 知興衰

作為一箇中國人對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不能説了然於胸,也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輪廓。《三字經》僅用288字把中國各朝各代的演變一一道來,簡約明晰,學生只要背出這288字沒,就能對中國歷史如數家珍,同時這288字,還言簡意賅地總結了歷史興衰的原因,尤其是一個朝代走向衰亡的原因。如“周轍東 王綱墜 逞干戈 尚遊説”概括了周朝衰敗的原因,如“至崇禎 閹禍後 寇內訌 闖逆變 神器終”一針見血地指出明朝滅亡的緣由。

以史為鑑,學生讀歷史,知興衰,可以使自己更加明智。

(四)、效榜樣 有作為

列寧説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榜樣身上所具備的品質及他們的成功,最能引起學子的共鳴。《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從“温席的黃香”到“讓梨的孔融”,從“八旬樑灝大廷奪魁”到“天才少年祖瑩、李泌”,這些榜樣都十分明確地告戒學子: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事實表明,少年人往往把愛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範自己的舉手投足。學生讀完《三字經》,認識了古代道德典範和古代勤學好學之士,無形中會以他們為榜樣。

如今,繁重的學業壓力,使得一部分學生心生厭學念頭,而《三字經》中那種積極入世,鼓勵莘莘學子奮發有為的基調,無疑一貼清醒劑,給學生帶來振奮。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積極進取”情懷,就如“爾幼學 勉而致 有為者 亦若是”所要求的,可以鼓勵學生在感受傳統文化之時,積極進取。

三、品讀《三字經》,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品讀《三字經》,可以從體驗感悟着手。體驗感悟可以分三步,每堂課學生要有學習啟發,每一階段學生撰寫學習感受,整本書學習結束後,學生暢談學習收穫,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深入領悟《三字經》的精髓,讀懂書中的精神內涵。真正讀懂《三字經》的學生應該能把《三字經》中的要求付諸行動,以行動去體驗,並努力使之成為自覺行為,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這點來説,《三字經》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有價值的、有意義的。

當我們翻開《三字經》,深入那燦爛的文化,研讀那深邃的思想、掀開那悠久的歷史,時,我們更加理解編者了凡在《三字經講要》中“希望能協助‘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成就其學問與人格,將來長大後真正有服務社會、貢獻國家的能力與熱忱”。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怎麼寫 篇27

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過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都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發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欽佩之情。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淵遠流長,很少有哪個民族能像我們這樣,擁有燦若星河的經典詩篇;也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像我們這樣,無論量叟都能唸誦幾句古曲詩詞。然而,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部分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慢慢消近在歷史的長河中。無論是被喻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秦腔,被叫作“國民油布傘”的傳統工藝,還是朗朗上口,意境優美的古詩河,都正從不為人知的速度在逐漸消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流行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隨着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生事物如雨後春筍般大量通現,網絡上便出現了網紅、直播、遊戲……各種與傳統、正統主流文化形態相去甚遠的流行文化。這些流行文化在青少年人羣中呈現出一種“主流化”傾向,大有衝擊和挑戰主流文化價值之勢。又有新興傳媒平台的推波助瀾,使得流行文化變本加厲,更加扭捏作態,宛如“精神鴉片”,讓無數年輕人慾罷不能。另一方面是文化傳承時泥古刻板,不懂得變通、創新,導致不少優秀傳統文化漸近失傳。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產物,藴含着豐厚的情感生成和價值觀念,能夠起到協調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之間的關係,乃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如何更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筆者認為,文化要“傳”也要“創”。

所謂“傳”,就是傳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秦腔是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為了讓秦腔不被世人遺忘,陝西省各地方政府開展“讓秦腔走進課堂”等活動,讓孩子們從小就接受藝術的薰陶,從小就熱愛秦腔。此外,秦腔愛好者們自發組建戲班到各地巡演,為的就是讓更多的人看到秦腔的魅力,喜歡上秦腔,讓秦腔走上世界舞台。

所謂“創”,就是創新。即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它可以是內容上的創新,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創新。旨在“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國詩詞大會》一經推出就收穫如潮好評,圈粉無數。《中國詩詞大會》通過“聽、説、寫”等創新手段,帶動全民重温古詩,分離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滋潤心靈,讓傳統古詩詞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議論旨我們最濃厚的文化軟實力,我們只有“傳”“創”結合,才能更好地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懷着自信從容前行!

標籤: 心得體會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gr0v6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