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改革心得體會(通用27篇)

改革心得體會(通用27篇)

改革心得體會 篇1

開學初,學校至上而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課堂教學理念改變改革的熱潮,最近我聽了圭峯和福建大田國小課堂教學改革的課,在網上還觀看了杜郎口中學的幾節教學視頻,我感受到了杜郎口精神的實質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渴求慾望,實現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改革心得體會(通用27篇)

杜郎口的課堂活了,真正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正象杜郎口人説的那樣“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

在我的以往課堂教學中,我也想過用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總是在思想上有所顧慮,擔心學生不會學習,擔心學生學不好,擔心把學生給耽誤了,擔心課時緊,任務重,沒法完成被學期的教學計劃。另外,我還擔心學生在課堂上玩大於學,一堂課下來,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改革可能成功,但不意味着百分百的成功,教改失敗又怎樣來彌補?

我平時還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生到了遊戲廳裏不需要任何人教,學生就能很快地學會打遊戲,並沉溺於遊戲中不能自拔?為什麼課本知識在課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掌握?通過觀看杜郎口中學的教學視頻,我發現我把學生管得太死了,總是規定學生做我教過的操作,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課堂氣氛不活躍。

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結合自身與學校實際,學其精髓,把握內涵,深刻領會,提高課堂效益。在教學中,我要嘗試讓學生自己來實踐知識的獲得過程,自己對照課本進行自學,並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找到樂趣,找到自我。學習是一種快樂,我們也“學着樂,樂着學”,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活動的課堂、自由的課堂、和諧的課堂、激情燃燒的課堂、迴旋着生命旋律的課堂。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改革心得體會 篇2

領導指揮體制的改革,不是集體“發福利”,甚至可能是以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為前提的。特別是基層軍官,大家如此期待改革,多半不是基於對改革內涵是深刻理解,而更多的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從施行“無差別”培養的軍校,到幹部任用“一刀切”成長進步模式,再到“零起點”的二次擇業,這是大部分基層軍官的軍旅“生命週期”。改革,並不會立刻就帶來這一整套機制的改善,相反,為了革除現有體制中宂餘甚至不合理的單位和機構,一個破舊立新的過程在所難免,個人的訴求不可能一一滿足,甚至首先是要讓許多人做出艱難選擇的,一些脱離現實的想象和指望,恐怕只能帶來無奈的失望。

從新體制的定型到磨合,再到順暢運行,需要一個歷史週期,這期間容易造成基層軍官的迷茫和徘徊。改革在即,各種方案構想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雖然説看得大家熱血沸騰、摩拳擦掌,但新體制將會輔以什麼樣的新型幹部政策?軍政軍令分離後能否快速暢通軍官健康成長的土壤和渠道?那些已經適應了既有體制並逐步成長起來的軍官能否迅速在新體制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常説基層從某種意義上説是“弱勢羣體”,這有失偏頗,但他們確實許多時候是需要放棄的多、收穫偏得的少,被動接受的多、主動選擇的少。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誰敢説自己就是一定是改革的獲益者呢?

體制改革落實將會十分迅速,但變革那些深植於人心的“舊理念”,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實施此次國防與軍隊體制改革之前,中央重拳出擊反“四風”,打老虎、拍蒼蠅,抓整頓、祛歪風,也制定頒佈了許多大家擊掌叫好的政策規定,但畢竟大多數領導都是在既有體制中成長起來的,過去讓他們可以如魚得水左右逢源的思維和工作方式,早已固化到他們的思想體系之中,很難想象能夠在體制改革中突然“從良”。這也是為什麼在如此高壓反“四風”的態勢下,仍然會有許多人頂風作案,頻繁出現違紀違規行為。尤其是在基層,許多領導並不是思想得到了淨化純潔,而只是反“四風”把他們的膽子反小了,甚至激發他們採取變相的方式殘喘延續着“四風”惡習。我想,一個缺乏信息化、現代化作戰理念的指揮領導層,擠破腦袋搶佔新體制的高地,再打着光鮮的旗號幹着不符合時代要求的事情,是恐怕是真正令人擔憂的事情了。

一廂情願也好,杞人憂天也好,面對改革大潮,基層軍官究竟該如何順勢而為呢?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也有三方面的建議,僅供兄弟們參考。

端正明晰內心的訴求,讓自己的行動在變革中更加有的放矢。不管機遇還是困境,真正決定你行動指針的,終究是內心是訴求。要改革了,要走一批人,要動一批人,還要改一批人,在種種的不確定面前,我們首先還是要清醒地問問自己,究竟是嚮往熱血的戰場還是不捨安穩的現狀,到底是以變革的波瀾來安撫內心的不安,還是真的想在新體制中大展拳腳。如果目標和自己的訴求都不能明確,那麼你的意志必將是猶豫搖擺的,你的行動必然會是侷促無力的。正所謂“誠意正心”,把自己內心端正了,目標搞清了,才能在變革的大潮中審時、篤行,少走彎路,快速成長。

仍然以提升自身素質為核心,無論走留都為自己積攢奮力一搏的資本。改革不是“仙丹妙藥”,不可能治癒每個人的憂愁和煩惱,你究竟是否屬於“三十萬分之一”也不得而知。但我總是認為,你可以利用好手頭的時間努力學習,為退役轉型做好準備;也可以更加積極地摔打自己,不懼艱苦迎難而上,為成為優秀指揮官而不懈努力。歸根到底還是要有一個過硬的自身素質,與其駐足觀望、彷徨等待,不如試着冷眼看待那些不可信的瑣碎傳聞和小道消息,多在修煉自身內功上多動動腦筋,無論最後岔路口通向何方,好歹自己也做了一定的準備,不至於捉襟見肘。當然了,倘若新的幹部政策真的能夠在短期內發揮科學合理的作用,那再好不過。

從自己做起,堅定地站在“逆時代”者的對立面,不要讓“舊規則”在新體制中遺禍。體制再新,也是人去運行;政策再好,也要由人來執行。可以説,我們是從穿上軍裝就開始發牢騷的一代人,飽嘗了官本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不良習氣給我們帶來的苦楚。我們中的許多人將會成為未來的將官,成為未來的領率集體中的一員,千萬不要讓“沒日沒夜搞材料”、“疲於應付各種檢查”、“勞民傷財走形式”等等這些被我們自己所詬病的積習,在後一代甚至後幾代的軍人身上再現,從自己做起,放下官威、真心對待自己的崗位,讓勢利的風氣走出訓練場,讓潛心謀打仗的人安心鑽研作戰。我們應當堅信,在戰爭的危機離我們越來越近,體制積弊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凸顯,統帥部對軍隊發展認識越來越清醒的今天,改革對實現軍隊發展壯大、軍人成長成才必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改革即將實質性展開,作為渺小的個人,我們不能左右和影響歷史巨輪的前行,但它卻會對我們的軍旅生涯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想,它是如此地值得期待,但不能純粹去指望它會“福及”每一個人,客觀冷靜地做好自己,才是正經事。

改革心得體會 篇3

八月份,新課程改革培訓在網上展開,通過學習,使我受益非淺。在專家的講解以及課改區老師的現身説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對課改的渴望,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份來自未來的壓力,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在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沒有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那麼如何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應從基礎作起,從學生的教育做起,從課改作起。課改不改課就行!

通過網絡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的主要脈絡,而且可以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內容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該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

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

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對於課堂教學,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總之,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數學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還應更深入進行體育教學實踐,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重新型的教師。

改革心得體會 篇4

深刻領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改革目標、重點任務、組織實施等的具體要求和深刻內涵,堅持以立德樹人為主線,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

提高辦學質量。教學質量的把控需要從教育評價改革開始,需要對教師隊伍、學員學習質量、開設專業等評價要素、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的系統性改革,也是對教學、管理、服務等各方面工作的評價機制的改革。改革是為了樹立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建立科學的質量體系,最終目的是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

遵循辦學規律。在教學教務方面,遵循辦學規律,改變那些違背規律的思路和做法,使學院工作更符合辦學規律,符合成人繼續教育學習規律。

堅持學員需要。堅持以學員為中心的思想,把聘請教師質量作為教育評價改革的出發點,充分聽取學員的意見和建議,科學的制定教學評價方法。

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的,“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的總體要求,在助力學校高質量大學發展的同時,不斷為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作出我們的貢獻。

結合我院情況,我覺得特別要堅持三性並重,不斷凸顯大學繼續教育的延展性、社會性、應用性的特點,從重數量規模向注重學生質量轉變、向質量轉型。

首先,堅持延展性,從終身學習的視角,繼續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教學內容應該是一體的、整合的,兩者共同構成終身教育知識體系;從學員角度,只有堅持教學內容的延續、銜接性,才能保障學員個體構建自身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是堅持社會性,緊扣社會需求,轉變辦學模式。加強學校與企業、專業與產業、課程與職業、教學與生產聯繫,形成教育與產業相互滲透、相互支持、共同育人的產教融合模式。

三是堅持應用性,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培養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改革心得體會 篇5

12月8日由中國名校共同體、《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邀請,在遼寧省瀋陽24中舉行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對於我來説,這次出來的參觀、學習與交流,收穫很大。瀋陽之行,我思緒萬千,感觸特多。

一、 課上:

20%(約10分鐘)——教師指導、點撥、答疑

70%(約30分鐘)——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10% (約5分鐘)——學生自結、鞏固、檢測

“高效課堂271法則”,即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於20%,學生自主學習佔到70%,剩餘的10%用於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該課堂在前十分鐘,首先對今天的導學案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及時表揚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尤其是對中下學生的表揚;其次學生齊讀學習目標;然後老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每節課輪流),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

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並結合自己已準備好的新授課的導學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儘可能地安排學生輪流進行展示、點評,教師要做到“放”和“等”,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後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請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做出本節課的小結。教師還要評出優勝組和最佳個人。最後做當堂檢測題,爭取做到堂堂清,課課清。

分組合作,討論解疑

展示點評,總結昇華

清理過關,當堂檢測

讓學習目標成為貫穿每堂課的的主線和靈魂

二、 課下:

課前準備緊鑼密鼓。

首先,班主任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並由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學生任組長。

其次,任課老師將根據所教學生層次準備導學案。導學案要有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前預習要有概念填空、概念理解小題以及課前簡單熱身小練習;課內探究根據本節課內容的應用選題,讓學生展示、點評、總結。導學案,必須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大量蒐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認真篩選,領會消化。因此,編寫使用導學案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確確實實感到了壓力。

最後,備課過程中準備好的導學案提前一至兩天發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準備。在老師上課之前,要批閲學生的導學案;課後,老師要再次批閲學生的導學案。雙批雙改——達到了導學案的充分利用以及學生的充分預習和認真的參與,使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一個班級的師生就像一支運動隊,教師就是那教練。”每一節課就象一次訓練,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能產生劉翔、王軍霞這樣的世界冠軍;同時,沒有足夠的訓練強度,也不會出現中國女排。光教師“一頭熱”是很難產生高效課堂的。

如果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全力參與,再配以我校教師認真準備、辛苦付出,爭取實現我校的課堂教學的最大化努力!

改革心得體會 篇6

在課程改革之後,課堂教學更加強調要實施素質教育,從原有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過去我們的傳統教育,就是典型的應試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也抹平了學生的個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質教育,原因在於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全面和諧地發展學生的素質,教學過程切忌整齊劃一、統一教學,教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實際,實施分層次教學,努力把因材施教發揮到極致。而且,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他們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是產品。在教學中要注意:

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平等地關注和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及表現、發展能力的機會,尤其對於外語教學來説,在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時,要多予以鼓勵、肯定,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失誤和錯誤採取寬容的態度。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品嚐到成功的滋味。

二.在備課過程中,不僅僅要備教材,備教參,而且還要備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具體要實施的教學內容,來設計課堂教學,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簡練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且在教學過程後,要及時對教學全過程進行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哪些缺點與不足,從中悟出道理,總結經驗,以便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高屋建瓴地指導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三.深入瞭解自己的學生,分析學生的學情,尤其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智力差異,心理差異和人格差異,實行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於提問以及佈置課後作業等環節要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學生,提出相關一些難易不同的問題,讓他們基本都能回答上,從而體驗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課前預習,課後輔導以及作業批改中存在的問題都要從層次性出發,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尤其對於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這是至關重要的。使他們能夠充分參與教學活動中來,真正體現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四.教師除了要傳授給學生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多給學生設置一些問題,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使之能夠積極主動地加以思考,並適時加以啟發、引導,使學生最終能夠積極進行思維活動,並且能夠觸類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師角色不同,在教學實踐當中,教師要轉變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作用的轉變。也就是説,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作用是導,啟發,幫助,指引學生學習,使學生樂學,會學,肯學。教師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開啟學生心靈之門,幫助學生建構一生受用無窮的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創造能力。

教師在新的課改形勢下,一定要具有課改理念,把學生放在首位,要讓學生學得精彩,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才會不斷的進步。讓我們共同努力,一起來創造我們教育的美好明天。

改革心得體會 篇7

從20xx年起,國家級課程改革在新泰市實施了兩年,在這兩年裏我對物理新課程作了初步的研究與嘗試,新教材的使用讓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物理學科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在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我認為物理學科更應該站在國家級課改的前沿去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現談談我在新課改實施中的點滴體會,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轉變教學觀念是課改成功的前提

觀念的轉變是課改的先導。作為課改實施者的教師能否真正領會國家新課程理念,能否轉變舊有的教學觀念是課改成功的關鍵。如何轉變觀念呢?我以為應做到以下幾點:1、認識國家級物理新課程理念的內容:注重學生髮展,改變學科本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重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的評價體系;在認識的基礎上,去體會、鑽研、運用到教學中來;2、認識新教材的優點.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主要優點有:①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有趣。鑑於國中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新教材採用了大量插圖,生動、形象,用學生的話説跟看小畫書似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致同學們”這一節用了11幅插圖,而第一章用了35幅插圖;②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如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物體的尺度及其測量>>的課後作業:2.用刻度尺測量一塊普通磚塊的長、寬、高,計算出體積,在同學中交流測量結果;3.自來水公司是用水錶測量家中的用水量的,你會讀出水錶上的數據嗎?在第一章中還介紹了高壓鍋、電冰箱、飛船返回艙、記憶合金、納米技術、綠色能源 ;九年級物理講利用內能做功時,提到了“爆米花”的原理等。3、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很大改變。傳統的“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基礎上,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物理知識由教師做實驗得出結論直接灌輸給學生;新課程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是教師式的學生。

二、抓好課堂教學是課改成功的關鍵

眾所周知,課堂是實施課改的主陣地。課改之初,我們手中只有教材與課標,沒有現成教案及其它教輔材料,因此,只好“摸着石頭過河”去摸索、去嘗試。在堅持集體備課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先進經驗,建立了“以學定教,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學案作為一個知識的載體,實現了由已知經可知達未知,在實行學案教學時,我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學案,教師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寫好集體備課準備卡,內容包括:學習目標、重難點及突破方法、易錯點、會考鏈接、教學設想(或教學資源)。其中教學設想這一環節最為重要,要求備課教師提出創造性地設想,可以是一個精彩的引入,也可以是一個有用的習題,或者是本節課的處理方式等。主備課教師將每位教師的準備卡收集起來,結合自己的想法,寫出本節課的學案草案,再集體討論,或刪或添,制定出正式學案。

2、強化學案的導學功能。強化導學功能,是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質量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如:第三章第一節《運動的描述》學案是這樣設計的:

[學習目標]:1、知道什麼是運動及參照物;2、能根據所選擇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運動情況;3、能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選擇合適的參照物;

[學習過程]通讀課本,完成下列問題:1、什麼是運動?2、如何判斷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3、如何選擇參照物?

[對應練習]……

如:4、詩人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其中“橋流水不流”,詩人選擇的參照物是 。

… …

當然,教學中肯定會遇到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甚至理解錯誤的地方;會遇到限於學生的知識、閲歷還不知、不懂且有必要現在就知就懂的內容,這就需要老師的講解。新課程並非不講了,一切應從教學的實際出發,該自學時自學,該合作時合作,該講解時講解,但講要少而精,要深入淺出,要強化“導學”功能,用啟發式地教包括啟發式的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構建新的評價體系是課改成功的保證

實施課改實驗是否成功,對學生的評價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教育評價的功能在於促進,而不僅僅是選擇。評價應重視做到:

1、注重激勵性。

評價最終的目的是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活動,善於運用科學的讚美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不吝惜自己表揚的話語,以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2、突出主體多樣性。

評價文體不再是唯一的教師,學生可以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學生也可以評價老師,學生家長也參與評價。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給與學生評價的機會:“你覺得他講得怎麼樣?”“誰來説一下哪個地方好?”等等。讓學生參與評價,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還可以使學生懂得尊重別人,學會接納和吸取。

3、在評價中講究批評的藝術。

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有做錯事情,説錯話的時候,教師除了要善於正面引導外,還要善於批評,讓學生在微笑中接受批評。

四、在課改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

1、內容編排上不是很合理。

如: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講質量和密度,本身密度的概念就不好理解,做計算題時還要有那麼多的要求:必須寫公式,必須帶單位,除號得用分式等等,學生感覺很難。況且,密度的單位kg/m3、 g/cm3又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複合單位,也造成學生的學習困難;而第三章運動的知識,由於學生在國小數學中接觸過此類計算題,所以只要稍加註意,就可以把題目做得很好。因此,在教學中,可適當把二者的順序顛倒一下,先學第三章。

2、學科之間出現“脱節”現象。

相對來説,與物理關係最密切的學科當屬數學了,可這兩科之間的脱節很嚴重,有些物理上的出錯點就是因為數學知識不配套造成的。如:科學記數法。在密度的計算題中,大多數同學不會科學記數法的計算,對於乘以103、除以103不知道怎麼做;再有體積單位的換算,m3、dm3、cm3、mm3之間的換算不會或不準,也是造成物理計算題失分的一大原因。還有像繁分式,學生不會化簡,如不會把 化成 ,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就要事先給學生講清楚。

3、課時安排不太合適

新教材重視探究過程,主張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生間的合作探究。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個探究實驗,熔化和凝固,按照教師用書的説法,本節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要求引導學生按照: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數據這幾個環節,説出猜想,作出假設,制定好計劃,做出實驗,收集出數據;第二課時分析、歸納總結出特點、規律。第一課時的任務一般完不成。另外本節探究的實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4、有些消失了的“重點知識”還得再加上。如測密度的實驗,Q吸、Q放的計算公式,考試仍然要考,需加上;有些就不必加了,如:I=Q/t,還有浮力的計算題要求也確實降低了。

總之,新課程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衝擊,也給我們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只要我們能不斷探索“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科學的思維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的基礎教育事業一定會翻開新的篇章。

改革心得體會 篇8

首先,新課程它打傳統教育原有的單一、教條的教學模式,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體現了為了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全新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層次的核心目標,新課程培養出來的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全面發展的整體的人。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課堂主宰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識的灌輸者轉向人格培育者;從單向傳遞者轉向多向對話交往者;由執行者變為決策者、建構者,由實施者變為開發者.

新課程對教師給了我們教師機遇,同時對我們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必須更新知識結構。新課程內容的出現迫使教師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一方面準確把握任教學科中學生終身發展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儲存。新課程還要求教師必須有開發課程的能力。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和校本資源,充實教材內容。教師還必須發展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台,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為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為此,新課程倡導自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十幾年的寒窗苦換來的是一張錄取通知書,沒有朋友,沒有刻骨銘心的體驗,沒有美好的回憶,沒有對生活的熱情,沒有穩定而深刻的興趣和愛好,這樣的學生將來怎樣生活在社會中,前途可想而知。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讓學生成為主宰學習的主人,學習活動參與者、探索者與研究者。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訓中的一點點收穫和體會,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課堂教學實施上我會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嘗試全新的教學方法,我相信,課程改革後一定會培育出來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的人。

改革心得體會 篇9

在黨校學習的兩天時間裏,有幸聆聽了各位專家教授對提出“深化改革”戰略的精彩解讀,對我更好的領會理解“深化改革”戰略思維,全面推進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層次的啟迪與思考。根據安排,現簡單談下自己的認識和體會。 “全面深化改革”是xx屆三中全會在新形勢下堅定不移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基本要求,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大旗的提出來的,必將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進程。

面對十分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任務,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着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着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紮實推進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以來,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能發生如此深刻的變化,我國能在國際社會贏得舉足輕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未來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合理佈局了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彙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確立這個總目標,深刻表明了改革的鮮明性質和根本任務。改革開放的旗幟必須高高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方向必須牢牢堅持。

全面深化改革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部署,不是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單項改革。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這“六個緊緊圍繞”,既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突破利益固化的樊籬,體現了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必將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使發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改革心得體會 篇10

10月末我隨遼寧省教育廳高中處組織的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典型學校校長赴山東、上海、浙江調研學習。通過聽取校長介紹、座談答疑、聽課及參觀學校的方式,瞭解普通高中特色發展和多樣化發展狀況,尤其是試點省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學校的發展設計,包括課程設計、師資調配、選課準備、走班制設計及後勤保障措施等,及其學校對課改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理性反思。通過這次調研學習收穫很大,現總結如下:

一、思想認識上有了提高

1.不再猶豫。把選擇權力還給學生和高校。把選擇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按照學習興趣選擇自己學習的科目。把招生的權利還給高校,高校才能按照了自己的辦學特點,選擇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這樣才能夠把學校辦好,選擇的權利,是未來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主流。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手段。為了落實立德樹人,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升級為核心素養。這次招考改革,教材改革,是為了落實核心素養,這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這次改革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主流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改革必須進行下去,不要再猶豫改不改,而是必須思考和做好怎樣的改革才更有利於教育教學。

2.不再恐懼。通過學習和實地考察,改革確實對學校教學帶來一定的衝擊,但通過和省廳領導及基礎研訊中心同志的交流,發現遼寧省出台的文件,已經可能性地規避了這些問題。作為基層學校的管理者和一線教師,不應該有所恐懼。如果我們有恐懼,肯定會把這種恐懼傳遞給學生和家長,就會帶來整個社會的恐慌。只要我們認真宣傳引導,精心的安排學校的活動,會減少因改革而對教學帶來的負面影響。從青島十五中就能看出分層走班教學,並不是因為新大學聯考而進行的。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精確性以及科學性,為了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得分層走班教學。藉着這次改革的機會,可能會從深層次上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改革一定會對學校的發展帶來機遇和風險,抓住這次機遇,學校就會有新的發展,沒有抓住這次機遇,學校就可能停滯不前甚至落後。

二、還有兩個方面的擔心

對於新大學聯考以後,有兩件事情我比較擔心,第一個擔心是,老師對教材不熟悉,還是按照原來的想法進行教學,講必修教材時把選修內容穿插在內,這樣就加深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高一課時就可能出現不足。第二個擔心的是,高一學習任務本來就比較重,一是高一學生不適應高中學習節奏,二是高一開設的科目較多,三是高中課程難度明顯加大。現在是高一學習之後要進行學業考試還都想得到的等級。這樣他們就會拼命地進行學習,這樣一些社團活動可能會受到衝擊。

三、個人體三點建議

1、建議省裏,抓緊時間組建教師培訓隊伍。認真研究課程標準,把內容標準和評價標準吃透,學考要求到什麼層面,等級考要求在什麼層面。在高一教學的時候要嚴格把握,否則就會對高一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建議以後參加調研的時候,能分層次看學校,學苗素質好的學校和學苗素質相對弱的學校,教學硬件強的學校和教學硬件差的學校,還有農村地區的學校也要看看,這樣就能聽到不同的聲音。

3、建議依據教學質量高低或者是按照辦學特色,讓他們做出適合自己學校的課程設置作為典型學校,供其它學校進行參考學習。

四、學校面臨四個任務

1、規劃好適合學校特點的課程設置

2、為分層走班做好硬件的準備

3、做好自己學校分層走班的方案

4、抓緊時間培訓學校教師

總之這次調研學習收穫很多,回來後要認真的消化理解,為我校的新大學聯考做好準備。

改革心得體會 篇11

近來,我校掀起了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大討論,結合我校師生實際情況,經過學校組織集中學習和自我學習,結合本人半年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談談我對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大討論的學習感受。

我國為什麼要進行課程改革?眾所周知,每個時代的教育方式的確立是受社會經濟發展因素制約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也許適合當時的經濟發展,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短,面對這些新問題,傳統的教學方式必然有諸多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過去的教學方式是有許多弊病的,如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現代教學理論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地進行反思與總結,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因此作為教師,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和壯大儲蓄新的原動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在基礎教育的改革中,要求新課程使學校的管理模式發生變化,使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評價、教師"教"的行為發生變化,重要的是使學生"學"的方式發生變化。

作為教育改革下的中學數學教師,應該營造一個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同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更多的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應當學會蹲下身來欣賞學生,瞭解學生內在需求,瞭解學生的心理,善於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優點,保護學生的自尊,相信學生的能力,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

教師要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上的各種情況,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發揮教學機智,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一個有情境的教學環節,將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使之產生新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產生碰撞,達到其認識衝突的臨界點,從而產生一種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現為一種渴求解決的情緒狀態,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發展學生的智能,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會產生積極的作用。課堂教學中要搭建一個“師與生、生與生”對話的平台,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從而使課堂充滿生命力,使教師激情洋溢,使學生激動不已,師生將在對話的課堂中共同發展。

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老師應更多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成功的一堂課,或者説成功的一次互動合作離不開師生之間的有效的、和諧的交流與溝通。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不管對與錯不給出批評,應該給予更多的讚揚和默許,一些錯誤的觀念讓學生在探究和學習中加以改正。

現在的中學生不再是幾年前的中學生了,在網絡信息社會,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往往超越了我們成年人。這就要求我們這些基礎教育工作者要勤於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養,以滿足新時代的教學需要,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去想、去做,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去感悟知識。因此,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善於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髮展潛能,提高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以保證雙方的協調發展,所以教師自己要給自己“充電”,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才不至於被社會淘汰。

在學習教育綜合改革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礎課程改革即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和教學理念,以及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究學習,學習中寓教於學。

改革心得體會 篇12

《總體方案》旨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針對不同主體的實踐特點,分別建立了“科學履行職責”“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等五種教育評價尺度,促使主體行為迴歸教育本質,形成巨大教育合力,共同創造新時代的教育價值。

人民教師無上光榮,承載着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

作為一名高校工作者,雖然不是專業教師,但從事着接觸學員的一線工作,更要深刻領會《總體方案》的精神實質,以《總體方案》的標準要求自己。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爭做教育評價改革的排頭兵,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育工作者,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改革心得體會 篇13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要把教育拉回“以人為本”的根源上,且這個教育不單單指的是學生一個層面,而是整個教育鏈,上到相關政策的制定,教育學院的管理方法,下到學生的教育維度,老師的評定等等,真正是要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口號落實,落地,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的高綜合素質的社會人才。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改革目標是到2035年形成富有時代特徵,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體系。這就要求改革的五個關鍵主體: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共同協作努力,攻克五個重點任務。

五個重點任務分別是:

1.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推進科學履行職責。

2.改革學校評價,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3.改革教師評價,推進踐行教書育人使命。

4.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5.改革用人評價,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前三點,個人認為,對現有的人才留存是起到關鍵作用的。而公正公平合理化的政策,讓優秀的人才留存下來,才能繼續培養出下一代更為優秀的人才。年初的時候,有一條新聞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茅台總工程師入選工程院院士。看似發表了多篇論文的“茅台院士”論文里科技含量到底有多少,論文水分到底有多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樸素的人民認知都清楚的明白一個道理,還有那麼多在高精尖鑽研的人,在基礎科學理論埋頭苦幹的學者都沒有入圍,沒有資格評選是為什麼?是因為貢獻不夠嗎?是因為論文發的少嗎?中國龍芯的研發者,獲得諾貝爾獎屠呦呦等很多人都不是院士。這期間寒了多少人的心,讓中國流失了多少高端人才。中國想要進一步發展,就更要在高端技術方面有突破,在世界頂端技術行業站住腳。

第四點重要任務,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不單單是讓數學、語文、英語這樣主要學科,把時間課時還給體育、音樂、品德等以前的輔助學科。我認為,更是要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同時也讓個別老師找回師德,不以分數評定個人,老師傳輸正確的平等觀念,老師也要注意不要以權謀私,以教師之便給學生灌輸不正確的思想,比如追星,比如不正確的歷史,比如重男輕女思想等。

通過以上的案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是有顯著成效的,但是也不必諱言,當下我國的教育體系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問題。只有進行徹底的教育評價的系統性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和頑瘴痼疾,從總體上匡正人們的教育教育觀,實現教育行為與人才培養目標的統一。

改革心得體會 篇14

發展需要改革,改革促進發展。今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改革,無疑承載着更多的期待和更為厚重的分量。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正是改革拉開了波瀾壯闊的時代大幕,譜寫了風雷激盪的時代壯歌。憑藉着敢闖敢試的精神氣魄,舉國上下越梗阻、闖險灘,換來了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宏闊氣象。

然而,改革難免會碰到困難、遭遇挑戰,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艱鉅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黨的xx屆三中全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題,擘畫了改革新藍圖、吹響了改革新號角,使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全新境界,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賦予了新的重大戰略意義。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感受江河奔湧的浪濤,傾聽勇毅篤行的潮聲,我們欣喜地看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略推動中華巨輪劈波斬浪,奮力前行。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下審視,改革既是驅動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徑,也是精神內核。“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從參加兩會軍隊代表委員的發言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一個共識已經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國軍民的共同事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

“改革開放是推動發展的制勝法寶。必須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兼顧,真抓實幹,在牽動全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增強發展新動能。”連日來,軍隊人大代表在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全面深化改革成為熱議的高頻詞。

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下審視,改革既是驅動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徑,也是精神內核。軍隊人大代表們認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至今已經走過30多年曆程;從現在起到新中國成立120xx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就是30多年時間。站在這樣的歷史節點,全面深化改革,必將進一步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振奮人心

“關於全面深化改革,有一組數字讓我印象深刻:20xx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關部門還完成了108個改革任務,共出台370條改革舉措。”軍隊人大代表、山東省軍區原政委劉從良感慨地説,“這些改革,有的是具有頂層設計性質的專項改革總體方案,帶有統領和指導作用;有的是涉及多部門、跨不同領域,牽一髮動全身的突破口;有的是議論多年、改革阻力較大、多年都啃不動的硬骨頭;還有的是具有積極探路性質的改革試點。應該説,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振奮人心、來之不易。”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20xx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在審議中,軍隊人大代表普遍認為,如果説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那麼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用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改革,就是黨的以來深化改革最鮮明的特徵。黨的改革方略步入一個全新高度,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境界。

結合部隊在扶貧、徵兵、軍民融合等工作實踐中遇到的挑戰,不少代表都感到: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遇到觀念上、體制上的障礙還比較突出,需要闖的難關、需要蹚的險灘還有不少。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改革循着從易到難、從局部到全局、從增量到存量的順序展開。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難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涉及的利益關係錯綜複雜、環環相扣。”劉從良代表分析道。

軍隊人大代表普遍認為,與過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喚堅定果敢的行動、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喚全面系統的認識論、攻堅克難的方法論。關於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斷,針對的是當今中國的基本國情和時代特點,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區攻堅期的特殊階段,迴應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要求,彰顯了當代共產黨人執着的改革品格、鮮明的改革氣質、奮發的改革精神。

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不少軍隊人大代表都認為,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地改。

破除利益藩籬,敢啃“硬骨頭”

陳舊思想觀念和利益固化藩籬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兩大主要阻礙。思想觀念障礙不消除,全面深化改革就會缺少思想動力;利益固化藩籬不突破,全面深化改革就不能取得根本成效。

“解決這一對矛盾障礙,需要有一股啃‘硬骨頭’的勁!”軍隊人大代表、總裝某部政委褚宏彬認為,進一步樹立問題意識、攻堅意識,把改革難點攻下來,既是責任,也是大勢。

“改革就是要殺出一條血路來”。對此,許多軍隊人大代表説,回首30多年前,小崗村農民簽下“生死契約”、市場經濟改革頂着“姓社姓資”的壓力,這些今天看來習以為常的事情,當初是何等艱難,需要勇毅!

“如果沒有戰略眼光,沒有責任擔當和使命意識,昨天的改革不會為今天奠基,今天的改革也難以為明天鋪路。因此,要用捨得割肉的勇氣打破利益藩籬,以滴水穿石的勁頭落實改革舉措,以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突破口,讓人民羣眾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褚宏彬代表手中的筆記本,記錄着他的建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基本實現居民醫療費用省內直接結算,我打算把長期患病的母親從農村接到身邊來,也方便照顧。”今天小組審議一結束,軍隊人大代表、濟南軍區某部教導員宋善玉對記者説。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努力交出一份為發展加力、讓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我認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改革推進到深水區的關鍵時刻發出的新的‘動員令’。人民羣眾生活得越來越好,就會以更大的熱情支持改革、參與改革。”軍隊人大代表、北京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謝建華説。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減速提質的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也進入了關鍵期。這是一個充滿機遇、大有可為的時代,也是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時代。要推動改革再向前,勢必要往深水區再進一步。

“加強對跨區域跨部門重大改革事項協調,一鼓作氣、勢如破竹地把改革難點攻克下來。”對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提出了明確要求。

“夫戰,勇氣也。”袁強代表感慨地説,“鄧小平説過,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幹不出新的事業。歷史的機遇不可喪失,人民的期待不能辜負。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動搖,我們一定能開闢改革新境界,攀登發展新高度。”

用實際行動交出優秀答卷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當前最重要的是抓好落實。”軍隊人大代表、濟南軍區原副參謀長馬秋星説,“有必要建立推動深化改革的問責機制,誰敢不作為,就要追究其責任。”

“各級要真正盡好各自的責、管好自己的事,不斷強化責任擔當。”軍隊人大代表、濟南軍區青島第一療養院院長單守勤説,“反思當前抓落實上存在的問題,從源頭上講就是缺少擔當,怕攬事擔責、怕利益受損、怕惹火燒身,缺乏共產黨人應有的責任和原則。”

“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此,許多軍隊人大代表表示,今年對國防和軍隊改革很關鍵,要贏得這場大考,要有堅定的態度,更要有實實在在的行動。

今天的改革,不只是為了應對挑戰,更是為了把握機遇;不只是短期目標,更是長遠之策;不只是時代要求,更是歷史責任。軍隊人大代表堅定表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強化責任擔當,把中央對改革的要求部署落實到位,用實際行動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優秀答卷。

改革心得體會 篇15

12月8日由中國名校共同體、《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邀請,在遼寧省瀋陽24中舉行了“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對於我來説,這次出來的參觀、學習與交流,收穫很大。瀋陽之行,我思緒萬千,感觸特多。

一、 課上:

20%(約10分鐘)——教師指導、點撥、答疑

70%(約30分鐘)——學生自學、討論、展示

10% (約5分鐘)——學生自結、鞏固、檢測

“高效課堂271法則”,即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於20%,學生自主學習佔到70%,剩餘的10%用於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該課堂在前十分鐘,首先對今天的導學案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及時表揚優秀小組和優秀個人,尤其是對中下學生的表揚;其次學生齊讀學習目標;然後老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每節課輪流),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

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並結合自己已準備好的新授課的導學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現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儘可能地安排學生輪流進行展示、點評,教師要做到“放”和“等”,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後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請學生根據學習目標做出本節課的小結。教師還要評出優勝組和最佳個人。最後做當堂檢測題,爭取做到堂堂清,課課清。

分組合作,討論解疑

展示點評,總結昇華

清理過關,當堂檢測

讓學習目標成為貫穿每堂課的的主線和靈魂

二、 課下:

課前準備緊鑼密鼓。

首先,班主任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並由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學生任組長。

其次,任課老師將根據所教學生層次準備導學案。導學案要有學習目標、課前預習、課內探究;課前預習要有概念填空、概念理解小題以及課前簡單熱身小練習;課內探究根據本節課內容的應用選題,讓學生展示、點評、總結。導學案,必須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大量蒐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認真篩選,領會消化。因此,編寫使用導學案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確確實實感到了壓力。

最後,備課過程中準備好的導學案提前一至兩天發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準備。在老師上課之前,要批閲學生的導學案;課後,老師要再次批閲學生的導學案。雙批雙改——達到了導學案的充分利用以及學生的充分預習和認真的參與,使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一個班級的師生就像一支運動隊,教師就是那教練。”每一節課就象一次訓練,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能產生劉翔、王軍霞這樣的世界冠軍;同時,沒有足夠的訓練強度,也不會出現中國女排。光教師“一頭熱”是很難產生高效課堂的。

如果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全力參與,再配以我校教師認真準備、辛苦付出,爭取實現我校的課堂教學的最大化努力!

改革心得體會 篇16

之後,尤其是三中全會以來,人人熱議改革、爭論熱點,卻未必明確這些改革熱點包含着什麼樣的內涵與變局。而我們的前途,卻取決於時下和未來的這些改革舉措。為了更好地出發,我們有必要回望、梳理和預測。

《讀懂中國改革》正是這樣一本可以開拓我們對改革看法的一本書,它收集了國內各個領域的學者專家,通過縱向的角度縱觀察中國改革進程,評判改革成敗得失,總結中國改革邏輯與思路,展望了未來中國發展的道路。

書中的優秀學者專家包括了吳敬璉,張維迎,周其仁,厲以寧等這些目前國內一流的國家策略研究者。他們的文章都有很強的啟發性,對於過去3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的總結也是鞭辟入裏。

吳敬璉的文章風格沉穩大氣,觀點務實且樂觀,頗有大家風範。他説摸着石頭過河已經成為了過去,現在需要的是從經濟和政治上全面系統深入地推進改革,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加快民主法制進程,在規範政府權力和保護公民基本權利基礎上逐步擴大民主,強化民主對政府的控制與監督。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則從唯物主義角度出發,提出,解放思想的本質,是解脱泛意識形態化的羈絆,包括拒絕宗教化和標籤化,甚至包括解放思想本身。換言之,不是説可以否定和懷疑一切,而是以解脱意識形態化的羈絆為邊界和底線。因為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共同富裕等這些價值目標的實現,不是取決於意識形態的高調,而是取決於機制、路徑即橋或船的設計。隨便用改革反改革畫線,容易封閉對改革不同路徑的討論和批評,那樣其實還是沒有跳出意識形態化窠臼的表現

改革需要對話交流,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或者上下推進。用非正式的互動溝通通向效率更高的正式溝通制度的轉變將是今後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此聚集改革的勢能和動力、產生和推動更廣泛和更深入的制度創新,從而延續中國奇蹟。我們個人的命運是同改革開放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我們要時刻懷着憂患意識,有責任,有擔當。在現實目標的引領下,堅定前行,擁抱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書中還有許多其他學者的精彩評述,但因為各自身處的行業和身份有差,各自的視角不同由此大家的看法會比較分散。同時因為國內的情況非常的特殊和複雜,一家的看法分析起來難免也有失偏頗。這樣的大雜燴對於讀者而言也是一種負擔,實在是看了以後各種想法交織在一起,更多的時候給讀者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向,啟迪讀者的靈感,對於一些事情的看法的轉變或者提示。作為廣開思路而言這本書無疑是值得一讀的。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本書的每個學者在闡述自己對改革熱點的看法時都會提到法治改革並寄予較大的希望和設想。筆者在百度搜索欄內輸入“20__司法改革”,出現了1480萬條搜索結果,對司法改革的熱議主要集中在“期待”“展望”等正能量上,最為司法工作者,同樣對改革抱有期望,但需要明確的是,司法改革如同其他改革一樣,不是革命,技術要更精,下手要更輕,別想着一次就能成功。而且改革過程中的陣痛無麻藥可打,一如其他改革,涉及的面越大部位越要害,社會的痛苦就越深,受不了,就會拒絕。必須要能緩解痛苦,讓受眾者得到甜頭,改革才可能成功。正所謂過河還要摸石頭,這摸石頭,就是給老百姓找甜頭。一步步釋放甜頭,一步步擴大共識。用小的改革帶出大的改革;從具體有限的目標推進導向最終目標。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改革需要對話交流,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或者上下推進。用非正式的互動溝通通向效率更高的正式溝通制度的轉變將是今後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此聚集改革的勢能和動力、產生和推動更廣泛和更深入的制度創新,從而延續中國奇蹟。

改革心得體會 篇17

_年6月22日上午在中心三樓多媒體培訓,聽陳不換領導講座,收穫很大。教師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新課程下如何上好教學公開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我們就是在聽公開課的過程中成長的,也是在做公開課的過程中成長的”。對於如何的上好公開課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作用,許多教師深有體會,“哪位教師有機會上公開課,他的成長就快一些;哪所學校的教師有機會上公開課,哪所學校教師的成長就快一些”,所有參與討論人員的共識是,如果沒有公開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緩慢的。並非一下就立杆見影的,要經過一朝一夕的漫長的過程的。

從公開課的類型上看,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校內的公開課,一種是各級各類的觀摩課、賽課或評優課。校內公開課的作用是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研討情境,大家互相聽課、互相借鑑和研討,並從中找到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有發現的快樂,也有創造的快樂;各級各類的觀摩課與展示課,被賦予代表一所學校或一個地區教學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節公開課會傾注全體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員的集體智慧。精心雕琢的過程,也是教師與教師之間互相啟迪、集中精力學習教育理論、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的好機會,從而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日益精進,“當教師不辭辛勞地打造公開課的時候,公開課也毫無疑問地打造了教師”。經過公開課的打磨,教師對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學生、如何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就會變得十分清晰,上完課以後,也可以從評課老師那裏反饋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教學智慧在這樣的磨礪中漸漸生長。今年我們的片區教研有個不錯的創意,即針對某一教學內容,以教研組或備課組為單位進行教學設計,提交到整個片區研討,然後由某個老師綜合大家意見再設計,然後進行教學觀摩,再由大家進行反思,我覺得這樣的公開課更有意義,沒有修飾與表演,有的是嘗試與反思。”這位老師對這種公開課的讚賞代表了所有教師的心聲。教師需要公開課,但教師需要有實效的、真實的、對自己的成長有幫助的公開課,那種表演、作秀的公開課也是老師們強烈反對的。

説到公開課的真實,不能迴避的是公開課與常規課的區別。由於公開課的特殊性,它比常規課更要求完美是必然的。福建師範大學課程中心的余文森教授認為,一節好的公開課,一是應該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對新課程的推進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二是應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穫和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應是一堂有效的課;三是應該是真實的,能客觀反映師生的真實水平和教學的實際情況,讓人有真實感、親近感、親切感,可看、可學、可用;四是應該具有研究的價值,公開課不僅要成為教師自我反思的對象,同時也要成為教師同行或專家共同討論的領域,從而對促進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成長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常規課好比家常菜,一説到要上公開課,就像家裏要來客人了,自然要精心準備一番。時常聽到客人説:不必那麼麻煩,你們平時吃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吧!話雖這樣説,可是我們仍然免不了要準備幾個拿手好菜!也許,這就是常規課和公開課的區別吧。參與討論的網友黃國才老師這樣比喻。正因為公開課的特殊,所以把公開課打造得更精細一些,體現出理想課堂的色彩是應該的,但這種理想並不是作秀與表演的理由。

要求公開課的真實並不排斥集體備課,達到這種具有理想閃光的課堂,光靠教師個體是做不到的,所以公開課往往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如果備課過程變成了某一權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授課教師,不去考慮授課教師自己的想法,就容易導致教師上課“賣教案”的情況,沒有了授課教師自己,那教師就只能按照事先設計的過程進行表演。

如何上好公開課,“一是聽設計,二是聽生成”。那些事先演練好的、每一個環節都天衣無縫的課,並不被教師買賬。教師要求的真實課堂,就是具有真實事件的課堂,而不是事先排練好的課堂。“要聽他們的思想,他們的靈活的教學機智和課堂應變的能力”;“我聽公開課會帶着自己的想法去聽,比如他是如何設計課堂的,怎樣設置問題的,怎麼樣的上,怎樣的讓學生學到知識。學生會怎麼表現,等等。我有一些自己的觀察點,從這些點上找到對自己的啟發。”設計的精心與完美,課堂上真實的動態生成以及教師應對課堂事件的能力,才是教師們最想從公開課上得到啟示的地方。

改革心得體會 篇18

國中地理教學論文:在當今義務教育的普及時期,教育機會人人均等,但學生的具體情況卻各不相同。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依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教學,既不符合學生的現實情況,也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本人對國中地理的“分層教學”進行了一定的探討與實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具體來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想:

一、“分層教學”符合教育學的一些基礎理論

1.分層教學能順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 ,由於受到遺傳、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每個人的發展存在着不同的差異,心理學稱之為“個別差異”。又由於各個學生的生理條件、受教育的具體情況不同,同一年齡的學生,在心理髮展速度和麪貌上又具有顯著的不同,形成學生的個性特點。針對這些差異,教育者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區別對待,既爭取使大多數學生達到培養目標,也有利於造就一批優秀的學生。

2.分層教學的精髓是因材施教思想

因材施教是公認的優秀傳統教學原則之一 ,貫穿於我國古代教育史。孔子説:教育學生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學生要看他的所作所為,瞭解他的經歷,觀察他的興趣和愛好。孔子之後的孟子、朱嘉等繼承並發展了這種思想。可見,以學生髮展存在的差異為前提,進行教育教學的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所一貫崇尚的,也是今天我們教育教學所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而分層教學的實質也即因材施教思想。

3.分層教學符合教學過程最優化原理和教學的可接受原則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是指在教學中根據具體培養目標和教學任務 ,考慮學生、教師和教學條件,按教學規律及原則要求制定和選擇一個最好的教學方案,然後靈活機動地執行這個方案,用不超過規定限度的時間和精力,取得對該條件來説最大可能的結果。反映在全班學生身上,即使每個人都能獲得在這個時期內最合理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的效果。“可接受原則”則要求教學的安排要符合學生實際學習的可能性,使他們在智力、體力、精神上都不感到負擔過重。誇美紐斯更明確指出:“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青年人的年齡和心理力量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安排都要適合學生的能力”,而分層教學則符合這些原則。

4.分層教學是掌握學習策略的具體運用

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許多學生之所以沒有取得好的學業成績 ,其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未能得到適合他們不同特點所需要的教學幫助和學習時間。如果把要求學生達到的學習水平預先固定在某一掌握水平上,使學生得到的學習時間及其教學幫助與某個個別需要相適應,那麼教師能保證幾乎每個學生都達到這一掌握水平。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夠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的人也能學會,只要向他們提供了造當的前期和當時的學習條件。分層教學同樣把學生是否接受理想教育作為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主張照顧學生的個別特點並給予額外的幫助,使每個學生都達到掌握的程度。

5.分層教學體現了素質教育思想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是國民教育、普及教育,發展性教青,而不是英才教育、選拔教育、淘汰教育。素質教青並不反對英才,但反對使所有教育一統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質教育中,老師是伯樂,要發現優秀的苗子,但首先是園丁,呵護每一株幼苗,素質教育是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每個人都在他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發展,都在他天賦允許的範圍內充分發展,因此素質教育也是差異性教育,素質教育面向每一個學生,正是面向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而分層教學恰好能適應這一點。

改革心得體會 篇19

新一輪課堂改革,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我自始至終將課新一輪課堂改革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了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了從容應對。對我來説,這是一場對話,一個展現平台,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怎樣才能讓學生學習起來省時省力呢?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經過一年課改實踐,果然上天不負有心人,我收穫很大。這一年裏,我嚴格按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建構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符合新課程目標的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能力的人才。

在課堂上我始終堅持做到以下幾點:1.把自己看作學生的朋友、學習的夥伴。忘記你在教課,你是在和學生交流、共進;忘記這是課堂,這是你與學生共同施展才華的舞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欣賞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

2.課堂我不再滔滔不絕地講,讓學生默默無聞的聽,也不再拘泥於預先設定的固定不變的形式。而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開放性地納入直接經驗和彈性靈活的成份。現在,在我的課堂上,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通過預習把自己理解的展示給大家,而不會的,不懂的我會適當地點撥,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逐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和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糾正錯誤和補充片面的認

識,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堂去思考、去研究、去討論、去合作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

3.另外我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感。因此,即使個人單獨在全班同學面前回答問題,他(她)代表的也不僅僅是他個人,他(她)還代表所在的整個小組。合作學習中,組員們在向全班同學表達看法之前,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並且有機會和小組成員互相交流看法,獲得及時的反饋,並進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錯誤的機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久而久之,學習者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積極的態度,每個人的貢獻都是小組成功不可缺少的,每個人的價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組成績中得以體現,從而每個人的自尊都受到保護。

新一輪課堂教學改革似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我的課堂,使沉悶的課不堂充滿了活力。我不再是簡單的灌輸、解疑答惑,而是作為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課堂上呈現出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學互教的充滿活力的學習場面,不再是過去的教師“教”學生“聽”的課堂情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原來的“被動學習接受”變成了現在的“主動發現學習”,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新課改使得學生的膽子大了,敢於提問,敢於質疑了,他們變得特別活躍,更有積極性了!

改革心得體會 篇20

新課程改革培訓在網上展開,通過學習,使我受益非淺。在專家的講解以及課改區老師的現身説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對課改的渴望,同時也感受到了一份來自未來的壓力,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在知識、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沒有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那麼如何推動社會不斷進步,應從基礎作起,從學生的教育做起,從課改作起。課改不改課就行!

通過網絡上一些老師具體的課堂案例學習、專家的經典剖析,使我們認識到應該怎樣突破教材的重點難點;怎樣才能深入淺出;怎樣才能順利打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掌握一定的學習要領,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怎樣才能將一根根主線貫穿於我們的日常教學過程之中。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可以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的主要脈絡,而且可以使我們站在更高層次上以一覽眾山小的姿態來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整體把握高中數學新課程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通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內容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該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在新課程改革下:

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

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靈活使用挖掘教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現有水平,在認真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同時,學會靈活、能動地運用教材,根據學生實際進行必要的增刪、調整,這樣才能從“有限”的教材中無限延伸。

二、追求形式和效果統一的課堂

對於課堂教學,首先問題情境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活動內容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讓學生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讓他們帶着自己的觀點去充分地討論研究,發現自己的不足,構建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還有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觀點,讓學生在交流、探究、比較的過程中將知。

課程改革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教學理念,為學生髮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我認為,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出來的,教師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夠獨立發現的,絕不暗示,讓學生從生活、活動、思索、合作交流中學習,儘可能多給一點思考的時間,多給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活動的空間,多給學生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多一點創造的信心,多一點成功的體驗。

總之,21世紀的教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數學教師除了在新形勢、新環境下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及規律外,還應更深入進行體育教學實踐,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才能成為實施創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重新型的教師。

改革心得體會 篇21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而言,無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嶄新的挑戰,教師應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質以應對課改需要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增強中國小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那麼,教師究竟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進專業發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師應如何做才能將理論層面的“反思”付諸實踐,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呢?圍繞上述問題,本文從教學的基本程序出發就英語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內容等問題做一探討。

一、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課前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對象分析。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2、教材分析。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3、制定計劃。要教好,學好,首先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教學。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計劃就不會打亂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有計劃就有了目標責任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指導學生制定出一個“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小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4、教學組織。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學生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

5、總體評價。教學特色、教學效果預測、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 。英語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個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課中應即時反思,該節課重點在那方面的教學,該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

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聽、説、讀、寫及交際等方面的會話能力的培養。

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於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 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英語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1、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

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

3、記學生見解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4、記再教設計。 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總之,高中英語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

改革心得體會 篇22

通過兩天的學習培訓,使我對新課程下的高效課堂教學改革有了新的認識。讓我認識到傳統教學中確實存在較多不足,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具有傳統教學模式不具備的優勢。

我們過去的教學方法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養;而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不僅完成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培養。同時還注意培養學人的思想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具體的操作過程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得到體現,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互幫互助的修養品質。同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改革心得體會 篇23

通過幾天的學習我對新課程改革有如下認識:

1.體現了基礎性和時代性:改變了過去繁、難、偏、舊的老問題,新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學習物理學最基本的概念和規律,瞭解物理學的基本觀點、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同時還拓展了“知識與技能”的內涵,要求瞭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反映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關注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以及物理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應用。

2.注重物理學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教育:改變過去那種僅重視將物理學知識系統地歸納為簡明扼要的知識體系的做法,而將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實例,讓學生思考和領悟物理學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強應用科學方法的意識。

3.體現了課程及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選擇性:為使教材有利於不同學生的智力潛能開發,且對不同區域具有廣泛的適應性,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屬於基礎教育,應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發展潛能和今後的職業需求,設計供學生選擇的物理課程模塊,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

4.在課程實施上更注重自主學習,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其中一個很重突出的特點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現在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基礎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動手實驗,才能再這一過程中學到知識,更能應用知識。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學習慾望;體現時代性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注重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反映選擇性綜合不同地區課程資源,考慮農村和城市學生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欄目,使教學內容豐富,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為學生髮展提供空間。強調可操作性注重繼承與發展開發教材輔助資源.

5.高中物理課程新課改最大的困難是:第一教師的觀念要改變;第二現有的教學資源要改變;第三教學制度要改變;第四教學評價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要跟隨課改的變化.教育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是人的發展。“探究式教學”就是從學生出發,

改革心得體會 篇24

深刻指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如何做到在改革大勢面前順勢而為、有所作為,以實際行動交出合格答卷?近日,我和戰友們重走當年方誌敏率隊北上的征途,在紅十軍兩次接受改編之地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黨有指示,萬難不辭。

1933年1月,為粉碎敵人第四次圍剿,中央電令紅十軍到中央蘇區接受改編。當時不少幹部羣眾不理解中央電令,方誌敏耐心做大家工作並表明態度:這是黨的指示,即便捨棄一切,犧牲生命也要堅決執行,決不推辭。時隔一年半後,1934年10月,以老的紅十軍為班底的紅七軍團從瑞金出發,突破閩江北上到贛東北,方誌敏又根據中央指示,將自己新組建的部隊與其匯合改編成紅十軍團,向敵人心臟挺進,以區區數千人牽制敵20萬之眾,有效掩護了主力紅軍長征,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血染懷玉山。葉劍英揮淚賦詩:“血染東南半壁紅,忍將奇蹟作奇功;文山去後南朝月,又照秦淮一葉楓。”毛澤東題詞稱讚他“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面對改編,方誌敏不居功、不自傲,以身許黨,不惜犧牲一切乃至生命,發出力重千鈞、振聾發聵的滾雷般心聲--“黨有指示,雖死不辭”,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共產黨人堅決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隨時為黨奉獻和犧牲一切的不朽豐碑。

今天我們投身改革,面對進退得失,重温烈士“黨有指示,雖死不辭”的精神,就要以之為榜樣,做改革的堅決支持者、模範踐行者。

黨有指示,萬難不辭,要求我們必須把紀律挺在前面。紀律是黨和軍隊的生命。“三灣改編”,突出“支部建在連上”,就是把黨的紀律在官兵心中真正立起來;延安整風,突出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就是把黨的紀律在黨員幹部身上真正樹起來;“軍隊要整頓”,突出“治派性、強黨性”,就是讓黨的紀律在部隊上下真正硬起來;“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突出“三嚴三實”,就是讓黨的紀律建設“常”“長”起來。讓鐵規在改革中發力,讓禁令在改革中生威,當前,就是要真正讓《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特別是“六項紀律”進入思想,見諸行動。做到發聲有政治、宣傳有紀律,多出好聲音、多聚正能量;不拉關係,不“搭天線”,時刻提醒自己是組織的人;對自己不放鬆要求、不放任舉止,守好小節不失節。

觀操守在利害時。實踐告訴我們,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在改革涉及利益調整之時,有個人想法雖屬正常,但要防止產生不該有的非分之想。方誌敏烈士説: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要確保在改革大考中經受住考驗,對黨員幹部來説,重在做到“三不”,即:不忘一個 “公”字。要牢記身份,強化公僕意識,吃苦在前,甘於奉獻;牢記職責,做到公正用權,夙夜在公,為民謀利;牢記底線,做到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不失一個“淨”字。既幹事又幹淨,做到乾淨做人、乾淨做事、乾淨為官,這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更是經受改革考驗的護身法寶。不沾一個“貪”字。貪廉一念間,悲喜兩重天。優秀的領導幹部個個相似,都有一樣的清廉本色;落馬的貪官各有不同,但都浸染了不同的貪腐色調。要用廉潔操守壓好人生之舟、事業之船,有了廉潔的“壓艙”作用,人生之舟就不畏水急,事業之船就不懼浪高,即使在改革的大風大浪中也能保持航向,堅守航線,破浪前行。

改革心得體會 篇25

現在很多學校都進行新課程改革,每個人都講新課改,似乎成了一種時尚。可為什麼要進行新課程改革呢?很多家長不能理解,誤認為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甚至一些教師也有困惑,總覺的現在的學生素質反而下降了,而且越來越難教。多年來我在數學方面進行新課程改革嘗試,現就這一年的體會,淺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當前社會是科技社會,數字社會,教育社會。現在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開拓創新思想的人才。而在傳統模式教育下的學生是不能滿足當前社會需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學校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培養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進行新課程改革。

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

傳統教育模式是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傳輸的過程。隨着教育實踐的發展,這種認識受到了挑戰,教學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薰陶。教師要創造性選擇和應用教學材料,而不能跟在資源後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學生理解、學會和掌握新的知識並不是像填鴨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種重構,在他已有知識、經驗和觀點上的重構。以上這些變化,必然引起教學評價體系的轉變,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對學生的正確全面評價,又能體現教育的客觀性,達到教育的量化標準。因此適時的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是我們面對新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理清的關鍵。

三、新課程改革的存在問題

1、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讓學生“動”起來,可當學生真的“動”起來以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學生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師課堂紀律難於控制,教學任務難於完成。其實,教學任務完不成,並不是新課程結構有問題,而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很好地把握教學策略。教學不再是預先設計的課程方案的執行過程,而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課程預先設計的基礎上,循着學生思維的起伏、情感的波瀾,隨時地調節整個教學環節。對課堂不能調控,主要是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為此,教師應提高對本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新課程的教學有開放性、創新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請先把機會交給學生,也許他們自己能夠想辦法解決。一旦碰到教師也不會的問題時,教師應坦誠地説:“我也不太清楚,咱們課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師錯了,就應該勇敢地向學生承認錯誤,放下架子,這樣教師反而會覺得很輕鬆。有些課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在某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發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學活動流於形式主義。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合作交流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新課標要求下的新課堂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化,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巧設合作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意見,並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教師也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於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已經有意識地把新課程引入課堂,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改變。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忽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説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有的教師上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異常活躍,盲目追求課堂教學中提問題的數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課堂教學參與度的分析;還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於“滿堂問”,也就是説,沒有區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其實,教學並不是越熱鬧越好,也並不是笑聲越多越好。安靜、有序的愉快課堂氣氛也是新課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亂”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

3、教師不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他主學習要不斷地轉向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學習、獨立學習、認知監控的學習;另一方面是改變傳統的被動接受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斷轉化為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隨着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增長和提高,教師的作用在量上也就發生了相反的變化,最後是學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獨立。在學習活動之中,能夠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節;在學習活動之後,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並養成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因素。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只有教師真正改變多年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穩健地推進課程改革。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改革心得體會 篇26

迎着我們臨邑縣當堂達標教學改革的春風,我也積極的參與到這條教改的隊伍中來了。實行小組合作學習是我進行教改的核心,我要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把每個同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愛上英語,把英語説好學好。

以下是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幾點做法,有不當之處敬請指出。

一、利用小組競賽的方法,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自從實行了分組教學以來,我大膽的教學教學改革,課堂上從此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學生越來越喜歡上英語課了。

在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給他們的精彩展示予以加分的形式,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不讓一個學生掉隊,關注每個學生,讓他們瞭解到自己在課堂上的重要性,他們在自己小組中的重要性之後,沒有一個學生不好好學的。

二、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做到及時反饋。

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展示不少於三次。國小生的表現欲很強,無論在讀單詞,還是讀句子,讀課文,我都重視每個環節的反饋,做到反饋要及時。一節課下來,誰會誰不會,我的心中很清楚。如果不會的同學,就不能給小組加分,所以每一位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一節課下來,我看到的是學生成功的笑容,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三、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生,尤其是後進生,要給他們進行個別展示的空間和時間。

我的學生都習慣了背誦課文,有的還沒學就已經背過了,注意在家預習,堅持聽的學生逐漸增多,這是一個好現象。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説英語,在課堂上,就提供給他説的機會,讓學生多進行自我展示,既鍛鍊了膽量,又提高了口語能力,他在課堂上不説不行,必須張開嘴,反覆的練習。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學生。齊讀時感覺很好,聽不出有任何錯誤,但個別讀時,尤其是基礎差的讀時,能及時瞭解每個學生的讀音,及時給他糾正,這樣效果是最佳的。

不斷的教學,不斷的反思,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是我的目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英語不是教會的,而是學生説會的。我要提供給學生展示自我,鍛鍊自我的寬廣的舞台,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能説一口流利的口語。為了達到目標,我會盡上自己百分之百的努力,跟上教改的步伐,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相信成功是屬於有準備、有頭腦、有毅力的人的!

改革心得體會 篇27

通過自學,我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為一名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穫的。這本書集對教育教學工作很有見解的專家以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給了我具體的操作指導,使我們的教育觀念進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淺。

教師的課程觀不能停留在“課程即教材”這一層面上,課程也是師生共同構建學習經驗的過程。課程不再是由專家編制、教師執行的,物化的、靜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態,課程也是師生在教學中共同創制的、鮮活的、過程性的、發展着的活動形態。課程不是一種結果,而是一種過程,更是一種意識。正如著名課程專家斯騰豪斯所説,課程本質上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本質是一種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探究、創新的精神。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建構的一個藝術品。其次,課程是開放的、民主的 科學的。所謂開放,是指課程的開發要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共同參與;課程要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不斷趨向完善;課程的設計要為孩子個性的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所謂民主,就是課程決策、課程編制的過程應該是對話式的;課程實施的過程也應該是師生交互並生成意義的過程。所謂科學,是指課程是孩子的課程,課程必須迴歸孩子世界、適應不同孩子的發展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獲得成功感。

教師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學習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參與孩子的研究。教師把探究的機會交給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學習的過程,教師也就可以自如開展教學活動。新課程實施的靈活性大,讓教師覺的難以駕馭教學行為,課堂教學中表現為過多的焦慮和不安。那麼,怎樣調動孩子的“思維參與”呢?專家認為,應當創設情景,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孩子心理上的認知衝突,使孩子處與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手給孩子,給他們想、做、説的機會,讓他們討論、質疑、交流,圍繞某一個問題展開辯論。教師應當讓孩子充分思考,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讓學生放開説,並且讓儘可能多的孩子説。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個體才能得到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dwv4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