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于丹莊子心得(通用18篇)

于丹莊子心得(通用18篇)

于丹莊子心得 篇1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卻把莊子卻稱為“神人”。如果説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但是,莊子所追求的逍遙遊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狀態呢?莊子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于丹莊子心得(通用18篇)

于丹認為,莊子是一個乘物以遊心,可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他的文章嬉笑怒罵尖酸刻薄,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cheng)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莊子説,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這兩個字。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經濟的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一天,莊子家裏實在是揭不開鍋了,去借米,等米下鍋。他找監河侯,一個專門管水利的小官,向他借點糧食。監河侯説,你看我現在正在忙着收租子,等我把租子全部收上來,就借你300兩黃金。莊子一聽,就給監河侯講了一個故事。他説,昨天我從這個地方過,聽到有人叫我,看了一下四周沒人,又找了一圈,低頭髮現地上車溝軋出來的車轍印裏面有一條小鯽魚。小鯽魚説,給我點水喝好嗎?只要有一升水,就能救我的命。莊子説,可以。但是我現在沒有水,等我到吳越去,向吳越王請求,開通西江的水,引水回來接你迴歸大海怎麼樣?小鯽魚説,等你把那麼遠的水調來,那時候,你到那個賣魚乾的鋪子,或許還能找到我。説完這個故事,莊子就走了。説明莊子在現實的境遇中,並不一個超越,灑脱,生活富足無憂的人。

莊子説,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一個人可以困窘於貧困,但他的內心是否真正在乎這種貧困,他對於一個利字看得究竟有多重,這就決定了他面對貧困的態度。

在宋國,有一個叫曹商的人,他非常榮幸,有一天帶着國家使命出使秦國。當時秦國是西部最強大的國家,走的時候國家給他配了幾乘車馬,到了那兒不辱使命,把事情辦完,得到了秦王的歡心。回來時,帶着上百乘的車馬浩浩蕩蕩,趾高氣揚地對大家説,我這個人,讓我住在一個破房子裏,每天織草鞋,做手工,對這樣的生活,我恐怕自己沒有那種能力。但是,一看到國君,一看到高職位的人,我只要用幾句話就能討得他們的歡心,我的能力也許大概就是這樣的了。莊子聽完此話,淡淡地對他講,我聽説,秦王患病時,常求遍天下名醫。比如説他身上長瘡,長癤子的時候,如果有人能夠為他破一個膿瘡,就賞他一輛車馬,如果有人肯低三下四去為他舔痔瘡,就賞他五乘車馬。他問曹商,你是不是去秦國給秦王治痔瘡了吧?要不然你怎麼能帶回這麼多車馬呢?這個故事,説明“利”這個字,困不住莊子。

于丹教授認為,莊子的文章充滿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尖酸刻薄的諷刺與挖苦。那麼莊子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人,有什麼啟示呢?

于丹莊子心得 篇2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説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個態度是,要儘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説:“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那麼什麼樣的朋友對我們來説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標準是什麼,會給我們的生活事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什麼樣的朋友算是壞朋友,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來分辨好朋友和壞朋友呢?于丹教授在講論語時,談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説,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就是説要為人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一個人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朗朗人格,在這個世界上頂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他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一種果斷,這是一種好朋友;友諒,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其實寬容有的時候是一種美德,他是這個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們會發現,當我們不小心犯了過錯或者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時候,有時候過分的苛責還有一種批評,都不如寬容的力量來得恆久。其實有時候最讓我們內心受不了的是一個人在懺悔的時候沒有得到他人的怨氣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種包容,所以有一個好朋友,他會給我們內心增加一種自省的力量;寬容的朋友不會使我們墮落或者更多的放縱自己反而會讓我們從他人的內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寬容的好朋友,是一種做人的情懷,是我們在失落時需要的關懷,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聞,就是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朋友,當你在這個社會上感到猶豫彷徨有所躊躇的時候,到朋友那裏以他的廣見博識為你做一個參考,來幫助自己做出選擇。知道了三種好朋友,同時,還有三種壞朋友,叫做友偏闢、友善柔、友便妄,這是三種什麼人呢?論語告訴我們,第一種壞朋友,友偏闢,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一些情況,當你還需要理智判斷的時候,你的朋友卻先自盲目下定了結論,這種暴躁的朋友往往因為盲目的激情影響你的判斷,讓你做出可能永遠無法挽回的後果。第二種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種相反,是説那種脾氣特別優柔寡斷的朋友。要知道,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很多時候,機遇在我們面前只是一晃而過,你必須果斷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擾了你的思維,使你猶豫不決,這種朋友總是讓你錯失良機。第三種,也是最壞的一種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種不擇手段來謀取個人利益的小人。他們往往會打扮出來一副善良的面孔,來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發現被他利用,而這時往往你已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實,交什麼樣的朋友,怎樣與朋友相處,考驗的是我們的眼光和智慧,我們讀論語,聽於丹講論語,從中學習到的是一種審視、明辨的能力,是寬容、不為己甚的態度。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只有明確自己的修身養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着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醒與閒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于丹莊子心得 篇3

今天,一個有10塊錢的人,未必他的快樂不如一個身價上百萬上千萬的人。手中有多少金錢,並不能決定它在你心中的分量。在今天我們這個社會上,最快樂的人,既不是窮得叮噹響的人,也不是家財萬貫的人,往往是那些有温飽到小康的這一批人。因為他們的日子不至於生活得過分窘迫,也不至於被財富所束縛,在財富里異化,為財富而擔憂。我們大多數人,都屬於有資格幸福的人。

現在網上流行這麼一個段子,説人生無非是為了幾張紙。為錢,就是為那麼幾張人民幣。名呢,為了那麼幾張獎狀,文憑,檔案。人死了以後,為了墓誌銘,為了燒紙錢。一輩子,就是為了幾張紙而已。

莊子,把這些東西看得太淡了,所以,利束縛不了他。莊子覺得,要我為了利喪失我很多自由,很多心智,讓我用心去為形役,不值得。這個道理今天也許有一些高士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説到第二層,破名,則要比破利難得多。我可以不為金錢所動,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生前一世,為的是死後追封一個諡號,由君王追封他忠,他孝,他文,他武。當這個諡號刻上墓誌銘,他會覺得生前的一切失落在這個永恆的墓碑上得到了補償。這就是辛棄疾所謂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莊子在乎名嗎?莊子這個人,富有雄才大略,但他不愛説。他認為天地沉濁,不可與莊語。天地之大美,自是不言。這樣,他就周遊列國,在各地遊蕩。

他有一個好朋友叫惠施,著稱是天下有名的雄辯家,在樑國做宰相。這一回,莊子晃盪到了樑國。很多人就跑去跟惠子(惠施)説,莊周(莊子)的口才和雄辯遠在你之上,千萬不能讓他直接去見梁惠王,萬一樑王把相位給了他就不好辦了。於是惠子就發動他手下的人,滿城去找莊子。後來,莊子聽説這個事,就去找惠子。莊子對惠子説,南方有一種鳥叫鵷(yuan)雛(一種像鳳凰的鳥),從南海飛到北海的時候,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甘泉不喝。有一天它飛過一隻鴞(xiao)鳥(貓頭鷹之類的猛禽)的頭上,這隻鴞鳥正在吃腐爛的老鼠,鴞鳥怕鵷雛搶它的老鼠,便仰頭大叫一聲。莊子對惠子説,你現在是不是也想對我大叫一聲啊?其實,名位對於世俗,雖有設置的必要,但對於大智慧的人來説,名位就像旅社一樣,沒有什麼值得留念的。這就是莊子眼中的名。

戰國時期有三個最大的國家:楚國,齊國和秦國。楚王曾派大臣去找莊子,想把楚國的相位授給他。當時,莊子在蒲水上逍逍遙遙地釣魚。楚國兩個大臣説明請他出山為相的來意後,莊子又開始講故事。聽説楚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它的骨頭被放在廟裏,用作占卜。你説,它是情願送了性命留下骨頭,讓人敬重好啊,還是情願活在爛泥巴里打滾好呢?我猜,它一定願意在泥巴里打滾。你們回去吧,我和它一樣,願意拖着尾巴在泥巴里打滾。這就是莊子對送上門來的名,如此態度而已。

人心為什麼有自由?自由就是因為他不在乎。人的一生只有被你真正在乎的事情,可以真正拘束住。人生的勞頓有很多時候,要先問一問目的是什麼?很多事是一個循環,也許你眼下的起點,對自己的交待,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回答,比如説,是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的成就,為了對社會有所貢獻。但是,潛在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呢?這是不是我們給名和利,找的一個堂而皇之的託辭?有時,就是因為被名利在前面一步一步地牽引着,淪陷進一種無事忙的人生循環。

有時候,我們大家都會有一種無名火,或是因一個什麼樣的官沒當上,或是因掙錢沒掙到,總有一種堂而皇之的理由,變成了無名火,這個無名火循環往復地出現。在一個公司或一個機構裏,最有資格高高在上的人,就是老闆。他可以隨意呵斥任何一個下屬,你為什麼沒有把這個工作做好?你做不好工作,我就沒有政績,單位就沒有好名聲,所有過錯全在你一個人操作的能力上。作為他的下屬,只能是唯唯諾諾,點頭稱是。回家以後,這無名火就發在老婆身上,對着老婆大喊大叫,我辛辛苦苦在外掙錢,撐着這個家的名分,你才能過上這麼好的日子,但你沒把家沒管好,沒把孩子管好,你就讓我過這樣的生活嗎?把老婆臭罵了一頓,老婆也只好唯唯諾諾,點頭稱是。但是,她心裏又不平衡,就去訓孩子。孩子不服氣,就去罵他們家的小狗。狗也不敢對主人説什麼,出去就把無名火發在野貓身上。貓也打不過狗,只好忍氣吞聲,然後就拼命地去找耗子。因為只有在耗子身上,貓的憤怒才能得到宣泄。如此這般,一個老闆的憤怒,跟一個耗子的委曲之間到底還差多少環節呢?這就是我們人世間的一種潛規則。其實,我們人人心裏都有無名火,我們真的想讓自己平息,就回過頭來看看莊子,看一看有沒有我們內心的原因:是別人給我們的這麼多委曲,還是我們自己看不破名與利這兩條船?

于丹莊子心得 篇4

抽空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閲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穫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説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後感。我是讀讀後感而感。而於丹這篇,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麼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慾望,但在經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後,展現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説,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閲讀經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説過。應該説她是根據《莊子》一書比較系統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實生活。我現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遊》裏,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了,那麼,我還要天下幹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後又説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jiāo 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説,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牀。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麼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將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衝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後,有否想過為什麼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於是不再執着於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説,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無論你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或是從事何種職業,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感謝這本《于丹莊子心得》,讓我靜靜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處難與君説。

于丹莊子心得 篇5

學習"《莊子》心得",于丹教授講述了這樣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兄弟兩人,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有一天深夜兩人揹着行囊回家,卻正好趕上停電,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爬樓梯,學習於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不多久到了20樓,兩人開始感覺有點累了,合議了一下,決定把揹包存在20樓,改天再回來取。卸下揹包的兩人感覺很輕鬆,説説笑笑,一鼓作氣到了40樓。這時候兄弟倆已經很累了,然後便相互抱怨和指責,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甚至都沒了説話的力氣,只能平穩下來,安安靜靜地爬完了最後20層。終於到了80樓,兄弟倆站在家門口,卻突然想起,鑰匙忘到20樓的揹包裏了。

這個故事以前也聽過,當時只是嘲笑兩兄弟的健忘和糊塗,卻沒有想到其中也藴含着人生的哲理。于丹教授説,故事裏兄弟爬樓的過程,也正映合着人的一生。人生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揹負着沉沉的行囊,裏面裝着理想,裝着報負,裝着很多很多的願望,不畏艱險,從腳下的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走到20歲,這是人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也開始認同一些社會規則,這時會覺得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負擔,托起自己已經足夠疲憊,還是先把肩上的揹包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名有份了再回頭拾取夢想也不遲。最初卸下包袱的時候確實很輕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積累的增多,爭鬥越來越激烈,我們的內心也隨之日益焦慮,這時候人不免抱怨,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付出太多而回報太少。走過40歲,那些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也就變得疲憊頹廢。走到60歲,這時人已經進入了晚年,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不要再抱怨,應該安靜和順應一些。終於到了80歲,人生差不多也走到了終點,這時人會突然之間悵然若失,回想起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那一直都沒有打開過的夢想,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裏,卻是再也回不去了。

故事很有意思,藴含的哲理也引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鑑。人生的前20xx年,大家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在老師的督促關愛下度過的,一帆風順的生活很單純也很愉快,每個人在這樣成長的路上,肯定積累下了自己美好的夢想,對未來的生活也有了圓滿的規劃,面對社會這更為廣闊的舞台躍躍欲試。可真的步入社會,要一個人面對和承擔其中的風浪了才發現,原來現實比想象的要殘酷的多,到處碰壁的同時,那些美麗的夢想也一個個被擊破,化為泡影。一方面是虛無的美麗夢想,一方面是現實的社會壓力,這時很多人只能夠放棄夢想而面對現實,於是揹包被丟下,我們的人生也就走上了另一種軌跡。這也就是莊子所説的人被社會外界所"物化"的一個過程吧。

每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莊子認為,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要通達和順應,這就是所謂的"外化而內不化",只有這樣,我們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才能夠安身立命,不被紛繁複雜的社會所左右,從而丟棄掉理想,迷失了自我。

想起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可以看作一條人生的行為準則,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做到。要想實現這一點,要想站在80層樓上的時候不再為遺留在20樓的鑰匙而懊悔,這就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用心生活,揹着夢想的行囊,努力攀登吧。

于丹莊子心得 篇6

在當今這個熱鬧喧囂,生活節奏快速的時代,許多人都感到太累。繁複瑣碎的家庭生活、工作競爭,還有複雜多變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些世俗卻又無可躲避的紅塵俗事,往往令我們心生疲憊,加重心靈的負荷,難以保持內心的安靜。這個時候,不妨讀一讀于丹的《莊子心得》,學會放空負面情緒,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減負,為內心尋找一份寧靜,保持生命本真。

人生在世,最難放得下的就是名與利,許多人為此而付出寶貴的時間和自由。誰都知道名利乃身外之物,可是,要真正擁有恬淡的心態,做到寧靜致遠、超越名利卻非易事。

古往今來的賢哲們都重視內在的精神財富,莊子也不例外。莊子在《逍遙遊》一個故事中提到:“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于丹詮釋説:“一隻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鼴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湯湯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它的小肚子而已。”這與“食不過三餐,寢不過一牀”的道理相一致,淡泊為大,知足常樂。莊子提倡這樣一種寧靜恬淡、清心寡慾的精神境界。名利權情,所有的榮華富貴乃身外之物,毫無意義。過份地追求這些,我們的心智就容易受虛名浮利所累,從而心生浮躁,心理失衡。

《莊子》講述的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認知,是一個人精神層次的超脱。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遠離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就是為了走進自己的內心世界,那裏有着一個比天空、比海洋還更加遼闊寬廣的精神空間。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于丹借莊子在《逍遙遊》裏描述的理念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以超脱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坦然接受生命中的潮起潮落,花開花謝,關注自己的心靈世界,為內心找到一份安寧,才能保持靈魂的清新和豐盈。

作家周國平曾這樣説:“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脱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一個人能夠擁有這樣的精神境界,即使人生的境遇不如人意、變幻多舛,他也能夠“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上雲捲雲舒。”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從容不迫,淡定安詳。

一個人的境界大小在於他有沒有一顆甘於寂寞、甘於平凡的心。有很多人一生隨波逐流,追求虛名浮利,難以恪守生命本真,因為他耐不住寂寞孤獨。置身於紅塵俗世中,內心的任何一絲一毫的惶惑和遊移,都足以坍塌我們曾經堅持的秉性,甚至是堅守的精神信念。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這些故事所涵蓋的思想寓意有着我們後人學習和思考的精神財富。認真細心地研讀、體會於丹的《莊子心得》,你會悟到,只要有勇氣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淡泊名利,超越世俗,譭譽由人,寵辱不驚,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深處也有着“遊心於淡,合氣於漠”的淡定從容、虛懷若谷、豁達灑脱、超然逍遙的心智力量和博大的精神境界。

于丹莊子心得 篇7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假期中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説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裏,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于丹莊子心得 篇8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記得在我的大學時代,博學多才的中古文學老師最喜歡講的也是莊子的作品,在學校組織了我們集體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假期中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説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裏,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于丹莊子心得 篇9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父親嘴裏那個《莊周夢蝶》的故事開始的。從此,那隻舞動着絢麗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蝴蝶便在我的小腦袋裏不停地飛呀飛,讓兒時的夢中有了一次次醉心的微笑。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覆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彷彿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行着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並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嚮往,不能一概而論 。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苟之徒,諷刺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願做一隻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脱,正是他卓爾不羣、高傲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 莊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跳出三界,站在雲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後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嚮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房子,還務必要養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着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於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閒適放鬆。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説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閲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我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着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遊……

于丹莊子心得 篇10

喜歡這本書裏説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後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位哲人説:“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説:“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説,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説的是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現實。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如是,對命運的把握亦如是。命運是個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依附於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捨,決定你的命運。

于丹在《莊子心得》中還寫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遊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閒暇時,我常常會這樣想,生活中有許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杯飲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無滋味,有人喜歡它夠爽夠刺激,有人説它苦中自有香味。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都有着許許多多的願望,美好的願望不能實現成為理想,邪惡的願望得不到滿足便成為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貪官們,其中不乏聰明有識之士,有些更是婦孺皆知的風雲人物。他們平地而起靠着才智、努力和機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讓多少人豔羨不已。他們心中明知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將毀於此,卻如賭徒般把自己作為賭資全身押上,如飛蛾撲火一去不回頭,原因何在?又怎是一個“貪”字能夠了得?!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心態使然,是他們心中的許許多多不平衡在作怪。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結構性封頂”而下半輩子卻還沒做好打算,因為雖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卻比不上身旁的一個個老闆,於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昧着良心為自己為家人為身旁的人謀私利,不惜冒險以身試法去違反黨紀國法,心存僥倖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頭來兩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貴,原已擁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因而,究其原因是心態徹底顛覆了他們的生活,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中,又何曾沒有過這種心態上的不平衡呢?有些人習慣於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同事……為何同在一個單位他的工作崗位比我輕鬆而我卻總有那麼多做不完的事?為何別人上班比我輕鬆工資獎金不少拿卻還總得到領導的賞識?為何別人比我資歷淺比我年齡輕卻比我升職升得快?……等等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太多。我想,有了這許許多多心態上的不平衡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承受,如何去對待。

世界萬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合理。當你面對你所不願意面對的人或事,你是該抱怨還是該坦然面對呢,這完全在於你的心態。一個好的心態是,無論對於什麼事物,我們都應該承認存在有其合理之處,反省一下自己付出了什麼,如果的確不是因為自己的問題,那麼該是怎麼去解決問題了。是光抱怨,還是付諸於行動,來改變現狀呢?其實我們也發現,但凡習慣於抱怨的人,往往都是行動的矮子,都很難有所作為。一個積極心態的人是應該勇於面對一切,不斷調整自己,不斷使自己適應這個社會,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提升自己。

擁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用一種甘於承受、甘於孤獨的心態去面對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瑣碎,擺正心態,善於感悟,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明辨是非,讓自己不會變得偏激,不會變得過於計較患得患失;才能及時反省勇於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勞動保障工作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勇於奉獻的心。奉獻,是一種不圖回報、不講好處的無私高尚的道德境界,它所藴涵的精神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它的基石是我們勞動保障人首先要擁有淡泊高遠、為民謀利的良好心態。在我們的黨員隊伍中,不知湧現出了多少個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鄭培民、任長霞等閃亮的名字,他們是先進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閃爍出來的最可貴的就是"無私奉獻"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心中時刻裝着老百姓,兢兢業業工作,勤勤懇懇做事,充分體現出樂於奉獻的優良品質,因而得到社會的認同,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心態決定人生。我想,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着一根墨線,對人生,都有着自己的選擇。

于丹莊子心得 篇11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裏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于丹莊子心得 篇12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2月20日: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説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名利二字是世人難以捨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説的"逍遙遊"。2月21日:認識你自己

莊子裏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於我們習慣於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於客觀事物,於是就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而我們又經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心,結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2月22日:本性與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遊。但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説,這個遊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2月23日:總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醜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2月24日:堅持與順應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心應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該通達和順應。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就要做到"外化內不化"。2月25日: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麼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2月26日:心態與狀態

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那麼,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揮。2月27日:大道與自然

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于丹莊子心得 篇13

讀于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于丹在裏面寫道:“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別人。”為此,她還專門列舉了《莊子——人世間》中的一個關於樹的例子:

一個姓石的木匠到齊國去,路上看到有一棵櫟樹。這棵櫟樹被這個地方的人奉為社神來祭祀。

這樹有多大啊?莊子的形容很誇張。他説,這棵樹的樹陰可以遮蔽幾千頭牛在這樹底下乘涼,量一量樹幹可以達到百尺粗,跟山一樣高,很多丈高以上才生枝幹。

這棵大樹吸引了好多人來觀賞,但石木匠看也不看一眼,就離開了。他的徒弟問師傅:“這麼好的木材為什麼看都不看呢?”

石木匠説:“這種樹木是沒有用的散木,木質不好。用它做船,那船很快就沉;用它做棺材,這棺材很快就會腐爛;用它做器物,這個器物很快就會折斷;用它做門,這門就會流污漿;用它做柱子,會被蟲蛀。所以,這是‘不材之木’,做什麼都不行。”

晚上,石木匠夢見這棵櫟樹來跟他説話。

櫟樹説:“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你説我是一棵沒用的樹,如果我有用的話,不就早給你們砍掉了嗎?我還能活到今天這樣子嗎?

那棵散木説,你看那些果樹和瓜果,那是大家所認為的有用之材,每年碩果累累,大家對它讚不絕口,結果是大枝條全被折斷了,小枝條都被拉下來,那上面結的果實,年年一熟,人們就來剝奪它。因為它們有用,所以傷害了自己,早早就死了。我就是沒用,所以才保全了自己。

莊子的故事講得似乎有些超現實,但也提醒我們不必去羨慕那些被世俗人所讚不絕口的人;因為他們的所謂有用背後,不知對自己做出了多少傷害?付出了多少的代價啊!

《莊子-——逍遙遊》有一個最著名的故事:

北海有一種魚,叫做鯤。鯤十分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它能化成一種叫鵬的鳥,也有幾千裏。當它振翅而飛的時候,翅膀像遮蔽天日的雲彩。鵬會在海運來臨的時候飛往南海。南海,也就是天池。當它飛往南海的時候,會擊起三千里高的浪花,乘着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而且這一飛就是六個月。

然而,蟬和斑鳩卻嘲笑説:“我們快速飛起,衝上榆樹和檀樹,但有時達不到目的地,就掉落到地面上,何必要飛到九萬里那麼高呢?”麻雀也嘲笑説:“它究竟想要飛到哪兒去呢?我使勁的往上飛,也不過飛幾十丈那麼高就得回來,在蓬蒿之間翱翔,已經是飛翔的最高境界了。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往往會羨慕大鵬鳥的視野寬闊,氣魄宏大,會嘲諷蟬、斑鳩和麻雀在大鵬面前如小丑般的無知、可笑,它們鼠目寸光,即使盡力氣地翻飛騰躍,也不過蓬蒿之間,數丈而已,它們又有什麼資格去嘲笑翱翔於天際的大鵬鳥呢!難怪連莊子也説“這幾個小蟲子又知道什麼!”大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感覺。

然而,這只不過是從很世俗的、狹隘的角度得出的結論。而事實卻並不如此!

我們知道,宇宙(或道)是無限的,到底無限到何種程度呢?有一部電影描述得很好:在地球上,外星人與人類尋找一個決定雙方命運的宇宙,經過雙方的生死較量,這個宇宙最終被人類尋獲並奪得,你知道這個宇宙在哪裏嗎?它在一隻黑貓的脖子上掛着,只有玻璃彈珠那麼大,但當你從外向裏望時,裏面卻是繁星密佈,浩瀚無邊,的的確確的是一個宇宙。宇宙就只有那麼大嗎?不是的!電影到結束時,鏡頭拉向遠方,我們偉大的地球慢慢地縮小,變成藍色的球,再縮小,在太陽系裏變成一顆小星星發着微弱的光,再縮小,地球早已看不清了,太陽系在銀河系裏縮成一小片,再縮小,銀河系已變成一小團霧,再縮小,銀河系在我們的宇宙裏已看不見了,最後我們的宇宙變成一顆小小的彈珠在地上滾動,掉到一個小坑裏,與另外一顆彈珠撞在一起。這時,一個外星人伸出一隻長着柔軟大手的瘦長胳膊,用手抓起兩顆彈珠,放到一個布袋裏,布袋裏已有滿滿的一袋子呢!

這個故事可能是我們當下對宇宙最好的詮釋了。宇宙的無限是可想而知的了,那麼大鵬鳥無論飛得有多高、多遠和多長時間,這一切又有什麼了不起呢?在廣袤無垠的宇宙裏,你飛得出宇宙嗎?仍不過是在蓬蒿之間罷了。大鵬鳥飛得很高、很遠,它知道永遠飛不到邊,這不是很痛苦嗎?

相反,麻雀、斑鳩和蟬倒是很幸福的,它們的幸福正在於它們的無知和自我滿足!

現實生活中不也如此嗎。有一個朋友通過自己十來年的奮鬥,已經擁有上千萬的家產,家中的住房已從鄉下的農房換成了小別墅,後來他覺得小別墅也不好看,又想買三十畝地造個小園林,現在他已在付諸實踐了。有人對他説,怎麼這麼不知滿足呢?等你有一小園林後,就有會想,似乎家中少了一座山,你就又會不滿足了。

是啊!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滿足呢!這不是自尋煩惱嗎。不是很痛苦嗎。

所以,做一隻無知、無用和自我滿足的小麻雀又有什麼不好呢!

于丹莊子心得 篇14

五一長假到了,班裏同學可能都出遊了,博客上有些冷清。我正好看完了3JXH託人帶來的《于丹莊子心得》(謝謝3J常常給我買好看的書),忍不住把我的心得説給大夥聽聽。

我沒有看百家講壇,不知道于丹同學的口才有多好。僅從她寫的書來看,于丹同學是個感受力極強而且聰明絕頂的人,她轉一趟泰山後山就有了深刻感悟,和認識上的昇華(大家如果看了我以前貼的泰山遊記,一定知道當年我、我3J和我爸也去過後山,還看了馮玉祥的墓碑。只怪自己當時年紀小,糊里糊塗的,除了佩服自己的爸爸,沒什麼太多的感悟)。所以説,于丹她雖然沒什麼太多的磨難和閲歷,但寫的東西卻也可以有説服力。

特別是對《莊子》這種古文,多少年來,各種解讀簡直是汗牛充棟滿坑滿谷,還有英文譯本。僅我家就有3本莊子的註釋和解讀。其中最著名的是錢穆寫的《莊老通辨》。但是有多少人愛看呢?又印了多少本呢?我看了其中幾頁,就發現了于丹所講的同樣的故事,但于丹的語言生動新鮮,簡單又結合現實。比如:神龜的故事、魚乾的故事、老婆死反而高興的故事、怪鳥的故事、車馬的故事等等,錢穆老學者在第7至第8頁也講到了啊!但就是不如於丹的通俗淺顯,同樣的故事,講起來就是不一樣啊!不過,不可否認錢穆的書學術性比較強。

于丹同學還把以往人們認為消沉、厭世、不爭、低調、出世、隱士的道家學説轉而變成作一個快樂、智慧、慈悲的人,要有赤子之心的生活理論。當然,她也結合了儒家的入世學説積極的一面。總之,就像我DJ説的,“人不快樂,多冤哪!”

看完于丹的書,讓人心情的確好了一些,但人世間還是有很多煩惱要去除,這就看每個人自己的功力了。反正我把這本書裏的故事都一一講給小寶聽,她愛聽極了。據説還轉述給班裏同學,同學竟追着她讓她不斷補充新的故事哪!

説到不足之處,于丹同學書中有些低級的錯誤,真不應該。比如第25頁,把有視力、聽力障礙的殘疾人稱為聾子、瞎子;對曹商獲得車馬獎勵來由的敍述不甚文雅,同樣的故事,錢穆就用詞文明一些。

先寫這些,揍個數吧!

于丹莊子心得 篇15

抽空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閲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穫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説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後感。我是讀讀後感而感。而於丹這篇讀後感,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後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麼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慾望,但在經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後,展現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説,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閲讀經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説過。應該説她是根據《莊子》一書比較系統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實生活。我現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遊》裏,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麼好了,那麼,我還要天下幹什麼?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後又説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jiāo liáo)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説,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裏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築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隻小小的偃鼠在河裏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牀。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麼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將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衝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後,有否想過為什麼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於是不再執着於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後,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麼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説,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無論你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或是從事何種職業,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於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感謝這本《于丹莊子心得》,讓我靜靜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處難與君説。

于丹莊子心得 篇16

無意中在書攤買了<于丹莊子心得>一書,讀來感到相當有趣,覺得很舒服。那是一個遙遠又近在咫尺的世界;那隻一種難以理解的豁達。他包容萬千,將一切化為烏有。有人説年輕人讀了<于丹莊子心得>會受到不求上進的影響,但在我認為恰恰相反,其實<莊子>裏面的精神,在今天這個社會,很多人都需要。這是需要你辨證的去感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嘛。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説,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他的學説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説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説劍>等。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主語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

覺悟是一個佛家語。用現在的話就是“看見我的心”。我曾經覺得“覺”很重要,但是看過書之後反而覺得“悟”更為重要。“悟”才是人生中的經歷。當我80歲時,回想這一生的點點滴滴,時光流逝,腦子裏的每段篇章,可能那還是一個過程。但是他是我的經歷,我的積累。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而“覺”是瞬間,好像一點過程都沒有。有些不勞而獲的意思。

同樣在我的工作中也應該多“悟”而不是“覺”。只有在工作中積累經驗,才能有機會或是有資本“覺”的。古人説:“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同樣,我認為“覺”是在“悟”的基礎上的。不論是什麼,人只有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才可以成功的。

于丹莊子心得 篇17

一直喜歡《百家講壇》這個欄目,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上對《論語》對《莊子心得》侃侃而談時,深深地吸引着我。她説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坦蕩,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飛越。坦蕩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生命境界。對《論語》對《莊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產生興趣。再一次認真聆聽了于丹老師對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思想的深刻解讀,在她瀟瀟灑灑、滔滔不絕的精闢闡述下,引領我走進莊子那無邊遼闊的精神世界遨遊了一番,猶如給心靈洗了一個澡,頓覺神清氣爽。

以前讀莊子的文字,無知的我覺得深奧難懂,沒有讀出莊子超凡的思想,在於丹老師旁徵博引、妙趣橫生的語言中,我才領悟到莊子藴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獨到的講解給了我新的啟迪與感悟,結合我的經歷,對於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認識與思考。于丹老師説:“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所指的逍遙遊我個人認為是從道家創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礎上演變而來,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把水的豐厚內涵融會貫通於生活中。

莊子有水一樣的品行、水一樣博大精深的知識滋養着後人的靈魂,他有水一樣溶納萬物默默奉獻而不爭名利的氣節與胸懷;有水一樣曠達頑強隨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樣的靈活讓處於艱苦環境中的他安貧樂道;有水一樣的清澈如明鏡照出善惡美醜,他有水的無慾無求而襟懷坦白、有水的寧靜達觀內斂;他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自然之理。,我願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營養精華。莊子提倡的“逍遙遊”又如何讓我的生活受益,並由此快樂的呢?

有時與女兒外出,經常聽到不認識的人説“看不見好可憐”之類的話,世人認為失去光明後的我行動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聲歎氣中怨天尤人。他們不知,我是“賽翁失馬、焉知非福”,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時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從莊子的逆向思維來看,我有更多的時間與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裏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不知我以書為友、以歌為伴、以琴為樂;他們不知我可以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遊、可以用不嫻熟的歌聲來寄託情懷、可以在不純熟的琴聲中放飛思緒、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記錄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發我的真情實感,因此我活得真實而輕鬆;我有更多精力和時間陪孩子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我不必為工資為獎金的高低而憤憤不平、不必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為職務的升降而憂心沖沖;我眼裏無外表美醜之分、無地位貴賤之分。我喜歡這淡泊平靜、與世無爭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雖身在蝸居,但我的靈魂可以象莊子那樣在天地之間自由逍遙,我得到了人格的昇華與超越,豈不快哉!如今我用心靈代替眼睛來感知紛雜的世界,適應並感謝上天賜我的這種生命方式,讓我有機會內視反省自己,懂得內斂於心而不張揚。書籍涵養孕育了我,讓我浮躁的心變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稜角,讓我用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我身邊的人和事。

“遊”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歷程,在這個心靈歷程中我體會到莊子逍遙遊的快樂與寧靜。如果我沒失明,物質的利益會迷惑我的雙眸,有可能會在外界的誘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牽絆、被無窮無盡的慾望所捆綁;或者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甚至參與賭博而遠離書籍。是異樣的人生讓我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讓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過得很自在、很充實。

正如於丹老師所言:我們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使得我們觸目生春,我們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我的心與親人緊緊相連,想到他們我就感到無比温暖。綿綿不絕的愛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有了精神寄託,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樂源泉。

莊子提倡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個人主義,于丹老師講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線,這才能夠做到這個世界上行為的守則。是的,自由的原則就是以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為前提,但本人還要具備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質,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靈魂,那些貪贓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內心有愧又怎能達到逍遙遊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體驗的過程,它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我把這種感受強化並不斷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過我的逍遙是建立在衣食無憂、清閒悠哉的條件上,如沒有穩定的經濟與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後盾,就沒有這份閒情逸致談逍遙了,因為我畢竟是俗人一個。而莊子有時吃了上頓沒下頓,但他在貧困交加之時,依然淡定從容、超然豁達。楚國大臣請他做丞相,他寧願做一介農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現在多少人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想升官發財,與之相比,莊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氣度!一個人即使沒有糧食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思想沒有靈魂。

我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狀況,對於物質我沒有過多的慾望,在我看來,簡單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學家周國平老師説:“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我希望女兒長大後擁有一顆慧心,做到寵辱不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過着飄逸恬淡的生活。

感謝于丹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重新認識了莊子,感謝莊子,他教會我們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無論人生有何種境遇,都能樂觀坦然地面對,平庸的~我遠遠達不到逍遙遊的境界,我還沒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麼就以莊子的逍遙遊作為我的精神目標,超越自己,樂觀生活。

于丹莊子心得 篇18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人們把孔子稱為“聖人”,稱莊子為“神人”。之前看過於丹的《論語心得》之後,我又在暑假中閲讀了于丹《莊子》心得。

最初知道莊子,是從一首詩“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雖不知道什麼意思,只覺得詩句挺特別。後來知道莊子寫了逍遙遊,逍遙遊代表了莊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對世俗社會的功名利祿及自己的捨棄。

如果説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麼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留給我們的,是他那些充滿了寓言和小故事的文章。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於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而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遊》。

莊子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雖是一個幽默而有涵養的人,但並不是一個衣食無憂的人,他貧窮到極點,處處求人,等米下鍋德地步。

在於丹《莊子心得》裏,我很喜歡“境界有大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

因為真正的大小不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個太大的葫蘆,惠子因為“其堅不能自舉”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認為它沒用,莊子卻説;你怎麼就認定它非要剖開當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遊江海呢?有人將可以抗凍的家傳祕方用於使家人在寒冷的冬天不被凍傷,而世代漂洗為生;有人卻高價買了此祕方使吳國兵士不被凍傷在向越國發起的水戰中大獲全勝,而裂地封候身價倍增。

所以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地去判斷事物地價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價值。

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複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

標籤: 莊子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8ov60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