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通用18篇)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

有人説:讀一本好書,就像是與一位精神高尚的人在談話。書中精闢的見解和分析,豐富的哲理,風趣幽默的談吐,都會使人精神振奮,耳目一新。孕婦相對休息時間較多,閒暇欣賞一本好的文學作品,母子都會受益。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通用18篇)

為了保護孕婦心境寧靜,情緒穩定,孕婦不宜看那些低級下流、污穢、打鬥、殺戳的作品,世俗人情寫得過分悲慘淒厲的文學作品也不宜看。

應當看一些輕鬆、幽默、使人向上的作品,如《居里夫人傳》、《小木偶奇遇記》、《克雷諾夫寓言詩》、《三毛流浪記》、《塞外風情》、《長江三日》、《伊索寓言》、《西遊記》、《儒林外史》、《鋼鐵是怎樣煉的》,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話等。另外,朱自清、冰心、秦牧等作家的散文作品優美雋永,耐人尋味,也應欣賞,除此,吟詠古典詩詞,也能令人美不勝收。

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如《伊索寓言》、《克雷諾夫寓言》等,欣賞過程中會使自己回到童年時代,產生童心和童趣,無形之中培植了孕婦的愛子之心。《木偶奇遇記》等寫得生動有趣,即幽默又富於感情色彩,不僅能化解孕期的煩亂心緒,而且有助於領悟兒童的心理特徵,使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母親。

當然,欣賞文學作品時不要廢寢忘食,通宵達旦,這樣不僅達不到怡情養性的目的,反而累及身體。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2

這個學期,我們語文老師給我們開展了一個《文學欣賞課》,好開心啊!可有趣了、不信,聽我介紹吧!

我們在教室裏舉行了一場“文學欣賞課”。五顏六色的氣球,在牆上寫着,“文學欣賞課”正在開始,還有那桌椅都擺成了三角形,從講台上往下看成了螞蟻圍城的三角形,門口都刷的乾乾淨淨,像白色的連衣羣,那些地板橡被油漆塗了似的,黑板上寫着一行龍飛風舞的大字“文學欣賞課”,那些女孩子打扮得認不出來,長長的“牛角”色彩繽紛的裙子真讓人羨慕。

老師站起來説:“同學們,文學欣賞課,現在開始。首先,你們不能拿書上去,而且講的還是‘成語故事’。這節課由郭敏珊主持。”我聽了,嚇了一大跳。我心裏暗暗的想,這是什麼欣賞課,我看應該是“倒黴課”我們議論紛紛像市場似的,嘰嘰喳喳,有的在開小差,有的在東張西望,還有的在討論,老師神情嚴肅地説:“安靜,這比市場還要吵十倍。”我們立刻雅雀無聲。老師又説:“站去上的同學必須要大聲,並談談自己的收穫或感受,小聲要扣紅花。”聽了老師的要求,我低着頭,因為我自己的聲音比較小,莫非,我要把自己的聲音弄成大老虎似的。

首先,有黃偉婷開始,她的手放在腰的後面,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我想她應該胸有成竹的吧!她自己那出的看家本領——聲音大,她的聲音如雷貫耳,她説:“我説的內容是“草木皆兵”從前,有一個秦皇帝…,演講後,黃偉婷笑眯眯走了下去,迎來了一片掌聲。

我心裏想,下一個就是我了,該怎麼辦?郭敏珊説:“下一位。”我的腳顫抖,臉色蒼白,成語故事”我以前好像説過,後來,有一個人捂着耳朵,我終於想起了是“掩耳盜鈴”,我走了上去説:“從前,有一個人,他看見古鐘非常漂亮,可是,古鐘又太大該怎麼辦呢?”於是……我的故事講完了,謝謝大家,謝謝。我向同學們鞠了個躬,代表謝謝。

哈哈哈哈哈……我的掌聲比黃偉婷還要大。我的像蘋果似的。

我不但體會到了文學欣賞課那麼有趣,既能學到知識,又能開心;而且還明白了:一個人首先應該有自信,有勇氣去做才有可能做得好。

文學欣賞課使受益頗豐,我真喜歡!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3

小説《魯賓遜漂游記》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讀完這篇小説,使我對人生應該有自己的一個奮鬥歷程而受益匪淺。當一個人已經處於絕境的時候,還能夠滿懷信心的去面對和挑戰生活,實在是一種可貴的精神。他使我認識到,人無論何時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能被困難所嚇倒,我們要勇敢的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在當今社會只有努力去奮鬥,才會有自己的出路!

其實現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困難就退縮,不敢勇敢的去面對它。不僅如此,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視子女為掌上明珠,不要説是冒險了,就連小小的家務活也不讓孩子做,天天總是説:“我的小寶貝啊,你讀好書就行了,其它的爸爸媽媽做就可以了。” 讀書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如果你連家務活都不會做,你能在那裏生存嗎?讀完這部著作後,我不禁反問自己:“如果我像書中的魯賓遜那樣在大海遭到風暴,我能向他那樣與風暴搏鬥,最後逃離荒島得救嗎?恐怕我早已經被大海所淹沒;如果我漂流到孤島,能活幾天?我又能幹些什麼?我會劈柴嗎?會打獵做飯嗎?我連洗洗自己的`衣服還笨手笨腳的。”我們應該學習魯賓遜這種不怕困難的精神,無論何時何地都有堅持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堅持到底,決不能放棄!我們要像魯賓遜那樣有志氣、有毅力、愛勞動,憑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創造奇蹟,取得最後的勝利。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含冤入獄,可它依然在獄中完成《史記》一書,他之所以能完成此書,靠的也是他心中那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不斷努力的精神。著名作家愛迪生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中,可是他從小就表現出了科學方面的天賦。長大後愛迪生着力於電燈的發明與研究,他經過了九百多次的失敗,可它依然沒有放棄,不斷努力,最後終於在第一千次實驗中取得了成功。

魯賓遜在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面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挫折,克服了許多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活了下來。他自從大船失事後,找了一些木材,在島上蓋了一間房屋,為防止野獸,還在房子周圍打了木樁,來到荒島,面對着的首要的就是吃的問題,船上的東西吃完以後,魯賓遜開始打獵,有時可能會餓肚子,一是他決定播種,幾年後他終於可以吃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其實學習也是這樣,也有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的社會,競爭無處不在,我們要懂得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要勇於付出,在戰勝困難的同時不斷取得好成績。要知道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魯賓遜在失敗後總結教訓,終於成果;磨糧食沒有石磨,他就用木頭代替;沒有篩子,就用圍巾。魯賓遜在荒島上解決了自己的生存難題,面對人生挫折,魯賓遜的所作所為充分顯示了他堅毅的性格和頑強的精神。同樣我們在學習上也可以做一些創新,養成一種創新精神,把魯賓遜在荒島,不畏艱險,不怕失敗挫折,艱苦奮鬥的精神結合起來,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魯賓遜在荒島上過着貧困的生活,正是艱苦的環境促使他勵志成長,為改變處境而奮發;也正是這種奮發才使魯賓遜克服難以數計的困難,從而取得輝煌的成就。

其實艱苦的環境也能促使人成才。是的,俗話説安逸的環境鍛鍊不出精幹的水手,平靜的湖面造就不出時代的偉人,環境優越,生活舒適,往往會引發這種惰性,阻礙人們成長;而惡劣的環境卻能激發人奮進,使人勵志改變這種環境,因而促使一個人成長,有了這種敢於挑戰的精神,不管環境是好還是壞,都能創造條件克服困難成才。否則,優越的環境可能會培養你的惰性,艱苦的環境可能會成為弱者無法面對的深淵。正如人生道路,它坎坷,他不平,處處充滿着高山,激流石頭。人生它是由苦難,快樂組成的網,當我們收到挫折的時候要積極對待。有一句話説的好“天不總是藍的,水不總是清的,草不總是綠的,花不總是豔的,人生也不總是一帆風順”花要凋落,草藥枯黃,但春天又帶給我們勃勃生機,《魯賓遜漂游記》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只有奮鬥,才有出路。

魯賓遜曾這樣説到:“我的脾氣是要決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絕不放手”、“我會盡力而為,只要我還能划水,我就不會被淹死,只要我還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我們需要具備魯賓遜這樣刻苦奮鬥的精神,在他認為,不管什麼事情,一旦去做,會絕對會成功的。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個學科做好,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有一股動了促使我們不斷前進,同時還必須在做好每一件事後力求精益求精。“一本好書能拯救一個人”現在我非常的相信這句話,這188頁向我展示了魯賓遜的自信,自立,自尊,自強,永不滿足,不甘平庸的精神,魯賓遜的誠實,善良,智慧和堅毅以及去創造去開闊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作為當今的大學生我們更應該這樣,要勇於向困難挑戰,勇於向社會向世界挑戰,要不被打垮,在壓力越到的時候越能夠堅強起來,面對重重困難迎難而上,這才是我們的目標。要勇於鬥爭、勇於行動、勇於挑戰、勇於追求,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堅強的自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請相信這句話吧,奮鬥了,才有出路。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4

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

詩歌是所有這些文體裏的重點,這主要是由於詩歌在我國古代發源的比較早,各時期都出現了頗有成就的詩歌作品。所以我在自學中首先把握了這個重點。在這個基礎上融會貫通,進行上下跨千年的把握和運用。如果沒有重點的知識做基礎,是不可能有線和麪的知識網的。這就是文學的點滴積累和史學的縱橫聯繫相結合。對各個文學流派的把握,是文學史的學習重點之一。魏晉南北朝的陶淵明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有四分之一的是田園詩,這些詩表現了田園生活,抒發了他複雜的思想感情,讀他的詩鎮可謂是種享受,他把我們都帶到那些美麗的迷人的田園中去體會當中的樂趣。

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要求掌握它們的特點和文學成就。如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頂峯,出現了眾多的詩歌分段和流派。就分段來講,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各個分段之間的過度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之間有的是有相關性的,比如盛唐和中唐之間有一個大曆詩壇的過渡階段,它就既會有盛唐的餘韻,也會有戰亂過後的那種孤獨寂寞情懷,有的是沒有什麼明顯的聯繫的。再次,掌握各個時期的主流文學。如上古時代的神話和歌謠、先秦的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漢代的史傳散文和辭賦、魏晉詩歌、南北朝樂府和文學批評、唐詩和散文、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等。對主流文學的演變發展要有一個總的印象,然後對各個主流裏面的主要作家作品進行重點掌握。

學習古代文學史,必須學習古人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古代的,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繫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係,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認識杜甫詩歌描畫現實的深刻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而是生活真實。要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不瞭解當時藝壇狀況,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同樣,不熟悉中唐歷史社會,對韓愈的《原道》《師説》的理解就不能透徹。文學作品不僅是客觀的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不滿,從而起來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瞭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像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那些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與當時國家大事緊密相關,閲讀時尤非熟悉歷史不可。閲讀文學作品時,對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在腦中就浮現出具體的印象。多讀歷史,特別像《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而且對培養古文閲讀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多讀些古文,多讀些古代歷史和其它有關文獻,主要是為了懂得這些材料。通過這個學期的學習,我懂得了古人作品和古人的為人做事,更多的領會作品中體會做人的道理,我相信,在此後的時間裏面我會不斷的完善自己的不足,讓自己成長,讓自己進步,同時也感謝“丁博”這一個學期對我的教導,並且也很佩服你的文學功底和背誦古典詩詞的能力。也真心覺得你並非浪得虛名。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5

這座熱浪滾滾的城市跟往年一樣,讓我無所適從,雖然已經逐漸從陌生的異鄉客轉為當地居民,一個寫作人的身份依然告訴我,距離這片土地還是那麼遙遠。歲月的印痕留下了諸多遺憾,這期間,迷惘過,傷痛過,也曾歡樂過,撕裂與陪伴如影隨行,沒有什麼可以計較。唯一跟往年不一樣的是,編輯完中短篇小説集《陌生的城市》的時候,多少有些欣慰,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寫下的文字,那些在時間的縫隙裏生出的雜亂的思緒、記憶的碎片以及一閃而過的未來的光亮,陸續有了示眾的機會。

我告別了十三年的教學生涯,開始以一個文化專幹的身份,進入到陌生的羣眾文化領域,真正步入到了有號稱大染缸的社會,校園的單純與羣眾工作的複雜在我的生命中呈現出兩個極端,千頭萬緒的事務性工作開始讓我應接不暇,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也常常令我在夜深人靜的燈下苦悶不堪,侷限的書本知識顯然遠遠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工作環境,在無數次的夢想碰壁後,我曾經以為只要憑着紮實的專業知識,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天真念頭瞬間土崩瓦解。這個時候的諸多想法,我將它記載下來,日積月累之後,反倒促成了一篇篇凝聚心血的文章。絕不可以怨天尤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成就一段美妙的文字,或悲或喜,或苦或甜,或完整或瑣碎,或細膩或粗獷。

我的寫作時間極其有限,白天忙於處理各種事務,大腦也無暇顧及創作,素材往往要擱置一兩個月,才有動筆的機會,真正寫作也是利用午休和晚上,等到一切都沉寂下去,思維漸漸有了清晰的脈絡,方才把蠢蠢欲動的想法一股腦倒出來,也不管結果如何。然而,一旦進入狀態,我就會感覺下筆如有神助,筆端甚至跟不上思維,刷刷刷,那是我最為享受的時刻。這,大抵也是我始終不願意放棄寫作的原因,即便在我工作忙亂生活一團亂麻情緒低落到極致的境地,我也不斷給自己鼓勵加油:也許寫作並不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榮耀,但寫作至少讓自己足夠充實。

如今,網絡盛行,文字氾濫,情感貧乏,對文學不屑一顧的人比比皆是,他們認為這是個寫書人遠遠超過讀書人的時代,寫書的人完全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裏自娛自樂,根本就沒有市場。事實也的確如他們所言,在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出若干年後的今天,依然不乏以追求產值為主,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的城市,我們本該在物質富足的社會感謝上蒼,但是,當我們的奔走呼號成了一紙空文,我們的心血被遺忘在角落無人問津,誰又能否認這不是時代的悲哀?

我從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必須要走進田間地頭古鎮院落,才能掌握最真實的材料,我有許多近距離接觸民間藝人的機會,他們分佈在偏僻貧窮的山鄉,從事着常人難以為繼的民間藝術,沒有經濟來源,沒有收入保障,有的甚至只靠政府低保救濟;他們中有的人頂着藝術大師的頭銜,卻過着常人難以想象的卑微生活,他們的光環讓局外人產生無數的遐想和錯覺,但是,久而久之,你會被他們的無慾無求深深地感染,似乎藝術壓根就不能跟金錢扯上關係。他們隨口説出的笑話在鄉間的小道肆無忌憚地奔跑,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習慣在大庭廣眾之下,聽那些不堪入耳的鄉俗俚語,但是,隨着交往的深入,他們的苦楚,他們的期冀,以及他們純樸的人生理念,都讓我萌生出這樣的念頭,不管怎樣,我都應該做一名文學的守望者,把這些接地氣的點滴感悟化為文字,不求名不逐利,只為實現兒時的美好夢想。

在這裏,讓我懷着一顆無比真誠的感恩之心,向我一直感念的幾位恩師説聲謝謝,他們在創作道路上給予我莫大的扶持和幫助,在我遭遇人生困惑的艱難時期,總是及時地點燃我日漸消減的創作熱情,已經故去的小小説大師曹德權,如今享譽小小説界的名家凌鼎年、王孝謙,對我寄予厚望的《小小説月刊》原主編、畫家趙禹賓,中國青年作家學會會長孟翔勇、文學的引路人官華彬、曾新等,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名字都在中國的文壇熠熠生輝。我感到不安的是,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依然在遙遠的異鄉關注我的成長,而我還在躑躅不前。還在等什麼呢?我必須拿出百倍的信心和勇氣,去攀登文學的一座又一座高峯。

我只想做一個文學的追夢人,用一生的時間,來證明我的正確抉擇。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6

國小語文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讓語文課堂迴歸本性通過學習《新課標》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國小語文,首先姓“語”。其次,國小語文姓“小”,是兒童的語文教育,是兒童學習母語、運用母語為主的教育。我們的語文課應上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語文味”

所謂的語文味即是語文的文學藴味,包括語言、文字、文學、形象、構思、意境、哲學、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語文美。所以,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誦讀並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閲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閲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涵詠體味,讓學生領會語言文字之美,從而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圍繞“語文本體”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角度、多層面,甚至是有創意地去理解、欣賞作品,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形象美、構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認同與讚賞,併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欲,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二、體現兒童味

國小的語文是兒童的語文。語文教師的任務,主要不是教導學生和控制學生,而是通過文本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活躍、更開闊的語文實踐平台。在“還”的過程中,語文教師應該自起至終、自覺自願地成為學生實踐的組織者、服務者和幫助者。激發學生的閲讀願望和激情;洞察學生在語文實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誘發學生作為一名讀者的發展和創見;帶領學生經由語文課走向一片新的語文天地。要在語文課體現“兒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現兒童的主體地位,把兒童的精神融入語文課,讓童聲、童心、童趣在老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中真實體現。在教學中兒童自有兒童的感動,兒童自有兒童的詮釋,兒童自有兒童的情懷,兒童自有兒童的夢想。語文的主人是兒童,我們要尊重兒童的原始表達,要體會語言的真意,要讓兒童真情流露,語文課就要尊重兒童的語文世界,上齣兒童味來。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7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我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歡孫悟空,因為他很勇敢,每次都敢和妖怪作鬥爭。他是唐僧的徒弟中最厲害的一個,他會七十二變,並且一個筋斗就能翻十萬八千里,他天不怕地不怕,就連玉皇大帝都敢惹,所以玉皇大帝給他了個稱號,叫“齊天大聖”。孫悟空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説起豬八戒,可就比孫悟空差遠了,他只會三十六變,還還比較貪吃貪睡,並且怕困難,有時還説謊。但他還是有優點的,他的力氣很大,是孫悟空除妖怪的好幫手,所以人們就不厭惡他了。

沙和尚是唐僧三個徒弟中最老實的一個,他忠心耿耿,又十分警覺,在關鍵時刻還是能夠保護師傅的。

師傅唐僧,不會七十二變,力氣也沒有豬八戒大,沒有沙和尚的勤快,可是他不怕千辛萬苦,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真經。

讀了《西遊記》,使我懂得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優點和缺點,可是隻要發揮自我的長處,堅持自我的目標,取長補短,就必須能夠取得成功。我以後也要學習這種不怕困難、鍥而不捨的精神,爭取做好每一件事情。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8

今天(4月23日),就是第14個世界讀書日。為了進一步推進書香校園建設,學校希望每位老師,每位學生,每位家長,積極行動起來,開展“愛讀書,讀好書”的親子閲讀、班級讀書會等活動,紀念世界讀書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為“世界讀書日”,致力於向全世界推廣閲讀、出版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我們必須能夠讓每一個地方每一個人都獲得圖書。”

這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文化產業與版權部主任兼教科文組織出版社社長米拉格羅斯·德爾·科羅爾女士曾多次強調的一句話。自“世界讀書日”宣佈以來,得到了全球社會各界的熱切響應,並發展為尤其重視針對青少年的活動,目的就是培養孩子們的閲讀習慣、人文精神,引導他們尊重知識。因此,在每年的4月23日,作家、出版商、教師、圖書管理員、私立或公立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學生、人道主義者、大眾媒體,以及全球各國愛書的人已經把讀書日的宣傳活動演變成一個熱鬧的歡樂節日。

我們實驗國小注重書香校園的建設,學校成功舉辦了校園語文節,校園經典誦讀節。本學期,學校又把讀書俱樂部活動、親子閲讀作為學校家庭教育節的重要內容之一。

我們認為,一個人的閲讀史就就是他(她)的精神發育史。兒童閲讀就是一個連接着傳統和當代,關係到未來公民素質的偉大事業。世界各國尤其就是發達國家,從八十年代以來就紛紛將閲讀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把兒童智力教育的重點放到了提高閲讀能力方面。我們提出,讓孩子讀經典的書,做有根的人。

我們的網站也將連續刊登有關讀書方面的內容,目的就是指導大家廣泛有效地閲讀;相互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推動家庭教育節讀書活動的開展。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9

這本書讀完了,我瞭解了什麼是親情,什麼是利益,親情本應當是純潔的,不應當夾雜着私心雜念,高老頭名義上是無私的父愛,卻也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所以導致女兒應對金錢,能夠忍心捨棄父愛,拉斯蒂涅為了金錢放棄了樸實,沒有了真誠,有的是利益薰心的騙局。感情和親情有時對於我們來説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對於利益薰心的人來説,卻顯得彌足珍貴。他們忘記了親情和感情的存在。人人都説社會是骯髒的,在金錢的面前,任人唯親的蛀蟲大有人在,為了漲工資,為了更好的生活,出賣自我的靈魂作交換,拿着用諂媚換來的金錢和地位當做炫耀的資本,不明白是可憐還是可恨。滿嘴的仁義道德,見不得人的事情又做了多少呢?

捫心自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提高,未來的經濟靠的是實力,做一個有職責感,有使命感的學生,而不是做一個被眼前利益丟棄自我的夢想的人。高老頭的遭遇可悲可歎,卻又是自食惡果。拉斯蒂涅雖有志氣,卻沒有恆心和毅力,沒有抵抗誘惑的意志,終究是淪為金錢的奴隸,令人扼腕歎息。時代在發展,思想也應當得到淨化,淨化人心,才能取得長遠的勝利。

感激《高老頭》這本書,讓我更加懂得自我所處的位置,坦然的應對生活的磨難與苦痛,牢記高老頭與拉斯蒂涅的教訓,不做令社會所不容的事,既是對自我的負責,也是對學習的負責。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0

魯迅的小説並不像現在的小説,用盡華麗的辭藻,卻無實際意義。若不細細地讀,很難發現其中所表達的。

《藥》便是這樣的一篇文章,描寫十分樸素,卻表現出了當時國民的愚昧無知。在眾多細節當中,我認為亮點應是夏瑜墳上的花圈及墳場的烏鴉。

夏瑜墳上的花圈,在文中可知並不是自然生長,也無可能是親戚、朋友或是鄰居送的,而在《吶喊(自序)》中,由“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藥》的瑜兒的墳上憑空添了一個花環……”可知,這花圈是作者憑空添上去的。在文中,夏瑜是一個革命者,但卻被砍了頭,人們用他的鮮血做了人血饅頭給小栓吃了治病,且他的革命一直不被人們認同,包括自己的母親。那麼,作者為什麼要憑空添上一個花圈,我認為是那些支持夏瑜的革命者所放的,是作者對夏瑜(秋瑾)的一個最完美的讚美,同時花圈也表達出革命者是殺不完的,革命的是有後來者的意圖,更深一層的表述出革命先烈的悼念。

在墳場的烏鴉有兩個作用,首先突出了墳場的陰森的氛圍,且烏鴉是不可替換的,若換成麻雀之類的鳥兒,便會讓讀者覺得氛圍與墳場格格不入,烏鴉則能將墳場的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烏鴉的叫聲是一種吶喊的象徵。《藥》收錄在小説集《吶喊》。因此便可認為《藥》中最後烏鴉“啞——”的一聲是作者的吶喊,且烏鴉不是夏瑜的顯靈,也打破了夏四奶奶的封建愚昧,可視為對華大媽,夏四奶奶等眾人的心靈的喚醒。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1

最近我讀了《泰戈爾詩集》這本書,作者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這本詩集最突出的一點,是編入了許多泰戈爾的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詩,這些詩顯示了泰戈爾的最偉大人民喜愛的一面。詩集分為《吉檀迦利》《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四大主題。共收錄125篇詩和325句名言。

讀了《泰戈爾詩集》,彷彿帶我們走近泰戈爾,他的精神是那般深邃,那般豐贍,又那麼細膩,一章章詩篇,或小巧玲瓏,或燦爛輝宏。泰戈爾用他的哲學和世界給了世人許多智慧,許多啟迪。輕輕地翻,閒閒地逡巡。驀然間,便會有一篇篇地美文闖入你的眼簾。泰戈爾的詩,沒有普希金的雄健壯闊,沒有海濕的甜蜜夢幻,沒有拜倫的氣悍心魂,也沒有雪萊的浪漫如風。他的詩是優美的畫,無聲無息,水乳交融。他藝術的魅力和思想的廣闊,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境界。作為詩人,同時又是小説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的泰戈爾。他的每一首詩,都燃放着熾熱的精神火花照亮讀者的心。每一篇都觸動着讀者的心坎,展現着人的道德。讓世俗世界中,這些奔波與功利、名望,甚至被嫉妒與金錢附身了的人們,心臻得以觸脱和淨化。“光風霽月”,“金剛怒目”,泰戈爾的詩篇如春潮瀉地,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讀完《泰戈爾詩選》,受益非淺!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2

《魯濱遜漂流記》是“歐洲小説之父”丹尼爾·笛福晚年時代創作的一部小説。他塑造的魯濱遜是一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一個理想化的英雄。他不僅賦予魯濱遜種種人類優良的品質,像勇敢、堅強、智慧和熱愛勞動,並使他具有一個“理想的”資產者的'所應有的實幹精神,宗教信仰和嚴謹等。作者用生趣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

拜讀這部小説後,我不僅對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和豐富的想象力大為讚歎,更對魯濱遜這一人物在坎坷經歷中表現出的剛毅、堅強不屈的品格欽佩至極。我深刻體會到,魯濱遜有如此豐富多彩的經歷,與他的實幹精神和堅強性格是分不開的。而我正是缺乏這種精神和品格。我早已習慣了父母為我創造的優越條件。像温室裏的花朵,不經歷風雨,沒愛過生活的磨勵,根本無法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成天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只會空談理想,缺乏認真紮實的奮鬥精神。

在學習中,我常遇到一些困難,但這點困難與魯濱遜獨自生活在荒島上遇到的艱難險阻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能用雙手創造奇蹟,我為什麼不能鼓起勇敢戰勝困難呢?讀過樣一個富有冒險精神的英雄的傳奇生涯後,我深深的被一個英雄頑強奮鬥的精神和不屈的靈魂震撼着。那麼從現在起,我應該堅強、勇敢,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美好生活。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3

昨晚有幸蒙德發老師青睞,得以在曲阜師範大學圖書館報告廳聆聽德發老師關於《傳統文化與文學創作》之講座,雖然昨晚老師仍在感冒中,但絲毫沒有影響這場讓廣大同學們和文學愛好者怦然心動的唯美視聽盛宴。

趙氏德發公,崑崙之良師諍友,有感昨之講座,崑崙有感言一二。

老師對於傳統文化的界定、審美,以及在弘揚傳統文化的文學創造功力上可謂無人不服,吾輩或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老師在關於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上用了“補皮、補氣、補天”這三重境界來説明,這無疑是在教化心靈的戒尺上裹上一層厚厚的絨布。老師心地良善,為人中庸,處處本末兼顧與人為善,但崑崙就不這麼良善了。愚以為今日之中國國學式微,眾人皆尚西方舶來文化,雖有眾人不明之愚,更有明者不言之責。

老師在講座中也曾言道我們一直是強國,只是到了近代我們才衰落。老師只説了上半句,這沒説的下半句我來説好了——衰落了什麼?不是什麼汽車、手機,也不是搖滾、丁客,是我們的文化衰落,或者説被文化入侵,而且是被低等的文化入侵,執筆於此崑崙心如刀攪。

想想我們的先賢們,前有先秦百家爭鳴,中有漢唐星光燦爛,為什麼傳承到近代漢文化就“陽痿”了呢?看看充斥在街頭巷尾的那些迷失的人羣,他們在西方的舶來文化面前如痴如醉,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早已成為弱勢文化的犧牲品。

強勢文化造就強勢民族,弱勢文化造就弱勢民族,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是弱勢文化,那就看看哪些紙醉金迷,而且庸俗簡單,方便流行的,那就是弱勢文化。

我們不是沒有強勢文化,大家看看經史子集,琢磨琢磨前秦的繁榮,漢唐的輝煌就會發現一個強悍的民族究竟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中國先賢們留給我們的強勢文化裏有這麼一件瑰寶——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告訴我們知識與實踐是一個統一體,既不是先有知而後有行,也不是先有行而後有知,這就如同一本書的正反兩面,缺一不可。

當我們決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必瞻前顧後,大可放手去做,只要你開始去做,就必須需要知道指導這種行為的知識,所以掌握這種知識的決定權從你開始去做這件事開始,就不以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會在整個實踐中指引你如何去學習、掌握、運用,除非你意志不夠堅定,那就另當別論。

有沒有那種只知而不行的人呢?肯定有,而且大有人在,那種瘋狂的夢想家可以在腦子中天馬行空,成為矚目的巨人,但在行動上卻是可憐的侏儒,最終一無所成。

有沒有隻行而不知的人呢?肯定有,這種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坑內摔倒無數次,我們親切地稱之為失敗者。

我經歷過有知無行,也經歷過有行無知,那是在我還不知道我是我的時候,當我知道我是我的時候,我開始實踐知行合一,從那一天起我開始做回我自己,開始寫作,開始獲得快樂。

我的朋友們啊,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強勢文化,是中華民族面對魍魎鬼魅巍然不懼的中流砥柱。

弘揚國學,重振中華魂魄,從你我做起,贏得今天,從孩子們抓起,贏得未來。

有志者事竟成,眼到、心到手到、處處皆道。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4

其實故事很短,但我看了很久。其實這樣已經説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讀了,也不是想寫什麼讀後感,也寫不出讀後感,只是想借這個理由更博罷了。

既然是以這個理由,又要忍不住嘰嘰喳喳幾聲。看完這本書,我就產生了很強烈的要去旅遊的慾望。當然,也想去沙漠,撒哈拉是不太可能了,我想去西-藏,因為它神祕;我想去內蒙,因為有大草原,因為有高超在;我想去北京,因為去內蒙要路過的嘛,因為表弟在那裏讀書,有導遊了額;我想去廈門,因為都説鼓浪島很美;我想去雲南,因為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看來我真的很想去很多地方,但是沒有一個地方是現在能去得成的。

三毛和丈夫荷西就這樣在撒哈拉生活了很多年,條件艱苦,薩哈拉威鄰居們也不盡如人意,但她卻也能把自己的家打扮成沙漠中的一幅畫,一個藝術館,她也能和鄰居們相處融洽,她能開着他們的“白馬”橫穿撒哈拉,她能從沙漠中,從薩哈拉威身上發現一個又一個故事。這不禁讓我覺得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真的能決定很多事情。要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世界是美好的,我們就能經意或不經意地發現生活中點滴的美,我們的心中才會有活下去和活得更好的希望。我向往的不僅僅是撒哈拉那片古老而神祕的沙漠,我向往的還是三毛對生活的那種態度,還有她生活的狀態,我覺得她很幸福。

這樣更加讓我覺得有必要趁着年輕的時候到處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大學這剩下來的兩年,我不能到兩年後的今天發現自己一事無成,不想自己錯過看看這個大千世界最好的機會。我是真的想去旅遊了,和朋友一起,可以是偉春,可以是曉羣,可以是妞,可以是寧姐,可以是還有很多人,我希望我們能在以後回憶起來的時候記得我們曾經走過一樣的路,分享過最美麗的風景。我想象着我們揹着旅行包站在廣袤的大地,鏡頭拉得很高很遠,這樣的我們就顯得很渺小,我想象着這樣的畫面;我想象着我們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中間,感受着真實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我想象着我們登長城那種痛苦卻也暢快淋漓的樣子,我繼續想象,想象異域風情,想象海闊天高。

記起來要把自己拉回現實。為了這些夢啊想的,我還是奮鬥去吧!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5

前世的鄉愁,這是三毛奔赴撒哈拉的理由。而我,少見這種愁感出現在這本書中。

聽聞三毛這名字,腦中首先浮現的是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的三毛形象,而後才遲鈍地去接觸這現實中的作家三毛。

動畫片的那三根毛髮給人一種漂泊無依、心地卻善良的純粹之感。同樣,作家三毛十分純粹,感覺就像七八歲的小女孩,一種歡脱奔瀉到底。對,就是歡脱這個現代化的詞彙,完完全全就是三毛的感覺。不知是由於歡樂而產生的自由感,還是因自由而歡樂?倒像只錦鯉,小巧純色的那種,任性遊。

“哇,指甲油補人牙齒!他嚇得全部頭髮刷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裏的人物一樣好看極了。我看他如此,一面笑一面跑到安全地帶,等他想起來要追時,這個巫醫已經逃之夭夭了。”短短的一段文字,感覺就好像是度過了愉快一天的小女孩順手記下的日子,沒有太多的矯飾或硬生生扯進成熟的孤獨感,文縐縐的華美詞藻更是少見。

我很羨慕三毛,但沒有敬仰之情。我閲讀她的作品就好像閲讀鄰家女孩的快樂事蹟,沒有高高在上的教誨和難以理解的文字。她很歡脱,很快活,在所愛的土地上做各種各樣的事,與各樣的人們來往。她的幸福和自由是可以傳閲的,而不是讓人費盡心思去設身處地。

三毛的鄉愁來自於沙漠而不是海灘。同是夏天,人聲鼎沸的陽光沙灘未必比寂寥的沙漠涼快。沙漠是個小自閉,三毛卻熱鬧個不停,沙漠會微笑,而不是手舞足蹈。沙漠性偏冷,有種獨特的神祕感。三毛和沙漠是朋友,三毛也是沙漠。

沙漠並非一種一成不變的事物,她是有生命的,她和三毛一樣曾經叛逆卻依舊單純。其實她很喧鬧,彷彿從不落寞。沙漠應是輕盈的,風一吹便能飛起來,掛在樹梢上等下一陣風。沙漠也很不羈。

三毛如此,人人如此。只是有些人承受風沙太厲,傷了筋骨,害怕起風來。有些人被樹枝牢牢地掛住了。有些人,變成了綠洲,變成了風沙。世界便如此存在了。畢竟,流沙是少數,晶瑩純粹,化為近在咫尺的虛渺的銀河。所以啊,沙漠和星星很美,卻只有沙灘更擠滿了人,也不乏獨有的椰汁香甜。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6

我讀了兒童文學有感是因為其中一篇文章《鞋匠與兒子》,寫得非常好。

鞋匠是我小區必不可少得人,他修得鞋既美觀又舒適。鞋匠不僅鞋修的好,而且心地善良。許多孤殘老人找他修鞋他都分文不取,外地人來擦鞋都説他運氣好,他的運氣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好。他的妻子在為他生下兒子就離開了人世。妻子的離去帶走了那個愛一面哼歌一面補鞋的鞋匠,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埋頭幹活的“機器”。鞋匠只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小區的婆婆奶奶們看到這幅景象,很同情鞋匠與他的兒子,把孫子不吃的乳汁和奶粉給了小傢伙,小傢伙吃着百家奶長大了。五歲那年的冬天,水冷鞋匠把水含暖了才給兒子喝,飯涼了,嚼熱了才給兒子吃,兒子是鞋匠唯一的歡樂,只有兒子笑人們才會看見鞋匠笑,他二十歲的臉卻比四十歲的臉還滄桑,鞋匠開始打聽小孩上學的事,過幾天鞋匠把兒子送給用一家有學問的家庭,過了幾天有一位工程師來找他,他想了半天才把孩子給了工程師,孩子被工程師接走後孩子每天都跑來偷偷看着鞋匠,鞋匠給孩子打了一頓,工程師不忍心就來找鞋匠,鞋匠很搖頭。第二天一早,鞋匠和他的鞋攤一起消失了。

讀完了《鞋匠與兒子》我大有體會,這個小傢伙雖然從小就失去了母親,過着艱難的生活,但是他從不抱怨生活給他帶來的困難。而我們過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向小傢伙學習,珍惜父母給我們的愛。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7

我利用空閒時間閲讀了《斑羚飛度》一文,其中人類的殘忍,斑羚種羣的團結,鐮刀頭羊的機智無私全都躍然紙上。在此,僅發表一下我的一己愚見。

傷心崖上,一羣飢渴的獵人用貪婪兇狠的目光盯着懸崖邊上的一羣斑羚,在獵人眼裏它們是上等的山珍,而此時的斑羚們卻面臨着種羣滅亡的危險。獵人們用斑羚的生命來滿足他們貪婪的想法,可見人類是多麼的殘忍。

當斑羚們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機智勇敢的鐮刀頭羊我能為力的鳴叫了數聲。雨後一塵不染的天空中出現了一道絢麗的彩虹,有的斑羚被這別樣的彩虹所迷惑,向懸崖邊上走去。頭羊的一聲高吼,阻止了同伴的行為。隨着這聲吼叫,整個斑羣分成老幼兩撥,老少成對飛躍懸崖,老的斑羚自願的犧牲了自己,而將自己的身軀作為踏板將年輕的一代送往逃生的對岸。每一隻年輕斑羚的成功飛渡,就意味着一隻年老的斑羚摔得粉身碎骨。然而,沒有一隻年老的斑羚為自己調換位置,它們心甘情願的為年輕的下一代開通一條生存的道路。動物尚有如此的胸懷,部分人類卻是做不到的。他們更看重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大局。這一點,我們人類應該向斑羚學習。

然而,這羣斑羚不是偶數而是奇數,最後剩下那隻成功指揮斑羚羣飛渡的鐮刀頭羊,隨着槍的砰砰響聲,胸部冒出了好幾朵血花,搖晃着向懸崖邊走去。它用自己的智慧讓羊羣得意生存,自己卻英勇的走向了死亡,它捨己為人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文學鑑賞心得體會 篇18

水滸傳讀後感《水滸傳》又名《忠義水滸傳》,簡稱《水滸》,作者施耐庵,作於元末明初,而至晚於明朝中晚期成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説,開創了白話章節小説的先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水滸傳》及相關文化的研究被稱為水滸學,簡稱水學。

《水滸傳》曲折動人的情節,尖鋭激烈的矛盾衝突,往往通過一個個場面展開、一個個細節描寫、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寫武松打虎的情節就是如此。第一個場面,寫他在景陽岡下酒店一連喝了十幾碗酒。接着第二個場面,寫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説:有大蟲傷人和三碗不過岡。武松懷疑店家用心不良,決計過岡。第三個場面寫他行數裏,看見剝皮樹幹上寫着有大蟲傷人等兩行字,武松將信將疑地仍繼續上岡。第四個場面寫他來到景陽岡上,看到山神廟前的印信榜文確信有虎。接着第五個場面才寫他在岡上遇虎、打虎。在打虎這個場面中,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過,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樹上被折斷,他就勢按住老虎拳打腳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這本書讓我瞭解了中國的歷史,水滸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的腐敗的一面,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78z6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