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教師心得體會 >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

書法是我國著名的出品,書法字體有很多種,學習好書法鑑賞,更加提升自己內部素養。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書法鑑賞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篇一

一個學期的鑑賞學習讓我對原本陌生的書法鑑賞有了一定的瞭解。醉過方知酒濃,當置身於那一幅幅優秀的書法作品中,才知道書法愛好者如痴如醉地“求工於一筆之內,寄情於點畫之間”那種情結為何!

書法是一門藝術,現在真正欣賞書法的還只在書法界搞書法創作的專業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非從事書法創作的能欣賞的人還不多,大多數人還只是一般看看而已。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要瞧出門道,就必須懂得入此門道的方法,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而很多非專業的人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對書法的欣賞只停留在“好”與“差”的感覺的層次上,是非常籠統和模糊的。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須多看多寫多練。曹老師建議,作為初學者的我們學寫字先從楷書或隸書入手。掌握各種筆法後再學其它書體就有了基礎。臨帖是練好字的必需手段。不臨帖,全憑自己想法隨意寫,是上不了路子的。學寫毛筆字一定要有恆心與毅力,要持之以恆,戒驕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説:“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

毛筆字比一般的硬筆書畫在線條的要求上更為細緻,它的筆畫並不是從如至終完全一樣的,從提筆,運筆到最後收筆,線條的豐滿程度都有所不同,只有良好的視知覺能力才能對整個字的邊、線和角有一個正確的把握。而且,對着墨的多少全控制在手腕與手指之間,對手部小肌肉的精細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力度的把握也十分重要。

練習書法能使人靜,而靜又是書法的前提!靜以修身,對書法的追求是一種境界,曹老師説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喜歡寫寫畫畫,還給我們展示了他十幾年前的作品文章.和他的一些書法練習手稿。這也使我聯想到了很多,這個時代的人們,當然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都是很浮躁的,做事情缺乏持久力,也總是靜不下心來!而老祖先留給我們這麼多寶貴的藝術財富卻不知道好好的運用!認真練習書法,不但可以提升我們自身的修養,還可以讓淵源的文化傳承發揚下去。

對書法的追求是一身的。點點滴滴的珍藏,匯聚成一本本的快樂來源!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篇二

大一第二學期上了光德兄的中國文化概論後,感覺受益匪淺,本學期再一次選了光德兄的課—《書法藝術鑑賞》。

我原本就對書法藝術頗有興趣,不過那是很小的時候,那時候沒有qq,也沒有計算機遊戲,閒暇時,就把學校發的書法書拿出來觀看,臨摹,感覺非常有意思。不過漸漸長大,我就已經沒有時間花在書法上了,甚至到國中,書法可都取消了,而我也要應付大量的課程,所以書法藝術與我漸行漸遠,不過,以後看到字寫得好的人,我會忍不住向他們討教,看到一個字漂亮的寫法,我也會記下來,慢慢練習。

正如光德兄所説,《書法藝術鑑賞》這門課的名字並不合適,因為我們對書法藝術瞭解並不多,根本就沒有鑑賞的水平,只能説是一堂‘掃盲課’,不過通過這堂‘掃盲課’,我還是收穫不少。

第一個收穫,是再一次與一個良師益友共度一個學期,在大學,每一堂課都能夠座無虛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光德兄李教授偏偏做到了。這與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吸引我們聽他的課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個,當然是他淵博的學識,師者,傳道受業解惑嘛,光德兄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學術積澱豐厚,而且它本身就是一個書法家,一個書法家來上書法藝術課是再合適不過了。他每一堂課的板書,都可以看作是幾幅書法作品,每堂課我們都能欣賞他的書法作品,實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另一方面當然就是學術意外的東西了,光德兄李教授年逾花甲,卻還願放下身段,與我們稱兄道弟,推心置腹,這讓我們十分感動。而且光德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教學方法別具一格,語言風趣幽默,常常能讓我們忍俊不禁。課堂氣氛十分活潑。在光德兄鋼杆弟子qq羣上,經常可以看到李教授寫的一些東西,讓我們感慨頗深。光德兄在課堂上也教給了我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在大學裏面是不多見的,李教授做人力求完美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二個收穫,當然是學術上的。在上《書法藝術鑑賞》課之前,我對書法藝術的認識相當膚淺,僅僅知道什麼樣的字是好看的,另外也就知道一些常見的幾種字體而已。通過這一學期的學習,總算對書法有了更深的瞭解,不至於貽笑大方了。每堂課,光德兄會在黑板上掛上幾幅書法作品供我們欣賞,然後講解,介紹。;這種做法使我們離書法藝術更近,而不是像其它班那樣僅僅是展示幾張圖片而已,這樣不顯得那麼空洞,枯燥。總之,通過這堂課,對我來説,光德兄‘掃盲’的目的肯定是得到了的,今後與人談論書法藝術方面的東西時,應該能談上幾句了。

《書法藝術鑑賞》是一門人文素質選修課,當然不會有多高的要求,對很多人來説,不過是偶爾光顧一些,湊湊學分罷了,但我不這樣對待,這些課旨在提高我們的人文素質水平,而且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水平確實有待提高,很多人連漢字都不能寫的工整好看,對一箇中國人來説,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聽這類人文素質課,在學習知識,拓寬視野的同時,也陶冶了情操,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做人的境界。

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能夠遇到幾位良師益友,確實是非常幸運的事情,祝願光德兄身體健康,早日完成他人生第三階段的目標,但願自己以後能多遇上幾個這樣的良師益友。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篇三

前些日子逛書店時,買了本《楷書技法與指導》的書,粗粗的瀏覽了一遍,對裏面談到的關於書法欣賞的內容有了興趣。

書法家沈尹默説過“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蹟,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書法論從》)。確實,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往往能令人百看不厭,心曠神怡,愛不釋手。像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的喜愛一樣,甚至都到了自私的陪葬的地步。

書法欣賞它本身有一定的規律:

首先書法是屬於視覺藝術,它主要是通過作品對視覺的衝擊而產生的。因此在欣賞上要注意反覆不斷的觀賞玩味。

第二,書法欣賞的能動性。書法欣賞是積極的、能動的,怎麼理解呢?書法的欣賞也要像美術、音樂作品的欣賞一樣,離不聯想和想象。如果欣賞者僅僅像認字一樣看待書法作品的話,我想他只要把作品年成是一些刻板抽象的符號,而沒有任何美感而言。因此在欣賞書法作品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聯想和想象,充分的體驗作者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用筆鋪毫,體會每一個急慢快緩的動作,這樣才能充分體驗書法的節奏、美感。

第三,書法欣賞的主觀色彩。書法作品的欣賞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因此欣賞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性情氣質,審美經驗等都會對作品產生不同的看法,正所謂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同時書法的審美標準也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一、點畫的線條美

書法家運用提按、頓挫、輕重、粗細、強弱、徐疾等用筆的技巧,結全用黑的枯、濕、濃、淡等豐富的變化,使書法線條產生了極強折力感和情感之美。因此在審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書法線條的變化,體驗作者的情感和動作變化。

二、結構的造型美

對於書法作品的欣賞,首先人們往往會從作品上的文字內容入手,以字為單位進行一逐個的往下看,因此有了豐富的線條表現力後,也要注意整個字的結構變化。如《蘭亭序》中的二十個“之”字一樣,儘管字的點畫簡單,但個個姿態各不相同,極盡變化,就充分表現了字體結構的造型美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字極強的處理能力。

三、章法的整體美

這一點主要是體現在作品的整體效果上,除了點畫、單字的欣賞上,整體的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章法也稱為“布白”,其實質是指作者對作品中空間虛實的藝術處理。“實處之妙,皆由虛處而生”,“虛”與“實”,“白”與“黑”,相依相生,體現出虛實結合的美原理。因此要注意作品中章法的欣賞。

四、全幅作品的風格美

風格,用馬克思的話來講:“風格就是人”,説具體一點,“風格在這裏一般指的是個別藝術家在表現方式和筆調曲折等方面完全現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點”(黑格爾《美學》)。因此在書法作品的欣賞上,要注意對作者的風格化的認識與欣賞。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篇四

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裏,談玄論道,放浪形骸。在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這是我國古老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邊舉行儀式,用香薰草沾水灑在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與司徒謝安、辭賦家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行一場盛大的風雅集會,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其間作詩三十七首,結纂為《蘭亭集》。五十一歲的王羲之於酒酣之時,用蠶繭紙、鼠須筆趁興疾書,為此作序,這就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蘭亭》。這篇傳送千古的名跡,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四十二字,通篇飄逸至極,字勢縱橫,變化無窮,如有神助。充分體現出行書起伏多變、節奏感強、形態多姿,點畫相應。在章法、結構、用筆上都達到了行書藝術的高峯。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峯,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在我學習欣賞之後有如下感想與看法:

天然的布白。《蘭亭集序》佈局的形式,是採取縱有行、橫無列,行款緊湊,首尾呼應的方式。《蘭亭集序》一共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寬密。如神龍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較疏,中幅均勻,末五行緊密。字與字之間,打字奧參差,不求劃一,長短配合,錯落有致。保留了起草時隨手書寫的自然姿態,頗得天然瀟灑之美。

多變的結構。《蘭亭集序》的結構可説極盡變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強調欽側,不求對稱,強調輯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結體或修長或渾圓,突破隸書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別是文字中有重複者,則轉構別體,無一雷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二十個“之”,寫法個個不同或平穩舒放,或藏鋒收斂,或端莊如楷,或流利似草,變化不一,盡態極妍。

最卓越的藝術品,往往在極小的空間裏藴含着極豐裕的藝術美。《蘭亭集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於式幅之中的輝煌的書藝殿堂。唐太宗讚歎它“點曳之功,裁成之妙”。黃庭堅稱讚説“《蘭亭集序》,王右軍平生得意書也,反覆觀之,略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其全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一個生命的形象,都別出心裁,自成妙構。

欣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心靈的震撼,此美乃大美。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篇五

“飾文字以觀美”,這是魯迅先生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詮釋。古人也有“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和“書則一字已見其心。”一説。文字的發展是從圖形到漢字的,因此書法的歷史也很悠遠,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代。那時的甲骨文和金文(青銅器銘文)是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的漢字,也是中國最古的書法“作品”。金文書法帶有美化裝飾的傾向,體現了整肅端莊的標準美。後來的秦朝的小篆、漢朝的隸書、唐朝的楷書,還有那些裝飾性的瓦當文、美術化的花樣字,都接續了殷商金文書法的這一傳統。所以書法的發展經歷了很多不同的時代。

中國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產生階段,中華民族是最早使用線條表達文字意思的民族。而文字一開始的形態圖畫文字而不是圖畫,漢字也是這樣。漢字的形成是基於繪畫,經過線條的改變、刻畫符號的發展一步步進化而來,出現在陶瓷上的線條符號具有了美得藝術價值,這就是書法的雛形。

中國書法史上一次大的改革出現在三國時期,楷書的點畫線條運動更加豐富多彩,在空間造型上也趨於穩定。楷書出現後,中國書法在字體上的改變也基本結束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書法發展的一個快速時期,因為當時極大地強調人格的自由和獨立,推崇的才情、品貌、風度、言談、智慧、個性,提出了“文以氣為主”,“以形寫神”為命題的藝術創作。並且在當時出現了書法的第一個高峯,使書法由古拙向妍美轉變了。行、草書也出現在當時,這兩種文體以連貫的線條運動為主,並使書法用筆的速度、節奏、筆墨等幾方面得到了統一。

唐朝在中國書法史上有着難以磨滅的貢獻,如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使楷書向定型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等等。唐朝把楷書推向了後人難以再現的高峯,同時也把草書推向了絕頂。中國書法在唐朝走向了成熟並奏響了歷史最強音。

宋代的書法領袖以卓越的藝術實踐,奠定了中國書法新的審美理想—“文氣”、“書卷氣”。他們在漢字字體、書體創新新的技法,在理論上闡述新的觀點,。宋代書法成熟的標誌是“蘇黃迷蔡”的出現,他們以輕快活潑,恣肆放達的手法,以“意”為書的意境使人耳目一新,掀起了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元代時中國書法史上力主復古,又別具藝術境界的特定時期。元代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書與畫的關係更為緊密。他們把詩、書、畫、印連為一軸,這對以後的明、清的畫風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明代時書法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書法是沿着宋元傳統的基礎上繼續演變發展的。這一時期有兩條發展脈絡,一條以“三宋”,“二沈”為代表,第二條是狂草書風為線索,總之,都對清代的書法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清代的書法風格在當時的經濟,思想,文化,政治的影響下具有時代風貌。清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書道中興”的重要發展時期,碑學的提倡,興盛為書法的發展開創了新的天地。

現在我想説一説學習書法的心得,特別是在寫書法時的體會。我認為書法是一種可以陶冶情操,靜心凝弦的好方法。它特別能鍛鍊一個人的耐心,在心情煩躁時,在心事重重時,在怒火中燒時寫一幅貼會有很好的效果,它能使你安靜下來,細細思考,感覺就像與外界斷了關係,他們影響不到你,你是在自己的世界中,沒有人打擾。書法是一件高雅的事,所以我們在對待他時也要有佛家所説的一種境界,來世得菩提時,心似琉璃!所以,在閒暇時我們不妨寫上一寫,在煩躁時不妨寫上一寫,在快樂時也不妨寫上一寫。不求多精,但求明義。

書法鑑賞心得體會篇六

學習“書法藝術鑑賞”這門課程的時間不長,本來就只有半學期的課,由於自己的骨折拉了兩節課,是十分可惜的。但在我所上過的幾堂課中,我依然感受到這門課程的獨特魅力——中國書法藝術的悠久歷史和精神內藴。我就像翻開了一本瀰漫着濃郁油墨香氣的書,欲罷不能的沉浸在書法藝術的世界裏。

和書法還是有點交情的,所以當初看到這門課程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它。外公的書法有一定的功底,朋友和同事們都愛看他寫毛筆字。作為最被疼愛的外孫女,從小,我就接受外公的指導練習書法。剛開始,幫外公磨硯,看着他“寫大字”,漸漸的,外公給我看各種字帖,年幼的我就算寫不來字,也知道了“篆書,隸書,楷書,行草,草書”,就在這種墨香宣紙環境的耳濡目染下,我對書法藝術有了親近感。隨後學習執筆姿勢,描紅,臨摹字帖變的順理成章。就這樣,直至高中學業的繁忙和最疼愛我的外公的去世,我的書法荒廢了,甚至連宣紙毛筆硯台墨汁的文房四寶都找不到,更別提能靜下心來寫我的大字了。

所以,當我看到“書法藝術鑑賞”這門課程時,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促使我重頭開始瞭解書法——這對我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的藝術。果不其然,當我上了幾節課後,我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書法世界。

曾經只懂得“篆書,隸書,楷書,行草,草書”,“柳體,顏體”的我並不瞭解整個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書法藝術的賞析。從前的我覺得書法就是寫大字,但上了課之後,我明白,書法不僅僅是寫字,它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文化,它利用了最平淡無奇的生活實用工具——文字,負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能透露出寫字人的性格和氣質,也是大千世界的抽象和濃縮。

其實,我覺得,書法和繪畫一樣,是一門跨民族,跨時代,跨文化,跨國界的藝術。繪畫是以色彩為媒介,以畫面為形式;書法是以線條為媒介,以筆墨為形式。它們都是抽象的,有細膩精微的外在形式和深沉豐厚的精神內藴。當摩爾的雕塑在美術館展出人頭攢動的景象出現,當人們爭相去博物館看凡高的《向日葵》,我們想到什麼了嗎?每年有許多學子留洋學畫,但又多少高中生會在家練書法呢?既然繪畫藝術能向全世界覆蓋,書法藝術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有可能的,那需要我們炎黃子孫共同努力,先從我們自己做起,重視先輩留下的寶貴文化財富——書法藝術,向世界詮釋其精髓,將其發揚光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aoshi/ln9kk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