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延安之行心得體會(精選3篇)

延安之行心得體會(精選3篇)

延安之行心得體會 篇1

延安,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聖地。巍巍的寶塔山、綿綿的延河水,猶如聖景一樣印照在我的記憶之中。 每每説起延安,一種崇高的敬意就會油然而生,總想有一日能親臨延安去瞻仰它的風采。近日,我有幸參加了院裏專門組織的新進幹警赴延安參觀學習的紅色之旅,短短几日,我受益良多,感慨頗深。

延安之行心得體會(精選3篇)

到了延安,我不禁有些吃驚,這座印象當中貧困、蔽塞的陝北小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鱗次櫛比,街道寬敞筆直,高檔酒店、大型商場一應俱全。我心中不免產生疑問:這塊貧瘠的黃土地是如何快速的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的呢?

革命聖地延安是新中國紅色政權的搖籃,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裏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遺址,我們滿懷景仰地駐足在楊家嶺的窯洞旁、聚集在黨的七大會址中、緬懷在延安革命紀念館裏……透過一個個紅色遺蹟的傳承,追昔撫今。在楊家嶺革命舊址,看到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簡陋的故居我不禁感慨萬千,他們就是在這樣狹小、陰暗的窯洞裏,以雄才大略、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了一場又一場至關重要的偉大戰役,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震驚世人的光榮勝利,就是在這昏暗的油燈下,斑駁的桌椅旁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指引着中國革命前進方向的光輝著作,看到這些,我對艱苦奮鬥的傳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在黨的七大會址,我們認真聆聽黨的“三大優良作風”的誕生及深遠影響,對做好新形勢下的羣眾工作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和棗園遺址,延安幹部管理學院的王教授為我們現場講授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的事蹟,“人民的駱駝”任弼時的事蹟等,從事蹟中我深受教育和啟迪。

這次活動我們還參觀了秦始皇陵、乾陵等。觀秦始皇兵馬俑,我們的先輩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可謂世界之最,看乾陵,面積廣闊,氣勢宏大,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中華歷史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感到自豪。自豪過後我不禁陷入沉思,帝王陵墓的奢華值得我們自豪嗎?延安革命聖地和這些帝王陵墓同在陝西,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帝王的陵墓尚且奢華,可想而知他們生前又過着怎樣享樂富貴的生活,而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他們是我黨我軍的最高領導人,住的卻是普通的窯洞,用的是部隊配發的木椅、木牀, 這充分體現出我黨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帝王們死後還要奴僕陪葬,貼身服侍,而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凡事親歷親為,自己補衣種菜,這充分體現我黨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帝王陵墓的龐大值得我們自豪嗎?古代為了帝王這一個人死後能過的“舒適“,就要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用老百姓血肉和汗水去堆積這看起來雄偉壯觀的陵墓。而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天天和人民羣眾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把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利益作為根本宗旨,響亮地提出了“為人民服務”的口號,這充分體現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帝王們興建陵墓張揚炫耀值得我們自豪嗎?帝王們的陵墓處處彰顯着自己身份的高貴,炫耀着自己的功德。而我們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則是默默無聞、任勞任怨、埋頭苦幹,任弼時同志就是典型的代表,“駱駝精神”是我黨對他道德品質和光輝人格的形象比喻,擔負着沉重的擔子,走着極為漫長的路,沒有休息,只有工作,沒有任何要求,還有白求恩,作為一名外國人,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極端熱忱,把一生奉獻給了偉大的中國革命。這充分體現了我黨默默無聞、勇挑重擔的精神,這才是值得我們自豪和學習的。

對古代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舉動雖不贊同,但這些雄偉的建築和工程也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狀況和國家地位,而今,稍微留心,不難發現,去參觀這些帝王陵墓的中國遊客開的都是奔馳、寶馬,穿的都是阿迪、耐克,用的電子設備都是三星、索尼,這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全部是外國的產品,我不禁要問:我們的在哪裏?大氣磅礴的帝王陵墓是我們的“產品”,但他只能代表過去的輝煌,當我們身為中國人讚歎和自豪昔日的輝煌的時候,我們還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的國家還有很長路要走,我們和世界很多國家還存在着巨大差距,我們要把這次在延安學習到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中去,努力工作、開拓進取,自覺地繼承和弘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檢察職業道德,忠誠為民執法、安心本職奉獻,努力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祖國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當我們即將結束這次紅色之旅返程的時候,我遙望延安,露出了笑容,因為我找到了延安迅速發展的原因。延安,你的明天會更好!

延安之行心得體會 篇2

延安,我心中久仰的聖地,雖從未去過,卻對她神往已久。恰值機關黨委組織延安紅色之旅,有幸赴革命聖地,接受傳統革命教育。一路上參觀了黃河壺口瀑布、楊家坪、棗園、延安革命歷史紀念館、黃帝陵、秦始皇兵馬傭博物館等景點,幾天下來,頗有體會!

過去,只能從書本里、影視中、報刊上了解到延安光輝的歷史,看到延安雄偉的身影。巍巍寶塔山,清清延河水。那時的延安在我的記憶中代表了一段歷史、一個時代。1935年到1948年,這裏曾經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戰鬥、生活、工作了13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做出了關係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延安這個名字不但沒有隨着歲月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而更加鮮亮,她如一座豐碑久久佇立於每一位中華兒女心中。如今的延安已經成為旅遊聖地,成千上萬的人們來到這裏,追隨偉人的足跡,重温那段中國革命的崢嶸歲月,接受延安精神的薰陶與洗禮。今日有幸作為其中一員,親臨延安瞻仰它的風采,感受到老區人民淳樸的風情和崇高的風範,深刻體會到革命選擇了延安,延安孕育了革命,哺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

當今的時代與革命戰爭年代相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在當代仍然有着偉大的現實意義。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沒有過時,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經過60多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沒有不繼續艱苦奮鬥的理由,即使以後發展了、富強了,艱苦奮鬥的精神依然不能丟。

延安之行,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革命教育。延安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延安精神是黨的傳家寶,是我們民族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堅定信仰,在黨的領導下,和全國人民一塊,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忘為人民服務的本質,牢記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另外,機關黨委還組織我們還參觀了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秦始皇兵馬傭博物館等。黃土地、黃皮膚、黃河水,這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發源地,華夏族的始祖炎帝和黃帝在這裏留下光輝的足跡,九曲黃河,萬里泥沙,浩浩蕩蕩,想我中華泱泱大國,幅員遼闊。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感到自豪,都深深的熱愛這片土地。歷史上多少英雄兒女為之拋頭顱灑熱血,換來了今天的中國。瞭解歷史,展望未來,這也激勵着我們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奮鬥!

此次延安紅色之旅雖然時間短暫,但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是永存的和無價的。我將以此為動力,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思想素質,堅定理想信念,錘鍊意志品質,勤奮工作,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和貢獻,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的勝利召開。

延安之行心得體會 篇3

前幾日,我有幸到延安、西安等地進行參觀學習,感觸很多。特別是能親臨延安去瞻仰它的風采,感受老區人民淳樸的風情和崇高的風範;革命紀念館裏那一件件簡樸的甚至有些簡陋的珍貴歷史遺物,一張張黑白的甚至有些殘破的照片,一副副泛黃的甚至有些模糊的文字,彷彿無聲的歷史,向我們傾訴着它們曾經歷過的崢嶸歲月;還到楊家嶺參觀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辦公地,就是在這樣在狹小、陰暗、簡陋的窯洞裏,毛澤東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雄才大略,運籌帷屋,決勝千里,指揮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延安,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聖地而永載史冊。

延安之行,使我們受到了一次最生動的黨性教育。延安之行堅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艱苦的年代,是黨的方針政策吸引了大家,大家都懷着崇高的理想,奮鬥目標,也正是這樣,大家一塊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打倒了蔣家王朝。新的時期,我們更要堅定信仰,在黨的領導下,和全國人民一塊,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延安精神是黨的傳家寶,是我們民族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我們進一步弘揚延安精神,始終堅持艱苦奮鬥,執政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弘揚廣大偉大的延安精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忘為人民服務的本質,牢記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精神,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好好學習,踏實工作,為偉大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我們還要按照《黨章》要求,發揚延安革命光榮傳統,以延安精神教育和引導我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形成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促和諧的文明風尚,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緊緊抓住提高人的素質這個核心,以豐富的道德實踐引領社會風尚,以良好的文明素養保證和諧穩定,從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

延安之行歸來,突然有一種強烈的學習慾望,要好好學習中國的歷史,學習黨的歷史,更要學習一些新的方針政策,與時俱進,用知識和文化來武裝自己,爭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7838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