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博物館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博物館心得體會(精選13篇)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

走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股浸潤着歷史莊嚴、滿含着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紀之風便撲面而來。正當廳屹立一尊毛澤東同志的雕像,是他,當年帶領着四萬萬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在敵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開創出如今這一片美好的世界。

博物館心得體會(精選13篇)

中央展廳中陳列着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件件都透漏着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着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驕傲。

冬風刺骨,兩翼展廳已頗是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鬥,或許還立下過無數次戰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裏躺着,將那曾經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

從大汶口時期的第一場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爭,抵禦外侮、護我中華也需要戰爭。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兵器的改革圖:最初的石質斧鉞到後來的銅質戈戟,再到後來的火槍火銃,到現在的槍炮彈藥、導彈衞星。這一系列的發展無不彰顯着中國人民的智慧,預示着中華民族的再度騰飛!

如今的中國已經永遠告別了過去的那種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狀態。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並且努力地遵循着這些政策來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以期達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標——世界和平。陳列館中的一切便是這最好的見證。

一張張顏色灰暗的舊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殘垣為我們講述着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中反抗外國侵略、誓死保衞家園所作出的一次次鬥爭。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但同時又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舊中國在那裏滅亡,新中國從那裏走來!

中央展廳中陳列着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件件都透漏着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着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驕傲。

冬風刺骨,兩翼展廳已頗是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鬥,或許還立下過無數次戰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裏躺着,將那曾經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

從大汶口時期的第一場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爭,抵禦外侮、護我中華也需要戰爭。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兵器的改革圖:最初的石質斧鉞到後來的銅質戈戟,再到後來的火槍火銃,到現在的槍炮彈藥、導彈衞星。這一系列的發展無不彰顯着中國人民的智慧,預示着中華民族的再度騰飛!

如今的中國已經永遠告別了過去的那種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狀態。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並且努力地遵循着這些政策來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以期達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標——世界和平。陳列館中的一切便是這最好的見證。

一張張顏色灰暗的舊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殘垣為我們講述着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中反抗外國侵略、誓死保衞家園所作出的一次次鬥爭。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但同時又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舊中國在那裏滅亡,新中國從那裏走來!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2

在鄰近五一之際,在單位領導的支持和組織下,我有幸參觀了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xx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收藏和陳列,展現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集文物徵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於一身,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走進國博,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此浮雕是根據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創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畫而做成的。然後我們又去樓上觀看了歷史上的各種藝術品,中國信奉佛教,就不乏有很多不同姿態的佛。還有青銅時代的各種青銅器,猶屬鼎最為常見。

最後就是我比較喜歡看的中國的瓷器,中國原始的陶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從商代燒製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到東漢時期燒製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出現了“南北白青”的局面;再到宋元明清時期進入了發展興盛時期。無論是唐三彩還是青花瓷,活着各種顏色的釉,都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結晶。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3

博物館是人類的“文化殿堂”。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的當下,發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也日益引起關注。

博物館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文化橋樑”,以珍藏的實物記錄傳播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無比寶貴的財富。與文字記錄相比,博物館的實物更能直觀體現歷史、表現文明,在公共文化傳播和教育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着我國相關措施的不斷出台和完善,博物館蓬勃發展,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反映,也是公眾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現。然而,博物館硬件再“高大上”,沒有文明的參觀環境,參觀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時就會像吞下了蒼蠅。

一些參觀者把博物館等同於一般的旅遊觀光點,以逛景點的心態走進博物館,呼朋喚友、高聲喧譁、隨地坐卧、隨意拍照、亂摸亂碰,不顧別人感受和館內禁令隨意使用閃光燈、自拍杆,卻忽視了保護博物館內應有的靜雅和秩序。甚至發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極端低級”的不文明行為。

一個博物館不管大小,往往濃縮了一座城市、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每次參觀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觸摸”,一次進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禮。然而,精神的洗禮需要文明細節的滋潤。博物館裏的不文明現象,既説明部分參觀者的文明素養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館管理者考慮不周。一些博物館長期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尤其對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的參觀人羣,缺乏有效的疏導和管理,往往會在參觀高峯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館內的參觀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參觀者個人自覺外,管理責任尤其重要。當前,旅遊部門實施的不文明行為黑名單制度,故宮等熱門景區在高峯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種博物館的管理中借鑑、使用。只有細化管理,才能引導公眾形成文明的參觀習慣,更好地促進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有序的“文化殿堂”。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4

伴隨着春天的到來,國家博物館也迎來了復甦的腳步。國博重裝運營後,《復興之路》是國家博物館重新運營的重點展出之一。

20xx年3月27日,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天安門廣場附近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羣,有國外友邦的旅遊人士,也有來自外鄉的兄弟同胞。而最熱鬧、隊伍最長的當屬國家博物館的參觀隊伍,一大早就排起了長龍,雖然人多,但是井然有序。在經過了2個小時的排隊候,我進入了國家博物館的主展區,找到了《復興之路》主題展覽區。

《復興之路》展區通過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程,展示了歷史如何選擇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等一系列國家基本路線方針的時刻,同時也展現了屹立於世界的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

此次《復興之路》總共分為五部分,以時間為順序,通過大量的圖片、史實、雕塑、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面的展示了中國近170年來的風風雨雨。在參觀舊中國鴉片戰爭時,心情無比沉重,一組《苦難的中國人民》雕塑深深的震撼了我,老人拄着枴杖,婦女挑着竹籃,竹籃中還坐着一個小孩,每個人的眼神充滿了無奈和痛苦。這組雕塑是當時中國人民的一個縮影。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中國人民不滿國內現狀,對國家未來進行的一次偉大的探索,而新文化運動則解放了國人的思想,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新的思想浪潮。而當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時,國內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為國家找到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新道路。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希望,自此,中國人民有了奮鬥的方向。

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無數的革命先輩為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而前仆後繼,無怨無悔,無論當時的生活是多麼的艱難。在這個篇章中,我看到了有關苦難的另外一組雕塑,名稱是《艱苦歲月》,一位老紅軍吹着笛子,而旁邊的小孩則偎依在他的身旁。同樣的苦難,這幅雕塑的人目光堅定而深邃,無不展示了當時人民對未來的堅定和嚮往。1949年隨着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莊嚴的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刻,中國人民從此站了起來,無數先輩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此時此刻,在這片熱土上成為現實。自此中國人民走上了國家復興的偉大之路。從建國時期一窮二白的國內現狀、帝國主義封堵圍截的國際事實,中國人民不畏強權,始終堅持自主發展、和平共處。經過自建國以來60餘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為國家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中國人民在偉大的復興之路上,已經走得更加的從容和淡定。

參觀《復興之路》展覽後,我思緒萬千,既感慨幸福得來之不易,又感受到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而我作為新時代的千萬黨員的一份子,又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我們既要維持國家的繁榮和富強,也要進一步的擴展國家的綜合實力,實現我國偉大的復興。正如參觀完後我在電子屏幕上的留言“繼往開來,繁盛恆昌”,相信祖國在我們這代人的繼續努力下,國家會更加的昌盛。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5

1、有朋友在MSN上笑:鄒老師真勤奮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還在上網伏筆耕耘啊?

我倒誠實: 沒寫東西,呵呵,在看別人寫的,檢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繼續:那還是勤奮……

哈哈,其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俺既懊惱自己沒有早點起來出去去什麼博物館看看,也沒什麼想法可以寫得出來的,只好在網上看別人的博客。

主要是看別人寫去博物館的觀感。一般人其實很少去博物館的。只要去各種博物館看看就知道了,各類博物館一般都是沒啥人去,顯得冷冷清清的。

去過的人,一般都是會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過程寫出來。我看着頗得教訓和啟發:有些博物館,看別人的敍述之後,我其實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則更加有興趣;還有的也太不正規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錢給假鈔什麼的,我要去的話,就得小心了,事先準備好零錢;還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機問題,還是角度問題,或者怎麼樣補救光線的不足?還有,大家去的都是一個博物館,但看到的東西,很多的觀感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那些我沒有看到想到,怎麼樣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維得以改進?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這裏大致總結一下:

2、 要解決“為了看什麼而去博物館”、“去哪些博物館”、“在博物館怎麼看”、“看完之後如何變成有用的知識”這些問題之後,博物館才真正實現了其社會價值。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點一滴去做,需要長期努力,還需要回顧和檢討改進。

北京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點綴着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館。一百多家博物館,市外的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市內的鬧中取靜,不失幽雅。天氣適宜的週末,參觀博物館既能學知識,又能活動活動玩得開心。

博物館參觀竅門是:安排好時間和路線,博物館一般閉館較早,要想一天多去幾個,最好早點起,早出門,並安排好行程;還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館點打個電話,落實一下是不是開館,有些博物館正在裝修改造中,如果貿然前往可能撲空,還有就是關注當天的天氣和調整好自己的體能了,呵呵。

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車路線,能節省不少時間和體力!還有要了解博物館大概有多大,根據自己的興趣等判斷大概要花多長時間,附近有沒有其他博物館,回來什麼路線,中午到哪裏吃飯等等。

最後,出發的時候別忘了換一雙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北京很多博物院的各個展館比較大,要細緻地觀看一遍,可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小心別讓自己的腳受委屈。還有,衣服要可以穿脱的,因為很難講那個博物館的温度會怎麼樣,有的過熱,有些很冷,我都遇到過。

3、 博物館不同於公園:博物館所藴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很多,如果把參觀博物館等同於逛公園,那就錯了。逛公園,為的是單純的欣賞風景,娛樂放鬆身心,那走馬觀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館參觀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覽主題為背景,通過觀看和接觸展品,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作一定的瞭解,進而擴大視野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參觀博物館是一種知識的薰陶和觀察自然與社會的一種方式,通過這個窗口滲透進歷史、人文、科學知識的源源活水,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藴,所以還得有點認真的態度才行。否則,走馬觀花的看,您的參觀只是為博物館增加人氣,買票參觀的話只是為GDP的增長做貢獻,自己的收穫不大。

參觀博物館要想有更大的收穫,參觀前最好做一些相關的知識準備。有些展出可能是我們從來不知道的,會有些深奧枯燥,最好提前查閲一下相關的知識。最好參觀時能將知識和展品實物相結合,最重要的是激發興趣,調動眼睛去觀察,耳朵去聽(最好能找講解員講解或者租用自助導覽設備),主動地思索問題。目前北京地區許多博物館已煥然一新,早已是散發無窮魅力融聲、光、電、多媒體和互動體驗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的現代化館點,好多博物館提供動手區域(DIY)如果可以也多爭取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4、瞭解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學習,進行知識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質準備,比如水,比如筆記本和筆,比如相機,帶了這些最好存包之後再入館參觀。因為博物館的每件展品都有其豐富的內涵,認真看完整座博物館的展品需要大量時間,因此攜帶包、袋就需要花費相當的體力。

留意博物館內的提示牌,非動手區的展品不能動手摸,萬一摸壞了俺們陪不起。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僅靠一兩個小時的自行參觀,很難有真正的收穫,而通過傾聽講解員的講解,邊聽邊看,參觀效果會更好。最好能聽講解員講解、跟着講解員一起走,聽他們的講解會讓你受益匪淺。

當然聽他們解説之前後,自己也可以一個人安靜地瀏覽一遍,因為解説不會每個展品都解釋的,很多他們會省略,那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展品可以隨意看個夠。然而最愜意的應該是跟解説互動,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求教和討論。

語音導覽器,看情況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

5、參觀中帶着相機、筆記本等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拍攝或記錄下來。現在很多博物館不僅允許參觀者攜帶各種各樣的輔助參觀用品進去,而且往往允許照相,前提是不對文物造成傷害即可。到博物院參觀完後,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麼一定將您的感悟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深化記憶博物館知識,還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穫並進行交流。

個別展覽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權原因,博物館不允許參觀者拍照。特別是一些臨時展覽和引進展覽,主辦方一般都會明確要求不允許參觀者對展品進行拍照。那其實也沒關係,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讓照的,很多照片他們自己的網站上和網友的博客其實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

此外,部分展品因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織繡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強光的照射下,會加速它們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損壞。因此,沒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館的規定也是好人的表現。

先説這麼多,以後想到其它的再補充……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6

對於博物館的印象,最初是從上海自然博物館裏的那巨大的恐龍骨骼開始。那時,應該是我還很小的時候,爸爸利用某個週末帶我去的。第一次看見這麼大的恐龍,被這龐然大物震撼了,驚訝於她的巨大、不可思議,也有點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嚇住了。於是對於那時自然博物館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這恐龍上了,其他的就什麼不記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館每年都有新的出爐,造型各異,主題不同,種類越來越細化,總之是各式各樣,層出不窮。

從外型上來説,如今的博物館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青銅器、天圓地方的造型不僅成為都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與博物館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顯示了設計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內部設施上,隨着各方面條件的快速發展,展館的已愈發先進和人性化。寬闊明亮的展廳,玻璃的展品放置處,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燈光,感應燈,室內良好適宜的温度和濕度等,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展品,同時也給我們參觀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這些硬件,博物館裏的軟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館都有電腦查詢系統和介紹,你可以通過小小的顯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瞭解整個博物館的情況。當然,也可以通過登陸各博物館的網站來了解。另外,每個博物館都配有專業的導遊,能較詳盡地為遊客作介紹,力求讓人們看懂、理解些什麼,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請導遊的話,也可以租借講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個人喜好隨時放講解錄音,同樣能很快地瞭解、獲得知識。

博物館日新月異地變化着,反映着上海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質量的一種提高。可喜可賀。

人們都説,上海的明天會更美好。而我堅信,上海那麼多的博物館的明天一樣會更好。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7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到浙江自然博物館去參觀。裏面的一切好像是真的一樣,四周獨特的燈光與一聲聲亮麗婉轉的鳥叫彷彿給館內又披上了一層清幽,連遊人們的説話聲也輕了,生怕蓋過了這美麗的聲音。

我們走進了這美麗的“大自然”,許多許多的小動物在“山坡”上,好像是真的一樣,都用水靈靈的眼睛看着我,好像我就是一個森林之王。許多地方,都是完全仿真的!連白天和黑夜都會加上。白天,鳥叫聲一點也不間斷,而晚上也不是毫無生氣的,青蛙呱呱地叫,時而還有一兩聲貓頭鷹的大叫。一個個展館排列得十分有序,一樓是鯨鯊、海龜、翻車魚、灰鯨幾個動物的模型。講解員給我們講了一塊掛在牆上的長方形海百合,這是生活在幾億年前的動物,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紮根在深海底的,而另一種是在大海里飄浮的,所以它不是植物而是動物。

第二層講了生命的演變過程,讓我們做了一次生命的旅行。我們從宇宙大爆炸説起,地球已經有了海洋,但是生命是怎麼出現的呢?在這個問題上,有的人説由於地下有海底煙囱,周圍温底很高,微生物眾多,很可能出現生命;另外的人則認為地球的生命是來自外星的隕石。這至今也是個謎。我也思考這這個問題,可不知不覺就出現了生命。第一個發現的動物是埃迪卡拉動物羣。隨後,澄江動物羣也陸續出現,這是寒武紀大爆發的典型代表,有三葉蟲等甲殼類動物。奧陶紀,海螺繁盛,角石、菊石等海螺出現,它們是鸚鵡螺等軟體動物的祖先。泥盆紀,是魚類繁盛時期,泥盆紀晚期,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在陸地上繁衍後代。石炭紀,大片大片地出現了蕨類的森林。二疊紀,最早的爬行動物出出,異齒龍,基龍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別看它們名字後面跟了一個“龍”,就把它們歸到恐龍那一類,它們只不過是大蜥蜴罷了。三疊紀到白惡紀,是恐龍的天堂,有了恐龍,這可是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越哦!漸漸地,我們步入了新生代,哺乳動物出現了。我們也結束了生命之旅。

第三層就是最有意思的模擬野外,在一條條幽徑的深處,有幾個解説器,有一台機器最有趣了,它可以放出各種鳥叫的聲音了!上面有一個類似雷達的東西,四隻小鳥在屏幕上,我點了第一隻小鳥,嗚——雷達轉了起來,不一會兒,一聲清脆明亮地鳥叫聲傳出來,咕嚕......克哩,最有趣的是那隻大角的聲音:咕嘟嘟嘟嘟......讓人不禁發出笑聲。

繼續向前走,我們走進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土洞,裏面黑黑的,什麼出看不見,裏面發出時斷時續的蝙蝠叫,我感到背後一陣涼,最後還是鼓起勇氣走了進去,四周一片黑乎乎,不遠處突然出現了一個亮點,走近一看,哎!不是出口啊!我歎了一口氣,是一個展台的光,那是五步蛇的產房!裏面有隻五步蛇標本虎視眈眈地瞪着我,雖是標本,但我也感到了害怕,它為什麼那麼兇狠呢?原來,它是在保護自己的蛋寶寶啊!雖然是蛇,但也有深深的母愛啊!

這次實踐活動給我的收穫真大,讓我明白了許多動物的習性和出現的時間,使我受益非淺!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8

玉不琢,不成器。木願雕,便成品。

繁華的都市裏,在高樓大廈、“小蠻腰”前,博物館顯如一個矮冬瓜,十分普通,但平凡中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那灰色的莊容中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韻味。

一入館,引入眼簾的是三面直瀉而落的白紗帷幕,一條襯着紅“扇”的黑色“天橋”橫架在大廳中央的上空。

走進潮州木雕展廳。廳內陳列着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木雕。我曾聽舅舅提及:潮州木雕以飽滿繁複、精巧細膩、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流光溢彩的漆金技術更讓人讚不絕口。昔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每一件木雕都是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當你全神貫注看着木雕時,如身臨其境,木雕中的人物彷彿在向你娓娓講述着、表演着那一段段潮州歷史故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讓我不得不為之驚歎!

走着走着,不知不覺中來到木雕製作部分展廳。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先要設計起稿,再到選材、粘貼稿樣,還要打坯、修光、打磨、貼金等複雜程序才完成。我心不禁被這小小木雕竟要經如此多程序才完成而震驚!我望一望雕木前的石塊,又看一下雕琢後的木雕,呀!簡直是天壤之別啊!……

時間緊迫,容不得我多花半點時間去欣賞,又得急急忙忙走進另一個展廳。先是歷史文化展廳,再是自然資源展廳,後是陶瓷展廳……匆匆而去,亦匆匆而別。珍品雖琳琅滿目,但也無暇顧及,所有美麗也僅是隨眼而過,唯有那木雕。

出館到海心沙公園吃午餐後,漫步於公園中的我仍無法忘記那潮州木雕的製作過程。漸漸領悟出了古人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之意,是無數次雕琢成就了這近乎奇蹟的成功。沒有一件“器物”不由雕琢便能成品的,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自以為是“玉”,不願去“雕琢”,持有傲慢態度的人,終究不能成“器”。即使是塊寶玉、寶石,不通過挖掘、雕刻,也只能是一塊爛石頭;即使你是個人才,不願付出汗水,也絕不能成功。

相反,你付出努力,即使是爛泥,也能成為價值連城的陶瓷;即使是木頭,也可成為精美絕倫的木雕;即使是白紙,也能成為聞名世界的名畫。

玉不琢,不成器。木願雕,便成品。

正如當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夢,讓七月南湖航船化作十月泱泱大國。猿人通過“雕琢”——自然災害、風雨洗禮,才有高智慧的人類;華夏曆史通過“雕琢”——朝代變遷、人事更換,才有五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當今美好生活也通過“雕琢”——抗敵戰爭、改革開放,才有現在幸福生活。

而身處幸福的我們,也不可忘祖先的付出,是他們用鮮血來雕琢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十幾代人的堅持努力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國度!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現在起就應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努力奮鬥。為祖國奉獻出一份力量!

是祖國給了我們和平幸福、舒適的生活,但給與天地之間的這國度,給予我們生命的是地球母親。她曾擁有一塊寶石——自然資源,並將它無私奉獻給人類,但人類通過了無數次“雕琢”讓它成“器”後卻忘記了這塊玉,渾然不知這塊“玉”是萬物之本。在為這惡果付出沉重代價後,人類終於醒悟,面對拯救“玉”的重任,我們就不能責無旁太,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將來用我們的智慧讓這塊“玉”再現昔日的生機盎然之景。

讓我們用汗水去雕琢我們的人生,用雙手去彩繪祖國的未來,用智慧讓寶玉重現生機!

我帶着快樂踏上了修學遊歸程,也帶着一片赤子情懷,踏上了人生之旅。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於1957後,至1959年10月建成,三層陳列樓層場面積為2300平方米,主要收藏和保存廣東歷史文物(以出土文物為主),舉辦陳列展覽,開展宣傳教育。1992年底又建造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建築面積1.32萬平方米,有13個展廳,2個客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30多年來,博物館文物藏品從4000多件增至12.4萬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出土這物等一級文物300件以上,圖書資料5萬餘冊,舉辦過各種陳列展覽上百次,受到國內外賓客和廣大觀眾的讚賞,在華南及海內外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我們聽着解説員的講解,不禁對我們的悠久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一種榮譽感油然而生。

生命的足跡讓我們冥想,革命先烈讓我們自省,祖先們的智慧讓我們敬畏。遠古的生命雖已遠去,但生命的足跡卻永遠存在,在地球上永恆在存在,各種遠古的生命的化石為現代的我們留下我們那無聲去美麗,永恆的痕跡。

自然界無奇不有,一種種不同的石頭,即美麗又神奇,經過自然界這個美麗的畫筆描繪出了人間最自然,純樸的藝術品。

這就是自然界。生命一代接着一代,不斷地繁衍生息,永恆的足跡讓我們冥想,經過自然界每一分每一秒地衝試,有些事已淡去,但那最自然,最純相樸的藝術品卻永遠會停留在我們心中,永遠綻放着那美好的花朵。綻放着那美好的花朵。

博物這行,收穫挺多,唯一遺憾之處,時間倉促,很多地方都沒細勘察探,只是過了下眼睛的洗滌,心靈的一種衝擊。

這次參觀,真的收穫不少,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大學生活確實豐富多彩,星火學社真的帶給了我快樂,以後我一定會多參加類似這樣的一些活動,增加自己的見識,不斷地提升自己,同時,也希望學院能夠多開展這樣的活動,給我們一個提升自我的平台。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9

在我踏出首都博物館的最後一步時,不禁連想感慨:這是一個藴含着多麼璀璨文明的瑰寶呀!我很慶幸今天能與相識已久的同學們一起觀光,一起分享,一起收穫。好奇的來,驚喜的走。滿載着無限的樂趣與滿足。從一層逛到五層,映入眼簾的一切都一直在充實着一顆空虛的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這一刻,向我展開了。

歲月流轉,幾十,幾百,甚至是幾千年的東西,今天依舊那麼清晰。看似簡單的,其實這些全都是讓人灑盡汗水的。遠處金碧輝煌,活靈活現的佛像,往近處細細斟酌,才知道這一道道的刻畫有多麼不容易。

看着那些古代玉器,看着那一道道形態不一的花紋,不同的形狀,這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條理不一的瓷器,各具風韻的京城舊事,開拓眼界的書房珍玩,輝煌的古都北京歷史……一幅幅讚不絕口的畫面在眼前出現,這是一個令人多麼難以忘卻的時刻呀,在博物館裏,玻璃架上的,立在地面上的,掛在牆上的,無不反應出了以前北京人的聰慧。

在這個非凡的境界裏呆了三小時,感受,品味,斟酌了許多非凡的東西 。心裏不禁生出了一絲羨慕,欣賞。為何上一代的人如此偉大?為何中華民族的文化如此璀璨?真希望,在將來的某一天,被稱讚的是我們。品味着這一本收穫,觸動着筆尖,記錄着這一段記憶。在千里之外,好像又聽到了讚歎。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0

在解説員的帶領下,我們分別參觀了新疆博物館現在對外開放的展覽:《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歷史文物陳列》、《新疆民族風情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和《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乾屍展覽》、《歷史的豐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覽》兩個中型展覽。通過近千件文物、大量的圖片,結合沙盤、互動裝置等現代化陳列設計手段,較系統的反映了從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近代的各個歷史時期新疆的歷史面貌。證明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流行的區域。同時,又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樞紐,世界文明的交融薈萃處。其中各種藏品令我們大開眼界,我們的先祖有着超出想象的智慧,不少藏品和今天使用的部分物件相差無幾,用解説員的話來説,古代物品都是純天然的,純植物的,正是我們當代人所追求的。

令我們記憶深刻的是《歷史的豐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覽》,展出革命文物200多件、圖片200多幅,分為新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中國人民民主運動的一部分——三區革命、新疆和平解放和親切的關懷巨大的支持四部分,重點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階段為建設新疆而流血犧牲的史實和我黨三代領導人對新疆各項事業發展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新疆的革命史是一個讓人們重温歷史的重要的窗口,是向現代人展示革命戰爭歲月的一個重要的歷史課堂,只有看到歷史才有可能去珍惜現在的歲月,才更有利於新疆的穩定發展!隨着導遊的講解,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生動地展示了我黨先驅者為了新疆的解放事業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史實,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使全體團員對新疆革命史有了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大家意識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更加深切體會到“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精神之所在。

時間過的飛快,不知不覺參觀的時間到了,大家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展廳,許多團員表示,這次參觀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本次活動增進了同事之間的瞭解、增進了友誼,但是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更加堅定了我們發揚革命傳統、忠於黨、忠於人民的信念。作為有志青年,要為人民的幸福安康、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振興而努力奮鬥。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給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參加國家博物館。

20xx年的國慶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來過一次。當時跟着同學大部隊,匆匆忙忙地,留到現在印象只記得當時看到了歷史書上的四羊方尊,還有鄭和下西洋420xx年紀念特展。鄭和的展覽是最後裏離開時看到的,沒能好好看。後來上課用到鄭和海上導航用的過洋牽星術為講課的案例,好遺憾當時沒有細看相關內容。這次打算彌補當年的缺憾,看個夠。

根據樓層展示內容提示有中國古代、復興之路、領導人蠟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去看中國古代吧。印象中我看過這個展覽的,但再看一次也無所謂。總體上前半段時間我的精力比較集中,到了宋以後又點興趣索然。一來當時很累了而且沒吃東西;二來宋及其以後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實際上在一些“尋寶”類節目裏也經常看到。有以下幾點印象特別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約公元前5200~4200的一種農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製的。通過一定辦法綁制,形成類似於今天鐵鏟的形狀,但比方鏟稍細且長,有點像木漿;更像我在阿拉幹見到的那個木器。我到現在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考慮到幾十年前當地有行船的事實,是船漿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這個耜,確實很像。

2、石鐮。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崗文化的石鐮,有點像後來東周及秦漢時期的戈的樣子。綁上木柄就構成鐮刀,後來直到漢代還有這種造型,只不過把材質改成青銅、鐵等。今天的北方地區所使用的鐮刀,也不過只是多了一部分鐵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漢時期以石器時期通過綁繩的方式)。

可見有的文化是會傳承的,而且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會終止的;強大的文化,會傳承數千年而不絕!

3、陶甑。我們老家把用來蒸米飯的木桶叫做“甑子”。後來爸爸在銅梁一帶販來一種像罈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這種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時候,一點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約製作於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於河南陝縣三裏橋)的時候,我還是驚訝了!我想重複上面那句話,真正強大的文化,是傳承千年不絕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種中間粗(帶雙耳)、兩頭細的陶器,可用於打水。公元前5000~3000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後來漢代還有類似的陶器。當時恰好有導遊在給小朋友講解,説道這個瓶的精妙所在:中間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兩頭細小下沉。打水的時候容易進水。所以是很實用的汲水器具。前兩天看《南渡北歸》,其中有一個教授在昆明聯大期間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為生活經歷少,用常見的木板桶多次無法汲水,結果在向水井中使勁貫桶的時候,把桶底搞掉了。那麼如果有7020xx年前寶雞人的智慧,或許就不會這麼麻煩。

5、骨針。新時期時代出現的骨針,有的很細很小,針鼻就更小了。我無法理解針鼻處是怎麼鑽眼的。當然後面也看到了比較粗的骨針,那麼可以相對方便地鑽眼。

6、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於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產物。彩陶盆內繪有圖案:圓圓的人臉、魚。魚和人的抽象恰到好處。好絕妙。我打算回去給兒子看看,讓他認一下,因為兒子畫的魚也是這樣子的。都説原始時期是人類的幼兒時期,很多原始時期人的想法與我們今天的幼兒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過比較驚訝的是,這個彩陶盆居然是給夭折兒童的棺蓋。看來,在那個時候,已經有系統的喪葬文化了。

7、鸛魚石斧彩繪陶缸。出土於河南臨汝,是當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一幅陶器繪畫。上面畫着一個鸛鳥銜着一條魚,旁邊劃一個綁有木柄的石斧。鸛鳥銜魚自然是很生動的。但這個帶柄的石斧,讓我們瞭解到先民是怎麼製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質斧身,木質斧柄和綁制方式我們無從得知。所以前面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想這些石斧怎麼用呢?看到這幅畫就釋然了。

8、鋸齒紋彩陶鼓。形成於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於青海民和。一頭小,一頭大,像個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寬口的一端是沒有封口的,但是周圍有鋸齒狀的倒鈎。推測是方便蒙獸皮用。這個鼓的樣子,與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帶箭傷的人骨。形成於約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鏃還在骨頭上。雖然是複製品,但是我想國家博物館肯定不會憑空臆造一個吧。石器時代,箭鏃都是石頭磨製的,能有多鋒利呢?看了這個實物,就知道有多鋒利了!

10、幹欄式建築的榫卯結構。中國古代的建築物主要為木結構,那時沒有今天這麼方便的鐵釘,早期連鐵都沒有。所以斗拱之類的組合,全靠榫卯結構連接固定。這當然是中國古人的創舉!讓我意外的是,浙江餘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這個形成於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幹欄式建築,居然就已經開始採用榫卯結構了。我們今天農村的木工還在用這種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東西可以經千年傳承而不絕!

11、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以前我以為“鑑”是鏡子,這才發現至少直到戰國甚至秦,鑑還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銅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這個“青銅冰鑑”更是有特殊的構造和意義。因為這個大酒缸(鑑)內部還放有一個缶,用於裝酒;缶的周圍可以放冰。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把飲料放在冰箱的樣子。可見,當時的湖北隨縣(夏天)是很熱的,熱到有用冰冷卻酒的需要。原來奴隸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鎮啤酒!

12、節!小時候學課文知道蘇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節不變。現在的圖畫或者電影裏面,那個“節”感覺像繩子串起來的一個個毛球構成。蘇武持節,表示他代表漢廷,帶着漢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覽中看到戰國·楚的青銅“節”,居然使用青銅鑄成半塊竹子的樣子,上面還專門保留了一個竹節。——這會不會就是“節”稱謂的來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經商“通行證”(共5塊),上面有錯金銘文,記載了鄂君啟的舟節和車節的頒發時間、使用辦法,詳細規定了其商隊車、船的數量、行商路線、貨物種類及課税、免税情況。

後面又看到一種同樣是戰國·楚的另一種節——用青銅製作的虎節,做成一個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現出來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傳”。不知道跟後來調兵的虎符有沒有關係?

13、平坦無沿的硯盤。我們現在一般所見的硯盤都是有沿的,這樣可以蓄水,確保研磨以後墨汁不會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於湖北江陵的一塊圓形石硯,西漢時代的產物,就像一塊圓餅,上面沒有沿也沒有凹槽,怎麼蓄墨呢?另外一塊同一時期的漆盒石硯,長方形的,同樣沒有邊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東漢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樂》《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刻成46碑。立於洛陽太學,即《熹平石經》,它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因為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廢除6國原來的文字)、秦末動亂等原因,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對於儒家經典的文本,找不到標準。因為書籍毀壞了。當時能做的就是讓那些碩儒門根據自己的記憶用當時的文字寫出來,後來出了一個伏生,他們家在夾壁裏藏了一本老書。結果拿來與碩儒們的回憶版進行比較,大家都傻眼了,兩個嚴重的問題:A、文字不同,戰國時期各國文字有一定的差異,可能互不認識喲;2、就算好不容易認出來了,還存在內容上的不一致。尤其體現在《尚書》裏面。所以今古文尚書,誰真誰假,好像我們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不過好在我們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討論,或者大家做一個約定,認定某一個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這麼一個石經,大概就是為了別再出現什麼亂子,把老祖宗的經典搞丟了。

這種刻經典於石的情況,漢朝以後多次出現過;後來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都有這種意味在裏面。好像連佛教、道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漢族人死心眼麼?非也!

我以前聽師兄師姐説過一個故事,不知真偽。但我想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後派了幾個先知來到人間傳遞神的旨意,第一個先知傳教形成了猶太教。傳教過程中,教義被有意或無意地改寫了。神不滿意,就派了第二個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結果發生了相同的事。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先知穆罕默德,他傳播的神的旨意記錄在《古蘭經》裏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兩位先知傳教後遇到的問題,於是規定所有的《古蘭經》都必須嚴格統一,每一個字/詞在第幾頁第幾行,都必須嚴格一致。在翻譯的時候,也必須確保頁碼、行數、字數的一致。師姐説某年在蘇聯某處地下發掘出來的古代的《古蘭經》與今天的書,仍然存在很好的這種頁碼、行數和字數的對應關係。是否真實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錢鏐鐵卷。唐昭宗頒發給曾作過吳越王的錢鏐的一份詔書,因鐫刻在鐵板(彎曲)上,所以稱鐵卷。內容的大意是即便錢鏐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水滸傳》小説裏出現過柴家因禪位給宋太祖,而獲刺“鐵卷丹書”,永保柴家後人免死。過去我以為這是小説家杜撰的美好願望,原來真有此事,只不過是另有其人罷了。

16、宋與遼、西夏的並列。我們背誦歷史朝代表的時候,一般都説“……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不會單獨提出來遼、西夏。歷史書上的課程也是這個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討論遼、西夏。不過後來看閒書看到有人提出“後三國”或者“新三國”時代。指的就是宋時的“三國鼎立”:北宋與西夏、遼的鼎立;南宋與金、蒙的鼎立。今天在國家博物館,秦漢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時間上有前後關係,而且秦確實太短了(約20xx年);唐是單獨展覽的。到了宋,卻是把北宋、遼、西夏放在一起講。不像過去我們歷史書上那麼強調漢族政權的正統地位。不知道國家博物館這麼處理是源於什麼樣的考慮?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2

去年開始陝博的門票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規定的開館時間來參觀。門票免費的政策,不光節省了外地遊客的費用,提高了陝西在遊客心目中的形象,同時更提高了本地居民參觀的熱情,從而使得每一個市民都可以見證三秦大地的輝煌歷史。

辦理好門票,我順着噴泉徑直走入陝博的大門,來到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陝博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陝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蹟、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衝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幷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三個小時轉眼間過去,陝博也快到閉館的時間了。雖然這麼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展變遷。正如陝博門票上的宣傳語一樣“給我一天時間,還你一萬年曆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文物遺產。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歎,驚歎古人們在各個領域裏的智慧和成果,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3

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活動,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xx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築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陝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陝西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鍊的感覺。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陝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陝西洶湧、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着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衝擊。思想接受着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着我們的好奇發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複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着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着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於學習和實踐,繼續革命前輩們奮鬥終身的事業,積極發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5月26日,我們集體參加了學院組織的青馬工程陝西曆史博物館參觀活動,充分感受了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經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裏建都。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它將中國古典宮殿建築和庭院建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色彩協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同時具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曆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陝西曆史博物館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線總長2300米。展廳跨度大,層位高,視野廣闊,照明設備靈活多用,通風設施好,裝飾古樸典雅,給人凝重、舒暢、清新之感。整個陳列分為序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闢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序廳位於中央大殿前端,陳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唐順陵石獅複製品),襯以黃河巨幅彩照,引導觀眾去領略由黃土黃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基本陳列為陝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陝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xx餘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築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並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陝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於中國古代社會周、秦、西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陝西地區建都的,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陝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專題展覽廳位於序廳西側,陝西青銅器珍品展和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首次推出的兩個專題展覽。展廳面積約2600餘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組)。其中陝西青銅器珍品展選取這個陝西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橫斷面,從種類與用途、銘文與書法、造型與裝飾、隨葬與窖藏、青銅鑄造工藝五個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銅器260件(組),整個青銅器展室給人一種厚重凝鍊的感覺。陝西曆代陶俑精華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時間為序,分為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個階段,分別以神武鷹揚、氣勢古拙、神韻質樸、儀態軒昂、典雅華美、灰色凝練、餘光明媚為主題展示了陝西乃至中國陶俑的發展過程。

其中展示了八大類,還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漫步在五個大的展覽廳中,可以感受到陝西洶湧、博大的文化,在博物館的幾個小時中,我們一舉跨越了從公元前21世紀到現代社會。通過一件件的文物,我們無聲的與古人默默對話,感受着幾千年甚至數千年勞動技術結晶所帶來的衝擊。思想接受着歷史大浪的沖刷,歷史推着我們的好奇發笑。通過這次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歷史文化也會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如今的中國,已經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走得穩健而自信,但是在世界形勢愈發複雜的情況下,中國仍面臨着來自經濟、政治、安全等等方面的挑戰,我們不能安於現狀,讓我們每一個參觀的同學懷着對中國璀璨文化歷史的感受和理解更應該以高度的責任感投身於學習和實踐,繼續革命前輩們奮鬥終身的事業,積極發揮現代大學生團員的特色,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6zzz9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