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博物館心得體會(精選22篇)

博物館心得體會(精選22篇)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

在鄰近五一之際,在單位領導的支持和組織下,我有幸參觀了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心得體會(精選22篇)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xx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收藏和陳列,展現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集文物徵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於一身,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走進國博,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此浮雕是根據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創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畫而做成的。然後我們又去樓上觀看了歷史上的各種藝術品,中國信奉佛教,就不乏有很多不同姿態的佛。還有青銅時代的各種青銅器,猶屬鼎最為常見。

最後就是我比較喜歡看的中國的瓷器,中國原始的陶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從商代燒製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到東漢時期燒製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出現了“南北白青”的局面;再到宋元明清時期進入了發展興盛時期。無論是唐三彩還是青花瓷,活着各種顏色的釉,都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結晶。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2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到浙江自然博物館去參觀。裏面的一切好像是真的一樣,四周獨特的燈光與一聲聲亮麗婉轉的鳥叫彷彿給館內又披上了一層清幽,連遊人們的説話聲也輕了,生怕蓋過了這美麗的聲音。

我們走進了這美麗的“大自然”,許多許多的小動物在“山坡”上,好像是真的一樣,都用水靈靈的眼睛看着我,好像我就是一個森林之王。許多地方,都是完全仿真的!連白天和黑夜都會加上。白天,鳥叫聲一點也不間斷,而晚上也不是毫無生氣的,青蛙呱呱地叫,時而還有一兩聲貓頭鷹的大叫。一個個展館排列得十分有序,一樓是鯨鯊、海龜、翻車魚、灰鯨幾個動物的模型。講解員給我們講了一塊掛在牆上的長方形海百合,這是生活在幾億年前的動物,它分為兩種,一種是紮根在深海底的,而另一種是在大海里飄浮的,所以它不是植物而是動物。

第二層講了生命的演變過程,讓我們做了一次生命的旅行。我們從宇宙大爆炸説起,地球已經有了海洋,但是生命是怎麼出現的呢?在這個問題上,有的人説由於地下有海底煙囱,周圍温底很高,微生物眾多,很可能出現生命;另外的人則認為地球的生命是來自外星的隕石。這至今也是個謎。我也思考這這個問題,可不知不覺就出現了生命。第一個發現的動物是埃迪卡拉動物羣。隨後,澄江動物羣也陸續出現,這是寒武紀大爆發的典型代表,有三葉蟲等甲殼類動物。奧陶紀,海螺繁盛,角石、菊石等海螺出現,它們是鸚鵡螺等軟體動物的祖先。泥盆紀,是魚類繁盛時期,泥盆紀晚期,兩棲動物登上了陸地,在陸地上繁衍後代。石炭紀,大片大片地出現了蕨類的森林。二疊紀,最早的爬行動物出出,異齒龍,基龍都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別看它們名字後面跟了一個“龍”,就把它們歸到恐龍那一類,它們只不過是大蜥蜴罷了。三疊紀到白惡紀,是恐龍的天堂,有了恐龍,這可是進化史上的一大飛越哦!漸漸地,我們步入了新生代,哺乳動物出現了。我們也結束了生命之旅。

第三層就是最有意思的模擬野外,在一條條幽徑的深處,有幾個解説器,有一台機器最有趣了,它可以放出各種鳥叫的聲音了!上面有一個類似雷達的東西,四隻小鳥在屏幕上,我點了第一隻小鳥,嗚——雷達轉了起來,不一會兒,一聲清脆明亮地鳥叫聲傳出來,咕嚕......克哩,最有趣的是那隻大角的聲音:咕嘟嘟嘟嘟......讓人不禁發出笑聲。

繼續向前走,我們走進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土洞,裏面黑黑的,什麼出看不見,裏面發出時斷時續的蝙蝠叫,我感到背後一陣涼,最後還是鼓起勇氣走了進去,四周一片黑乎乎,不遠處突然出現了一個亮點,走近一看,哎!不是出口啊!我歎了一口氣,是一個展台的光,那是五步蛇的產房!裏面有隻五步蛇標本虎視眈眈地瞪着我,雖是標本,但我也感到了害怕,它為什麼那麼兇狠呢?原來,它是在保護自己的蛋寶寶啊!雖然是蛇,但也有深深的母愛啊!

這次實踐活動給我的收穫真大,讓我明白了許多動物的習性和出現的時間,使我受益非淺!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3

記得去年就讀預科時下午考試起,和班團委以及其他同學一起去參觀了我們學校的博物館。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感覺很無聊,很乏味,現在細想起來,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着對自然的新奇與渴望。

參觀博物館實踐活動給我們提供了很好與自然接觸的機會,使我們能更方便的學習自然,學習更多從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回往了我們學校的建校史。首先走進門看到的是民族布染掛在一進大門的正面牆上。體驗到民族風俗富有一種親切感迎面而來。

往左右走看到的是介紹學校建校以來的歷史,校史館採用圖文介紹、實物展示、展板等形式,分別展示了我校各個時期的歷史進程。看着圖片展示,看着學校長大一步步走來,心中感慨頗盛。進入校史館,首先看到的是我校不同時期的印章、校徽、校歌、紀念章以及反應學校各個時期歷史風貌的老照片,都讓我們更清晰地瞭解了長大的歷史。立德樹人,自強奮進的口號盪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學校的校徽由一個牛號角加上幾片正在楊帆的帆片看起來蓬勃生氣。

看到很多獎盃,就可以看出我們學校是一個比較優秀的學校,那些獎盃都是榮譽的象徵,代表着我們學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標誌。作為凱里學院的一名,此刻的我覺得好幸運能進入到這裏來和這些優秀的人一起學習。

到博物館二樓,我看到了一些自然界的動物,平常是很少接觸到的。比如蛇啊,從沒見過的在這裏看到了,好奇心帶我去看了具體的簡介又瞭解到一些關於這些動物的來源。瞬間感覺自己進入了大自然融入其中,説實話那感覺很美妙,盪漾在新鮮的空氣中,只聽得見鳥叫聲和其它動物的聲音。那種安靜的感覺十分安逸,讓我回味無窮。

博物館裏還有別國送給我們的禮物,這些都是促進人與人感情的標誌,增加國與國的交流。還有博物館裏存放了一些以前的物品,讓人一看就回往曾經,也感歎時代的進步。

總而言之,欣賞觀看過博物院之後,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我們學校歷史文化的燦爛與厚重,深刻的感受到了我們學校創始人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那麼,在當今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裏,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文物古蹟,做傳播我們優秀文化的使者,讓我們的文化走向世界。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4

今天上午,我和幾位同學代表港北區建設國小去參觀貴港市博物館,為此感到非常的榮幸!這次參觀主題是“行走的課堂:探索文物的奧祕”。

到達博物館門口,從館外觀望,博物館雄偉壯觀,氣勢恢宏。主館建築南北長73米、東西寬57米、上下高15米,佔地面積3847.6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9961.43平方米。真不愧是博物館呀!這麼大的博物館有什麼樣的文物呢?我不禁這樣想。

走進博物館,工作人員為我們童心圓小記者準備了馬甲、帽子、採訪本、筆、小記者證等物品。整理好這些裝備後,我和媽媽跟隨着我們的帶隊老師與講解員姐姐,一同參觀這奇妙的博物館!

館共有三層樓,每層樓都有不同的展廳。其中,一樓主要為“羅泊灣一號漢墓復原室”,通過講解員老師的介紹,我們瞭解到復原室是由發掘的羅泊灣一號漢墓整體保護、修復並遷移而來,是嶺南地區同時期墓葬的代表性墓室。復原室完好地展示了墓葬的規模和結構。

二樓為臨時展廳和系列展廳,主要有“西江明珠·古郡遺珍——貴港歷史文物”陳列展,展品大部分是漢代墓葬出土文物,並以漢代陶器和青銅器為主要特色。

三樓是系列展廳和專題展廳,集中介紹了貴港各民族的基本情況及人文歷史。展品裏,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工藝品琳琅滿目,人物模型惟妙惟肖,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我市燦爛輝煌的民俗文化風采。

參觀完展覽廳後,我們小記者最興奮的時刻到了,那就是搶答環節。搶答時,同學們積極舉手。隨後我們觀看了古箏表演,譚老師還現場教我們畫陶器。活動結束時我們集中到博物館門口拍照留念。

通過這次的參觀,我覺得自己收穫到了很多,讓我開闊了視野,更加珍惜現有的文物,更多的是感受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今後更需要增強自身文化底藴的培養,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更多不同的文化氣息,真正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5

從02年來北京上大學,到現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來,每天生活在這個城市,卻有一種不知廬山真面目的感覺,除了上學時的歷史課本之外,再沒有真正立體全方位的去了解過我們的首都。

參觀首都博物館新館給了我這個機會。首都博物館新館坐落於西長安街延長線白雲路的西側,外觀雄偉,氣勢磅礴。進入之後,按照導覽圖一一參觀,不知不覺沉醉於祖國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通過參觀首都博物館,我對首都的認識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僅限於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次系統詳細的參觀了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古代佛像藝術精品展、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古代書法藝術精品展、館藏京劇文物展、書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項展覽,不禁感慨祖國首都的文化底藴之博,物產資源之博,藝術內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懷,包容和養育着生活在這裏的20xx萬人民百姓。二為史。北京是古城,歷史悠久。曾有多個朝代以此為都,北京的歷史中填充着無數色彩繽紛的故事。

承載着朝廷權威的皇家玉璽,記錄着世代變遷的竹簡,刻畫着滄海桑田的鐵器銅器,象徵着雍容華貴的玉器古玩,還有留着戰爭疤痕的民間遺物,每一件都在給我們講述着自己説不完的經歷和史實。三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風土人情是聞名世界的。展廳中模仿的婚慶場面洋溢着熱鬧喜慶,也洋溢着純樸的民風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從頭到尾透着誠懇和熱情;還有日漸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風情,街坊鄰里們談笑風生,互相幫助,誰家有事,一聲招呼,一個院落攜手共濟,不是親情而勝似親情,讓我們現代人無比羨慕那美好的和-諧。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謙遜的,這是需要我們現在去重温,去尋找和拾回的。四為美。名勝古蹟之美,現代建築之美,自然風光之美,北京的美無處不在。活靈活現的皮影兒和麪人兒,獨特的傳統服飾和民間剪紙,享譽世界的京劇文化,神祕高雅的篆刻和書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藝術之美更是魅力無窮。再看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到展區展品的設置,無處不在的貼心服務,到細心品味的參觀人羣和天真活潑、認真參觀學習的孩子們,也展示了我們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瞭解一個城市,才會真正熱愛她。參觀之後這一個月以來,我走在街上總是有意無意的用欣賞的目光去觀察路邊的建築;每次看到有損市容市貌的行為時心中總是想,這麼好的城市,我們為什麼不能好好愛惜她保護她。首都博物館是一個窗口,應該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讓大家都來了解北京,熱愛北京,進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很難想象一個亂貼小廣告或隨意扔垃圾的人會是一個對首都,對國家充滿感情的人。因此,倡議各中國小校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參觀,倡議我們同事帶家人和孩子前去參觀,倡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到首都博物館進行參觀和學習。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6

5月3日,我院開展了“踐行核心價值勇擔青年責任”主題活動,組織青年幹警前往中國航空博物館進行了參觀學習。一路上,我想大家都是和我一樣:帶着一份沉重,懷着一份忐忑,揣着敬重,來到了這一神祕的地方。

上午九時許,我們趕到目的地,首先參觀了運輸機、直升機、特種飛機、偉人座機、轟炸機和高炮等系列展區。通過參觀,大家加深了對中國空軍和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程的瞭解,強化了國防意識,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接着,在航天碑刻前,面對鮮紅的團旗,進行了集體宣誓,重温了入團誓詞。

這次參觀加深了我對中國航空歷史的瞭解,我要用航空精神築牢“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根本。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一、知與行的關係。青年檢察幹警要勤於學習、善於學習,不斷用科學的理論和現代科學知識武裝頭腦,不斷提高理論素養。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青年檢察幹警要注重把理論學習與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知行合一。要着眼於新的實踐和發展,注重檢察理論知識的實際運用,把大膽創新的勇氣和科學求實的精神緊密地結合起來,致力於研究檢察工作中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性的開展檢察工作,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到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的實際工作中,體現到推進昌平檢察事業的科學發展、創先進位上。

二、奉獻與索取的關係。奉獻是一種境界,在檢察機關奉獻是一種常態。為事業、為他人我們常常要付出比其他社會成員更多的責任、愛心和義務。因為為公平正義奮鬥的事業是崇高的,選擇了崇高就選擇了奉獻,檢察機關是行使國家法律監督權的機關,工作在這個機關內的人都掌握而不是擁有一定的國家權力,權力是人民的,我們不過是代表他們在行使而已,權力的不正當使用可以帶來利益,如果以索取心態,用手中的權力去換取利益,就不僅僅是對權力宗旨的背離,而且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為社會主義法治而奉獻”,不僅僅是口號,是理念,需要我們為之付出汗水、心智,甚至熱血。我們的付出換回的不僅是薪酬,還有公信和崇高,這其實是我們最希望得到的回報。

三、組織需要與個人理想的關係。青年檢察幹警要在服從組織需要中實現個人價值。牢固樹立“以檢察事業為上、以長遠利益為重”的思想,使個人的志向服務、服從於檢察事業的需要,與檢察事業共成長,充分發揮自身的專長、優勢和聰明才智,出色地做好每一份工作。要把組織上的工作安排,當作是多崗位鍛鍊自己的機會,去努力實踐提高;當作是對自己黨性修養的考驗,去正確對待和把握,尤其是當個人志願與檢察事業需要發生矛盾時,要有舍小我,顧大局的氣魄,勇於犧牲自己的個人喜好,以寬廣的胸懷,超然的態度,服從組織的安排,紮紮實實把本職工作做好,以檢察事業的成功贏得理解和尊重,實現人生的價值。

四、志存高遠與腳踏實地的關係。遠大的目標是一個人不斷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作為青年檢察幹警應該確立自己崇高的人生追求目標,否則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動力。但能否正確把握目標和現實的關係,既是一個青年檢察幹警成長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青年檢察幹警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青年檢察幹警既要確立宏偉的人生目標,又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努力、去追求,不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陷於“空想主義”而無所作為。要幹一行愛一行,幹一行專一行,幹一行成就一行。要把每一項工作都當成是對自己一次難得的礪練,一次難得的機遇,一次人生的積累,要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履職盡責,從現在做起,從具體的工作做起,用勤奮和智慧築起通往理想的康莊大道。

作為檢察戰線上的一名新兵,我會進一步加強學習,在工作中鍛鍊自己,在成長中完善自己,使自己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檢察官。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7

去年開始陝博的門票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規定的開館時間來參觀。門票免費的政策,不光節省了外地遊客的費用,提高了陝西在遊客心目中的形象,同時更提高了本地居民參觀的熱情,從而使得每一個市民都可以見證三秦大地的輝煌歷史。

辦理好門票,我順着噴泉徑直走入陝博的大門,來到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陝博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陝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蹟、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衝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幷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三個小時轉眼間過去,陝博也快到閉館的時間了。雖然這麼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展變遷。正如陝博門票上的宣傳語一樣“給我一天時間,還你一萬年曆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文物遺產。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歎,驚歎古人們在各個領域裏的智慧和成果,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8

清晨,睡眼朦朧地從校車上下來迎着微風,我們站在了朝暉的校園,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我們漫步在在喧囂中仍保持着自己韻味的老城區裏,懷着對博物館的期待,一路笑着、聊着。終於,我們到了。

鋼架結構的外形,和邊上建築物毫無違和感的時尚感。第一眼的博物館,最先讓我感受到的是科技感,可一進館,它的氣質就變得不一樣了。簡潔的白色大理石牆壁、做舊的牆壁、牆上刻着的古文,一股書生氣迎面而來。

一進入正館,便被那厚重的歷史氣息所感染,可能是對許久未碰的歷史重燃興趣,又或者是單純得滿懷學習之心,大家出奇得都對館裏的各種石器、青銅器、瓷器等古老器具充滿了興趣。

在美麗志願者小姐姐的帶領及講解下,同學們對着那些認不出名字的文字有了新的認識。石器雖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美觀精緻,甚至還略有點粗糙。但古人們可以用它狩獵、切割食材,對他們的生存發展有着重大作用。由石器時代步入青銅器時代表明人類的歷史更進一步了。

歷史的古樸——於心間盪漾,而這時,浙江正處於戰國時期的吳越之地,館中陳列的大量的戈,矛,劍等冷兵器,雖然經歷了時間的沖蝕,有些已生鏽,有些已氧化褪色,有些甚至殘缺破損了,卻能依舊泛着亮光。用青銅製成的酒杯,大方鼎可見當時人們對於享受生活的意識的加強。

每件文物中都暗含它的故事。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就是亂世梟雄——越王勾踐,他卧薪嚐膽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這讓我們想起了一年前的我們,誰不是為了考上一座好大學,而挑燈夜戰呢?

再往前走,便是一件件光滑有色澤的瓷器,上面有着不同的花紋和不同的圖案,又或是不同的烤漆,不同的烤花,這讓我們感慨古代人們強大的智慧和細緻的想象,即使放眼於現代,也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牆上精美的壁畫把我們從現代拉回了古代,讓我們感慨壁畫精緻的同時,感到了南宋時期浙江的繁華,只是統治者偏安一隅,讓這繁盛只是曇花一現。

而現在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正視現在的處境,經歷了大學聯考浪潮,來到了大學,更應該腳踏實地地去學知識,豐富自己的內涵,為踏入競爭激烈的社會做準備。欣賞着東晉書法大師王羲之剛勁有力的蘭亭序字跡,讀着山水派詩人謝靈運所作的名句,不僅對他們那種一絲不苟,入木三分的精神所敬仰,也對自己知識的匱乏而深感慚愧。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9

今天給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參加國家博物館。

20xx年的國慶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來過一次。當時跟着同學大部隊,匆匆忙忙地,留到現在印象只記得當時看到了歷史書上的四羊方尊,還有鄭和下西洋420xx年紀念特展。鄭和的展覽是最後裏離開時看到的,沒能好好看。後來上課用到鄭和海上導航用的過洋牽星術為講課的案例,好遺憾當時沒有細看相關內容。這次打算彌補當年的缺憾,看個夠。

根據樓層展示內容提示有中國古代、復興之路、領導人蠟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去看中國古代吧。印象中我看過這個展覽的,但再看一次也無所謂。總體上前半段時間我的精力比較集中,到了宋以後又點興趣索然。一來當時很累了而且沒吃東西;二來宋及其以後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實際上在一些“尋寶”類節目裏也經常看到。有以下幾點印象特別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約公元前5200~4200的一種農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製的。通過一定辦法綁制,形成類似於今天鐵鏟的形狀,但比方鏟稍細且長,有點像木漿;更像我在阿拉幹見到的那個木器。我到現在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考慮到幾十年前當地有行船的事實,是船漿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這個耜,確實很像。

2、石鐮。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崗文化的石鐮,有點像後來東周及秦漢時期的戈的樣子。綁上木柄就構成鐮刀,後來直到漢代還有這種造型,只不過把材質改成青銅、鐵等。今天的北方地區所使用的鐮刀,也不過只是多了一部分鐵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漢時期以石器時期通過綁繩的方式)。

可見有的文化是會傳承的,而且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會終止的;強大的文化,會傳承數千年而不絕!

3、陶甑。我們老家把用來蒸米飯的木桶叫做“甑子”。後來爸爸在銅梁一帶販來一種像罈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這種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時候,一點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約製作於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於河南陝縣三裏橋)的時候,我還是驚訝了!我想重複上面那句話,真正強大的文化,是傳承千年不絕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種中間粗(帶雙耳)、兩頭細的陶器,可用於打水。公元前5000~3000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後來漢代還有類似的陶器。當時恰好有導遊在給小朋友講解,説道這個瓶的精妙所在:中間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兩頭細小下沉。打水的時候容易進水。所以是很實用的汲水器具。前兩天看《南渡北歸》,其中有一個教授在昆明聯大期間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為生活經歷少,用常見的木板桶多次無法汲水,結果在向水井中使勁貫桶的時候,把桶底搞掉了。那麼如果有7020xx年前寶雞人的智慧,或許就不會這麼麻煩。

5、骨針。新時期時代出現的骨針,有的很細很小,針鼻就更小了。我無法理解針鼻處是怎麼鑽眼的。當然後面也看到了比較粗的骨針,那麼可以相對方便地鑽眼。

6、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於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產物。彩陶盆內繪有圖案:圓圓的人臉、魚。魚和人的抽象恰到好處。好絕妙。我打算回去給兒子看看,讓他認一下,因為兒子畫的魚也是這樣子的。都説原始時期是人類的幼兒時期,很多原始時期人的想法與我們今天的幼兒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過比較驚訝的是,這個彩陶盆居然是給夭折兒童的棺蓋。看來,在那個時候,已經有系統的喪葬文化了。

7、鸛魚石斧彩繪陶缸。出土於河南臨汝,是當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一幅陶器繪畫。上面畫着一個鸛鳥銜着一條魚,旁邊劃一個綁有木柄的石斧。鸛鳥銜魚自然是很生動的。但這個帶柄的石斧,讓我們瞭解到先民是怎麼製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質斧身,木質斧柄和綁制方式我們無從得知。所以前面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想這些石斧怎麼用呢?看到這幅畫就釋然了。

8、鋸齒紋彩陶鼓。形成於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於青海民和。一頭小,一頭大,像個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寬口的一端是沒有封口的,但是周圍有鋸齒狀的倒鈎。推測是方便蒙獸皮用。這個鼓的樣子,與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帶箭傷的人骨。形成於約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鏃還在骨頭上。雖然是複製品,但是我想國家博物館肯定不會憑空臆造一個吧。石器時代,箭鏃都是石頭磨製的,能有多鋒利呢?看了這個實物,就知道有多鋒利了!

10、幹欄式建築的榫卯結構。中國古代的建築物主要為木結構,那時沒有今天這麼方便的鐵釘,早期連鐵都沒有。所以斗拱之類的組合,全靠榫卯結構連接固定。這當然是中國古人的創舉!讓我意外的是,浙江餘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這個形成於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幹欄式建築,居然就已經開始採用榫卯結構了。我們今天農村的木工還在用這種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東西可以經千年傳承而不絕!

11、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以前我以為“鑑”是鏡子,這才發現至少直到戰國甚至秦,鑑還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銅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這個“青銅冰鑑”更是有特殊的構造和意義。因為這個大酒缸(鑑)內部還放有一個缶,用於裝酒;缶的周圍可以放冰。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把飲料放在冰箱的樣子。可見,當時的湖北隨縣(夏天)是很熱的,熱到有用冰冷卻酒的需要。原來奴隸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鎮啤酒!

12、節!小時候學課文知道蘇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節不變。現在的圖畫或者電影裏面,那個“節”感覺像繩子串起來的一個個毛球構成。蘇武持節,表示他代表漢廷,帶着漢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覽中看到戰國·楚的青銅“節”,居然使用青銅鑄成半塊竹子的樣子,上面還專門保留了一個竹節。——這會不會就是“節”稱謂的來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經商“通行證”(共5塊),上面有錯金銘文,記載了鄂君啟的舟節和車節的頒發時間、使用辦法,詳細規定了其商隊車、船的數量、行商路線、貨物種類及課税、免税情況。

後面又看到一種同樣是戰國·楚的另一種節——用青銅製作的虎節,做成一個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現出來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傳”。不知道跟後來調兵的虎符有沒有關係?

13、平坦無沿的硯盤。我們現在一般所見的硯盤都是有沿的,這樣可以蓄水,確保研磨以後墨汁不會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於湖北江陵的一塊圓形石硯,西漢時代的產物,就像一塊圓餅,上面沒有沿也沒有凹槽,怎麼蓄墨呢?另外一塊同一時期的漆盒石硯,長方形的,同樣沒有邊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東漢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樂》《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刻成46碑。立於洛陽太學,即《熹平石經》,它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因為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廢除6國原來的文字)、秦末動亂等原因,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對於儒家經典的文本,找不到標準。因為書籍毀壞了。當時能做的就是讓那些碩儒門根據自己的記憶用當時的文字寫出來,後來出了一個伏生,他們家在夾壁裏藏了一本老書。結果拿來與碩儒們的回憶版進行比較,大家都傻眼了,兩個嚴重的問題:A、文字不同,戰國時期各國文字有一定的差異,可能互不認識喲;2、就算好不容易認出來了,還存在內容上的不一致。尤其體現在《尚書》裏面。所以今古文尚書,誰真誰假,好像我們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不過好在我們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討論,或者大家做一個約定,認定某一個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這麼一個石經,大概就是為了別再出現什麼亂子,把老祖宗的經典搞丟了。

這種刻經典於石的情況,漢朝以後多次出現過;後來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都有這種意味在裏面。好像連佛教、道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漢族人死心眼麼?非也!

我以前聽師兄師姐説過一個故事,不知真偽。但我想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後派了幾個先知來到人間傳遞神的旨意,第一個先知傳教形成了猶太教。傳教過程中,教義被有意或無意地改寫了。神不滿意,就派了第二個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結果發生了相同的事。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先知穆罕默德,他傳播的神的旨意記錄在《古蘭經》裏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兩位先知傳教後遇到的問題,於是規定所有的《古蘭經》都必須嚴格統一,每一個字/詞在第幾頁第幾行,都必須嚴格一致。在翻譯的時候,也必須確保頁碼、行數、字數的一致。師姐説某年在蘇聯某處地下發掘出來的古代的《古蘭經》與今天的書,仍然存在很好的這種頁碼、行數和字數的對應關係。是否真實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錢鏐鐵卷。唐昭宗頒發給曾作過吳越王的錢鏐的一份詔書,因鐫刻在鐵板(彎曲)上,所以稱鐵卷。內容的大意是即便錢鏐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水滸傳》小説裏出現過柴家因禪位給宋太祖,而獲刺“鐵卷丹書”,永保柴家後人免死。過去我以為這是小説家杜撰的美好願望,原來真有此事,只不過是另有其人罷了。

16、宋與遼、西夏的並列。我們背誦歷史朝代表的時候,一般都説“……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不會單獨提出來遼、西夏。歷史書上的課程也是這個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討論遼、西夏。不過後來看閒書看到有人提出“後三國”或者“新三國”時代。指的就是宋時的“三國鼎立”:北宋與西夏、遼的鼎立;南宋與金、蒙的鼎立。今天在國家博物館,秦漢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時間上有前後關係,而且秦確實太短了(約20xx年);唐是單獨展覽的。到了宋,卻是把北宋、遼、西夏放在一起講。不像過去我們歷史書上那麼強調漢族政權的正統地位。不知道國家博物館這麼處理是源於什麼樣的考慮?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0

博物館是人類的“文化殿堂”。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的當下,發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也日益引起關注。

博物館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文化橋樑”,以珍藏的實物記錄傳播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無比寶貴的財富。與文字記錄相比,博物館的實物更能直觀體現歷史、表現文明,在公共文化傳播和教育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着我國相關措施的不斷出台和完善,博物館蓬勃發展,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反映,也是公眾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現。然而,博物館硬件再“高大上”,沒有文明的參觀環境,參觀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時就會像吞下了蒼蠅。

一些參觀者把博物館等同於一般的旅遊觀光點,以逛景點的心態走進博物館,呼朋喚友、高聲喧譁、隨地坐卧、隨意拍照、亂摸亂碰,不顧別人感受和館內禁令隨意使用閃光燈、自拍杆,卻忽視了保護博物館內應有的靜雅和秩序。甚至發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極端低級”的不文明行為。

一個博物館不管大小,往往濃縮了一座城市、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每次參觀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觸摸”,一次進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禮。然而,精神的洗禮需要文明細節的滋潤。博物館裏的不文明現象,既説明部分參觀者的文明素養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館管理者考慮不周。一些博物館長期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尤其對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的參觀人羣,缺乏有效的疏導和管理,往往會在參觀高峯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館內的參觀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參觀者個人自覺外,管理責任尤其重要。當前,旅遊部門實施的不文明行為黑名單制度,故宮等熱門景區在高峯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種博物館的管理中借鑑、使用。只有細化管理,才能引導公眾形成文明的參觀習慣,更好地促進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有序的“文化殿堂”。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是3月1日,星期五。我們去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户外陰沉的天氣和同學們熱情高漲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午,我們驅車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進門,我就被國家博物館雄偉的建築、大方的格局所吸引,真是太壯觀了。

首先我們參觀了遠古時期,從元謀人的牙齒,北京人的頭蓋骨中我們發覺了祖先們曾經生活的氣息,那麼鮮活炙熱。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商夏西周時期,從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中看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及以當時經濟的發達。青銅器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是經濟實力及社會地位的象徵。

接着,我們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局面動盪,諸侯爭霸,七雄並立。我們從精美的青銅鼎和吳越兵器中看到了手工業的發達。

然後,我們進入了秦漢時期,從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從秦始皇的琅琊刻石中看到了專制封建王朝的霸氣與秦始皇的氣宇非凡。秦漢時期統一了文字,統一了錢幣,統一了度量衡,這也讓人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才幹。

隨後,我們還參觀了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間展館;隋唐五代時期展館;夏遼宋金時期展館;明清時間——青花瓷藝術的高峯展館。期中隋唐五代時期最為繁榮昌盛。百姓和樂,國泰民安……。

這次的國博之行,讓我收穫了很多知識,也瞭解了祖國的歷史。感謝學校給與我們這次寶貴的機會。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2

4月29日天空中細雨紛飛,無聲的滋潤着世間萬物。在這個特殊的天氣和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公司組織青年職工參觀了位於大慶市讓胡路區中央大街西側,大慶油田勘探園內,現名叫“大慶石油科技博物館”。

它的陳列面積是1480平方米,是一個普及石油知識,介紹大慶油田歷史和科研成果的展覽館,館內分“大慶油田”、“油田地質開採”、“科研成果”、“巖芯標本”4個陳列室,展品有2500餘件,展出物品顯示了地下油層千變萬化的狀況。

走進大慶石油科技博物館猶似置身於一個地質的世界,許多標本,各種化石,奇形怪狀,顏色各異,都是從地下數千米深的地方採集出來的,宛如一座天然地下宮殿。在感到新奇的同時,也會感到科學技術的精妙和深奧,也會對採油工人產生深深的敬意。當我走進地質油層的立體模型中時,便會如置身油田地層的情景,如油層的厚薄,油層埋藏的深淺,石油怎樣從地底下被抽出地面等,使觀者大開眼界,學到許多知識。講解員為我們介紹了勘探、開採、注水工藝,油層、氣層分佈情況,油層模型,許多圖表,各種地質圖,大慶油田地面設施模型沙盤,巖心樣本,數十種石油產品等等。

參觀大慶地宮就如同走進了一個地質標本、油田知識的世界,在這裏我獲知:過去的西方石油理論認為,石油一般藴藏在海相沉積中,而大慶這樣歷史上從未成為海洋的地方,也就是陸相沉積,不可能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大慶的成功開發,宣佈了西方落後石油理論的破滅,也促使我國幾乎所有地質條件相同的平原與盆地,均已找到了有開採價值的油田。

在我為中國人的智慧和過硬的科研水平而感到驕傲的同時,又想到大自然為人類藴藏珍貴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資源枯竭了我們即使擁有再高新的技術也會無濟於事,應該懂得去珍惜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在慨歎大自然的神奇奧妙的之餘,又被我們的曾奮戰在這片荒原上的石油工人們那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折服,為自己身為大慶人而感到光榮自豪。作為當代的青年人,我們有義務把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繼承並使其發揚光大,為我們企業、油田能夠日益壯大,和諧穩固的發展而奮鬥!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3

7月7日,是我們來到陝師大的第5天,今天衣博士帶着我們頂着太陽,一行徒步來到了陝西曆史博物館,這也是我向往已久,期待已久的地方。來到門口,衣博士給我們辦理好門票,我就迫不及待地順着噴泉徑直走入陝西博物館的大門,來到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一進大門,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獅,襯以奔騰的黃河和黃土高原巨幅照片映入眼前,並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陝西博物館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陝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展廳由7個單元組成,主要展示陝西出土的歷史文物,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形象地展現出115萬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陝西曆史。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有11個朝代在陝西建都,歷時1000多年,是我國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因此,從某種角度來説,陝西古代史是中國歷史的濃縮。在這整個參觀的過程中,我們無人不讚歎着讚歎着我們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文物遺產。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歎,驚歎古人們在各個領域裏的智慧和成果,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

兩個小時的時間轉眼間過去,雖然這麼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展變遷。正如陝博門票上的宣傳語一樣“給我一天時間,還你一萬年曆史”。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4

走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一股浸潤着歷史莊嚴、滿含着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世紀之風便撲面而來。正當廳屹立一尊毛澤東同志的雕像,是他,當年帶領着四萬萬受苦受難的中國人民在敵人的屠刀下翻身做主,開創出如今這一片美好的世界。

中央展廳中陳列着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件件都透漏着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着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驕傲。

冬風刺骨,兩翼展廳已頗是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鬥,或許還立下過無數次戰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裏躺着,將那曾經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

從大汶口時期的第一場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爭,抵禦外侮、護我中華也需要戰爭。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兵器的改革圖:最初的石質斧鉞到後來的銅質戈戟,再到後來的火槍火銃,到現在的槍炮彈藥、導彈衞星。這一系列的發展無不彰顯着中國人民的智慧,預示着中華民族的再度騰飛!

如今的中國已經永遠告別了過去的那種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狀態。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並且努力地遵循着這些政策來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以期達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標——世界和平。陳列館中的一切便是這最好的見證。

一張張顏色灰暗的舊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殘垣為我們講述着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中反抗外國侵略、誓死保衞家園所作出的一次次鬥爭。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但同時又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舊中國在那裏滅亡,新中國從那裏走來!

中央展廳中陳列着中國近代以來的軍事裝備,有模型、有實物。件件都透漏着中華民族的那種絕不屈服、永遠向上的精神。那高聳的“東方紅一號”導彈更是闡述着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自信和驕傲。

冬風刺骨,兩翼展廳已頗是寒冷,一些當年參加過戰鬥,或許還立下過無數次戰功的飛機、坦克、輪船、火炮靜靜地在那裏躺着,將那曾經的霸氣深藏起來,一動不動,縱使那風一次次呼嘯而過。它們已經完成了歷史賦予自己的使命,現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那靜靜地躺着,享受着它的子民們的無盡的敬意……

從大汶口時期的第一場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似乎總是籠罩在一層或濃或淡的硝煙中:朝代更迭、平定叛亂需要戰爭,抵禦外侮、護我中華也需要戰爭。在這無數次的戰爭中,偉大的中國人民一次次發揮出自己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種種先進的兵器。這些樣式各異種類繁多的兵器描繪出了一幅中國兵器的改革圖:最初的石質斧鉞到後來的銅質戈戟,再到後來的火槍火銃,到現在的槍炮彈藥、導彈衞星。這一系列的發展無不彰顯着中國人民的智慧,預示着中華民族的再度騰飛!

如今的中國已經永遠告別了過去的那種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狀態。她制定了和平外交政策,並且努力地遵循着這些政策來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建立友好關係,以期達到所有人共同的目標——世界和平。陳列館中的一切便是這最好的見證。

一張張顏色灰暗的舊照片,一幕幕不堪入目的破壁殘垣為我們講述着中國人民在近代歷史中反抗外國侵略、誓死保衞家園所作出的一次次鬥爭。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但同時又是一段振奮人心的歷史。舊中國在那裏滅亡,新中國從那裏走來!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5

"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教化,而在於啟蒙;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宏偉、有多現代、有多少古董,而在於它的思想、它的視野、它的價值觀、它帶給觀眾的啟迪和它所傳遞的精神。"——大花豬

中國國家博物館裝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節後終於開館,又適逢德國的啟蒙藝術展也在那兒開幕,於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進去之後感覺這博物館被整得很巨大很現代,但半天看下來,德國人的啟蒙藝術展非常好,我們自己的東西卻很令人失望。

啟蒙藝術展分為9個部分:啟蒙時代的宮廷生活、科學的視野、歷史的誕生、他鄉與故鄉、愛與感傷、迴歸自然、陰暗面、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藝術的革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許多名家名作,是迄今為止國外博物館在中國展出規模最大的一次。我個人感受是:與其説這是一次讓人陶醉的藝術展覽,不如説是一次給人以啟迪的歷史重現。這個展覽從以上9個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人對人的價值、人的權利的發現和迴歸,對理性的追求,對科技的熱衷,對世界探索的狂熱,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世界觀的改變等等。內容豐富而不凌亂,條理清晰而富有創造力,讓人印象深刻。期間我偷拍了幾張pp與大家共享,因為沒用閃光燈,又是偷拍,難免有點虛,將就着看吧。

這是柏林街景的畫,明快的色彩,休閒的行人,讓人深切地體會到18世紀那種光明、自信社會心態,也反映出當時各階層相處融洽、各得其所的社會氛圍。

這幅畫既表現出和諧生活的場景,又表達了當時歐洲人對大洋遠處未知世界的憧憬,對世界探索的激情。

這幅畫描繪的是英國人第一次熱氣球試驗成功時的情景,觀眾們歡呼雀躍,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整個歐洲社會對科學、對航天、對創新的探索的無比高漲的熱情和勇氣。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6

今天,我去博物館參觀《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風情展》。

一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就看到一條鵝卵石鋪成的路,兩邊有綠油油的草坪,花壇兩邊擺放着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菊花,美麗極了。

博物館可真大呀,有上下兩層樓,九個展廳。沿着石頭路走進展廳,迎面是一幅仿銅浮雕《五溪風情圖》。走進樓上的第一個展廳是悠久歷史部分。聽講解員阿姨介紹,湘西在遠古的時候是一片汪洋大海。十萬年以前就已經有人類居住了。在湘西境內出土了陶片、陶鼎、陶豆……,還有裏耶秦簡、虎鈕T於、歷代錢幣。最有特色的是粉彩堆雕博古天球瓷瓶,它是清光緒年間的,上面的花紋圖案內容豐富,有一個鼎、有一個書桌,還有一個彩色花瓶裏面放了一根龍頭枴杖……,它與一般的瓷瓶不太一樣,一般瓷瓶的花紋是畫在瓶子表面的,而這個瓶子的圖案花紋是突起的呢!

從第二個展廳開始是土家族苗族民俗風情了,聽介紹展覽分傳統工藝、宗教信仰、服裝首飾、男婚女嫁、節慶娛樂、生產生活、食居之俗等八個部分。在傳統工藝廳,我瞭解到苗族人喜歡刺繡,所以在衣服上繡了五顏六色的花紋。博物館還有清代的補花雲肩、繡花堂帳、挑花搭褳……,好多好多漂亮的民間工藝品,真的令我眼花繚亂了哦。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7

“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教化,而在於啟蒙;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宏偉、有多現代、有多少古董,而在於它的思想、它的視野、它的價值觀、它帶給觀眾的啟迪和它所傳遞的精神,國家博物館觀後感。”——大花豬

中國國家博物館裝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節後終於開館,又適逢德國的啟蒙藝術展也在那兒開幕,於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進去之後感覺這博物館被整得很巨大很現代,但半天看下來,德國人的啟蒙藝術展非常好,我們自己的東西卻很令人失望。

啟蒙藝術展分為9個部分:啟蒙時代的宮廷生活、科學的視野、歷史的誕生、他鄉與故鄉、愛與感傷、迴歸自然、陰暗面、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藝術的革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許多名家名作,是迄今為止國外博物館在中國展出規模最大的一次。我個人感受是:與其説這是一次讓人陶醉的藝術展覽,不如説是一次給人以啟迪的歷史重現。這個展覽從以上9個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人對人的價值、人的權利的發現和迴歸,對理性的追求,對科技的熱衷,對世界探索的狂熱,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世界觀的改變等等。內容豐富而不凌亂,條理清晰而富有創造力,讓人印象深刻。期間我偷拍了幾張pp與大家共享,因為沒用閃光燈,又是偷拍,難免有點虛,將就着看吧。

這是柏林街景的畫,明快的色彩,休閒的行人,讓人深切地體會到18世紀那種光明、自信社會心態,也反映出當時各階層相處融洽、各得其所的社會氛圍。

這幅畫既表現出和諧生活的場景,又表達了當時歐洲人對大洋遠處未知世界的憧憬,對世界探索的激情。

這幅畫描繪的是英國人第一次熱氣球試驗成功時的情景,觀眾們歡呼雀躍,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整個歐洲社會對科學、對航天、對創新的探索的無比高漲的熱情和勇氣。

啟蒙運動讓社會恢復了對人的關懷,這幅畫中的少女神情刻畫得非常生動,畫工細膩,簡直可與照片媲美。在這次展覽中,肖像畫不少。

幾個小孩在自然環境中玩耍,這種羣像畫突破了以前肖像畫的單人套路,表現了啟蒙時期特別的人文關懷,也表達了盧梭倡導的迴歸自然的思潮以及當時人們對生活特別是小孩教育的價值傾向。

這幅18世紀的世界地圖給我很大震動,根據庫克船長3次環球航行的成果所作,圖上連我國的很多河流都繪出來,繪圖之精細,令人歎為觀止!可見當時歐洲的視野是多麼廣闊,思想是多麼開放,與同一時期我們大清帝國又閉關又禁海的夜郎自大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再看看我們自己的東西,有“復興之路”展、青銅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國館還沒開張。

復興之路展最為冷清,基本上就是近代革命史的教科書,老套路:一上來就是鴉片戰爭,接着就是120xx年屈辱史,至於為什麼西方那麼強大,老能欺負人,卻隻字未提。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整個歷史過程的敍述既片面且了無新意,基本上與中國小課本一字不差。解放後的部分,就是為各代領導核心歌功頌德,更沒什麼看頭。最為諷刺的是,展覽中明文批判袁世凱“尊孔復古”,而國博自己門口就杵着一尊 9.5米高的孔子大像。

青銅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裏,寶貝挺多,但盡是一件件器物的簡單陳列,解説文也是敷衍了事,你既無法把歷史串起,也無法看出其中文化和思想的演變,而且你還看不出一絲人氣!我看到的只有“權”(各式的鼎)、“力”(出土的兵器)、“權貴的奢華”(琳琅滿目的各色瓷器)、“偶像崇拜”(眾多雷同的佛像、菩薩像),連器物上刻的圖案、瓷器上畫的圖案也是龍、饕餮、花草,鮮見有人,更遑論平民了。唯一對我來説有點啟蒙的,竟是下面這幅“佛、菩薩造像各部位名稱”,真讓我難堪。

同台演出的德國啟蒙藝術展,他們很優雅地把那段歷史娓娓道來,讓人回味無窮,相比之下我們雖聲勢浩大,卻水平拙劣。我去過悉尼和墨爾本的幾個博物館,那裏歷史沒咱們悠久,寶貝文物相當匱乏,不過在那裏一個博物館裏可能既有歷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生態,甚至還有藝術,在其中你會看到歷史的演變,不同思想的碰撞,會獲得知識的啟蒙,得到藝術的薰陶,哪怕你看完無所收穫,但起碼你心情愉悦,不會反感。有人會説中西有別,那我們且不與外國比,就是跟陝西省博物館比,國博這個中國最高級別的博物館的水準也還是相差甚遠,這又如何解釋呢?

在我看來,博物館是何等神聖的地方,它對人的啟蒙作用不亞於一所大學。首先,博物館要講人話,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會講故事(不是編故事)。我在墨爾本博物館參觀時,在顯著位置竟是一匹叫Phar Lap的著名賽馬的標本(見下圖),以及有關它的故事的一系列物品、文字、視頻等資料。它出身“貧寒”——馬主用低價從新西蘭購得,卻在1929-1931年短暫的3年間創造出無比輝煌的成績,成為當時澳洲人心中的英雄,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一匹馬就讓我們感同身受地體驗到經濟大蕭條時期澳洲人的心境,也讓我們瞭解了澳洲人樂觀、積極向上、陽光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態度。在講“Stolen generation”(澳洲白人政府在同化土著人政策實行期間強行將土著小孩帶走進行白化教育的那段黑暗歷史)時,他們不象我們教科書式的宣教和簡單粗暴的控訴,而是通過講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來感動觀眾,比如一位母親以為警察走了,就讓她的孩子們出來玩,結果一轉眼孩子們就不見了,痛不欲生,直到幾十年後才重逢,其文字配合着真實的物品和照片,催人淚下。就是這樣“萬惡”的帝國主義,她的總理在20xx年親自公開向土著人道歉,這更加催人淚下,讓人佩服於這個民族的自省精神和“萬惡的資本主義”的糾錯能力。

再次,博物館不能一味灌輸,要善於與觀眾交流,其展出手段應富有創意,比如墨爾本博物館中的熱帶雨林館,地方不大,但那兒除了有叢林、大樹、飛鳥之外,還在植被下面設計出土壤和小溪的截面隔着玻璃讓你看(就像我們在海洋館裏看海底生物一樣),對其中的生物還有詳細的文字解説;比如恐龍化石館,除了有各種骨架、詳盡的圖片介紹,還有兩名工作人員在現場一塊大土方里認真清理真實的恐龍化石,小孩們就在旁邊指指點點。他們用各種辦法來跟你互動,讓你感到它時時刻刻在跟你交流,而不是灌輸,而且最起碼你能知道它要説什麼。且不説它能讓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頂,最起碼它能讓你在欣賞之餘若有所思,這已經足夠了。

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教化,而在於啟蒙;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宏偉、有多現代、有多少古董,而在於它的思想、它的視野、它的價值觀、它帶給觀眾的啟迪和它所傳遞的精神。花巨資剛翻新過的國博竟無半點人文關懷,無半點世界視野,無半點時代精神,讓我驚詫不已。一個連人話都不講的博物館,不要也罷。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8

玉不琢,不成器。木願雕,便成品。

繁華的都市裏,在高樓大廈、“小蠻腰”前,博物館顯如一個矮冬瓜,十分普通,但平凡中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那灰色的莊容中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韻味。

一入館,引入眼簾的是三面直瀉而落的白紗帷幕,一條襯着紅“扇”的黑色“天橋”橫架在大廳中央的上空。

走進潮州木雕展廳。廳內陳列着各種各樣、美輪美奐的木雕。我曾聽舅舅提及:潮州木雕以飽滿繁複、精巧細膩、玲瓏剔透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流光溢彩的漆金技術更讓人讚不絕口。昔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每一件木雕都是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當你全神貫注看着木雕時,如身臨其境,木雕中的人物彷彿在向你娓娓講述着、表演着那一段段潮州歷史故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讓我不得不為之驚歎!

走着走着,不知不覺中來到木雕製作部分展廳。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先要設計起稿,再到選材、粘貼稿樣,還要打坯、修光、打磨、貼金等複雜程序才完成。我心不禁被這小小木雕竟要經如此多程序才完成而震驚!我望一望雕木前的石塊,又看一下雕琢後的木雕,呀!簡直是天壤之別啊!……

時間緊迫,容不得我多花半點時間去欣賞,又得急急忙忙走進另一個展廳。先是歷史文化展廳,再是自然資源展廳,後是陶瓷展廳……匆匆而去,亦匆匆而別。珍品雖琳琅滿目,但也無暇顧及,所有美麗也僅是隨眼而過,唯有那木雕。

出館到海心沙公園吃午餐後,漫步於公園中的我仍無法忘記那潮州木雕的製作過程。漸漸領悟出了古人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之意,是無數次雕琢成就了這近乎奇蹟的成功。沒有一件“器物”不由雕琢便能成品的,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功。自以為是“玉”,不願去“雕琢”,持有傲慢態度的人,終究不能成“器”。即使是塊寶玉、寶石,不通過挖掘、雕刻,也只能是一塊爛石頭;即使你是個人才,不願付出汗水,也絕不能成功。

相反,你付出努力,即使是爛泥,也能成為價值連城的陶瓷;即使是木頭,也可成為精美絕倫的木雕;即使是白紙,也能成為聞名世界的名畫。

玉不琢,不成器。木願雕,便成品。

正如當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夢,讓七月南湖航船化作十月泱泱大國。猿人通過“雕琢”——自然災害、風雨洗禮,才有高智慧的人類;華夏曆史通過“雕琢”——朝代變遷、人事更換,才有五千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當今美好生活也通過“雕琢”——抗敵戰爭、改革開放,才有現在幸福生活。

而身處幸福的我們,也不可忘祖先的付出,是他們用鮮血來雕琢我們如今的美好生活,十幾代人的堅持努力才有我們今天的和平國度!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現在起就應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努力奮鬥。為祖國奉獻出一份力量!

是祖國給了我們和平幸福、舒適的生活,但給與天地之間的這國度,給予我們生命的是地球母親。她曾擁有一塊寶石——自然資源,並將它無私奉獻給人類,但人類通過了無數次“雕琢”讓它成“器”後卻忘記了這塊玉,渾然不知這塊“玉”是萬物之本。在為這惡果付出沉重代價後,人類終於醒悟,面對拯救“玉”的重任,我們就不能責無旁太,我們更要好好學習,將來用我們的智慧讓這塊“玉”再現昔日的生機盎然之景。

讓我們用汗水去雕琢我們的人生,用雙手去彩繪祖國的未來,用智慧讓寶玉重現生機!

我帶着快樂踏上了修學遊歸程,也帶着一片赤子情懷,踏上了人生之旅。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於1957後,至1959年10月建成,三層陳列樓層場面積為2300平方米,主要收藏和保存廣東歷史文物(以出土文物為主),舉辦陳列展覽,開展宣傳教育。1992年底又建造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建築面積1.32萬平方米,有13個展廳,2個客廳和一個學術報告廳。30多年來,博物館文物藏品從4000多件增至12.4萬件,有陶瓷,字畫,端硯,金木雕,錢幣,出土這物等一級文物300件以上,圖書資料5萬餘冊,舉辦過各種陳列展覽上百次,受到國內外賓客和廣大觀眾的讚賞,在華南及海內外都享有一定的聲譽。

我們聽着解説員的講解,不禁對我們的悠久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追溯到幾千年前的中國,一種榮譽感油然而生。

生命的足跡讓我們冥想,革命先烈讓我們自省,祖先們的智慧讓我們敬畏。遠古的生命雖已遠去,但生命的足跡卻永遠存在,在地球上永恆在存在,各種遠古的生命的化石為現代的我們留下我們那無聲去美麗,永恆的痕跡。

自然界無奇不有,一種種不同的石頭,即美麗又神奇,經過自然界這個美麗的畫筆描繪出了人間最自然,純樸的藝術品。

這就是自然界。生命一代接着一代,不斷地繁衍生息,永恆的足跡讓我們冥想,經過自然界每一分每一秒地衝試,有些事已淡去,但那最自然,最純相樸的藝術品卻永遠會停留在我們心中,永遠綻放着那美好的花朵。綻放着那美好的花朵。

博物這行,收穫挺多,唯一遺憾之處,時間倉促,很多地方都沒細勘察探,只是過了下眼睛的洗滌,心靈的一種衝擊。

這次參觀,真的收穫不少,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大學生活確實豐富多彩,星火學社真的帶給了我快樂,以後我一定會多參加類似這樣的一些活動,增加自己的見識,不斷地提升自己,同時,也希望學院能夠多開展這樣的活動,給我們一個提升自我的平台。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19

1、有朋友在MSN上笑:鄒老師真勤奮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還在上網伏筆耕耘啊?

我倒誠實: 沒寫東西,呵呵,在看別人寫的,檢查一下自己的不足……

人家繼續:那還是勤奮……

哈哈,其實,陽光明媚的大週末俺既懊惱自己沒有早點起來出去去什麼博物館看看,也沒什麼想法可以寫得出來的,只好在網上看別人的博客。

主要是看別人寫去博物館的觀感。一般人其實很少去博物館的。只要去各種博物館看看就知道了,各類博物館一般都是沒啥人去,顯得冷冷清清的。

去過的人,一般都是會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把去看的過程寫出來。我看着頗得教訓和啟發:有些博物館,看別人的敍述之後,我其實就不太想去的了,有些則更加有興趣;還有的也太不正規的了,比如人家遇到了找錢給假鈔什麼的,我要去的話,就得小心了,事先準備好零錢;還有的朋友照片照得比我的好,我也研究一下是相機問題,還是角度問題,或者怎麼樣補救光線的不足?還有,大家去的都是一個博物館,但看到的東西,很多的觀感都是不一樣的,為什麼那些我沒有看到想到,怎麼樣使自己的目光和思維得以改進?想法很多,看得多,得到的也多,這裏大致總結一下:

2、 要解決“為了看什麼而去博物館”、“去哪些博物館”、“在博物館怎麼看”、“看完之後如何變成有用的知識”這些問題之後,博物館才真正實現了其社會價值。為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一點一滴去做,需要長期努力,還需要回顧和檢討改進。

北京168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點綴着大大小小140多家博物館。一百多家博物館,市外的風景秀麗、空氣清新;市內的鬧中取靜,不失幽雅。天氣適宜的週末,參觀博物館既能學知識,又能活動活動玩得開心。

博物館參觀竅門是:安排好時間和路線,博物館一般閉館較早,要想一天多去幾個,最好早點起,早出門,並安排好行程;還有就是提前往想去的館點打個電話,落實一下是不是開館,有些博物館正在裝修改造中,如果貿然前往可能撲空,還有就是關注當天的天氣和調整好自己的體能了,呵呵。

再有,一定要安排好行車路線,能節省不少時間和體力!還有要了解博物館大概有多大,根據自己的興趣等判斷大概要花多長時間,附近有沒有其他博物館,回來什麼路線,中午到哪裏吃飯等等。

最後,出發的時候別忘了換一雙舒服的鞋子,女性朋友最好穿平底鞋。北京很多博物院的各個展館比較大,要細緻地觀看一遍,可能要花費好幾個小時,小心別讓自己的腳受委屈。還有,衣服要可以穿脱的,因為很難講那個博物館的温度會怎麼樣,有的過熱,有些很冷,我都遇到過。

3、 博物館不同於公園:博物館所藴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很多,如果把參觀博物館等同於逛公園,那就錯了。逛公園,為的是單純的欣賞風景,娛樂放鬆身心,那走馬觀花地玩是最主要目的。博物館參觀就不同了,它是以一定的展覽主題為背景,通過觀看和接觸展品,對某一個領域的知識作一定的瞭解,進而擴大視野增加個人的文化素養。參觀博物館是一種知識的薰陶和觀察自然與社會的一種方式,通過這個窗口滲透進歷史、人文、科學知識的源源活水,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藴,所以還得有點認真的態度才行。否則,走馬觀花的看,您的參觀只是為博物館增加人氣,買票參觀的話只是為GDP的增長做貢獻,自己的收穫不大。

參觀博物館要想有更大的收穫,參觀前最好做一些相關的知識準備。有些展出可能是我們從來不知道的,會有些深奧枯燥,最好提前查閲一下相關的知識。最好參觀時能將知識和展品實物相結合,最重要的是激發興趣,調動眼睛去觀察,耳朵去聽(最好能找講解員講解或者租用自助導覽設備),主動地思索問題。目前北京地區許多博物館已煥然一新,早已是散發無窮魅力融聲、光、電、多媒體和互動體驗等多種表現形式於一體的現代化館點,好多博物館提供動手區域(DIY)如果可以也多爭取動手操作,親身體驗。

4、瞭解博物館的功能和價值,利用博物館資源進行學習,進行知識的深化,要有一定的物質準備,比如水,比如筆記本和筆,比如相機,帶了這些最好存包之後再入館參觀。因為博物館的每件展品都有其豐富的內涵,認真看完整座博物館的展品需要大量時間,因此攜帶包、袋就需要花費相當的體力。

留意博物館內的提示牌,非動手區的展品不能動手摸,萬一摸壞了俺們陪不起。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僅靠一兩個小時的自行參觀,很難有真正的收穫,而通過傾聽講解員的講解,邊聽邊看,參觀效果會更好。最好能聽講解員講解、跟着講解員一起走,聽他們的講解會讓你受益匪淺。

當然聽他們解説之前後,自己也可以一個人安靜地瀏覽一遍,因為解説不會每個展品都解釋的,很多他們會省略,那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展品可以隨意看個夠。然而最愜意的應該是跟解説互動,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求教和討論。

語音導覽器,看情況吧,如果自己看不懂,就要去租的,一般都是租用一次20元左右。

5、參觀中帶着相機、筆記本等可能更好,因為這樣可以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拍攝或記錄下來。現在很多博物館不僅允許參觀者攜帶各種各樣的輔助參觀用品進去,而且往往允許照相,前提是不對文物造成傷害即可。到博物院參觀完後,如果有所感、有所得,那麼一定將您的感悟記錄下來,這樣不僅可以深化記憶博物館知識,還可以跟更多人分享你的收穫並進行交流。

個別展覽所展示的展品因版權原因,博物館不允許參觀者拍照。特別是一些臨時展覽和引進展覽,主辦方一般都會明確要求不允許參觀者對展品進行拍照。那其實也沒關係,我看了下,就是再不讓照的,很多照片他們自己的網站上和網友的博客其實都可以找到很多照片。

此外,部分展品因為材料特殊,如古籍善本、織繡品等文物,都很怕光,在強光的照射下,會加速它們的“衰老”,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損壞。因此,沒有很必要,不照也是做好事,遵守博物館的規定也是好人的表現。

先説這麼多,以後想到其它的再補充……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20

今天下午,我們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穫了知識,得到了成長。 12點半,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車。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剛一下車,我就被這宏偉的建築深深地震撼了。一踏進大門,我就被它濃厚的文化底藴所打動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始建於1920xx年,20xx年開始翻新,20xx年竣工。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我們先到博物館的劇場,聽講解員的講座:如何合理地參觀博物館。然後,我們又去了4層的展廳,參觀了瓷器展廳。瓷器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温(約1280℃-1400℃)燒製,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温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第一部分是顏色釉,顏色釉始於商代,在元代一度失傳,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重新發揚光大。商代時,人們發明了以鐵為着色劑的青釉。到了隋朝,人們發明了不使用着色劑的白瓷。隨後,又發明了以銅紅,鐵青,鈷藍,鉻綠和錳棕等着色劑。

這次博物館之行令我難忘,因為它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還讓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21

今天是20xx年12月19日,寒流過後,天氣晴朗,很適合户外活動,我也正好趁着這個機會跟着法學院黨支部和班集體一起去參觀省博物館,瞭解學習我們廣東獨有的嶺南文化的同時也隨便放鬆一下六級考試後的心情,就暫且把其當做是一次愉快的集體旅遊活動吧。

省博物館新館址位於舉辦今次亞運會的海心沙,在寬闊的廣場上還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亞運會舉辦後的情景,綠樹紅花,環境優美,博物館左手邊便是著名的“小蠻腰”。博物館西面是廣州歌劇院和廣州市第二少年宮,北與廣州圖書館新館相鄰,南瀕秀麗的珠江,隔江與海心沙旅遊公園相望,所處位置十分具有人文氣息。

新館建築結構新穎,設計獨特,總體來説呈現長方體,牆面用的是凝重的墨灰色,在白天裏給人一種古樸、冷靜、沉穩、久遠的感覺,就像經久不衰的歷史一樣。外牆上隨處可見霓虹的裝飾,雖然在早晨顯得不那麼的明顯,不過我可以想像其在晚上將會展現如何的一種光彩,因為有霓虹的映襯必定會使得黑色的博物館不至於隱退於黑夜之中,它依然散發着自己應有的活力,就像我們廣東文化一樣,不會因為黑夜而失去其本身應有的光華。

館內的設計寬廣而大方,預示着包容與海納百川,色澤依然選擇有色凝重、悠久的硃紅色木質顏色,也像歷史一樣莊重而沉穩。館內常設展覽分為三篇——藝術篇、歷史篇、自然篇。

藝術篇又分為一、《翰墨流芳:宋元繪畫與歷代書法展覽》二、《土火之藝——館藏曆代陶瓷展覽》三、《紫石凝英――館藏端硯精品展覽》四、《漆木精華——潮州木雕藝術展覽》

歷史篇又分為一、《廣東歷史文化陳列》第一篇“南粵源流”第二篇“揚帆世界” 第三篇“繼往開來”第四篇“粵海烽火”

自然篇又分為一、《自然資源展覽》 第一篇“我們的家園——地質地貌館” 第二篇“我們的寶藏——礦產資源館” 第三篇“石之精靈——寶石館” 第四篇“嶺南本草——中草藥館” 第六篇“陸生的動物居民們——陸生野生動物館” 第七篇“海洋動物世界——海洋館” 第八篇“探尋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館”

雖然藝術篇與歷史篇都讓我沉浸於我們廣東省深厚的人文氣息當中,但是真正讓我着迷的是自然篇的景象,我承認我高中時是以地理為專業科的,我對自然與地理有着濃厚的興趣,我沉浸於美麗誘人的礦產資源館以及寶石館當中,那些被精雕細琢過的抑或是最原始的石頭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沉浸於虛擬的陸生野生動物館當中,即使那些都不是真的,甚至連標本都算不上,但是卻引來了很多人的駐足逗留,細細觀看逐一評論,其次海洋館與古生物館也同樣地吸引人,因為雖然不知道那些大型的動物骨架是真是假,但是真的有被壯觀和震撼到。

最後這次參觀真是收穫良多,獲益匪淺,以後也要多參加這些活動,開開眼界增進自己的見識。

08法學(3)班

——晨向陽光

博物館心得體會 篇22

我們中華民族有520xx年的歷史,俗話説“唯楚有才”,而湖北就是以前的楚國,作為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湖北省博物館是這種文化的記錄者,他像一卷史畫,記錄了歷史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個痕跡。5月8日,黨校組織我們參觀湖北省博物館,金色的陽光照得我們的臉頰閃閃發亮,我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一個個都是滿臉的興奮。我們井然有序的排着隊進入博物館大門,

黨校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的平台,讓我們對湖北的歷史有了深入的認識,更教會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學無止境。

我們參觀了楚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楚國作為春秋戰國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8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鑄造工藝、領袖羣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製造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採絕豔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富礦。 最有震撼力的是編鐘,雄偉壯闊,精美絕倫。曾侯乙墓編鐘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學界為之震驚,因為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還有那越王勾踐劍,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他依然寒光熠熠,昭示着一種王者之風,使人不禁又回到了那個戰亂的年代,感受到了那種破釜沉舟,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恢弘氣勢,那種卧薪嚐膽的勇氣。那種王者之氣依稀環繞在劍的旁邊,歷經千年不去,壯哉!

在三樓,我們一睹各種革命先驅的尊容,看着他們的畫像,看着他們留下的各種生活用品,彷彿回到了戰爭時期,頓時熱血沸騰,這就是我們的老一輩中國共產黨員!也許我們永遠無法回到歷史的昨天去看那一看當時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但是歷史永遠不會被遺忘,博物館中陳列的每一件物品都鮮明的記錄了每一個歷史的瞬間!我們儼然可以從那些陳列的物品中看見近代中國發展的脈絡,每一件物品,每一張圖片無不使人產生心靈的震撼!歷史,這時又會浮現在我的眼前,提到武漢就不能不説武昌起義,在近代中國,武漢是全國工業和交通重鎮。革命先烈選擇在武昌發動起義,摧毀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似乎又有其必然性。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得到了連鎖反應,各省革命黨人紛紛行動起來。至11月底,全國宣告獨立、脱離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獨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統治較強,如直隸、山東、河南;有的遠在邊陲,革命黨勢力較弱,如新疆、奉天。這些省份也不平靜,革命黨仍然組織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武昌起義之後,立憲派紛紛表示贊成革命,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潰。廣大人民羣眾在各省起義過程中表現了高昂的熱情。

新軍士兵、會黨羣眾、知識分子、工人、農民、城市貧民、海外華僑、愛國士紳、少數民族都作出了貢獻。中國的政治生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沸騰局面。還有記錄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期間和解放戰爭期間在武漢留下的點點滴滴。1920xx年,董必武,陳潭秋代表武漢的共產主義小組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並將革命的火種帶入湖北,讓湖北成為了中國革命的重要發展基地。從此,武漢,作為了革命發展一個重要基地,無論是京漢鐵路大罷工還是後來作為全國農民運動的指揮所,武漢都在革命中扮演着無可替代的角色。它是中國革命發展的一個縮影,會永遠被歷史銘記! 一天的省博之旅讓我受益匪淺,我們在省博,看到的是作品,領略到的是歷史,感受到的是革命精神。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過去,以怎樣的決心來改造現實,以及用怎樣的理想去憧憬未來?作為新時代的黨員,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先輩的優良傳統和可貴的精神風貌,努力學習踐行科學實踐發展觀,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和發揚黨員先進行作用,堅持幹一行、愛一行,全身心投入國家的建設中去,發揚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努力在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把我們國家建設的更美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履行黨的誓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6k7ke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