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17篇)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

這個學期,我來到xx國小,兼任三年級兩個班的科學。科學課我幾乎沒帶過,所以我認為自己首先必須要認真的研讀《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學習過程中使我體會頗多,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在思想上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變,我覺得科學也很有趣,學生對科學課也非常感興趣,使我心把這門對於自己來説全新的學科教好。下面談談我的學習體會。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一、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通過學習我明白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而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科學素養,良好的科學素養的養成對將來的科學研究學習將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國小就開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做到三維目標。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學概念上,現在我認識到過程方法,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也同樣重要。這是科學素養不可缺少的部分。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國小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特別,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每一個生活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時代的人,從小就明顯地感受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種種影響。因此,從小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學

科學教學不僅僅只是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説是科學上的相關科學知識,這樣的話這就不是科學課,科學概念、知識的掌握要靠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而的來的,而實驗過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實驗前一切都只是個人的猜想,猜測,是沒有事實來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實驗以後才等得到結論,而實驗的過程中如何操作,如何處理得出結果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為了驗證結論而去實驗,而是為了研究去實驗,原先的假設或許是錯的。但是我在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個結論而去實驗,對於數據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加以分析,甚至,當這個實驗叫複雜,很難準備時就乾脆取消這個實驗改為我現場做或者乾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學生表達結果以及知識點,現在想想這個的做法很不好,這不是一個科學教師應該具有的。這違背了科學的主旨——探究,沒有探究就不能稱之為科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多的注意這點。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這意味着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但是我必須承認不同的學生由於先天遺傳,後天環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動性,他們的成績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對這些差距時我們應該儘量做到合理的分組,這樣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組活動實驗的效率,同時對於小組成員的分工也能預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組成一定的結對同學,帶動後進生學習。讓每位同學都能體會到科學的樂趣,而不是負擔。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學習科學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科學課程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教師是科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應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學習科學新課程標準後,我對自己新帶的這門學科和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認識:接下來在教學設計時應當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精心選擇和設計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些活動的教學,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一次科學發現、科學探究、科學創造的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自己的科學素養。也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有所提升。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2

20__年4月,教育部頒佈了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其中《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__年版)》繼承了我國科學教育的歷史經驗,借鑑了世界各國的研究成果,順應了國內外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針對我國現階段科學教育的客觀條件和實際需求,提出了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0__年版科學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指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這裏所説的科學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可以理解為科學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性質。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瞭解課程性質,有助於我們一線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深度理解。

基礎性

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提高國民素質,具有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特點。基礎性是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課程的屬性。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__年版)》,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是聚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少年。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由於在課程性質部分還沒有涉及核心素養的表述,因此,這裏沒有直接寫這四個維度。20__年版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有助於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態度責任維度),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科學觀念維度),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關係(科學觀念維度),發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包括科學思維和探究實踐兩個維度),形成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態度責任維度),為今後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重視個人發展價值);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強調社會價值)。

在這裏要特別強調: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發展,世界創新格局深度調整,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各國都在加強科學教育,重視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新修訂的課程標準要能夠支撐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性質部分,提出了科學教育具有“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的功能。20__年版科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部分,都特別考慮了服務於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

實踐性

一方面,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性。科學課程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學習方式,加強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優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式與路徑,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另一方面,實踐性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科學的基本要求。在探究與實踐中學習科學,既符合少年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科學課程把探究與實踐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導方式,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通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與實踐活動學習科學。

強調實踐性,是為了變革育人方式。過去,教育過度注重書本學習和紙筆考試,導致學生掌握了很多知識,卻缺乏應有的能力。如今,加強實踐性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成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科學的基本要求。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它也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其中,技術與工程的實踐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抓手,其地位在《課程標準(20__年版)》中得到了強化。學生必做的探究實踐活動是《課程標準(20__年版)》強調的內容,它針對實驗教學的現實情況設置了最低要求,目的是促進我國實驗教學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和創新能力。

綜合性

一方面,綜合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科學課程強調體現綜合性,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的聯繫;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課程,這是區分於其他學科課程的一大特點。在20__年版科學課程標準中,科學課程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用核心概念呈現課程內容,綜合發揮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等領域的育人功能,通過對13個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在理解這些學科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實現對4個跨學科概念的理解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是注重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三是注重動手與動腦的結合;四是注重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五是注重理解自然現象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六是注重科學課程與並行開設的其他課程相互滲透。

強調綜合性,就要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間的聯繫,整合學科知識,統籌設計綜合性課程和跨學科主題活動。學生的生活情境是綜合的,而科學課程研究的是學生周圍的世界,所以科學課程的內容也是綜合的。這是科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重要區別。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3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生的彙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知道用三稜鏡、水稜鏡分解太陽光形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於夏天雨後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説:“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綜合學科。科學實驗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能激起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重要的環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材料,因地質宜筆者在教學“油菜花開了”時選擇了黃瓜花,原因是學生了解和熟悉這花而且容易收集。

選擇具有趣味性的實驗材料筆者在教學“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時選擇木頭、紙、塑料等幾種玩具型的材料,讓學生在愉悦中學習。

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代表性的材料不僅決定了學生實驗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提高教師教學的目的性。如筆者在教學“種子的萌發”時選擇玉米種子作為研究對象。

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要充分體驗在教學“蝸牛”“蚯蚓”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充分觀察這兩種動物。為了達到“充分”的目的,筆者準備了捱餓的蝸牛、菜葉、蘋果片、火柴、放大鏡、蚯蚓、潛水碟子、樹葉、記錄紙等。學生在3個課時的充分活動中,瞭解了蝸牛不吃有蠟質的樹葉,會游泳,怕煙火,運動時腹足如波浪般前進;蚯蚓不能生活在水中,運動時身體伸縮前(更多請搜索:)進。

充分利用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興趣。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4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在整個的探究活動,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探究-驗證這個完整的探究式學習過程,教師注意自始至終都以一種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欣賞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與交流,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彙報,學生的彙報雖然有的不完整,但注意了能對學生的回答適時補充,並善於及時捕捉學生隨時閃現的智慧火花,給他們以肯定,給他們以激勵。通過層層深入的探究活動,學生能自己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並在此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計劃、選擇實驗材料、開展實驗研究、得到實驗結論。在探究活動中,注意了小組內的相互合作和觀察研究。在實驗的現象分析和總結中,知道用三稜鏡、水稜鏡分解太陽光形成彩虹,牛頓盤能把多種顏色光混合成白光。知道了人工製造彩虹的方法,知道了彩虹多形成於夏天雨後的原因。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説:“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5

國小階段是生長髮育的關鍵時期,每個人的身高是有多重因素決定的,其中遺傳因素佔據相當大的比重,但科學的生活方式,又能最大限度的增加我們的身高。但相當多的家長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科學增高的方法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我簡答的總結下科學增高的各種因素。

科學增高=營養+充足的睡眠+體育鍛煉及拉伸+牛奶

1、合理的營養搭配:

吃的哲學在於營養均衡,營養充分很容易,難的是要保證重要元素的攝取可以達到最好配置。所以營養就是千萬別偏食,增高的重要祕訣就是要特別補是蛋白質、鈣質和維生素,其中魚、蝦、瘦肉、禽蛋、花生、豆製品中都富含優質蛋白質,應注意多補充。牛奶、蝦皮、豆製品、排骨、骨頭湯、海帶、紫菜等是含鈣、磷豐富的食物。另外記得多曬太陽,鈣質才容易吸收。多吃蔬菜水果,補維生素,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要素,是人體生長髮育所必不可少的”。

精簡:合理營養,曬太陽、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鹽

2、充足睡眠的睡眠也是增高的重要保證。

長高的主要時間是晚11點到2點之間,如果錯過了這段時間,你讓身體怎麼長呢?

其次是五月是增高的最好時間,其次是一年中的5月到10月,每年抓住這段時間增加鈣質,多加運動,效果是顯著的。早餐一定要吃,否則既難以長高,又容易得糖尿病和胃病。

心情愉快,積極樂觀,特別是不要因為身高而自卑,或者老是有自己已經無法長高的負面情緒。要給自己充分的心理暗示:我一定會長高的。很有用的。

精簡:10點前休息,5月增高好時間,早餐吃好。

3、經常體育鍛煉的孩子長的更高,更強壯。

對於一個一直接受充足營養的人,籃球運動前後身高的增長速度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説,運動是男生長高的方法中尤為關鍵的部分。

跳——籃球、排球這些有跳起動作的運動非常有助長高,如果沒有時間去做這些運動,平時多練習摸高也有好處。

伸展運動——可以找一些增高操來練習,讓身體伸展開來。原本彎曲的骨頭只要伸直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我讓學生自己帶器材,雖然簡陋了些,但學生興趣濃厚,積極響應。同時平時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尤其高空拋蛋活動,全員學生參加,最大限度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想象能力。

二、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長期堅持觀察記錄,能傾聽別人的發言,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發揮本校優勢資源,去操場參加實踐活動。

三、科學教師要樹立終生學習的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科學課的內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對教師的`知識要求很高,因此我要及時補充知識儲備,同時要學會科學探究的技能,具備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科學教學質量會更高。

教師應從教學的準備、教學的實施、教學的評價三方面入手,自始至終地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教學效益,關注教學中的可測性。同時教師還應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掌握相關的教學策略,以便於自己面對具體的情景做出相應的決策,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今後,我將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做好國小生的科學啟蒙教育。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6

近期,認真的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對科學的有了全新的認識,下面就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新課標要求教育必須培養有創造精神、有特別的人,那麼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呢?

首先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師要打破常規,千萬不能怕課堂紀律“亂”而過多地限制他們,要讓學生放開膽子活起來,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質疑,還可以隨時發表個人的見解。在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中,學生當然會感到新鮮、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態去主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真理的能量就會被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其次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觀察思考。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的認知活動。它是兒童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大量的感性認識都是通過觀察獲得的。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不應把科學知識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觀察思考的機會。鼓勵、引導他們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動參與到知識形式的過程中去,使他們不僅僅看到了結論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結論形成的.來龍去脈。

還有要讓學生勤動手,發揮主體作用。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什麼事總想理明白,做什麼都想親自試試的特點,教師要因勢利導,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達到手腦並用的效果。因此科學課中一些實驗和觀察材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準備,鼓勵學生多動手操作和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發現,同時教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拔、引導和鼓勵,就會極大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總之,在國小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誘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創新、求異。讓他們自由地、充分地發揮其聰明才智。這是我讀了新課標的最大感受。

我認為應從三個方面努力。

一、更新觀念,提高認識

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是這場課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我首先認識到自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確新課程的內容和基本框架,瞭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對新課標有更深的理解。我在這種方式的指導下,也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深入把握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對照自身的實際情況,提高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靈活的、創造性的使用教材,積極探索、刻苦鑽研、開拓科學課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教師要注意利用種種方法向學生展示科學的奧祕,使學生產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在探求大自然奧祕的過程中閃耀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我在教學《比較水的多少》一課,先讓學生設計出各種方案,比如説用秤稱、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設計出方案後教師發給學生器材,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進行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動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為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也有為失敗而不知所措,經過一段時間的折騰後,最後認識到量液體方便又準確的儀器量筒。他們帶着濃厚的興趣去鑽研更深奧的科學問題。新課程《標準》指出:“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學生經歷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經歷探究的過程,使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知識,而且在過程,方法、感情、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真正體現了“重過程,輕結果”的理念。

三、鼓勵發散思維

教師要注意為學生創造獨立的思考情景,讓他們體會創造、發現的自豪和愉悦。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觀察、試驗、測量、記錄、統計,讓他們去進行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去發現新知。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假設和預測,教育學生在着手解決問題前應先思考行動計劃,包括制定計劃,選擇方法和設想安全措施。

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總結我的認識:“教育是科學,但更是藝術”。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7

假期裏自己認真學習了《國小科學課程標準》,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國小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

理解課程的基本理念,就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通過學習自己的體會如下;

1、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和方式。

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小科學課程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們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啟蒙教育,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的內涵在科學課標中,包含為:“科學探究,情感與態度,科學知識”三個方面。情感與態度是科學學習的動力,科學知識是科學學習的材料,而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國小生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通過探究,培養學生探究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培養探究的能力。

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體驗科學學習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

2、探究活動是科學學習的主要途徑。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關注環境,關注自然。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8

20__年4月21日,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十六門學科的義務教育新課標頒佈,其中科學學科基於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概念,對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對科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科學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而科學教育最核心的是課程。課程規定了科學教育特別是主體性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培養什麼人,同時也給出了學生要學習什麼內容即怎樣培養人,以及培養的人如何進行評價。

接下來我從這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心得:

一、素養立意,實現科學育人

要應驗素養,需要考慮幾個因素: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特徵來講需要考慮基礎性和發展性;從素養的內容來講需要考慮時代性與綜合性;從研究的過程來講需要考慮科學性與政策性。基於素養的立意,在本次課標中,着重體現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個維度。四個核心素養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了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注重綜合,培養遷移能力

整合科學技術與工程,有利於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因此,此次新課程標準取消維度界限,強調綜合能力,例如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並不是完全孤立的關係,而是相互聯繫打通了四大維度的界限。同時突破學科桎梏,建構跨學科概念,跨學科概念對比學科概念來講還有更大的遷移性,更有利於教師的創新。

三、強調進階,配合學生髮展

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不同學段的學生處於什麼水平,再根據學生思維的進階設計課程,完成學生素養的進階。第一,適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易到難。第二,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三四年級存在學生思維發展的轉折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相應的學習活動要從簡單的探究活動到綜合的探究和實踐活動。第三,適合學生的興趣特點;第四,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第五,遵循學科的內在邏輯。

四、思維探究,促進深度學習

關於教學的思想,教師需要整合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體驗式等各種教育學方式的基本要求,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型探究實踐。在科學裏面最核心的教學方式是探究式教學,也是科學教學的主導方式。從探究式教學發展階段來看,表面上提的是探究,實際上關注的是思維。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以提升學生思維為目標,改變了以往以課程內容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更加關注學生本位,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9

科學是人類在研究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系統,以及獲得這些知識的過程和在此過程中所利用的方法。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有助於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關係,發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今後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

20__年修訂的《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就明確地提出:“國小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並應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核心素養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形成初步的科學概念;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思維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實踐能力;樹立基本的科學態度,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隨着國家推行“雙減”工作,對科學素質的需求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科技活動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技賦能有效支持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提高了學生科學素質,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貫穿於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科學教育成為學校教學中的常態教育,不僅要把科學精神體現在相關課程教材中還要體現在相關課堂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識的學校都會注重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品質、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綜合提升和均衡發展;注重兒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學性、可持續發展性及生態性的建設;注重兒童時期“誠實、善察、善辨、好奇”科學精神的全面提升。

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學校優勢,優化學校的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探索國小生科學精神培養的實踐途徑等系列問題亟需更進一步研討,探討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筆者以為:

(一)學科課程教學是培養科學精神的“主渠道

科學學科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渠道。科學精神的培養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實,就要貫徹落實《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天性與符合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選定內容、設計課案、組織教學。要構建學科專業指導、導學科配合、輔助學科協作互動,團隊共榮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學教學體系。學校應着力提升每一位教師的科學素質,建設-支具有較高素質的科學教師隊伍,是搞好學科課程教育的關鍵所在。學校高素質的專業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領頭人,在校園科學教育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在配備專業教師隊伍傳道授業的同時,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配備專業的科學實驗室,其中常規儀器也應按照學校相應規模配備齊全。只有確保了科學課堂高起點、高水準,才能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將科學實驗與理論學習做到有機結合,真正“學中做,做中學”。同時在指導學生做實驗時,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如:將實驗過程重複進行就是為了獲取更加真實可靠的結論;而對於科學理論知識的驗證性實驗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每位科學教師都應明確兒童科學精神培養的目標要求,並能在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促使學生通過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的加減,達到科學精神的培養。

(二)校本課程是豐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陣地”

校本課程教育系列建設是學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實踐與探索。學校可以根據地域特徵、學校特色、教育資源等實際情況,開發研製面向學生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校本活動教材。如校園周圍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風光,則可選擇開展“生物觀察”“種植培養”等有利於學生動手動腦的科學趣味校本課。如我校緊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則可以大學、國小互動開展“科普知識進校園”、“科研專家大講堂”、“大學實驗室參觀”等活動。如學生通過學校科普課裏“蔬菜種植”的學習,自覺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勞動實踐,主動參觀考察研究常見蔬菜的種植情況,找到了蔬菜生長的必要條件,最後通過製作相應的食物,如蘿蔔乾、泡菜、幹竹筍、油燜筍、幹豇豆等,最後吃在自己嘴裏的那種喜悦,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愛上科學,也能在受勞動成果的這個過程的獲得新鮮感與成就感。這樣在拓展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的科普內容,鍛鍊科普實踐能力,使學生科普意識不斷得到增強,更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於自己今後的學習活動與生活活動中去。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開展系列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參觀衞星發射基地”“保護周圍環境”“小區生活垃圾去向調查”“養殖蠶寶寶”等。這些生動有趣、別開生面的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不僅激起了兒童探索求真的慾望,還增強了創造革新的意識,更能加快兒童科學精神培養進程。

(三)科學素養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營造國小生健康成長的環境,要想營造良好的培養他們科學精神的文化環境,那首先就要確保有良好的社會風氣,要想這個社會風清氣正,就要開展對周邊環境的綜台治理。同樣,我們在培養科學精神的目標引領下,力爭把學校建打造成為一座具有科學探索價值的兒童樂園。在校園佈置氣象觀測設備,綠蔭下或者草叢中豎立一塊專欄,專供小氣象員們每天在此觀測並記錄氣温變化和空氣濕度的變化;學校的生態種植基地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觀賞植物等活動中,與教材中種植的單元不謀而台,真正落實“動手動腦學科學”的教育理念。校園中的宣傳廊也可用來裝飾學生參觀博物館、植物園、科技館等課外實踐活動的照片,體現學校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實現。同時學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前沿陣地,這裏應該展示學生的科技製作成果,展現學生的探索精神,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製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場地,給予學生更多參與科學實踐、參加科學活動的空間。校園內的圖書館、科技館也是學生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知識寶庫,那-則則科學家的故事、那-次次科普知識系列講座,不僅增長了孩子們的知識,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科學熱情,同時更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0

《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這也是《新課標》所要求的。“你們真棒!”。“你們真像一個小科學家!我都要向大家學習了,希望同學們能在今後的學習中發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用自己的方法解決更多的自然科學問題”……這些語言的'肯定與鼓勵,體現了教學活動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在課上時,我經常説:“你們真棒!……”,這不僅使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更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既做到關注學生科學研究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又關注學生自主進行探究活動,並在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基於學生的已有認知基礎,讓學生互相享受各自研究的成果,達成共識,形成結論。對於學生的評價既關注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和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能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評價以師生評、生生評、自評等多種形式進行,重視對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評價。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鉅的工作,但是我相信作為科學課教師的我們,一定會以契而不捨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對科學課教學工作的探究之中,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為教育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1

跟着李霞老師關於《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__年版)》解讀的講座,翻開了新的科學課程標準。通過學習,新課標給我呈現出的亮點:

“立意”——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整合”——體現了學習進階和跨學科整合;

“一體”——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一、“立意”——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20__年版課標中,從四個維度凝鍊了核心素養。基於素養的立意,以關注人的視角定位科學學科的教育價值。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思維方法,建構科學本質觀,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精神層面的整體提升。

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既能反映科學課程獨特育人價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共通素養,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了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整合”——體現了學習進階和跨學科整合

從20xx年版課標中提出的18個核心概念減到13個核心概念。20__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忽略了四個領域嚴格的領域分界,突出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一方面基於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和興趣特點,完善學習進階來配合學生髮展。比如低段關注的是具體現象、具體事物外在特徵的觀察、描述、分類等;到了中段要求學生要在關注具體事物和外在特徵的基礎上,分析現象,重點訓練歸納和推理;高段關注事物的結構、功能的變化和相互關係。體現出老師在學段之間採用教學方式應該遵循從指導——引導——組織的進階,來幫助學生思維發展。

以第一個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為例。學習內容為:(1-2年級)讓學生知道物質有不同形式,顏色等;(3-4年級)認識物質可以由較小部分組成;(5-6年級)學生能夠意識到物質可能是由一些看不見微粒構成;(7-9年級)理解物質由多種微粒構成;認識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微粒表徵。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內容從對物質的宏觀描述到微觀探究。

另一方面精簡內容、跨學科整合部分內容,反映了科技進展和專題教育要求,配合”雙減“政策,着力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例如:

(1)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並不是完全孤立的。新課標忽略了四個領域嚴格的領域分界,提出了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四個跨學科概念,進一步實施綜合性改革。

(2)與修訂前相比,《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__年版)》加強了綜合性,減少了概念和知識點的數目。核心概念由18個減少為13個,學習內容由75個減少為54個,知識點由207個減少為161個。

三、“一體”——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20__年版課標強化了課程標準對課程實施的有效指導,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建議,以及針對每個核心概念的學業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及學習活動建議內容。老師在課堂中靈活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可以在數據收集過程中,採用提問、觀察、作業、討論、展示、日誌、調查等方法;在解釋過程中採用核查表、量規、反思日誌、自我和同伴評價等方式;在結果呈現和交流過程中採用評語、檔案袋、成績報告等方式;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開展嵌入表現性評價的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情境中做,運用知識的技能,藉助評價工具,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

新課標真正告訴我們:

(1)“教”——教師如何把握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通過有效組織教學活動,達到育人目標;

(2)“學”——學生如何學,將學科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自身的核心素養;

(3)“評”——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2

雙堡國小孔曉琴我參加了本月區教委舉辦的國小科學實驗員培訓班,通過學習讓我認識到,學生對科學興趣是學習科學最直接和持久的內部動力,對學生今後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增加學生參與實驗和探究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驗和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學生的學習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國小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首先在於教學思想的優化,應該樹立以下新的教學觀念。

第一是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

儘管教學活動需要師生共同參與,但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應始終處於中心地位,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應該緊密同繞學生,以學生獲得科學知識的需要為目標。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平台,這是教學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沒有這種認識,就不能真正樹立起有意義的創新教育。

第二是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藝術。

少年兒童的年齡還小,心智還不成熟,情境教學是一種符合他們心理、生理成長特點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如果運用適當,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則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因此,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情境”要適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認識水平、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使學生能弄得懂、想得到、學得會,又能激起興趣和求知慾,受到啟迪。

第三是學習過程比獲得結論更重要。

教學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某種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以此讓學生們的心智得到充分發展,讓他們逐漸學會怎樣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繼而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的慾望,獲得創造的能力。因此,如何設計好課堂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豐富而真切的心智發展體驗,是教學理念中的要義。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3

7月25日,曹安玉教授給我們上了關於“國小音樂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聽了曹安玉教授的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收穫了很多實用的方法和理論。

首先教給我們柯爾文手勢,反覆練習中,我深深體會這個手勢在我們對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有很大作用,特別在合唱隊中的訓練。曹老師詳細的為我們解讀了新課程標準,並對原標準與新標準進行對比,為我們今後的教學提前做好了鋪墊,曹老師具體舉例低段的歌曲進行了示範,讓我們親身參與到她設計的活動中去,教授我們的新的教學方法。

音樂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曹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新的課程理念。音樂是用聽覺來感覺音樂,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體發展,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提倡科學綜合,不流於形式,應注重通過綜合在綜合的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

通過此次培訓,我體會到山區老師與城市老師的差距很大,要學習音樂教學中的知識,方法,技巧。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像這樣的培訓機會,讓我們在各方面的素養全面提高,我也將本次學習所得,運用到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儘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一節音樂課。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4

近段時間,我們集中參加了學習,其中關於《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讓我有了很深的感觸。

通過學習我明確了《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上進行了一次系統而大膽地變革。它吸收了現代課程論的最新成果,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新的理念對於富有膽識、敢於創新的人來實踐它。它在呼喚着能夠對課程標準的理念進行準確詮釋,以新型的教學方式完美實施課程標準的新一代教師。

當代,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學生,他們渴望着有着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師給他們一個全新的解讀,渴望闡釋自己的獨特體驗,渴望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在觀點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對那一個個文本的理解。順應這一潮流,《語文課程標準》倡導個性化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個性必須靠個性來培養。這必然要求我們的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能衝破傳統的羈絆,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滿生命的活力和獨特的魅力。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們教師也定能成為學生崇拜的大師。

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能夠對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還要能夠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改變以往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和習慣。

教育教學的變革意味着重組。同樣,在新的《課程標準》面前,對每個教師來説,既是一個挑戰,更是一個機會,也為我們在事業上的追求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不懈努力、勤於追求、敢於創新,我們都可成為馳騁課堂的驍將、駕馭教材的高手、學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師。

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還是一項事業,更是我們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經歷。為師的過程應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充實的過程,應是我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僅是我們自身的需要,也是語文教育對我們的期盼。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程觀,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求教師“通過報刊、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瞭解國內外重要事件,通過考察、訪問挖掘本地藴藏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要想讓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深廣的影響,我們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善於鑽幽探微,透徹理解文本的深刻內涵,把教科書中直接呈現的(即顯性的)價值取向和隱含於其字裏行間(即隱性的)價值取向,都能呈現給學生,在師生共同探究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體驗語文的美。

現代社會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已不再僅僅限於課堂。因此,我們教師要重新認識自己,向學生學習,要真正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我們的語文教學,和學生一起成長。

總之,《新語文課程標準》給農村國小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作為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方法多元化了,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化了。

我認為以前單純傳授知識逐步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語文教學內容上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堅持讀、寫、聽、説的綜合訓練。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和規定,還有量化的標準。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學習――運用,正如旭日東昇,陽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經驗、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新課標”的實施確實給當今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次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們的學生學習興趣越來越濃,越發變的活潑、可愛了,更多表現在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同時也感受着知識的滋養。

在教育教學規律的推動之下, “新課標”的指導之下,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逐步遠離偏、繁、難、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綜合、運用等方面發展。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5

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現將這次新課程學習總結如下:

(1)通過學習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説能力整合為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閲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為了學習目標。

(2)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3)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4)在教學進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説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閲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閲讀、自主閲讀、探究性閲讀、創造性閲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6

9月3日我校組織了全體的語文教師集中在電教室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標標準》通過這次學習讓我重新認識了新課標的標準要求和目標,為我校的語文老師指引了明確的方向,下面來談談對新課標的一些感想和體會。

一、目標明確

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新課標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再一次更清晰的認識到國小語文,首先姓“語”,其性質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二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二、改變模式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對於國小語文教學來説,既要轉變教的方式又要轉變學的方式,培養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課標學習與教材教法研究結合起來;要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在教學實踐中,我將力求打破傳統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的第一步就是先學會編寫切合我們學生實際情況的導學案,然後讓導學案慢慢融入課堂,讓老師學會讀、説、練相結合,力求讓我們的課堂更高效。

三、體現“語文美”

語文課就要應有濃厚的語文味。而語文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文字入手,引領學生對語文作品反覆涵詠體味。給學生創造充分閲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閲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反覆體味,學會寫感悟,學會分享,重視語文課堂的課前五分鐘和國旗下的美文分享,通過自己的聲音把最美的語言和最大的收穫分享給同學們。

四、圓夢明天

通過改變新的教學方法,希望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主動的學習,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有較大的提高。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日記、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們的語文課堂的明天更出色!

2023版國小科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17

20xx年x月x日至25日我才加了北川羌族自治縣教師發展中心舉辦的國小科學教師培訓。觀摩了三節科學課。聆聽了專家的講座。經過了這次培訓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在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 ,體會最深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巧妙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國小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充分發揮,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讓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而探究的引入是探究活動的良好開端,學生就有了探究的興趣。黃林老師在上《我們知道的磁鐵》時,用撲克魔術引入新知識的探究。因此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想弄明白的慾望。同時也會產生許多遐想。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在今後的教學活動中也要在新課引入上多下點功夫。

二、科學學習應以探究為核心。

我在未任教科學學科前,以為科學學科就是教會學生科學知識。通過這次的觀摩和專家的講座,知道了科學學科要求學生通過探究獲取知識。其探究的特徵是:已提出或發現一個問題作為探究學習的開始;通過探究活動培養能力並獲得新知;注重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注重學生知識獲得的過程“;重視證據在探究活動中的作用;重視合作式學習;重視形成性評價和學生的自己評價。因此,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這是新課程標準給我們提出的要求。開展有效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學思維方式獲取知識,這是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李大傑老師教學《磁鐵有磁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以巧妙的提問引起學生的思考,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很快以強烈的探究欲投入探究活動活動中氣氛活躍。你一言我一語,述説自己的發現,認真做好記錄。通過探究活動同學們獲得了新知識。這知識不是老師傳授給他們的,而是學生通過探究自己獲得的。

三、科學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培養科學課的課堂常規,如有條不紊的開展實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運用所學的觀察方法認真細緻的觀察並及時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逐步養成長期堅持觀察記錄的習慣,能傾聽別人的發言,敍述自己的發現,並能提出自己的見解等。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4j07x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