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鄒碧華事蹟心得3篇

鄒碧華事蹟心得3篇

鄒碧華事蹟心得一:

鄒碧華事蹟心得3篇

“法官當如鄒碧華”。懷着無比崇高的敬意,我聆聽完了最高人民法院舉辦的“學習鄒碧華先進事蹟報告會”。作為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是中國法制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甘當敬業、進取、創新的奉獻者,走在司法改革路的前端,引領着一批又一批的法律人前仆後繼。鄒碧華不僅具有豐厚的法律素養,盡顯卓越才華,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將淵博的法律知識,昇華為堅定的法治信仰,內生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實現了知行合一,成為將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運用於法院實際工作的典範——他是踐行法治中國夢的時代先鋒。

習説:鄒碧華同志是新時期公正為民的好法官,敢於擔當的好乾部。他崇法尚德,踐行黨的宗旨,捍衞公平正義,特別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忠誠。與鄒碧華成為法律同仁,我感到無上榮光,我要以鄒碧華為榜樣,學習他忠誠敬業,鋭意進取,勇於創新,樂於奉獻的精神,努力成為一名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政法幹警。

學習鄒碧華,從汲取豐厚的法律素養做起。鄒碧華是一位專家型法官,他不僅取得了北京大學的博士學位,還先後撰寫了十多本法學專著,其撰寫的《要件審判九步法》折射出了一名優秀法官的縝密審判思路和豐富的法律職業素養。殊不知,這些都成為鄒碧華日後提出的諸多司法改革舉措的墊腳石。讀書使人明鑑,這句話淺顯易懂,然而大多數人卻很難沉住氣,安靜下來讀一本書。鄒碧華淵博的法律涵養令我震撼,我從心底裏敬佩他,也勵志從現在開始要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努力成為一名擁有豐厚法律素養的法律人。

學習鄒碧華,學習他進取勃發,敢於創新的奉獻精神。20xx年,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上海開啟了司法改革試點的大幕。鄒碧華當仁不讓,成為上海司法改革的領軍人,“他就像盜火的普羅米修斯,成為一個無畏的改革者”。為了落實司法責任制,解決長期以來責任難落實、責任難追究的問題,鄒碧華堅持人員分類管理制度,他認為一定要擇優遴選法官,一定要把優秀的人才遴選到法官隊伍中來,絕不搞論資排輩、絕不搞一刀切、絕不網開一面;鄒碧華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十條意見》包括,庭審中法官不得隨意打斷律師發言;法官不應當着當事人的面指責、批評律師,更不得向當事人發表貶損律師的言論,甚至連為律師預留車位、提供休息區、提供複印設施等細節,都收入其中。這一意見的出台,源於他對法官與律師關係的考量,他希望法官與律師能夠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係,彼此惺惺相惜,肩並肩走在中國的司法改革道路上,共同為建設中國法治事業發光發熱。

鄒碧華也是一位兒子、丈夫和父親,他不是一名鐵鑄的鋼鐵俠,他有七情六慾,有兒女情懷。在聆聽鄒碧華妻子唐海寧所作《你的生命是我愛的雕塑》的講演時,我感動地流下眼淚,鄒碧華與父母妻子兒女生活的點點滴滴無不與當代普通家庭有半點區別,鄒碧華愛攝影、愛歌唱,他是妻子眼中的“陽光大男孩”,只是這個“陽光大男孩”將自己的畢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法律事業。

“每天都有進步的目標,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的每一點努力,都會給我們周圍的人帶來福利。”這是鄒碧華生前所説的一段話。潛心法治,鞠躬盡瘁,鄒碧華帶着他的法治中國夢離開了我們,但是他那勇於擔當,鋭意創新的改革精神依然激勵着我們,我們必將沿着鄒碧華生前繪製的法治藍圖繼續前行!

鄒碧華事蹟心得二:

去年12月10日傍晚時分,上海高院副院長鄒碧華不幸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律師界。驚聞這一噩耗,律師們無不感到震驚和悲傷。

夜幕降臨,我握着手機呆坐在辦公室,眼前浮現出與鄒碧華生前交往的一幕又一幕。

那一晚,我的微信朋友圈被所有法律人的追思刷成了灰白色。每一張照片,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大家的強烈共鳴,也一次又一次地觸痛着大家的神經。那一晚,我和許多律師同仁都徹夜難眠,大家追憶着,思考着……

一直以來,法官與律師分屬體制內和體制外兩個不同的羣體,各自有所封閉,缺少足夠的認同,有時甚至相互輕視,惺惺相惜的相對較少。

20xx年初,時任長寧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聽取紀檢監察工作彙報時得知,有律師反映,一些法官在庭審中時常打斷律師發言,甚至呵斥律師,一些判決書對律師代理意見迴應較少或迴應時遺漏要點。

這讓鄒碧華很是感慨。他認為,律師與法官儘管職責分工不同,但雙方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法律尊嚴、追求公平正義的目標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係。

基於此,他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一個基層法院,能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為保障律師權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動。

《十條意見》包括,庭審中法官不得隨意打斷律師發言;法官不應當着當事人的面指責、批評律師,更不得向當事人發表貶損律師的言論,甚至連為律師預留車位、提供休息區、提供複印設施等細節,都收入其中。

這讓我們做律師的心生敬佩和感動,並給予了積極的迴應。長寧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向全區律師發出了律師尊重法官的倡議書。上海律師學院在為新執業律師授課時,將做好庭前準備工作,在法庭發言時注意控制情緒,給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衝突等內容,均列入其中。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我和我身邊的很多律師,手機裏都保存着這條截屏,這是鄒碧華在去世前一天發出的最後一條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時間永遠定格在20xx年12月9日11時45分。這是他對當天試運行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台”寫下的寄語。這句話,在我們心中成為永恆。

在鄒碧華寫下這句寄語的兩週之前,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委員會20xx年年會在上海召開,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構建法律共同體的幾點思考》的演講,“律師服務平台”的雛形,第一次閃亮在我們眼前。

鄒碧華像是“法院的產品經理”,精心打磨着“律師服務平台”的每一個功能。在前期調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員在全上海範圍內調取了20萬件有律師參與的案件,經過仔細核算,他們發現,若每個案件中,律師通過網上閲卷減少往來法院的次數,就能節省60萬個小時工作時間,10萬次車輛往返。為幫助律師識別惡意訴訟情況,服務平台專門設置了“關聯案件自動推送功能”,將同一當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統涉及的案件製作一份清單推送給律師。還有庭審排期避讓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師同一時間幾個案件在不同法院開庭的困擾。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師事務所的近17000名律師,都已成為了這個服務平台的受益者。

與鄒碧華相識十餘年,我覺得無論是作為法官還是法院的管理者,他總能站在整體的高度,為構建法律職業共同體做着不懈的努力。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各種法治力量都是為公眾輸送公平正義的平等一環,唯有珍視這種相生相存的價值紐帶,才能凝聚起法律職業共同體之間的最大共識,才能贏得人民羣眾對法治的真誠信仰。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得知他不幸離世的消息,上海的律師們陷入無限惋惜和哀思之中,深圳律師協會專門為他默哀,湖南律師協會特別為他製作了悼念專輯……一位與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師,特地乘火車趕來上海蔘加他的追悼會。

鄒碧華曾説,每個人都是歷史,如果能讓自己完美一點,歷史也會完美一點。

他用生命,讓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們,就是要繼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實踐創造,帶着他心中的那團火,奮力前行。

這,就是我們對鄒碧華最好的追思。

鄒碧華事蹟心得三:

鄒碧華驟然辭世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鄒碧華人物通訊和評論,並連續刊登評論文章,討論“鄒碧華現象”。

這些報道,與其説是我們採寫的,不如説是自發追悼鄒碧華的人們共同書寫的。

鄒碧華離世後,網上網下,哀思如潮,紀念文字噴湧而出,追憶懷念連綿不絕。人們稱讚他,“法官當如鄒碧華”“一個真正的法律人”“燃燈者鄒碧華”。

今天的社會,價值多元,眾聲喧譁,人們早已習慣對偶像的質疑和解構,為什麼鄒碧華能夠凝聚起如此強大的輿論認同?

當我們走進鄒碧華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他曾經給周圍人們所帶來的温暖與光亮,感受到他仍然留存於人們心頭的信心和希望,終於明白,人們為什麼一致為他獻上“燃燈者”冠冕。因為,他用自己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迴應了時代需求,回答了社會迷惘。

燃燈者,光亮源自內心。鄒碧華心靈燈火源自何處?

採訪鄒碧華北大同學,他們回憶當年一起求學歲月,那正是中國法治建設求新求變的年代。親歷這段流金歲月的法律人,感受到法治前行者篤志革新、砥礪奮進,法治理想和信仰漸漸融入他們血液。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大學畢業後,鄒碧華的同學有的當了律師,有的在企業從事法務工作,收入遠比他這個法官高。在基層法院實習時,事務的瑣碎,也曾讓他有些茫然。

可時間久了,鄒碧華卻發現,每審理一件案子,如果法官處理得很得體、很公平,雙方當事人都會很滿意。後來,鄒碧華和媒體回顧這段歲月時説,這些經歷讓他體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目標和意義,這種自我價值滿足感和幸福感,成為鄒碧華心中的長明燈,也成為他行動的光源。

燃燈者,用內心温度,温暖他人。鄒碧華的心靈燈火是怎樣照亮了他人?

很多人説,鄒碧華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溝通管理,往往事半功倍。他夫人唐海琳老師説,和兒子講道理,我費勁説上半天,比不上他三言兩語。兒子説,因為爸爸很少會衝我發火,他和我説一件事,不同角度分析,再一對比,道理就很明白了。

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體會他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感受,這是鄒碧華的同理心。他在一次演講時曾説,我們需要一個有同理心的社會。

鄒碧華將同理心傾注到法院管理當中,喚醒法院幹警內在的激情。走進長寧法院,我們看見,他壓縮會議室等公共空間,給每個法官分隔出獨立辦公室,面積雖然狹小,但這是要“創造條件,維護法官的職業尊榮”;立案大廳分隔出一個個獨立小隔間,保障當事人的隱私權,也讓當事人感受尊重;甚至,連食堂餐桌設計他都強調要人性化,要保持一定寬度,以免不熟悉的人面對面吃飯,心生尷尬。

20xx年清明,鄒碧華在博客中寫下他的人生感悟,“生命中最為可怕的,是生命熱情和詩意向往的流逝。”後來,他總結自己工作時説:“堅持用理想與激情去影響下屬,引導大家不抱怨,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好工作,手頭工作做好了,就是推進法治進步。為事業注入理想,就會產生持久而強大的熱情,會對下屬產生影響力。”

許多人回憶,與鄒碧華共事的歲月是激情燃燒的歲月,一位年輕法官説,“他是我們活着的理想”。鄒碧華儘自己最大努力,讓世界再多一些人,一起為法治進步而努力,這何嘗不是一種温暖!

燃燈者,是衝破困境的先行者。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能義無反顧?

“一人逝去而眾人哀,不唯哀斯人之早逝,亦哀法治之多艱”。這是一位律師對“鄒碧華現象”的解讀。

改革從來多艱難。在深化司法改革的今天,鄒碧華們並不是在一張白紙上描畫中國法治未來,而是要打破多年來形成的錯綜複雜的利益格局,重新調整,每走一步都會碰到“硬骨頭”,都要涉險灘。明知前路艱難,鄒碧華為何還能義無反顧?

他夫人唐海琳老師告訴我,鄒碧華曾不止一次感歎,趕上一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有一批愛才惜才的法律前輩引領,有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的機會。像他這樣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山鄉少年,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完全得益於這個時代。他感恩這個改革時代,也義無反顧地投身於這個時代。

他敢於擔當,因為他對改革充滿信心,不怕遭受挫折。

他敢於擔當,因為他的專業素養和執着睿智,這是他能夠“一點一點往前拱着改革的底氣”。

他敢於擔當,還因為他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

鄒碧華是“燃燈者”。他生命最後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強大的輿論認同,凸顯了人們對法治中國的期待,凸顯了人心所向和強烈的改革共識。這樣的共識彌足珍貴,這樣的共識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

標籤: 碧華 事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387y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