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通用25篇)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通用25篇)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通用25篇)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

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麼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己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該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閲讀。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

我的書房中多了一個新成員:《三字經》,那是我特地去新華書店買來為自己”補課“之用的。閒暇之時,隨手翻閲,細細品味,其味無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寒假回家,看到讀國小的侄兒正在背誦《三字經》,便隨手翻閲起來,讀後竟愛不釋手,感歎自己幼時沒能閲讀之,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三字經》讓我對先人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對作者廣博的學識、高深的概括能力和宏觀把握能力肅然起敬,為古代教育者獨特的教育方法深深折服。

我出身農家,蒙學時期沒有師長指點誦讀過《三字經》,其實那時家庭也沒有條件給我買課外書。高中時被分流到理科班,從此與國學類書籍更加疏遠。儘管求學中耳聞過《三字經》及其中的少量名句,但是從來不曾全文通讀過。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古國的文明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儘管由於作者所處時代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定的侷限性,成書於封建時代的書籍難免會夾帶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這並不影響《三字經》成為我們特別是兒童學習中華文化和文明不可多得的入門之書。

據資料介紹,《三字經》最初版本是由南宋學者王應麟所作,後來在千百年的流傳中,被許多人增補加工,形成了多個版本。《三字經》是中國近800年來流傳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三字經》中一些句子是從古代儒家經典中演化而來的,較好地表達出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許多名言警告,已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為人、勤學、處事、交友、行為的座右銘。關於為人,如”首孝弟,次見聞“;”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關於教子,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關於勸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苟不學,曷為人“;”勤有功,戲無益“等,可謂金玉良言。

吸取全面的知識營養,方能成就全面發展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三字經》可謂是一塊“全營養飴糖”。説它“全營養”,是因為《三字經》僅一千多字,語言極其簡練,內容卻非常豐富,包括人生哲理、教子、勸學、常識、道德、禮儀、經書和借鑑等,擇其要而去其枝葉,勘稱“袖珍而濃縮的百科全書”。

比如常識篇,天文地理歷史自然藝術生物等等,幾乎囊括了當時人們已認識的各類主要知識。説它是“飴糖”,一是指其“口感”舒適,全文結構謹嚴,文筆自然流暢,深入淺出,講求押韻,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兒童包括成人背誦識記;二是指其具有”緩釋“功能,對兒童而言,識記後未必能全面理解,卻能指導其日後的學習,並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學識的增多逐步理解它;三是指其具有回味豐富的功能,即使對於理解了其內容的成人而言,也是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三字經》作者具有非凡的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於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華,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遠望、一覽眾山小的感慨。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48個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開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開始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富的知識。回想自己從國小到大學一直都在學習中國歷史,卻仍然對於各個朝代先後順序、重要歷史事件、延續時間等顛三倒四或者一知半解,真是感慨萬千。

《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但是並非枯燥説教,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懸樑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理解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的道理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三字經》還讓我深刻地體會到,全面均衡的知識是一個有機整體,割裂開來教授,其作用往往大打折扣;掌握知識的精華,因材施教,並以獨特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相信你在閲讀之後,會比我有更多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3

《三字經》這代歷史書,相信大家都看過吧,《三字經》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書啊!它的每一個字,都藴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讀完三字經後,還要透徹理解它們的意思,這樣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經的每一個,每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那樣,意思就是不能浪費光陰,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萬”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來。

三字經歷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間傳説融入到一個個字中的。別看這小小的一個字,它裏面可有一個個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那樣,講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個女神。一天,她的兒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對她説,只要她的兒子不吃地獄裏的東西,他就還給她,可是,他的兒子只是吃了一個果子。從此,冥王只能讓他一年回去倆次,回去的時候,萬物復甦,而沒回去的時候,將寒冷無比。所以,導致出了春,夏,秋,冬,這四季。

瞧,這個故事是多麼有趣啊!《三字經》還有許多故事呢!如蓋房子,孟子媽媽三次搬家……這些故事都是多麼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華都包含在這幾個小小的字裏。這幾個小小的字,卻藴含着這麼一個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經》不但要背,還要背裏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徹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識,為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三字經》真的是一本好書,曾是古代四大好書之一呢!為了對我們的祖國做一份貢獻,為了我們的將來,為了能夠弘揚國學,倡導文明,讓我們一起,來理解這本獨一無二的古代暢銷書——《三字經》吧!

我從小就喜歡讀《三字經》。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裏。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觸。

“幼不學,老何為”呢?所以我們現在要勤奮好學,不懂九月不恥下問,讀書必須懂得“學則智,不學則愚,有不滿則進步”這些道路都是通過求知無坦途,學問無捷徑而得來的。“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就必須要敏而好學。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經過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説明了一個道理,就是要我們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就不等成大器。

經過讀《三字經》讓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湯。夏傳子,家天下。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太祖興,國大明。清順治,據神京。復漢土,民國興。”這些人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才去為國家作出無私奉獻。

我們國家每個人都應該這樣:一人立志,萬夫莫敵,”因為每個人都把成功的祕訣當作自己的堅定目標。成功是希望與奮鬥的結合,那麼我們都會和平相處,讀了歷史書,考試時要按時記載,通過古到今,如果親眼所見者,都會明白學習的敵人其實都是因為自己的滿足。

讀了《三字經》後,我的感受更深了,因為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説:“做人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因為坦白就猶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質,我們要擁有良書,喲工友益友,擁有一顆純潔的人,這會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純樸的心靈去體驗別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聽見遠方的呼喚。讓你去了解,去親近社會與大自然。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4

《三字經》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蒙學著作,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中國兒童啟蒙的必讀書,影響極其深遠。《三字經》篇幅雖然短小,內容卻非常豐富,被譽為“袖裏通鑑綱目”。

《三字經》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精華,是國學經典之一。它易讀、易記、易解。《三字經》內容豐富多彩,有自然常識、有歷史故事、有道德常規、也有人生哲理。它教會我們知識,也教會我們做人做事,還教會我們要認真讀書以及如何讀書。

《三字經》中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合適什麼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説: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我非常喜歡“孟母教子”的故事。講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學了許多喪家哭泣的言語動作。孟母就把家遷到市鎮上,孟子便整天學着模仿商人做買賣。孟母又把家遷到了學堂旁,孟子終於學到了禮儀和文化知識。這説明環境對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

《三字經》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要好好學習,友愛兄弟姐妹,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地學以致用,並且還要好好的傳承下去。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5

《三字經》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廣泛生動。用典多,知識性強,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導下編成的讀物,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如今每個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嚴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徑。對學生的嚴格要求雖然是做父母和老師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才能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一個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樣,玉在沒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頭沒有區別,人也是一樣,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通過學習《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感到自豪,而最大的收穫是對學生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6

在生活中我用過的《三字經》有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在學校裏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向大哥哥大姐姐們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同時也愛護小同學,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東西,我總是先給爸爸、媽媽嘗後我在吃。

我知道一個人從小要學習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長、友愛弟妹,因為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學習看到的和聽到的知識,學習數學語文等各種文化知識,這樣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學的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學生就像一塊玉,只有打磨後才會成為器具,如果沒了打磨就永遠是一塊玉石。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文化。現在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有不斷地學習,和努力地學習,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就像一個老師,教導着我們,為我們鋪設人生的道路,讓我們成為有用的人。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每天早晨來到學校,總會聽到同學們在教室裏一絲不苟的讀《三字經》。

在歷史的長河中,先人們經歷了許多艱辛和磨難,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藏。《三字經》就是其中的藝術精華。“孟母擇鄰”,“黃香温席”,“孔融讓梨”……這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都出自《三字經》。每當我拿起書本,津津有味地讀着《三字經》時,總會想到那一個個動人心絃的故事,這總會讓我牽腸掛肚,如痴如醉。

《孟母擇鄰》中,孟子有一個愛他的好母親,其實,天下的父母對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愛表現在父母身上是那樣的真切。父母的愛是遮雨的傘,父母的愛是一陣涼爽的風,父母的愛是滴落的淚水。同樣,我們也要孝敬父母,在父母勞累時,給他們倒一杯茶;在父母生病時,細心照顧。在古代,人類又是怎樣孝敬父母的呢?《黃香温席》大家都聽説過吧!小黃香為了讓父親在冬天睡覺暖和些,便用自己的身體取暖,那拳拳的孝心感動了多少炎黃子孫啊!不僅是晚輩孝順長輩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們感動,長輩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讓我們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間又應該是怎樣的愛呢?《孔融讓梨》的故事中,小小年紀的孔融把最大的梨給了自己的兄長,這種團結友愛的精神值得我們大家學習啊。

《三字經》中還有許多酷愛讀書的感人故事。頭懸樑,錐刺股。蘇秦刻苦學習的品質一直讓我記憶猶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孫康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勤學苦練,後來成了大官。那麼多的故事,都講了古代人們喜愛讀書的精神,作為一名當代的國小生,我們應該要學習他們,雖然我們不能頭懸樑,錐刺股,但我們也要孜孜不倦地學習。一想到古時候人們家裏條件那麼差,而現在高科技時代人們學習不那麼刻苦時,我便內疚起來。

自從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後,對我的幫助很大,不但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藴,而且還讓我學到了許多知識。

人生如一本書,愚人嘩啦啦地翻過,而智者潛心細讀。我學習了《三字經》,讓《三字經》指導我天天進步、健康成長吧!讓《三字經》指導我們的行動,使我們成為有道德、講文明、愛學習的好少年吧!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8

暑假期間,老師佈置我們讀《三字經》這本書。爸爸説,《三字經》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和精髓,閲讀它可以學習古文化,增長知識,增加涵養,從中汲取智慧。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曆史,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兒童啟蒙讀物,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户曉,膾炙人口。《三字經》只用三個字,就讓我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書中的每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着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這是我閲讀《三字經》裏的一句話。這幾句講的非常好,它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過錯。老師如果教書不嚴厲,那是老師的懶惰。小時候不學習,將來長大想學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自己的父母與老師。

我有一個哥哥,上國小的時候就不好好學習,很貪玩。父母怎麼説他也不聽。現在,他看見他們原來上國小時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學,我哥哥只考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他就非常羨慕。後來他一想,非常後悔,後悔上國小時沒有好好學習,沒有打好基礎。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到了長大就後悔小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學已經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們還小,要好好學習,打好基礎,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訴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該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己一定要努力學習。

《三字經》不但是一本書,還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我們要向這些優秀的古人學習,學習他們克服困難、勤奮學習的精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9

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開始讓我們背誦《三字經》,<<弟子規》。我心中一直疑惑不解,為什麼要背那些東西呢?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背這些的真正含義。

以前,老師讓回家背時,我總是心不在焉地讀幾遍,然後合上書就跑出去玩,第二天時,別人都熟練地背誦,只有我在濫竽充數。放學一回家,就找出書來背。但是,無論下多大的工夫,總是背不過。為此,我沒少哭過,可每次都是垂頭喪氣的結束,我夢想着什麼時候才能胸有成竹的背一次。

有一次,媽媽看見了我的背誦方法後説:“怪不得你一直背不過呢,你一直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永遠也背不過,你應該看着書下的解釋來背,這樣才會背過嘛!”我半信半疑地點着頭。

果真不出我所料,沒幾天,我就能熟練地背過一部分了。

記得有一次,我正背到“對飲食,勿揀則,食適可,勿過則。”書上沒有解釋的意思。我想,可能是對於飲食不要太挑剔;要適當的吃,不要吃太多”的意思吧。為了按照書上的做,天真幼稚的我,每頓飯都只吃到温飽就不吃了,從而得了重感冒。而每次吃飯時,我總是不挑肥揀瘦。那天中午吃飯時,媽媽把一碗酸了的米飯端到我面前,我便狼吞虎嚥的吃起來,把吃不完的米飯遞給了媽媽,她一嘗是酸的,便把我叫去,問我為什麼要吃酸米飯。我便把那句話原封不動的説給她聽。爸爸媽媽聽了後哭笑不得,而我卻振振有詞:“你不是教人家要向書上的小朋友學習嗎?”

《弟子規》,《三字經》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下來的優美傳統,從這幾本書上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我為中華民族能流傳下這樣的書而感到自豪!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0

前幾天,我在教室裏的圖書角找到了一本書——《三字經》,裏面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的時候,想到九歲的小黃香竟然能用自己的身體去温暖爸爸媽媽冰冷的被窩,這是何等的愛啊!我深深的佩服着小黃香,她是多麼孝順,多麼懂事啊!  而我自己呢?已經十歲了,卻沒有做過幾件對爸爸媽媽孝順的事情,還總是頂撞他們,他們辛辛苦苦在外面掙的錢,而我卻大手大腳,看見什麼買什麼,還不聽話。  爸爸在工地上工作是多麼危險啊!又一次,我聽爸爸説工地上有一個人差一點就從很高的地方落了下來。

有時,他們的手會出血,那是因為工地上有一些風裏的東西,很容易把手劃傷。媽媽在廠裏工作是多麼的累啊!每天都要上12個小時的班,有時還要上夜班。每次放學回家,我都看到媽媽吐出來的痰有一些髒東西,那些髒東西在喉嚨裏是多麼難受啊!爸爸媽媽的工作是多麼辛苦啊!  爸爸媽媽對我的愛是無窮的:當我生病時,他們會來照顧我、。

關心我,當我的手凍僵時,他們會親自給我熬藥,當我學習下降時,他們會親自輔導我……爸爸媽媽為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受苦受累。  讀完《三字經》,它讓我知道: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份深深的愛。從現在起,一定要做個誠實守信、不貪便宜的人。長大了要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還要更孝順爸爸媽媽和親人……

人們常説:“一本好的經典就是一個好朋友。”經典對人成長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好的經典往往能改變人得一生,而執着於看書和愛書的我,到今天讀過的經典已經不計其數了,使我受益無窮。  

盛夏我坐在院子裏,微風輕輕地吹着,朦朧的月色,手中捧着《唐詩三百首》愜意的漸漸沉入夢鄉。小時候我懷着激動地心情,從媽媽手中接過我的第一本書《三字經》,他打破了我沉睡的心靈,讓聖潔的陽光照進來,於是我每天吟唱着:“人之初,性本善”,敲開了知識的大門,走進了經典的世界。從此,嬉戲的地方少了一個頑皮的身影,懷着一份不捨我邁出了年幼。  如今,《三字經》已不能滿足我的需求。

於是,我便向更高的境界探求。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使我心曠神怡,一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嚮往,對瀑布溢滿的憧憬。  我帶着對李白的崇拜,對杜少陵的嚮往……去更深的瞭解經典,也對它更多了一份期望。我深深的沉入了經典裏,暢遊在這知識裏,其樂無窮。隨着時間的流逝,我會更深的挖掘你,去享受更多的樂趣,貯藏更多的智慧……與經典作伴,與聖賢為友,做龍的傳人。  讀經典就是讀人生哲理,經典與我有約。經典是我成長的好朋友,它不斷的孕育着我的心靈。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書房中傳出我朗朗的讀書聲。我正在讀一本中華經典書籍——《三字經》呢。

這個學期,學校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好多古今經典詩文,而我最喜歡讀的就是《三字經》。它是我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啟蒙課本,作者是宋代的王應麟。這本書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句句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很有節奏感,令我百讀不厭。

我的這本《三字經》不僅有它的原文,而且還有註釋和相關的故事,圖文並茂,使我讀起來興趣盎然。

讀《三字經》,讓我懂得謙讓、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是講孔融四歲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是講黃香九歲就知道用身體把被窩焐暖讓父親休息;“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是説人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才是增長見識,學習知識。

讀着這些內容,我不禁感到一陣陣臉紅。我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只要我開口,要什麼就有什麼,真可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一直以為父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從來沒有想到為他們做些什麼。每當學習不順心的時候,甚至還會向父母亂髮脾氣呢。和孔融、黃香相比,我真是無地自容呀。今後,我要改變自己,多體諒爸爸媽媽,多為他們着想,儘量讓他們少為我操心。

讀《三字經》,我還懂得了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幼不學,老何為”警示我小時候要用功讀書;“玉不琢,不成器”告誡我人不經過鍛鍊是不會成才的;“勤有功,戲無益”告訴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穫,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的人是一定會後悔的;“頭懸樑,錐刺股”提醒我學習時一定要全神貫注;“昔仲尼,師項橐”告訴我學習應該不恥下問……

《三字經》的內容包羅萬象,為我們講道德,論古今,有名人英雄,有歷史戰爭,有學習方法,有自然規律……它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寶藏,是永不褪色的經典!

徜徉在這樣的經典詩文中,我的心靈受到一次次洗滌。在這些精練短小的語句中,藴含着人生的哲理,讓我明辨是非,學會感恩,懂得做人的道理……閲讀着,收穫着,我樂此不疲。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2

讀書有法,開卷有益。做一個愛讀書的人,因為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充實,讀書可以令浮躁的生活獲得寧靜。讀書也可以借鑑前人的智慧,獲得對人生的思考……  無論怎樣讀,用什麼方法讀,只要適合你自己就好。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瞭解知識、常識,形成品格習慣。努力做到知行統一,也就達到了讀書的目的。  隨着年級的升高,同學要了解、學習的內容增加了,學習的任務也增多了。那麼大家為此準備好了嗎?一個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在每日周而復始的生活中,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明日復明日。即便我們只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同學,我們也要去體會堅持的意義。  比如,現在學校為同學們提供了課後服務的工作,七班一部分同學選擇在學校上課。那麼我們就應該抓緊這個在校的時間,努力完成作業。作業完成以後,再適當的閲讀一些課外讀物。那樣讀起來也會更輕鬆,不是嗎?  希望同學們從讀書中獲取成長的養分,而不是僅僅看個熱鬧。做一個學習的有心人,做一個自律的人,為自己樹立目標,做一個持之以恆的人。不要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為自己找藉口,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你自己成長不是嗎?所以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大家在行動努力的時候也會更明確。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3

《古人讀書的方法》講了人人都可以讀書,只有讀書得法,才可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讀書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因人而異的。歐陽修善於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他用七年的時間背誦了十部書。每日定量計字,細水長流,積少成多,同樣可以學到大量的知識。  歐陽修給自己定量計字,他能嚴格要求自己。我要向他學習,做個有學問的人。寒假裏,我就給自己制定一個閲讀計劃,堅持閲讀。記得剛進入寒假時,我挑選了五本書,打算閲讀。

可是,我仔細一看,頭都大了!別看只有五本,頁數可不少啊,一共1083頁!在短短的寒假裏,這麼厚的書,又這麼多本,估計讀不完了!  媽媽鼓勵我説:“你可以的!”“但願吧,”我抬起頭,“作業和讀書都要完成,時間很緊迫啊!”“作業不多,讀書時間有的是!”“那就制定一個計劃吧!”我告訴媽媽,“每天一日三餐之後,我都拿出40分鐘讀書好了!”  這樣就容易多了!我每天堅持按計劃讀書。

讀書時,我有一股非常幸福的感覺。一旦我讀起書來,就什麼也聽不到了,而腦海裏也浮現出書中的情節。有時候40分鐘到了,我還捨不得放下書呢!  開學了,我發現這五本書我竟都讀完了!太好了!我深深地感覺到了滿滿的成就感。冰心奶奶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書籍像一座巨大的寶庫,等着我去挖掘呢!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4

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開始教我讀《三字經》,但那時我僅僅是作為口頭禪,背背而已,不能深刻了解其中的含義,而且也只會其中的幾句。真正開始讀《三字經》還是到了三年級上半學期,老師把它作為一項作業佈置下來。當時心裏真的覺得老師太可惡,把這種無用的東西當作業,又深奧又難背。

於是乎,每天讀幾句《三字經》就成為我們的重要“任務”,每天早晨,巷子裏總能聽到我朗朗的讀書聲。爸爸對《三字經》十分崇拜,他教我背誦的方法也很管用。漸漸地我喜歡上了《三字經》。因為它就像是一部百科全書,正如古人所説的那樣“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其中一個個小故事,便成為我成長過程中的指路明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的故事讓我對父母有了更深的瞭解,更多了些感恩的心;“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温席扇蚊》的故事讓我明白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懂得謙虛才能使人偉大;“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懸樑刺股》的故事又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深知不付出艱辛的勞動,永遠不可能獲得學習上的成功。

《三字經》,你就像一位的老師,感謝你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你就像一盞明燈,成為我人生的導師。我將把中華傳統的美德中華傳承、延續下去。同時希望我們所有的小朋友,能夠在《三字經》的指引下,天天進步,健康成長。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5

小説描寫了特區中學生斑斕多彩的生活,同時對社會生活進行多視角思索,用少年的意識思考着師長,並以輕盈的筆觸加以勾勒和描畫,字裏行間流瀉出理想的光彩,呈現出青少年陽光沐浴下的絢麗世界。小説中寫的是一羣在改革開放前沿的青少年,他們雖然與我們同處一個時代,卻極鮮明地表現出這一代人所特有的個性特徵。小説《花季雨季》真切地折射出這一代人的心緒情感、思想軌跡和理想追求。

其中有一個情節,使我感觸較深。

這章節提及了一場由一張畫像引出的事端。它記敍的是在一節鄺秉文老師的歷史課上,王笑天本想扔自己的“新作”給餘發欣賞欣賞,卻扔到了陳明身上,陳明以為是餘發扔的,又給了餘發,餘發信手寫了“鄺秉文像”,扔回給陳明。可一扔,扔到了講台前。老師把責任全都加在餘發身上。儘管餘發一再解釋,可老師深信不疑。

在現實中,類似這樣的情景是勝不枚數。老師不分青紅皂白、不問清楚事情的經過,就妄下結論,誣陷好人。因為餘發平時表現不好,就認定所有的壞事都是他做的,因為陳明平時表現好,成績首屈一指,就不假思索的認定他不會做出這種無聊的事。就好像一個剛從監獄出來的犯人,難道他就不能改過自新嗎?難道世界上每一起案子都和他有關嗎?難道我們就能不經過考察情況就把他再次送進監獄?難道……可現在,我只想對鄺老師説一句:“如果你被別人冤枉,而自己也百口莫辯時,你就能真正的體會到餘發當時的痛苦!”

再説王笑天,我真的對他很失望。在前面情節他是熱情、勇敢、幽默。而現在?只有膽怯、怕事、逃避。敢做不敢當,枉為男子漢。我們也應該站在老師的位置想想,老師歲數大了,自尊心更強了,被同學當眾醜化,肯定很氣。

最後在王笑天的勇於承認錯誤下,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看了這本《花季雨季》,我懂得了許多,許多……青春是花季,也是雨季,前面有多少夢想等待着我們去擁抱啊!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6

看過書的序,對於“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脱,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並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職責。

魯迅説“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杯具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杯具的演出中可是是一個醜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我,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羣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於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裏僅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於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於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構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於他們,人生便僅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噹噹。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職責,百姓的不負職責,官員的不負職責,開山鼻祖的不負職責。。。。。。

以前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羣。

於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樑。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7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正是這些給中華兒女留下了許多的智慧結晶,而一些無知的人卻白白糟蹋了。因而釀下一出出巨大的民族杯具。餘秋雨筆下的一小説《道士塔》,就描繪了一個因人們的自私,貪婪而留下的民族杯具。

一位逃荒到甘肅的湖北麻城農民,在那裏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王道士為了一點金錢把莫高窟中價值連城的文物白白送給了歐美學者,此刻的中國人正為了那幾毛錢的運費而不願意把文物運到省城博物館保管。他們不可能明白歐美學者是多麼高興自我從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那麼多遺產文物。

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之一,就這樣被一個無名道士斷送了。難道中華文化只是渺小的一個道士能夠斷送的當時諾大的中國連幾卷經文都存不下,這是為什麼,為什麼一個為了幾毛錢都不願意拿出救文物的國家,怎樣可能保護好中國燦爛的文化。

文中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勛爵的幾行詩句: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是我能與你對視着站立,陰森幽暗的古堡,晨光微露的曠野,要麼我拾起你剩下的手套,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要麼你我各乘一馬,遠離天遮天的帥旗,離開如雲的戰陣,決勝負於城下。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話,無不表達出後人們對前人的痛惜。

每一個歷史文化杯具,都讓我們中國失去了許多隻屬於我們中華禮貌的光環,也讓我們後人明白一個國家的文化要想永遠流傳下去,就就應用最率真的態度對待歷史留下的一切。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8

讀了《飄》這本書,的確令我醍醐灌頂、受益菲淺。全書不論是華美流暢的語言描寫,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塑造,都達到的登峯造極的地步。真不愧是世界文學的瑰寶。

瑪格麗特·米切爾用詩一般的語言將氣勢磅礴的南北戰爭和一段悽婉動人的感情展現在讀者的眼前。《飄》的主題思想很多,寫亂世中佳人的命運,寫飄然而逝的美國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國南北戰爭的影響。戰爭改變了女人們,她們在戰火和硝煙中守護着自己的土地,她們勇敢,堅強,不屈服,因為"Tomorrowis another day"。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媚蘭。她是個外柔內剛的女性,她幾乎擁有了女性所能擁有的一切美德。她是堅強的,她是愛國的,她真誠地用她的心愛身邊所有的人。

為了親人,她敢和命運抗爭;為了祖國,她敢和北方佬抗爭…

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挫折、失敗,我們要學習媚蘭的勇敢堅強;在面對一些變故時,我們也要學習她的鎮定、處變不驚,從容應對;在與朋友、親人相處時,我們要學習媚蘭的寬容、大度與善良;在面對利益得失,我們要學習她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讀後感《飄的讀後感》。

平心而論我有點同情郝思嘉,對於其"不擇手段"式的"自私鑽營",或許那些是她不得已而為之的權宜之計,都是為了生存。不過靜靜想想也確實如此,在郝思嘉所處的那個動盪變革的時代,一個弱女子根本無法養活一個家庭、一幫朋友也保不住父親留下的陶樂。郝思嘉通過用斤斤計較的賺來的錢,通過各種"殘酷手段",換得了自己的新生,換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雖然《飄》只是小説,但是通過讀《飄》,我也對美國的南北戰爭也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從歷史角度判斷,北方戰勝南方,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但是通過讀《飄》後,我們能看到從道德判斷來看,南方奴隸制中也有温情也有情誼,北方對南方進行的戰爭從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侵略,摧毀着南方的秩序和關係,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種族衝突。

"美貌並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貴。"--警告貪慕虛榮的人。

"我向來不是那樣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它們黏合在一起,然後對自己説這個修補好了的東西跟新的一模一樣。一樣東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我寧願記住它最好時的模樣,而不想把它修補好,然後終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

郝思嘉,這一在美國動盪年代所誕生的出色的人物,她的優秀個性散發出無窮的光芒。她勇敢堅強,樂觀向上,對生活頑強抗爭,從不屈服。她處事雷厲風行,精明能幹。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她對愛情的`執着。

在品讀《飄》的日子裏,多少次我與之同喜、同鬧、同悲、同笑。幾許惆悵,幾許欣喜,幾許感慨,幾許驚歎。掩卷息,留下的是強烈的震撼和一生的感動。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19

《魯西西傳》是著名的兒童文學家鄭淵潔寫的一本書,作者説這是一本只許女孩子看的書,請男孩子自覺!自覺!再自覺!我很好奇,暑假裏就纏着媽媽給我買了這本書,但我是男孩子,只能偷偷看。

我一看《魯西西傳》就着了迷,裏面的故事太精彩了,有“魯西西外傳、紅沙發音樂城、龍珠風波、罐頭小人、恐怖的西瓜”等。其中我最喜歡看的是“罐頭小人”這個故事,因為它可有趣了。魯西西在幫媽媽開罐頭時意外地發現裏面裝着幾位小人,它們一直呆在罐子裏,從不瞭解外面的世界,這些小人又善良又可愛,成了魯西西的好朋友,為了它們,魯西西受了好多委屈也不怕,一心的保護它們。對了,魯西西跟咱們一樣是國小生,很愛學習,又漂亮又聰明,是個可愛的女生呢。《魯西西傳》裏有很多好詞好句,我最喜歡的是:“皮皮魯的想象力是一流的,學校要有想象力的學生,也要有成績好的學生!”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0

《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一向鼓舞着魯迅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下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説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並且增加了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影響了魯迅的一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藤野對魯迅傾注了無私的愛。他平等公正、一絲不苟的為一個清國留學生改作業,連一根畫錯位置的血管也要當面替學生改過來;他關心學生的個體差異,聽説中國人敬鬼,擔心魯迅不肯上解剖課;他尊重學生,儘管替魯迅棄醫從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魯迅這位弱國子民的強國夢,臨別還贈與題寫了"惜別"二字的相片。這些對一個受盡了歧視和污辱的清國留學生是多麼大的鞭策和鼓舞啊。熱愛學生、理解學生,使藤野具有了強大的人格魅力,以至於影響學生的一生。

所以,作為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促進教學上的師生互動,為學生的終生髮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學校人際關係中,居首位的是師生關係。美國羅傑斯的"人際關係"理論、前蘇聯的"合作教育學",都把師生關係提到辦學水平的高度來認識。良好的師生關係必須依靠深厚的師生情感來維繫,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熱愛、學生對教師的敬佩和愛戴,是產生師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諧師生關係的基礎。蔡雲芝先生與學生的關係就十分和諧,他愛學生,教學生唱歌跳舞,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弱勢學生,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學生"打抱不平",難怪學生做夢都想到他,幾十年以後仍然惦念着他。

在教師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諧的師生一旦建立,很容易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親其師然後樂其教。韓麥爾先生的愛國情緒感染了小佛朗士,他聽得異常認真,感覺"真奇怪,今日聽講我會都懂,他講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在莎利文的愛心感召下,失聰又失明的海倫最終理解了抽象的"愛",突破了認識上由具體到抽象的瓶頸。

對學生而言,教師一般都具有天然的影響力,如果這種影響力是建立在教師身份所賦予的權力基礎之上的,那是不穩固的。而如果這種影響力是靠教師的人格魅力贏得的,那就相當持久並且強大了,這種影響甚至強大到足以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高尚的德行和追求,深入學生心田,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魯迅就是時時受着藤野先生的鞭策,幾十年過去了,仍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堅韌的鬥爭着,為民族的覺醒和解放而奮鬥。在魯迅的精神家園裏,有藤野播下的種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材中出現的教師形象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着他們的學生,也啟發着我們當代教師:提高自身修養,增強人格魅力,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學生以影響一生的精神食糧。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1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愛在山野》,這本書讓我受益無窮。故事一開始就非常引人入勝。一天晚上一隻全身帶血的黑麂突然闖入縣長家,因為黑麂的棲息地遭到人類的破壞,所以從高山區跑到低山區到縣長家告狀。科考隊員奉命去調查黑麂的生活環境。

這本書講得是一個科考隊員為了捕捉一隻黑麂,在考察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艱險和有趣的事,遭遇了浩浩蕩蕩的野豬羣,豬蛇大戰,相思鳥遷徙……最後終於捕獲到一隻公黑麂,可就在這時,它的新娘一隻母黑麂不想讓它老公走,所以傷心地“耶耶……”叫,這段非常感人,可為了讓黑麂得到更好地保護,科考隊員還是忍痛把把它帶走了。這本書告訴我們: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可我們卻忘記了感恩,忘記了對其它生命的尊重,妄自尊大,胡作非為當人類面對大自然而道德缺失時,自然也會還之於十倍的懲罰!今年暑假,全國各地暴雨成災,好幾個地方都發生了泥石流,尤其是甘肅的舟曲最厲害,許多人喪生,這些都是大自然對我們人類的懲罰。我們要熱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自然,保護自然!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2

前些日子借了一本超厚的世界名著《雙城記》,看了幾章後,我決定還了它,實在沒意思,而且又看不懂,不過它的減肥版,總算看完它了。

書中人物其實很多,但人物的各種關係又是那麼的令我意想不到,主人公是一個曾在巴士底獄當了18年的囚徒馬內特醫生,她的女兒露茜,他的女婿查爾斯…我對好人總有一種好感,對壞人總有一種厭惡感,不奇怪啊,每個人都這樣,除非他是超級好人,對壞人存有仁慈的心,或者他是超級大壞蛋,對好人總有一種感覺,其實這也不奇怪的,事實就是如此!一羣虛偽的傢伙。得法熱夫婦去找露茜,原以為要幫她的丈夫查爾斯,其實是害了她的丈夫再次入獄,並且最終導致卡登先生的死。

我本人覺得卡登先生很講義氣,重感情,他第一次見露茜就愛上她,雖然表白遭到拒絕,但對她的愛仍不改變,最後為了露茜能和她丈夫團聚,為了露茜不再傷心流淚,他去監獄和查爾斯調包了,用自己的命換了露茜的幸福,不能不説他是令我最受感動的一個人物。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3

海邊,火一般的夕陽在燃燒,一羣少年懷着對理想的無限憧憬,手拉手着手,面向大海,激動地唱出:唱出你熱情,伸出你的雙手,讓我擁抱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笑容。長篇小説《花季雨季》就在這詩一樣的美景,火一樣的激情中結束了,拿着這樣歷史悠久的書,似乎已不再充滿活力。但此情此景,卻深深地感染着我,那年輕的歌聲似乎穿過澎湃的波濤,越過無邊無際的大海,縈繞在我的耳畔,經久不息。

一部我們中學生寫自己的長篇小説,一個個有血有肉而又性格各異的中學生形象似乎就生活在我們身邊。學校的知識競賽,寒假的打工經歷,軍訓伶仃島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中學生活圖畫,時而使我沉思,時而使我興奮,時而引我遐想,而在這一切震撼着我的是當代中學生的勇敢,進取的鋭氣,面對選擇,優秀的少年們,毅然向更高、更難發起挑戰,儘管有失敗,但在關鍵時刻表現出的勇敢和魅力向世界人民展現了新一代少年精神世界的奪目光彩。

在今天的中國,勇於吃苦的,敢於迎接挑戰的少年大有人在,廣東窮苦少年黃茂林,父亡母病,卻品學兼優,陝西的中學生汪建華刻苦攻關,榮獲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堅韌、刻苦、勇敢和聰慧,不正閃耀着當代青少年的光輝嗎?

少年強則國強,有人曾預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而今天的21世紀正是我們的天地,我們堅信:今天,我們播下理想的種子,明天我們將收穫希望。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神州大地上春意盎然,讓我們張開雙臂去迎接時代的召喚。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4

柯南道爾筆下塑造的福爾摩斯,以往令無數人為之欽佩和讚揚。福爾摩斯憑藉智勇雙全、伸張正義的光輝形象,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探。今日,再次捧起《福爾摩斯探案選集》,在那跌宕起伏的情節中,細細品味每一個生動離奇的故事,感受着主人公非凡的智慧和才幹。

《福爾摩斯探案選集》精選了三個精彩的偵探故事,分別是“血字的研究”、“四簽名”和“冒險史”,每個故事都講述了一件非同尋常的案件,背後都有着一段鮮為人知的內幕,或與處心積慮的復仇有關,或同價值連城的財寶相牽連。經過華生這個人物的所見所聞,突出表現了主人公福爾摩斯敏鋭的洞察力和縝密的推理本事。他總能在錯綜複雜的案情當中,找到突破口,出其不意地制勝。他的觀察、推理本事令我歎服。在感歎之餘,我也深深地被福爾摩斯的敬業精神、職責感和使命感所折服。

福爾摩斯精通解剖學,也是一流的藥劑師,他總是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一些科學。他超人的確定、分析、推理本事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到達的,而是經過無數次試驗、研究,日積月累沉澱下來的。記得書中説過,福爾摩斯為了研究一種藥水,連續幾個月,都在自我的皮膚上做試驗。書中福爾摩斯對偵探術的獨到見解給我的印象很深。他認為,偵探術是一門精確科學,是一個從事實的結果找到原因,再經過精密的分析和推斷而破案的過程。

作為一部偵探小説,《福爾摩斯探案選集》中不乏有很多驚險的場景和扣人心絃的懸念。書中有關人物外表、心理及環境的描述,詞藻也相當優美。比如,“他簡直就是這絕境中的鬼怪精靈。他原本高大健壯的身體,如今已變得瘦削不堪,幹羊皮似的棕色皮膚緊緊包着一把骨頭,長長的棕色鬚髮已經斑白,雙眼深陷。由於飢渴交迫,他已瀕臨絕境,只得用來複槍勉強支撐着身體”。再比如,“不久,街道、廣場魔術一般出現,田野上捲起一片片金黃色的麥浪,市中心的大教堂也高高地聳立起來。這塊本來是窮鄉僻壤的移民區,此刻一切都欣欣向榮”。這些片斷的描述都給人以美的文學享受。

隨着科學的提高和破案手段的更新,人們對付罪犯的手段似乎更多也更完善了。然而,福爾摩斯那些自身所具備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是永遠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這是我讀《福爾摩斯探案選集》最大的收穫。

三字經讀後心得體會 篇25

今天,我在語文課上學習了唐代詩人孟郊寫的《遊子吟》,被這首詩深深地感動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媽媽,媽媽養育我長大,每天風雨無阻地送我上學;絞盡腦汁地做我喜歡吃的菜;噓寒問暖地呵護着我……媽媽好比是一支蠟燭,總是燃燒自己,照亮着我,使我一直向前。媽媽好比是天上的太陽,總是温暖着我,讓我茁壯成長。

還記得那是一天中午,媽媽感冒在家休息。我出門前她千叮嚀萬囑咐讓我記得帶雨傘。我往窗外一瞧,心裏嘀咕着:天空萬里無雲,哪會下什麼雨?根本沒把媽媽的話放在心上,揹着書包上學了。在上最後一節課時,天空果真烏雲密佈,黑沉沉地壓下來,不一會兒就“嘩啦啦”下起傾盆大雨。糟了,媽媽肯定不知道我沒帶傘,怎麼辦呢?真是天公不作美,明知我沒帶傘,還下雨。整節課我心神不定,心裏面像有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的,老師講的課我一句話也沒聽進去。

“丁零零……”放學了,雨依然下個不停,看着其它同學披着雨衣,遮着雨傘回家了,教室裏只剩下我一人,我整個人都癱軟了。俗話説:“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真後悔不聽媽媽的話。正在這時媽媽那熟悉的身影又出現在我的眼前,我高興地抱住媽媽,不解地問:“您怎麼知道我沒帶傘?”“你那犟脾氣,別人不知道,我還不知道?”媽媽微笑着説,卻止不住地咳嗽起來。我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心想:都是我不好,害得生病的媽媽又要跑一趟,……

媽媽,您跟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我哪裏需要您,您就會出現在哪裏。如果沒有您,我不會這樣快樂地學習;如果沒有您,我不會這麼幸福地成長。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多麼偉大,我怎麼能報答得完呢?但是,媽媽,我一定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您對我的愛,因為我知道,這樣會讓您的臉上綻開欣慰的微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30jp0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