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精選 >

1號文件心得體會(精選9篇)

1號文件心得體會(精選9篇)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1

一、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1號文件心得體會(精選9篇)

學習對於一個人或者一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我從學校畢業出來剛接觸水利工作,對於水利工作一竅不通,每項工作都有待於學習和提高。因此,在工作中,我始終重視加強知識的學習,堅持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各項綜合素質。在學習上,我着重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有意識地做一些與水利工程相關的事情,比如看看水利水電工程與水利設計相關的書籍,思考與工作有關的內容,尋找工作中的樂趣所在,以幫助自己能儘快進入工作狀態。及時瞭解和掌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二是重點學習業務知識。我始終堅守“想要做什麼,先要會什麼”的工作理念,為更好的掌握和做好水利工作,充分利用業餘時間加強法律法規、特別是水利法律法規性文件和有關業務知識的學習,不斷從相關業務書籍、報刊雜誌及網絡上,認真學習業務知識,使自己真正能夠適應本職工作的需求。重點學習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堤防工程管理設計規範》、《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範》、等業務書籍,進一步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同時在業務學習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做到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業務知識充分運用於工作實踐當中;三是拓寬學習途徑。在工作和生活中,低調做人,紮實做事,處處留心,絕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向領導學、向同志學、向書本學、向實踐學,不斷增強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工作業務能力;四是努力提高學歷層次。

二、必須努力工作,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

“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這句話深深的刻印在我的心裏,我明白要找到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十分之不易,而要把一份工作做好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為了進一步搞好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我不嫌麻煩、不怕受累,虛心地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自己摸索實踐,通過自身的努力,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裏便基本熟悉了水利股的工作要點,明確了相關工作的程序和目標任務,提高了工作能力。並始終保持熱情的工作態度和勤奮的敬業精神。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正確認真的對待每一項工作,認真遵守工作紀律,按時上下班,有效利用工作時間,堅守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時按時加班加點,保證工作能按時完成。在具體工作中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夠順利的開展工作並熟練圓滿地完成本職工作。

三、 必須找準不足,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

工作實踐使我的業務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工作能力不斷得到加強。緊張的工作節奏,讓我的工作能力和思想認識都有了新的突破。領導和同事們對於工作的執着和熱愛深深的感染着我,百忙中他們抽空耐心的幫助和教導我,讓我在水利工作上由陌生變為熟悉,也使我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各種綜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和提高。

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正所謂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一定找準存在的不足,並明確努力的方向,進一步加強學習,克服不足。針對自已存在的不足,一是我將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各種理論知識,並用於指導實踐,以更好的適應工作發展的需要;二是我要通過實踐不斷的鍛鍊自己的膽識和魄力, 提高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積極、熱情的對待每一件工作;三是虛心的向領導和同事學習請教,虛心接受領導和同事的批評指正,始終把做好工作作為努力的方向。

總之,我相信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我會在領導的關懷下,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克服不足,變壓力為動力,做一名合格的水利人,為公司水利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作出自己應有貢獻。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2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全面分析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對解決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大課題,應對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大挑戰,作出了全面部署。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產業安全、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凸顯,成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問題。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解決和應對好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課題與挑戰,必須守住農業安全底線。

農業產業安全面臨新挑戰

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農業效益。但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國內糧棉油糖價格高於國際市場,對提高農業效益、維護農業產業安全帶來新挑戰。 大宗農產品國內外價差不斷擴大。隨着勞動力、土地、環境保護等成本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成本快速上升。20xx—20xx年,我國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籽、甘蔗價格年均漲幅均低於同期成本漲幅,到20xx年我國大宗農產品國內價格已全面高於國際價格。20xx年前5個月,大米、小麥、玉米、大豆、棉花、食糖國內外價差分別為每噸318元、451元、924元、1484元、7078元、2766元。

關税的防火牆作用受到削弱。近年來,主要農產品進口税後價低於國內最低保護價和臨時收儲價,關税的防火牆作用受到削弱。這導致邊收儲邊進口,政策成本過高。20xx—20xx年度我國臨時收儲玉米6919萬噸,臨儲棉花629萬噸,每噸棉花庫存1年的利息和維護成本在20xx元左右。臨儲菜籽油高達600萬噸,若按當前市場價格銷售,價差損失超過150億元。食糖臨儲庫存累計500萬噸左右,隱虧估計超過200億元。

進口對國內農業產業影響加深。受價差驅動,我國主要農產品進口激增。“大豆之殤”是我國農業產業安全問題的典型表現。我國大豆種植

户均面積小,難有規模效益,生產成本比美國高30%以上。由於大豆市場高度開放,國內大豆種植比較效益低,導致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減少。食糖進口價格過低,導致國內價格持續下跌,造成糖企全面虧損、蔗農收入下降。國內外價差不斷擴大,是造成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根本原因。

糧食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受到威脅。雖然當前我國糧食進口量並不大,但由於進口受國內外價差驅動,國內糧食產業發展受到威脅。20xx年,越南秈米價格低廉,國內企業進口動力強勁,造成南方秈稻庫存積壓、銷售困難。玉米國內供給和庫存充裕,但仍然保持一定數量的淨進口。在國內糧食連年增產、庫容緊張的情況下,進口激增進一步加劇了國內“賣糧難”局面。

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

中央1號文件把“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作為第一條,凸顯了確保糧食安全、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底線的重要性。儘管我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產能達6億多噸且庫存充足,但隨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農業開放度提高,我國糧食安全面臨新挑戰。

增產潛力減弱,保持產能難度加大。20xx—20xx年的糧食十一連增實際是波動型的微增。20xx年間,不同年份增產幅度差異較大,最高增幅是20xx年的9%,最低是20xx年的0.4%,且近4年有逐年減小趨勢,在高基數上繼續增產難度越來越大。我國糧食發展綱要要求到20xx年糧食產能達5.5億噸以上,儘管20xx年糧食產量已超過該目標,但受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自然災害和資源環境制約,在農業科技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保持現有糧食產能難度加大。

生產成本快速上升,糧食價格提升空間減小。據測算,從1995年到20xx年,我國3種穀物和大豆每畝產出量分別增長29.1%和32.8%,但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期每畝總成本分別增長110.2%和91.8%,收益率都明顯下降。直接生產成本上升是推動農業生產總成本上升的主要力量,包括化肥、農藥、農膜、機械作業、勞動力等,這些投入佔總成本的80%以上,而且近幾年仍在上升。糧食價格缺乏高關税保護,難以相應上漲,這就使糧食生產缺乏必要的利益激勵。

進口快速增長,糧食安全戰略受到挑戰。自20xx年我國穀物由淨出口轉為淨進口以來,進口量一路激增。儘管目前我國三大谷物進口量保持在關税配額之內,但按目前生產成本和價格增長趨勢推算,今後5—7年三大谷物以配額外關税税率進口將成為現實。我國對於徵收配額外關税後的進口是完全放開的,這將給“以我為主”和“適度進口”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帶來挑戰。

種糧比較效益低,流轉土地“非糧化”較為普遍。20xx年,種植蘋果、蔬菜、花生的每畝淨利潤分別為4612元、2558元、723元,而種植3種主糧的平均收益只有251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接手流轉土地後“非糧化”現象較為突出。截至20xx年底,全國流轉後用於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面積為1.56億畝,佔總流轉面積的56%。截至20xx年底,有些種糧大省土地流轉後“非糧”比例增加了20%—30%。

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新挑戰

調查顯示,目前城市居民感到最不放心、最不安全的社會問題是食品藥品安全。因此,中央1號文件專門部署“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引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因素多。一是農業生產環境影響。據專家估算,我國糧食生產每年因重金屬污染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環境污染嚴重地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障。二是農業生產技術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後,非科學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現象屢見不鮮。三是經營方式及市場影響。我國有2.5億農户和約50萬個農產品加工企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分散經營的模式很難實行標準化生產,在利益驅動下農產品質量控制往往被忽視。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難度大。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食物鏈條中,種、養、收以及初加工等環節是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相對於食品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更加難以控制。一方面,化肥、飼料、農藥、獸藥等各類投入品使用的技術千差萬別,生產經營者眾多,農產品種類繁多,難以全面監管。另一方面,農產品中微生物、重金屬、獸藥和農藥殘留等有害物指標,以目前的檢測技術,再考慮成本等因素,難以全面檢測。 確保我國農業安全的對策

農業安全問題直接關係人民生活和國家安全,必須按照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總要求,從戰略高度積極應對。

完善農業產業安全戰略。在涉農國際貿易談判中堅持糧棉油糖關税税率不減讓、關税配額不擴大、農業“黃箱”支持空間不削減。加強產業損害預警,積極利用“兩反一保”措施,使貿易救濟常態化。研究建立農業產業損害補償機制,加強對國內產業的貿易補償,對因進口農產品競爭而受到損害的農業產業和農民提供補償性援助。

實施差別化的糧食安全戰略。根據“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區分口糧、工業用糧和飼料糧的不同需求特點,明確國內必須保有的基本面積和基本產量,確定農業支持優先重點。合理確定糧食進口預警閾值,運用有效手段把握進口時機和節奏,確保進口規模適度適當。

強化農業支持戰略。一是完善財政支農長效機制。探索“普惠制”與“特惠制”相結合的財政支農政策,使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得到更多補貼。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二是明確金融部門支農責任。明確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業和服務糧食安全方面的責任。加大國家對涉農貸款的補貼支持力度。三是明確大型涉農企業糧食安全方面的保障責任。對經營大宗農產品且達到一定市場份額的大型企業,實行強制性信息報告制度和庫存儲備制度,規定規模以上糧油經銷企業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糧食安全儲備庫存,明確其在糧食安全方面的法定保障責任。

推進農業“走出去”和市場多元化戰略。完善農業“走出去”政策支持體系,加強組織和監管。一是抓住重點環節,突出重點領域,主攻周邊國家,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二是建立多元穩定可靠的進口渠道,充分利用雙邊協定和多邊協定,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規模和節奏,穩定進口來源。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3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

文件的主要內容為: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等。

今年“一號文件”五方面被分為32個小點,首當其衝仍是糧食安全。另外,農產品質量和農業污染治理也獲得重點關注。值得注意的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一號文件也有大篇幅涉及。而供銷合作社和農墾改革發展更是近年來首次被寫入一號文件。

農業現代化是此次一號文件的首要議題。在農村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以發展集約化、規模化農業作為發展重心的農業企業有望受到更多政府支持和資金青睞

在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土地改革提供了最核心的制度方面的支持。此前,農業部在年終工作會議上部署20xx年工作時首先提出的就是土地制度改革。會議提出,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智謀規模經營;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4

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已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來連續20xx年來發出的聚焦“三農”的一號文件。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做好“十三五”農業農村工作,必須牢固樹立切實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文件中的系列新部署、新體系、新舉措,對“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能否讓農業、農村和農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要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就必須以新的發展理念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以創新發展激發“三農”活力、以協調發展補齊“三農”短板、以綠色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開放發展拓展“三農”發展空間、以共享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即一是必須以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着力推進農業供給測機構性改革,讓農業成為充滿陽光的朝陽產業;二是必須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既要厚植髮展優勢,又要着力補齊發展短板;三是必須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既要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又要不斷激發發展動力和釋放發展新功能。

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真正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亮起來”的新圖景。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5

揮別“”,我國農業發展既擁有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糧棉油果菜魚等大宗農產品總量居世界首位等諸多優勢,也面臨着國際市場競爭加劇,自身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現實挑戰。決勝“十三五”,20xx年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為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開出藥方,也為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指明瞭方向。

問題與發展相隨,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比如,玉米階段性供過於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説明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生產成本過高、資源錯配等突出問題,也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顯現。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找到了制約農業發展的“病根”,牽住了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農產品供給更加契合消費需求,更加有利於資源優勢的發揮,更加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一篇涉及生產力調整和生產關係變革的大文章,需要科學謀篇佈局,切實抓出成效。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抓好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等重點任務。調結構,就是優化農業生產的品種結構,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產品供給。提品質,就是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培育品牌,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供給的信任度。促融合,就是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降成本,就是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產品競爭力。去庫存,就是把過大的庫存量減下來,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產。補短板,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又要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不斷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產能。“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多一點、少一點是技術性問題,但糧食安全卻是戰略性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不能簡單等同於壓縮糧食生產,更不能搞運動式調整。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供求變化,適時適度調整種植結構。一方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一方面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大對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補償機制,才能使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能的責任落實、舉措落地。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要開拓創新,也要狠抓落實。“地誠任,不患無財”,只要我們咬定目標、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沃壤中收穫豐碩果實,推動我國農業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6

20xx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大深化農村改革力度,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農村公共事業持續發展,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如何在“雙重擠壓”下創新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提高農業競爭力,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考驗。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城鄉資源要素流動加速,城鄉互動聯繫增強,如何在城鎮化深入發展背景下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城鄉共同繁榮,是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破解這些難題,是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任務。必須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動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20xx年,農業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新驅動的總要求,繼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法治建設,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努力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優化農業結構上開闢新途徑,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獲得新成效,在建設新農村上邁出新步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做強農業,必須儘快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1.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保障產糧大縣重農抓糧得實惠、有發展。糧食主銷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的糧食生產責任。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統籌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建設佔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保障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資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幹工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徵地補償、耕地佔補平衡實行與鐵路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現代灌區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鹽鹼地改造科技示範。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實施植物保護建設工程,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2.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啟動實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佈局調整。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繼續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增強畜牧業競爭力。完善動物疫病防控政策。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大標準池塘改造力度,繼續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漁港等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3.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製度,強化地方政府法定職責。加大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力度,保護農林業生產安全。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提高羣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4.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人才流動和兼職制度,推進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改革試點,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建立優化整合農業科技規劃、計劃和科技資源協調機制,完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機制。加強對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的引導扶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台。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職業院校、科技特派員隊伍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積極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試點,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推進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支持農機、化肥、農藥企業技術創新。

5.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着力加強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幹網絡,加大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千億斤糧食新建倉容建設進度,儘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職責分工明確的糧食收儲機制,提高糧食收儲保障能力。繼續實施農户科學儲糧工程。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快構建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繼續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推進合作社與超市、學校、企業、社區對接。清理整頓農產品運銷亂收費問題。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開發農產品期貨交易新品種。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6.加強農業生態治理。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範,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税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加大水生生物資源增殖保護力度。建立健全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國家水資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力度。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範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發展林產業和特色經濟林。推進京津冀、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修復。摸清底數、搞好規劃、增加投入,保護好全國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補助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繼續擴大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獎勵試點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貼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牧區防災減災、南方草地開發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問責監管,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7

中央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心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主題是進一步解放思想,穩中求進,改革創新,果斷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堅持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短短的9655個字,涵蓋了“完善國家食糧安全保障體系、強化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建立農業可延續發展長效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改善鄉村治理機制”等八個方面,是以“三農”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依據,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進步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涉農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細緻。通關一號文件全文,責任感、使命感貫穿其中;“服務於民,奉獻於民”的執政思想顯而易見;踏足於實際,把要求轉化為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辦法;增強政府支持與保障能力,實現資源可延續利用,為增進經濟長期較快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央一號文件的連續第20xx年聚焦“三農”,糧食安全始終擺在首位,這是對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延續,更加突出了糧食安全、農業科研創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主題,強調了深化改革,細化了具體措施。以具體的便民舉措,助力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體質上與機制上摒棄弊端,保障農業農村現代化改革全面推進,是在今後工作中必須謹記的關鍵。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近日印發,這是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20xx年聚焦“三農”問題,顯示了黨中央和國務院對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持續而高度的重視。

今年的一號文件,以“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為主題,延續20xx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思路並進一步加強,指明瞭新常態下農村改革的重點和方向,對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農村板塊進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邁出堅實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來,我國農村工作展現出向好的新局面。20xx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有望實現“十一連快”,農村改革步伐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延續良好勢頭,為中國經濟的穩中求進和升級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常態下的中國農村經濟出現新機遇,也面臨着新挑戰。當前,隨着國內外環境條件變化和長期粗放式經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逐步顯現,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逐年上升,比較效益呈下降趨勢,農產品內外價差倒掛,水、土等資源約束趨緊,農業生態不容樂觀。要適應新常態,亟須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過去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問題倒逼改革,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要切實補好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推動其與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良性協同發展。要激發和鼓勵農民在產業融合以及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創精神,允許“探索、探索、再探索”。要注重“物的新農村”,更要注重“人的新農村”,着力培育社會有保障、文化有傳承、生態有保護的新時代鄉土文明。

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是否真正實現小康社會,不能僅僅看經濟發展指標,更要看老鄉的感受。正如所言,“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廁所下水道管網建設和農村污水處理。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多地要從農民感受入手,從農村細節着眼。

多次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要是到20xx年還有幾個連片貧困區依然如舊,就談不上全面小康。目前,距離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只有六年的時間,我們必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苦幹實幹、只爭朝夕,做到思想不放鬆、政策不減弱、改革不停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1號文件心得體會 篇9

重農固本乃安民之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正式發佈。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農業農村工作,要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政策、新舉措,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當前,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既面臨諸多有利條件,又面臨各種挑戰。從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確保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再到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都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發展課題。

理念是前進的導航儀,是發展的指揮棒。進入“十三五”,乘勢而上推進農業現代化,拉長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腿、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發展理念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以創新發展激發“三農”活力,以協調發展補上“三農”短板,以綠色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以開放發展拓展“三農”空間,以共享發展增進農民福祉,就能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的新圖景。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就要着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能再簡單以產量論英雄,而要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工作重點,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產業融合和綠色發展,才能提高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穩中有進、提質增效。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既要厚植髮展優勢,也要着力補齊發展短板。一方面,依託農業功能的豐富性、鄉村文化的獨特性、綠水青山的生態性,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等新興產業,完善農業產業鏈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面,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加快發展農村教育、衞生、社保、文化等事業,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讓廣大農民不斷增強獲得感,確保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以新理念引領“三農”新發展,必須深入推進農村改革,不斷激發發展源動力、釋放發展新動能。堅持市場化取向與保護農民利益並重,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重點領域的改革,力求改有所破、改有所立、改有所成,就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激發億萬農民創新創業活力,為“三農”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迎來“十三五”開局之年,“三農”發展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沿着新發展理念指引的方向,讓我們辛勤耕耘、真抓實幹,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全面小康夢想,齊心協力開創農業農村工作新局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jingxuan/0z4gk3.html
專題